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7篇)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

今天第三節是我班的公開課,上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三節《社會行為》。説句實話,感覺這節課不適合進行公開課,感覺本節課表演性不強,或者説老師不好上。但是教學進度恰好在這裏,只好就這一節課的內容,畢竟課堂主人是學生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精選17篇)

121課改模式改變以前教師的講為主,注重學生的學,學生自學,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是組織者,參與者。課堂節奏感覺還不錯,一節課還比較順利。但是感覺這節課還是有不滿意的幾個地方。

一是概念講解不到位。本節課有兩個重要的概念:社會行為的特徵和通訊。書中用了兩個事例來説明“社會行為的特徵”,事實上是不夠的。如果學生課前收集一些具有社會行為動物的資料,在課堂上與其他小組的學生進行分享,或者老師列舉一些事例,在這個基礎上,得出社會行為的特徵,可能會更好一些,在此基礎上拓展出分工、合作和競爭意識等。在講解“通訊”這個概念的時候講解不夠透徹。沒有注意這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講完以後並舉例説明哪些屬於動物的通訊,那些不是動物的通訊,在進一步探討信息交流的方式會更好。二是難點突破不是很好。本節課的難點是:闡明動物羣體中信息交流的意義;認同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兩個突破不是很好,後來想一下可以通過小品形式(學生看到詞語用比劃的形式來讓另一個學生猜測的意思,一個學生往下一個學生傳遞)來説明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互動性、效果會更好。

三是在設計導學案中有兩個地方需要商榷。就是預習案中有一個題:6、研究動物行為的方法多種多樣,教材中探究“螞蟻的通訊”和P42科學家的故事“珍妮·古多爾和黑猩猩交朋友”分別主要運用了 和 。這個題難度偏大。第二個題就是檢測案中:9、傳説當年西楚霸王項羽行軍至烏江,天色已晚,只見岸邊沙灘上有幾個由螞蟻組成的大字“霸王死於此”。項羽心想:這是天意,遂大喊一聲:“天絕我也!”即拔劍自刎。原來這是劉邦手下軍師用蜜糖寫的幾個大字,招來許多螞蟻,項羽不知是計,而中計身亡。

(1)、螞蟻能夠按人的設計圍成幾個大字,這與螞蟻的食性有關,螞蟻喜歡。

(2)、螞蟻之間靠 傳遞信息。當偵查蟻發現食物後,會在返巢的路上留下,返巢後向其他螞蟻做出動作,其他工蟻收到這種信息後,會沿路尋着去搬運食物。難度有點大學生不好答。

(3)、螞蟻是靠頭部的觸角嗅到氣味的,若把一隻工蟻的觸角剪去,它還能搬運食物嗎? ,原因是 。

(4)、一窩螞蟻由不同的成員組成,螞蟻是具有明顯行為特徵的動物。

最後是為了符合121課改模式,後面檢測案中時間稍顯較多,時間分配不合理。

正因為有不足,才有下一次做得更好。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2

動物的羣體生活及社會行為離不開信息交流,動物的信息是什麼,怎麼交流,對於這些問題進行單純的講解,學生也能記住,但是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很容易處於機械的記憶狀態。

本節課整個教學過程突出培養學生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獲得知識,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學生對知識記得紮實,難以忘懷。

本節課另一比較成功之處是注重學生的感受和體驗,在感受和體驗中獲得感悟.如請各小組用一句話概括成功的祕訣,其中有一組同學説“興趣+汗水=成功”。學生感悟到科學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識和方法,同時還需要堅韌不撥的毅力。

學生提出實驗後應該把螞蟻放回到大自然,還有幾個同學提出為在實驗中死去的螞蟻默哀,學生在體驗中感情得到了昇華.接下來談如何對待動物,學生髮自內心地説應該熱愛動物,保護動物。

值得注意的是,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觀察很仔細,能觀察到螞蟻觸角相碰的情況,很多同學則觀察不到,我還要在學生閲讀課文發現問題的時候,應多給予指導,同時這也是我不斷努力的地方。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3

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並且歸納出荷花的三種姿態,學生很快就總結出來了,一種是才開,一種是全開了,還有一種是花骨朵兒,接着,我讓學生看着板書,把荷花的三種姿態進行復述,學生因為有了剛才熟讀的基礎,現在又有板書的提醒,讓他們複述下來輕而易舉,這樣既體會到了荷花的三種姿態,而且學生在課堂上就積累了好詞佳句,課後背誦課文時就比較輕鬆了。最後,我讓學生進行想象,除了這三種姿態,還會有哪些姿態?

