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中班教學反思總結(通用7篇)

幼兒園中班教學反思總結 篇1

小鴨是我們班上孩子平時活動中比較喜愛也相對比較熟悉的家畜之一,小鴨走路的形態也是孩子們爭相模仿的動作。因此,我在我們班開展了《小鴨洗澡》的音樂教學活動。

幼兒園中班教學反思總結(通用7篇)

本次活動我設定了三個目標:1、學會演唱歌曲。2、喜歡錶演,願意在同伴面前進行表演。3、根據自己的經驗創編歌詞和動作,體驗創編的快樂。從活動的目標上來看,符合幼兒年齡特點和我班幼兒的能力水平。特別是第二點目標的制定,對我班幼兒的能力有一個提升作用,因為我班的孩子比較容易怯場,在人多的地方不能很大方的表現自己,因此我制定了這樣的目標,希望從平時的教學中能夠有意識的鍛鍊孩子的現場表現力。而從活動的效果上來看,三點目標基本能達到。但是相對於前兩個目標來看,第三個目標的完成有些不足。

因為材料的侷限,沒辦法為幼兒提供真實的鴨子讓幼兒認識,因此在本次活動一開始,我就通過播放圖片讓孩子們對鴨子有個初步的瞭解,以便於接下去活動的開展。接下來我用邊唱邊表演的方式來詮釋這首歌曲,加上這首歌曲歌詞簡單,旋律朗朗上口,孩子們很快的就掌握了歌曲的內容,整個活動一氣呵成,環節銜接順暢,但是避免不了的出現的一些不足:1、教師所提供的鋼琴伴奏速度有點快,導致孩子們在跟着伴奏唱的時候,總是跟不上伴奏的速度;2、在讓幼兒自由為歌曲創編相應的動作時,孩子們的創造力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大部分孩子都是跟着老師的動作來做;3、為幼兒提供的教學視頻音量比較小。

對於音樂方面教學的活動,對我來説還是一門比較生疏的功課,教師應該如何的把握重難點,如何有效的針對活動內容提出問題層層推進是我要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相信通過這個活動後,我會有所收穫,也相信經過不斷的進行課後反思,一定能提升自己的業務教學能力。

幼兒園中班教學反思總結 篇2

《愛吃水果的毛毛蟲》是一個有趣的但也是比較簡單的故事,非常適合小班上學期的孩子學習。可愛的毛毛蟲愛吃水果,每吃到一種水果都會説上一句話"水果,我愛吃!以此來豐富幼兒的詞彙,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於是在這個故事中設計了這樣的目標:1、讓幼兒在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嘗試用"(顏色)的(水果)"説話;2、讓幼兒知道水果營養豐富,多吃水果有益健康。

在活動中我設計了四個部分。

一是利用手指操來導入課題,再出示毛毛蟲來增加幼兒對毛毛蟲的親近感,並激發幼兒活動的興趣;二是幼兒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學説"(顏色)的(水果)"也是活動的重點部分,在這部分我利用課件操作來吸引幼兒,為幼兒創設寬鬆的氛圍,引導幼兒説説、做做中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是讓幼兒知道水果營養豐富,多吃水果有益健康。

四是通過遊戲讓幼兒複習鞏固所學句式。

整個活動下來,孩子們的積極性都很高,在活動中幼兒能積極開動小腦舉手發言,大多數幼兒都能獨立説"水果,我愛吃"能隨故事情節的深入而始終睜大着好奇的眼睛。尤其以毛毛蟲為引子,更加吸引幼兒的視線。不足之處是,在第二環節中,我只注重了過程,沒有讓幼兒多説。在遊戲環節中,由於教具與其她老師共用,在我的活動中沒有香蕉,當給幼兒發下香蕉後,幼兒就不知道怎麼説,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少。在以後活動中我應注意自己的缺點,使自己更加進步。

幼兒園中班教學反思總結 篇3

其實孩子們對"收集"並不陌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家長説"我的孩子總是把一些奇怪的東西,比如:石頭、落葉、小草等,帶到家裏,向寶貝似的收集起來。"但孩子對於收集這個詞並不熟悉和了解,通過這個故事不僅將幼兒熟悉的人和動物收集到的東西,形象直觀的呈現在繪本中,而且通過導入劉老師收集髮卡的方式,讓幼兒清楚明瞭的明白了什麼是收集。同時,還誇張、擬人式的向幼兒介紹了大千世界中,如同"收集"的自然現象和景觀。在授課過程中,我運用直觀的方式,讓幼兒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中,瞭解了繪本的基本結構,如:封面、扉頁、封底。如:我為什麼引導幼兒觀察封面、扉頁、封底的盒子哪?

