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課文反思(通用19篇)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1

第一單元的課文都是追敍作者人生道路上的難忘經歷的文章,人文內涵豐富。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通用19篇)

在講授這一課前,我和同學科的老師對這一課進行了集體備課,達成了共識,課堂採用“先學後教”的模式。在課堂上我又進行了適當的調整,比如,導入之後,我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母親,如果讓他們來寫這篇作文會如何做,這樣就調動了學生的思維,又可以讓學生拿自己的構思與課文進行比較,可提高學生作文的水平。

在課堂內容的設計上,我沒有想展現太多的東西,只把理清思路作為重點,以此引出對母親性格特徵的把握。這樣,課堂上出現一個主問題,便於學生對課堂的把握,便於學生的理解。也避免了課堂上講的東西過多,學生什麼都設計了,最後也什麼都沒有弄明白。

在學生的回答上,我沒有為了讓課堂進展的順利而刻意地去挑選好學生,而是把中下等學生作為重點,如果他們回答不上來,再讓好一點的學生去補充。這樣既照顧了差學生,又兼顧了課堂。

因而,課堂上我表現的也比較輕鬆。當然,也存在不完備的地方,如學校要求的良好讀書習慣的養成,學生課堂回答問題的準確性、邏輯性,學生的自主性的培養等,這些還需要在以後的課堂上慢慢去做。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2

這是胡適先生的一篇文章,此文比較通俗易懂,文筆細膩。通過胡適和母親之間的故事,塑造了母親的人物形象以及這樣一位母親對胡適的影響。全文以晴為出發點,比較能落實好學生的情感價值觀。

整節課我主要以學生的讀為主,通過對文中細膩文字的品讀去理解課文,感受文中所藴涵的情感,抒發自己的情感。他們從文中相關語句的品讀中,不僅領會到了胡適母親的品行,也感受到了胡適對母親深深的懷念!這些情感也調動了孩子們對自己的母親深深的理解和感恩。

帶着這種情感,我留下了作業,請你觀察媽媽的一言一行,感受媽媽對你的無微不至的關懷,並把你自己的感受記錄到日記本中。學生們在觀察和書寫中,不僅體會到了母親的偉大,也提升了對濃濃親情地珍視。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3

教讀散文時作為教師更多的是讓學生的眼睛盯着用得準確生動的動詞、形容詞或副詞,可是,有時關注一個不起眼的甚至會讓人遺忘的詞語也可能會有意外的收穫。

在教鄒韜奮先生的敍事散文《我的母親》一課時,我把課文反覆通讀了好幾遍,這次我發現了一個以前從未關注過的細節——“妹仔”一詞。課文是這樣寫她的:

“母親喜歡看小説,她常常把所看的內容講給妹仔聽。她講得娓娓動聽,妹仔聽着忽而笑容滿面,忽而愁眉雙鎖……”。這個“妹仔”究竟是誰?和鄒韜奮是什麼關係?我很想弄明白。

文下注釋説“仔”(方言)小孩子,那當然應該是鄒韜奮的妹妹了。可是似乎又不對,因為下文還有這樣的文字:“往往講到孤女患難或義婦含冤的悽慘的情形,她們兩人便都熱淚盈眶……那時的我立在旁邊瞧着,莫名其妙,心裏不明白她們為什麼那樣無緣無故地揮淚痛哭一頓。” 如果是鄒韜奮的妹妹,那麼他身為哥哥怎麼會聽不懂母親講的故事而做妹妹的卻聽得如此動情動容?顯然不能想當然地把“妹仔”猜測成是鄒韜奮的妹妹。

後來我查閲了資料,很快的我查到了,原來 “妹仔”不是鄒韜奮的妹妹,而是母親由孃家帶來的一個青年女僕。

於是我決定把這個容易被大家遺忘的字眼——“妹仔”以及查閲的經過跟我的學生們説,結果課上學生們和我一樣有了不一般的收穫……

所以在我們的教學中有時候要善於去發現一些細節,並且不輕易將它放過,這樣對作品的把握和理解將會更準確、到位、深刻。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4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多讀、善思、合作討論。教學《第一次抱母親》後,我對讀、想、議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形成了如下幾點認識:

一、要在情境中讀。學生只有沉浸於情真、意切的情境中,方可讀得“深情並茂”。為此,我在教學開始和同學們一起深情唱《世上只有媽媽好》,創設了濃濃的親情氛圍;在品讀課文時,我精心預設了一段段唯美的導語,引領着孩子們的精神之旅,並外化為動情用心地朗讀。

二、要在感悟後讀。感悟是個性閲讀的靈魂,是學生品讀課文,形成個人價值觀的重要環節。沒有個性感悟的讀,是無本之木,是不能觸及學生心靈的。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引導學生自由感悟,從字裏行間去感受這對母子之間的愛。如學習課文第二段兒子説的一番話時,學生在感悟了母親為了這個所付出的艱辛,體會到“重擔”“翻山越嶺”等詞語的含義後,孩子們的朗讀已力透紙背,也許孩子們已是文中的“我”,正在用朗讀感受母愛呢。

三、要在讀後加深理解。感悟——朗讀——理解,這是一條引導孩子閲讀學習課文的良性循環軌跡,在感悟讀後一定要要再次創設問題情境,孩子的理解會更為深刻。學習最後一段時,在引領孩子們悟讀到“母親的淚水又苦又甜”時,再次誘發孩子的情感,讓孩子説説:你想對作者,對母親,或者就對自己説什麼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激情奔放,直抒胸意,情深至切。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5

《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裏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課前,我安排學生先蒐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期間的有關資料,對季羨林先生有所瞭解。導入新課時,我讓以“國寶”一詞引入,結合資料,讓學生了解季羨林先生在學術上的偉大貢獻,從而引出季老那一段長達十年的留學生涯。以及季羨林老先生去世的時間(7月11日9時,享年98歲)和悼念儀式的隆重進行體驗。

新課開始,我給學生讀了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聽後,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緊接着,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裏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為理解奠定了背景基礎。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

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並在小組裏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想在教學中 “解讀”課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與過去的課堂教學相比,我覺得這一節可更加充滿親情,相信通過學習,孩子們一定會與自己的母親更加親近,也一定會更加懂得母親對自己的關愛。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6

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並在小組裏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想在教學中“解讀”課文,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與過去的課堂教學相比,我覺得這一節可更加充滿親情,相信通過學習,孩子們一定會與自己的母親更加親近,也一定會更加懂得母親對自己的關愛。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7

《荷葉母親》選自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本單元的幾篇文章都以親情為主題,寫出親情的真摯。《荷葉 母親》,這是一篇借景寫人,託荷贊母的散文。文題之所以用“荷葉母親”,是因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葉為紅蓮遮風擋雨的情景書寫心中的感觸,抒發對母親的感激熱愛之情。文章語言清新自然,雋永淡雅,顯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藴。

在講授《荷葉母親》這節課時,我按照“初讀感知——品讀悟情——抒寫感恩”這樣的教學思路,引導學生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體會濃深的母子深情。

首先,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幅荷葉荷花的簡筆畫圖片,然後問學生由圖片會想到什麼詩句或者想到什麼話語,從而引入課題,介紹冰心。

接着讓學生聽錄音朗讀,注意把握字音、語調、節奏、情感。聽完之後交流感受。在學生交流感受這一環節,有一些預習比較充分的學生還談到了對主旨句的理解,但是這隻限於個別學生而已。由於把握不準時間,讓學生天馬行空扯遠了。所以導致在進入第三環節“品讀美文,體悟情感”時,有些內容重複分析以至於花費了不少時間。

我是用下午的第三節課,由於擔心拖堂,會造成學生的急躁不安,影響課堂效果,於是把學生讀書的時間縮短了。這一做法,我覺得違背了學生的學習意願,應該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自己悟,這不僅把讀的時間還給了學生,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自我發現能力。

