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篇1

作者用簡練的文筆,通過記敍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異景觀之謎説起,主要寫謎底如何被揭開的,側重寫實;後半部分主要由揭開謎底而獲得的啟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體、真實的事情來説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這是對學生進行閲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精選16篇)

根據新課標對高年級段學生的要求並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懂課文,瞭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3、聯繫課文內容及生活實際,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深刻含義。

4、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文敍事簡潔,內容較易理解,學生在學習時不會遇到太大問題。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是教學的難點。根據上述情況,我設想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篇2

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勇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是對學生進行閲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在整個教學中,我以“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注意課外延伸。力求“讀中感悟、導之以行”。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探索的空間。在教學中抓住以下兩點:

一、 感悟文本,突出重點

課文第三自然段具體的表現了雪松與積雪抗爭的傲然姿態。“反覆的積,反覆的彎,反覆的落,反覆的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在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索,以讀促情,以悟促讀,以自讀、默讀、齊讀以及創設情境的引讀這多種形式的讀,邊讀邊想象,讓學生感受到雪松與積雪抗爭時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畫面,讓雪松那頑強抗爭的形象清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

二、導之以行,突破難點

文中的啟示比較難懂,也是本課的難點,我通過以下幾條途徑來突破難點:首先誘導學生身臨其境,與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導學生感悟旅行者的話語,把握重點;然後通過《卧薪嚐膽》這則小故事讓學生具體感悟“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的含義,並留下鮮明的形象,深刻的印象;最後通過聯繫生活實際,通過課堂延伸體驗啟示,突破難點。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篇3

學生把握了文章的整體結構,發現了作者的寫作思路後,再讓他們讀課文,這時我設計的問題是:仔細閲讀課文,畫出表示謎面的句子,謎底的句子。然後,從文章的謎底着手,層層剖析,理解山谷東坡只長雪松,而山谷西坡除了長雪松以外還長其它雜樹的原因。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片斷“當雪積到一定程度時,雪松那富有彈性的枝丫便開始向下彎曲,於是積雪便從樹枝上滑落,待壓力減輕,剛彎下去的樹枝就立即反彈過來,雪松依舊保持那蒼翠挺拔的身姿。就這樣,反覆地積,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

這一片斷的理解作為本堂課的學習重點。教學時先讓學生自主地學習,在主動探究的過程中解除心中的疑惑。接着,我入情入景地範讀,讓學生心隨雪動。而後,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喜愛選擇某一個感人的句子去讀,讓他們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發揮自己的表達、思考、表演、想象能力,感悟雪松的特徵和品格。最後,要求用上“因為……所以……”這組關聯詞把自己所讀懂的內容表達出來。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在創設實踐情境,讓學生用心傾訴,真情流露,這樣,既是學生心靈的獨白,又是他們的個性的張揚,同時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在學生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反覆朗讀,帶着對雪松的敬佩之情去讀,讀出它的傲霜鬥雪,讀出它的靈活變通,以次豐富課文的內涵。知道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後,再指導學生理解給人啟示的話“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

有了前文的鋪墊,學生就不難理解,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最後,我安排了一個練筆:結合自身的生活和學習寫一寫對“彎曲和倒下並不意味毀滅和失敗,而是為了積聚力量,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下去”這句話的體會。反思:課題的導入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整堂課的教學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課題是文章的眉眼,但在朗讀文題時蜻蜓點水一帶而,沒能讀出情趣,沒能讀出滋味,讀出感受。指導閲讀重點片段時,指導太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故學生主動探究不夠。

語文課上讀很重要,但這堂課我沒能很好地藉助具體的語言環境,為學生創設語言訓練的機會不多,朗讀指導缺乏深度和力度。安排學生的練筆,學生沒有豐富的,足夠的語言來表達。其原因是指導學生理解雪松給人的啟示不夠透徹,在設計練習時,沒能很好地分析學生的認知情況,也許這一練筆放在第二課時比較合理。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篇4

