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精選13篇)

數學課《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

《圓柱的表面積》這節課是我從教以來上的第一節市級公開課,若干年後改用蘇教版教材,又在市級六年級新教材培訓時上了這節課。“圓柱的表面積”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難點在於:理解難,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探索側面積的計算過程,有一個“化曲為直”的過程;易混淆,在計算圓柱的表面積時涉及到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以及圓的周長與面積等概念,學生容易混淆;計算難,無論是圓的周長和麪積計算中都涉及圓周率。這學期再一次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我深入鑽研教材,並對以往的教學經驗進行了整理,注重了知識的系統化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數學課《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精選13篇)

一化曲為直溝通聯繫。

課前佈置預習作業,找一貼有商標紙的椰子汁罐,沿高剪開你有什麼發現,然後給罐的上下底面剪兩個底面給貼上。課上由一張長方形紙捲成圓柱,平面到立體,而後由圓柱展開成一個長方形,立體到平面。滲透了“化直為曲”“化曲為直”的思想。學生碰到圓柱側面積問題時自然能運用,交流時,説沿着側面上的一條高剪開,把側面展開,成為一個長方形。讓學生觀察後説出:展開後的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的關係。兩者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等於圓柱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通過“展”、“圍”的幾次操作,讓學生切實建立這兩者之間的聯繫。

二“生活課堂”建立表象

本節課中,現實生活問題的解決,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從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嘗試、同桌討論交流,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圓柱體的側面積就推導出來了。 創建“生活課堂”,就要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主體活動中去“實踐”數學、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發現。實踐使我們體會到,創建“生活課堂”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他們架設並構建新的平台,讓學生髮現數學問題,並激勵學生在實踐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個性得以發展。

數學課《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2

《圓柱的表面積》這節課是我從教以來上的第一節市級公開課,若干年後改用蘇教版教材,又在市級六年級新教材培訓時上了這節課。“圓柱的表面積”是學生學習的難點。難點在於:理解難,圓柱的側面是一個曲面,探索側面積的計算過程,有一個“化曲為直”的過程;易混淆,在計算圓柱的表面積時涉及到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以及圓的周長與面積等概念,學生容易混淆;計算難,無論是圓的周長和麪積計算中都涉及圓周率。這學期再一次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我深入鑽研教材,並對以往的教學經驗進行了整理,注重了知識的系統化教學,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化曲為直溝通聯繫。

課前佈置預習作業,找一貼有商標紙的椰子汁罐,沿高剪開你有什麼發現,然後給罐的上下底面剪兩個底面給貼上。課上由一張長方形紙捲成圓柱,平面到立體,而後由圓柱展開成一個長方形,立體到平面。滲透了“化直為曲”“化曲為直”的思想。學生碰到圓柱側面積問題時自然能運用,交流時,説沿着側面上的一條高剪開,把側面展開,成為一個長方形。讓學生觀察後説出:展開後的長方形與圓柱側面積的關係。兩者面積相等,長方形的長等於圓柱的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等於圓柱的高,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通過“展”、“圍”的幾次操作,讓學生切實建立這兩者之間的聯繫。

二“生活課堂”建立表象

本節課中,現實生活問題的解決,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結構,從實際出發,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獨立探索嘗試、同桌討論交流,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過程,圓柱體的側面積就推導出來了。 創建“生活課堂”,就要讓學生在自然真實的主體活動中去“實踐”數學、在實踐中探索,在“實踐”中發現。實踐使我們體會到,創建“生活課堂”應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幫助他們架設並構建新的平台,讓學生髮現數學問題,並激勵學生在實踐中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個性得以發展。

數學課《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3

複習開始前,我問“同學們,老師今天把你們剛認識的新朋友帶來了,你們猜,他是誰?”就在學生們的猜測下,我拿出了課前藏好的圓柱。我繼續發問“你們認識它嗎,是怎樣認識的?你們還想知道它的什麼?”由此展開圓柱的表面展開圖。複習引入——提出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導出圓柱的表面積的意義。

