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幾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第幾的教學反思 篇1

幾和第幾是基數和序數的淺顯説法, 認識“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説,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幾”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幾”是事物排列的順序號。對於剛入學的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和“第幾”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前,每天利用幾分鐘的時間,和學生做些有關方位的遊戲,讓學生認識前、後、左、右的方位。特別是左、右,我先讓學生自己介紹怎樣記住左和右的方向,作好了準備工作後,開始了“幾和第幾”的教學:

第幾的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一、情景引入,感知“第幾”

我利用一年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找到了一個與“第幾”有關的故事:古時候,有一個人特別喜歡吃肉包子,他吃了一個不飽,又吃了一個還不飽,直到吃到第五個,才覺得飽了,他拍拍肚子,歎了口氣説:“唉,要知道吃第五個能飽,先吃第五個該多好啊!”學生意猶未盡時,我問大家:“你們説,這個人説的對嗎?”“不對,不對。”學生知其然,不知所以然。這時聰明的劉煜站起來説:“這個人要吃五個才吃飽,如果只吃第五個的話,那他就只吃了一個。”我適時引出了今天的課題。

二、利用主題圖,教學“第幾”

教材的主題圖是以場景的形式來表現的,而這個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把教材上的主題圖重新作了調整,變為讓學生參與排隊這一主題情境,學生通過排隊,將主題提供的內容動態化,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增加實際的體驗,深切地體會到幾和第幾的不同。

三、聯繫生活,學習數學

為了幫學生理解“幾和第幾”的含義,我根據學生身邊的事情,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第幾”的含義。如“我想考試得第一,我坐在第一排”等等,學生有了老師的引導,很快會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第幾”。這樣,不僅讓學生鞏固新知,也加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 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

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雖然課前我讓學生感知了方位,但是還是有一部分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圈了第四個。

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四、講完練習之後我進行了小結,但感覺小結的方式不對,我是讓學生上台排隊,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説一説,總結的時候不應該提問:“一共有5個同學”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什麼(幾),“第5個同學”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什麼(第幾),問的太唐突了,雖然有個別同學知道,但是我覺得大部分孩子還是覺得雲裏霧裏,其實對於一年級的孩子,只要經歷觀察、活動、交流的過程,初步理解“幾和第幾”的含義,並能夠區分就可以了。這是一個感知的過程。

五、在後面講練習時,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1.“想想做做”第1題從左邊塗色,可以先複習一下“左右”,做一做有關“左手握拳頭,右手握拳頭”的小遊戲,加深學生對方向的感知,再進行塗色,效果會好些,目的性會更強些。2.“想想做做”第2題,“聽過猴子撈月亮的故事嗎?”有的學生聽過,有的沒聽過,其實這個時候孩子的興趣還是蠻高漲的,應該事先準備一個故事的錄音,或者動畫,讓孩子在輕輕鬆鬆中學到知識。

當然,課堂教學是藝術,而且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每次上完課都會有些遺憾,所以實際與預設是有距離的,真正的完美只有在教學之後的重設計和反思,教學之後適當的調整設計,相信對以後的教學能提供借鑑作用。

第幾的教學反思 篇2

幾和第幾是基數和序數的淺顯説法, “幾”表示事物有多少, “第幾”是事物排列的順序號。對於剛入學的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上這部分內容時,我是先通過排隊買票的場景,讓學生直接觀察,數數,看到一共5人在買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幾個,讓學生認識“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學生充分地説,自由地説,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認識了 “幾”和 “第幾”後,對學生進行了練習,把 “想想做做”第三題和第四題整合成學生喜歡的故事,邊講邊引導學生做題,使學生更能吸引到老師這來,鍛鍊他們聽講的能力。這一環節讓學生再一次認知幾與第幾,對理解力稍微差的學生也可以進行輔導。

