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9篇)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1

眼睛是人體的最重要的器官之一,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天然光學儀器。它是我們看到外界美麗景象的窗口,是我們心靈的窗户。在這節教材中深入淺出地向學生介紹眼睛的成像原理、近視眼、遠視眼的原因及矯治方法,同時在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注意用眼衞生和保護視力。體現新課標的以人為本、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教育理念。我在設計這節課時,努力把握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創設情景、設計提問、課件引導,力求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學會知識的目的。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9篇)

首先我先創設一個輕鬆愉快的情景引入,讓學生看一段動畫片,問動畫片中的主人公恐龍寶寶做了什麼,會引起什麼後果,然後進行班中近視眼人數的調查,並讓某個近視的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從人眼為什麼會近視,近視的人眼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引入課題並板書課題。這樣的導入學生可以輕鬆進入課堂,並很清楚這節課的內容和學習目的。同時也引起學生對自己視力的關注,調動了學生想要了解自己眼睛的有關問題,從而很快進入正題,我感覺這種引課的效果比較利於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也更方便知識的過渡。

對關於人眼看遠處、近處物體都能看清是由於晶狀體的厚薄在發生變化來調節的這個問題,我首先通過學生做可調水透鏡實驗,讓學生體會人眼由遠及近看物體時晶狀體的變化。實驗完畢後,讓學生總結眼睛看遠近不同的物體晶狀體是如何調節的。由於實驗時學生很難完整的總結出眼睛的調節過程,我又採取第二種方法,利用flah課件的優點,形象直觀總結演示眼睛的調節過程。

另外,關於近視眼和遠視眼的矯治,一方面引導學生分析光路圖,利用他們所學過的知識尋找解決的辦法,另一方面,通過課件模擬對以上兩種眼病的矯治,使學生印象更深刻。本節課我在設計中的最大特點是儘可能將一些內容利用實驗和課件並用的手段顯現出來,使學生既有理性的思維,又有感性的認識。這節課中我發現很多學困生掌握的也很好,都能很流利的説出眼睛的調節和視力缺陷的矯正,因此可以看出,只要我們教師認真設計,學生都能輕鬆的掌握。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2

《眼睛和眼鏡》一節,新課標要求不高,只是要求學生了解眼睛的構造,知道眼睛是如何看清物體的;瞭解眼鏡怎樣矯正視力的。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確實會因要求層次不高,而在教學中比較隨意,無法產生好的教學效果,主要體現在備課隨意、重點不突出、難點無法突破、教學方法沒有設計,學生的學法得不到點撥,使學生在學習途中遇到許多的障礙,思維得不到拓展,讓學生被陷在學習的困境中感到難而生畏,停步不前。在學生心理形成厭學情緒。

一堂課教學質量的好壞取決於一個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和看法。以及教師對工作責任心的驅使。課程中教學知識的安排有不同層次的要求,那是課程的需要,它並不能左右教師的教學態度和情緒,任何一個教學內容對學生都提出了相應的多方面的要求。教師都必須以飽滿的熱情、端正的態度,和一貫的工作作風按課標的要求實施學法指導。

教學中教師要想盡方法創設教學情境,同較形象、具體、直觀的教學手段,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述眼睛的結構時,可藉助現代化教學手段播放在屏幕上,對照色彩鮮豔的眼球結構進行講述,人的眼球像似一架照相機。晶狀體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當於一個凸透鏡它把來自物體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形成物體的像。眼睛通過睫狀體來改變晶狀體的形狀;當睫狀體放鬆時,晶狀體比較深,遠處物體射來的光剛好會聚在視網膜上,眼球可以看清遠處的物體;當睫狀體收縮時,晶狀體變厚,對光的偏折能力變大,近處物體射來的光會聚在視網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處的物體。以過這番講解,讓學生知道睫狀體的作用晶狀體的形狀對觀察景物的影響,體會到人眼是相當精密的器官,也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天然光學儀器。使學生增強探索知識的能力。

這節課教學中精製之處是近視眼與遠視眼的矯正教學環節。我是這樣處理近視眼矯正的,先在光具座上按上節課《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做法,在光具座上從左至右依次擺放蠟燭,凸透鏡、光屏,調整它們的高度,使它們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處。固定凸透鏡的位置,向學生説明相當於眼睛的晶狀體和角膜。將蠟燭放於二信焦距之外,並點燃蠟燭,蠟燭相當於眼睛要看的物體,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得到一個清晰、倒立、縮小的蠟燭像為止。這時引導學生注意將光屏往遠離凸透鏡的方向調整,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得模糊了,指明現在的光屏就相當於眼睛的視網膜,向學生説明現在的成像情況就相當於近視眼的情況,清晰的像在光屏的前面。那麼怎樣才可以把這個清晰的像遠離凸透鏡成在光屏上呢?引導學生進行反推,要把清晰的像成在光屏上,就必須減輕移透鏡的折光能力,而現在凸透鏡的厚薄無法改變,只有在凸透鏡與物體之間放一塊凹透鏡,先讓光發生發散作用,再經凸透鏡折射使像成在光屏上,這就是近視眼的矯正過程。遠視眼的矯正方法就自然出來了。這樣在實驗中獲取知識在探究中獲得能力,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悦,體驗探究的樂趣。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3