而我覺得本節課比較成功之處在於:

讓學生在品讀語言的過程中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廕庇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體會詩歌中的濃濃母子深情。明白借物寫人的寫法。學以致用,課的最後環節設計讓學生“抒寫詩句,感恩母親”在他們動手寫一寫母親時,放音樂背景《燭光裏的媽媽》渲染情境,讓學生抒寫對母親的感激和讚美之情。在這一環節,用不到5分鐘的時間,大多數學生都能寫出幾句優美的詩句來歌頌母親。

在以後的路途中,肯定還會有失誤和不足,希望各位同仁能給予幫助和批評指正。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8

新課開始,課件出示:季羨林作品《賦得永久的悔》,學生默讀,交流感受。讓學生體會文章表達的對母親的懷念之情,為理解本課做好鋪墊。接下來,我注重引導學生細細地品讀課文,先出示統領全文的問題“從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而後,讓學生細讀課文,畫出相關的句子,並做好批註。在小組間巡視時,我提醒學生注意抓住重點語句來深入體會作者對母親的思念、愛慕之情。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交流。我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如下重點句子:“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當學生在交流仍感到困難時,我引導學生先自由讀相關段落,再細讀相關語句加以體會,然後通過朗讀把自己的體會讀出來,讓學生自己在文本上先走個來回。每個學生在朗讀、概括、體會的過程中都能各有所得。兩位母親身份雖然不同,但作者對母親的懷念是永遠不變的,自然而然使感情得到昇華。

整體感覺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太理想,學生的回答體會很單一,除了懷念就是思念、熱愛,也許一些事離現在距離遙遠,孩子們感受不到當時的情景,不過,我也不知道該用哪些詞彙來表達內心的那份情感,對這兩位母親,也確實只有思念和熱愛了,還是多讀讀課文吧,有一句話説得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9

① 準備到位

上課之前準備充分,親手製作課件,一張一張地慢慢充實起來,在這個過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為了克服教室投影儀色彩失真的不利條件動手PS圖片作為背景。教案也是在參考了有限的資料後獨立設計的(相關資料不多,因為本文07年才進入人教版七年級上的教材)。這樣細緻的備課過程使自己對教材足夠熟悉,因此在實際教學中環節清晰連貫,內容交代清楚,展開完整。沒有出現拖堂、冷場、中斷這樣的尷尬情景。

② 多媒體運用實效和美感並重

堅持獨立製作多媒體課件,兼顧實效性和對學生美的震撼,尤其是為白蓮紅蓮命運的對比設計了一組美輪美奐的全景大圖,直觀展示了雨打白蓮、白蓮飄散、荷葉擋雨、紅蓮無恙這幾幕在文章中4、5自然段表現得的最為讓人動情的畫面。此外,教參上寫的祖父説家中開了三蒂蓮的時候正好大家庭裏面添了三個姊妹是“花瑞人祥”,這樣的過於書面甚至帶文言色彩的詞彙實在難於讓學生理解,於是筆者尋找資料,對比眾多信息,查到了多條有關三蒂蓮的新聞和相應的圖片,擇優使用。同時,又發現有材料説三蒂蓮的出現概率竟然是百萬分之一,雖然難於證實,但是,這種情況出現極少應該是可以肯定的。物以稀為貴,由此向學生説明這樣的稀罕物兒出現了,在老人的眼裏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過了多少年都記得,也就很容易説通了。

③ 真情動人

筆者在教學設計中不僅僅選用配樂朗讀,緩緩將學生領入課文的情境中,還在講授結束後播放《母親是最美的春天》這首優美抒情,詞曲皆極為扣題的歌曲。昇華了主題,更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共鳴。不少學生跟在後面哼唱,有的則動筆記下來歌詞,真正做到了情感價值觀的教育和培養。

