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通用22篇)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1

這一課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怎麼讓孩子能準確地找到這句話呢?我在預設中是這樣設計的:“小朋友們,請讀一遍課文。看一看全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為什麼?”我想,肯定有大多數的孩子一下子就能找到。但實際上課時並不是這樣的。生説:“這一課是圍繞孔繁森就把他們接到自己的身邊,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撫養他們來寫的。因為課文説了孔繁森為了這兩個孩子去悄悄獻血。”又有人説:“1992年,拉薩市發生了地震,這句話是中心句。因為不發生地震,就沒有撫養孩子、獻血這件事了。”吳笑一下子就找對了。她説:“因為全文就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聽後,我沒急着肯定她的答案。而是引導孩子們來展開討論。“小朋友們,他們説得都有道理,可誰説得正確呢?”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通用22篇)

這時,我向孩子們説:“如果讓你讀了課文後,來做一道填空題,孔繁森是一個的人。你怎麼填?”大家異口同聲説是“優秀”。“那再想一想這篇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這時大家都明白了,是圍繞“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而寫的了。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2

《孔繁森》這篇課文以人物名字“孔繁森”作為標題,描寫了孔繁森在西藏工作期間撫養孤兒、獻血為孤兒交學費這兩件動人事蹟,讚揚了孔繁森關心愛護藏族人民,為民族團結無私奉獻優秀品質。對於國小二年級的孩子來説,孔繁森這個人物距離他們較遠,如何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及中心思想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在課前,我讓同學們仔細閲讀語文同步閲讀讀本,使他們對孔繁森有了一定的瞭解,為課堂教學奠定了基礎。而這一課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怎麼讓孩子能準確地找到並理解這句話呢?

首先,我讓學生自己讀課文,問:小朋友們看一看這篇課文主要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學生們各種答案都有,其中有個別人找對了,但是我沒有立即就給予肯定,我又問:大家説的都有道理,那到底誰説的才是正確的呢?於是我用了填空的形式:孔繁森是個( )的人。問:現在這個題目該怎麼填?生:優秀。“那再想一想這篇課文是圍繞哪句話來寫的?”這時大家都明白了,是圍繞“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而寫的了。

接着,我引導大家聯繫實際,説説爸爸媽媽在生活中是如何對待自己的。通過回憶、發言,同學們都體會到了父母的關愛和辛苦付出。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再創設情景,請同學們想象練説在日常生活中孔繁森為三個孤兒所作的一切。從中,大家都深深地體會到孔繁森的優秀品質。然後,我又請同學們觀察課文插圖,想一想,三個孤兒會對孔繁森説些什麼,這樣一來,既鍛鍊了他們的表達能力,又理解了課文的中心思想。

最後,同學們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再次體會到孔繁森對漢族和藏族的團結所作的貢獻。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3

《孔繁森》一文,通過描述其在援藏工作期間收養孤兒併為孤兒獻血交學費這兩件感人的事蹟,頌揚了孔繁森關心愛護藏族人民,為民族團結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説,孔繁森實在是一個距離遠,感覺陌生的人物。為了讓孩子們對孔繁森有一些瞭解,課前我和孩子們上網收集了一些孔繁森的資料。在課堂上播放有關孔繁森的音像資料、圖片。這樣,學生對孔繁森就有了一個整體印象和初步認識,為進一步讀懂、讀透課文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礎,創設了濃厚的情感氛圍。

本文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怎樣才能讓學生準確地理解這句話呢?

我讓孩子們思考:課文圍繞“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這句話寫了幾件事呢?通過學習,孩子們明白了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兩件事:撫養孤兒、獻血供孤兒上學。接着我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教學,孩子們都深深地體會到孔繁森的優秀品質。這樣,通過從中心句找事例,感悟人物品質的方法,不僅培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而且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孩子的習作能力。

然後,同學們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再次體會到孔繁森對漢族和藏族的團結所作的貢獻

本課的另一個重點是理解“請求”和“懇求”,在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時候,我先讓學生們想想孔繁森到醫院會怎麼對醫生説,學生們説:“醫生,我想獻血。”這就叫“請求”,就是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滿足。但是醫生因為看見孔繁森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沒有同意。於是孔繁森又説:“醫生,求求你,讓我獻血吧,我撫養了三個孤兒,我要讓他們上學讀書,求您答應吧。”……經過他一次有一次的表明自己誠懇的要求,這叫——懇求。説明它的程度比“請求”更深。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4

孔繁森是90年代的模範人物,他的事蹟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孩子來説比較遙遠,要想從孔繁森撫養孤兒,獻血為其交學費這一故事中體會他的無私與偉大,關心藏族人民、為民族團結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感知其優秀,我覺得難度較大。文章末尾詩歌的渲染在感知上學生更覺得有高度。但我相信學生內在的潛力是無窮的,等待着去開發,學生的智慧火花是靈動的,等待着去點燃。我用什麼去開發、點燃呢?當然是文本這個媒介。本節課上我着力讓學生體驗文本角色,近距離親近文本,不僅要知其表面意義,更要領悟出深層次的內藴,從而很自然地襯托出人物的精神,並對文中難點——歌詞的感悟能有了突破。個人感覺本節課的教學還是成功的,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有滋有味,深入淺出,高潮迭起。幾點感悟和大家分享:

一、 解讀教材的深入淺出。

1、讀厚教材。

於永正曾説過:“課文鑽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隨之有了”。這是一篇非常短小的教材,只是擇取了孔繁森的一個典型事例來表現其高大形象,怎樣把教材讀厚,豐滿人物的內涵呢?課前,我閲讀了大量關於孔繁森的資料對本課進行反覆還原解讀,他的其他很多事例讓人感動,最後一個自然段藏民們深情唱的歌詞中的“光明”一詞,也就深刻起來,讓我出現了靈感。如在教學難點文中的歌詞時,我先以“小朋友們,你們讀懂了什麼?”這一問題為引子,多元化地讀出“深情”的不同內涵,(感激、熱愛、自豪、團結等)。再適時地補充資料讓學生更全面地走進孔繁森,對孔的優秀品質有更深的感受,激發情感進一步昇華。接着問:聽了這些故事後,你認為孔繁森為西藏帶來了什麼?(學生回答為:富裕、愛心、無私、奉獻等,理解得非常深刻,到位。)師:是呀,這些美好的東西帶給了藏胞們無限的希望,讓他們看到了“光明”,所以他們唱到(生深情地讀)。這一環節,對全文的難點進行了有效地突破。文字力透紙背,帶給學生的是強烈心靈衝擊。

