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課案教學反思(精選12篇)

八年級數學課案教學反思 篇1

1。根據新課程概念:“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的設計遵循了這一理念,注意通過摺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在操作中進行自主探索和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從而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並獲得用摺紙這樣的操作發現法探究圖形性質的活動經驗。

八年級數學課案教學反思(精選12篇)

2。在本節課的教材內容處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是滿足所有七年級學生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又注意了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本節課突出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即對原有例題作了補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饋練習活動,讓學生在議練活動中學會運用角平平分線性質解決問題,同時還進行了思維拓展,這樣充分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本理念。

3。本節課在教法上採用了“探究——發現”教學模式,這是基於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實踐背景,適用於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注意突出學生活動,設置了四個活動:①動手活動:通過動手度量、摺紙等活動,探索角平分線的性質;②表述活動:用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合語言表述角平分線性質,並互動説理證明;③應用活動:角平分線的性質的認識及應用;④拓展活動:結合本節課的知識,對線段的軸對稱性進行探索。

4。教材中只給出了角平分線性質的文字語言敍述,並沒有給出符號語言的表述,由於我校的學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學習時,已經接觸了符號語言的敍述,並且能夠進行簡單的説理。因此在這裏,教師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結合圖形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並且對性質進行了説理,同時在對性質説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師都給出了規範的證明過程,這樣既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又為後面學習證明(一)、(二)、(三)打下基礎。

5。評價方式根據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教學中教師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是否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説理,是否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並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和鼓勵。(華東師大版教材七年級(下)第十章第三節“等腰三角形”第一課時)成功之處:我用一句話來説明本節課中我的成功之處,那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達爾文説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本節課我圍繞“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教學價值觀,緊扣“方法”二字進行突破;使學生從知識技能到思想方法上都得到培養;讓學生在帶着問題自讀教材中學會閲讀;在小組活動中學會知識的探索和歸納;在一題多解中訓練發散思維,從而使能力目標得以達成,也使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為了真正讓學習知識落到實處,我又在每得出一個知識點後及時給出專項練習題強化訓練;再分別以A、B、C三個水平層次進行分層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使知識目標順利達成,也使學生真正掌握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足之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為有兩個地方需要改進,第一個地方是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的教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上課時我發現基礎較差的同學不太容易理解,反思之後我覺得:如果老師先把第一個性質的符號語言轉化示範出來,再以填空的形式由學生嘗試完成後兩個性質的轉化可能效果會更好,教學難點更容易突破。第二個地方是小組合作環節,讓學生通過分組活動摺紙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時,主要還是優等生控制着整個局面,成績較差的學生就只是看和做助手的份。如果我改成每個小組都定成績較差的那個學生為發言人,使他們有表現的機會,然後成績較好的一名學生為補充發言人,及時補充和完善小組得到的結論,可能更能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教師只有不斷地在反思中消除遺憾,才能不斷地改進、完善教學,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仰望星空,它是那樣的遼闊而深邃:教學教育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思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八年級數學課案教學反思 篇2

1。根據新課程概念:“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本節課的設計遵循了這一理念,注意通過摺紙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實踐,在操作中進行自主探索和師生、生生互動交流,從而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角平分線的性質。並獲得用摺紙這樣的操作發現法探究圖形性質的活動經驗。

2。在本節課的教材內容處理上,既注意了教材是最基本的課程資源,它是滿足所有七年級學生最基本的知識內容,又注意了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此,本節課突出了課程資源的開發,即對原有例題作了補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饋練習活動,讓學生在議練活動中學會運用角平平分線性質解決問題,同時還進行了思維拓展,這樣充分體現了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本理念。

3。本節課在教法上採用了“探究——發現”教學模式,這是基於本節課的知識內容,有實踐背景,適用於讓學生動手操作探究,因此本節課在教學活動設計中,注意突出學生活動,設置了四個活動:①動手活動:通過動手度量、摺紙等活動,探索角平分線的性質;②表述活動:用文字語言、圖形語言、符合語言表述角平分線性質,並互動説理證明;③應用活動:角平分線的性質的認識及應用;④拓展活動:結合本節課的知識,對線段的軸對稱性進行探索。