《山谷中的謎底》記敍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景象。課文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近。課文敍事簡潔,説理深刻。本課第二個旅行者説:“我得到了一個啟示——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最後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並能從中受到啟發,是本課的學習難點。要突破這個難點,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應該營造一個寬鬆、民主、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並以“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力求讓學生“以讀求悟”、“讀中見悟”,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一、自讀自悟,大膽質疑

1.鼓勵學生自己讀題、審題,圍繞課題質疑。如:是什麼山谷?山谷中有什麼謎底?謎底是什麼?讓學生獨立初讀,捕捉課文主要信息,把握課文整體內容,同時劃出不懂的地方。

2.圍繞課文基礎內容和學生事先設置的問題討論。如:魁北克山谷在哪裏?那兒有個什麼謎?是誰揭開了謎底?你讀懂這個謎底沒有?兩個旅行者説的話你能讀懂嗎?教師相機與學生討論,解決疑難。

3.教師疏理學生的問題,提出下一步的學習目標:讀懂謎底,讀懂兩個旅行者説的話——謎底給人的啟示。

二、合作交流,突破難點

1.在初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讀懂揭示謎底引發小組合作討論:A.為什麼東坡雪大,西坡雪小?B.雪松有什麼本領?“雪松有什麼本領?”是一個關鍵問題,要求學生在合作討論時緊扣第三自然段,圈出關鍵詞句,各自談談對關鍵詞句的理解。教師巡視點撥。然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雪松是如何運用彎曲反彈的本領達到最終目的。教師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就這樣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始終……”這一段話,突出“反覆”一詞,注意“積、彎、落、彈”這一系列連貫的動作,想象暴風雨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壓力之大,感悟雪松與風雪抗爭的過程與艱辛,領悟雪松是強者、勝利者。

2.指導精讀,理解給人啟示的第五自然段。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充分地讀,邊讀邊思,結合自己的經驗,得出自己的理解。然後分小組組織討論交流,讓學生充分自由發表意見,説出他們各自真實、獨特的感受與認識。

三、課外延伸,構建聯繫

1.啟發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或以有知識,説説像雪松一樣以退為進的事例或詞句。事例如,韓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卧薪嚐膽等。句子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2.學習了這篇課文,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讀書感受等談談自己受到的啟示。由讀導思,由思導説,重在感受體驗,突出學生閲讀行為的自主性。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動。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疏理重、難點,緊扣重、難點自能讀書,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在理解的過程中談閲讀,談感受,讓學生對閲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映。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需要與發展,以生動精當的引導及課文所特有的魅力啟發學生,感染學生,使他們入境入情。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篇5

《山谷中的謎底》記敍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景象。課文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近。課文敍事簡潔,説理深刻。本課第二個旅行者説:“我得到了一個啟示——對於外界的壓力,可以通過正面抗爭去戰勝它,但有時也需要像雪松那樣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最後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理解這兩句話的含義,並能從中受到啟發,是本課的學習難點。要突破這個難點,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應該營造一個寬鬆、民主、合作的空間,以喚醒、激活他們自主學習的熱情,並以“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力求讓學生“以讀求悟”、“讀中見悟”,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

一、自讀自悟,大膽質疑

1.鼓勵學生自己讀題、審題,圍繞課題質疑。如:是什麼山谷?山谷中有什麼謎底?謎底是什麼?讓學生獨立初讀,捕捉課文主要信息,把握課文整體內容,同時劃出不懂的地方。

2.圍繞課文基礎內容和學生事先設置的問題討論。如:魁北克山谷在哪裏?那兒有個什麼謎?是誰揭開了謎底?你讀懂這個謎底沒有?兩個旅行者説的話你能讀懂嗎?教師相機與學生討論,解決疑難。