自主合作學習是物理學習的最重要的學習方式之一,而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和引導者。在《眼睛和眼鏡》一節的教學中,我從學生中較普遍的近視談起,

提出問題激發學生思考,提起探究眼睛的興趣,從而引入課題。這也體現了從生活走向物理、物理就在身邊的新課程理念。

學生有生物知識基礎和凸透鏡成像知識,加上強烈的探究慾望,在接下來的時間裏,通過自主閲讀、小組合作討論交流,近視眼和遠視眼的成像特點、生理變化和矯正方法就已掌握較好。

教學中最大的遺憾和不足就是限於儀器條件,沒有能夠讓學生運用模型進行實驗探究眼睛看遠近不同物體時晶狀體變化、近視眼和遠視眼觀察物體時晶狀體的變化及矯正方法等,這樣學生學得不夠形象、輕鬆。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4

教學中,我緊扣題眼“色彩”從“初步感知——體會理解——深化主題”三個方面進行課堂教學:

一、緊扣題眼,初步感知

1. 讀課題,找準題眼“色彩”。

2. 默讀課文,找到課文中能概括北京的“色彩”的句子。

啟發學生在首尾段落中,找總起句和總結句。

總起句:深秋時節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壯麗而輝煌的色彩驅除了我的偏見。

總結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3. 根據總分結構,理清課文層次。

二、緊扣題眼,體會理解

1. 課文主要是從哪些方面突出北京“壯麗而輝煌”的色彩的?

(第4、5、6段從“自然風光”,第7、8段從“人文景觀”)

2. 自讀描寫“自然風光”的部分,勾畫出自己感興趣的句子,感悟北京色彩的“壯麗而輝煌”。

3. 自讀描寫“人文景觀”的部分,對比古蹟與現代建築的不同色彩與風格,進一步感悟北京色彩的“壯麗而輝煌”。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5

端午日是我國由來已久、家喻户曉的民眾的節日。全文僅用700字,就活靈活現的展示了划船競賽和趕鴨競賽的生動場面。

引導學生學完這篇課文,我也從湘西人民的質樸生活中體會到很多。沈從文是一位草根作家,他自學成才卻能成為現代作家中成書最多的人之一,他在小説《邊城》中,為人們展示了湘西婚喪嫁娶、端午節龍舟競賽等有特有的風俗畫、人情畫,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充分顯示了他的語言功底。

導入新課,學生在説我國的傳統節日時説出了五一節、國慶節、聖誕節等,我及時予以了糾正。令我比較欣喜的是我們班的嚴春同學竟然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情人節,而且強調了是七夕,讓我不得不仰視這個孩子,這個孩子視野看來比較開闊,在後來的搶答中也得到了體現。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6

教參中的《教師隨筆》給了我很大啟示。我何不取其精華,也讓學生通過圖片感受與父母的平等和關愛!於是,課前我讓學生帶來他們與媽媽的合影,上課時,在讀完第一小節後,我通過投影展示照片,並按一定順序出示:“看!龐海朋的媽媽緊緊摟着他,媽媽對他多好!”“苑若蟬依偎在媽媽懷裏,她可真幸福!”……我適時的問學生:“媽媽對你們這麼好,你們應該怎樣報答他們呢?咱們看,馬哲用一個甜甜的吻回報媽媽!”(出示照片)“在我們很小的時候,媽媽是怎樣照顧我們的呢?張瑞新的媽媽抱着她,她還吃着棒棒糖。”(出示照片)這時,孩子們放聲大笑,我抓住這個稍瞬即逝的時機,問:“你們的媽媽是怎樣關心、照顧你的?你和父母是好朋友嗎?”這時,他們的積極性很高,紛紛舉手説出生活中父母對自己的關愛;講到父母如何輔導他們學習;自己耍小脾氣父母怎樣教育……接着,伴隨優美的鋼琴曲再讀課文時,孩子的感情是那麼投入,表情是那麼專注。彷彿每讀一句都是對父母由衷的傾訴!

為了和孩子一同分享和媽媽在一起時的快樂和温暖,我讓學生欣賞了一首小詩《媽媽和我》。讓學生將課堂上的情感真正延伸到了生活中。這樣的學習是快樂的。令孩子在輕鬆愉悦的體驗中感受生活的幸福,從心靈深處釋放出自己真實的情感,感受人與人的平等,感受生命的光彩!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7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師生對於違法及犯罪的含義及相關知識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律的尊嚴以及法律護我成長的重要性,從而學會做一個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在教學中,感覺到教學資源挖掘得不夠,知識性的講解偏多,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總之,每上一節課,我都能得到一些收穫,我們一定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成長,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讓自己在成長中進步。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8

《畫風》是人教版國小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十五課。本文貼近兒童生活,語言簡單樸實。在教學實踐中,我遵循以下理念。