二、探究新知,闖關激發學習興趣。

本課教學,以闖關的形式將課程分為三部分,以闖關成功獎勵一節活動課為誘餌,激發學習興趣。第一關是側面積的計算,探究新知時,讓學生通過討論、交流,明確圓柱側面沿高打開是長方形,長方形的長相當於圓柱的底面周長,寬相當於圓柱的高。由此導出圓柱的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學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以後,設疑:你會計算這圓柱的表面積嗎?(第二關開始)學生在充分練習鋪墊的基礎上,合理自然地就計算出了圓柱的表面積。在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很自然地進行了“進一法”的教學。第三關是練習階段,以生活中的圓柱物體為例求出所需要的材料,要求學生説出要計算哪幾個面,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應用於生活。

三、把握重、難點,合理利用教材。

“圓柱表面積”這節課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圓柱的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以及用“進一法”取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三道例題,但在教學中,我將側面積計算方法的推導作為教學難點來突破,將表面積的計算作為重點來教學,將用“進一法”取似值作為一個知識點。在突破側面積的計算方法這個難點時,精心設疑:圓柱的側面是個曲面,怎樣計算它的面積呢?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圓柱形紙筒進行實際操作,最後探究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在學生學會計算圓柱的底面積和側面積以後,設疑:你會計算這圓柱的表面積嗎?學生在充分練習鋪墊的基礎上,合理自然地就計算出了圓柱的表面積。在練習表面積的實際應用時又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四、教學方法,直觀演示和實踐操作相結合。

在側面積和表面積的計算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摸一摸,自己觀察、發現,形成圓柱表面積的表象。認識到圓柱的表面積等於圓柱的側面積和兩個底面面積之和。教學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時,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通過觀察、操作推導出側面積的計算方法。俗話説:聽過了就忘記了,做過了就記住了。學生親身實踐了,一定記憶深刻。這樣充分利用了學生現有的學具和準備的圓柱體實物,讓學生自己去動手、觀察,推導出了圓柱的表面積和側面積的計算公式,並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柱的表面積,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及掌握。

當然,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還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實踐操作展示得不夠。在動手探索圓柱側面積的計算方法時,大部分學生聯繫上節課的經驗説出看法,而沒有實際操作,我也沒有讓他們展示推導的過程,加深印象,只是讓他們説一説,導致一部分學困生只能聽聽而已。

二、學生對圓周長和麪積的計算不夠熟練,所以,在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時顯得費時費力;小組合作的初衷也是好的,但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達到預期的要求。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應該多吸取教訓,彌補自己的不足,用更好的教學方法進行數學知識的教學.

數學課《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4

無論是已知圓柱底面半徑和高,或是已知底面直徑、周長和高求表面積都必須經過七步計算(注:平方也算為一步)。這麼煩瑣的計算,對於學生而言是有一定難度的,且在列式中,還必須正確選用圓的周長和麪積計算公式,因此解答圓柱體的表面積其實是對學生綜合應用所學面積公式的一大考驗。

為適當降低教學難度,我在學生初次接觸圓柱體表面積一課時,將教學目標僅定位於能夠掌握公式,並能正確求出圓柱體的表面積,而不涉及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即不教學例4),整節課重在夯實基礎。從列式情況來看,教學效果不錯,可一到計算,問題還是頻頻凸顯。特別是有關於∏計算,學生一定要認真計算才能得出正確結果,三位數乘三位數學生平時練習較少,所以極易計算出錯。在此,只有適當加大計算指導力度及練習密度,提升作業正確率。

數學課《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教學的重點就是分數的意義。考慮到如果讓我自己概括分數的意義,概念中“一份”我也會把它納入到“幾份”中去,讓學生自主、完整地概括出這一概念幾乎不可能。因此我主要是引導學生回顧前面各個分數的產生,使學生在回顧的過程中感受、理解、提煉出分數意義的模型,結合教師的板書補充,逐步形成分數的意義。而對於分數單位的教學,我是在分數的意義教學之後,讓學生通過看書,再通過嘗試回答,去理解。在多次回答“它的分數單位是多少?它裏面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之後,學生勢必會有一些發現,再請學生概括出分數單位、分數單位的個數與分數分子、分母的關係,使學生在數學技能方面得到發展。