4。教材中只給出了角平分線性質的文字語言敍述,並沒有給出符號語言的表述,由於我校的學生在第二章、第五章學習時,已經接觸了符號語言的敍述,並且能夠進行簡單的説理。因此在這裏,教師引導學生將文字語言結合圖形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並且對性質進行了説理,同時在對性質説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教師都給出了規範的證明過程,這樣既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又為後面學習證明(一)、(二)、(三)打下基礎。

5。評價方式根據新課程的評價理念,教學中教師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是否能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説理,是否能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並注意在教學過程中給予學生適當的評價和鼓勵。(華東師大版教材七年級(下)第十章第三節“等腰三角形”第一課時)成功之處:我用一句話來説明本節課中我的成功之處,那就是:“仰望星空,腳踏實地”。達爾文説過:“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本節課我圍繞“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一教學價值觀,緊扣“方法”二字進行突破;使學生從知識技能到思想方法上都得到培養;讓學生在帶着問題自讀教材中學會閲讀;在小組活動中學會知識的探索和歸納;在一題多解中訓練發散思維,從而使能力目標得以達成,也使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得以突破。

為了真正讓學習知識落到實處,我又在每得出一個知識點後及時給出專項練習題強化訓練;再分別以A、B、C三個水平層次進行分層練習,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收穫,使知識目標順利達成,也使學生真正掌握了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不足之處:反思本節課的教學過程,我認為有兩個地方需要改進,第一個地方是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文字語言轉化為符號語言的教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上課時我發現基礎較差的同學不太容易理解,反思之後我覺得:如果老師先把第一個性質的符號語言轉化示範出來,再以填空的形式由學生嘗試完成後兩個性質的轉化可能效果會更好,教學難點更容易突破。第二個地方是小組合作環節,讓學生通過分組活動摺紙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質時,主要還是優等生控制着整個局面,成績較差的學生就只是看和做助手的份。如果我改成每個小組都定成績較差的那個學生為發言人,使他們有表現的機會,然後成績較好的一名學生為補充發言人,及時補充和完善小組得到的結論,可能更能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因此教師只有不斷地在反思中消除遺憾,才能不斷地改進、完善教學,不斷地提高教學水平。仰望星空,它是那樣的遼闊而深邃:教學教育的真理,讓我苦苦地思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八年級數學課案教學反思 篇3

走出了熙熙攘攘的大學校園,滿載着一番憧憬和熱忱,懷揣幾分好奇與擔憂我踏上了教學崗位。當天幾十雙好奇和求知的眼睛還忽閃在腦海中時,地球已不知不覺轉動了近一百圈。在這短暫的期間內,有笑有淚,有苦有樂,有遺憾失落也有沉甸甸的收穫以及滿滿的憧憬,讓我愛上了這片青草地,因為它是我放飛夢想的起點,也是我辛勤耕耘的心靈花園,為了讓綠意盎然的生機鋪上色彩,我必須不斷地向前衝,衝破侷限,走出誤區,然而要想使自己儘快地成長起來,“吾日三省吾身”是非常必要的,這要實踐於教學中,最好的辦法就是勤做教學反思。