有的説昂首挺胸,像士兵,有的説低頭不語,像害羞的小姑娘……經過這樣的訓練,學生對於寫其他的花都有了一定的基礎。所以在課後佈置作業時,我把學生分為三類,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自己選擇其中的一種花,用自己的話來介紹;如果有一點困難,可以採用大家剛才討論過的,如果還是不會寫,可以利用荷花這一課中的第三自然段。這樣的方式學生比較容易接受了。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4

這節課我最花心思的還是如何利用好這篇小短文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講完之後問學生:誰願意把你們難忘的第一次講給大家聽,同學們紛紛舉手,有的講第一次做飯,有的講第一次表揚,第一次考第一名,第一次-----所有的同學講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第一次,可是他們只能講有益的第一次,不講不太光彩的第一次。後來,有一個學生突然問我:“老師,你有沒有難忘的第一次?能不能講給我們聽一聽?”這話一説出,同學們紛紛響應,都讓我講第一次的故事。於是我給學生們講了我的一個第一次:小時候媽媽第一次讓我去買鹽,當我看到糖時,我忍不住就買了糖。回到家,你們説是什麼結果啊?大家哈哈笑了。説捱打唄。原來老師也有可笑的第一次。於是,同學們才真正敞開自己的心扉,講述了自己的第一次:第一次偷媽媽的錢,第一次上網吧,第一次撒謊等。於是,老師很自然的得出結論:生命中有許多第一次。有益的第一次我們要尋找機會、大膽嘗試,不可預料的第一次我們要勇敢地去面對,有害的、消極的第一次我們要主動地避免。願同學們努力去嘗試給我們生命中帶來寶貴經驗的有益的第一次,開拓生活領域,增加人生閲歷,讓生命更加多姿多彩。水到渠成的達到了教學目的。

這堂課的經歷讓我深思:教師應該努力創設一種和學生平等對話,平等交流的平台,課堂應該是平等互動的,教師應真正轉變自己的角色,真正走到學生中間,更新觀念,平等交流。用靈活多變的課堂用語使課堂產生魔力,激發學生更投入的參與到學習中來。並結合身邊的實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積極上進,勇於進取。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5

作者以別具一格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用極其準確的文字為我們描繪了一次奇異的遊歷,使我們感受到作者在神遊這個想象世界中所透射出來的熱愛自然的美好情操,讓我們從字裏行間感受到洋溢着的生活氣息。這篇課文我是第一次教,因此自己做了認真的準別,閲讀文本,熟悉教材,設計合理有效適合本班學生的教學方法,完成本科的教學任務。

作者巧妙地運用了想象、擬人的手法,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多姿多彩的草蟲世界。讓我們隨着作者的目光感受到這奇異的、靈幻的、快樂的世界,這真是一種視覺的享受。不足之處學生讀文時感情不夠充沛,缺少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只限於對文字的瞭解缺少探索精神,今後在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熱愛自認、熱愛生活、不斷創新的精神。

這篇課文,作者以奇異的想象,追隨着一隻爬行的小蟲,對草蟲的村落作了一次奇異的遊歷,在作者的想象中,草叢變成了茂密的森林,小黑甲蟲變成了英勇的武士,花色斑斕的小圓蟲成了俏麗的南國少女……在教學時,我努力創設情境,使學生融入課文中,把自己想象成一隻小蟲,進入到草蟲的世界中去。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6

百分數應用題的教學內容是很抽象.但和學生的生活很貼近。學生在生活中看見過,也聽説過.因此,我就從學生生活中熟悉問題改變例題。

課的開始就開門見山的出示教學課題,並鼓勵學生用已學的知識經驗嘗試着解決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信心。課堂上以思考、交流貫穿全過程,讓學生在觀察、對比、交流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獲取新知,尤其是特別注重為學生創設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空間。

