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通用16篇)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 篇1

《太陽系》是六年級下冊科學《宇宙》單元的第五課,教學目標主要是:讓學生知道太陽系的科學概念;根據數據表資料小組合作建立一個太陽系的模型。在建立模型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按比例處理數據,感受到太陽系的八大行星的空間分佈是不均勻的,它們的大小差異很大。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通用16篇)

為了讓學生對太陽系的模型有更感性的認識,我先介紹有關太陽系各行星大小的內容,接着讓學生討論:要建立一個太陽系模型,我們要知道什麼?然後和學生一起閲讀書上有關太陽系八大行星的一些數據,再將實驗材料八個球,根據赤道直徑讓學生分辨分別是什麼行星。最後在指導學生建立太陽系模型的基礎上將學生帶到了操場上,學生小組開始分工,一人拉線,一人畫“軌道”,一人説數據、一人測量。畫完軌道後,學生將九個星球放入軌道中,太陽系模型建立起來了。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建立這樣的太陽系模型,讓他們很難忘記,看着自己建立的太陽系,許多學生感受到自豪。他們的頭腦中對太陽系模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感受到太陽系八大行星在空間分佈的不均勻。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 篇2

六年級的學生對於太陽系的認識並不是空白的,他們能説出太陽是恆星,能説出太陽系的幾大行星,甚至個別學生還能説出更多的知識。但大多數學生對太陽系的認識是模糊的,淺意識的,尤其對於太陽系其他天體的組成、行星的大小、位置排列等,更是知之甚少。通過本課教學,通過建模活動,使學生建立對太陽系的完整認識,並在建模過程中,認識到太陽系的遼闊,宇宙的浩瀚。

對於太陽系的組成,學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還知道它們離太陽的遠近排列順序,還知道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了。我們教學時,應重視這些信息,不要將學生當成一張白紙,應在學生已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開展教學。因此,教學中,對於學生已知就不再強調,對於學生知之甚少或有疑問的,進行補充説明。比如,冥王星是矮行星,那有多少矮行星?這是學生感興趣的,可以告訴學生有四個矮行星(冥王星,查龍星,齊娜星,穀神星),可以激發學生課外搜索相關信息的興趣。整個教學中,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體的簡單介紹,結合圖片或視頻媒體加以説明,就比較形象生動,易於學生理解了。對於太陽系成員更多的信息,讓學生課外再蒐集,待單元教學結束時進行小結交流,課堂上就不再一一詳細介紹了。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 篇3

課堂中,我先展示一張太陽系的圖片,學生依據平時的知識,自然知道這一課要了解的主要對象。學生在平時積累的知識是有限的,雖然能説出太陽系八大行星的名稱,還不能按正確順序指出它們的名稱。怎樣確定他們的順序呢?同學們分小組,從資料中可以很快找到答案(根據它們離太陽遠近距離排列)。同時在資料中還知道它們的大小也不同,還可以根據它們的體積大小來排序。

接下來,我繼續展示八大行星的圖片,讓學生自由提問。比如:水星上是不是有很多水?土星為什麼有彩色的光環?除了地球,其他行星上有生命嗎?......學生提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節。學生帶着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一步去收集資料,嘗試解決自己遇到的問題。這個環節,我預設的是兩種方案:第一種是我收集一些資料,發放給學生,相當於對課本信息的拓展;第二種是帶學生到微機室,讓學生在網上收集資料。後來考慮到課堂時間有限,我又將一些主要信息依次製成PPT,讓學生在欣賞圖片時,解決自己的問題。

課後,我覺得還是應該讓學生自己去收集資料,即使課堂上解決不了問題,還可以放到課外去解決,只有讓學生自己找到了正確的答案,才能讓他們嚐到成功的喜悦感。這對於培養他們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是有好處的。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 篇4

《乘火車》這節課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的一種數學教學活動。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激發學生自主探究新知的慾望,在探究過程中學會數學。