3.教師疏理學生的問題,提出下一步的學習目標:讀懂謎底,讀懂兩個旅行者説的話——謎底給人的啟示。

二、合作交流,突破難點

1.在初讀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讀懂揭示謎底引發小組合作討論:A.為什麼東坡雪大,西坡雪小?B.雪松有什麼本領?“雪松有什麼本領?”是一個關鍵問題,要求學生在合作討論時緊扣第三自然段,圈出關鍵詞句,各自談談對關鍵詞句的理解。教師巡視點撥。然後引導學生合作探究雪松是如何運用彎曲反彈的本領達到最終目的。教師讓學生有感情地讀“就這樣反覆地彎、反覆地落、反覆地彈……不論……始終……”這一段話,突出“反覆”一詞,注意“積、彎、落、彈”這一系列連貫的動作,想象暴風雨之大、之狂,雪松承受的壓力之大,感悟雪松與風雪抗爭的過程與艱辛,領悟雪松是強者、勝利者。

2.指導精讀,理解給人啟示的第五自然段。教師可先引導學生充分地讀,邊讀邊思,結合自己的經驗,得出自己的理解。然後分小組組織討論交流,讓學生充分自由發表意見,説出他們各自真實、獨特的感受與認識。

三、課外延伸,構建聯繫

1.啟發學生聯繫生活實際或以有知識,説説像雪松一樣以退為進的事例或詞句。事例如,韓信甘受胯下之辱,越王卧薪嚐膽等。句子如:“大丈夫能屈能伸”。“小不忍則亂大謀”,“忍一步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2.學習了這篇課文,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讀書感受等談談自己受到的啟示。由讀導思,由思導説,重在感受體驗,突出學生閲讀行為的自主性。

閲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動。教學中要讓學生自主疏理重、難點,緊扣重、難點自能讀書,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在理解的過程中談閲讀,談感受,讓學生對閲讀內容作出有個性的反映。教師要關注學生的需要與發展,以生動精當的引導及課文所特有的魅力啟發學生,感染學生,使他們入境入情。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篇6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敍事簡潔,説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的訓練。謎底給人的啟示以及文章的最後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是題目的導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是怎樣揭開的;領會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體會“既要學會抗爭,又要學會退讓”的道理;重點指導生字“惟”的寫法,並進行朗讀訓練。第二課時教學的重點理解感悟兩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啟示的話,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同時聯繫自身的實際談談體會。

在教學第一課時,我採用猜謎導入課題的方法。我説謎面“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一個學生説那是“月亮”。我説:“月亮就是這個謎語的——”“謎底”(學生異口同聲地説),於是我便在黑板上寫了“謎底”兩字,告訴學生謎底就是謎語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着,我把課題補充完整,指名朗讀課題《山谷中的謎底》。理解“山谷”一詞時,畫了一幅簡筆畫,使學生頭腦中有一個山谷的直觀形象。然後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帶着“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又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初讀課文。我覺得揭示課題這一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非常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猜謎導入課題,給學生創設了愉快的學習氛圍;採用簡筆畫理解課題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從課題質疑,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激發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慾望,提高初讀課文的熱情,吸引他們非讀下去不可。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篇7

《山谷中的謎底》講述了兩位旅行者看到加拿大魁北克的一個山谷中的奇異景象後得到人生啟發的故事。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勇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是對學生進行閲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在整個教學中,我以“讀”作為貫穿整個教學的主線。注意課外延伸。力求“讀中感悟、導之以行”。努力為學生營造一個寬鬆、民主、探索的空間。在教學中抓住以下兩點:

一、 感悟文本,突出重點

課文第三自然段具體的表現了雪松與積雪抗爭的傲然姿態。“反覆的積,反覆的彎,反覆的落,反覆的彈……不論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終完好無損”。在教學時,我以讀為主線索,以讀促情,以悟促讀,以自讀、默讀、齊讀以及創設情境的引讀這多種形式的讀,邊讀邊想象,讓學生感受到雪松與積雪抗爭時的情景,使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可感的畫面,讓雪松那頑強抗爭的形象清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

二、導之以行,突破難點

文中的啟示比較難懂,也是本課的難點,我通過以下幾條途徑來突破難點:首先誘導學生身臨其境,與旅行者一道感同身受;其次引導學生感悟旅行者的話語,把握重點;然後通過《卧薪嚐膽》這則小故事讓學生具體感悟“先彎曲一下,作出適當的讓步,以求反彈的機會”的含義,並留下鮮明的形象,深刻的印象;最後通過聯繫生活實際,通過課堂延伸體驗啟示,突破難點。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篇8

