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惜糧食教案反思(通用5篇)

愛惜糧食教案反思 篇1

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都非常優越,加之受社會上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等壞風氣的影響,在幼兒園裏幼兒挑食、剩飯的現象十分普遍。針對這種情況,我們設計了“愛惜糧食”這一主題活動。目的是讓幼兒瞭解糧食來之不易,體驗成人勞動的艱辛,養成不挑食、不浪費、愛惜每一粒糧食的良好習慣。

愛惜糧食教案反思(通用5篇)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瞭解糧食的由來,知道農民的辛苦,教育幼兒愛惜糧食。 2、培養幼兒對勞動人民的熱愛之情,懂得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 活動準備: 1、課件。 2、幼兒剩飯視頻。

活動過程: (一)觀察談話:這是誰浪費的 1.讓幼兒觀看幼兒剩飯的視頻,然後分組討論:小朋友挑食、剩飯對不對,為什麼? 2.教師小結,讓幼兒懂得:小朋友扔掉的食物都是用糧食加工成的,浪費了很可惜,要改正挑食剩飯的壞習慣。 (二)糧食是怎樣來的 1.請小朋友看圖片,內容是:農民伯伯種莊稼,春天裏播種、施肥、澆水,夏天裏頂着烈日鋤草,秋天裏忙着收割。   2.提問:你剛才看到了什麼?然後把圖片內容再向幼兒完整解説一遍。   3.讓幼兒提出自己想知道的問題,教師根據幼兒的提問作出小結,教育幼兒要懂得珍惜農民的勞動果實。

(三)歌表演《憫農》 1.出示圖片,讓幼兒説一説:農民伯伯在幹什麼? 2.讓幼兒模仿表演農民伯伯鋤草的動作。 3.幼兒一起朗誦古詩《憫農》,教師教小朋友學唱歌曲《憫農》。 4.放歌曲錄音,啟發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給歌詞加上相應的動作,然後大家一起邊唱邊表演。

活動結束: 觀看飢餓兒童的圖片,激發幼兒同情飢餓兒童的情感。通過教程讓孩子們進一步理解節約糧食的重要意義。

愛惜糧食教案反思 篇2

目的要求

1、初步學習針對不同的對象(農民、同伴)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交談

2、能傾聽他人的談話、理解他人的語意。

3、學習用語言表達對農民秋收辛勤勞動的讚美和豐收的喜悦心情。

1、欣賞中外不同風格的建築的造型美,瞭解其歷史背景以及所承載的文化內涵。

2、感受建築藝術的多樣性,萌發對身邊美好事物的熱愛之情。

準 備

經驗準備:幼兒已瞭解糧食的主要知識。

物質準備:農民秋收活動的錄像,各種糧食的圖片。

物質準備: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天安門、悉尼歌劇院、長城、埃菲爾鐵塔圖片若干

材料配套:教育掛圖

1、觀看錄像

⑴提出問題,這是什麼季節?你在錄像中看到了什麼?

⑵引導幼兒説説秋收的情景,想象農民豐收的喜悦心情。

⑶引導幼兒發準"秋收""糧食""農民"等音。

2、教師扮農民,讓幼兒向農民阿姨詢問糧食種植生長的有關問題

⑴引導幼兒用與同伴交談的不同方式與農民阿姨交談。

⑵引導幼兒體會到農民耕種的辛苦。

3、幼兒分組進行交流

⑴分組討論:你知道的糧食在哪些?糧食從哪裏來?農民是怎麼種糧食的,辛苦嗎?你是怎樣愛惜糧食的?

⑵每組推選一名同伴在集體面前講述自己的想法。

4、討論:如何節約糧食?

⑴引導幼兒嘗試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向同伴介紹如何節約糧食。

⑵小結:小朋友吃的每一粒米飯,每一種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種出來的,小朋友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不挑食,愛惜糧食。

愛惜糧食教案反思 篇3

學期一次的“生活.鄉土.藝術”活動在倉幼拉開了序幕,活動的形式更是別出新裁: 幼兒作品展示、家長作品展示、教師展示課等,我勇於接受了這次的展示課,在教研組的討論與支持下,我決定挑戰一下自我,上一堂中班社會課,社會課對於我來説真的是難以把握的一個領域,那麼應該設計怎麼樣一堂課呢?無疑給自己出了一個難題。

思考之餘我覺得現在的幼兒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條件都非常優越,加上受社會上大吃大喝、鋪張浪費等壞風氣的影響,在幼兒園裏幼兒挑食、剩飯的現象十分普遍。針對這種情況,我結合鄉土藝術周系列活動,設計了中班社會《珍惜糧食》這一堂課。目的是讓農村的幼兒藉助本土原有的農作物來了解糧食來之不易,並知道成人勞動的艱辛,萌發對農民的感激之情, 並懂得要愛惜糧食。