本節課的設計主要分成“檢查,複習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主動探究,學習新知——拓寬延伸,發展新知”四個層次。在檢查複習層次既瞭解學生對前一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又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創設情境,引入新知層次中根據國小生好動,喜歡做 遊戲的特點,以學生熟悉的“乘火車”遊戲為引入,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拉近了學生與數學的距離,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現代數學教育非常重視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及學習能力的培養。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要面向全體,給學生探索發現的機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參與學習,體驗成功。在主動探究,學習新知層次的教學中我通過小組練、獨立練、分層練、小組討論等形式讓學生動腦、動口,引導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我充分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自己去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中要體現數學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特點,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繫,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增強對數學的理解,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在拓寬延伸,發展新知環節中我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使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的良好習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 篇5

上週我們學校進行了聽評課活動,我受益匪淺。我選的是四年級下冊第三課《大雁湖》,這是一首蒙古族民歌。在導入部分,為了引起學生的注意和興趣,我給學生表演了一段蒙古族舞蹈,接着帶領學生學習蒙古族幾個簡單的舞蹈,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蒙古族舞蹈的特色,也調動起了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歌曲前,我讓學生一起來分享自己收集到或者瞭解到的心目中的蒙古族是怎麼樣的,在這一環節中很多同學都積極的參與,通過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更好的為後面學習歌曲作鋪墊。

在學習歌曲中,從朗讀歌詞到歌曲演唱再到表演,整個教學過程還是比較順暢,在最後為了讓孩子們能更好的表現蒙古族人民豪放激昂的性情,同時激發學生的表演慾望,創設表演環節。通過上本節課,我覺得在教學中存在很多不足,歌曲的難點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得不夠好,有些學生唱得不準,如果能帶學生一起畫拍子來唱幾遍,應該會更好。整節課大部分學生都參與到了其中,有小部分學生不夠積極主動,也許是 缺乏勇氣和興趣,我想以後要多想點辦法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熱情,培養他們的膽量。還有就是學生主體性的體現不明顯,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不斷改進。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 篇6

在這一片斷的教學中,我考慮到三年級學生對學習漢字的興趣較濃厚,基本養成了主動識字的習慣,在教學生字詞方面,我主要讓學生自學。在自學效果檢查中,再針對難讀的字,難記的字着重指明。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積極性很高,都很想展示自己學習成果;而我採取的指明讀,開火車,小老師帶讀的教學形式,沒有充分地給予每個人展示的機會,以致有些學生注意力分散。經過反覆琢磨,我覺得同桌互讀來代替開火車是一個不錯的辦法,學生參與的面將是最廣的。同時,在詞語的理解上,如"胸脯",我讓學生做一做拍拍胸脯的動作,從而來理解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胸口。"婉轉"一詞,我先讓學生説一説它的意思,他們答案有:動聽,悦耳,動聽等等,隨後我用兩道線(1。直線2。波浪線)來表示那"婉轉"的歌聲,讓學生來選擇。結果全班學生都選擇了第二條線,我相機引導:婉轉的歌聲就是高低起伏,曲折動人的。

教師設疑是激發學生思維的良好手段。先用一個問題的討論引出結論: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這樣學生會弄清文章思路,不需再思考,接着再提問:"你是從什麼地方知道灰雀被小男孩捉走的呢證據在哪裏"然後,順理成章地組織學生對小男孩説的話進行分析,學生自始至終思維保持緊張狀態。在教學中,我發現國小生的思維存在着不少缺陷:看問題不全面,不善於聯繫地看問題,不能有條理地分析,因此,教學中應指導學生思維,掌握一定的思維方法,培養思維能力。教學案例中引導學生理解小男孩兒説的兩句話,從句子的相同點人手,找出不同點,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全面深刻地體會了句子表達的不同情感。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 篇7