除了在教學方面,我還發現要在鼓勵中引導孩子成長。在做練習時有一道題是這樣從幾個梨中圈5個,然後把圈到的梨中的第四個上打上對勾。一般都是從左到右的圈,我發現班上一位行為習慣很差的同學他們從中間不挨着的圈,當時我就把這位同學的作業展示給其他學生看,並且還表揚了這位同學愛動腦筋,善於觀察圖形。第二天上課這位學生一直坐的很端正,並且知道舉手回答問題,當時我還覺得奇怪。後來想想可能是我表揚了他使得他有了很大的進步。

我時常在想這麼簡單的知識該怎樣講,能使孩子既能很容易的接受,又能從中得到學知識樂趣。活躍是孩子的天性,那麼就要從孩子身上尋找可以利用的東西,發現每一個孩子的優點彌補他們的缺點。

第幾的教學反思 篇3

《認識幾和第幾》這節課是區分“幾”和“第幾”的不同含義。“幾”指的是一共是多少,“第幾”指的是事物的順序,是其中的某一個。“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兩者很容易發生混淆。學生判斷一共有幾個並不難,指出第幾個必須考慮應從哪個方位數起,要難得多,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年齡偏小,方位感還較差,對“幾個”和“第幾個”區別起來還有一定的困難。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大量的活動場景來促進學生對“第幾”的認識和區分“幾和第幾”。

1、教材的主題圖是排隊買票的情境呈現,而場景是靜態的,缺乏動態性。我不拘泥於教材的束縛,“我創設了過渡語: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接着我又創設第二個情境---照“全家福”,自然引出“做一做”的第二題,由於課前學生對左右都有了初步的感知,對於這些問題解答還是比較出色的。在我的鼓勵下,學生的學習熱情再一次高漲。

2、為了能讓學生在課堂中始終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我又特意安排了點燈籠遊戲這一環節:從左邊起點4個燈籠,從左邊起點第4個燈籠,反覆練習,這樣學生在不斷的練習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維,達到了比較好的教學效果,完成整節課的教學任務,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認識幾和第幾”。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

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只注重講解,而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些,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

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比如從左邊起塗4個燈籠,學生可能只塗了第四個。

第三: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第四,做完練習後,其實我還可以有效地拓展開來,比如説:問學生,我們的教室在第幾層啊,我們的教學樓一共有幾樓?你們家住在第幾層之類的話,這樣也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是無處不在的這個道理。

第幾的教學反思 篇4

“幾和第幾”是最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學生使用“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多,而使用“第幾”來表達的生活經驗較少。因此,兩者很容易發生混淆。“”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但對一年級小朋友來説,這個知識點小朋友很容易混淆。因此,針對以上情況,在學習本課時我利用故事和遊戲進行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應通過大量的活動場景來促進學生對“第幾”的認識和區分“幾和第幾”。 “帶學生去動物園玩,進動物園之前要先買票,你們看,動物園一大早就有人排隊買票了。”這一情境,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我還在從中穿插進行禮貌教育。學生在參與中學會了幾和第幾的不同,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我是先通過排隊買票的場景,讓學生直接觀察,數數,看到一共5人在買票,戴帽子的小孩和不戴帽子的男孩各排在第幾個,讓學生認識“幾個”和“第幾個”的區別。

通過引導同學們説一説:

(1)如果是你排在老爺爺的前面,你會對老爺爺説些什麼呢?

(2)老爺爺高興地排到了第一。現在看看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沒戴帽子的男孩排在第幾?小女孩前面有幾人,後面有幾人?