教學中,無論是學生觀察、發現或是“探索創新”或是“鞏固深化”或是“聯繫實際”都是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小組合作或再組織討論交流,這樣才能使學生有話可説、有話想説、有話能説,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積極性,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主探索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感覺到數學課堂中對於學生數學語言的訓練是多麼的重要,只要讓學生將解題的思路用完整的語言表述清楚,這樣才能證明他的頭腦中對這類應用題掌握得是否準確。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7

一,是對學生估計不足在保留英國國王問題上,本準備讓學生辯論,結果學生一邊倒,預設成空。

二,是自己本身知識儲備不足,導致在講英國為什麼能建立起君主立憲制時説不清楚,顯得匆忙、草率,沒有很好完成歷史溯源的任務。特別是舉丘吉爾例子,很不恰當,因為丘吉爾例子説明的是英國君主立憲制建立的影響。

三,是在“光榮革命”部分,由於時間緊,提供的歷史資料較少,學生的分析顯得有點空,缺乏有效的生成;在講制度創新方面,教師直接點撥,德育方式顯得機械,留下明顯的灌輸印記。

啟迪:以後上課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進行多方預設;二要加強知識儲備,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三要為生成留有空間和時間。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8

勾股定理的探索和證明藴含豐富的數學思想和研究方法,是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載體。它對數學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勾股定理是一罈陳年佳釀,品之芬芳,餘味無窮,以簡潔優美的形式,豐富深刻的內涵刻畫了自然界和諧統一關係,是數形結合的優美典範。

教學中我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能力為重點。為學生創設“做數學、玩數學”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從“會學”到“樂學”。

1、查資料

我讓學生課前查閲有關勾股定理資料,學生對勾股定理歷史背景有初步瞭解,學生充滿自信迎接新知識《勾股定理》學習的挑戰。

學生查得資料:世界許多科學家尋找“外星人”。1820年,德國數學家高斯提出,在西伯利亞森林伐出直角三角形空地,在空地種上麥子,以三角形三邊為邊種上三片正方形松樹林,如果有外星人路過地球附近,看到這個巨大數學圖形,便知道:這個星球上有智慧生命。我國數學家華羅庚提出:要溝通兩個不同星球的信息交往,最好利用太空飛船帶上這個圖形,併發射到太空中去。

2、講故事

畢達哥拉斯是古希臘數學家。相傳2500年前,畢達哥拉斯在朋友家做客,發現朋友家用地磚鋪成地面反映了直角三角形三邊的數量關係。

我講畢達哥拉斯故事,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提出猜想。我配合演示,使問題形象、具體。教學活動從“數小方格”開始,起點低、趣味性濃。學生在偉人故事中進行數學問題的討論和探索。平淡無奇現象中隱藏深刻道理。

3、提問題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一段生動有趣的動畫,點燃學生求知慾,以景激情,以情激思,引領學生進入學習情境,學生帶着問題進課堂。

例如:一架長為10m的梯子AB斜靠在牆上,若梯子的頂端距地面的垂直距離為 8m. 如果梯子的頂端下滑 2m ,那麼它的底端是否也滑動 2m ?

儘管學生講的不完全正確,但培養了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抽象、概括的能力,學生經歷了應用勾股定理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學生增長了知識,學生增長了智慧。

例如:《九章算術》記載有趣問題:有一個水池,水面是邊長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一根新生蘆葦,它高出水面1尺,若把這根蘆葦拉向岸邊,它的頂端恰好到達岸邊的水面,問這個水池深度和這根蘆葦長度各是多少?

我通過“著名問題”探究,讓學生了解勾股定理的古老與神奇。問題本身具有極大挑戰性,激發了學生強烈求知慾,激發了學生探究知識的願望。學生討論交流,發現用代數觀點證明幾何問題的思路。我配以演示,分散了難點,培養了學生髮散思維、探究數學問題的能力。

4、講證法

我拋磚引玉介紹趙爽弦圖,趙爽用幾何圖形截、割、拼、補證明代數恆等關係,具有嚴密性,直觀性,是中國古代以形證數、 形數統一的典範。趙爽指出:四個全等直角三角形拼成一箇中空的正方形,大正方形面積等於小正方形面積與4個三角形面積和. “趙爽弦圖”表現了我國古代人對數學的鑽研精神和聰明才智,它是我國數學的驕傲。這個圖案被選為20__年北京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會徽。