在這半學期,我感覺培訓很多,聽課也很頻繁,而培訓和聽課的大部分內容都是關於素質教育和新課標理念的,什麼“先進的教學方法”、“成功的科研成果”、“新課改”、“師生雙邊互動”等等很多新的教學名詞不斷在我的腦中湧現。我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完成新課標理念改革,新教師就首當其衝,我“義不容辭”地開始實施我的“計劃”。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我在開學的第一天就主張學生快樂地學習,尤其是這門包羅萬象的學科-科學,因為它並不象有的課程那樣,記住幾個概念,幾條結論就能解決很多問題,而是需要學生具備探究精神,聯繫生活實踐,能靈活地應用理論知識來解釋千變萬化的自然現象。所以我認為只有學生願學,樂學,才能在掌握知識的同時,更有利於培養他們的觀察,分析和實驗能力。可是在一個星期後,我發現原來現實與理想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學生的自制能力並沒有我想象中的好,我忘了他們畢竟只是一幫孩子,而我太習慣於以我的思維去要求他們,那時我有些迷茫,我向有經驗的老師請教,她很耐心地告訴我對學生不能縱容,適當地嚴厲反而有助於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至於學生興趣的來源是教師個人的魅力和課堂內容的豐富性和有趣性,不過這個的前提就是你必須不斷提高你的課堂駕馭能力,因為只有學生樂意靜下心來聽講,你的課堂才會出彩。我恍然大悟,既然他人的思想我無法主宰,為何不從自身出發,我可以努力讓學生喜歡聽我的課。那麼這首要前提是精心備課,熟悉和巧妙應用教材。為了讓課堂飽滿,我翻閲了許多參考書,找出許多典型例題,還在網上搜尋通俗易懂的實例,可漸漸地我發現一堂課的時間不足以講完我的內容,最讓人懊惱的是學生實際上掌握的並沒有隨之增多,有時候他們還會覺得有些吃力,跟不上我的思路,其實我在不知不覺中又進入了一個誤區,一個優秀教師的教學,並不是教師自己教給學生多少東西,而是你的學生學會了多少東西。比如作為教師,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有可能倒給學生“一杯水”。可這一杯水怎麼倒?就要看老師的功底。教師要做到的並不是僅僅在三尺講台之上滔滔不絕,而是應該換位思考,多走下講台,站在學生的立場,去思考如何教學,如何把一個知識點深入淺出地教給學生,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講究科學的方法,這就是我們教師“科學發展觀”的體現。比如,利用分子觀點解釋水蒸發的教學,如果光按課本,水的蒸發是由於水分子的運動離開液麪的過程。知識是傳給學生了,但是學生是否理解就要下個問號了!所以,作為新教師更應該在教學過程中多講“為什

麼”,少講“是什麼”,俗話説:“授之於魚不如授之於漁。”另外,要合理安排好課堂時間,學生維持注意力的時間有限,一定要有足夠的時間留給學生思考和消化,否則收效甚微。

接下來一段時間我聽了不少優秀教師的課,讓我收益匪淺,在他們活躍的課堂氛圍中,我認識到三點,一是他們都往往善於創設問境,一問驚起千層浪,使課堂激起活力的精彩。古人云:“教貴巧問,小巧則小進,大巧則大進”。教師在科學課堂中要設計巧問,創設的問題應該能夠融合知識與趣味,實踐與感悟,情感與理念為一體,使學生在問中增長知識,在問中產生興趣,在問中學會思考,在問中昇華感情,在問中形成觀念。二是課堂語言很具有藝術性,有人説語言“不是蜜,但能粘住一切”。要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教好的教學效果,就應該發揮語言“粘”的作用,要麼生動形象,要麼幽默詼諧,要麼凝練準確,當然,這是一門很精深的藝術,錘鍊語言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對新教師而言也是“任重而道遠”。三是師生關係要和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説:“真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動,唯獨從心裏出發,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學會多以商量的口吻和態度與學生平等地對話,溝通,合作,和學生共同探討,研究,成功地完成學習任務。總之,在優秀教師的課堂上,我看到的不是老師告訴學生問題的答案,而是老師幫助學生學會如何得到信息,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和運用信息解決問題.我看到的是優秀教師如何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學生踴躍地發表自己的獨到見解,我想這也是我應該不斷努力的方向。

年輕的我們在教學道路上難免會遇到磕磕碰碰,這時候我們應該停下來深深地反思,而不是盲目向前,只有這樣,才能看清出自己的不足,才能整裝,重新出發,朝着那片更美的朝霞邁進!

後記;應付學校檢查!