今天是我的校公開課教學,我執教的課文是《莫泊桑拜師》,在教學這一課之前,我上網查找了一些這課的教學實錄和ppt,從中獲得很大的收穫,也借鑑了其他老師的一些優秀的教學設計,打算在課堂上予以運用,本想這節課應該很精彩吧,可是……

在執教這課時,我的總體的設計理念就是:“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朗讀中感悟莫泊桑的勤學好問和福樓拜的善於教導。課開始我設計了默寫本科詞語的環節,目的是檢查學生對於生字新詞的掌握情況,感覺效果不錯!下面就是本課的重點環節,讓學生默讀課文2—9自然段,思考三次拜師莫泊桑請教了什麼?福樓拜分別又怎樣指導的呢?在每次的指導中哪次是最關鍵的呢?從中感受到莫泊桑和福樓拜是怎樣的人呢?下面就是學生自讀課文、自悟,邊讀邊做批註。在這一環節學生大約花費了近10分鐘,説實話我幾次想提前結束這個環節,儘快地來和學生一起交流,但是我在巡視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批註幾乎是0,或者做了批註那也是非常表面的,例如我看到有個同學在自己的書旁做了這樣的批註:“怎樣才能使功夫到家呢?肯吃苦,勤練習。”你説這能叫批註嗎?我一看,不行,還得繼續讓學生再讀課文,只有充分地讀,學生才能有所感悟。古人不是這樣説嘛:“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我很想讓我的學生達到這樣的境界,那該有多好啊!10分鐘後,我和學生開始交流第一次拜師的過程,用時有點多,但是我覺得學生是真的自己感悟的,但也不乏有個別同學參考了《課課通》;交流第二次拜師時候,我主要是學習了網上人家實錄中的,讓學生做福樓拜,我做莫泊桑,來分角色朗讀課文,就是福樓拜沒問一次,我就簡單回答一次,和學生情景再現當時拜師情景,並讓學生在讀中感受福樓拜的循循善誘,我覺得這個環節也很好!學生的臉上都有種滿足感,因為他們既做了我的老師,又扮演了福樓拜的角色,煞是興奮喲!此時離下課還有8分鐘左右,還要進行第三次拜師經過的交流,我知道其實第三次拜師比較重點,尤其是其中的關鍵兩句話:“青年人貴在堅持,才氣就是堅持寫作的結果。”“對你所要寫的東西,光仔細觀察還不夠,還要能發現別人沒有發現或別人沒有寫過的特點。”這也是課後習題,對於這兩句話的理解學生也説了一點,但是還不夠具體,大體意思有了。此時離下課時間還有2分鐘,我只好匆匆結尾,也學習了網上實錄中的名師方法,出示了莫泊桑作品中的片段,讓學生感受莫泊桑寫的獨特之處,與眾不同之處!最後簡單概括了莫泊桑的勤學好問以及福樓拜的善於教導。本來我還打算安排這按的環節,讓學生替莫泊桑寫首小詩,感謝老師當年的諄諄教導。可是已經下課,只好佈置學生課後去寫了,還有沒讓學生説説從中隊你寫作有什麼啟發呢?在整體的時間把握上不是很好,重點出沒有很好的處理好!如果再讓我上一次,我相

信會控制好時間以及把握住重點,引導學生多感悟!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 篇8

作為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完美的,作為青年教師不講公開課是不成熟的。

自從接受這次公開課任務以來,我的生活是充實的,是忙碌的。我要講的課題是《蘭亭集序》,首先我專研教材,把課文和課下注釋反反覆覆地看了又看,然後把教參反覆研究,接着利用電腦查找所有和本課有關的資料,最後形成自己的教學方案,並結合學生實際操作,讓同教研組的有經驗的老教師提意見,再進一步修改,如此反覆幾次,才確定下來。回首這個過程真累,但心中很坦然,因為我對這課的內容已瞭然於心。