因為很多繪本的封底和封面之間總是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然而,若無提醒,孩子可能更容易把它看成一個單獨的片段,因而與其中隱藏的意趣擦身而過。一旦,這種提醒開啟了孩子觀察閲讀時"有意識捕捉"的行為,則會更大地促進孩子閲讀的積極性並獲得閲讀的成就感。而繪本中有關"封面"和"封底"之間的閲讀經驗,將在日後的閲讀中延展下去。在觀察封面的時候,更悄悄啟動了孩子"猜猜看"後認識和印證的願望;小星星會是誰收集的,石頭會是誰收集的等,在這種充分的觀察和積極的猜想中,孩子們由對一個不熟悉的繪本故事"貿然前往"的觀察欣賞,演變成"有備而來"的積極期待。這樣就可以激發孩子的興趣。

在看圖説話的環節,在這裏,老師故意不講述的"停頓"和"等待",隱含着對孩子觀察表達的暗示和鼓勵;繼而,後繼的文本講述又自然包含了對孩子講述的肯定和修正,引導孩子向繪本的"文"、"圖"欣賞中邁進。也適時的解決了這節課的難點:嘗試在圖的觀察和文字的聆聽中解讀文本中的構圖、語言模式,積累讀圖解圖的閲讀能力和經驗。

在説説交流的環節,引導幼兒對課文進行了一次更加細緻的瞭解和觀察,並有了"新發現",這樣自我意識就獲得了發展。並通過我把這個故事再講一遍,要是遇上了你最喜歡的那一段,你就和老師一起講,這種集體閲讀方式培養和引發幼兒閲讀的興趣。在分享生活中的收集的環節。引導幼兒講述自己喜歡收集的東西,我又運用劉老師的照片的形式,引導幼兒初步進行創編。

幼兒繪本講述活動已經結束,但關於繪本有關的收集、展示活動卻開始開展起來,這樣可以讓幼兒親身體會到什麼是收集與收集的快樂。

幼兒園中班教學反思總結 篇4

這是一節大班的音樂課《鼓上的小米粒》,在這天的活動中,小朋友表現得個性棒,不但學會了歌曲,還能夠邊唱邊用肢體動作表現歌曲。從整個活動的效果來看,幼兒興趣濃,參與的用心性高,較好的實現了本次活動的教學目標。活動中,以幼兒喜愛的樂器——小鼓“唱歌”的形式導入活動,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我把學唱歌曲與搞笑的科學探究活動相結合,讓幼兒在探究活動中感受、體驗擊鼓的不同力度和頻率與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動態變化的關係這一物理現象,獲得知識和經驗,有效地幫忙了幼兒理解、記憶歌詞,避免了生硬的歌詞解説。另外我在“小鼓還能怎樣唱”和“鼓敲擊輕、重引起的米粒變化”的環節中,請幼兒大膽想象、操作和體驗,為幼兒帶給了探究和表現自己的舞台。其次,是教學的組織方面,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注重遊戲教學的方法,動靜交替,層層遞進。在活動中,注重以遊戲形式貫穿始終,讓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充分調動幼兒的參與用心性,較好地到達了教學目標,充分體現愉快教學給小朋友帶來的樂趣。比如在扮演米粒跳舞和最後的《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的遊戲中,幼兒玩得個性高興,在玩的同時體驗了敲鼓的輕重與小米粒的動態變化關係。

在幼兒操作感受鼓點的震動方面沒有顧及全體幼兒,只有部分幼兒上來操作了,其他的幼兒都是旁觀者,並沒有親身體驗。《綱要》指出:為幼兒帶給豐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讓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多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帶給活動的條件,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嘗試。”本來,我也想多準備些鼓,讓每個幼兒都有機會嘗試,但我擔心孩子們會亂,米粒撒在地上會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而取消了這個念頭。此刻想想,只為了讓教學持續有序而扼殺了孩子們的探究慾望,真是得不償失。在最後的遊戲環節,原本能夠請幼兒三五成羣結伴遊戲,其中一幼兒當敲鼓人,其他幼兒當小米粒,然後互換主角,使幼兒充分體驗到遊戲的快樂。當時只思考到教學的不要把時間拖得太長,而略了生生互動,這也是在以後的活動中就應引起重視的。

幼兒園中班教學反思總結 篇5

目標:發現物體的對稱性,根據帶給的已有圖形,畫出與物體相對稱的另一半。

準備:具有兩組相對稱的圖形若干,幼兒活動材料第二冊第19頁《搞笑的對稱圖案》、水彩筆。人手一張長和寬為4釐米和3釐米的彩色紙、剪刀、水彩筆。已拼插好一半對稱圖案的玩具或插粒若干套,玩具、插粒若干。

過程:一、後面躲着誰(教師先出示已折成一半的圖形或實物,讓幼兒猜猜後面會是什麼。再是讓幼兒折對稱圖形)