(3)剛才我們説的幾人與第幾人,如5人和第5人,2人和第2人意思一樣嗎?學生能夠在情境中感知和體驗“幾”和“第幾”,區分出5個和第5個的區別,明白“第幾”是指某一個,具有相對性。能用比較完整的語言描述位置關係。

在練習時創設多個情景,學生熱情高漲,積極想參與活動,通過活動學生一下子就全身心的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增加了實際的體驗。學生在參與中鞏固了幾和第幾,這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容易接受,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活躍課堂氣氛。這對於一年級小朋友非常管用。既充滿學習興趣又鞏固新知,體現了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在幾和第幾的教學中,也有一些不足之處,在課堂中感覺孩子們掌握的還不錯,但是在課堂練習中發現問題有很多,後來我反思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找出幾點原因: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我實際操作的相對少了一些,講課速度偏快,我覺得應該通過擺圖形讓孩子們動手操作,比如拿出左邊的幾個或拿出右邊第幾個,多操作多練習來理解所學的知識。第二:幾和第幾是教學的難點,因為這裏還涉及到一個從哪邊數的問題,學生對區分左右還有一定的困難,而且幾和第幾也會混淆。當然這也和學生目前認字少,不懂題目意思以及所接觸題目量少有關係。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鞏固練習之後,這方面的情況會有好轉。

第幾的教學反思 篇5

基因突變的結果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通過鐮刀型的胞貧血症的實例,很多學生形成了一個較為固定的觀念,基因突變會產生不利變異。其實基因突出變有很多種:(1)鹼基置換突變,一種鹼基被另一種鹼基取代。可能的結果是:密碼子具有簡併性,性狀不變;DNA鹼基改變,遺傳密碼改變,性狀改變;鹼基置換導致出現終止密碼,致使多肽鏈提前終止合成,所產生的蛋白質大都失去活性或喪失正常功能;置換髮生在終止密碼部位,會使肽鏈合成延長。(2)移碼突變:DNA插入或缺失1個、2個甚至多個鹼基,導致突變部位以後密碼子順序和組成都發生相應改變。(3)整碼突變:DNA中插入或缺失3的整倍數個鹼基,則合成肽鏈將減少或增加一個或幾個氨基酸,插入或缺失部位前後氨基酸順不序。這些知識點常出現在的一些習題中,對學生來講具有一定難點度,教學中應予以拓展加深。

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的判別是常考點。精選近幾年來大學聯考試題,鞏固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發揮好大學聯考對教學的指導作用,做到和考試大綱的接軌。每節課的教學任務要當堂完成,不增加學生課外負擔。在本節內容小結時通過列表比較這兩類變異的本質、發生時間、意義及可能性,給學生以系統和比較完的認識。

第幾的教學反思 篇6

在《有理數加法》一節的教學中,感到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理解還不夠深刻的,主要對符號處理能力不夠強,計算是沒有問題的,可是符號弄錯的話,就不能得出正確的結果的。反思我的整節課,我覺得我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好的,如,時間不夠用,我想可能是我的語言不夠精煉,重複的地方太多了,課前我還有檢查作業的習慣,浪費了不少時間,還有板書時,畫數軸和一些表格等,浪費了一些時間,時間緊的話,板書應該儘量簡約。我覺得我一節課下來,我講的太多了,結果就給學生練的內容偏少了。我這節課我認為比較滿意的地方有,我及時對學生的進步進行表揚,善於捕捉學生的閃光點,讓他們感到自己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也讓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經過這節課,我深深地體會到,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不見得簡單的,所以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覺得應該從以下這些方面去加強教學。

(1)注意結合具體情境,體會有理數加法的意義,並設計不同的方法讓學生合作交流,從而歸納有理數加法法則。

(2)對有理數加法的教學。要嚴格要求學生遵循以下步驟:第一、先確定和的符號;第二、再求加數的絕對值;第三、分析確定有理數絕對值是相加還是相減。

(3)為了提高學生的運算速度並減小運算難度,常採取以下簡便方法:

①互為相反數結合法,②同號結合法,③同形結合法(整數與整數結合,分數與分數,小數與小數結合)以湊整法。

(4)多讓學生搬演,以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並加以強化。

(5)對於學困生要多鼓勵,並利用學習小組的優勢,“以優補劣”。

(6)由於學生年齡特點,易於遺忘,教師可以採取每隔一段時間就進行強化訓練,以增強學生的熟練程度。

(7)不管學習如何緊張都要堅持以學生為主的教學,堅持以學習小組為主的教學模式。

第幾的教學反思 篇7

《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寫得是在一次美術課上,李麗的綠鉛筆不見了,向同桌林園園借,可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用,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課文結尾這樣寫着: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着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着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課文內容真實、生動,貼近兒童生活,有着較強的生活氣息。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學習生字新詞,朗讀課文,懂得要有助人為樂的好品德。執教這課時,我是這樣做的:

採用多種方法教學生字後,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採用了“聽音找字”的遊戲鞏固生字。這遊戲能較好地激起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生很快就進入學習狀態。首先讓學生準備好自己製作的生字卡片,然後聽老師讀字,學生迅速舉起聽到的生字。這遊戲既考查了學生掌握生字正確讀音的情況,尤其是翹舌音的字“術、惹、皺”,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一舉兩得。

學習課文內容時,我從整體入手引導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並説出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由於這篇課文中的事與學生生活十分接近,所以在教學手段上,我注意以讀為本,抓住李麗和林園園的四次對話作為指導的重點,鼓勵學生反覆朗讀,揣摩人物內心世界,豐富內心的感受。如:學習第三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找出林園園的話中有幾個“不要”?自己嘗試讀一讀,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在朗讀中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進行反思,通過初讀、再讀、品讀、選讀、分角色等形式,讓學生體會感悟出李麗自始至終都非常有禮貌,林園園則自私,一次又一次地找藉口不願把綠鉛筆借給李麗。在讀和理解的基礎上,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圖像並提出問題:林園園看見李麗畫了藍樹葉,為什麼臉紅了?學生們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林園園最終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同學有困難應當熱情幫助。她因為羞愧而臉紅,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但是,在引導學生認識林園園的做法是錯誤時,我也很注意防治學生把林園園作為批判對象,使學生認識到林園園雖然有錯,但她最後還是能認識自己的錯誤,並改正的。最後,我還相機進行了説話練習:“我想對林園園説……”讓學生和林園園對話,結合生活中的具體實例進行溝通和交流,還鼓勵他們寫下來,初步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認識到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尤其是當別人有需要時,更應該主動伸出援助之手。學生能能領會到課文傳達的教育信息,這是我在本課教學中覺得最成功的地方。但是,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仍比較欠缺,學生朗讀的參與面較小,鼓勵性的語言沒有發揮較好的作用,還有一部分學生沒有參與到學習中,處於一種被動狀態,以後在教學過程中在這方面應加以探究以改正不足。

第幾的教學反思 篇8

通過文本的學習, 孩子需要從中汲取些什麼這是作為教材使用者的我們應該思考的 問題。回顧過往,一直以來我們重視語言的積累,注重文字的品味,關注句段的咀嚼。 將重點放在了文本細微處, 放在了文字的積累上。 隨着教學的發展, 我們越來越意識到, 不能僅僅滿足於此,而應該讓文本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讓閲讀和寫作為學生騰飛插上雙 翼。有了這樣的思考,這樣的認知,我在進行備課時開始關注讀寫結合點,本着一課一 得的原則,在執教《北京的色彩》時,將教學重點放在了品讀色彩,學習表達,遷移仿 寫上。 上課伊始,我們一起研讀課題,抓關鍵字眼——色彩入手整體感知,把握文章主要 內容: 從秋林與建築兩個方面來描寫北京色彩的壯麗而輝煌。 進而研讀描寫秋林的段落, 發現在描寫北京樹葉時,作者按照地點轉換的方式。