新課標要求《蘭亭集序》一課時搞定,怎樣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任務,我認真地做了分析。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交代盛會的時間、地點、原由,與會人物、周圍環境,以及流觴的情景,天氣好,視野廣,人心樂,盛會難得。課文中沒有生僻的字詞,學生根據課下注釋能理解文章,所以我把這部分的重點設置為朗讀、背誦。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琅琅,齊讀、齊背、單獨背誦,加強學生的集中注意力,同時也訓練學生的記憶力,讓學生在課堂上在短時間內緊張起來,高效率地完成教學目標。遺憾的是,由於學生預習時間有限,僅僅把課文內容結合課下注釋通了一遍,甚至還有一些個別字詞還不大明白,課堂上給的時間不多,達到大面積背誦的目標完成的不好。在作者欣賞者詩情畫意的良辰美景時,筆鋒一收,轉向對樂與憂,生與死的感慨,產生“痛”和“悲”的感情。對於沉浸在幸福之中的高中生來説,這種感情來的有點突兀,甚至有點不可思議。所以我會放慢速度,先讓學生領悟課文的具體語句,真正理解作者因何而痛。讓學生從課文的具體語句説起,再用自己的話概括。這樣反覆,學生自然就理解文章內容了,所謂的難點也水到渠成的解決了。迴歸文本,理解文本,再分析感慨,才能層層遞進的如剝筍般理解文章。真不愧是河師大附中的同學,在老師的點撥下,同學們的回答很精彩,一個又一個的回答把問題講解的很透徹,真正明白作者為什麼借用古人的話感慨“死生亦大矣”。

作者已感慨人生短暫,死生無常,為何還要進一步“悲”呢?在這裏很容易理解到“悲觀”,所以在此插進時代背景的介紹,讓學生明白當時士大夫的人生觀,崇尚老莊思想,大談玄理,不務實際,思想虛無,寄情山水,笑傲山野,思想消極,行動無為,如海上浮萍隨波逐流。此時再問“悲”什麼就有來由了。通過和古人的溝通產生共鳴,都深知人生短暫,世事無常。而對當時士大夫“一死生,齊彭殤”的思想給予批判,同時暗示自己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悲歎人生短暫,努力大有作為。且不必説曹操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也不必説毛澤東的“人生易老,天難老”,就是雷鋒也説過“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在當時王羲之能發出如此的感慨,不應看做是消極思想,而是積極的,難能可貴的。同時也給學生上了一課,怎樣把握有限的青春,讓生活更精彩。這其中滲透着思想教育,情感教育。

在充分備教材,備學生的基礎上,我這樣進行教學,滿滿四十分鐘也算是有張有弛。仔細思考,這課還需改進。本文是一篇序言,在理清文章思路、情感的基礎上,再把能體現“序”這種文體的語句從文中找一下,學生就更清楚文章的思路,以及這種文體的表達方式。就不會讓學生死記硬背去掌握“序”這種文體的定義了。

既然是作公開課,不免想秀的完美些,精彩點,但對於一些細節可能會考慮不周,歡迎各位專家和同行多提寶貴意見,讓我成長的更高、更快、更強壯。謝謝大家!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 篇9

《鮮花和星星》是國小語文第二冊中的一首兒童詩。全詩共分兩部分,分別描寫地上的鮮花多和天上的星星多,體現了兒童生活的情趣以及孩子對身邊事物和美好大自然的關愛與嚮往。全詩情景交融,語言優美。在教學中,我重在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去體會詩歌的意境,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美好畫面。

首先,我注重學生的心理需求。揭題前,我設計了兩則謎語。因為一年級的孩子,對謎語興趣較濃,以謎語的方式導入課題,讓學生興趣盎然,從而有更高的熱情投入到課文的學習。

其次,創設情境,誘發興趣。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説,要喚醒激勵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我創設一個充滿活力的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環境,一是利用多媒體課件,給學生展示美麗的畫面;二是讓孩子們把自己畫的鮮花和星星貼在草地和夜空中。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 篇10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春秋時期楚國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伯牙絕弦》講述了千古流傳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伯牙子期的真摯情誼令人動容。本課的教學目標為:1、朗讀課文;背誦課文。2、能根據註釋和課外資料理解詞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3、積累中華經典詩文,感受朋友間真摯的友情。