④ 師生互動率性、深入

在預案中精確設計了多處互動環節,在教學中達到了較好的效果。尤其是讓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愛的原文中描寫蓮花、荷葉的語句這個部分,學生認真地做了,很快就能夠發言,富有感情地朗讀出自己選擇的好句好段,並且獨立分析的有聲有色,比設想中的效果還要好。在播放完歌曲後,已經臨近下課,筆者即興問學生母親為你們付出了這麼多無私的愛,你以後要怎麼回報她呢?學生都很激動,紛紛發言,有的想為母親做點小事,有的認為自己好好學習就是最好的行動、最好的回報。筆者總結,不管你想做的事情是大還是小,都請你記住今天説的話哦。在會心的笑聲中,這一堂課圓滿結束了。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10

教完《懷念母親》這篇課文,讓我感觸頗深,這篇課文是季羨林先生以回憶的形式,表達了對親身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課文結構分明,層次清晰,藉助日記、散文摘抄的語段,充分表達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字裏行間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實感,讓人思潮澎湃,情緒跌宕起伏。

一、從題目入手,抓住文章主幹

課一開始,我先讓學生齊讀課題,然後我緊緊抓住“母親”一詞質問學生:“這裏的母親指的是誰?”同學們異口同聲的回答:“一個是親身母親,一個是祖國母親。”“那麼作者是在什麼情況下懷念自己的兩位母親呢?”這樣既交待了作者的寫作背景,又讓學生抓住了文章的主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了兩位母親在作者生命中同等重要的地位,為全文奠定了情感的基調。

二、抓關鍵詞句,理解課文

為了更好地理解課文,我讓學生緊密聯繫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抓關鍵詞句,表情達意。課堂上,學生們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找一找課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對兩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並在小組裏交流,學生們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學習積極主動,交流時氣氛活躍,他們找到了“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頻來入夢”等詞,“我的祖國母親,我是第一次離開她。不知為什麼,我這個母親也頻來入夢。”等句子,這樣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讓我深深地體會到:只要老師引導得當,學生在課堂上就會有精彩的智慧生成。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11

一、想象畫面,整體把握課文。

中年級注重學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因此在教學開始,我通過讓學生通讀整篇課文的方式,讓學生在腦海中放放電影,想象眼前浮現了哪些畫面。在朗讀和想象中,學生對文章有了整體的理解和把握,並能將一些細微之處一一捕捉,例如有關護士的畫面等。

二、重組課文,抓重點語段

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説,《第一次抱母親》是一篇比較長的課文。因此在理解課文時,我對教材進行了重組,以 “文章中哪個畫面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最能打動你” 的問題引導學生抓住了文章中最重要最感人的兩幅插圖——“母親挑重擔”的畫面和“我為了報答母親恩情而抱着母親入睡”的畫面進行品讀,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12

首先介紹下這堂課的背景,這是一節接受市教科中心進行教研評估的一堂課。為了學校,因此,這堂課我還是比較重視的!

《懷念母親》是季羨林老人寫的一篇懷念生身母親和祖國母親的散文詩。因此,文章特別“散”。當然,以前我是一直不愛教這篇文章的。孩子們太小,不容易理解季老的感情。

這次我不得不靜心讀讀這篇文章了,讀過了,也愛上了!文章寫得多好啊!“好幾天以前,房東太太就對我説,她的兒子今天回家,從學校回來,她高興得不得了……但是她的兒子一直沒有回來,她有點沮喪。她又説,晚上還有一趟車,説不定他會回來的。看到她的神情,我想起自己長眠於地下的母親,真想哭! 我現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親都是一樣的!”房東的孩子只是在外讀書,房東太太就對孩子如此思念!而作者呢,6歲就離開了母親,她該是如何分分秒秒思念着孩子呢?她該是如何度日如年呢?或許,她生存的目的就是為了與孩子相見!但是,可憐的母親,終究沒見到孩子一面,就匆匆離開了人世!母親是帶着相思離開的,母親是帶着不捨離開的,母親是帶着牽掛離開的,母親也是帶着悔恨離開的……想到這些,季老怎麼不肝腸寸斷呢,悲痛欲絕呢?此時我終於理解了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這是作者真實的心理,沒有誇張,沒有矯情,這是一個孩子對過世母親最真的愧疚和悔恨!

