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精選7篇)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1

生活與數學同在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精選7篇)

《鋪地磚》是一堂數學實踐活動課。在調查瞭解學生的經驗之後,我發現,學生對於裝修、鋪地磚這樣的事情是有感性認識的。為此,我在教學時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進行教學,使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作用,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課始時,引導學生觀察有關家裝的效果照片,通過對家裝中美的欣賞,並讓學生幫老師設計新房,以鮮活的事例催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研究的興趣,從而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提出自己需要解決的問題。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充滿數學。數學是對客觀世界數量關係和空間關係的一種抽象。因此,在教學中一方面要儘可能讓抽象的數學概念在生活中找到原形;另一方面要創造條件,使學生能夠用學到的知識去解決日常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並能解決一些數學問題。如:在課後,我讓學生將本堂課掌握的方法為實際生活設計鋪地磚的方案,從而讓學生在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知識實踐化的過程中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生活中,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很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給我們帶來快樂。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在教學《可能性》時,我設計了擲骰子練習。師生共同交流骰子的特點:正方體,每個面上分別寫着1、2、3、4、5、6各一個數。我提出要求:用色子做教具,請根據今天的學習內容,提出有關的可能性的問題,並讓學生自己解答。最後我提出:擲一次擲出每一個數字的可能性是多少?如果投600次色子,估計投出“6”的次數是多少?

喜歡遊戲是孩子的天性,色子是學生熟悉的玩具之一,用它作為鍛鍊學生自覺估計可能性的意識的活動,讓學生在立體圖形中感受等可能性的問題。同時,讓學生根據新學的知識,提出有關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又加深了他們對新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教師的追問是本節課知識的拓展,開拓了學生的思路,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2

這節課是小數乗整數的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小數乗整數的意義,掌握小數乗整數的計算法則,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的能力。為了能讓學生輕鬆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複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及整數乘法中由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學習“小數乘整數”做好了鋪墊,尤其是掌握了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習小數乗整數的算理有很大的幫助。

二、創設了一個“購買風箏”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數乗整數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解決實際問題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思考交流解決的方法,在師生的交流學習中,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計算方法,從而得到許多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然後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

總之,這節課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思考交流的學習中,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擔心幾點:1、學生能不能理解例題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學生能不能發現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之和?3、下午上新課,效果會不會不如早晨?學生會不會有意見?

例題出示,提出問題,列式、估算,都沒問題。提出用豎式計算後,學生埋頭計算,自己巡視了一圈,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計算,便輕聲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數進行計算;個別學生面對1008,雖然把小數點點在了兩個0之間,卻不知道為什麼點在這。告訴我看估算結果的;多數學生知道,因為兩個因數都乘10,積就乘100,要使原來的積不變,需要將現在的積除以100。幾個學生一説整個計算過程,其他學生恍然“哦!原來使這樣啊!”於是一通都通。“試一試”自然沒問題。計算法則耶使學生自己總結的。因為在小數乘整數的教學中很注意讓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所以在這裏只要在“看因數中有幾位小數”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後黑板上只有五個字“算、看、數、點、化”。提醒學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

今天的例2依舊利用下午第二節課上的,例題出示,説説有關數學信息,提出第一個問題後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講解就説出了在“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來補足”的注意點。後面的“試一試”自然一帆風順。

從兩天的作業看,學生出錯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錯,不進位、看錯數,7×7=46等。所以對這部分自己的評判是“過!”下週一上例3。

