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精選16篇)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

《再見了,北京》課文簡短優美,畫面感強,情感充盈。這篇文章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已經把我深深地打動了。但教授這課後,我發現這篇課文對二年級學生來説很難理解。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精選16篇)

首先,課文中生字新詞較多,許多句子也很難讀通。第一課時並不是很順利地上下來,生字新詞學完了,但是課文卻沒有讀多少,以致學生讀破句的很多,讀錯字的也比較的多。

其次課文內容離學生太遠,尤其是農村的孩子們。因此學習課文時與學生一起回顧去年的奧運會,讓學生談談他們的見聞和感受,孩子們對奧運會了解甚少,甚至有的連奧運會都不懂,教室裏的氣氛沉悶了,更別説理解課文了。

課後仔細想想,其實我的失誤也很大,低年級的難詞難句理解,教師更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為孩子制定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我們的孩子學得有情有趣更有收穫。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2

《再見了,北京》是根據北京奧運會閉幕式的有關材料改寫的。課文選取了聖火熄滅和人們狂歡的這兩個特寫鏡頭來表現精彩絕倫的北京奧運會。喚醒留在我們心中的“北京記憶”。課文簡短優美,畫面感強,情感充盈。從全文看留念與不捨貫穿其中,“卓越、友誼和尊重的奧運精神”藴含其中。總而言之,這篇課文對二年級學生來説很難理解。

課文中生字新詞較多,如“帷幕、舷梯、深情回望、卓越、感染”等,許多句子也很難讀通。第一課時並不是很順利地上下來,生字新詞學完了,但是課文卻沒有讀多少,以致學生讀破句的很多,讀錯字的也比較多。其實剛開始在備這篇課文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小孩子的自學能力。用幾節早讀課的時間去引導孩子先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這樣就能高效地完成課時的朗讀任務了!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3

課文選取了聖火熄滅和人們狂歡的這兩個特寫鏡頭來表現精彩絕倫的北京奧運會。喚醒留在我們心中的“北京記憶”。課文簡短優美,畫面感強,情感充盈。從全文看留念與不捨貫穿其中,“卓越、友誼和尊重的奧運精神”藴含其中。總而言之,這篇課文對二年級學生來説很難理解。

課文中生字新詞較多,如“帷幕、舷梯、深情回望、卓越、感染”等,許多句子也很難讀通。第一課時並不是很順利地上下來,生字新詞學完了,但是課文卻沒有讀多少,以致學生讀破句的很多,讀錯字的也比較多。其實剛開始在備這篇課文的時候,應該考慮到小孩子的自學能力。用幾節早讀課的時間去引導孩子先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這樣就能高效地完成課時的朗讀任務了!

我覺得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應扣緊語言文字,結合圖片資料、音像資料,來還原北京奧運會閉幕式時的情景,訓練學生的語感。第二課時一開始,我就用充滿激情的導語引領學生:這裏是第29屆奧林匹克主辦城市中國北京,這裏是見證了16天拼搏奇蹟的榮耀之城,奧運北京。從奧運的聖火在北京的夜空綻放的那一刻起,16天裏我們享受了奧林匹克運動帶來的無數奇蹟與無盡的驚喜。當神聖的奧林匹克會旗與鮮豔的五星紅旗一同高高飄揚,13億中國人用真誠與熱情為奧林匹克運動點燃了燦爛的中國紅。今晚奧運的北京將再次為奧林匹克運動書寫嶄新的歷史、書寫快樂的回憶、書寫最美的祝福。讓我們攜手並肩,一起走完這段珍貴的時間,讓我們再次用最美的笑容和熱烈的掌聲為北京的奧運故事劃上完美的句點。然後準備了些課件:鳥巢、水立方、五環旗、火花四起的北京、熊熊燃燒的奧運聖火、激動人心的領獎台、手拉手視頻。還從生活實際出發,理解深情回望、無盡的留戀與不捨……那時候學生上課很有激情,讀起書來也特別起勁。通過讀、品、再讀,讓全班同學基本意會,但是由於時間的關係,無法顧及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學生應該還在半知半解中吧。我覺得以後還要多提升他們的閲讀感悟!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4