在作者的帶領下,我們“從機場進 入市區”,感受着“千百種色彩紛繁而又和諧”帶來的“又驚又喜”,隨後“漫遊天 壇”欣賞了銀杏樹葉的曼妙,最後“攀登香山”探訪黃櫨樹的紅葉。且行且欣賞。滿目 的色彩令人歎為觀止!“深深淺淺的黃,閃閃爍爍的金,團團簇簇的紅”,“金黃、橘 紅、曙紅、猩紅、赭石”“幾乎沒有兩片樹葉是同色的,就是同一片葉子,也往往 是柑黃中滲透着桃紅,丹紅中凝結着玫瑰紫”抓住省略號,在理解的基礎上,放飛 想象。“在那殘留枝頭和鋪滿地上的紅葉中,還有哪些我所想象不到的層次?”“同一 片葉子,還會有什麼樣的色彩?”此處的補白是對自己想象的描摹,是對北京輝煌色彩 的補充。孩子們在補白中,觀察詞語的構成,在補白中尋找詞彙,調動多種感官,架起 文本與生活的聯繫。

學習關注點不僅在於發現它“寫了什麼”,還嘗試體驗“怎麼去 寫”,“省略號”成為學生放飛想象的練兵場。

第幾的教學反思 篇9

《山中訪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篇文質兼美、構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生動展現大自然美景的散文。本單元主要內容為“感受自然”。本課的特殊之處在於作者以他獨特的觀察視角,採用聯想和想象,賦予山中萬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璣珠,句句含情,讀來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給人美的享受。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 ——古橋、樹林、山泉……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的時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讓學生欣賞文章畫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六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接觸了一些散文,但對散文的特點還不能深入理解。不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可以通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同時國小生想象力豐富,善於模仿,通過閲讀體驗可以和作者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

針對本課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特點,我通過感情誦讀法:教學生讀散文,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入境悟情、審美學文,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通過音樂渲染、圖像再現、語言描述等形式,讓學生觀察思索,入境悟情。數據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點,讓學生在誦讀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特色。最後進行仿寫訓練法:運用第二人稱及擬人、想象等手法介紹一兩個你自然界的朋友,説清楚以他為朋友的原因,培養寫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練習,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課文分析時,用第三段做例子,重點講解。其他的段落,學生自己讀,先説説這一段落該用什麼語氣語調來朗讀,再讓他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然後説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髮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最後強調,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象豐富,充滿童心童趣。以“山中訪友”為題,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來引起共鳴

進行本課,在仿寫時處理的比較粗糙。朗讀的時候學生對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説明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足夠的重視。

山中訪友教學反思範文2  本單元主要內容為“感受自然”。本課的特殊之處在於作者以他獨特的觀察視角,採用聯想和想象,賦予山中萬物以人的情感。文章字字璣珠,句句含情,讀來朗朗上口,情真意切,給人美的享受。作者“帶着滿懷的好心情”,走進山林,探訪“山中的眾朋友” ——古橋、樹林、山泉……與“朋友們”互訴心聲,營造了一個如詩如畫的童話世界,使讀者頓生身臨其境之感,表達了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我在教學本課的時候,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注重讓學生欣賞文章畫面美,感受作者美好情懷,通過入情入境的朗讀品味文章清新優美的語言,感受作者對“山中朋友”那份深厚的感情,並體會作者表達情感的方法作為教學重點。六年級學生雖然已經接觸了一些散文,但對散文的特點還不能深入理解。不過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朗讀能力,可以通過朗讀感受文章語言的魅力,入情入境,理解作者表達的感情。同時國小生想象力豐富,善於模仿,通過閲讀體驗可以和作者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

針對本課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文字優美的特點,我通過感情誦讀法:教學生讀散文,注重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入境悟情、審美學文,通過朗讀,把學生帶入課文意境,體會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從而使學生受到美的薰陶。通過音樂渲染、圖像再現、語言描述等形式,讓學生觀察思索,入境悟情。數據本文想象奇特浪漫的特點,讓學生在誦讀基礎上展開想象,體會文章特色。最後進行仿寫訓練法:運用第二人稱及擬人、想象等手法介紹一兩個你自然界的朋友,説清楚以他為朋友的原因,培養寫作能力。在感受的基礎上進行練習,是對課文的深入理解,同時也是對知識方法的一種靈活的運用,在這個過程中使知識得到豐富,能力得到提高。