一、加強讀書實踐“以讀為本”,抓住重點詞語和句子教學。

《新課標》指出“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和文本三者對話的過程”,讓學生充分的讀,在讀中閲讀,在讀中理解、體驗,感悟、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感悟語言文字的美。例如:在教學4-8自然段時,設計問題“三個小朋友是怎樣畫風的呢?”學生帶着問題多樣式的讀,爭當文中小朋友。接着我通過飄動的旗子、彎彎的小樹、斜斜的雨絲。利用學生的肢體語言去感悟風的存在,找到風的影子。隨後相機指導朗讀,帶着興奮的心情,自信的口氣讀。在多次閲讀中。讓學生理解宋濤、陳丹、趙小藝動腦筋學畫風的過程。認識到風與其它事物之間的聯繫,懂得遇到問題要善於動腦、學會合作、勇於創新。從而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閲讀的積極性,讓學生有更多的學習空間。

二、學科整合、讀寫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建構課內外聯繫,校內外溝通,學科間融合的語文教育體系”。在拓展延伸、啟發聯想環節,我把繪畫引入語文教學之中,以此激情、領悟、延伸、拓展,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想風、説風、畫風、寫風,通過句式張潔問:“你想怎樣畫風?”我説:“。。。。。。”把文章的理解想象與寫作融為一體,培養了學生對事物的獨立見解,從而達到學用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同時在愉快的氣氛中,他們求新求異的思維得以發展。

當然,課堂教學是遺憾的藝術,這節課也不例外。首先教學內容侷限知識面窄。如在作業佈置中鼓勵他們把“聲音、氣味”用自己的奇思異想用畫筆畫出來。再者,學生的活動面不夠廣。個別學生髮言次數過多。

以上就是這節課給我的點滴啟示,教學是需要老師用心一點一滴的去學習積累的,教師要善於聯繫生活。善於利用學生的生活體驗,拓展啟發學生,構建知識體系,促動學生主動發展。讓課堂生動、精彩。今後我會不斷學習,努力提高自身素質和教學實踐能力。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9

由桑志軍副教授主持開展的“反思性教學理論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促進語文教師發展的有效途徑”課題研究,已經歷時近兩年了,在我校進行了四次課題活動。承蒙學校信任,10月14日由我執教了一節實驗課,我講授的內容是語文出版社S版六年級上冊11課《永遠的歌聲》。接到上課的通知時,我有些緊張,面對專家的聽課,我要如何去把這節課上好,如何去駕馭這堂課呢?

一、課前準備:在反思總結中吸取經驗,擬定教學目標

我翻開課題實驗筆記,認真去研究上三次課題活動中六位老師上課時,桑老師對這六節課的評析,以及自己和課題組成員聽課後對課堂教學的評價。總結出這六節實驗課共同存在兩個問題,一是教者在授課時,總是試圖面面俱到,而使課堂倉促延堂拖堂。二是教學目標的設定有偏差,把教學目標與教學過程、教學任務、教學內容相混淆,界限模糊,表述不清。教學目標決定教學內容的選擇,目標都含糊或是不正確,課堂效果自然是要大打折扣。在前三次的課題活動中,桑老師明確地指出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清晰一定要有層次,目標的設定一定要明確表達在課堂上達到什麼能力目標或知識目標。

有了清晰的思路後,我開始備課。首先確定目標,目標的確定必須要考慮單元目標和文本特點,把兩者結合起來才能準確地把握課文目標。首先研究單元目標,本單元目標是:1.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2.學習作者通過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研究課文,深入研究後發現《永遠的歌聲》這篇課文是落實單元導讀要求的最好課例。課後練習設計的問題“當我們委屈地向老師獻上草藥和小魚的時候,老師為什麼一下子摟住‘我們’髒乎乎的身子哭了?你對文章題目是怎麼理解的?”也正體現了單元導讀的要求。《永遠的歌聲》這篇課文主要講的是孩子們冒着被狼吃的危險去東山為生病的女教師採草藥和捉小魚這麼一件事。這是一篇感情真摯的文章,表達師生情深,很容易引起共鳴。再結合本班學生學習情況,我把目標確定為:1.初步掌握作者通過典型事件,抓住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2.品味文章精彩詞句,感受“我們”對老師真摯的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師、熱愛老師的教育。3.從詞語的替換對比明白用詞的準確更有利於表達真實的感情。

二、課堂教學:選擇教學內容,組織教學過程

目標確定之後,我開始根據課文選擇教學內容,盡力避免出現桑老師在前面指出的情況:授課老師在上課時試圖面面俱到而不能完成預先設定的目標。根據課文特點,我改變了授課順序,先分析孩子們愛老師而為老師採藥,然後用一個過渡:“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老師會讓孩子們冒着被狼吃的危險去為她採藥?”引出寫“老師的好”這部分內容的教學。