因為這是學生第二次接觸文言文,而且本文行文簡潔、流暢,不足百字,古今字義差別不大,所以可讓學生藉助註釋自讀自悟,重點字詞教師稍作點撥即可。在教學中,我注意把握好以下這兩點: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póu)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子期死後,伯牙悲痛欲絕。最後,我讓同學們交流自己收集的古今交友名句,進一步體會友情的珍貴。通過以上做法,我覺得基本達到了本課的教學目的。

看了“伯牙絕弦的教學反思”的人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 篇11

興趣是創造的源動力。在美術教學實踐中,像學生未帶書本、作業本、顏料等情況時有發生,而此時教師假如立即給予學生批評,甚至責罰,其效果可能適得其反,既挫傷了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又影響了教育的效果及正常的教學秩序和進度。下一次,學生可能因為對美術課的輕視,而又忽視了材料的準備。回顧以往課堂教學中,有些學生對美術的興趣的減退,就有可能跟此有關。因此,教師要保護好學生的興趣。可能是教師不經意的一句話,或一個不得體的做法,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這門學科學習的興趣。此次,美術課中未帶材料的學生,我並未批評,而是鼓勵其參與小組的設計構思,讓他(她)協助其他同學進行製作,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高漲。在之後的一堂工藝製作課中,原先未帶材料的學生,準備都很充分,這也説明他們對美術感興趣了,所以就重視了材料的準備。這是我上了這節課後的感悟之一。

其次,上這節課,讓我對教學中的“突發事件”有了新的認識。某些突發現象,對於教師的教學探索來説可能是個小小的挑戰,可能也是一次機遇。就如這節課中有部分學生未帶材料,對於原先的教學設計來説可能是意外的敗筆,但小組的合作,集合幾個人的智慧和材料,成功地創造出了更為優秀 的作品,又使這原先的“劣勢 ”轉化為有利的“優勢”。

在課堂教學中,甚至是公開教學活動中,我們也許也會碰上此類的“突發事件”,比如材料未帶、講課時有學生搗蛋、提問時無人響應、畫畫時顏料打翻了等等現象。這就要求教師教學設計要靈活,善於發揮教師的應變能力,努力將教學中的不利因素引導、轉化為有利因素。

再次,這節課部分學生未帶老師規定的材料,老師着急,可是學生提議用自己身邊的材料製作,這又何嘗不可呢?這正體現了美術教學過程的情趣性、靈活性、表現活動的自由性和評價標準的多樣性,提供了適宜創造活動的環境,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一改以往美術課程單純地把學生看成是受教育者,上課只是按老師的做,學生屬於被動的學習操作者,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滿足感。使學生懂得其實美術課不一定需要特定的工具,它可以毫無束縛地從自己的身邊選取任何煤材進行美術創作。這樣美術課程賦予學生一個美好、快樂、完整的藝術印象,通過這樣的美術課程培養創造精神,將會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產生積極的影響。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我深受啟發,我想,只要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善於發現問題並善於總結,我們的教育教學水平就會產生質的飛躍。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 篇12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改變了國小階段解方程方法的教學要求,採用了等式的性質來教學解方程。現將解方程的新舊方法舉例如下:

老方法:

x + 4 = 20

x = 20-4

依據運算之間的關係:一個加數等於和減另一個加數。

新方法:

x + 4 = 20

x + 4-4=20-4

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1:等式兩邊加上或減去相等的數,等式不變。

改革的原因(摘自教學參考書):