在設計練習時,我着重圍繞本課重點既分數意義的理解進行安排,既安排了完成書本上的習題,也設計了一道綜合性、生活化、滲透數學思想的習題。前兩道練習分別是書中的“練一練”和“練習六第3題”,第三道“鋸木頭”問題的設計考慮有三:一是適度綜合了書中練習六第2、3、4三題。首先是讓學生在具體的實際生活問題中理解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深化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其次是使學生感受到同一個分數,“單位1”的量變化,所對應的數量也隨之變化。並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感受到“單位1” 的量的變化是如何影響分數所對應的數量的變化的。二是發展學生數感,培養學生的估計能力,其實也滲透深化學生對分數意義的理解。三是滲透數學思想,極限的思想。引導學生在現實的問題情景中,通過想象,體會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四是滲透數學文化,通過最後出示莊子書中的一段話,讓學生初步接觸這個數學故事,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感受到中國文化深厚的底藴。學生數感的發展需要專項的訓練,但更需要教師課堂教學進行長期的、適時地滲透進行,數學思想、數學文化更是如此。這不是一蹴可就的,而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

但是回顧整課的教學,還是存有一些遺憾。比如一些細節上處理還是不夠好。在新授部分將許多物品作為整體呈現時還是需要用一些符號使學生深入感受到將它們看作一個整體,在學生看書過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導和指導。還有就是練習的量還是較少,學生在技能層面發展不夠。

數學課《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6

我在設計圓的周長這節課時,先讓學生獨立思考,然後小組合作,大膽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什麼有關,再引導學生通過實際計算幾個大小不等的圓形物體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使學生明確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再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測量、觀察和討論中經歷探索圓的周長公式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下面,我就從以下兩點反思本節課的教學。

1、愉快教學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我在教學圓周長這課時,採用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習的內容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在測量一元硬幣的直徑和周長時,使有些學生明白圓的周長沒辦法用繞線和滾動的方法測量出來,從而激發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慾望,再去探索新的求的方法,這使得下面的學習有了驅動力。

2、自主探索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國小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而猜想驗證又是學生探索中常用的方法。

這節課在學生猜測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直徑或半徑有關的時候,我沒有馬上進行下一環節的教學,而是追問了一句,你想用什麼方法來研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係,有位學生提出了用測繩來量出圓的周長,接下來我就讓學生通過繩繞法測量出硬幣的周長和直徑,在找同學彙報他們的測量結果,演示他們的測量方法後,我又追問了一句:那麼圓湖的周長或再大一點的圓的周長,你也能量出嗎?能不能找到向我們以前學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然後,我就讓學生進行分組測量三個圓的直徑和周長活動,為了防止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避免學生在活動時沒有目的性,根本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在小組合作前,我明確的提出了提出活動要求:小組合作,測量三個大小不同的圓形紙片的周長和直徑,把數據填在圓的周長記錄單上。

本節課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這些收穫,還有關於教學不足的思考,比如教學語言不夠精煉,課上不能注意傾聽學生回答,圓的周長的概念教學不紮實,這也是我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數學課《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7

《乘加乘減》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能選擇適當的方法列出乘加和乘減的算式,並能分兩步口算出結果。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的習慣,體現解決問題多樣化的數學思考。我將教材進行了重組,力圖使學生置身於情境中,通過圖文信息的刺激很自然地激發起學生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乘加乘減的本質意義和算理,啟迪學生思維。但是我個人能力有限,也正如應老師説到的,我感覺這節課在算理上太強調了,而解決問題的中心就顯得不夠突出了。另外,在學生如何理解2+4×4上,本是想讓學生通過這個圖就能理解的,我沒想到學生會不贊成這樣的算式,樑老師的一説也給了我不少的啟迪,讓我受益非淺。

這節課,我採取了較為開放的教學形式,在充分觀察思考的基礎上各自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尊重學生的思維方式,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解決方法,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思考問題的習慣。遺憾的是,“形散而神不散”這樣的境界,是讓我感到望塵莫及,也是我該努力的方向。

要使學生處於愉快的學習情境中,進行積極主動的學習,就要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獲得自信。教師要善於運用親切的眼神,細微的動作,和藹的態度、熱情的讚語,讓學生感到老師時刻在關注着他。這就需要老師有足夠的親和力,富有童趣,能與學生融合在一起。教師還要善於運用語言的藝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作出積極正確的評價。我的這節課評價顯得重複,單調。長此以往,學生的積極性很容易挫傷。因此,正如王老師的建議,多看少兒節目,多聽少兒廣播,增加評價機制,同時也能更有效地促進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