20__年的北京奧運會雖然已經落下帷幕,但是孩子們還是歷歷在目,好像當時的情景就在眼前一樣,因此,課一開始,我讓學生回憶奧運會時你所見到的場面,大部分學生都能將所見所聞表述出來,有的學生還發表了自己的看法,這樣,就很直接地進入了新課的學習。由於本課篇幅較長,在朗讀上我花了足夠的時間,自由讀,同桌互讀,小組讀,個別讀等,並進行糾正與評價,學生在反覆的誦讀中將課文讀得正確和熟練了。在講解課文內容的時候,我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感,以讀悟情,以讀促情,用自己的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並提出如果當時你在場,你會怎麼樣?心情如何?

學生通過對課文的理解,對奧運會的瞭解,孩子們各抒己見,並通過繪聲繪色的朗讀,將自己的情感表達了出來,啟發學生讀通課文,讀懂句子,達到畫面在腦海中,情感在心中,孩子對課文的學習得到了再次昇華。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由於條件的有限,我沒有通過音像等手段將畫面直接放給孩子們看,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將《我和你》這首歌播放給學生聽,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在這方面應多加改進。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5

聽同事講《再見了,北京!》一課,在聽課的過程中有了自己的思路和設想,後來在自己的課堂中去驗證,有感而發,就有了這篇反思。

一、整體輸入,拎出一條情感主線

課的開始,老師激起學生的閲讀期待。

二、細讀詞語,體會情感

教師把這幾個句子出示出來,其中“緩緩、漸漸、遲遲”用紅色字體顯示,學生找到並板書“深情回望”“以微笑告別北京”等詞語。

學生逐句練習朗讀背誦。習得背誦方法。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6

教學過程中,學生初讀感知課文以後,我出示練習,讓學生填一填,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學“品讀句子,感受品質”這個環節時,讓學生通過讀文本,找出描寫父親言行的句子,並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體會。交流時,學生暢所欲言,聯繫了自己的生活實際——“每天天還沒亮,我們還在呼呼大睡呢!”“這位父親真勤勞、真堅強!”“我太感動了!”“開闢這一塊菜地真不容易!”最後總結課文,昇華主題 。學生懂得了:在父親的菜園裏收穫了勤勞、自信、堅強;課文中父親的精神很值得學習;今後的學習,也應當要勤勞、認真……

雖然教學思路清晰,教學環節銜接自然緊湊,凸顯學生主體地位,學生的聽、説、讀、寫能力得到訓練、提升。但在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自己身上許多不足,發現了自己課堂上的盲點。如在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沒有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等要素,給予學生學法指導 。在引導學生時,沒有找到很好的切入點。同時,沒有捕捉住學生精彩發言進而展開有效生成。雖然我的預設實現了,實現教學的第一步,但沒有抓住學生這個資源,進行生成教學,而這才是教師智慧的體現,教學的制高點。 這將成為以後我的努力方向。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7

1、除了朗讀、模仿教師的範讀,學生的活動主要是停留在思考回答教師提問的層面上。不能説這種活動完全是非自主的,但至少提出問題階段的活動是非自主的。依據平時的教學實踐,我也幾乎認定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的探究價值是有限的,更不曾設想由此來組織課堂教學。

2、從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看,我期待的效果是學生能認同自己研讀教材的結論,而不認為學生具備自主完成較高層次的研讀的知識儲備。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説,學生課堂活動的基本表徵是學生的表達,比如提出疑問,討論問題,展示議論或獨立思考的結果,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等等。而由於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我也沒有讓學生用較多的課外學習(如查尋背景材料)彌補這種不足,所以課堂上學生的活動似乎難以展開,教師仍扮演了主角。

3、從形式上看,本節課學生的羣體活動就是朗讀。由於對時間因素的考慮和對獨立思考的重視,我並沒有強調合作(討論),於是學生的探究學習過程更多地表現為“一對一”的問答。但我仍以為自己較好地引發了學生的思維衝突,雖然問題的解決較多地藉助了教師的講解和總結。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8