《山谷中的謎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語文(蘇教版)第十二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用簡練的文筆,通過記敍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異景觀之謎説起,主要寫謎底如何被揭開的,側重寫實;後半部分主要由揭開謎底而獲得的啟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體、真實的事情來説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這是對學生進行閲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

根據新課標對高年級段學生的要求並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懂課文,瞭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3、聯繫課文內容及生活實際,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深刻含義。

4、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文敍事簡潔,內容較易理解,學生在學習時不會遇到太大問題。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是教學的難點。根據上述情況,我設想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後我佈置家庭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新詞

2、讀熟課文。

3、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

下面我説説第二課時的導學設計,主要分三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上課一開始,我先複習提問:魁北克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個什麼“謎”?學生回答加深印象。然後導入第二個環節。

二、學習課文,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朗讀本節課的目標後,讓學生按三卡學案學習 

我首先從細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解讀“雪松的本領”入手,設計題:有人説:“雪松面對風雪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羣膽小的弱者,應該自始自終都挺立不動,頑強地抗爭,那才是勇者。”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一步理解:“雪松的本領”明白雪松是怎樣作出適當的讓步,才得以生存下來,而東坡的其他雜樹沒能生存下來又是什麼原因。通過學生利用課文語言對這一看法進行反駁達到更好地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有了理解作依託,學生一定會讀出真正的感情,讀出對雪松的敬佩和讚美。

接着,我讓學生聯繫舊知,領會“雪松的本領”。

1.“確實,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眼前的雪松使我想起三年級所學《卧薪嚐膽》中越王屈尊為奴,卧薪嚐膽十年,不是( ),而是 ( );上冊《負荊請罪》中藺相如躲避廉頗,不是( ),而是( )。(温馨小提示:組織好語言。)

通過這一練習,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了語感。

最後,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學習“雪松的本領”。生活中有許多充滿智慧的“彎曲”思想,聯繫這些人和事想一想你對“確實,有時彎曲不是 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的理解。(要有事例)(温馨小提示:①組內挑選較好的事例展示②形式可多樣)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在第一課時之後,我安排學生們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這兩句話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這兩句話作了輔墊。用收集到的事例來證明着句話的正確性。

三、展示交流:

但這個環節中由於第一個問題在設計時導學不夠精準,展示要求不夠明確,使學得快的組,展示第一個問題時,利用第二三環節的內容進行反駁,使得後兩個題就沒時間展示。雖然在彙報過程中,學生思維敏捷,發言非常積極,所列舉的事例也很有説服力。但聽的同學是否進一步地理解“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不得而知。

雖然不成功,但我認為,語文教材只不過是一個載體。通過這一載體,我們應該對“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這一目標進行有效的實施。因此,在課堂上要改變原來課堂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收集資料,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篇9

《山谷中的謎底》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國小教科書語文(蘇教版)第十二冊的一篇講讀課文。作者用簡練的文筆,通過記敍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個奇異的自然現象,告訴人們,在逆境和壓力面前,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以退為進。文章前半部分有自然界的奇異景觀之謎説起,主要寫謎底如何被揭開的,側重寫實;後半部分主要由揭開謎底而獲得的啟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體、真實的事情來説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這是對學生進行閲讀訓練、陶冶性情和培養意志的好教材。

根據新課標對高年級段學生的要求並結合我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2、讀懂課文,瞭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領會既要敢於抗爭,也要學會退讓的道理。

3、聯繫課文內容及生活實際,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的深刻含義。

4、準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課文敍事簡潔,內容較易理解,學生在學習時不會遇到太大問題。朗讀課文,進行字詞句的訓練是本課的教學重點,理解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確實,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的發展。”是教學的難點。根據上述情況,我設想用兩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第一課時後我佈置家庭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新詞

2、讀熟課文。

3、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第二個旅行者的話和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