課後沒事,寫“教學反思”,感受是:“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移動小數點位數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雖然最初擔心學生不理解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但是,由於自己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非常注意讓學生通過計算整理計算法則,發現注意點(能化簡的要化簡,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補足),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學中自己才輕輕鬆鬆地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這兩個例題的順利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後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儘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鐘,多關注後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説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鑽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後期教學內容的聯繫,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瞭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求積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準》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然而,“創設情境”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一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着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本課教學從討論“買菜時應該考慮瞭解哪些信息呢”入手,瞭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上提供相關信息,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情境的創設者。本課還創設了“填寫發票”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繫剛才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出“你能幫賣方填寫一張發票嗎?”,使學生產生“填寫發票”的需要。然後指導學生親自嘗試填寫發票的過程,在填寫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填寫發票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必要的數學”。在這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思考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始終是問題情境的主動參與者。創設情境並非是教師的專利,教師應該積極引導每位學生參與到情境設計的過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較少,討論的焦點要避免停留在“積應該保留幾位小數”上,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積的近似值”的應用價值。本課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根據計算結果幫賣方開發票寫金額)產生疑惑,並嘗試自己解決,進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達成共識(錢應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兩位小數),再進而能正確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最後,要充分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針對性強,且具較強的開放性。學生討論的焦點也最終落腳在“哪種結果更合理”上。從而在討論合理性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積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力求每位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在例5教學後,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加深理解:其一,舉出老師生活中購買東西的例子,有的錢保留一位小數(商場不收分了),有的錢保留整數(自由市場討價還價,瞭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讓學生認識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保留;其二,通過一道應用題的練習,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進行多次保留,比較哪個值最精確,從而讓學生明確,數位越多越精確;其三,安排一道計算結果正好是兩位小數不需要保留的應用題,讓學生明確取近似值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在最後的鞏固練習中結合生活實際,根據3個商場的價目表,讓學生設計購買3樣東西的方案,由於學生要考慮到價格、質量、路程、時間、信譽等問題,因此出現了多種方案,是一道開放題。學生既得到了技能訓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連乘、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使學生理解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首先出示兩組算式: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數乘除法之後教學的,學生已經有了小數除法的基礎,且已經掌握了求積的近似值的方法。本節課旨在學生認識循環小數,並且會根據要求取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上課伊始,出示例7中的圖表,並根據要求列出算式40÷60。當我剛想提出要求時,發現有的學生已經做了起來。我並沒有阻止,而是繼續讓學生在計算中發現問題。算了一會後,發現有的學生抓耳撓腮,有的學生小聲的嘀咕,還有的乾脆停下了筆看同位的。知道學生遇到了困難,我故意問:“怎麼都不算了,有結果了嗎?”“沒有,除不完。”“怎麼可能呢?為什麼除不完?”“老師,真的除不完,你看,總是餘40,根本就除不完。”看來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時候了。“想知道為什麼嗎?打開書,看看你能從書上找到答案嗎?”話音剛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經打開了課本讀了起來。一分鐘過後,學生們都發現了問題,知道了這是循環小數。但對於循環小數的知識,書上只是提到了定義,並沒有做過多的解釋。而學生想知道的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問了:“老師,循環小數書上沒有説怎麼寫,該怎樣寫橫式呢?豎式要除到什麼時候?”提的好,看來好奇心已經很濃了。於是我讓學生打開課本,讀一讀101頁的“你知道嗎”,從中獲取他想得到的答案。

在學生得到想要的答案後,我順勢引導求循環小數的近似值的方法。如:保留兩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保留三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等。有了前幾節課的基礎,再加上濃厚的興趣,學生很快探索出解決的方法,並用30分鐘的時間,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課的任務。且在練習中也很少發現錯誤,讓我高興的同時也深深的意識到興趣對於學生來説多麼重要。

反思前幾節課的教學,似乎除了灌輸乘除法的法則外就是大量的練習,但效果並不是多好,補充習題中的錯誤層出不窮。想來,計算課本來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練習只能徒增學生的厭倦感,如果只是純粹的計算,怎麼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所以,在今後的計算課中,首先要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時,主動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是小數乗整數的第一課時,主要是讓學生理解小數乗整數的意義,掌握小數乗整數的計算法則,培養學生主動獲取新知的能力。為了能讓學生輕鬆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複習了整數乘法的意義及整數乘法中由因數變化引起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生學習“小數乘整數”做好了鋪墊,尤其是掌握了積的變化規律,為學習小數乗整數的算理有很大的幫助。

二、創設了一個“購買風箏”的情境,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解決實際問題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數乗整數的學習內容,使學生感到親切自然,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學習過程中,我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如解決實際問題時,我讓學生小組合作思考交流解決的方法,在師生的交流學習中,讓學生充分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與計算方法,從而得到許多有創造性的解決辦法。然後在老師的啟發引導下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小數乘整數的算理及方法。

總之,這節課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在思考交流的學習中,給不同的學生思維發展的空間,促進了學生的發展。

“小數乘小數”教學反思

課前,對這部分知識的教學擔心幾點:1、學生能不能理解例題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2、學生能不能發現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之和?3、下午上新課,效果會不會不如早晨?學生會不會有意見?