根據教學目標,在教學“寫孩子們愛老師而為老師採藥”這部分內容時,我主要選擇四個最能體現孩子對老師一片深情的句子來展開教學。句子一:“放學的路上,二牛拽住我,悄悄地問:‘是男子漢嗎?是,明天就跟我進東山去!我知道東山石溝裏有樣草藥叫煙袋鍋花,專治咳嗽,老師一吃準好。’我馬上想起大人告誡的東山不能去,山裏有狼,可還是立即使勁地點了點頭。”我抓住“拽住”一詞與“拉住”對比,讓學生感悟二牛急切要約“我”去為老師採藥的心情。從“!”“?”這兩個標點去指導學生朗讀,讀出二牛要去採草藥的堅定,從標點符號去體會感情學生很容易把握,當時學生朗讀很到位。然後抓住“我”的心理活動“馬上”“立即”“使勁”三個詞語,讓學生在看似矛盾中體會“我”對老師發自內心的愛,明知有危險但還是毫不猶豫答應。句子二:“而眼尖的二蘭忽然又發現溪裏有小魚,她説老師是南方城裏人,愛吃魚,讓我們抓。我和二牛乾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條條小魚被甩上岸,二蘭和石花就用柳條把它們一條一條地穿起來……”我先讓學生畫出“我們”捉魚動作的詞語。然後從“摸呀,捉呀,追呀,堵哇”四個詞引導學生去想象捉魚時抓魚與歡呼的快樂場面,體會孩子們用盡各種辦法也要抓到魚給老師吃的心情,在歡樂中體會孩子們對老師的愛。句子三:“我們興高采烈地抱着草藥,拎着小魚往回走,迎面碰上來找我們的大人、老師和同學。”這個句子我抓住“興高采烈”這個神態詞讓學生髮揮想象:“孩子們會想些什麼?”讓學生了解在神態描寫中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寫作方法。句子四:“在大人的責罵和追問聲中,我們委屈地向老師獻上了草藥和小魚。老師一下摟住我們髒乎乎的身子,哭了,淚水一滴一滴掉在我們臉上……”這個句子重點抓住“獻”這個字做文章。先讓學生用“獻”組詞,學生很快就脱口説出“奉獻”“貢獻”,再讓學生用另一個字替換,學生自然地説用“送”替換。在詞語的替換中,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獻”更能表達孩子們對老師的尊敬愛戴。通過這樣的詞語替換讓學生又明白了用詞的準確更利於表現人物的感情。在備課時,我計劃抓住“淚水”這個詞做文章,我要讓學生去理解這是激動的淚水,高興的淚水,欣慰的淚水,擔憂的淚水,是老師被孩子們冒險為自己抓藥而感動激動,為孩子們這麼愛戴自己而高興欣慰,為孩子們會被狼吃而擔憂的淚水。再抓住“一下摟住”讓學生感悟到老師愛撫孩子們的温馨場面,結合課文裏的插圖去感受濃厚的師生情。但是,在教學時一看時間有點緊,居然把這一個重點環節而忘了,這是非常不應該的。

在分析寫老師好的內容時,我主要先讓學生找出寫老師好的總括句,再讓學生具體分析句子老師好表現在哪些方面。這樣的引導,學生很容易讀懂,師生互動也比較融洽。

三、課後討論:在反思中樹立自信並知不足而明方向

一節課下來,自我感覺還是比較滿意。一是我自己本人進入到了課文的情境中,在我的感染下學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課文情境中,所以整節課都處於一種師生互動積極融洽的氛圍中,課堂氣氛濃厚。二是課堂教學的展開按照我預設的程序進行,指點到位,學生容易理解課文,整節課下來沒有冷場的局面。存在問題是在教學中一直處於一種比較趕的狀態,似乎一直在催着學生往前趕。更不應該的就是“老師為什麼一下摟住孩子們哭了”最能體現師生情這個環節的教學居然遺漏了。

桑志軍副教授的點評很中肯,聽了他的點評,既提高了我的自信又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從而確定了自己今後教學中的改進方向。桑老師是這樣評價的:一是教學目標的設定很到位,能緊扣單元的教學目標及課後練習來設定。教學內容的選擇很好地落實了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沒有眉毛鬍子一把抓面面俱到地講。二是教師的基本功紮實,整節課的教學思路清晰,語言表達流暢,善於啟發引導。三是在教學中有課堂生成,在指導朗讀中當學生朗讀不到位時,能從標點符號的理解去引導,這樣的課堂生成使教學充滿活力。存在的問題是:一是牽引太多,學生活動空間不足,整堂課比較趕。比如在找體現學生愛老師的句子,一學生彙報了四個句子後,另一學生提出異議,指出其中一處不是時,老師直接説“老師覺得這個地方是”,把自己的理解強灌給學生,有一種“請君入甕”的感覺。為什麼不讓學生自己分析到底是不是呢?二是問題的設置太直白了,比如在教學抓魚時,設置的問題是“把抓魚的動詞畫出來”,可以換個説法“作者是如何描寫孩子們捕魚的?”這樣讓孩子去找去想,不要老師帶着孩子們去想,不然就牽引太多太緊。

聽了桑老師的點評,真是恍然大悟,可謂一語道破天機。的確如此,回顧自己所上的公開課,自己總有一種感覺,那就是時間很緊,一節課下來,很累。自己也很想突破改變,但是不知道問題出在哪,因此每節公開課都是如此,走不出這個瓶頸。而桑老師的點評打開了缺口: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就是因為對學生不放心,牽引得太多,牽引得太緊。正如桑老師所言:課堂給人一種“請君入甕”的感覺,總是預設好後,就一定要把學生往這個框架裏趕,這是對學生的不信任,説到底是對自己不信任,沒有底氣,怕萬一學生遊離了這個框架而無法駕馭課堂。也正因為如此,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就不充分,只是象徵性地思考,然後牽着學生往前趕。