隨後展示了美國總統證法。1876年4月1日,美國伽菲爾德在《新英格蘭教育日誌》發表勾股定理的證法。1881年,伽菲爾德就任美國總統,為了紀念他直觀、簡捷、易懂、明瞭的證明,這一證法被稱為“總統”證法。

我感覺學生是小小發明家。學生在建構知識的同時,欣賞作品享受成功的喜悦。

5、巧設計

練習設計我立足鞏固,着眼發展,兼顧差異,滿足學生渴望發展要求。練習有基礎訓練,變式訓練,會考試題,引出勾股樹,學生驚歎奇妙的數學美。課內知識向課外知識延伸,打開了學生思路,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空間。數學教學變得生機勃勃,學生喜歡數學,熱愛數學。

我讓學生講解蒐集資料,豐富了學生背景知識,體現了自主學習方式。我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了學生民族自豪感和奮發向上學習精神。我讓學生欣賞豐富多彩的數學文化,展示五彩斑斕的文化背景,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熱情。

6、善總結

課堂小結是對教學內容的回顧,是對數學思想、方法的總結。我強調重點內容,注重知識體系的形成,培養了學生反思習慣。 

我還想對同學們説:

牛頓——從蘋果落地最終確立了萬有引力定律

我們——從朝夕相處的三角板發現了勾股定理

雖然兩者尚不可同日而語

但探索和發現——終有價值

也許就在身邊

也許就在眼前

還隱藏着無窮的“萬有引力定律”和“勾股定理”……

祝願同學們——

修得一個用數學思維思考世界的頭腦

練就一雙用數學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

開啟新的探索——

發現平凡中的不平凡之謎……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9

本課是朱自清先生的寫景名篇,預設教學課時是3課時。本教學課時是第一課時,主要想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為下一課時的深入瞭解打下基礎。所以是把對語言的基礎練習,作者情況的瞭解,課文的主體結構的認知作為了學習的主要任務。

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預習是令人滿意的。學生對於課文的寫作者是有了解的。調動學生的原有知識儲備完成了任務。字詞的預習也是令人滿意的。證明學生已經漸漸地養成了預習的習慣,一些預習中必須的任務是能夠完成的。

學生的朗讀是需要加強的。在第一單元的學習中對於朗讀已經對學生提出了要求,那就是運用普通話,聲音洪亮的朗讀;注意不能讀破句子,不能填字,丟字,改字。然後在這個基礎之上,應該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並用自己的聲音表達出來。學生的朗讀還停留在對文字的傳達的境界。所以朗讀的能力還是要加強的。

在課文的結構把握上,主要想採用討論並且在教師的點撥之下學生自行領悟感知。但是,在教學中並沒有達到教學的設想。原因想來有以下幾個。一,自己在設計這個環節的時候對於問題的設計是存在問題的。問題的提出、預設性、方向性、指引性都是存在不足的。二、學生的積極性並沒有調動起來,創設情境不夠,學生根本就不能進入一種主動的,積極地思考氛圍,學生的互相激發也沒有出現。三、整個的教學環節不流暢,顯得生硬破碎。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較之過去的《再塑生命》選文,今天刪選後的這篇文章條理和行文思路更加清晰。

1. 葉聖陶先生説,“打通了語言文字,這才可以接觸及作者的心。”潛心會文,在品讀、琢磨、把玩文字的過程中,帶領學生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學生和作者的心靈相通,引起學習的共鳴,這是語文教學的要點。

所以如何讓健康的學生體會盲人海倫凱勒學習文字的的艱難,感受到學習生字以後的快樂,這是一個教學的難點。

為此,課上我創設了一個情境。我故作神祕,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我説,老師今天帶了一個非常好吃的巧克力,它是剛剛由韓國買回,他沒有漢語名,只有韓語名,它在韓語中發音是“馬西大”(讀音是瞎編的,課堂上最好準備一個真實的小禮物)。希望同學們不許偷看,閉緊眼睛,然後伸出一隻手,老師將會在大家手掌上拼寫這個韓語,如果你學會了書寫,那麼這個巧克力將屬於你。