例題出示,提出問題,列式、估算,都沒問題。提出用豎式計算後,學生埋頭計算,自己巡視了一圈,個別學生不知道如何計算,便輕聲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數進行計算;個別學生面對1008,雖然把小數點點在了兩個0之間,卻不知道為什麼點在這。告訴我看估算結果的;多數學生知道,因為兩個因數都乘10,積就乘100,要使原來的積不變,需要將現在的積除以100。幾個學生一説整個計算過程,其他學生恍然“哦!原來使這樣啊!”於是一通都通。“試一試”自然沒問題。計算法則耶使學生自己總結的。因為在小數乘整數的教學中很注意讓學生總結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所以在這裏只要在“看因數中有幾位小數”中添上“一共”就行了。最後黑板上只有五個字“算、看、數、點、化”。提醒學生可以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

今天的例2依舊利用下午第二節課上的,例題出示,説説有關數學信息,提出第一個問題後學生自己列豎式計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講解就説出了在“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來補足”的注意點。後面的“試一試”自然一帆風順。

從兩天的作業看,學生出錯不是方法上,都是算錯,不進位、看錯數,7×7=46等。所以對這部分自己的評判是“過!”下週一上例3。

課後沒事,寫“教學反思”,感受是:“這部分知識是在學生已掌握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和移動小數點位數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基礎上教學的。雖然最初擔心學生不理解積的小數位數就是因數的小數位數的和。但是,由於自己在教學小數乘整數時非常注意讓學生通過計算整理計算法則,發現注意點(能化簡的要化簡,積的小數位數不夠時要用0補足),用估算的方法檢查驗算。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學中自己才輕輕鬆鬆地完成教學任務。

通過這兩個例題的順利教學,提醒自己在教學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對於每單元的知識教學,一定要踏踏實實的講解到位,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注重雙基的訓練,每個知識點都要讓學生過。不要炒夾生飯,這樣才能讓自己後期的教學順利進行。

2、學生的學情不一樣,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礎也不同,要儘量抓住課堂上的四十分鐘,多關注後進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多給他們説話、板演的機會。

3、課前注意鑽研教材,注意要教學的內容與前期教學內容及後期教學內容的聯繫,對學生學習情況要清楚地瞭解,對學生可能出現疑問的地方進行預設,對學生出現的問題要隨機應變。”

求積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準》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然而,“創設情境”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一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着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本課教學從討論“買菜時應該考慮瞭解哪些信息呢”入手,瞭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上提供相關信息,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情境的創設者。本課還創設了“填寫發票”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繫剛才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出“你能幫賣方填寫一張發票嗎?”,使學生產生“填寫發票”的需要。然後指導學生親自嘗試填寫發票的過程,在填寫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填寫發票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必要的數學”。在這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思考的主體是學生,教師只是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始終是問題情境的主動參與者。創設情境並非是教師的專利,教師應該積極引導每位學生參與到情境設計的過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較少,討論的焦點要避免停留在“積應該保留幾位小數”上,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積的近似值”的應用價值。本課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根據計算結果幫賣方開發票寫金額)產生疑惑,並嘗試自己解決,進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達成共識(錢應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兩位小數),再進而能正確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最後,要充分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針對性強,且具較強的開放性。學生討論的焦點也最終落腳在“哪種結果更合理”上。從而在討論合理性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積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力求每位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在例5教學後,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加深理解:其一,舉出老師生活中購買東西的例子,有的錢保留一位小數(商場不收分了),有的錢保留整數(自由市場討價還價,瞭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讓學生認識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保留;其二,通過一道應用題的練習,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進行多次保留,比較哪個值最精確,從而讓學生明確,數位越多越精確;其三,安排一道計算結果正好是兩位小數不需要保留的應用題,讓學生明確取近似值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在最後的鞏固練習中結合生活實際,根據3個商場的價目表,讓學生設計購買3樣東西的方案,由於學生要考慮到價格、質量、路程、時間、信譽等問題,因此出現了多種方案,是一道開放題。學生既得到了技能訓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連乘、乘加、乘減”教學反思

