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船上的特殊乘客課後反思(精選5篇)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課後反思 篇1

一、略中求精,找準切入點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課後反思(精選5篇)

我在教學《飛船上的特殊乘客》一課時,採取了聚焦策略,從種子的變化切入,展開教學。導入課題後,通過朗讀課文中一段文字“20__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國成功進行首次載人航天發射,實現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在神州五號飛船上,有一批“特殊乘客”——植物的種子。”刺激學生的閲讀慾望。從此聚焦種子的變化,讓學生通過默讀找出課文哪裏讓你感受到種子的變化,劃出相關的句子。

二、讀寫結合,體會寫法特點

週一貫先生多年前就指出:在語文課上,不能“君子動口不動手”。動筆寫一寫,在客觀上能迫使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不至於課堂上成了老師和部分學生的熱鬧對話。

在課堂上,尋找語言文字的點,適時引導學生進行仿寫訓練,讀寫結合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即使在略讀課文教學,我也儘量抓住機會讓學生課堂上有機會動筆。仿寫訓練點的尋找,要整合整個單元的單元主題與教材特點。《飛船上的特殊乘客》是四上第8單元的第四篇課,這個單元的學習主題是:“科學技術的發展”。這個單元共選用了四篇説明文,這《飛船上的特殊乘客》之前,有兩篇精讀課文和一篇略讀課文。説明文説明方法的學習與運用,是本單元的訓練重點。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課後反思 篇2

1、拓展遷移,激發閲讀興趣

如果把閲讀比作開車的話,那麼課堂內的閲讀是開車考駕照的訓練場,課外閲讀就是“公路上的自由行駛”了。如果説精讀課是嚴格規範的訓練場的話,那麼略讀課就是“依路而建半開放的訓練場”了。為課外閲讀引路,最後目標也指觀獨立完成的課外閲讀,才是閲讀教學的主旨。大量的行駛經歷,才能形成高超的開車技術,閲讀也不例外。

本篇課文的教學激發了學生探究太空的慾望和閲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教學結束時適時地為學生提供參考的書目,引導學生課外閲讀選讀課文《人造發光植物》等文章,上網瞭解我國生物科學取得的新成就。課外閲讀作業把學生引向了課外閲讀的公路上,讓學生課內的學習有了操練的地方。

2、不足之處

經過一節課的教學,我認為學生配合十分好。課堂也很熱鬧。但是略讀課文中需要精讀的點要更突出,更集中。這個點的確定,就成為略讀課文教學的重中之重。而我的教學設計欠一個集中的“點”,經教研組教師的討論,認為應該圍繞“小小的植物種子經過一番太空旅行,好像獲得了“魔力”可以有這麼多美妙的變化和神奇的用途。”進行,這樣的課堂就不會這麼散。此外在切入重點句段時,多為學生創設親近文本時機做得還不夠,今後在略讀課文的教學上,還需努力做到略中有精,精中出彩!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課後反思 篇3

剛剛上完《飛船上的特殊乘客》,以下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

一、成功之處

1、課堂導入切合實際。板書後,讓學生讀課題,後提問:“這位特殊的乘客指誰呢?”同學們畫出來,並讀出來,這裏還解釋破折號的意思。

2、板書科學,將從太空回來的種子和普通種子進行培育比較,發現哪些差異;經過篩選,再培育成優良的太空蔬菜,並説説他們具有的優點。講解了“篩選”的意思。

3、引導學生找出太空蔬菜具有的優點從何而來,大部分學生都能找出第一點,只有一小部分學生找出第二點。

4、接着讓學生自讀課文,瞭解太空蔬菜的食用、藥用及其其他功能。老師再總結。

二、不足之處

1、學生的參與面不廣。雖然本節課積極調動學生參與,但仍有個別學生不能全身心投入。

2、沒有書寫指導。比如形近字的偏旁用彩筆書寫,易錯字重點板書。身體的“身”,在作偏旁時不出頭。類似的還有小舟的“舟”。方法的“方”字的筆順等。

3、沒有課外延伸。課堂上,只利用自己的知識,對學生進行讀書教育。

三、整改措施

1、加強備課,針對不愛發言的學生,將這部分學生充分調動起來,積極參與學習。

2、學生自學時,加強指導,督促檢查。

3、備課時,要充分設計好分析課文時的問題,即要鼓勵學生讀文,又要教學生分析概括的方法。

這是對本課的反思,有不當之處,敬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課後反思 篇4

《漁夫的故事》一課選自古代阿拉伯著名的民間故事集《一千零一夜》。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了所羅門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故事中魔鬼的強大和漁夫的弱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這時候漁夫想道:“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壓制他的妖氣。”