總之,本節課的教學我注重讓學生在體驗中不斷地提高,通過圖文使學生學會觀察,思考,理解,放開了讓學生想,卻顯得有些散,課的主次目標也欠考慮周到,今後的教學中該引以為戒。

數學課《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8

針對自己在本節課中存在的不足和失誤的地方,我也接受各位領導和老師的意見,在以後的教學中採取以下的措施:

1.在講課的細節處理上。口頭語要去掉,如“咱們班同學”改為“我們班同學”,語言不帶口頭禪,導入部分要儘量簡練、清晰。學習目標中遇到的詞要儘量換成孩子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在黑板上貼的圖片紙的兩半採用不同的顏色,對比更明顯。

2.在課堂組織中,要利用“兵教兵”給孩子更多發言和展示自己的機會。

3.課堂的時間安排上,要把時間分配好,留有彈性的時間,這樣課堂時間才能利用的更充分。

4.針對每節課的重難點,都要好好把握,講的方法和用的時間都要準備好,備充分。如對於本節課講對稱軸時,這塊處理的不好,應該讓學生自己動手發現、總結,要比我直接説出結論效果好的多。

5.在講課過程中,課件始終是和講課內容一致的,注意把握,對課件也要很熟悉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以上是我在這節課中的一些反思和體會,在以後的工作中我會精心備課,認真講課,把自己的課教好,把班級管理好,做一個認真、負責、踏實工作的人。

數學課《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9

在這節課當中,充分運用了動手操作這個手段,讓學生弄懂雞兔同籠問題的基本解題思路。師生共同經歷了三種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躍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後問:能用圖形來表示雞兔頭和腿之間的關係嗎?

雖然這只是一個簡單操作活動,但是,在畫圖的過程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經歷了一個探索的過程,這時候再介紹假設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實現了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本堂課而言,還存在以下問題;

(1)、在創設完情景引導學生用什麼方法解這個問題時,學生的一些回答,沒有預想到。如有學生認為可以通過數雞和兔的頭或一隻只放出來數從而知道雞兔各有幾隻。説明在情景創設上有漏洞,需進一步完善。

(2)、我在假設之後怎麼驗證結果是否正確分析得較細,但對怎麼假設覺得沒有引導好,過程中出現了學生只假設了雞的只數,然後根據腿的數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數,誤解了題意。

(3)、由於時間練習量不多,最後一個練習題應有多種結果,也沒有一一羅列。今後教學中要緊湊課堂結構,要少講,留更多的時間給學生於練習。

數學課《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0

我在《10的加減法》一課的教學中,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教師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態度和習慣,全課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引導下的積極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有趣與有用,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下面談談我的具體的幾點體會:

(一)教學中,我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嘗試。

這節課課一開始,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我課前準備了一包彩虹糖,找兩名錶現好的學生到前面來,請一名學生把彩虹糖分給他們,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塊彩虹糖,並引導學生説出是怎麼想的。接着我讓孩子分別嘗一塊彩虹糖,提問:現在有多少塊彩虹糖?進而導入課題。

(二)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

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 於是我採用了“ 數學規律的情景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把課件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這時,信息技術作為了交流討論 、表達的工具。我把每種關於10的加減算式都以創設生活情景展現給學生,突破教課書上的利用點子圖的學習方式,真正做到讓學生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如在講授10-1=9這一算式時,在課件的畫面上出現一棵大樹,上面有10只可愛的小鳥在嬉戲,突然一隻小鳥飛走了。這時我在讓學生充分觀察畫面後,讓他們説説發生了什麼事,並提一個數學問題,提問的學生有權利叫另一名學生回答他的問題。這樣,既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用數學的樂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探索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三)培養學生多元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發展。

在教學內容中我設計了“開放題”環節——巧填數,題目是:+=10 10-=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於孩子思維發散性的發展。