學生們很興奮,個個精神抖擻。

在這個情境中,學生多多少少會能夠感受到一點海倫凱勒學習的困難和學後的喜悦。學生朗讀文中海倫凱勒這些心理描寫的句子,會引起學生更大的共鳴,學生更容易走進海倫凱勒的心理,對文字的品味更能觸動他們心靈。如果時間充裕,還可以讓學生學習這種寫法,寫一段自己喜悦的心理描寫。為了避免學生書寫內容的單調,告之學生寫高興的心情最好不要出現“笑”這個詞,學會用人物的動作、神態描寫表現人物內心的喜悦。

這篇文章在書寫人物內心活動方面表現的比較豐富,所以我認為可以作為一個教學點開展學習。

2.學生帶着對“莎莉文”老師飽含敬意之情朗讀課題《再塑生命的人》,這個環節也是挺有意思的,有利於對文章主旨的把握。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在欣賞樂曲前我先介紹了嗩吶及其演奏姿勢等,,讓學生了解了嗩吶的構造及音色特點,然後讓縮腦用它獨具魅力的音色把我們帶到鳥的王國裏暢遊,一起欣賞《百鳥朝鳳》,這雖然是一首民間樂曲,但它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我給學生介紹民間藝人任同祥及參叫世界音樂比賽的情況,使學生對這首樂曲有了新的認識,以此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另外為了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我又給同學們欣賞了幾首樂曲,如《雲雀》《苗嶺的早晨》《蔭中鳥》《杜鵑圓舞曲》等片段。讓學生聽辨樂曲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使學生感受了各種樂器模仿鳥鳴時豐富的表現力,加深了學生對樂器的認識。結尾的拓展部分,我請學生欣賞了任同祥的另一首音樂作品《慶豐收》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嗩吶獨奏的特有魅力。

雖然本節課視聽效果結合較好,但在課堂上分段欣賞時學生的表演卻不盡人意。當出現鳥鳴的段落時,我請學生用小手來模仿小鳥的樣子,自己表演或與同學表演都可以。可學生做了幾下就不動了,好像沒有進入情境,可能樂曲太長了?另外當欣賞到音樂部分時,我請同學們做即興表演,學生表現也不積極,表演幾下就不動了。所以這一部分同學們的表現不好。我反思了一下,我應該這樣設計可能就不會出現以上的問題。由於音樂較長,學生總做動作有些累,我應該截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讓幾位同學到前面來表演,模仿小鳥飛翔的動作,或用手模仿成鳥的樣子來表演,這樣就會帶動全班同學動起來。當出現音樂片段時我應該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感受人們的歡樂心情。啟發學生人們歡樂時會怎樣做?學生們自然就會想到唱歌、跳舞。所以再引導學生用扭秧歌的形式來表現這部分音樂。這樣,學生就不會出現表演不好的情況了,而且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

所以,以後的欣賞課,我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尋求最恰當的教學途徑,優化課堂教學,使欣賞課煥發出它的活力!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本文是一組兒童詩,由《天和海》、《海上的風》和《大海睡了》三首詩組成。分別從大海的顏色,有風時的大海,無風時的大海這三個方面刻畫了大海千變萬化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熱愛大海的感情。課文想象豐富,語言優美,易讀易誦,本節課我是這樣設計的:

這篇課文應該讓孩子們自讀自悟,在反覆朗讀中感悟海之美,感悟語言之美,感悟作者的發現之美。所以在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閲讀,從而在讀中思,讀中品,讀中悟,讀中得。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就能深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在學習這首詩歌時,我先讓學生個別讀課文,在充分朗讀的基礎上,説説自己讀懂了什麼,瞭解 了大海的哪些特點,又體會到了什麼;在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個性化的體會去品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大海的神奇,從而激發學生對大海的熱愛和讚美之情。