文章中如這樣的例子太多!這次,我終於理解了季老的這篇文章!我終於讀懂了作者的感情!

那麼,我的教學中是不是非要孩子們理解這樣的感情呢?我想,以我的經歷,我都經過了這麼多年才懂,孩子們怎麼能懂呢?但是我可以找尋另一個突破口,通過對作者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之情,讓孩子們明白,要珍惜自己的父母,愛戴父母,要熱愛祖國,時刻把祖國放在心中!

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我調整了教學感情的着落點。我要讓孩子們受到薰陶,愛父母,愛祖國,而不是去理解和季老的懷念之情感到底有多深沉,有多細膩!這樣,我不再感覺這篇課文的內容太散,孩子們學習起來過難。

在今天的課堂教學中,我犯了一個低級錯誤,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很多教學環節是不落實的。我帶着孩子們跑啊跑啊……當然這樣的教學效果無庸質疑——不咋樣!

上完課,慚愧不已,我上課的時候急什麼呢?應該踏踏實實走好每個教學環節啊!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13

在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不同的感情色彩。在理解作者對生身母親的懷念時,我讓抓住“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抱終天之恨”等詞語,自己讀句子,談感受,並鏈接《賦得永久的悔》,讓學生明白作者對母親的悔恨,在讓學生反覆地讀,從讀中體會到了作者因為無法盡孝而心存自責,愧疚之情。在理解作者對祖國母親的懷念時,我結合課文內容,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去感受作者的內心體驗;創設情景,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對比讀、選擇喜歡的部分讀、自讀等方式,感受作者對祖國母親崇高的敬意和不變的愛意。

上完這節課,同學們都被作者對母親的懷念之情深深地感動了,有的同學甚至熱淚盈眶,這也讓我感受到:在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解讀”,更應該引導學生“創讀”,以讀促講,以讀悟情,以讀激情。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14

在語文課中,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基點就在於“情感”。“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 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在《母親的呼喚》一課的教學中,我用自己的真實情感做學生情感的催化劑,課堂上 不是以知識為中心的單純地“教教材”,而是以教材為憑藉,展開思維與思維的碰撞,心靈與心靈的溝通,情感與情感的激發,生命與生命的彼此交流和悦納。

這節 課在我和學生心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反思這節課的不足之處,學生在受到老師的感染後,很多同學泣不成聲,無法回答問題,如果我能及時控制學生情緒,讓大家 充分發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悟及受到的教育,效果可能會更好一些。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15

《懷念母親》的作者是季羨林。課文以回憶的形式,介紹了作者對兩位母親——一位是親生母親,一位是祖國母親懷着“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親生母親永久的悔恨,對祖國母親不變的愛意。

因為本文語言富於跳躍性,而且作者對母親和祖國的這種深厚感情,學生缺乏現實體驗。因此,在感受作者的情感方面會存在一定的困難。針對這個教學難點,我主要採用了“補白”的方式進行拓展式教學,比如時代背景的補白,對關鍵詞語補白,向文後延深補白等方式。

教學本文,我先請學生談談對季老先生的瞭解,隨後我作了補充:“季老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學家,精通12國語言,是北京大學的教授、校長,被譽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提起季老先生,我們看到的是他頭上的光環,然而,當我們走進作者的內心深處,你們會發現作者心中有一個深深的痛,永久的悔。他曾説:我這永久的悔就是:不該離開故鄉,離開母親。”這個課前導入,讓學生對季羨林有了更深刻的瞭解,便於課文的理解。

隨後,我請學生找到文中直接表達對兩位母親感情的段落——文章的開頭和結尾,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首尾呼應,文章中間部分具體寫了對兩位母親懷着怎樣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