在課文分析時,用第三段做例子,重點講解。其他的段落,學生自己讀,先説説這一段落該用什麼語氣語調來朗讀,再讓他根據自己的理解與體會朗讀出來。然後説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在此過程中,爭取讓每一個學生髮言,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有表達自己的機會。

最後強調,文章字裏行間透露出作者與山中朋友之間的親切,表達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作者構思新奇,想象豐富,充滿童心童趣。以“山中訪友”為題,讓人感到更加親切,使景與我融為一體。讀者時時會被作者的童心打動,時時被流淌在字裏行間的激情感染,我們與大自然是這樣的貼近,甚至會融為一體,又怎麼能不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呢?來引起共鳴

進行本課,在仿寫時處理的比較粗糙。朗讀的時候學生對感情的把握也不是很好。説明學生的個性化體驗不夠,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有足夠的重視。

第幾的教學反思 篇10

《小小的船》是葉聖陶先生寫的一首美妙精巧、充滿兒童情趣和幻想的兒童詩。每當讀到它,我就會想起小時候學習這首兒歌的情景。我們那個胖胖的,嗓門特大的啟蒙老師,拿着一本書,坐在講台邊,悠閒地揮舞着教鞭,要我們一遍一遍的讀,直讀得滾瓜爛熟。讀着讀着,我的小小的心靈裏就生出了許多的想象:在晴朗的夜晚,藍藍的天空裏有一彎月兒,周圍是一閃一閃跳動的星星……時間過去二十年,現在每當我讀起這首兒歌,眼前就浮現出美妙的景象,心裏就會響起美麗的旋律,這些都得益於我的啟蒙老師,那時沒有先進的教學設備,只靠着一張嘴,一支筆,而生髮的教育魅力卻能穿越時空,歸根結底,讓一首童謠如此根深蒂固地根植於人心的方法卻只有一個——朗讀。孩子在品讀的過程中,品味疊詞“彎彎的”“小小的”等的韻味,初步感受到詩歌語言的美,並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詩句,再創設情景,我用動情的語言,引導學生閉上眼睛,隨着音樂輕輕的晃動身體,展開想象的翅膀,充分體驗兒歌的內容,感受美的意境。學生在美妙的音樂中享受着,當我叫孩子睜開眼睛時,孩子們都告訴我他們剛剛飛出教室,飛上藍天,我又趁勢提問:“你看見了什麼?”有的同學説:“看見了閃閃的星星藍藍的天!”有的同學説:“我看見我坐在月亮船上。”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地展開議論,此時我並沒有讓學生想象的翅膀,而是進行語言訓練,“閃閃的星星像_____,藍藍的天空像________。”充分利用孩子的想象進行語言訓練。最了後,我讓學生再一次美美地誦讀這首兒歌,此時,下課鈴響起來了……

回顧整堂課,教學目標都比較好的達到,教學重點得到了突出,想象美讀的難點也基本得以突破,但也留下不少遺憾,比如在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上,相對於識字的時間,品讀的時間稍稍倉促,在引導孩子説話的時候,當孩子説到“閃閃的星星像月亮。”時,沒有很好地指導孩子糾正,在教具的製作上,沒有很好地注意細節,導致一些字體偏小,操作起來不是很方便。

經過這一番梳理,讓我更加明白:教師的教學理念要清晰,對教學的設計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這些想法和做法是適合此時此地的孩子們的。每一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要圍繞着教學目標,每一個教學環節的實施都應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此,才能説是有效的課堂。