在教學中,真正將學生放在了主體的地位 。再質疑問題的安排,美讀,欣賞的訓練 ,各個教學環節都是以人為本。如:讓學生在初步瞭解課文後,再把課文讀一讀,看看還有那些不明白的地方?有哪些疑問可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解決。從而引導學生通過抓住有關詞句精讀體會,最後使學生真正瞭解了大海的神奇與變化多端,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語言表達能力,正如他們在仿寫《海上的風》時所説:海上的風是調皮的娃娃,它一來,就惹得魚兒不再安靜;海上的風是搖籃,它一來,就輕輕地催人入睡;海上的風是魔術師,它一來,就變出五彩的貝殼;海上的風是畫家,它一來,就畫出翻滾奔騰的波浪……看來他們採用擬人化的手法寫了大海有風時的景象,最能吸引讀者 。

總的來説,在教學過程中,本節課力求落實新課程規範的理念,着力於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有待以後改進。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小露珠》是一篇優美的童話,它寫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過程,以及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讚揚了大自然的和諧、融洽和美麗。

這節課,我又上了三遍,前兩遍都是在自己的班級試上,不過兩次的教案除了開頭與結尾相似,中間的內容都是截然不同的。

為了上好一堂專家指導課,真的有點“心力交瘁”,不過在同事們的指導和幫助下,還是很幸福地完成了這項任務。

起初我是模仿網上的教案,稍作修改就開始試上了,因經驗不足和自身能力有限,整堂課的速度很快,不到20分鐘,全上完了,學生説的和做的時間非常少,整堂課幾乎是我在講,忽略了學生探究合作部分,把教師主導發揮得“淋漓盡致”,雖然課堂中也有很多練習,但與“小動物和植物對小露珠的喜愛”脱節,整堂課就是為了訓練而訓練,活像一節練習課。因此總結:我駕馭不了這樣的課型。於是我開始了第二次的嘗試。

課的開頭還是以小露珠形成的視頻出現,並用引背及齊讀的方式鞏固第一自然段的學習。接着抓住小動物們對小露珠的喜歡開始2—5自然段的體悟。我想抓住小動物們的動作詞訓練學生學會抓事物的特點去寫作,但這樣設計完再回到小動物們喜歡小露珠的內容上,顯得比較牽強,所以在第三次的教案上,我們用“小動物們都被小露珠吸引過來了,你們看,他們是怎麼過來的呀?”引出小動物們的動作,在此,我還配以flash,生動地展示了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是如何來到小露珠身邊的。第二堂課上,我的評價語幾乎沒有,都是以“對!”“請坐!”“好!”來結束學生的回答。而且因自己對教案的不熟,導致上課環節脱節、遺漏。本堂課時間依舊剩餘太多。

第三次是在專家指導課上上的。在抓2—5自然段的內容時,我花了過多的時間去讀和背,其實我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上就熟記這部分的內容,因為本文是需要背誦的,但用了過多的時間,使得內容枯燥而反覆。第六自然段我抓了“光彩熠熠”、“裝點”等詞句,讓學生感受到小露珠自身美,也把美奉獻給別人,並進行了一組説話練習,也是為了讓學生以植物的角色表達對小露珠的讚美與喜愛。但此環節,我沒有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中途打斷了學生的説話練習。板書中“奉獻”一詞顯得比較突兀,還需仔細琢磨下板書的內容及排版。

課後有一個以“越來越”説話的題目,本想放在課文最後一段訓練的,但為了渲染小露珠快要消失了的氣氛,所以我只把它放在了課後作業裏。但“越來越”的用法有兩種,應該先講解、示範及訓練,學生才能更好地完成這樣的作業。

本堂課進步的地方——我使用的評價語多樣化了,自我感覺比較自然,但不足的地方還是很多很多。在評課的過程中也已記錄各位老師提出的寶貴意見,希望通過努力,能把課上好!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中國石拱橋》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説明文,説明文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指導學生學習有關説明文的基礎知識,來提高閲讀、寫作説明文的能力,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我利用學校的問題教學模式,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製作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