教而知不足,知不足而奮起改進,這是我上了這節實驗課最大的收穫。課堂中的閃光點要繼續發揚光大,與此同時要改正教學中的不足。要使自己的教學不斷地趨向於完美,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課堂有充足的時間思考體驗,以促進學生自主發展,也使課堂充滿民主氣氛,充滿生機。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對於不同類型的課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注重引導和關注學生對知識的反思,幫助同學們從原有知識模型的基礎上反思新知識,給學生時間思考、給學生時間討論才更有利於教師抓住關鍵點,找到突破點,從而讓教和學處於最優狀態。還應該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設備,化學課不僅要利用多媒體,更要充分利用實驗,讓事實説話,讓同學們用自己的雙手得出結論,這樣會增加同學們的學習興趣,有利於課堂效率的提高。

在課前和課後或是新聞輔導時間,走到同學們中間去,充分利用師生短暫的共處時間,解答學生的各種疑難。這樣和學生近了他們才會信任老師,才會和老師更交心交流,有利於教師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互動。

作為青年教師雖然自己現在問題很多,但是隻要用心去做,用心去想辦法,多和別人交流,多學習,肯定會不斷成長!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的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並不熟悉。備課時,我就在想,為什麼編者會選擇李 白的這首詩為學生學習的版本呢?之後,我翻閲了“唐詩鑑賞”這本字典,瞭解到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並且, 這5處地名在詩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詩人寫作詩歌時巧妙地把它們融合在了詩句的各個部分,實在令人佩服。再從詩的整體來看,短短四行字,卻給讀者展示了從四 川清溪到長江三峽的千里出遊圖,其磅礴氣勢也令人折服。

於是在課堂上我就抓住了這兩點來進行教學。

首先是解題,“峨眉山月歌”這個詩題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詩歌,即這是一首寫峨眉山月亮的詩歌。

接 着,我告訴同學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要求同學自由讀古詩,找出這5處地名來。5處地名找出來以後,

學生對 這首詩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時若放手讓他們自己來讀懂詩意對於半數同學來説還是有困難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學生再讀古詩,試着解釋詩意,遇到困難可 以提出來。果然,學生對詩句中倒裝的寫法不明白,這“半輪秋”成了首當其衝的難題,在老師提醒“半輪是用來修飾月亮的”後,學生才弄明白了詩句第一行的意 思。在此,我結合半輪月,配以簡筆畫介紹了上弦月、下弦月,瞭解了詩人出遊的大致時間。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從字面解釋並不難,主要是學生得發揮自己的想象,並結合生活中人在動景物跟着動的生活經驗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當。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兩行只要明白“發、君、下”的意思,詩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了 解了古詩的大意,第三遍品讀古詩的要求是根據整首古詩的理解寫出李白的出遊路線。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品讀中在腦海中展現出這幅千里出遊圖來。或許是因為對詩 句理解不透徹,或許是因為平時很少看地圖,對此線路缺少了解,這條“清溪到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渝州到三峽”的線路圖出錯的同學很多,特別是渝州和三峽的次 序,大部分同學給換了位置。我立即想辦法補救,以講台為“清溪”要到“三峽”去,以次明瞭“三峽”是最終目的地。教室的一過道為平羌江,我順江而下,向後 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輪秋月,前面不遠我將要到達的地方是“渝州”。學生對這樣形象的説法更能接受。

最後,在有節奏地朗讀故事的基礎上還留有一點時間給學生反覆吟誦古詩,形成積累。

原本在教學設計中還有讓學生結合書上的畫面以山月為題説一段話的訓練,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欣賞水平限制了這個訓練,難以完成美的欣賞與創造,只有以教師語言給予補充,此教學設計得再思改進。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金色的腳印》講述了一個人與動物之間的傳奇故事:小男孩正太郎家的傭人從山裏捉回一隻小狐狸,兩隻老狐狸想盡辦法要救小狐狸出去,冒着生命危險住在正太郎家的地板下面照顧小狐狸,並和十分同情小狐狸,偷偷給老狐狸餵食的正太郎建立了親密的信任關係。後來小狐狸被送給鄰居,正太郎為了要回小狐狸,不慎掉下懸崖。兩隻老狐狸救下了嚴寒中昏迷的正太郎,最後正太郎要回了小狐狸,和爸爸一起把它放回了山裏。狐狸一家終於團聚並回到了樹林中。文章以生動細膩,充滿感情的筆觸娓娓道來,讚美了人與動物之間的互相信任、互相幫助、和諧相處的美好關係、也展現了動物之間生死相依的濃濃親情,讀來感人至深,每個人無不為之動容。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美好的情感與崇高的品格,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昇華,並且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體會思想感情,勇於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學生讀完課文,理解教材的基礎上,我結合課文的描述,指導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談談讀了課文後的具體感受。學生們對故事的內容極感興趣、也談了許多有關大自然是人類和動物的共同家園,人們要和動物和諧相處,世界才會更加美麗……等道理。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我上了《乘火車》的內容。教學中,我創設了乘火車的問題情境,把自主探索的機會、時間、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感受問題的存在,課堂上,對於72×5是如何計算的,同學們在獨立思考後,都有自己的計算方法了。我請他們在小組內先進行交流之後,全班同學共享多種算法。大家都搶着發言,有的算法是:70×5=350, 2×5=10,350+10=360;有的算法是:80×5=400,8×5=140,400-40=360;有的算法是:5×2=10,再算出72的一半是36,36×10=360;還有的是列豎式……