第幾的教學反思 篇11

今天上了《船長》一課,課文寫了1870年3月17日夜晚,哈爾威船長所在的“諾曼底”號與“瑪麗”號巨輪相撞,致使“諾曼底”號被撞了一個大口子,即將沉沒,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船長鎮定自若,指揮乘客和船員逃生,最後大家得救了,而船長自己卻和輪船一起沉入大海。表現了船長忠於職守、捨己為人的高貴品質,讀了令人感動不已。

課始,我從課題入手,讀了課題就知道,本文是一篇寫人的文章,讓學生説説,寫人的文章一般怎麼寫。即通過事件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那麼本文通過寫怎樣的一件事表現了船長的什麼精神品質呢?我這樣設計的目的是把閲讀和習作教學緊密聯繫在一起。對於課文的生字,我重點指導寫“薄”、“艦”,指導學生理解“巍然屹立”等詞語的意思。學完生字詞後,檢查學生的讀書情況,並及時指正。然後讓學生説説課文大意。本文基本可按“遇險”“救援”“殉職”的順序來理解。

第幾的教學反思 篇12

由於本節圓與圓的位置關係是新課,這節課的內容與 “直線和圓的位置關係”有密切的聯繫,但這節課的兩圓位置關係遠比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複雜。因此,我通過實例引入和讓學生動手操作類比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猜測兩圓可能存在的位置關係,然後經過討論,歸納確定兩圓位置關係的各種情況。在與兩圓位置關係相應的數量關係的研究中,鑑於學生已有直線與圓的位置關係中兩量(半徑、圓心到直線的距離)的數量關係的認知基礎,就只運用了類比遷移的方法。這些方法的運用,都是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在探求新知過程中的主體作用。

其次,與五種位置關係相應的數量關係的研究中,我採用“先易後難,突破關鍵”的教學策略。先讓學生解決易於解決的“外離”、“外切”、“內切”時的三量的數量關係,再解決“內含”時的三量的數量關係,最後突破相交時三量的數量關係:R-r<d< p="">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課堂就應該交給學生,而不是一味的填鴨式灌輸給學生,這樣反而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出來。

第幾的教學反思 篇13

關注學生的生命世界,促使學生健康發展.尊重學生的精神世界,創設實,美,情,趣的教學活動,激發每個學生的潛能和自主性,讓他們在積極,主動,互動,創造性的語文實踐中 ,獲得語文素養的提高.

《歡慶》這首詩是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的第三組教材,這組教材圍繞着"愛祖國"這個專題進行編寫.這首詩展現了隆重,熱鬧的國慶場面,大部分詩句採用象徵性的語言來表現國慶的熱鬧場面.由於低年級小朋友對國慶的來歷,意義並不瞭解,因此,我在設計本課時,首先讓孩子們課前尋找有關國慶的資料,上課時,又通過毛主席宣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畫面,讓孩子們瞭解國慶的來歷和意義.本課的重點在於表現國慶的歡樂熱鬧氣氛,為了把學生帶入情境,我又播放了一段全國各族人民歡度國慶的錄像,並通過熱烈奔放,激情滿懷的錄音朗讀,以點燃孩子們的情感共鳴,激起學習興趣.學習中,以讀為主.形式上,有自讀,同桌共讀,齊讀,展示讀;層次上,有初讀,理解讀,想象讀,感悟讀等等,讀出學生的不同感受.

另外,在設計本課時,我始終沒有忘記: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為了達到學習目標,我利用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努力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讓孩子們在民主,寬鬆的氛圍中,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我還藉助多媒體畫面讓學生了解"大海唱起歡樂的樂曲"並配上音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歡慶的氣氛.會唱的可以跟着唱一唱,活躍課堂氣氛,也讓學生在課堂中加入到歡慶的隊伍中.對"十三億孩子"的教學是本課的一個難點,需要教師的引導.我先讓學生確定這美好的日子是哪天,再從祖國媽媽的生日讓學生得出這個媽媽是誰,我們的祖國叫什麼名字.當學生了解了我們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後,我再總結"十三億孩子"是指生長在中國的每一個人,舉列學生是祖國媽媽的孩子,爸爸媽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老師也是祖國媽媽的孩子.中國的十三億人口都是祖國媽媽的孩子.學生對"十三億孩子"的瞭解才能達到形象生動.