新教材編寫者如此説明:長期以來,國小教學簡易方程時,方程變形的依據總是加減運算的關係或乘除運算之間的關係,這實際上是用算術的思路求未知數。到了中學又要另起爐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或方程的同解原理來教學解方程。國小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對中學代數起步教學的負遷移就越明顯。因此,現在根據《標準》的要求,從國小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質,並以此為基礎導出解方程的方法。這就較為徹底地避免了同一內容兩種思路、兩種算理解釋的現象,有利於加強中國小數學教學的銜接。

從這我們不難看出,為了和中學教學解方程的方法保持一致,是此次改革的主要原因。

那麼,國小生學這樣的方法,實際操作中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這樣的改革有沒有什麼問題? 在我的教學過程中真的出現了問題 。

1.無法解如a-x=b和a÷x=b此類的方程

新教材認為,利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後,解象x+a=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為等式兩邊同時減去(加上)a;解如ax=b與x÷a=b一類的方程,都可以歸結為等式兩邊同時除以(乘上)a。這就是所謂“相比原來方法,思路更為統一”的優越性。然而,它有一個相應的調整措施值得我們注意,那就是它把形如a-x=b和a÷x=b的方程迴避掉了。原因是國小生還沒有學習正負數的四則運算,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質解a-x=b,方程變形的過程及算理解釋比較麻煩;而a÷x=b的方程,因為其本質是分式方程,依據等式的基本性質解需要先去分母,也不適合在國小階段學習。

我認為為了要運用等式基本性質,卻迴避掉了兩類方程,這似乎不妥。更重要的是,迴避這兩類方程,新教材認為並不影響學生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因為當需要列出形如a-x=b或a÷x=b的方程時,總是要求學生根據實際問題的數量關係,列成形如x+b=a或bx=a的方程。但我認為,這樣的處理方法,有時更 會無法避免地直接和方程思想發生矛盾。

如“3千克梨比5千克桃子貴0.5元。梨每千克2.5元,桃子每千克多少元?”合理的做法應是“設桃子每千克X元”,從順向思考,列出方程為“2.5×3-5X=0.5”。然而,按新教材的編排,因為學生現在不會解這樣的方程,所以要根據數量關係,轉列成“5X+0.5=2.5×3”之類的方程。又如:課本第62頁中的“爸爸比小明大28歲,小明Х歲,爸爸40歲。”很多學生根據“爸爸比小明大28歲”列出40-Х=28,可是無法求解,所以又轉成Х+28=40。

很明顯,第二個方程是和方程思想的基本理念相違背的。我們知道,方程最大的意義,就是讓未知數參與進式子,使考慮問題更加直接自然。為實現這個目標,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列式時應儘量順向思考,以降低思考的難度。這是體現方程方法的優越性必然要求。事實上,如果學生能夠列成“5X+0.5=2.5×3”“ Х+28=40”那就説明他已經非常熟悉其中的數量關係了,此時,用算術方法即可,哪還有列方程來解的必要呢?我們又怎談引導學生認識方程的優越性呢? 

我們不難看出,根據現實情境列方程解決問題,X當作減數、當作除數,應當是很常見、很必要的現象。要學生學會解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學要求,這是不應該回避的,否則,我們的教學就會顯得片面和狹隘。

2.解方程的書寫過程太繁瑣

教材要求,在學生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時,方程的變形過程應該要寫出來,等到熟練以後,再逐步省略。這樣的要求,在實際操作中,帶來了書寫上的繁瑣。

因為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每兩步才能完成一次方程的變形。這相對於簡單的方程,尚沒什麼,但對一些稍複雜的方程,其解的過程就顯得太繁瑣了。

從這兩個方面來看,國小裏學習等式的基本性質,並運用它來解方程,在實際操作中,也存在許多的現實問題。那麼,如果説用算術思路解方程對國中學習有負遷移,需要改革,現在改成用等式基本性質解方程,同樣出現問題,那我們又如何是好呢?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 篇13