2、讀薄教材,抓精要。

把教材讀厚了只是我的感悟,如何讓學生感受得到呢,我又嘗試用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方法引導孩子抓住課文精要之處,把教材讀薄,提高課堂效率,激活學生思維。(1)把這篇課文讀成兩個詞“優秀”“感動”。如以“哪些詞語讓你感動”貫穿全文,抓關鍵,由表及裏引導學生品位朗讀。(2)對教材進行重組。在品讀全文的基礎上再導出第一小節的“優秀”。此時的“優秀”,在學生眼裏是有着深刻的內涵的,是有着學生的情感,教者的情感作為支撐的“有情物”,學生朗讀地釋放自然更加精彩,學生在一筆一畫地跟着我寫優秀這個詞語的時候,心裏裝着的是敬佩和感動。(3)抓關鍵詞,品味閲讀,抓住“懇求”“深夜”“悄悄地”“親生兒女”等品讀出人物的精神實質,這樣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較易接受,學生品讀得也較為精彩。

二、語文教學要樸實紮實。

這節語文課我想充分體現這一點。語文教學的真諦是高屋建瓴,但又樸樸實實,可以模仿,可以借鑑,沒有故弄玄虛,不要花枝招展,有的只是對文本的個性感悟,有的只是引領學生徜徉在語言文字之中,去品味,去咀嚼,我想借助的僅僅是圖片和文字而已。如課堂上我以關鍵詞“親生兒女”為契入口,引導聯繫生活實際回味體驗,填補課文空白,發揮想象,活化感動,由己及他,由表及裏深入體會孔繁森的優秀精神品質。再如課堂上我結合語境,多角度地思考“悄悄地”,形成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對人物有全面地瞭解。在理解“再三懇求”時採用換位閲讀的方式,把自己假設為文中的孔繁森,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説,我只是自然地引導,這樣學生離文本最近,最容易讀懂。就是在這樣的訓練中,我想讓課堂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舞台,為學生的登台亮相提供了一個個平台,學生的精彩來源於課前精心設計的訓練,也想讓課堂因紮實的訓練而精彩。

三、着力體現“語文味”。

本節課着力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引導學生讀好課文,積累語言,因為我知道將語文的工具性夯實了,語文的人文性就跑不了了,語文的人文性是依附在語言文字背後的。多讀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前提;多讀也是教師教好語文的保證。在教學重點句子“像親生兒女一樣撫養”“再三懇求獻血”以及歌詞時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入情入境,動人心絃,感人肺腑。在反覆地讀中對句子的體會越來越深入,同時也讀出了不同的理解。教材是有生命的。我們的語文課,除了知識點的認識,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鳴,需要“語文味”。我必須是一個感情豐富並學會“煽情”的人,還需要能夠準確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瞭解教材的同時瞭解學生,並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樑,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從開始以“地圖“導入到一個個過渡語和評價語以及描述性語言的設計我都注意激起學生的情,讓學生真正做到“情動而辭發”。

此外在這節課上我還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課堂教學資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對教材的一部分——課文插圖,我也進行了有效地利用。如在教學中我問學生:成為孤兒的孩子,他們會過怎樣的生活?可是你們看?(出示插圖)仔細觀察他們的表情,看到了什麼?這樣有效利用插圖資源,反襯突出了人物的高貴品質。在過渡到第三小節的教學時,同樣藉助插圖的內容導出:孩子們盡情享受着孔繁森的愛和關懷,一天天快樂健康的成長起來了,他們從不會想到,為了幫助他們上學交學費,他竟然去(獻血)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有利於學生情感的激化。思維的啟迪。

當然,這節課也有感覺不到的地方,如有些地方的處理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是不是過於深入,要求是不是拔得過高了,還請專家評委們給予指正,謝謝!

我們呼喚有活力的課堂,我想這不僅需要學生有“定力”,更需要老師有“定力”,“寧靜以致遠”我需要的守住一顆平常心,在活力課堂的追求中走好每一步。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5

《孔繁森》一文,通過描述其在援藏工作期間收養孤兒併為孤兒獻血交學費這兩件感人的事蹟,頌揚了孔繁森關心愛護藏族人民,為民族團結無私奉獻的優秀品質。

對於低年級的孩子來説,孔繁森實在是一個距離遠,感覺陌生的人物。為了讓孩子們對孔繁森有一些瞭解,課前我和孩子們上網收集了一些孔繁森的資料。在課堂上播放有關孔繁森的音像資料、圖片。這樣,學生對孔繁森就有了一個整體印象和初步認識,為進一步讀懂、讀透課文打下了良好的感情基礎,創設了濃厚的情感氛圍。

本文的中心句是“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怎樣才能讓學生準確地理解這句話呢?

我讓孩子們思考:課文圍繞“孔繁森是一位優秀的援藏幹部。”這句話寫了幾件事呢?通過學習,孩子們明白了課文圍繞中心句寫了兩件事:撫養孤兒、獻血供孤兒上學。接着我抓住重點詞句進行教學,孩子們都深深地體會到孔繁森的優秀品質。這樣,通過從中心句找事例,感悟人物品質的方法,不僅培養了孩子的思維能力,而且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孩子的習作能力。

然後,同學們在聲情並茂的朗讀中再次體會到孔繁森對漢族和藏族的團結所作的貢獻

本課的另一個重點是理解“請求”和“懇求”,在理解這兩個詞語的時候,我先讓學生們想想孔繁森到醫院會怎麼對醫生説,學生們説:“醫生,我想獻血。”這就叫“請求”,就是提出要求,希望得到滿足。但是醫生因為看見孔繁森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沒有同意。於是孔繁森又説:“醫生,求求你,讓我獻血吧,我撫養了三個孤兒,我要讓他們上學讀書,求您答應吧。”……經過他一次有一次的表明自己誠懇的要求,這叫——懇求。説明它的程度比“請求”更深。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6

孔繁森是90年代的模範人物,他的事蹟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孩子來説比較遙遠,要想從孔繁森撫養孤兒,獻血為其交學費這一故事中體會他的無私與偉大,關心藏族人民、為民族團結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感知其優秀,我覺得難度較大。文章末尾詩歌的渲染在感知上學生更覺得有高度。但我相信學生內在的潛力是無窮的,等待着去開發,學生的智慧火花是靈動的,等待着去點燃。我用什麼去開發、點燃呢?當然是文本這個媒介。本節課上我着力讓學生體驗文本角色,近距離親近文本,不僅要知其表面意義,更要領悟出深層次的內藴,從而很自然地襯托出人物的精神,並對文中難點——歌詞的感悟能有了突破。個人感覺本節課的教學還是成功的,學生在課堂上學得有滋有味,深入淺出,高潮迭起。幾點感悟和大家分享:

一、 解讀教材的深入淺出。

1、讀厚教材。

於永正曾説過:“課文鑽研好了,教法往往也隨之有了”。這是一篇非常短小的教材,只是擇取了孔繁森的一個典型事例來表現其高大形象,怎樣把教材讀厚,豐滿人物的內涵呢?課前,我閲讀了大量關於孔繁森的資料對本課進行反覆還原解讀,他的其他很多事例讓人感動,最後一個自然段藏民們深情唱的歌詞中的“光明”一詞,也就深刻起來,讓我出現了靈感。如在教學難點文中的歌詞時,我先以“小朋友們,你們讀懂了什麼?”這一問題為引子,多元化地讀出“深情”的不同內涵,(感激、熱愛、自豪、團結等)。再適時地補充資料讓學生更全面地走進孔繁森,對孔的優秀品質有更深的感受,激發情感進一步昇華。接着問:聽了這些故事後,你認為孔繁森為西藏帶來了什麼?(學生回答為:富裕、愛心、無私、奉獻等,理解得非常深刻,到位。)師:是呀,這些美好的東西帶給了藏胞們無限的希望,讓他們看到了“光明”,所以他們唱到(生深情地讀)。這一環節,對全文的難點進行了有效地突破。文字力透紙背,帶給學生的是強烈心靈衝擊。

2、讀薄教材,抓精要。

把教材讀厚了只是我的感悟,如何讓學生感受得到呢,我又嘗試用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方法引導孩子抓住課文精要之處,把教材讀薄,提高課堂效率,激活學生思維。(1)把這篇課文讀成兩個詞“優秀”“感動”。如以“哪些詞語讓你感動”貫穿全文,抓關鍵,由表及裏引導學生品位朗讀。(2)對教材進行重組。在品讀全文的基礎上再導出第一小節的“優秀”。此時的“優秀”,在學生眼裏是有着深刻的內涵的,是有着學生的情感,教者的情感作為支撐的“有情物”,學生朗讀地釋放自然更加精彩,學生在一筆一畫地跟着我寫優秀這個詞語的時候,心裏裝着的是敬佩和感動。(3)抓關鍵詞,品味閲讀,抓住“懇求”“深夜”“悄悄地”“親生兒女”等品讀出人物的精神實質,這樣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較易接受,學生品讀得也較為精彩。

二、語文教學要樸實紮實。

這節語文課我想充分體現這一點。語文教學的真諦是高屋建瓴,但又樸樸實實,可以模仿,可以借鑑,沒有故弄玄虛,不要花枝招展,有的只是對文本的個性感悟,有的只是引領學生徜徉在語言文字之中,去品味,去咀嚼,我想借助的僅僅是圖片和文字而已。如課堂上我以關鍵詞“親生兒女”為契入口,引導聯繫生活實際回味體驗,填補課文空白,發揮想象,活化感動,由己及他,由表及裏深入體會孔繁森的優秀精神品質。再如課堂上我結合語境,多角度地思考“悄悄地”,形成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對人物有全面地瞭解。在理解“再三懇求”時採用換位閲讀的方式,把自己假設為文中的孔繁森,站在他的角度去想去説,我只是自然地引導,這樣學生離文本最近,最容易讀懂。就是在這樣的訓練中,我想讓課堂成為學生施展才華的舞台,為學生的登台亮相提供了一個個平台,學生的精彩來源於課前精心設計的訓練,也想讓課堂因紮實的訓練而精彩。

三、着力體現“語文味”。

本節課着力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引導學生讀好課文,積累語言,因為我知道將語文的工具性夯實了,語文的人文性就跑不了了,語文的人文性是依附在語言文字背後的。多讀是學生學好語文的前提;多讀也是教師教好語文的保證。在教學重點句子“像親生兒女一樣撫養”“再三懇求獻血”以及歌詞時學生一次比一次讀得入情入境,動人心絃,感人肺腑。在反覆地讀中對句子的體會越來越深入,同時也讀出了不同的理解。教材是有生命的。我們的語文課,除了知識點的認識,更需要激情,需要感染,需要情感的共鳴,需要“語文味”。我必須是一個感情豐富並學會“煽情”的人,還需要能夠準確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瞭解教材的同時瞭解學生,並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樑,使學生在激盪的情感中,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頓悟,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從開始以“地圖“導入到一個個過渡語和評價語以及描述性語言的設計我都注意激起學生的情,讓學生真正做到“情動而辭發”。

此外在這節課上我還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在課堂教學資源中,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對教材的一部分——課文插圖,我也進行了有效地利用。如在教學中我問學生:成為孤兒的孩子,他們會過怎樣的生活?可是你們看?(出示插圖)仔細觀察他們的表情,看到了什麼?這樣有效利用插圖資源,反襯突出了人物的高貴品質。在過渡到第三小節的教學時,同樣藉助插圖的內容導出:孩子們盡情享受着孔繁森的愛和關懷,一天天快樂健康的成長起來了,他們從不會想到,為了幫助他們上學交學費,他竟然去(獻血)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有利於學生情感的激化。思維的啟迪。

當然,這節課也有感覺不到的地方,如有些地方的處理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是不是過於深入,要求是不是拔得過高了,還請專家評委們給予指正,謝謝!

我們呼喚有活力的課堂,我想這不僅需要學生有“定力”,更需要老師有“定力”,“寧靜以致遠”我需要的守住一顆平常心,在活力課堂的追求中走好每一步。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7

經過幾天緊張的準備,《孔繁森》一課終於上完了,而且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但再好的課也會有缺憾,現就我這節課的成功之處和欠缺的地方作如下總結。

一、拉近學生與主人公的距離

孔繁森是80年代的模範人物,他的事蹟對於一個生活在當代的8歲孩子來説是遙遠的,要想讓孩子們理解孔繁森關心人民、為民族團結無私奉獻的高貴品質是學習本課的一個難點。為了讓孩子們對孔繁森有一些瞭解,課前我佈置孩子們收集孔繁森的資料。孩子們找了很多,有孔繁森的簡歷,有他的人生格言,有後人對他的評價,還有關於阿里地區的資料,但沒有人收集關於他的小故事。這是一個欠缺。為此,在課堂上我給孩子們講了孔繁森為挽救一位突發肺病,被濃痰堵住喉嚨的藏族老人,用聽診器的皮管為老人吸痰的故事。然後播放《公僕贊》並配有關孔繁森的影視資料、圖片。這樣,學生對孔繁森就有了一個整體印象和初步認識,為進一步學習課文奠定了良好的感情基礎,創設了濃厚的情感氛圍。