在教學中也有不少失誤.如文中出現了"歡樂的樂曲"中"樂"是個多音字,本來是放在"大海奏起歡樂的樂曲"這個教學環節中的,但在課堂教學中卻遺漏了.在課文朗讀中,我設計了配樂朗讀,不過音樂選得過於抒情,不大適合課文歡慶的氣氛.在設計中,我還準備了説話訓練,拓展學生的説話能力,提升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但可能教學時間安排還不夠合理,沒有完成這一部分的教學.

"構建開放的課堂"是新課標倡導的理念之一.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不斷引入來自社會,來自大自然的活水,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豐富教學內容.

第幾的教學反思 篇14

在“關注文章細節表達”教學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四個語言訓練點:母親的工作環境“七八十台縫紉機發出的噪聲震耳欲聾”、神態“我的母親”、動作“四個立刻”和語言“挺高興”。先是引導學生找出令人感動的語句。這些句子正是描寫形象、表達生動的語句,我嘗試着讓學生反覆推敲關鍵詞,在現實與想象,內容與形式之間不斷走進去,進出來。讓學生在讀中想象、對比朗讀、帶詞入句等多種朗讀中讀出深厚的慈母情,較好地培養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這一環節完成得比較好。

課堂中,個人認為教學流程是順暢的,教學目標也達成了,至於在達成的過程中過是否關注了全體學生,是否真正做到了以生為本,是否調動了所有孩子的參與熱情,還值得商榷。在教學情境設計上也較為貧乏,在入情入境的語言描述中似乎還缺少點什麼。課堂中一味順着學生,對時間把握的意識不太好。

第幾的教學反思 篇15

《地球的新生》這一節課主要是海報的設計,但是主題定成了保護地球環境的海報製作,這樣一來就比較容易滲透生命教育這個主題例如,第一部分我給學生出示了一些美麗的圖片,有山川、海洋、河流等,第二部分出示“哭泣的地球”,地球上一些備受污染的地方,大氣污染、水污染、吸煙對人體的危害等,目的是激發學生的保護環境的意識,從而再來講海報的製作,這樣一來學生在畫的時候也就有內容了。整堂課講下來,我總結了一下,有兩點不足:一是課堂氣氛不是活躍,課後我想要是把課一開始的謎語導入換成視頻導入的話效果可能會更好。二是時間控制的不是很好,提問的時候讓學生説的時間有點多了,所以動手畫的時間並不是很充足,以後還要多注意這幾點。

第幾的教學反思 篇16

一、用兒歌、故事內容導入,調動幼兒對繪畫的積極性。

生動的兒歌、故事能夠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能給幼兒以美的享受。利用生動、形象、富於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文學作品兒歌、故事,使教學成為有趣的活動,容易引起幼兒的興趣,集中幼兒的注意力,使幼兒便於理解,易於掌握。

二、舉辦畫展、重視評價作品,給予表揚。

幼兒每次完成的作品,我都一一把它們佈置在室內,引導幼兒觀察、分析,評價各幼兒的繪畫特點、色彩、線條、比例等畫面效果,讓幼兒形象、直觀的欣賞作品。俗話説:“好的孩子都是表揚出來的。”因此,孩子完整的作品好的給予表揚,不好的應該先表揚,表揚的同時,委婉的提出不足之處,然後再進行表揚。使幼兒在表揚中得到進步,得到發展。當孩子們受到同伴和老師的表揚時,他們的情緒會更加高昂。那麼繪畫便會在他們心中得到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