《大雨和小雨》是一年級上學期第一單元的一首唱歌課,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兒童歌曲。歌詞模仿了大雨嘩啦啦和小雨淅瀝瀝的聲音,並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小草笑嘻嘻”隱喻了雨水對生態平衡的重要作用。歌曲音域只有六度,旋律流暢、節奏簡單,音樂形象鮮明,富有兒童特點。

本單元的主題是有趣的聲音世界。聲音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種自然現象。課的開始,我先啟發學生“傾聽”、“觀察”課堂中發出的各種聲音,並模仿這些聲音。然後讓學生聆聽一種自然現象——雨,引導學生聽出雨聲力度的不同——大雨(f)和小雨(p),以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歌曲《大雨和小雨》。

在朗讀歌詞環節中,我先按照歌曲的節奏型進行示範朗讀,讓學生有一個初步的印象,再讓學生分句跟我進行模讀,這一環節領學生練習的較少,所以出現了一點點地錯誤,就是在第三句和第四句的銜接有一點點的節奏的不準確,經多次聆聽歌曲旋律後,學生能準確掌握歌曲的旋律了,這一問題以後我會注意的。在歌曲處理環節,引導學生通過強(f)和弱(p)的對比,來表現出大雨和小雨在音響效果中的區別,並帶領學生創編了歌表演,運用肢體語言進行輔助教學,如一種形式是:當唱到大雨時,讓學生們揚起手,唱到小雨時,讓學生們放下手。另一種形式是:表現大雨時,讓學生們站起來,當表現小雨時,讓學生們坐下來。還有一種形式是,請男同學表演時,女同學伴唱,請女同學表演時,男同學伴唱,這種邊唱邊表演的形式,極大的提高了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效果不錯,得到了全體同學的積極響應,也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們參與音樂學習的興趣。

音樂是開啟人類智慧的鑰匙,通過音樂藝術的感染,能起到教育、審美、愉悦的功能。音樂教學要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的魅力,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美感,感覺美,欣賞美。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對於國小階段低年級的兒童,要重視聽覺能力的培養。音樂是流動的藝術,要結合肢體語言進行教學,讓他們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邊唱邊表演,隨着音樂做各種律動,以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進行音樂美的薰陶。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 篇14

以往總為了趕課,不自覺的就急於把問題的答案告訴學生,學生也習慣於在參考書上尋找標準答案告訴我,這樣每一課的學習進展非常順利,然而學過以後學生的概括能力、思考能力等語文綜合素質依然停留在原地,沒有絲毫進展。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以後,課堂上我開始把時間充分的留給學生去概括、去體會、去感悟品味,去探究,也許學生回答的問題不是完全正確的,但我認為只要有計劃、有目的的持之以恆地堅持去訓練去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會得以質的飛躍。

回看整節課,我與學生的語文學習之旅是愉悦的,注意了學生自主性的發揮,教師角色定位準確,多媒體輔助手段效果很好。而遺憾之處卻也給了我最好的警醒和思考:讓課堂更多一些精彩的朗讀、讓小組合作更具有實效性、讓課堂的拓展更具有深遠意義……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 篇15

尊重就是讓幼兒對自己充滿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出正確的選擇和判斷。尊重就是不把成人的要求強加於幼兒,而是鼓勵幼兒發表自己的意見與看法,相信幼兒有自己的見解。尊重對於幼兒來説意義重大。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尊重幼兒呢?我認為,尊重幼兒,就要促進幼兒富有個性化的發展。要發展幼兒的個性,就必須尊重幼兒的個性,尊重幼兒的心理髮展。幼兒園教育《綱要》提出:“幼兒教育應尊重幼兒的人格和權力,尊重幼兒的身心發展的規律和學習特點,以遊戲為基本活動,保教並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對於幼兒而言,什麼個性的幼兒都有。有動作慢的,有性格開朗的,有做事毛糙的,有不愛講話的,有脾氣死擰的等等,無論什麼個性的幼兒,都有他的內心發現。教師就應該要從心理上理解、瞭解幼兒的需要,興趣、能力、智力、氣質及性格,尊重每個幼兒的個性,支持引導每個幼兒的發現。