八年級數學課案教學反思 篇4

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分類》教學反思關於“角”,學生在二年級已有初步的接觸,但是大都屬於直觀的描述,現在是在二年級的基礎上恰當抽象出圖形的特徵,系統學習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角的畫法等等。角的分類是在學生已初步認識角,會用量角器量角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平角、周角,根據角的度數分類,區分直角、平角、鋭角、鈍角和周角。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了很多的大小不同的角,但對常見的角的分類的知識,生活中接觸很少,顯得比較抽象。

國小四年級的學生抽象思維雖然有一定的發展,但依然形象具體思維為主,分析、綜合、歸納、概括能力較弱,有待進一步培養。而數學來源於生活,我們的日常生活就是學習數學的大課堂,是探索問題的廣闊天地,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是數學學習的最終目的。因此,我從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 自己捕捉生活素材,然後從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使他們獲得主動探究數學快樂的快樂。

我根據學生們已有的鐘表的認識,首先讓學生看鐘説出在幾時整,時針和分針成90度的角?在幾時整,時針和分針成180度的角?學生很快得出3時或9時成90度,6時整成180度。然後我讓學生説出2時整,時針和分針成多少度角?當時有少數幾個同學説出來了,並且説出了不同的想法。有個同學説3點整,時針和分針成90度,而3點時,分針走了3格,即3格是90度,那麼1格就是30度,因此2時整的時候,時針和分針成60度的角;還有個同學説時針從12點再走到12點,走了360度,而鐘面上有12格,因此每一格就是30度,所以2時整的時候,時針和分針成60度角。接下來我又問9∶30時成多少度角?結果好多同學上當了,都以為是形成了直角,最後全班只有一個同學答對了,他的小結讓許多同學頓悟,原來,時針與分針都是在運動的,只是時針走得慢,分針走得快而已。在探究活動中,同學們形成了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分析能力,並切身體會到自己探究成果的樂趣,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探究大千世界的慾望。

在本課的結束部分,我與學生一起尋找生活中的角,將課本的知識有效地進行了延伸。總之,關於角的分類的知識,我讓學生在主體積極參與、操作、交流、動腦、動口的探究性學習中建立概念、理解概念和應用概念。實踐證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煥發師生生命的活力,讓課堂更精彩。

八年級數學課案教學反思 篇5

我在《10的加減法》一課的教學中,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教師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態度和習慣,全課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引導下的積極的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豐富的數學學習活動中感受到數學的有趣與有用,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下面談談我的具體的幾點體會:

(一)教學中,我相信學生,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探索、去嘗試。

這節課課一開始,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採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我課前準備了一包彩虹糖,找兩名錶現好的學生到前面來,請一名學生把彩虹糖分給他們,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塊彩虹糖,並引導學生説出是怎麼想的。接着我讓孩子分別嘗一塊彩虹糖,提問:現在有多少塊彩虹糖?進而導入課題。

(二)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

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 於是我採用了“ 數學規律的情景探究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把課件作為學生學習的工具,這時,信息技術作為了交流討論 、表達的工具。我把每種關於10的加減算式都以創設生活情景展現給學生,突破教課書上的利用點子圖的學習方式,真正做到讓學生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如在講授10-1=9這一算式時,在課件的畫面上出現一棵大樹,上面有10只可愛的小鳥在嬉戲,突然一隻小鳥飛走了。這時我在讓學生充分觀察畫面後,讓他們説説發生了什麼事,並提一個數學問題,提問的學生有權利叫另一名學生回答他的問題。這樣,既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體驗用數學的樂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探索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三)培養學生多元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到發展。

在教學內容中我設計了“開放題”環節——巧填數,題目是:+=10 10-=設計這一環節的目的就是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有利於孩子思維發散性的發展。

(四)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在課程結束之前我設計“小小神算家”這一教學環節,在課件中出現關於本課的口算題卡,並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比賽。這既是對本節課內容的複習,同時又增強了他們的團隊精神,孩子們都躍躍欲試。

此時,我感受到:教學資源無處不有,只要適時適事地利用,就可取得意想不到之效。教師既要“教中學”,也要“學中教”,只有充分、合理地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才能教學相長,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會學習。