下面我説説第二課時的導學設計,主要分三個環節展開教學。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上課一開始,我先複習提問:魁北克的一條南北走向的山谷中有一個什麼“謎”?學生回答加深印象。然後導入第二個環節。

二、學習課文,朗讀感悟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朗讀本節課的目標後,讓學生按三卡學案學習 

我首先從細讀課文第三自然段,解讀“雪松的本領”入手,設計題:有人説:“雪松面對風雪向下彎曲,他們是一羣膽小的弱者,應該自始自終都挺立不動,頑強地抗爭,那才是勇者。”引導學生結合課文進一步理解:“雪松的本領”明白雪松是怎樣作出適當的讓步,才得以生存下來,而東坡的其他雜樹沒能生存下來又是什麼原因。通過學生利用課文語言對這一看法進行反駁達到更好地理解“彎曲不是倒下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進行感情朗讀,有了理解作依託,學生一定會讀出真正的感情,讀出對雪松的敬佩和讚美。

接着,我讓學生聯繫舊知,領會“雪松的本領”。

1.“確實,有時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眼前的雪松使我想起三年級所學《卧薪嚐膽》中越王屈尊為奴,卧薪嚐膽十年,不是( ),而是 ( );上冊《負荊請罪》中藺相如躲避廉頗,不是( ),而是( )。(温馨小提示:組織好語言。)

通過這一練習,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訓練他們語言表達的能力,積累了語感。

最後,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學習“雪松的本領”。生活中有許多充滿智慧的“彎曲”思想,聯繫這些人和事想一想你對“確實,有時彎曲不是 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這句話的理解。(要有事例)(温馨小提示:①組內挑選較好的事例展示②形式可多樣)為了突破這個難點,在第一課時之後,我安排學生們上網蒐集有關能解釋這兩句話的成語,俗語,或者故事,為深入而形象在理解這兩句話作了輔墊。用收集到的事例來證明着句話的正確性。

三、展示交流:

但這個環節中由於第一個問題在設計時導學不夠精準,展示要求不夠明確,使學得快的組,展示第一個問題時,利用第二三環節的內容進行反駁,使得後兩個題就沒時間展示。雖然在彙報過程中,學生思維敏捷,發言非常積極,所列舉的事例也很有説服力。但聽的同學是否進一步地理解“彎曲不是屈服和毀滅,而是為了生存和更好地發展”,不得而知。

雖然不成功,但我認為,語文教材只不過是一個載體。通過這一載體,我們應該對“培養學生初步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這一目標進行有效的實施。因此,在課堂上要改變原來課堂教學只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能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收集資料,要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篇10

《山谷中的謎底》是一篇敍事簡潔,説理深刻的文章。教學的重點是朗讀課文,進行詞句的訓練。謎底給人的啟示以及文章的最後一段的理解是教學的難點。教學時我安排兩課時,第一課時是題目的導入,理解加拿大魁北克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是怎樣揭開的;領會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體會“既要學會抗爭,又要學會退讓”的道理;重點指導生字“惟”的寫法,並進行朗讀訓練。第二課時教學的重點理解感悟兩位旅行者所得到的啟示的話,並讓學生列舉生活中類似的例子,同時聯繫自身的實際談談體會。

在教學第一課時,我採用猜謎導入課題的方法。我説謎面“有時落在山腰,有時掛在樹梢,有時像個圓盤,有時像把鐮刀”。一個學生説那是“月亮”。我説:“月亮就是這個謎語的——”“謎底”(學生異口同聲地説),於是我便在黑板上寫了“謎底”兩字,告訴學生謎底就是謎語的答案,即事物的真相。接着,我把課題補充完整,指名朗讀課題《山谷中的謎底》。理解“山谷”一詞時,畫了一幅簡筆畫,使學生頭腦中有一個山谷的直觀形象。然後引導學生從課題質疑,帶着“山谷中的謎是什麼?謎底又是什麼?”這兩個問題初讀課文。我覺得揭示課題這一環節對整堂課的教學非常重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通過猜謎導入課題,給學生創設了愉快的學習氛圍;採用簡筆畫理解課題給學生一種新鮮感;從課題質疑,使學生在無疑處生疑,激發他們主動去探求知識的慾望,提高初讀課文的熱情,吸引他們非讀下去不可。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篇11