教案設計出來之後便是試教,試教是一個長期與痛苦的過程。一次次的試教,我的教案是改了又改,課堂是改了又試,雖然這個成長的過程是漫長的,但我感覺自己正在一點一點的進步。從第一次的教案目標修改:瞭解農民種田的辛苦,萌發對農民的感激之情——瞭解米飯的來歷,感受農民、食堂阿姨、食堂叔叔勞動的辛苦;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懂得要愛惜糧食——懂得要愛惜糧食,萌發對農民的感激之情。到最後一次的執教展示,自我感覺還是有進步的,如:當第一次我試教過後,我們教研組的老師就給我提了意見:表揚幼兒的語言可以再豐富些、動作可以再誇張化點、提問幼兒的形式可以在多一些、出示的PPT照片可以再精煉些。聽了大家的意見之後,我又經過了教案的重新修改與自我的重新準備,第二次試教,試教過後,發現自己有一個原則性的問題,就是我每次給幼兒提問題時總是提一半,這無疑給幼兒壟斷了自己的想法。於是,我再次自我反思與準備,到最後的展示,我感覺自己又提升了一步。

整堂課上下來,我感覺自己的亮點有三。

一、這堂課選材不錯,能結合幼兒的生活實踐。讓幼兒通過課堂知道農民的辛苦,從而學會珍惜糧食。

二、課堂思路清晰,能夠有效的提問,提問方式多樣性。從個人回答到朋友間的討論。

三、課前準備比較豐富,既有PPT,又有視頻,能夠吸引幼兒眼球。

四、教態好,聲音響亮、待人親切,富有感染力。

當然還有許多不足的地方。

如:一、上課時讓幼兒學着做一做時,動作可以再誇張化一些,這樣能夠帶動幼兒的情緒。二、PPT照片可以再精煉些,讓幼兒一目瞭然,有些鏡頭可以拍的再大些,像農民冒着太陽流汗時的照片。

另外,我感覺自己是幸運的,有一幫姐妹在背後默默的支持我,還有一個師傅在背後默默的幫助我,才使我能夠大膽的展示這堂課,相信我會繼續努力,爭取在下次的展示課上能有更大的提升。

愛惜糧食教案反思 篇4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就是要為兒童架起通向生活的橋樑,把兒童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並以其引導和提升自己的真實生活。教學過程應該是教師帶着教材走向兒童的生活的過程。

對於兒童來説,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對他有意義的、真正的,只有引導兒童關注和“實踐”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意義的教學,只有引導兒童學習和學會創造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效的教學。因此,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應引導兒童重視、關注、觀察、感受、體驗、反思、提高和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不應該讓兒童成為別人生活的旁觀者、評論者、模仿者,而應該引導兒童“過他自己的生活”,成為他自己生活的實踐者,成為他自己生活的觀察者、反思者、體驗者和創造者。

課堂生活只是兒童整體生活的一個部分,課堂和學校裏的資源也只是課程和教育資源的一個部分。因此,品德教學應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使學校、家庭、社會都成為品德的教育場所;使遊戲、電視和網絡,使教師、家長、公眾以及兒童自己都成為品德教育者。總之,使兒童的全部生活和兒童生活周圍中的一切事、所有人都成為教育資源和教育者。

愛惜糧食教案反思 篇5

一、作者與寫作背景簡介,奠定學文的感情基調。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導入部分我利用多媒體展示作者安徒生的圖片,相機介紹他的背景及創作《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背景,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了蒐集並處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深入學文的探究意識。

二、自主朗讀,圖文結合渲染氣氛。

依據《語文課程標準》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讓他們從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談自己的體會。在交流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在引導中不僅注重了對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展示圖片,烘托出當時那種淒涼的氛圍,激發同學們對小女孩的同情。

三、合作品讀,朗讀中感悟

新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發揮教材的課程功能,依據教材、學生的心理特點,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有機重組,以爭取最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在教學中,我首先請同學們利用多媒體找出作者安徒生給了這個可憐的小女孩一個怎樣的結局,並引導學生自主質疑,使他們帶着疑問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內的學生在比較中品讀,在品讀中有所感悟,形成見解。使學生明確小女孩看到大火爐、烤鵝、聖誕樹、唯一疼她的奶奶時是幸福的,説明她渴望得到温暖、食物、快樂與疼愛。而幻想過後的小女孩是不幸的,特別是她幻想的沒有寒冷,沒有飢餓,沒有痛苦的地方是根本不存在的。在學生彙報時,配以多媒體演示加深體會,加強理解。教學中既有效地調動了學生的情感參與,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使他們內心感悟更趨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