這是課文唯一一次對漁夫心理活動的描寫。從他的想法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見,漁夫此時已經鎮定下來,他知道怕魔鬼和與魔鬼講道理,都是徒勞的,自己能與魔鬼較量的,不是身體,而是智慧。他想到了,只有讓魔鬼重新回到並子裏,才可以治服它。所以下面的對話,漁夫的語言就充滿了智慧,讓魔鬼相信:他不想再乞求、辯解,準備束手待斃,使魔鬼不知不覺進入了圈套。

飛船上的特殊乘客課後反思 篇5

新教材在引入倍數和因數概念時與以往的老教材有所不同,比如在認識“因數、倍數”時,不再運用整除的概念為基礎,引出因數和倍數,而是直接從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概念,目的是減去“整除”的數學化定義,降低學生的認知難度,雖然課本沒出現“整除”一詞,但本質上仍是以整除為基礎。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的探究發現提供足夠的時空和適當的指導,同時,也為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從以下三個方面談一點教學體會。

(一)設疑遷移,點燃學習的火花。

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我採用“拼拼擺擺”作為談話進入正題,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一對應、相互依存。對感知倍數和因數進行有效的滲透和拓展。

教學找一個數的倍數時,我依據學情,設計讓學生獨立探究尋找3的倍數。我設計了嘗試練習——引出衝突——討論探究這麼一個學習環節。學生帶着“又對又好”的要求開始自主練習,學生找倍數的方法有:依次加3、依次乘1、2、3……、用乘法口訣等等。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我組織學生圍繞“好”展開評價,有的學生認為:從小到大依次寫,因為有序,所以覺得好;有的學生認為:用乘法算式寫倍數,既快而且不受前面倍數的影響,可以很快地找到第幾個倍數是多少,學生髮現3的倍數寫不完時都面面相覷,左顧右盼。學生通過討論,認為用省略號表示比較恰當。用語文中的一個標點符號解決了數學問題,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學生從中體驗到解決問題的愉快感和掌握新知的成就感。

(二)操作實踐,舉例內化,認識倍數和因數

我創設有效的數學學習情境,數形結合,變抽象為直觀。首先讓學生動手操作把12個小正方形擺成不同的長方形,再讓學生寫出不同的乘法算式,藉助多媒體出示乘法算式引出因數和倍數的意義。這樣在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從動手操作,直觀感知,讓學生自主體驗數與形的結合,進而形成因數與倍數的意義.使學生初步建立了“因數與倍數”的概念。 這樣,充分學習、利用、挖掘教材,用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引出了新知識,減緩難度,效果較好。

(三)注重細節,注重學生的習慣培養

學生在找一個數的因數時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漏找,即找不全。學生怎樣按一定順序找全因數這也正是本課教學的難點。所以在學生交流彙報時,我結合學

生所敍思維過程,相機引導並形成有條理的板書,如:36÷1=36,36÷2=18,36÷3=12,36÷4=9。這樣的板書幫助學生有序的思考,形成明晰的解題思路的作用是毋庸質疑的。教師能像教材中那樣一頭一尾地成對板書因數,這樣既不容易寫漏,而且學生麼隨着流程的進行,勢必會感受到越往下找,區間越小,需要考慮的數也就越少。當找到兩個相鄰的自然數時,他們自然就不會再找下去了。書寫格式這一細節的教學,既避免了教師羅嗦的講解,又有效突破了教學難點,我相信像這樣潤物無聲的細節,無論於學生、於課堂都是有利無弊的

由於這節是概念課,因此有不少東西是由老師告知的,但並不意味着學生完全被動地接受。教學之前我知道這節課時間會很緊,所以在備課的時候,我認真鑽研了教材,仔細分析了教案,看哪些地方時間安排的可以少一些,所以我在總結倍數的特徵,這一環節裏縮短出示時間,直接以3個小問題出示,,實際效果我認為是比較理想的。課上還應該及時運用多媒體將學生找的因數呈現出來,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自己的發現: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應該及時跟上個性化的語言評價,激活學生的情感,將學生的思維不斷活躍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