二、引導學生品讀課文語言

《孔繁森》這篇課文,講述了孔繁森收養三個藏族孤兒,並以獻血所得的營養費幫助他們上學讀書的動人故事。如果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細細品讀,挖掘句子中藴含的深厚情感,是很難讓人感動的。因此,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從中體會感情是學習本文的重點。例如,學習“孔繁森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撫養三個藏族孤兒”一段時,我聲情並茂地説:“孔繁森在西藏做的許多事情都讓藏胞們感動得流下了熱淚,請你認真讀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找一找有沒有讓你也感動的句子。”學生帶着要求去讀。交流時,有的學生説:“最讓我感動的是曲尼、曲印和貢桑三個藏族孩子失去了親人,成了孤兒。”這時我問他“讀這句話時,你心裏有什麼感受?”學生説他覺得這三個孩子失去了親人,很可憐。我又提出:“你能不能帶着對這三個孩子的同情去讀好這個句子?”這個句子讀好了,再讓學生去找有沒更讓人感動的地方了?學生會找到“孔繁森就把他們接到自己身邊,像對待親生兒女一樣撫養他們。”這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説説爸爸媽媽平時是怎樣疼他、愛他的。學生們很自然就能想到孔繁森怎樣愛這三個孤兒。有的學生還聯繫後文中“你年紀大了,身體又不好”這一句來體會孔繁森對孤兒的愛。此外,到底哪些句子會讓學生感動,一定要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找。例如,有個學生講他感受最深的一個句子是“1992年,拉薩附近發生了大地震”。剛開始,我覺得奇怪,這一句怎麼會打動他呢?讓他説明理由時,他講:“那裏發生了地震,一定會有很多孩子失去親人,成為孤兒。”看,孩子的想象多麼豐富。

三、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語文教學要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教學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多媒體計算機在這一教學環節中充分顯示出其優勢。但歸根結底,媒體只能起輔助教學作用。它的運用在精不在多,用在恰當的時候,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假若不注意媒體之間的配合和協調,就會搞的課堂花稍、氣氛活潑,而效果不佳。在講《孔繁森》一文時,幻燈片由最初設計的十張,減至七張,又減為四張,最後只剩下了一張配有孔繁森影視資料、圖片的《公僕贊》。原來我計劃在結課時播放《公僕贊》,想起到深化中心、渲染氣氛的作用。通過試講,感覺效果不好,不如放在開頭,既讓學生了解了孔繁森的事蹟,又營造了氣氛。為學生學文作了很好的鋪墊。

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培養國小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國小階段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素質教育要求,應讓學生全員主動參與課堂學習活動,提高學生對學習活動的參與率。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習慣,教師就要適時組織有效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課堂活動中主動思考,主動操練,主動交流,激起思維的火花,激發學習興趣,逐步形成主動參與的學習習慣。在上《孔繁森》一課時,課中有個小活動,讓學生通過表演再現孔繁森去醫院獻血的情境。活動時,我只注重指導兩個小演員而忽略了其餘學生,出現了紀律渙散的狀況,在今後的教學中值得注意。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8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細讀文本,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環節進行細讀。

第一處是在講解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時,讓學生先找出相應的段落,然後讓學生細讀該文本,在細讀的過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渾黃一體”、重點詞來理解大戈壁的環境的惡劣,從而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敬佩之情;抓住“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這一句話來體現白楊樹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麼頑強;另外從 “高大挺秀”一詞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白楊樹的適應力及頑強的生命力是多麼然人敬佩。談完自己的理解之後,讓學生們帶着自己的理解來讀文本,讓學生們將自己的理解通過讀來展現。

第二處文本細讀的設置是在講解爸爸的話時,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短短的三句話不但向我們介紹了白楊樹的特點,同時也借白楊表白爸爸的心。在設置細讀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們抓住中點詞句來理解文本,通過上下文的聯繫來理解文本,讓學生們充分的讀,充分的説,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讀將自己的感悟帶回文本。從哥哥的問題入手,帶着爸爸嚴肅的表情,讓學生一句一句的讀,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體會父親的話是託物言志,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經紮根邊疆,獻身邊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成長,經受磨練,成為祖國邊疆的建設者。這樣做,不光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懂得,爸爸説這些話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講白楊,還要借白楊來讚美那些遠離優越生活,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的人。這樣的設計,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

另外,學習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時,我採取的是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紹爸爸表情變化的句子,並讀一讀,在小組中討論每一次表情變化是為了什麼?你從中理解了什麼?這樣做,不光是對文本的一次整體貫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讀文本的過程中,只有學生們能大膽的問一問,想一想,才能從對文本細讀,對文本細想,對文本細細的理解。

總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變換形式去讀,教師適時引導去讀,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9

而聞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

因此,本節課的高潮部分在觸摸人物靈魂,感知人物精神內涵。這一教學設想起到了人文素養教育作用。也是本節課最成功之處。是本節課的最大的亮點之一。

其次,採取老師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學生真正成為了課堂的主人。這可從實際的教學中,學生投入的熱情程度和解答問題的質量上得到了明證。在第一大塊引導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某些詞語的品味、某些語段的反覆朗讀,讓學生加深理解、體會、感悟。這在教學實際中也充分得到了體現,但在引導學生討論作為卓越的學者第二大塊上,朗讀不夠充分,品味的時間較匆促。這是這堂課中的一個小小的遺憾。因為這篇課文語言是詩化的語言,而這詩化的語言又特別集中在這一部分,實際上我在備課的當下和課堂的實際操作上,我已經注意到了這一特點,並作了詳細的朗讀文本、體驗語言情思的教學設計,也付諸於實踐;但實際操作上由於時間關係而漠視了有些語言的咀嚼和品味。是的,應該多朗讀、多品味,通過語言走入文本,感受作者的情思和聞先生的思想,讓學生用自己的認知觸摸文本的情思,用自己的思想去碰撞文本的思想,用自己的心靈傾聽聞先生的吶喊。這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進一步加強的。

再次,在導入新課時,我也是十分注意。

由於,我們班的孩子還是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的老師 來聽課,心裏或多或少有些緊張。於是我採用鼓勵的方 式進入教學,效果較好。(導入語:今天,有這麼老師來我們班做客,對同學對老師來説,真是一件幸福的事。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各位老師的到來,同時,也把這掌聲送給自己,希望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能共同交流,共同成長)。不足之處:

(一)難點沒有突出。

在理解比較這一過程中,即討論作為前期卓越學者的説和做和作為後期大勇革命家的説和做有什麼異同點。這是這課堂的難點,解決它,就可以達到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和內容的理解,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但我在實際的課堂上也忽視了一個小細節,每能強化一個學生的思維閃光點。這是這堂課上的一個較大的遺憾。

(二)缺少對關鍵詞語的鑑賞與朗讀訓練

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花樣翻新。語文課不能缺少朗朗的讀書聲,不能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不能缺少對優美精彩文段的欣賞和必要的獨到的分析見解。

(三)板書不工整,需注意。

同時,由於教學內容比較多,我用一節課去完成,顯得有點倉促,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夠,所以在回答問題時就不夠主動積極,只有那些基本功比較好的學生能大膽回答及發言。最明顯的就是在:“品味精彩句段”,就是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詩人,在搞文化學術這方面的説和做的態度,這個環節上顯得有些倉促,不少學生沒有多少時間思考,從而未能發言,這是一個缺憾。

再有語文課少不了品讀、感悟、玩味、思考、探究。語文課的“心動”比“形動”更為重要在合作學習中如果不能充分發揮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表面上看熱熱鬧鬧,實質上流於形式,收效甚微。

總之,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會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更靈活的處理授課內容。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有最大的收穫。同時,自己也要反思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多注意,多揣摩,多推敲,多實踐。力爭每天都有一個台階的進步了,加油!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10

《誰的本領大》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風和太陽開始都認為自己本領最大,兩次比本領後雙方都悟出了道理.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一定要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看待別人.課文情節緊湊,富有戲劇性變化.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活潑,頗有個性,適合讓學生朗讀體驗.