八年級數學課案教學反思 篇6

有人曾説“課堂教學總是一門帶着遺憾的藝術”,作為一名教師,我對此也頗有感慨。面對新的理念,新的結構,新的形式,新的體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否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主導作用,直接影響和制約着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以下我就談談在本節課中教師的主導作用。

一、設疑導思 探索公式--------引導者

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體現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方面。因為教師是課堂心理環境的直接創造者,教師“導入”的情境、語言、方法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其探索知識的慾望。由於我校學生的基礎都不是很好,所以本課採用學生剛學過的“多項式乘法法則”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其端正學習態度全神貫注地投入到學習的整個過程中。

二、激活主題 理解公式--------促進者

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應體現在積極進行學法研究,加強學法指導。本節課中,先用圖形的面積來對公式作出直觀的理解,再用口訣來概括公式,使學生對公式的理解更加形象生動;最後通過例題讓學生按公式對號入座,進一步理解公式中的a和b既可以表示數也可以表示字母,既可以表示單項式也可以表示多項式。採用由直觀到抽象,由抽象到形象,由形象到具體,層層遞進,由淺入深,深入淺出的辦法,使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有一個充分理解的過程。

三、組織交流 應用公式--------調控者

由於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知識基礎和自身的思維方式不同,將導致不同的學習結果,即使是思維反映很靈敏的學生,在有些時刻也會遇到一些思維障礙。本節課在學生練習過程中,要仔細觀察學生探索活動的情緒表現,從學生的言語、表情、眼神、手勢和體態等方面觀察他們的內心活動,分析他們的思維狀態和概念水平,捕捉各種思維現象,隨時調整教學過程,讓學生自己去反思、糾錯,而教師則在關鍵時刻引導或者作出恰當的點撥。教師的主導作用還應體現在及時發現學生思維發展中出現的錯誤後有針對地指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尤其是對(—2a—5)2的應用可以看成〔(—2a)+(—5)〕2對應(a+b)2,也可以看成〔(—2a)—5〕2對應(a—b)2;更可以看成〔—(2a +5)〕2=(2a+5)2;而對於(a+b+c)2的應用,可以用多項式乘法法則(a+b+c)(a+b+c),也可以用完全平方公式,看成〔(a+b)+c〕2,也可以看成〔a+(b+c)〕2,不管是什麼形式,最後結果是一樣的。這樣通過變式練習,從而使學生多角度、全方面地對完全平方公式進行充分認識,完全平方公式中的a和b可以表示單項式也可以表示多項式,完全平方公式可以看成一個公式也可以看成兩個公式,增加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應用的靈活性,要讓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明晰結論 深化公式--------提高者

教師主導作用應是畫龍點睛作用。觀察思考、表達是伴隨探究過程不可或缺的因素。本節課中,通過糾錯練習,對四道題的正確答案進行比較分析得出總結:如果a、b的符號相同,乘積的2倍的符號用“+”;如果a、b的符號相反,乘積的2倍的符號用“—”。使學生對公式的認識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思維從複合階段前進到明晰階段。通過對公式的缺項選擇填空練習,使學生對完全平方公式的認識進一步昇華。

八年級數學課案教學反思 篇7

在二次函數教學中,根據它在國中數學函數在教學中的地位,細心地準備《二次函數》的教學,教學重點為二次函數的圖象性質及應用,教學難點為a、b、c與二次函數的圖象的關係。根據反思備課過程和講課效果,感受頗深,有收穫,也有不足。

本章的教學是我對選題有了進一步認識,要體現教學目標,要有實際意義。要體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有利於學生分析。如為了幫助學生建立二次函數的概念,從學生非常熟悉的正方形的面積的研究出發,通過建立函數解析式,歸納解析式特點,給出二次函數的定義.建立了二次函數概念後,再通過三個例題的分析和解決,促進學生理解和建構二次函數的概念,在建構概念的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從問題出發到列二次函數解析式的過程.體驗用函數思想去描述、研究變量之間變化規律的意義.