作者首先寫了對親生母親的懷念。教學本段,我緊緊圍繞着“從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對親生母親的崇高的敬意和真摯的愛慕”這一問題展開。學生主要結合兩句話談了自己的感受,第一句是:“我痛哭了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我真想隨母親於地下。”學生聯繫上下文談到作者六歲離開母親,很少呆在母親身邊,再加上母親只活了四十多歲,所以作者痛苦不堪,心如刀絞。為了加深對這一句話的理解,我請學生想象一下:“在這悲痛的日子裏,在作者食不下咽,寢不安席的時候,他的腦海裏會回想起什麼?”學生交流後,我出示了以下資料讓學生體會:“這是一個窮得不能再窮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時我大部分時間是和母親形影不離。母親走到哪裏,我就跟到哪裏。母親到地裏摘綠豆莢,我便跟到地裏,在母親身後跑來跑去,不停地問這問那。捉到一隻蚱蜢,我一定要拿給母親看一看。棒子上長了烏黴,我一定要問母親這是為什麼。母親總是一邊摘着豆莢一邊耐心地回答我的問題,臉上露出慈祥的笑容。”通過這個資料的介紹,學生對作者心中的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第二句話是:“我的願望沒能實現,從此我就成了沒有母親的孤兒。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是靈魂不全的人。我懷着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什麼是“靈魂不全的人”這一個問題是這一句中理解的難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它的意思,我換了一種提問方式:“結合作者此時的經歷,想一想:一個靈魂不全的人會有怎樣的感受?”有的學生説:“作者感到很痛苦。”我説:“對,長久的痛苦就是一種靈魂不全。”有的説:“作者感到深深的自責,很愧疚。”我説:“對母親深深的自責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有的説:“作者感到生活空虛,寂寞,已經沒有意義了。”我説:“失去了對生活的興趣也是一種靈魂的不全。正如作者在《賦得永久的悔》中所説:世界上無論什麼名譽,什麼地位,什麼幸福,什麼尊榮,都比不上呆在母親身邊。可見母親的離去,帶給作者多大的傷痛,母親的去世,更是作者終生的遺憾。”我接着出示了這一則資料:“我暗暗地下定決心,立下了誓願:一旦大學畢業,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養母親。”學生通過這個資料的補白,更深刻地理解了作者的痛苦和自責,同時知道了“我的願望沒能實現”是指贍養母親的願望沒能實現。我趁機引導學生誦讀:“是啊,正如古人所説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作者豈止是沒有贍養母親,連母親臨終前要見他一面的願望也沒能實現。要知道,作者見母親的最後一面是在母親去世前的第八年。在這八年裏,母親有多少期盼,多少等待呀。但是一直等到最後也沒有見到自己的兒子。作者怎能不抱終天之恨,怎能不淚流不止呢?讓我們懷着這樣的感情再來讀讀這幾句話。”

作者在第三自然段談到了對兩位母親的懷念,並用摘抄日記的形式重點表達了對祖國母親的懷念。對於這一部分的教學,我主要是讓學生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感情朗讀,並寫下自己的感受。我重點引導學生體會了第一則日記,為什麼我在想到故鄉、老朋友時,心裏感到淒涼,卻又是甜蜜的?對於這個問題,我進行了一個句式的訓練:因為( ),所以我感到一絲淒涼,又因為( ),我心裏又是甜蜜的。通過交流,學生體會到了遊子那誠摯的愛國心,再次走進老人的心田。

除了摘抄日記,作者還引用了散文《尋夢》中的開頭和結尾來表達對母親的懷念:“夜裏夢到母親,我哭着醒來。醒來再想捉住這夢的時候,夢卻早不知道飛到什麼地方去了。”“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裏,幻出母親的面影。”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讓學生想象作者看到了生母怎樣的面影,又見到了祖國母親怎樣的面影?隨後,我請學生賞讀了季老的其它作品中懷念“母親”的有關語句:“在夢裏向我走來的就是這面影,我只記得,這面影才出現的時候,四周灰濛濛的,母親彷彿從雲堆裏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於向我走來了。”“驚心動魄的世界大戰,持續了6年,現在終於閉幕了。在我驚魂甫定之餘,我頓時想到了祖國,想到了家庭。我離開祖國已經10年了,我內心深處感到了祖國對我這個海外遊子的召喚。離開時,我頭也沒有敢回,登上美國的吉普。我在心裏套一首舊詩想成了一首詩:留學德國已十霜;歸心日夜憶舊邦,無端越境入瑞士,客樹回望成故鄉。”這樣學生就進一步感受到了一位海外遊子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思念和熱愛。