本課寫因為風和太陽“都説自己的本領大”,誰也不服誰,只好比試比試。究竟誰的本領大,我引導學生抓住風和太陽兩次比本領的不同方式和結果讀一讀,在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導讀第一次比本領--------誰能脱下孩子的外衣時,先引導學生讀好風説的“那還不容易”和太陽説的“看我的吧”,體會他們自以為是、麻木輕視他人的神態。接下來我引讀風的做法與結果:“‘呼呼’地吹起來”;“誰知孩子將外衣裹得更緊了”。“誰知”一詞,表現其結果出乎風的意料。再引讀太陽的做法與結果:“發出強烈的光”,“那孩子覺得熱極了,就把外衣脱了下來”。不難看出,太陽“脱下那孩子外衣”的本領要比風大。導讀第二次比本領------

誰能讓船走得快時,首先我引導學生抓住“得意”一詞,指導學生讀出太陽獲勝之後的洋洋得意,不把風放在眼裏的傲慢自大的神態。“可是”、“越強”、“越是熱得難受”、“驚訝”等詞表現出其結果出乎太陽的意料,還暗示了太陽在比賽中感情的變化,引導學生反覆讀,好好體會。而讀“風推着帆,帆帶着船,像箭一樣飛快地前進”這句話時,語速快些,讓人感覺到船伕“高興”,風也“高興”,與太陽的做法的結果形成對比。

在此基礎上,再去指導朗讀、討論,學生感受到了人物鮮明的形象,語言的生動活潑,從而一步步感悟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的道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11

我講授了國小語文一年級上冊第七課《秋姑娘的信》第一課時,課型是講讀課。課後專家給了我很多教學建議,具體如下:

1、缺乏教育機智,課堂出現的新問題抓不住,比如在學習教學目標要求會認的字這一環節中,教師提問學生怎樣記住“摘”這個字時,有一個學生回答“摘”是由提手旁加上一個商字組成的,這是錯誤的,但教師卻沒有察覺到,也沒有及時指出、糾正學生的錯誤。沒有充分關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應加強處理課堂問題的能力。

2、識記生字時,多媒體出示拼音不應出錯,把“秋天”的“天”注音時注成了“tān”,有些字的注音不夠規範,比如“g”注成了“g”, 再如在蘇教版中“朋友”這一詞中“友”讀輕聲,教師教學生讀“朋友”這一詞時,並未指出“友”讀輕聲,也沒有在出示的詞中標出輕聲,這就導致學生再讀課文時讀錯,説明對細節關注的不夠。

3、在出示課題時,就應該把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姑娘”和“信”講解一下,沒必要都要在認字的環節一起講,也應該強調“姑娘”的“娘”字在什麼時候讀輕聲,這樣學生在讀課文時就不會讀錯,也為下面認讀生字環節節省了時間,也提高了課堂效率。

4、在通過各種形式識記“綠色通道”的字這一環節中,應把要求會寫的字也加進來,即把“四會字”也加進來,通過各種方式來記憶,“四會字”才是重點,要時刻突出重點。在指導書寫生字這一環節中,如果在教寫字時讓學生組詞,對於國小生來説很可能就把之前學的字怎麼寫很快忘掉了,所以給生字組詞可以拿到識字教學環節,或者由老師送給學生幾個“詞”,幫助學生拓展詞彙量就可以了。

5、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時,讀文方式要多樣,不要單一,可以指名讀、同桌互相讀、分組朗讀,分男、女生讀,齊讀等,還要分層讀,根據學生個人情況,可以分層朗讀指導。教師如果要讓學生在讀之前聽課文,最好不要放錄音,而是由老師範讀,這樣讓學生近距離感知朗讀,示範效果會更好。

6、不要將前一階段學的拼音丟掉,在識字環節上,要讓孩子藉助拼音來讀,這樣即學會了生字,又複習了拼音。

7、教學寫字時,要把展示環節加上,及時展示寫得好的學生的字,及時鼓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對於《秋姑娘的信》這一課,課前我做了很多準備,自認為很充分了,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不盡如人意,出現了很多問題,現反思如下:

首先,要把知識咬死,不應該出現“硬傷”,如在多媒體出示拼音不應出錯,把“秋天”的“天”注音時注成了“tān”,造成了知識性的錯誤,這説明了自己備課時太過粗心,這樣的錯誤以後絕對不允許出現。

其次,課件製作不夠嚴謹,多媒體出示拼音時,有一部分注音用的是英文形式,如“g”注成了“g”,這樣會給孩子造成誤導,對孩子拼音的鞏固非常不利,今後的教學中要時刻注意。

再次,這一課的教學只注重了每一個環節的展開和完成,並沒有充分關注到學生的學習狀態,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再次,有些環節安排的不當,比如在出示課題後,就應該強調識字“姑娘”這兩個字,“姑娘”的“娘”字在什麼時候讀輕聲,也應該指出,在識字環節中就沒必要再認識這兩個字了。

對於細節還關注的不夠,課堂教學還很不靈活,按部就班,這些在今後的教學中都應該時刻關注、改進。

在經過專家給我的意見後,我有進一步結合專家的意見對這一課進行了反思:

1、要時刻注意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向一堂課要效率,不要浪費時間。

2、教師要關注每一個細節,設置的問題一定要精。

3、多媒體運用要恰當、實用,運用多媒體有時可以節省時間,提高課堂效率,但並不一定每節課都要使用多媒體。

4、要培養孩子的個性化閲讀,閲讀是孩子的個性化體驗,每一次讀都要有目標,為高年級的與閲讀打基礎。還要關注默讀。

5、要錘鍊自己的語言,語速均勻、語言準確、用詞規範。

6、要及時抓住課堂上生成的問題,注意孩子的閃光點,及時鼓勵。要培養自己的教育機智。

7、講課要充滿激情,一節課要有高潮。

8、教學時要有側重點,尤其是教寫字時,要有趣味性,保護孩子的學習慾望,形式要多樣。

9、一定要關注孩子,注重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同時也要注意傾聽孩子的話。

10、還要繼續向老教師學習,同時自己摸索,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12

《春酒》是自讀課文,所以,它也肩負着以讀引讀、引思的任務。所以,在學習活動的最後,我安排了學生在對文本有着深入體驗的經過後,抒寫一個自己記憶中飽含濃濃鄉情和親情的與親人或朋友共享某種美食的情景。因為生活中任何一個細節如果藴藏着一份美好的情感都是一杯香甜的“春酒”。這也恰好運用上了“品春酒”環節中學生們的品析探究成果——即寫作方法的探究學習。於是,學生寫起來也會有章可循,充分利用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達到教學目標與生成。最後,為實現以讀引讀的目的,我列舉了幾篇同樣抒寫鄉情的文章,讓學生在課下進行對比閲讀。獲得更多感受和啟發。