但這堂課教學並不不理想,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1、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是連續進位的乘法。教學重點是算理的教學,我在進行教學時沒有突出和落實這一重點。導致很多同學在計算時計算出現錯誤,尤其是後一位相乘滿幾十沒有加在前一位上。

2、練習設計沒有層次性和挑戰性,並且在反饋中沒有反映出大部分學生存在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重練習設計的層次性和有效性,並在反饋時要深入挖崛學生的思維和存在的問題。

3、這堂課教學時缺少激勵性言語,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造成學習效率不高。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比的應用”一課是按比例分配應用題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長期以來,應用題教學在教材和課堂教學等方面,其應用性未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使得教學流於簡單的解題訓練,這種現狀必須改變。我在設計此課時,力求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體現應用性。由於按比例分配計算應用較廣,學生有很多應用機會,因此,課前讓每一個學生到生活中調查生活中的比,並且説一説你是怎麼獲得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課,使學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計算就來源於自己的生活實際。通過從生活實際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計算,並應用所學知識解決了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繫,數學來源於生活,並能解決實際問題,充分體現了應用題教學的應用性。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生活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反思比的應用是平均分後又一種分配方式,它是學生在掌握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我課前讓學生去調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讓他們感受到比的應用在生活的廣泛應用,從而對此產生探究學習的興趣。接着以衝調蜂蜜水這件生活常事為探究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可以從中得出哪些有用的信息,組織學生主動探索。在此我轉換了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學生能根據自己已有的認知經驗進行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瞭解題策略的多樣性和開放性,學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認知構建更是我這次課的欣喜所在。

一、情境引入,切入課題:

好的課題導入能引起學生的知識衝突,打破學生的心理平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和求知慾,能引人入勝,輝映全堂。新課導入的藝術之一在於能把生活中的問題作為例題,使學生切實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從而積極主動地學習。因此教師創設了分桔子的情景。教師提出問題,那該怎麼分比較合理?學生很快説出了最好根據人數比來分。根據題目當中所提供的比,讓學生估計一下,哪個班級會分的多,説出你估算的根據。這位後面的計算奠定了基礎。

二.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要改變學生原有的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向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轉變.充分調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從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來看,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討論、交流、真正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每一個問題的提出,教師都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親自交流合作,然後再觀察比較,最後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是至關重要的。

三、體現了教師是教材創造者的理念。

在如何使用教材這個問題上,我們應該摒棄過去那種“教教科書”的傳統思想,充分挖掘新課知識點,整合課堂內容,優化課堂結構,真正實現“用教科書教”。本節課我充分利用例題,將此例題先後做了三次改變,將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各種類型全部展示出來。同時在比較中使學生認識到解決按比例分配應用題的關鍵。打破了學生解題的模式,因此做每一道題目的時候,都必須認認真真地思考,分析。真真正正地培養了學生的能力。

四、多角度分析問題,提高能力

在解答應用題的時候,教師通過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積極尋求多種不同的解法,拓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多角度分析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另外,改變以往只從例題中草草抽象概括數量關係、讓學生死記硬背的做法,讓學生充分實踐體驗,在探究中加深對這類應用題數量關係及解法的理解,提高能力,為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本篇課文向學生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域風光和文化,鮮明地表達了作者的真切感受──“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讓人讀後大開眼界。

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兩點:

一、收集資料,拓展延伸。

因為所學課文是自讀課文,同時又因為所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距甚遠,因此在預習課文時,我讓學生到課外書和網絡上廣泛收集有關非洲的資料,並且提出要結合課文所介紹的內容開展活動。關於非洲動植物,日常生活以及藝術的圖片的要多欣賞,並儘可能的打印下來,對於有特色的介紹,要將文章過目後,能挑選精華抄下來或打印下來。這些工作使得學生對非洲的瞭解更進了一步,對文章的領悟有了充實的基礎,為教學的有效進行提供了保證。同時,我為了上好這節課,也反覆深入研讀課文,蒐集資料充實教學內容,製作了多媒體課件,能讓學生在課堂中通過欣賞非洲的植物、動物、日常生活、藝術等影片或圖片,對非洲有更加形象直觀的瞭解。可以説這些做法充分地體現了立足教材,超越教材的思想。