“連乘、乘加、乘減”是“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內容。生活中需要用連乘獲乘加、乘減解決的實際問題很多,教材選擇了“學校圖書室用正方形瓷磚鋪地”這一學生較為熟悉的素材,設計了“用100塊瓷磚來鋪,夠嗎?110塊呢?”的問題情境。通過解決這一問題,呈現了小數連乘、乘加兩種算式,通過這兩種不同的解題思路引導學生學習小數連乘、乘加運算,使學生體會到小數的混合運算順序和整數的一樣,小數的混合運算也是生活中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在學習本課前學生已經有了整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經驗,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並不困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學時應當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理解小數四則混合運算與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道理一樣,避免盲目地進行知識的遷移。因此本節課,我努力做好以下兩點:(1)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現代教育中,知識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實現創新的手段。因此,要讓學生感受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本節課所學習的知識並不難,完全可以進行知識的遷移。但這樣一來,學生對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就相當於死記硬背。所以,本課我採用教材給我們提供的情境,啟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領悟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並同時體會到小數的連乘、乘加、乘減的運算順序和整數的相同。(2)把數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在教學過程中,我特別注意把數學活動同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如:從學生們較為熟悉的鋪地磚的活動引入,使學生易於從生活經驗出發,便於學生的理解,也便於學生用不同思路解決問題,有利於學生認同本節課所要領悟的規律。鞏固練習時,我特別注意應用本課學習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良好情感。

整數乘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教學反思

這節課主要使學生理解整數乘法的運算定律在小數乘法中同樣適用。首先出示兩組算式: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商的近似值教學反思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數乘除法之後教學的,學生已經有了小數除法的基礎,且已經掌握了求積的近似值的方法。本節課旨在學生認識循環小數,並且會根據要求取循環小數的近似值。

上課伊始,出示例7中的圖表,並根據要求列出算式40÷60。當我剛想提出要求時,發現有的學生已經做了起來。我並沒有阻止,而是繼續讓學生在計算中發現問題。算了一會後,發現有的學生抓耳撓腮,有的學生小聲的嘀咕,還有的乾脆停下了筆看同位的。知道學生遇到了困難,我故意問:“怎麼都不算了,有結果了嗎?”“沒有,除不完。”“怎麼可能呢?為什麼除不完?”“老師,真的除不完,你看,總是餘40,根本就除不完。”看來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時候了。“想知道為什麼嗎?打開書,看看你能從書上找到答案嗎?”話音剛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經打開了課本讀了起來。一分鐘過後,學生們都發現了問題,知道了這是循環小數。但對於循環小數的知識,書上只是提到了定義,並沒有做過多的解釋。而學生想知道的並沒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問了:“老師,循環小數書上沒有説怎麼寫,該怎樣寫橫式呢?豎式要除到什麼時候?”提的好,看來好奇心已經很濃了。於是我讓學生打開課本,讀一讀101頁的“你知道嗎”,從中獲取他想得到的答案。

在學生得到想要的答案後,我順勢引導求循環小數的近似值的方法。如:保留兩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保留三位小數要除到第幾位等。有了前幾節課的基礎,再加上濃厚的興趣,學生很快探索出解決的方法,並用30分鐘的時間,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課的任務。且在練習中也很少發現錯誤,讓我高興的同時也深深的意識到興趣對於學生來説多麼重要。

反思前幾節課的教學,似乎除了灌輸乘除法的法則外就是大量的練習,但效果並不是多好,補充習題中的錯誤層出不窮。想來,計算課本來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練習只能徒增學生的厭倦感,如果只是純粹的計算,怎麼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呢!所以,在今後的計算課中,首先要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時,主動的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4

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不但注重了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了數學來源於生活,也應用於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隊人數與間隔數的關係抽象出植樹問題中棵數與間隔之間的關係,既有趣味性又貼近學生的生活。教材在編寫時,都是給出路的長度,求間隔或棵數,但在練習時,很多題都是間隔和棵數,求路的長度。避免上節課出現問題的同時我還針對上節課出現的問題對學生提出質疑,讓生生互評或師生互評,重點表揚大部分學得好的同學使每一個學生獲得參與的機會、培養學生探究精神體驗成功的感覺,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榮譽感,使他們更加熱愛數學。本節課的主要目標是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從簡單入手的思想。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體驗到數學的魅力。因此在設計這節課時,我主要是運用這樣的教學理念:以問題情境為載體,以認知衝突為誘因,以數學活動為形式,使學生經歷生活數學化,數學生活化的全過程,從中學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以此為基礎,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