回顧整節課,雖然完成了教學內容,但還存在些不足,也讓我對這堂課有了一些反思:

1、追求完美的同時會有一種缺失,在細節處理上不夠運籌帷幄,生成還可以更自然些。

2、要充分進入文章情境,帶着與目標相關的感情投入到講課當中。

3、通過課堂實踐,應更多地思考片斷練習與整體寫作的關係,學生寫作需要時間醖釀,知識到能力的遷移是一個過程,有時不可能立竿見影。

最後,我也希望能通過這堂課的設計,引發一些教學問題的探討。如散文教學的探討:哪些散文應該精讀,哪些散文可以海量閲讀?經典文字的內涵一定要深入挖掘,如何挖掘?需不需從文化層面縱深處挖掘文本?從語言到文化是不是語文教學的必由之路?

其實語文教學真正要做的是,結合學生的具體實際,營造良好氛圍,去啟發學生,讓學生與文本產生深刻的、內在的交流與溝通。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13

新教材的閲讀教學更重要的是強調學生“以讀為本”,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不過分強調逐字逐句的講解分析,而是在朗讀、體驗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把文本內容內化成為自己的東西,逐步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因此我在閲讀教學中始終堅持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逐步培養孩子“讀出神,讀出味”的良好閲讀能力,加強感悟,加強體驗,深入到作者潛意識的層面,理解作品,並且能夠把自己的感情藉助文本和自身的感受表達出來。

在朗讀《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時,我要求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小雨為什麼會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經我這樣一提醒,學生就仔細閲讀,認真思考,他們發現,“叮叮咚咚”是雨打在鐵皮屋頂上發出的清脆的聲音,而“滴滴答答”是因為雨落在樹葉上,所以聲音比較輕微。他們就按照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去練習朗讀,去處理感情,去調整節奏。從而使學生懂得,有時為了理解一個段落,一句話,甚至一個詞語,需要認真閲讀全篇課文來抓住課文內容上的矛盾處進行深入的思考。另外,在本課的教學中抓住象聲詞讀出輕快的感覺,然後將句子讀順,進而在讀中表達出作者對於雨的喜愛之情。學生之間的範讀、評價、賽讀有聲有色,讀的效果也層層明顯。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14

引入課題,通過讀題引導學生提出課文中要解決的問題,是自己比較滿意的第一個亮點。課前設計了四個問題,“神童是誰?為什麼被稱為神童?神童的祕訣是什麼?題目的神童為什麼加引號?”學生提出了六個有價值的問題,首先應該明白的“什麼是神童?什麼是祕訣?”及時的給與肯定,這是課前應該想到的。“學習語文就是要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學生知道了怎樣學習語文,就是要先提出問題,帶着問題去讀課文思考問題。以這幾個問題為主線,貫穿整堂課,思路很清晰明瞭。

打破一段一段學課文的常規,按照問題的思路由易到難,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反覆朗讀來理解,準確的引導學生認識到:什麼是神童?什麼是祕訣?別人做不到的陳毅做到了這叫做勤奮,勤奮好學的孩子老師都喜歡。每一個問題的過度都能夠恰到好處,沒有嘮嘮叨叨的廢話,簡單的幾句話就命中主題,緊湊的教學思路,自己心裏很明白我下一個引導的方向是什麼?學生的注意力一直跟着老師的引導走,成為自己比較滿意的第二個亮點。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15

翻閲學生的作文本,深感語文教學的不盡人意。其實我們的語文教材就是最好的“習作例文”。比如《天安門廣場》一課二三自然段介紹廣場四周的建築物,表面看這兩段文字很平淡,很枯燥,其實是非常準確、簡練、規範,可謂字字珠璣、要言不煩。

課堂上我請學生思考:這兩段文字寫得好不好?學生有的説“紅牆黃瓦”、“雕樑畫棟”等四字詞語用得好——詞簡意豐,文采斐然。有的説“藍天白雲”映襯着“漢白玉華表”非常美麗——“華表”是什麼東西?看看書本插圖,大體知道即可。結合課文後面的習題,我在黑板上畫起了“天安門廣場”的示意圖:“北端”是“天安門”,“中央”是“人民英雄紀念碑”,“東西兩側”“中國國家博物館”“人民大會堂”“遙遙相對”。——何謂“遙遙相對”?學生看着黑板上的示意圖就一目瞭然了。

畫好示意圖後請學生思考:這兩段文字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終於有一個學生説出“方向”這個詞語。我板書“方位順序”,解釋“方位”就是“方向與位置”。對於“方位順序”這樣的詞彙,學生可能是首次接觸。可是他們應該明白:“順序”是語言表達的要領,説話寫文章都該“有條不紊”,否則就是“雜亂無章”。舉例:寫文章介紹我們的教室,就可以按照“前——後——左——右——上——下”等“方位順序”來寫作。——用“寫作”的視野看“閲讀”,這也是“讀寫結合”。

不足之處:對寫作知識的滲透只是處於“紙上談兵”的階段,缺少“實戰練習”。可以引導學生“口述”,也可以“隨堂練筆”。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16

這篇文章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告誡人們環保有多麼重要,課文內將蒲公英和椰子樹伯伯都化身為人,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引出環保問題,課文從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開花的現狀進行思考,結尾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更襯托出蒲公英開花的心願只能在夢境中實現的悲痛心裏。

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在於文章內容較清晰,文體學生比較喜歡,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地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在用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對於環境污染的問題進行渲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遇到了許多問題,在此處讓學生自己想象除課文中的汽車尾氣、河流污染、噪音外還有什麼環境問題,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問題的回答更能真實的放映出環境問題的刻不容緩,加強了環保意識。最後以自然段的指導朗讀也較為成功,學生在體會了環境問題後,就更能體會到蒲公英的擔心,讓學生作為蒲公英想象着能開出美麗的花來讀一讀最後以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讓學生感受到蒲公英夢裏的快樂與高興。