二、找朋友(展示圖形片,請幼兒在帶給的圖形中找找每個圖形的朋友,説説它們為什麼是朋友,再羣眾觀察兩個圖形的異同:形狀、顏色、圖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對稱的好處)。

三、找一半(讓幼兒説在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對稱物體和自己身體上有沒有對稱的地方,指導幼兒操作活動材料,找出對稱的圖畫並塗色請幼兒觀察已經拼好一半的圖案,用相同的玩具材料拼出相對稱的另一半)。

修改後活動方案:

目標與上面同。

準備:三張對稱圖片:三角形,花朵,小鳥。

對稱及不對稱圖片若干。

操作紙每人一張:有找對稱塗色的,有畫對稱圖形的。

過程:一、猜一猜(分別出示三張對稱圖片的一半,讓幼兒猜出後面是什麼。三張全出示後引導幼兒觀察左右兩過的異同:形狀、顏色、圖案相同,左右位置相反,感知理解對稱的好處)。

二、找一找(先出示若干半張圖片,讓其尋找對稱的另一半。再在自己身上尋找對稱的部位)。

三、做一做(用自己的身體做對稱的動作)。

四、畫一畫(在操作紙上先找對稱圖案,再塗色對稱圖案,最後畫對稱圖案的另一半)。

活動設計的反思:

這是一個對“對稱”含義理解的活動,而“對稱”的物體、圖案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只要告訴幼兒“對稱”的條件,幼兒能容易找到,但是這種方法回到了原先的“灌輸、傳授”式,幼兒在活動中永遠是處於被動者。所以如何讓幼兒主動學,樂意去尋找發現,這是活動設計的關鍵。如今有了首席備課人,但設計的活動思路不屬於自己,要使這活動儘量減少紕漏,那就精心的構思活動方案,琢磨活動過程,把握每個活動中每個環節,活動後進行反思。因此活動前我仔細琢磨了原活動方案,總覺得不是自己的不能得心應手去實施,因此對活動進行了修改調整,讓幼兒在“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畫一畫”的幾個環節中,引導他們發現了“對稱”所需的條件,每個環節清晰、明瞭,重點突出。

活動目標的反思:活動的目標實而在,不空不廣也不難,並已在過程中很好的體現,個性是“發現物體的對稱性”我覺得十分好,都是幼兒透過自己的觀察而得到的正確答案。是一種主動學習的反映。

活動過程的反思:

“猜一猜”是活動的第一環節。而“猜”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去“找”。我要讓幼兒在快樂的“猜一猜”後,自己去尋找左右兩邊的異同點,這就是重點。在猜的過程中孩子們興趣高漲,因為我對幼兒的猜測答案都沒肯定也不否定,所以他們就特好奇,給下面的“尋找”增加了更大的興趣。在我的鼓勵下,他們都用心主動的尋找着每張圖片兩邊的相同點與不同,最終自然的發現了“對稱”的條件:形狀、顏色、大小、圖案相同,方向相反。然而就在讓他們找不同點時,我提出了一個帶有誤導性的問題:“找一找兩邊有什麼不一樣”,因此幼兒就從細微之處找不同,還真的找到了線條不直、圓圈不圓之類,沒有一個幼兒會從方向上去觀察,我也就只能半提醒着他們“看看小鳥吧朝哪邊”,幼兒才恍然大悟“方向相反”了。顯然這是我的提問出現了問題而導致的。這環節讓我滿意的是話比較簡潔不多,靈活的應對幼兒的“猜測”。讓我遺憾的就是:問題設計不妥,帶來了誤導或多或少的耽誤了教學活動的時間。

“找一找”是對“對稱”含義的理解後的初次應用。我就請班上學習、理解潛力中偏下的幼兒回答,結果是多數幼兒對“對稱”已理解,也能找到相同的另一半,但還有極少幼兒有些模糊而出現錯誤,因此就在他們的錯誤中提出問題並極時幫他們解決了問題,使幼兒更加理解了對稱的意思。

“做一做”是為了增加一點趣味性,前二個環節都是以説為主,而做一做即是讓他們鞏固“對稱”的理解,又是能讓他們好動的身體能得到簡單片刻。雖是動的一刻,但師幼配合十分默契。

“畫一畫”的操作活動有看、想、找、塗色、畫的過程,是前面學習的綜合反映。在此中我覺得不足的是:在幼兒操作前沒有再次或是小結一下對稱條件,也沒有示範,因此很多幼兒出現了對稱的顏色沒有用上,他們只是塗色而已,如果能提一提,也許幼兒塗色時會主意到色彩的變化與對稱。