因為本校地處鄉村,學生們關於橋的形式知之甚少,所以本節課導入時,我給學生們放了有關橋樑的圖片,使他們從家鄉的獨木橋這一層面一下子開闊了視野,勾起了他們學習本課的慾望。接着,我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如字詞和作者簡介等,通過檢查情況來看,學生們完成情況還是相當不錯的。然後要求學生速讀課文,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學生在自學中把不會的問題記錄下來,接下來就是學生們以組為單位相互合作,重點商討這些不會的問題,對於小組內解決不了的,提交全班,全班解決不了的,老師重點講解。然後教師針對本節課教學目標的設定,對趙州橋和盧溝橋、説明文的有關知識兩個方面進行精講點撥,然後老師找出文章中的例子進行訓練,以達到鞏固的目的。從實際效果來看,達到了我預期的目的,學生在輕鬆愉快中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並且通過親身參與加深了印象。

最後,我又設計了一個課後延伸環節,目的是對課堂上所學的內容進行拓展。

當然,由於時間倉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這堂課也留下了些遺憾。比如,時間掌控上不是很合理,課堂不是很緊湊,這在以後的實踐中是要努力避免的。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我把枯燥的識字教學和同學們喜愛的遊戲相結合,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激情高漲。比如在讓學生畫生字時,我讓學生和生字寶寶做捉迷藏的遊戲,因為這個遊戲是他們最愛玩的,所以他們在畫生字時,臉上還帶着笑容,甚至有一個小朋友還邊畫邊用手指指着生字説:“我捉到你了。”把畫生字當成一件有趣和幸福的事去做。在檢查生字時,我又讓學生和生字交朋友,正是這樣的角色轉換,學生不再把識字當成一種強加給他的任務。而是真正放鬆的去叫它們的名字,活躍了課堂氣氛。

總之,識字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會認字,會寫字,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會獨立識字。識字是寫作和閲讀的基礎,也是學習能力的基礎。教師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結合學生的思路特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積極參與識字教學,處處從學生主體的實際出發,鼓勵學生想象,實踐,從而使枯燥的識字教學成為培養學生髮現興趣和熱情探索的熱土。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6

2.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還不夠高,參與的面還不夠廣,教學效果可能會不盡如人意,吸收知識的個體差異會比較大。

3.由於本節課容量比較大,教學速度便加快,勢必造成好學生吸收得又快又多,而後進生來不及吸收.。

4.在讓學生總結新的定理和逆定理時,由於時間比較傖促,只能使少數學生會通順地用語言來描述,其餘學生都無法過關,所以在練習時產生困難。

改進意見

對新課的引入可更放慢速度,講解得更詳細透澈些,當學生一時不能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我不能急着將正確答案公佈於眾,而應進行適當引導.本節課的容量可減少些,這既能將內容講解得更透徹,又能讓更多的學生把新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生物社會行為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7

在課前我搜集了很多關於泉水的資料,有圖片和視頻材料,還有一些文本的材料也是關於中國的名泉。原以為這些足夠能夠幫助學生來學習和理解課文並且從中體會作者寫作的思想感情,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追根究底就是我在教學設計上考慮的不夠全面。

因為本課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只設計了一課時就結束。在導入的環節中,我給同學們看我搜集到的圖片,他們發出了驚喜的讚歎聲,基本上達到了我的目的,充分的引起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接下來就是認識生字詞,分段讀課文。就在讀課文這個環節上讓我覺得頭疼,感覺到很多同學在預習課文上做的很不好,課文讀的不夠流利,有的生字甚至還讀錯,在此耽誤了很長時間,到開始分析理解課文的時候已經過了20分鐘了,這個時候我就很着急。

學生已經知道了珍珠泉是個美麗有趣的地方,於是我就讓他們到課文中去找一找哪些地方最能體現出珍珠泉的美麗和有趣呢,把這樣的句子或詞語在書上劃出來,讀一讀。可是由於剩下的時間太少了,我就沒有給學生太多讀書的時間就讓他們開始彙報,結果就可想而知,但是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只是感覺很生氣,就覺得學生讀書怎麼這樣不認真,讀了一篇文章居然會一點感想都沒有,就一問一答的下課了,這麼美的文章學生沒有感悟到它的美,我也覺得心裏不舒服,好像本來能教給他們更多的東西。

現在想了想我又犯了以前常有的錯誤,就是沒有重視讀,學生讀的不夠到位,自然沒有太多的感悟,雖然我也在努力的改正這個毛病,可是有的時候不知不覺就着急了。而且我以後也要更加的重視學生的預習,因為這也直接關係到上課聽課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