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對童話這種題材的講解不透側,用這種方式有什麼具體的好處教師的引導不到位,只能停留在表面層次上,比如説生動、具體、形象,沒有深入瞭解。

2、學生的環保意識只是理解,沒有對此引發出來的內容進行鞏固和進一步瞭解,應該讓學生以寫作的形式或是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來加深對環保意識的認識,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挖掘的不夠透徹。

3、課堂學習方式比較單一,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探究和合作的時間,只是一味的讓孩子自己品悟,對於童話的方式,學生也沒過多的體會,也沒發現孩子對這種文體的喜愛。這也是老師的失敗之處,童話以它生動的語言描寫,發散的思維方式,應該能贏得更多孩子的喜愛!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17

本課在前課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了解古人很早以前,就注意到太陽的運動和投影的變化是有規律的,人們就利用這個規律來計算時間,在當時計時的工具叫做日晷。

本課教學一個重點是讓學生利用第一課的知識製作簡易的太陽鍾。課本上介紹了兩種太陽鐘的製作方法。如有時間,教師應該讓學生嘗試這兩種方法,然後比較這兩種方法哪一種計時準確。

這樣的教學策略有助於幫助學生理解工具具有感官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18

在教學《恐龍》這一課時,由於平時注重了預習時對課文的理解力培養,故在教學過程中,課文部分不用講的太詳細,學生並能根據課文找到許多相關資料。在課前佈置學生蒐集資料,有很好的效果。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對恐龍的種類及滅絕產生了相當大的興趣與疑問,藉助有聲有圖的電腦課件,使本節課充滿生機,學生好學,教師愛教,不但瞭解了許多有關恐龍的知識,還了解到説明文中的幾種説明方法,反思這節課,有失有得:

一、成功之處:

1.視頻的運用,補充了學生生活中對恐龍感性認識的不足,起到了直觀的讓學生了解特點的作用。通 過比較句子特點,明白説明事物特點的方法,從比較、感悟,到尋找“雷同”,皆為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重視學習能力培養的新課程理念。

2.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學生始終以自學為主,教師只是起了一個引導作用。如學習説明方法時,就採用了“授之於漁”的教學形式,先範舉了如何掌握樑龍有説明方法,師生共同小結學法,再讓學生通過小組討論,自己解説,再結合課文內容來學習,始終讓學生把學習的權利掌握在自己的手裏。又如彙報學習成果時,教師又讓學生自主選擇彙報的內容,學生説到哪,就學習哪,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3.《語文課程標準》特意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要珍惜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加以鼓勵。” 在教學《恐龍》這一課時,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閲讀,我設計了“走進侏羅紀公園”和“恐龍的自我介紹”兩個環節。而這種尊重個性體現在個性化的表達上——“恐龍的自我介紹”,這一環節,是對課文重點內容的提升,在學生通過學習瞭解了恐龍的特徵以後,學習課文對恐龍的描寫方法,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寫出自己喜歡的恐龍的特徵,並用上説明方法,達到了知識的遷移。

4.課堂上以讀為本,讓學生充分朗讀。三年級的教學,朗讀指導也是頗為重要的,但在教學過程中,老師靈活地運用指名讀、齊讀、自由讀、默讀等各種形式,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同時設計“競讀”的教學環節,引入“競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如:“你讀得不錯,誰能比他讀得更好?”“誰來把這一小節讀好它”……這些教學環節,都讓學生爭着讀好句子,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也被提起來了,在讀中悟,在悟中讀,體會語感,在輕鬆的環境中不知不覺得培養了學生的各種能力。

二、不足之處:每個環節的過渡語不夠流利、順暢,教師的語言不夠精煉。( 勵志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19

《永遠的白衣戰士》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記敍了護士長葉欣面對極具傳染性的疾病——非典型肺炎,不顧個人的生命安危,不知疲倦地從死神手裏把患者一個一個地奪回來,自己卻染上非典型肺炎而不幸犧牲的動人事蹟。本文的教學重難點:朗讀、感悟課文第四、五、六自然段,説説護士長葉欣是怎樣冒着"高風險",進行“高強度”、“高效率”的搶救工作的,從而體會、感受“白衣戰士”——護士長葉欣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圍繞教學的重點,我在教學中抓好以下兩個方面:

一、利用好課題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我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質疑,帶着問題來閲讀文章,最後,讓學生在自主閲讀感悟中釋疑,再次領會課題的含義。這樣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真正體現學生的自主、探究閲讀過程。教學中我這樣設計:1、讀課題,説説通過預習你對"永遠的白衣戰士"這個題目,有了哪些瞭解?生:白衣戰士指的是葉欣。(師介紹葉欣生平。)生:因為葉欣永遠活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所以稱為永遠的白衣戰士。師:你對“永遠”這個詞瞭解很深刻,請你再讀讀課題。師:我們以前都稱護士們為白衣天使,為什麼這裏卻稱為白衣戰士呢?這裏我沒有急着讓學生回答問題,而是引領學生走進文本,一起來研讀和體會這篇感人的文章,這樣激起了學生閲讀探究的強烈慾望。2、深化課題平常我們都把醫護人員稱為“白衣天使”,那課題可不可以改成“永遠的白衣天使”呢?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組織學生小組討論。這時的學生對課題的理解是深刻的,他們懂得聯繫課文內容理解課題,此時他們明白了:葉欣是“白衣天使”,但更是一名戰士,因為她是在抗擊“非典”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犧牲的。課題用“永遠的白衣戰士”比用"永遠的白衣天使"好,這樣更能突出"戰爭"的殘酷和葉欣的英勇精神。再次齊讀課題。

二、聯繫生活,激活體驗

課文的(4-7自然段)詳細描寫了護士長葉欣的英雄事蹟。為了使學生體會感受"白衣戰士"----護士長葉欣臨危不懼、身先士卒、捨己為人的崇高精神。在教學中,我拋開煩瑣的講解,直接問學生:"讀了這篇課文,你有沒有受到感動?什麼地方最讓你感動?"然後讓學生再讀課文,找找受感動的地方,把有關的詞語和句子劃出來,然後説説為什麼感動,再好好把受感動的地方讀一讀,讓別的同學也能受到感動。這個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的。

學生經歷一個默讀、體會、感悟的過程,再進行相互的交流,在老師的引導點撥中去咀嚼和品味語言文字,同時,在交流和評價中指導感情朗讀,情感才得以昇華。學生再此進行交流,感悟和體會比前面更加豐富多樣。美國教育家杜威先生説過:“教學決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告訴,教學應該是一種過程的經歷,一種體驗,一種感悟。”而經驗是體驗的基礎。要想引導學生順利地進入課文情境,必須緊密聯繫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實際,充分調動學生的已有經驗和頭腦中儲存的相關信息作為感悟課文內容的前提。最根本的手段還是要抓住課文的關鍵詞句,精心引導學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去體會,鍛鍊其敏鋭的語感。一句話,激活經驗,以讀求悟,讀中見悟,品讀悟情。通過師生的平等對話交流,讓學生自己發現受感動的地方,然後根據自己生活中的已有經驗認真讀讀,細細品味。這樣,不僅能體會人物形象,表達自己的情感,還加深了對“白衣戰士”的理解,激活了自己的情感體驗。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20