在備課時我借鑑了別人的想法,上課時沒有直接出示書56頁的圖,而是在黑板上畫了4棵樹,然後貼磁鐵蘋果。讓學生觀察並思考這些樹上一共有多少個蘋果。大部分學生都會用加法計算4+4+4+3=15,我肯定學生的想法,繼續提問有沒有其他的辦法呢?這時有學生觀察到前面有3個4相加,所以提出3×4+3=15,4×3+3=15,這得到了我所要講的乘加算式,但乘減有點困難,我於是説看看老師變魔法,在第四棵樹上添1個磁鐵,變成了4.觀察後又把這個拿下。很快有學生反應説4×4-1=15.我把3×4+3=15, 4×4-1=15板書在黑板中間,讓學生觀察跟以往的算式有什麼不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減法。引出乘加乘減,但在説該先算什麼後算什麼講得不是很詳細,還有我先在每棵樹摘掉一個,讓學生列式時,效果不太好,式子沒寫對,答案也不對。我又講了一遍。然後做書上練習,比剛才好了很多,但也有出錯的。在巡視中發現學生對乘法口訣不熟練,根據圖提取信息的應用能力不強。所以乘法口訣一定的抓實,保證每一個學生熟練。這樣才能保證正確率,同時應讓學生樹立用乘加乘減解答應用題。可以先試着加法,然後再改寫,但以後要強化。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篇12

經過再三斟酌,我選擇了《都市精靈》一文作為開課內容。這是一篇隨筆,揭示了現代都市連鳥雀都不常見的現實,倡導“善待自然,優化自然環境”的理念。這個理念説起來簡單,可真正讓一個認知水平還尚淺的國中生,從內心去接受它,在日常生活中去貫徹它,可能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畢竟語文課的學習還要考慮到人文性。怎樣把課上出新意、上得讓學生學有所獲?這個問題一直困擾在我心頭。

我又一次翻開了《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指出: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獨立閲讀的能力”,要“注重情感體驗”。讀到這裏,突然間我似乎捕捉到了一點靈感。對啊,我能否嘗試從情感體驗角度去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的心,體會作者的用意呢?我何不嘗試以此作為構建本節課教學思路的依據呢?

於是,我設置了“文章寫了哪些城市的哪些動物?——作者對這些動物流露了怎樣的情感?——作者為什麼會動情,哪些畫面生動、精彩?談感受。作者滿懷激情地描寫對比鮮明的畫面,想呼籲的是什麼?能不能從文中找出相關的語句加以體會。”進而 “人與動物要和諧相處”的主題也就迎刃而解了。怎樣來體會感情和作者的觀點呢?讓學生精讀、品味。具體的做法是:抓重點詞句段,談畫面生動在哪,談內心的感受。對觀點的提煉,設想從議論抒情段落中捕捉信息、把握大意,並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通過語文活動形成正確的價值導向。

這堂課最為精彩的,我想是結尾。這篇文章主要是表達一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優化生活環境質量的願望,其實也是對人類的一種呼籲、警示,以引起人們的思考,發現問題後我們要反思今後應怎麼做。為此我精心設計了一個“為綠色奧運獻計獻策”的環節,展示圖標,讓大家提出一些切實可行的措施,讓綠色理念深入人心,引導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這也正是對文章主題是深化和延伸。注重文本閲讀與體驗,使文本閲讀實在,拓展延伸自然有效,既有利於聽寫讀説能力的提高,也有利於拓展能迴歸文本。

課上完了,可也留給我一些想法。為何構思一度“難產”?對《新課程標準》,我究竟讀懂了多少?對新的理念,在每天的教學中我思考了多少,又運用了多少?新課程理念不是針對幾堂公開課的要求,應該滲透在常規教學中啊! 我常常會抱怨學生“啟而不發”,“頭腦簡單”,卻很少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教法是否恰當。作為一名年輕教師,轉變觀念應該不是一件難事,關鍵是自己疏於反思啊!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篇13