一、通過課前活動,以春季植樹為素材,從讓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感知間隔數與棵樹的關係。

二、以一道植樹問題為載體,營造突破全課教學重點及難點的高潮。

三、以生活中植樹問題的應用為研究對象,引導學生了解植樹問題的實質。

四、多角度的應用練習鞏固,拓展學生對植樹問題的認識。

反思整個教學過程,發現單純的用規律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植樹問題,對學生有些難,所以我在課堂中重視規律更強調方法,注重學生獲取知識過程的體驗是學生從舊知識向隱含的新知識遷移的過程。教學中,我創設了情境,向學生提供多次體驗的機會,為學生創設了一種民主、寬鬆、和諧的學習氛圍,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與空間。如果説生活經驗是學習的基礎,生生間的合作交流是學習的推動力,那麼藉助圖形幫助理解是學生建構知識的一個枴杖。有了這根枴杖,學生們才能走得更穩、更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了對數形結合意識的滲透。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可以畫圖模擬實際栽樹,通過線段圖的演示,讓學生充分理解“間隔數”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係,就此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自主選擇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展了學生的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但是我感覺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師生間的溝通交流上還有待於進一步加強,有時過高的估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理解能力,造成站位過高的局面。今後的教學中要全面、深入的瞭解學生,充分做好更方面的準備。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5

植樹問題的思維有一定的複雜性,對於剛接觸植樹問題的四年級學生來説,則更有一定的難度了。所以,我覺得讓學生畫圖來理解深化,更好一些。學生在畫圖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很好的理解題意,找到其數量間的關係,而且能很好的培養其學習方法和思維習慣。讓學生通過直觀的觀察初步感知三種情況:兩端都栽“棵樹=間隔數+1”,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樹=間隔數”,兩端都不栽“棵樹=間隔數-1”。等學生找到規律後再解決這類問題就簡單多了。

數學離不開訓練,特別是對國小生,因為他們的忘性較大,很多的知識在課堂上學的很好,但時間一長,就會遺忘。這樣,就要求教師注重平時的有意識的強化和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加深理.

這部分內容原先是奧數知識,是少部分學有餘的孩子學習的。而新課程改革後,該內容被選入課本,每個孩子都要參與學習,因此問題存在着很多問題。

(1)針對學生能夠找到簡單植樹問題的規律“棵數=間隔數+1”卻無法運用這個規律求路長的問題,因為學生的認知起點與知識結構邏輯起點存在差異。以為學生能發現“棵數=間隔數+1”就能解決問題了,實際上這只是部分學生具備了繼續學習的能力,這恰恰導致了能找規律卻不會用規律。也就是在發現規律與運用規律間缺少了的鏈接,我要加強對規律的擴散教學,比如:得出規律時,可以説説“間隔數=棵數-1,路長=間隔數X 間隔長”等等知識的擴散。

(2)把握每一個細節,問題即時解決,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比如:學生的質疑,間隔長和間隔數之間的區別,兩端和兩邊的區別,應該考慮學生的知識構建,學生的知識認知一般是在具體情景中通過活動體驗而自主建構的。沒有體驗,建構就會顯得很抽象。在這一次的教學設計中,雖然我創設了情境,但學生僅憑一次體驗是不可能全部達到繼續建構學習主題的水平。我可以利用線段圖或者實例來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有可以憑藉的工具,藉助數形結合將文字信息與學習基礎結合,使得學習得以繼續,使得學生思維發展有了憑藉,也使得數學學習的思想方法真正得以滲透。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6

“植樹問題” 原本屬於經典的奧數教學內容,是一種情況較為複雜的問題,但在生活中有許多類似的原型,新課程教材把它安排在四年級下冊的“數學廣角”中。其教學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教學了課本117頁例1內容,主要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反思本課教學過程,我覺得以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重視數學模型的建立過程