“補白藝術”重在教學過程,通過啟發性、開放性、多元性、多向性的教學,體現創新精神,達到語文創新教學目的。對於留有想象空白,飽含豐富內涵的文本材料,我們應引導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進行補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潛在的信息,擴充其豐富的內涵,讓學生在頭腦中浮現具體而生動的情境,引導學生在對文本的補白拓展中去實踐、去體驗、去想象、去探究、去表達……在文本、學生、教師的交流對話中,實現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以思引思的絲絲聯結,從而水到渠成地讓學生在補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內在的情感,豐富和完善學生的精神境界,實現“語言”和“精神”的同構共生,“訓練”和“感悟”的比翼雙飛,實現了課內閲讀與課外拓展的有效結合。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16

在理解“母親挑重擔”畫面時,我以“為什麼在我得知母親很輕之後會感到如此愧疚”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關注重點句“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膽子”。在這句話中,理解“重擔”的含義是本段甚至是本文理解的重難點。教學時我進行了如下設計來突破重難點:1、理解“重擔是什麼意思?母親承受的重擔到底有多重?”並在本段中找出相關語句和字詞好好品讀體會。2、用心思考,聯繫平時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付出,説説母親的重擔除了肩頭的擔子還可能是什麼? 3、總結學生髮言,體會“母親之所以表現得力大無窮的原因”, 理解母親挑起的是整個家庭的重擔,體會母親的偉大和堅強。 4、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自己的心情和體會。

在理解“我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而抱母親”的畫面時,我進行了感情範讀,並配上了《母愛》的音樂。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也沉醉在這母子情深的一幕中。以讀悟情,感悟母愛是本段主要的學習方法。通過讀,學生悟出了母親內心的想法,悟出了母親那飽含深情的熱淚,悟出了弄弄的母子情。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17

在理解“母親挑重擔”畫面時,我以“為什麼在我得知母親很輕之後會感到如此愧疚”為突破口,引導學生關注重點句“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膽子”。在這句話中,理解“重擔”的含義是本段甚至是本文理解的重難點。教學時我進行了如下設計來突破重難點:1、理解“重擔是什麼意思?母親承受的重擔到底有多重?”並在本段中找出相關語句和字詞好好品讀體會。2、用心思考,聯繫平時自己的母親對自己的付出,説説母親的重擔除了肩頭的擔子還可能是什麼? 3、總結學生髮言,體會“母親之所以表現得力大無窮的原因”, 理解母親挑起的是整個家庭的重擔,體會母親的偉大和堅強。 4、有感情地朗讀這段話,讀出自己的心情和體會。

一、感情範讀,感悟母愛

在理解“我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而抱母親”的畫面時,我進行了感情範讀,並配上了《母愛》的音樂。在特定的情境中,學生也沉醉在這母子情深的一幕中。以讀悟情,感悟母愛是本段主要的學習方法。通過讀,學生悟出了母親內心的想法,悟出了母親那飽含深情的熱淚,悟出了弄弄的母子情。

二、聯繫自我,昇華母愛

本課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的好題材。在充分感悟母愛感悟文章後,我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對自己母親平凡的母愛進行了動情描述,學生無不動容。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將心中想對自己,想對母親説的話寫下來。不少學生從小事回憶,寫出了母親與孩子之間那份獨特珍貴的愛,表達了對母親的感激之情。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18