這就是我對“搞笑圖案”整個活動的全面反思,只有在仔細深入的反思中才能找到或者是接近有效完美的教學途徑。

幼兒園中班教學反思總結 篇6

組織小班主角遊戲時,我在“娃娃家”投放了各式各樣的玩具,有煤氣灶、鍋、鏟、杯子、碗、盤子、衣服、梳子、電吹風、剪刀、衣架、洗衣機、熱水器等。遊戲前,我特地向孩子們提出要求:“要愛惜玩具,不爭搶,玩後要把玩具放回原處。”孩子們都響亮地回答:“明白了。”但是,遊戲還沒開始,孩子們就亂了套了,琳琳和娜娜像拉大鋸似的搶着鍋子,娜娜説:“這是我的,我先拿到的。”琳琳説:“我是媽媽,我才能煮飯。”琛琛哭着跑過來:“老師,明明搶我的手機,不讓我當爸爸。”明明爭辯着:“他是弟弟,我才是爸爸,弟弟不能全手機。”琪琪和詩詩為搶電吹風也吵了起來……遊戲無法進行下去了。

我準備了那麼多的玩具材料,目的是激發幼兒對遊戲的興趣,促進遊戲的發展,但結果是幼兒對玩具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遊戲卻無法開展下去。問題正是出在我沒有充分思考小班幼兒的遊戲特點。小班幼兒模仿和從眾心理強,看到同伴玩什麼也要跟着玩什麼,所以會出現爭搶主角、爭搶玩具的現象。可見只投放種類多樣,但數量只有一套的玩具是無法使遊戲順利開展的。

有了前車之鑑,在接下來的遊戲中,我在每個“娃娃家”投放了兩套及以上的玩具。孩子手頭都有玩具了,爭搶現象確實少了很多。但是,新的問題出現了。只見每個“娃娃家”的桌子上都堆滿了碗、盤子、勺子等,地上也放着菜籃子、洗菜盆等。峯峯從菜籃裏拿了一個蘿蔔,望着滿桌子的東西不明白往哪兒放,最後乾脆掀開鍋蓋把蘿蔔放在鍋裏;寧寧拿起所有瓶瓶罐罐全往鍋裏扔……又亂了套了。

投放數量充足、種類多樣的玩具減少了爭執和衝突,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究其原因還是我對小班幼兒缺乏全面、深入的瞭解。小班幼兒生活經驗有限,遊戲資料相對單純,因而玩具多了反而影響遊戲的開展,而只能停留在簡單的玩具操作上。,那麼,如何科學地為小班的主角遊戲投放玩具材料呢經過幾次嘗試,我逐漸明白:同一主題的材料應多套,但種類數量不能過多,應根據階段分層次投放玩具。遊戲初期的玩具種類一般以四五種為宜,相同材料以兩套為宜。隨着遊戲

幼兒園中班教學反思總結 篇7

“為什麼説這是一個難忘的擁抱節呢?”

幼兒紛紛舉手回答説:“因為大熊改正了缺點,有了好朋友。”

“小動物原諒了大熊,和它還是做了好朋友。”

“那我們小朋友有沒有做錯過事,有沒有和小朋友鬧過矛盾呢?此刻你們原諒他們了嗎?如果你已經原諒了他,那麼就輕輕地走過去和他擁抱一下,親一親。”

幼兒在音樂聲中,和同伴抱一抱,親一親,有些幼兒都感動地哭了出來。

此刻的幼兒多數為獨生子女,在家為龍為鳳、驕橫霸道,與小朋友相處也是自私自利、不懂謙讓。常常看到有的孩子做錯了事情還不知悔過,從而失去更多朋友。為了讓孩子們學會交往、善待朋友,我設計了《大熊的擁抱節》這一活動方案,讓幼兒在欣賞故事的同時,明白霸道的行為會讓自己失去很多朋友,使幼兒領悟到“知錯就改”還是會得到朋友的原諒的,以此教育幼兒要珍惜友誼,與同伴友好相處。

本活動中PPT的運用,給了幼兒一個驚喜,他們聽故事時個性專注,加上班得瑞的音樂背景,使故事聽起來個性有感染力。講述表演環節幼兒簡單地就掌握了故事資料,而且對主角表情、語氣拿捏得也很準確。在為大熊想辦法、改正缺點的時候,看到有的幼兒,恨不能把各種好事都説出來讓大熊去做,我理解了他們的良苦用心,最起碼一點:孩子們是善良的,是具有同情心的。以至於之後“大熊打開門,看到小動物們全來了”,小朋友們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來,這説明孩子們都是渴望友情,需要友誼的。最後,讓幼兒自己過一個擁抱節時,我聽到了這樣的聲音“上次是我不對,我不該搶你的玩具,你能原諒我嗎?”“當然原諒你了,我們還是好朋友呀!”説完,他們又緊緊地擁抱在一齊。我想,看到這一幕,我們這次活動的目的是圓滿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