在組織幼兒練習拍球的過程中,我採用比賽的形式為每個幼兒提供展示的機會。但班裏的小慧瑩就是不願意參與到活動中,我怎樣鼓勵都無濟於事,總是在樓道里自己玩玩具。我認為她可能不會拍球,就尊重了她的選擇。但是經過幾天觀察,發現她不但不是不會拍,而且還拍得還挺好。我便問她:“為什麼老師讓你拍,你不拍,看你拍得多好呀”。她微微一笑,小聲告訴我:“那麼多人看着我,都不好意思呀”。噢,我終於瞭解到了她的真實想法,原來是她對自己缺乏自信。對與這樣的孩子我就要幫助她看到自己的優勢與潛力,注意為她創設獲取成功的機會,在後來的活動中,我經常鼓勵她,在小朋友面前表揚她,樹立她的自信心,慢慢地小慧瑩進步了,自信心提高了。上課的時候經常能看到她參加活動時自信的樣子。使她在有了自信之後獲得許多成功的感受。

在户外活動時,我經常發現孩子們趴着玩滑梯,作為幼兒教師來説,看到這樣的情景,心裏難免有些緊張,生怕孩子磕着、碰着。經過我幾次勸阻,孩子們還是選擇他們認為合適的方法來進行。當我問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玩時,他們對我説,他們發現坐着玩,滑得慢,趴着玩,滑得快。我觀察了一下,孩子們講的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他們在玩的過程中發現了阻力的存在,坐着的阻力可能比趴着的阻力大。看孩子們多了不起。因此,我尊重了幼兒的想法,支持了他們的做法。但是為確保安全,我請孩子們説一説要怎樣保護自己,孩子們高興極了,大膽地説出自己是想法。看到他們玩的時候,有的把頭往上抬,有的用手捂着嘴,怕磕着,有的在旁邊,作監督員,不許後面小朋友推前面的人。這樣在教師尊重孩子的基礎上,滑滑梯的秩序也得到了維持。作為教師,一定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賞識幼兒的能力,從而更好地發掘幼兒的潛能。

作為新時期的一名幼兒教師,我們肩負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重任,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與時俱進,主動學習實踐先進的教育和管理經驗,認真分析我們所遇到的新課題,勇於迎接新挑戰。對於幼兒園教育這項十分艱辛、複雜而又細緻的工作。我將繼續貫徹《綱要》精神,更好地跟上時代變革的步伐,在幼兒教育中,尊重幼兒的潛能,尊重幼兒的個性,充分運用“尊重”這把鑰匙,來打開孩子心靈的金鎖,培養出健康活潑、誠實勇敢、富有個性的新一代接班人。

《太陽系》課文教學反思 篇16

從教學內容傳送的角度講,這是一堂沒有懸念的課。甚至可以説,沒有老師的講,學生也能將7的乘法口訣倒背如流。那麼這堂課的意義又在哪裏呢?我想我們對於乘法口訣的理解不能僅限於熟背成誦,而是更加深入的理解乘法口訣產生的意義和如何將它運用到乘除法計算中。這節課我着重想體現的是乘法口訣產生的意義和運用乘法口訣進行計算的便捷性。所以,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力圖表達我的創意。由於事先對於時間的預算不夠,第三個層次的練習沒有呈現。

從課堂效果來看,這是一堂沒有起伏的課。從環節的實施看,沒有做到步步為營。這主要是因為備課不充分所至,再加上教者的精神狀態不佳,給聽課的人呈現了鬆散的教學狀態。

從教學過程看,本堂課在每個環節都沒有做到細緻。所謂“課不磨不成形”,計算課的教學研究才剛剛開始,我會在今後的教學中細心琢磨,認真學習,將計算課的研討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