二、學法指導,培養能力。

為了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略讀課文的有效性,進而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我採用了教、扶、放相結合的原則。首先我教學生學習了三個起總括作用的句子:(1)“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2)“藍天、驕陽、綠樹、紅土、鮮花,以及皮膚油黑髮亮的非洲人,構成了七彩的非洲!”(3)“啊,非洲,好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通過研讀,學生由淺入深,逐步體會到了三個句子所表達的情感和它們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接着,我帶領學生抓住:文章從哪幾個方面讚歎了“非洲真是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這一問題,從整體入手理清了全文的脈絡。然後,我縱觀全文設計了下面的問題:⑴邊讀邊想,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⑵你從內容和語言上感受到了什麼?讓學生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挑選最感興趣的部分自主深入學習,並做批註。這一做法體現了學生在老師的幫扶下放開手腳,開拓思維大膽學習,讓學生學會兼顧全文,有的放矢,抓住重點進行學習,使學生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只是起到了引導作用,引導學生緊扣重點語句和段落進行多種形式的讀,如大聲朗讀、默讀、速讀、個別讀、引讀等,以讀代講,讀中感悟。我還引導學生採用“批註、聆聽、查找、思考、述説”等方法,讓學生細細品味文章的語言美和意境美,與文本進行親密的接觸,從而讓學生學會使用新潁獨特的寫作方法,並積累了優美的語言。

在本文的教學中,我也有許多不足之處,特別是在導入過程中,影片沒有按照預想播放成功,課尾也沒能欣賞到非洲的音樂和舞蹈,改變了一些教學預設,非常令人遺憾,使課堂教學有所欠缺。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通過上完這一節課,獲取信息的關鍵在於讓學生理解什麼呢?信息來源的方式、信息來源的多樣性、信息獲取的適當方法與途徑。這要比簡單的介紹從網絡上搜索資料更重要。也就是説我們教信息技術課程的老師不僅僅讓學生能夠從網絡上更好地找到信息,更關鍵的是要培養人他們的信息意識、提高他們的信息素養。這也是信息課程所要達到的目標,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從而使他們明白在不同的場合,會選擇適當的、高效的、方便快捷的信息獲取方法來獲得有用的信息。

其實,獲取信息的關鍵上讓學生能夠有開闊的思維和更自覺的意識去面對信息,這一點在課本上也體現出來了。因為這一節是純粹的理論課,要在課堂中擺脱“説教”的方式,能夠讓學生親身體驗和經歷信息獲取的過程,能夠讓學生在信息獲取方式對比中產生強烈的衝擊,這才能夠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信息獲取的意義所在。所以我在課堂上,除了講解劉蕾獲取天氣情況的過程外,還讓他們瞭解去電腦實體店去了解購買一台電腦的情況,讓他們瞭解如何去獲取信息。侷限在課堂上就會讓學生產生一種誤解,信息獲取的途徑雖然是多樣的,但是網絡還是最方便的一種。學生往往認為獲取信息就是通過網絡,這樣的教學無論如何也難以跳出一個怪圈,擺脱凡是不知就“百度”這樣的一種情況,網絡是唯一的信息獲取的途徑。

在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列舉現實生活中身邊的實例,為學生獲取信息提供一些對比,只有這樣,學生才會明白,從網絡中獲取的信息是有限的,從網絡中能夠找到的信息資源也難以保證其準確性的有效性。因為不同的網絡編輯有其主觀的看法,也不能代表信息原本的含義,培養他們的這種意識。

本人認識到真正實現有效教學,關鍵的是教師觀念的變革,要讓學生整整的動起來,必需對教師提出更高得要求,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比如“楊叔子院士打豬草”的例子煽情還不夠,小組之間的互評力度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從中收穫與反思都頗深,這為我今後的教學也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相信我能以此為契機更好地開展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所得。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17

一、教學理念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以“發展和創新”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以文本為出發點,以人本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結合所知道的有關《三國演義》的文學常識探求知識、談出觀點、談出體會、談出人生處世哲學。做到教學的“舊壺裝新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本教學設計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前到學校圖書館查閲資料、看VCD瞭解有關曹操這個人物形象,不單單停留在本文的基礎上,要從客觀上,全面的瞭解曹操這個人物形象。通過動手動腦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教材分析

《楊修之死》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九冊小説單元中的略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語言,欣賞古代白話小説的藝術美。本文敍述的是魏蜀漢中爭奪戰最後階段,曹操軍隊撤退前的情況。本文從不同側面展開了曹操和楊修的矛盾衝突,生動的刻畫了人物的性格。

三、課堂閃光

1、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順利開展課堂教學的前提條件。通過開課前3分鐘的音樂欣賞渲染了氣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情緒、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因而學生很快的進入課堂、進入文本,而且又使教師的導課自然、生動。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把握學生學習知識的梯度,由已知進入未知,是學生與教師合作的基礎。説説三國的人物和故事這一環節。尊重學生的知識儲備,拓展學生了的知識面。至此,學生情緒高漲,發言異常踴躍,課堂氣氛很是活躍。

2、課堂教學要求“實而活”。《楊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話小説,因而字詞教學應具有其必要性。我的安排是既有集中的字音詞義又有在學生複述過程中分散的語句翻譯。通過複述故事,把握小説的故事內容,尊重學生真實的閲讀感受和體驗,充分展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這樣,既增強了求知的趣味性又為學生理解文本打下厚實的基礎。