《囚歌》一詩濃縮着葉挺將軍牢獄生涯的深切體驗,是他對生命、自由和尊嚴之辯證關係的悲壯與思考,字字重千斤,句句有分量。開始我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對革命先烈產生崇敬之情,接着提出質疑,讓小組討論交流體會兩個“自由”的不同,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對話,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最後引導學生觀察圖片,運用聯想和想象,體會詩人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氣節。

因此,學生讀出了詩人的悲壯,慷慨。整個課堂學生意味深長,情緒高漲,把自己當成葉挺,體會到了詩歌的意境。

“沒有完美的課堂。”這節課還有一些遺憾,課堂評價語言單一,沒有很好地評價學生,語速較快,影響學生的理解。這節課引導學生較多,以後要在課堂有扶有放,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要不斷反思自己,總結經驗,真正體現課堂中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21

在教學時,我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展開聯想與想象,豐富課文的內容。比如,教學第一自然段,我從插圖入手,通過簡要介紹,讓學生對鄧小平有個大概瞭解。根據“經常”、“誇獎”兩個詞語,我引導學生聯想自己受到誇獎時的心情,然後,讓學生分別把自己當成先生和鄧小平,入情入境體會先生和鄧小平的心情。這樣不僅讓學生有了身臨其境之感,而且豐富了課文的情境。因此,在進入情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讀好課文,也顯得遊刃有餘了。

教學時,我儘量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關於第二自然段“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學生朗讀這個句子時,總是疙疙瘩瘩的,甚至還有把句子讀破的。儘管我跟他們解釋了,“描”就是拿另一張紙放在字帖上寫字,“照着字帖描”就是看着字帖上字的樣子,在本子上自己寫。前者簡單,後者難,所以先描,等練熟了,才能照着寫。儘管苦口婆心,還範讀了一遍,又帶讀了好幾遍,還是有學生讀得不連貫。我採用了實物示範的方法。拿來了字帖放到黑板上,告訴學生字是字帖,然後用一張薄一些的白紙蒙在上面描,讓學生明白這是“描”,接着拿掉字帖,再照着它寫,讓學生明白,“照着字帖寫”是怎麼回事。學生都聚精會神地看我演示,比起開始我講解的認真上百倍。這樣示範過後,再讓學生來讀,他們就在想着場景理解的基礎上,比較順利且流利地讀出來了。

語文孔繁森的教學反思 篇22

王崧舟老師曾經説過:“語文教學它有一道檻,越過這道檻是語文教學,沒有跨過這道檻就不是語文教學,這道檻是什麼呢?就是話語形式。”因此,我在教學《搭石》這篇課文時,以學生自讀自悟為基礎,注重引導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體驗、感悟,在讀中積累、內化,在讀中欣賞、昇華。以 “美”為主線,貫穿於課堂始終。

一、引領走進文本——隨風潛入夜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樂趣。”依據這一理念,我把文中抽象的文字還原為生動的畫面。課堂伊始,我通過出示畫面,感情導入,很自然地把學生帶入劉章爺爺生活的那個小山村,走近讓作者魂牽夢縈的搭石。而後一句“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裏橫着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很自然地使搭石浮出課本,我的一句“如果沒有搭石,村裏的人們又是怎麼過河?”的追問,孩子們對“人們……就必須脱鞋挽褲。”有了更深地體會,自然地引導學生了解了搭石的重要性。有了對搭石淡淡的瞭解,多了對搭石甜甜的感情,便吸引着孩子們對課文美美地品讀下去,這一切,都進行得如春風潛入夜般的自然。

二、理解感悟文本——潤物細無聲

在教學中,我創設了恰當的情境,引導學生感悟走搭石的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緊 緊抓住“一羣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和“老人、年輕人走搭石”三幅畫面,將讀懂詞句、體驗畫面、感悟情感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引導學生一步步理解搭石在家鄉的人們心中為什麼是一道風景。

如在理解“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這一句時,我抓住“協調有序”這個關鍵點,創設情境,通過“我們是在走什麼?”“不小心會掉進水裏”等情景渲染,讓學生採用合作朗讀“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前面的……後面的……”來體驗朗讀的協調有序,進而感悟人們走搭石時動作的協調有序。然後,我又改課文為詩歌,引導學生誦讀詩歌,更是自然地把學生帶入有着濃濃鄉情的搭石旁邊,引領學生用朗讀將這美好的畫面呈現在大家面前。

對於青年人遇到老年人怎樣走搭石的內容,我則以“在讀書的過程中,有的詞語會讓你心頭輕輕一顫”的引導方式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抓住“伏”和“理所當然”。從“伏”的品詞到“理所當然”的過渡,又由請學生上台做“伏”的動作,説説要不要老人千恩萬謝達到自然和諧的統一。我像鏈子般地將文中的語言點串到了一起,在我的引領下,孩子們用心地體會文本的味和美!我的一句“得到幫助的老人曾在年輕時理所當然地幫過別的老人,而幫助他人的年輕人也會在自己年老時理所當然地得到其他年輕人的幫助。”不僅讓學生順利地理解了“理所當然”這個詞語,更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對學生尊敬老人,學會將心比心的思想道德教育,而這樣的引導方法,又絲毫不會沖淡我們語文課中寶貴的語文味。

三、拓展延伸文本——功到自然成

《新課程標準》指出:“教材要有開放性和彈性。教材的開放性表現在教材要和生活實踐相結合,要課內外結合,要學用結合。作為教師要突破教材對學生教育的禁錮,創造性的使用教材,而不能成為教材的奴隸,應該做教材的主人。”因此,在整堂課的教學中,我很重視對學生想象力的培養。我在創設了一定的情境後,引導學生進行適當的想象,不但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創造性思維,而且藉助學生的想象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如最後一環節的寫話訓練,在感悟了三塊內容描寫不同的對象走搭石的情景後,學生在頭腦中已通過想象儲存了很多關於人們走搭石的情景畫面,這時我便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激活畫面,再引導想象,效果是很好的。學生也很自然地想到還有不同的人來走搭石,還有不同的走搭石的情景畫面。這時,我讓學生模仿課文去説去寫,學生的想象思維很快被調動起來,説內心的話表內心的情自然是水到渠成。這樣,語言、情境、人文內涵全都有了。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改正的地方。我更清楚新課改的探究之路還很長,如何真正落實新課改的思想,是我今後教學思考和實驗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