接下來教學主要從“拋物線的開口方向、對稱軸、頂點座標、增減性”循序漸進,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二次函數的性質,並幫助學生總結性的去記憶。在學習過程中加強利用配方法將二次函數一般式化頂點式、判斷拋物線對稱軸、借圖象分析函數增減性等的訓練。這部分內容就是中等偏下的學生容易混淆,還需掌握方法,加強記憶,強調必須利用圖形去分析。通過教學,讓學生對建模思想、圖形結合思想及分類討論思想都有了較清晰的認識,學會了分析問題的初步方法。

本章中二次函數上下左右的平移是我覺得上的比較成功的一部分,主要是藉助多媒體,動態的展示了二次函數的平移過程,讓學生自己總結規律,很形象,便於記憶。

二次函數 中含有三個字母系數,因此確定其解析式要三個獨立的條件,用待定係數法來解.學習確定二次函數的一般式,即 的形式,這方面,學生的學習情況還是比較理想的,但方法沒有問題,計算能力還有待加強。

在學習了二次函數的知識後,我們嘗試運用於解決三個實際問題.問題1是根據實際問題建立函數解析式並學習如何確定函數的定義域;問題二是根據二次函數的解析式,分析二次函數的性質,並通過畫函數圖像檢驗作出的分析和判斷是否;問題三是綜合應用一次函數、二次函數的知識確定函數的解析式和定義域,並嘗試解決銷售問題中最大利潤的問題;通過這三個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讓學生初步體會二次函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再次感悟數學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雖然有部分學生尚不能熟練解決相關應用問題,但在下面的學習中會得到補充和提高。

但在教學中,我自認為熱情不夠,沒有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熱情的語言,感染力不足。今後備課時要重視創設豐富而風趣的語言,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不但要善於設疑置難,而且要理論聯繫實際,只有這樣,才會吸引學生對數學學科的熱愛。

八年級數學課案教學反思 篇8

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是分數乘整數意義的擴展,記住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並不困難,但讓學生理解算理難度就比較大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是鞏固和進一部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教學中我主要是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直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並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歸納總結。首先在複習中,通過直觀演示,引導學生依次折出長方形紙條的1/2,再取1/2的1/4和3/4,並讓學生用乘法算式來表示這個過程,初步感受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接着以2/3×1/5、2/3×4/5例,讓學生先解釋算式的意義,然後用圖形表示這個意義,最後在根據圖形表示出算式的計算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的過程是學生鞏固分數乘法的意義,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教學中我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推理等活動,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初步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在探究活動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分析、觀察、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的過程,進一步發展了學生初步的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通過本課教學我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相結合。

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道理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圖形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在本課教學中就顯得尤其重要了.縱觀教材,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也有着不同的層次,例如分數乘法前兩節課中是利用具體的實物圖形,幫助學生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在分數乘法第三節課中是利用直觀的幾何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道理;接下來的分數乘法應用中,我們還將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應用的問題。數形結合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抽象變為直觀的過程,而是抽象變為直觀之後,再從直觀變為抽象,也就是要講“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兩個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完整的使學生經歷數與形之間的“互動”,才能使他們感知“數形結合”,才能使他們能在解決問題時自覺地應用“數形結合”

經歷探究過程,優化互動生成。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理念説明:數學教學活動將是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學本課時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統整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這裏關注了讓學生自己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權力真正還給學生後,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在兩個班的上課中,關於分數乘分數法則都有不同的驗證和説明的方法出現,這些方法遠遠超出課前的預設。究其原因,就是學習變成了自己的事,學的更主動,潛能發揮到了極至。

八年級數學課案教學反思 篇9

在計算分數連乘的算式時,學生往往會犯如下的錯誤:

如計算4×8/9 ×3/5 時,學生經常會把4跟8約分,所以為了使學生認識到4不能跟8約分,防止學生犯這樣的錯誤,我引導學生在約分前,做了如下的改變:把4×8/9 ×3/5 化為4/1×8/9 ×3/5,這樣學生就能意識到4是分子,8也是分子,就不能約分了。

課堂反映的效果還不錯哦!所以,有時,一個小小的改變,足可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八年級數學課案教學反思 篇10