3、教學最大的教學亮點是成功地喚起學生的閲讀激情,始終以飽滿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充分體現了新課程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時又展現學生的素質才能。首先,採用辯論賽的形式探究楊修之死的原因,靈活挖掘教材內容,設置課堂情節,讓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深入探討。特別是由女生論辯楊修之死是咎由自取(論辯相對簡單),這樣更能集中男生的注意力,激發全體學生的進取心。讓學生的課外所蒐集到的資料得以發揮,使得課內課外渾然一體。學生的思維也更具廣度與深度,有效促進學生感悟語文課堂的樂趣,品嚐成功的快樂。其次,通過學生個性化的閲讀,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具體的事件和人物語言中探究人物性格,達到欣賞古代白話小説的藝術美。最後,在“説啟示、寫輓詞”這一環節,在學生充分理解、探究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提倡學生個性化的獨特見解,走出教材,走進生活,構建“向生活學習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也都能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暢所欲言,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至此,開放性的課堂最終使學生真正地由被動接受的對象轉化為主動學習的主人,展現學生的語文素養。

4、本課的教學還有一個特點是課堂上始終能聽到學生琅琅的讀書聲。讀是理解教材、探求知識、理性思考的前提,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線,是語文教學的風景線。只有閲讀學生才可能很好地進入文本。通過四讀法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也就不會強人所難了。因而安排了區分歷史事實與文學作品,從不同角度解讀文本這一環節,提高學生揣摩作者寫作意圖,把握主題思想的能力。從而達到“授人以漁”的教學目的。

四、教學瑕疵

在實際的授課中,發現教學的時間不太好把握。因為本課內容長,環節多,學生探究、展現的時機多,高昂的情緒使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教師要尊重學生,照顧全體,學會傾聽。往往造成“剎車”的尷尬局面。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18

對於小班幼兒來説,教師制定的規則一定要簡單,語言也一定要簡潔明瞭,以便於幼兒理解遊戲的規則,基本瞭解遊戲的玩法。在教師與個別幼兒遊戲的環節中,我能及時糾正個別發不準的音,且在幼兒基本瞭解遊戲規則的前提下,教師擔任主角指導遊戲,這一環節十分重要。教師先與全班幼兒遊戲,可以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出現,讓幼兒成為勝利者,練習遊戲中的規則性語言,並充分體驗遊戲的快樂。接着,教師再與個別幼兒進行遊戲,讓每一位幼兒清楚地感知遊戲的全過程,為幼兒自主遊戲做好充分的準備。

此遊戲較適合採用讓幼兒兩兩自由結伴的形式進行活動。這樣可以讓每位幼兒都能充分地、自主地進行遊戲活動,為幼兒提供了充分練習的機會,也有利於培養幼兒與同伴合作的能力。 在此過程中,我從主角地位退出,放手讓幼兒自主遊戲,但並不是袖手旁觀,而是巡迴觀察幼兒的活動,瞭解幼兒的遊戲情況,並及時給予幫助和指導。 我也把此活動有意識地穿插安排在日常生活中進行,讓幼兒有更充分的時間去進行發音練習和訓練各種能力。

眼睛和眼鏡教師教學反思 篇19

《地圖上的發現》一課重在讓學生自主學習,自讀感悟。

本文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考證、提出大陸漂移學説的過程,難點是理解有關的地理知識。本節課,我通過自讀、質疑、自主學習、小組交流、合作探討、觀察地圖等各種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以及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進行充分的讀書實踐,品味魏格納的言行,體會魏格納的心情,感受魏格納的品質。

教學中,以“發現”為切入點,圍繞“吻合”、“奇想”、“中龍”進行教學,經歷魏格納“偶然發現”“艱難考證”的閲讀全過程。突破難點時,在課前,我就準備了地球儀讓學生自己去觀察和了解。上課一開始,我通過大屏幕把世界地圖放大在學生面前,讓每個學生了解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激發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接着,在引導學生交流讀書所得時,我讓學生從地球儀上找到巴西和幾內亞灣的位置,然後看看巴西大陸突出部分的形狀和幾內亞灣凹進的海岸線形狀,是不是如書上説的那樣驚人的吻合。這樣幾次觀察,學生對於如何推理魏格納提出的假説就自然解決了。這一課上下來,還極大地引發了學生探索大自然奧祕的濃厚興趣。

另外,一節課的信息交流畢竟有限,應鼓勵學生課後上網或找一些相關文章讀一讀,可以是大陸漂移説和魏格納的文章,也可以是關於其他發明發現的文章,如牛頓觀察蘋果落地發現了萬有引力,瓦特觀察壺蓋跳動發明了蒸汽機等等,以深化對人物的認識和對“觀察”“發現”的認識,達到擴展知識,提高閲讀能力,享受閲讀樂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同時結合本組課文的重點訓練項目:注意周圍事物的變化,養成觀察的好習慣,學會寫觀察日記,引導學生説説初秋時分,校園、田野、江南路旁的綠化帶等方方面面的變化,並把自己説的或聽到的寫下來。以深化對人物的認識和對“觀察”“發現”的認識,達到擴展知識,提高閲讀能力,享受閲讀樂趣,形成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