過去,我很重視“披文入情”“披文得意”。但如果只是始於“披文”,止於“得意”,就失落了語文的本體。“在語文閲讀中,文本語言具有雙重身份。一方面,它仍然是信息的載體,認識的工具,學生必須以它為憑藉,披文得意,入情悟理,學習思想,接受薰陶;另一方面,它又是認識、學習的對象,閲讀時不僅要接受信息,更要認識掌握載體本身。”(《國小語文課程與教學論》)這裏説的“載體”即語言文字。閲讀教學一方面是引導學生“披文得意”,在閲讀中掌握讀書方法,另一方面(這是更重要的方面)是引導學生品味、消化、積累、運用課文的語言。“意文兼顧”,才能體現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這樣的一個情節——護士見“我”竟然不知道母親有多重,以至於抱母親時差一點摔倒,便“責怪説:‘你使那麼大勁幹什麼?’”責怪是什麼意思?當學生明白了是埋怨中帶有一點責備的意思,我便問/;這裏為什麼不用“責備”,也不用“埋怨”?學生説:用“責備”,不符合護士的身份,太重了,因為他們畢竟素不相識;用“埋怨”,又輕了,不足表達護士對母親的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我又問:護士説的這句話該怎樣讀?怎樣讀才能把“責怪”的意思讀出來?——這樣做,是不是就“意文兼顧”了?

《第一次抱母親》中有一段話:“在我記憶中,母親總是手裏拉着我,背上揹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擔子翻山越嶺。這樣,年復一年,直到我們長大。我們長大後,可以幹活了,但逢有重擔,母親總是叫我們放下,讓她來挑。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麼重的擔子。”這段話中的“越”是生字,所以我先教“越”字。當學生知道了“越”在這兒作“跨”講的時候,自然就知道了“翻山越嶺”的意思是翻過一道道山跨過一道道嶺了。接着,我抓住了“重擔”這個詞。我説:“歌德説過,會讀書的人,用兩隻眼睛看,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文字,另一隻眼睛看到紙的背後。當我們用兩隻眼睛去看“重擔”的時候,你就會發現,它絕不僅僅是指挑在肩上的那副100多斤重的擔子。”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發言熱烈而精彩。是啊,母親肩上挑的實際上是大半邊天啊!這時,我指着板書“翻山越嶺”説:“那麼,現在你對‘翻山越嶺’這個詞又是怎麼理解的?”學生説:“翻山越嶺指的是母親為了子女、家庭和社會所走過的艱辛道路。”

這就是品味。語文課本中所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真的需要我們引導學生去品味。不品味,語文教學就索然無味了。味同嚼臘的語文教學,閲讀能力和興趣的培養就無從談起,自然也不會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

《我的母親》課文反思 篇19

一、成功經驗

流程清晰,先整體感知,後精讀賞讀。在精讀環節,有教師示範,啟發學生通過抓本體和喻體的相似處找到事物的特徵,結合全文整理句子,理解句子深層含義。

二、失敗的原因

教學是一種遺憾的藝術。這次《荷葉母親》的疏漏之處就有:如(1)表達含混。備課組長提到:在給學生提出問題時,語速緩慢些,提問兩遍。這一項作為本週亟待整改的地方。

(2)字詞處理欠當。這節課字詞部分超時了。原因在於:(1)字詞較多,不但有新授,還順帶複習了上一課的部分內容;(2)第一次在課上使用磁性粘貼的田字格,經驗不足。以前都是在黑板上自己畫田字格,今天為了落實集備精神,第一次在課上字詞環節用上了這個新式武器。方便倒是方便,省得畫格了每次,可沒意識到四個格子在一聯啊!本課有四個學生容易寫錯的字,我自己示範寫了一個,另外三個叫學生上來寫,以便更好的反映學情。沒想到第一個學生寫的太慢,寫完不對,用手抹去,又反覆改了兩回才下來,第二、三個學生呢只有在後面乾站着看的份兒。耗時較多。

下次,我可以自己直接板書,或是讓學生課前寫好,上課我再將其貼在黑板上讓其他同學糾錯。這樣,即使有錯,改正耗時恐怕也較之前要少得多。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調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