通過教學可以感覺到,整節課的設計充分考慮到了學情。教師為學生創設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和意識。在朗讀感悟中通過多種方式積累詞語,感悟語言文字的美。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他們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他們樂於學習,樂於參與。

但是從課堂中表現出來一些問題,需要重視。

(1)學生的朗讀中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説有的學生朗讀做到了正確流利,但是感情朗讀還不太到位;有的學生還把握不好用怎樣的語氣來讀;有的學生不能很好的表現自己領悟到的感情,模仿他人的較多,而自己的體會感悟的表現較少等。

(2)學生認真傾聽的能力需要加強。有的學生光顧表現自己而舉手,根本沒聽老師的提問和其他同學的發言,造成站起來什麼都不會,影響了其他同學聽講的情緒。

(3)學生還是缺乏訓練,發言聲音普遍太小,這是一種膽怯的表現,也是一種很不好的説話習慣。

(4)本人自己的調控能力、應變能力都應該繼續加強,過渡語言、評價語言都比較貧乏,缺乏對學生的激勵。以上幾點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注意,把對學生聽、説、讀、寫能力的訓練真正落到實處。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篇14

本文語言準確、形象、優美。全文突出一個“美”和一個“趣”字。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驗到趣呢?除了讓他們直抒胸臆的談感受外,就是通過多樣的美讀來加以體會。因為後面的“趣”讀可能比“美”讀更貼近學生生活吧,所以不論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發出來,由於我用了許多激發性評價語言,調動了學生的讀書積極性,使課堂氣氛的確因此而變得輕鬆愉悦。

本文是一篇文筆亮麗的抒情類寫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備一定讀、説、寫能力的高年級學生,再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必須要進行寫法的滲透。

課上我觀察了一下,發現學生自主預習的內容也不少,但為什麼課堂上不積極舉手發言呢?我想或許是自己剛帶這個班學生對教師不瞭解不敢輕易舉手發言,或許是怕他們所預習的內容不合要求,或許是不知道該怎樣彙報的緣故吧!但不論怎樣我都得儘快努力改變這種局面,使他們想學會學得有效。

學生能力培養遠遠重於知識傳授,所以我們得儘快使學生動起來、活起來,使他們掌握一些學習方法,主動參與到學習當中,這樣他們才會學得更自主、更開心,我們的課堂也才會更有效。在以後的教學之中我會繼續努力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篇15

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科學課程應貼近學生生活,符合學生認知特點。因此,我們不僅應該注重科學知識的傳授,而且還應重視技能的訓練,注重讓學生經歷從生活走向科學,從科學走向社會的認知過程。

首先,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於知識的傳授,強調接受式學習。“洋思理念”要求教師要改變學科的教育觀,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着眼於學生的終身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培養。重視科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對剛接觸科學的學生來説,唯一的基礎材料則是現實生活,這就要求教學活動必須圍繞着學生生活、科學、技術和社會來展開,教師要抓住時機不斷地引導學生在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中,創設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持續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便能順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規律。例如:在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候,可講述為什麼溜冰時候,你向前推牆壁,自己卻反而是向後運動了,人划船時候,怎麼是要向後划水,船才會向前?這樣學生通過不斷地設疑,不斷地質疑,有利於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會在生活中發現各種各樣的現象和規律,為下一步學習科學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其次,教師教學中要“敢放”“能收”。就國中階段的學生所研究的題目來説,結論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學生去探究,去發現,是想叫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所以教師要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在充分動腦、動手、動口過程中主動積極的學,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於得出結論。