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數學,在應用數學去解決各類實際問題時,建立數學模型是十分關鍵的一步。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是把錯綜複雜的實際問題簡化、抽象為合理的數學結構的過程。因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形成猜想—化繁為簡—合作交流—發現規律—梳理方法—應用規律”的教學流程,意在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建立數學模型—應用”這一過程,從而建立“植樹問題”數學模型。

二、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

在教學中,我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用畫圖方法模擬實際栽樹。由於我把例題的數據改大了,因此在模擬實際畫圖時發生了矛盾,數字太大,不可能全部畫下來或是太麻煩、太浪費時間了,就此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選擇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猜想、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

既培養了數學思想能力,學會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逐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三、注重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養

教學中,我創設情境,鼓勵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驗證猜想的合理性。其後,改變間距,讓學生通過畫圖的方法再次驗證,並完成表格,從而發現規律。在用“數形結合”方法探究規律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實踐精神都得到一定的培養。

四、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

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我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歸類,出示生活實例,告訴學生“這些現象的事物間都存在着間隔,把這類問題統稱為植樹問題”;二是進行變式練習。我設計了6道練習題,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從而使學生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這節課雖然不乏成功之處,但也有許多遺憾。

一是操作的實效性。在學生畫圖探究間隔數和棵數的規律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的小組比較少。這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動手的積極性,其次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夠清楚,以致部分學生無從下手,出現操作困難,影響操作效果。

二是練習設計不夠精。因為希望把儘可能多的題型呈現給學生,

所以沒有把握好教學時間。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把握好教學的度,相信學生的能力,合理取捨教學內容。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反思 篇7

“植樹問題” 原本屬於經典的奧數教學內容,是一種情況較為複雜的問題,但在生活中有許多類似的原型,新課程教材把它安排在四年級下冊的“數學廣角”中。其教學側重點是:在解決植樹問題的過程中,向學生滲透一種在數學學習上、研究問題上都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化歸思想,藉助內容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本節課我教學了課本117頁例1內容,主要教學兩端都栽的植樹問題。反思本課教學過程,我覺得以下方面做得比較成功:

一、重視數學模型的建立過程

學習數學的目的是為了應用數學,在應用數學去解決各類實際問題時,建立數學模型是十分關鍵的一步。建立數學模型的過程,是把錯綜複雜的實際問題簡化、抽象為合理的數學結構的過程。因此,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形成猜想—化繁為簡—合作交流—發現規律—梳理方法—應用規律”的教學流程,意在讓學生經歷“猜想—驗證—建立數學模型—應用”這一過程,從而建立“植樹問題”數學模型。

二、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

在教學中,我直接例題導入,引導學生用畫圖方法模擬實際栽樹。由於我把例題的數據改大了,因此在模擬實際畫圖時發生了矛盾,數字太大,不可能全部畫下來或是太麻煩、太浪費時間了,就此向學生滲透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思想,讓學生選擇短距離的路用畫圖的方式得出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猜想、實驗、推理、交流等活動,

既培養了數學思想能力,學會了一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逐步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三、注重探究精神和能力的培養

教學中,我創設情境,鼓勵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驗證猜想的合理性。其後,改變間距,讓學生通過畫圖的方法再次驗證,並完成表格,從而發現規律。在用“數形結合”方法探究規律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實踐精神都得到一定的培養。

四、關注植樹問題模型的拓展和應用

植樹問題的模型是現實世界中一類相近事件的放大,它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所以,在現實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價值。為了讓學生理解這一建模的意義,我做了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強歸類,出示生活實例,告訴學生“這些現象的事物間都存在着間隔,把這類問題統稱為植樹問題”;二是進行變式練習。我設計了6道練習題,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事件,都含有與植樹問題相同的數量關係,它們都可以利用植樹問題的模型來解決它,從而使學生感悟數學建模的重要意義。

這節課雖然不乏成功之處,但也有許多遺憾。

一是操作的實效性。在學生畫圖探究間隔數和棵數的規律時,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的小組比較少。這有兩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動手的積極性,其次是操作方法交待不夠清楚,以致部分學生無從下手,出現操作困難,影響操作效果。

二是練習設計不夠精。因為希望把儘可能多的題型呈現給學生,

所以沒有把握好教學時間。因此,在教學中應該把握好教學的度,相信學生的能力,合理取捨教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