學習《稱象》一課時,學生在討論中被7歲曹衝巧妙地想出稱象方法深深感染,大家不僅僅認識到了曹衝的聰慧,更可貴的是激起了自己更為豐富的創造力。

一位學生在曹衝稱象方法的基礎上,又做了一種設想:曹衝的父親曹操手下有百萬兵將,如果曹操下令讓士兵充當石頭,省去搬運石頭的人力和物力,不是更好嗎?又一位學生馬上站起來説:

“用士兵也不是很容易的事,萬一船上裝滿了人可還到不了劃線的位置怎麼辦?與其這樣,不如弄來一羣小象,沒有小象可以弄來一羣牛,讓它們充當士兵,因為一頭小象或一頭牛的重量會比幾塊石頭或幾名士兵重量的總和要重。

”熱烈的掌聲在教室裏迴盪,讚賞的目光一次次地投向發言的學生,這是何等的激動!這是多麼大的推動力!在這節關於稱象方法的新設想中,我發給兩位學生各一份證書:新設想獎。當我看到學生雙手捧着證書那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激動時,我的內心受到震撼,與此同時我真誠地為他們喝彩。

我想,儘管學生的創新求異有時是不成熟的,或是可笑的,我們每一位教育者也要多給予學生掌聲與喝彩,少責難與批評,使學生成為勇於嘗試,敢於探索,在失敗和挫折面前不氣餒,並且有積極健康心理的開拓型人才。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9

中國民居是中華文明的寶貴遺產,體現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藴。《各具特色的民居》這篇閲讀課文是寫我國地方民居的説明文,介紹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學習這課一是讓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及民風民俗,激發起對民俗文化探究的興趣;二是體會課文的説明方法和語言的表達特點,並學習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去。

在教學之初我先看了去年我曾寫的教學反思,我知道了學生了解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樓的特色和民風民俗很簡單,因此,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學瞭解。

教學中我重點指導了《各具特色的民居》這部分的學習。

首先我讓孩子們掃讀寫客家民居的部分,找出這部分的中心段。孩子們很迅速找出了“在閩西南和粵東北的崇山峻嶺中,點綴着數以千計的圓形圍屋或土樓,這就是被譽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民居。”然後引導孩子們理解課文“奇葩”,“葩”我先讓孩子們觀察字型,然後猜到底指什麼,有的孩子很乖巧,馬上猜出“葩”就是“花”。此時我讓孩子們再次朗讀這個句子,這裏把什麼比作奇特的,特別的,非凡的花呢?孩子們都知道了把客家民居比作奇葩,通過這個過程的學習,孩子們也知道了這個自然段採用了打比方和列數字的説明方法。

接着,我讓孩子們圍繞“奇”去體味課文。孩子們從客家民居的地理位置、材料、作用、文化特徵這幾個方面去認真朗讀品味了課文。

最後我讓孩子們動筆寫了寫“我們村的房子”。大多數孩子都能從不同的方面介紹了村裏房子的特點,比如做房子的時候要請風水先生看地,擇黃道吉日動工;房子一般是主體房和附屬房兩部分,主體房主要是休閒卧室,附屬房裏餵養畜生,做飯……孩子們的觀察比較仔細,介紹某個方面的特點比較具體。但是在孩子們的小練筆中我發現孩子們的介紹比較枯燥,不能應用多種多樣的説明方法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孩子們的習作能力還要進一步提高啊!這個任務也是任重而道遠啊!

《傣家竹樓》我讓學生自學,抓住竹樓的“美”去學習體會。當然,體會竹樓的美不勝收,詩情畫意主要是通過朗讀去體現的。

教完這課,感覺有些累!不知道是出於什麼原因。我總是在課中才發現孩子們的注意力不太集中,神遊得太遠,然後才採取措施引起孩子們的注意。一個好的教師,應該在一開課就牢牢抓住孩子們的注意力,激發孩子們學習的興趣。這樣才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啊!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0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情境圖辨認方向,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讓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反思整個教學過程,我認為這堂課有幾個方面我做得還是比較好的,主要體現在:

1.採用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於是上課開始我安排了一個小遊戲,複習了東南西北的方向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然後向學生進行了尊老敬老的教育。最後創設三位好朋友去敬老院看望老人,不知怎樣才能到達敬老院,請同學們幫助的情境。引出路線圖。

2.給了學生一個思考、交流的空間。《數學課程標準》提倡的“數學的知識、思維和方法必須經由學生在現實的數學實踐活動中理解和發展,而不是單純的依賴教師講解去獲得”。本課是學生第一次認識路線圖,內容新,知識點多。為了充分體現新的教學思想,我出示課件後,讓學生觀察“看望老人”這一情境圖,瞭解圖上各種建築物的相互位置關係及它們之間的相互距離,然後讓學生思考解決幫三位小朋友指出路線的問題,先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交流再全班彙報,然後獨立填書,最後全班齊讀三位小朋友的路線,以達到每個學生都會用方向和距離準確描述出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具體路線的目標。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1

《泉城》,備課時,我認真研讀了課文。本文語言優美,生動形象,寫作點面結合,相得益彰,形象地寫出濟南泉水的姿態各異及其中的盎然情趣。全文結構嚴謹,首尾呼應,總分層次清楚,無論佈局謀篇,還是文字運用,都是學生模仿寫作的好教材。因此,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是學習本課語言最有效的途徑。

蘇教版的教材解讀中強調:“學生語文課上的語言學習是一個有指導的讀書活動為主線的規範語言的內化過程。”朗讀、理解、複述、背誦、運用,是進行語言訓練的根本手段。

我們仍要以教材為範本,在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仿寫遷移。但仿寫的對象,從過去的單純運用詞語,提高到對段式編排,佈局謀篇等文章結構的學習。

課文中有許多美好的詞句,讓學生讀讀背背,有助於他們進行知識的積累。在教學四大名泉後,讓學生再次欣賞《泉城》的美麗和神奇,要求學生用現有的詞語説説看到的泉水的特點正體現了這一要求。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2

今天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藍色的樹葉》,結束時,我問:大家學這篇課文有什?感受呀?他們都揚起一張張笑臉,大聲的説:“同學之間要相互幫助,要團結友愛”。對呀,這句看似簡單的話要做到是很不容易的。我們?個人心中都裝着自己和他人這兩樣東西,在許多情況下,這兩樣東西都在進行着鬥爭,鬥爭的結果,要?是自私,要?是無私。

《藍色的樹葉》這篇課文寫得是在一次美術課上,李麗的綠鉛筆不見了,就向同桌林園園借,可是林園園捨不得借給她用,李麗就用自己的藍鉛筆畫樹葉。從課文內容看,李麗從頭到β都非常有禮ò,林園園則表現得比較自私,不肯借綠鉛筆又不好明説,找了一個又一個的藉口推託,林園園的行為明顯不對,但生活中這樣的事是很多的。課文結β寫着:李麗拿起自己的藍鉛筆,用心地畫着一片片樹葉。林園園看着這些藍樹葉,不由得臉紅了。當同學們讀到這兒時,我問:林園園為什?臉紅了?馬上有同學説:因為她覺得不好意思,?有借給李麗綠鉛筆……等等類似這樣的話。從這些話中我感受到了這篇文章的帶給他們心靈的觸動這也許就是文學的魅力。

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在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課堂上我一直將李麗和林園園的幾次對話作為指導重點,通過朗讀對話中人物的語氣、神態、動作讓學生自主體會,並努力讓學生走進故事中,對具體的事例進行溝通和交流,組織學生對三次對話進行分析,讓學生走進語言,加深對語言的感悟,從而達到積累語言的目的。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3

教學《凡卡》(第十二冊)一文,如果通篇串講,不但使文章特色蕩然無存,學生感到索然無味,其效果也會事倍功半。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內容縱橫交錯,它交織着寫信、回憶、側面烘托三條線索,多層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錯綜複雜的事件關係,便構成了本文的教學難點。為了實現長文短教、化難為易,我在教學中是這樣設計的:

首先,從整體入手,直奔中心,扣住學生的情感世界。待學生完成自習預習,瞭解課文大意後,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初讀課文,你對本文有什麼總的感受?”目的是讓學生悟出文中的情感,使整個身心沉浸在這一氛圍中,以縮小教學因時間、空間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難。同時明確文章之所以感人,是因為作者採用了多層次、多角度的表現手法,來突出同一個中心:沙俄時代窮孩子的悲慘命運。這樣抓住關鍵,直奔要害,能給學生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

其次,有意識地把文章按線索破為三大塊,為突破重點做好準備,我先請同學們自讀課文,找出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旨在讓學生抓住文章的主線。再採用以點帶面、發散思維的方法進行引導:“凡卡給爺爺寫信的內容,哪一點最讓你感動?”這是抓住學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們不難得出共識:向爺爺述説悲慘學徒生活一段。接着精讀細讀:“凡卡受了哪些罪?”“凡卡的敍述使你的眼前展現了一幕幕怎樣的畫面?”目的之一在於讀懂內容;目的之二在於感染情緒,使學生的心始終與凡卡的心緊緊地貼在一起,而且能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進而明確此種描寫細膩、逼真的寫作手法。再繼續抓住情感:“試想一下,凡卡寫到這兒是一種什麼心情?”發散學生思維,培養想像力,進一步感染學生的情緒。“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會怎樣訴説?”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一段,提高朗讀能力。“凡卡苦苦地哀求爺爺帶他回去,這一內容信中多處出現,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體會凡卡痛苦的心情。”這樣一來,原來一封長信,就濃縮在一個重點段上,再放手讓學生朗讀,從中悟情明理。既節省了時間,又發展了學生的品評鑑賞能力!到此,教學的第一板塊結束。 “我們除了凡卡的語言敍述和城鄉生活的對比中感受到他悲慘的命運外,你還能從文中哪些內容體會到凡卡生活的悲慘,內心的痛苦?”這一問題使學生的思維自然導向第三板塊。而且稍微拔高了難度,讓學生“跳一跳,摘到桃子”,使他們獲得探求知識的樂趣。學習好的同學動動腦子可能會想到凡卡寫信前後的心情,中下等同學可在老師的提示中得到啟示,進而明白:原來文中細緻入微地刻畫凡卡寫信前擔心、害怕的神情;寫信中多次歎氣;寫信後還做了一個好夢,也充分地表現了凡卡悲慘的命運。到此,教學第三板塊結束。

最後,把三大塊有機地結合起來。“同學們,看這板書,聯繫剛才所講的內容,説説作者是什麼樣表達中心,突出凡卡悲慘命運的?”此時,學生的腦海中已有清楚的三條線索:信中訴説悲慘學徒生活,揭示了中心;回憶往事,對比現實,襯托出中心;結尾的美夢,暗示了文章的中心。到此,教學任務全部完成。這樣,抓住情感因素,以朗讀法為主,以問題教學法和討論法為輔,交替使用,使學生不但理清了文章縱橫交錯的三條線索,感悟到了相互之間的關係,而且提出的問題,由淺入深,擊中要害,還使學生在朗讀、討論中深切感悟到語言的精髓,做到了教師教是輕鬆,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4

這是一篇沒有注音的課文,連生字也沒有注音。學生習慣了藉助拼音識字,一下子沒有了拼音,學生如何讀課文認識生字呢?

學習新課之前,我習慣讓學生先預習,這篇課文我事先沒有讓學生預習。因為我覺得這是一篇極好的鍛鍊學生自主識字的好素材。

要讓學生達到自主識字的目的,首先讓學生對課文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引課: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新朋友:小壁虎(板書:小壁虎)。誰來説説小壁虎長什麼樣兒呀?(出示課件:小壁虎)可是有一天,小壁虎的尾巴沒有了,沒有尾巴多難看呀!小壁虎決定去借尾巴(板書:借尾巴)小壁虎都向誰借尾巴了?它藉着了嗎?