再次,學生實驗及有趣的小實驗,也是現實生活的一部分。學生對實驗的興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實驗時候,連最不學習的學生也會目不轉睛的看着實驗。教材中有許多學生實驗及有趣小實驗,既生動又形象,能使學生在分工合作,觀察、記錄、分析、描述、討論等過程中獲得與概念、規律相聯繫的感性認識,引導學生探索新知識。有趣小實驗更能發揮這種作用。如在講壓強時,我用以玻璃片蓋住裝滿水的杯子,然後倒過來,發現玻璃片並不會象我們所想的一樣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樣被緊緊的吸在杯子上面了。因此,以一種生動有趣的實驗來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積極性,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營造一個寬鬆愉悦的學習環境,使學習的內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意識和應用能力。

《山谷中的謎底》教學反思 篇16

《彩色的翅膀》是一篇略讀課文,也是一篇老課文,一年前我也曾教學過該課,但説句實話,我不是很喜歡這類課文,所以教過也沒留下什麼特別深的印象。

事隔一年後的今天,當我又一次教學此課的時候,不知是年齡增長的問題,還是我的弟弟也在邊防的原因,總之,我對這篇課文有了新的認識和別樣的感受,教過以後,感覺效果不錯,現將一點做法記錄如下: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後,我讓學生找出令人感動的句子,體會邊防戰士熱愛海島,紮根海島,建設海島的高尚品德。學生很快就能把感人的地方找出來了,但怎樣才能體會出感情呢?首先我通過關鍵字詞的理解幫助學生感受戰士們對海島的熱愛。其次我通過體驗與想象豐富學生的感受。“戰士們都笑着,用兩個指頭捏起一小片來,細細端詳着,輕輕地聞着,慢慢地咬着,不住發出嘖嘖的讚歎聲。好象有一股甘泉,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這段文字,我不僅讓學生從戰士嘗瓜的動作中體會戰士們對島上結的第一個西瓜的珍愛,還讓他們邊學着嘗瓜的動作,邊想象戰士們嘗瓜時心裏是怎樣想的,嘴裏是怎樣嘖嘖讚歎的,體會他們為了西瓜生長付出了許多心血,這西瓜凝結着戰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啊!朗讀是體會感情的好方法,但是學生朗讀的指導一直是比較費時費力的一件事,有時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但這節課中孩子們有了這樣的感受,學生們再讀出來時就自然有滋有味了。

本課的教學難點是理解戰士小高最後説的那段話的含義,感受戰士們對海島的熱愛,對祖國的熱愛。所以我讓學生充分讀文,找出讓你感動的地方,多讀幾次,並在旁邊做上批註,寫上自己的一些感受。有的孩子從小高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邊,懷裏卻緊緊地抱着一隻紙箱子。“緊閉着嘴脣,兩眼説明:本組作品為彩色的翅膀教學反思,共五則。 直髮愣。”、“可是小高的嘴脣又緊閉了,臉色比先前還難看。”一句中體會到因為海面上波濤起伏,船身前後晃盪,小高擔心紙箱被損壞,另外紙箱裏裝着的小昆蟲,在小高心中比什麼都重要,他要保護它們。而且小高在暈船,身體極不舒服的情況下緊緊抱着紙箱的;有的孩子從“兩年前,戰士們來到荒蕪人煙的小島上,壘出“海島田”撒下蔬菜籽、西瓜籽,由於沒有昆蟲授粉,一個西瓜也沒有結。今年戰士們用人工授粉,結出小瓜,誰知又被暴風雨襲擊。那個唯一殘存的小瓜在戰士們精心的照料下,才結出了第一個大西瓜。”中體會到戰士們為了西瓜的生長,付出了許多心血。它凝結着戰士們建島、愛島的深情;有的孩子從“好像一股甜絲絲的甘漿,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中體會到這個西瓜是戰士們對祖國、對小島無限熱愛的結晶,是戰士們在艱苦的生活中創造出來的美好果實;還有的孩子從“我就不信,這些小精靈會不愛我們祖國的寶島,會不願在這裏安居樂業。”中體會到戰士相信小昆蟲會在島上愉快地生活、勞動。

看!孩子們的體會多深哪,我不僅為邊防戰士愛海島、愛祖國的情懷而感動,更為我的孩子們的深刻理解和獨到的感受而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