(四)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在課程結束之前我設計“小小神算家”這一教學環節,在課件中出現關於本課的口算題卡,並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這既是對本節課內容的複習,同時又增強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孩子們都躍躍欲試。

此時,我感受到:教學資源無處不有,只要適時適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師既要“教中學”,也要“學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才能教學相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會學習。

數學課《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1

我覺得這本課的教學中處理較好的方面是,1、注重對孩子語言方面的培養。一年級的孩子剛入學不久,教師要注意在課堂上培養孩子完整地進行表達 。例如:6-4=? 學生習慣回答2。這是老師應強調,6-4=2先把算式讀出來,再説結果。這樣每節課都注意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就漸漸提高了。在教課時,我讓學生看圖,説圖意。2。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根據已有的6.7減幾算式,補充出沒有的算式,都一步一步地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當然,這節課也有我不滿意的地方,在練習第4題,學生對減法的一些規律根本就不懂,後面還需要經常引導他們去發現,去歸納!

數學課《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2

學生在學習過程,通過自己動手,用手摸物體的邊線一週,用筆描樹葉和圖形的輪廓,測量周長等親身體驗周長的意義與測量方法,學生學習興趣高漲,使學生把周長這個抽象的概念與生活中具體的事例聯繫起來,在親身體驗和經歷中真切的感受周長。同時,在體驗之後動腦提煉周長的含義:選擇一個圖形,比較快地測量出它的周長;測量老師的腰圍時,先讓學生估測老師的腰圍,然後選用合適的工具實際去測量,藉此來估計自己的腰圍。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在初步體驗的基礎上上,拓寬對周長意義的理解,實現了對周長的深入建構。

對於國小數學教學而言,知識的探索是一條明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貫穿”;人文的交融是一條暗線,它在課堂中的存在形式是“滲透”;筆者認為,只有兩者有機整合,讓課堂成為“自主探究”與“人文交融”的平台,才能真正體現課堂教學“關注學生現實,着眼學生未來”的宗旨。

數學課《圓柱的表面積》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學習了0╳5=0後,我讓學生嘗試解決試一試“130╳5=?”,這是一道末尾有0的三位數與一位數相乘的計算題。書本提供了三種計算方法:

第一種:列豎式計算,末尾對齊。

130

╳ 5

650

第二種:先計算13╳5=65,然後通過比較13╳5和 130╳5的異同,發現130是13的10倍,所以130╳5應該等於65的10倍,所以130╳5=650。

第三種:列豎式計算,與第一種的方法不同,先將13和5相乘,再在乘得的數末尾添上一個0。

130

╳ 5

650

在交流反饋中,我發現學生在學習了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後,基本上都是選擇第一種方法做,學生只要運用0乘任何數都等於0這個道理後基本上都能算對這道題。而沒幾個學生用第二、第三種方法,可是這兩種方法對學生明白算理和簡便運算是非常重要的。怎麼辦呢?是照搬教案,將就塞給 全部學生?還是另想它法?我決定放一放,用第二課時再想辦法讓學生掌握也不遲。

在第二課中,我提出這樣的一個問題:你知道45╳10=?這個問題一出來,很多學生有些吃驚,看起來很難似的,之前學生都沒有接觸過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這時候我鼓勵學生,只要大家動腦筋,一定可以做出來的。有了刺激,學生積極去思考談論,全班反饋交流時學生樑心怡想到利用第二種方法去做,得出了正確的答案。學生聽了都恍然大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大增!

接着為了鞏固這種算法,我出了2道算式題:130╳5=?和13╳50=?,這兩個變式都是以13╳5=65為基礎,然後擴大10倍得出最後答案。學生很快就算出來了,我引導全班學生總結這類題目的計算方法:末尾有0的乘法計算,可以先不看0,把前面的數先算出來然後在末尾添上0。其實這時也把後面整十整百整千乘個位數的計算包含在裏面了,這樣一來,即學習了新知識,又複習和鞏固了舊知識。 

通過這2節課的學習,學生對末尾有0的乘法計算基本上都掌握了,並體驗到了學數學的快樂!我為他們的進步而開心!課堂是生成的,靈活的。作為新老師,只要多思考,多學習,不斷將自己的想法付諸與行動,一點一滴地積累,一定會成長起來的,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