觀察書上的插圖。這篇課文可有意思啦,請大家看書上68、69頁的彩圖。書上一共有幾幅圖呀?誰來給大家講第一幅圖?學生一副一副地講,然後把六幅圖連起來講,降低難度又有了整體的把握。

“大家喜歡這個故事嗎?看看書上是怎麼寫的?”我範讀課文。教師富有感情的朗讀,為學生喜歡讀又塗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李老師讀的好嗎?相信大家也能讀得這麼好!同學們,你們發現了麼,這篇課文有拼音麼?那遇到了不認識的生字怎麼辦?”學生暢所欲言,有的説問老師,有的説問同桌。

“今天比一比,看誰學會了自己認字。我提議大家把不認識的生字先畫上橫線,三個人一小組,畫完後三個人交流不認識的字,互相教一教記住繩子的方法。如果你們三個都不認識,就畫上三角,一會兒我們集體學。

”學生自主識字,我巡視指導。一開始個別小組知道先幹什麼再幹什麼,有的小組急於求成畫課後橫條裏的二類字。我馬上給予全班學生提要求,按老師的要求做,自己先讀課文,邊讀邊畫不認識的生字。學生慢慢進入狀態,我在給予個別指導。然後交流小組內不認識的字,此時我並不急於教孩子,而是提問別的小組有沒有認識的,動用全班學生的力量,説説識字的方法。有了這樣一個過程,二類字一類字學生都已掌握,只需集體鞏固即可。提出最多的是:斷和檐兩個字,進行了集體識記。

進行了這樣的訓練,旨在教給學生自主識字的方法,方法有了,識字問題將不再是個難題。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5

第一,雖然我意識到了“讀”在語文課堂中的重要性,也採用了不同方式進行朗讀。但我發現在課堂上,還是沒有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在初讀課文時,很多學生並沒有把課文讀好,有加字漏字的,也有打疙瘩的,而我就匆匆過場了。在指導有感情朗讀時,我抓住了“神氣、激動”兩個詞進行指導。通過朗讀來體會貓頭鷹和袋鼠當上大王之後的心情。但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沒有層次感。我指導也不夠具體,沒有因人施教,只是籠統地説:“你能讀出激動的心情嗎,誰來試試?”以至學生並沒有用朗讀把貓頭鷹和袋鼠當上大王之後的心情體現出來。

第二,上完課後,我仔細回顧了自己在課堂上所説的話,感覺太過羅嗦,課堂語言不夠精練。再則,我面對的是二年級的孩子,課堂語言不夠親切。這些都是自己在以後的課堂上隨時要注意的。

由於這是我的第一節公開課,難免心情有點緊張,所上的公開課感覺不是太好。從特校調到福泰國小來,也是我人生的轉折,我所面對的完全是一個嶄新的環境,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以學生的姿態面對每一天,不斷向老教師請教、讓有經驗的教師指點,學習他人的講課套路,努力鑽研教學方法,使自己不斷進步。

《再見了,北京》反思總結 篇16

1. 把握詩歌內容,整體領悟詩意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一個極具個性的思維活動。整體把握其 實是對詩歌的初步解讀,要知道學生認真閲讀,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 生活體驗讀出自己的感受。還應與文本對話,理解、感受詩歌豐富的意境,指導學生通過豐富的聯想和想 象,感受詩歌的意境之美。

2. 要培養學生的文學趣味,我們最好從讀詩入手。品詞、析句、培養語感,對於詩歌教學而言,尤其 重要。在反覆吟誦,反覆推敲中感受詞語的豐富之美,進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學生真正體味語言文學 的魅力,就從詩歌開始。

3. 通過詩歌的學習,可以激發學生對於人生的思考。理性的光輝,能夠通過感性的文字加以表現—— 從雨的角度來看,學生體會到善良的內心、博大的胸襟,給別人帶來快樂是自己最大的幸福;從“少年兒 童”的角度來看,則會看到,人的一生不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都要勇敢面對,都不要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多角度的體會,對於學生來説,無疑是一次愉快的精神之旅。教師要將這種理念貫穿於整個教學之中,做 到“潤物細無聲”。教學中要避免空洞的説教,應該在品味詩歌感情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引導學生形成 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