學生們有了學習圓柱體的知識與技能基礎,再加上會在動手合作中進行學習,認識圓錐應不成問題。在對教材進行了充分的分析之後,我在導入時引導學生進行回顧複習圓柱的特徵後,這樣引入課題:“你打算從哪些方面來研究圓錐?”我請孩子們拿出自己帶來的圓錐,通過讓學生看、摸、剪、説、辯等小組活動來了解、掌握圓錐的特徵。看:看圓錐的形狀;摸:摸一摸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頂點;剪:剪開看看側面和底是什麼形狀;説:説一説圓錐的特徵;辯:辯一辯圓柱和圓錐的相同與不同。通過交流學生對學習的方法進行了有效地遷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有效地激發。對於圓錐,不同的同學有了不同的認識。經過教師對教材知識的挖掘,並精心設計探究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增加了學生探索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活動,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學的探究精神。再通過適時地交流和組織閲讀課本,學生對於圓錐有了較好的認識。

在這一堂課中,讓學生結合舊知自主參與圓錐特點的探究,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營造了寬鬆的課堂學習氛圍。 重視學生的操作觀察、動手實踐,讓學生根據自身的認識提出問題。把學生對圓錐的認識主要建立在親自對圓錐“看一看”“摸一摸”、“剪一剪”等具體的感知動作上,通過學生的操作觀察與“説一説”“辯一辯”幫助學生建立起圓錐的表象。在圓柱和圓錐認識以後,我讓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特徵進行了有效的對比。從而使學生對於圓柱和圓錐的面、高有了更深的認識,完善了學生的知識系統。

這一次教學嘗試的成功之處就在於,對於學生感到很陌生的圓錐體,我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積累感性認識,從而抽象出圓錐體的特徵。讓學生在實踐中生成智慧。也讓我認識到:在我們的教學中要注意教材編排的特點,深入鑽研教材,充分挖掘數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經驗的聯繫,就能化複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成功與快樂。

八年級數學課案教學反思 篇11

《新課標》提出:計算教學旨在培養學生的數感,增進對運算意義的理解。課堂教學中,如何把握和運用算用結合,凸顯算用結合的優點,值得認真思考和實踐。現以《乘加乘減式題》一課設計為例,談談一些想法,請同行賜教。

本課的教學不如以往《兩步計算式題》的教學,“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不是由教師提出和説了算。而是學生從圖意列出算式,然後根據列出的算式而進行嘗試計算,最後在實際情景(主題圖)中得以驗證算法,從而得出:“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我認為,這才是本節課算用結合的真諦。基於對教材的理解,我的教學設計從以下幾個方面着手算與用的結合。

1、利用主題圖,以用引算。

通過讓學生觀察主題圖,從而提出數學問題,引出本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乘加、乘減式題,是設置主題圖的用意之一,也是本節課的第一次算用結合——以用引算。從乘加、乘減式題的得出,讓學生感知算式與圖意的內在聯繫,並通過嘗試計算來印證直觀認識是本節課的第二次算用結合。設計中,我充分注意了這兩次算用結合併力圖體現其結合。

2、圖式結合,以用明算理。

乘加、乘減式題的計算方法的驗證是設置主題圖的用意之二,也是本節課算 用的第三次有機結合——以用明算理。我以為,這一結合方法是新教材的特色。當乘加、乘減式題出現之後,無論從順序上還是直觀上學生都覺得應該先算乘法,這一算法正確嗎?儘管“先乘除、後加減”是人為規定的,但規定並非想當然,得有一定的道理。因此,在提倡探究、交流的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大背景下,這就需要讓學生進行驗證。設計中,我注重學生通過圖式結合、心裏默算來探究算理這一環節,此舉不僅有助於學生掌握計算方法,更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探究和理解算理。

3、以用促算,深化算法。 讓計算與生活相伴,起到學為所用,是本節課設計中的第四次算用結合。在這一過程中,我為尋求算用結合的最佳結合點而盡力。主要是創設了讓學生幫王大爺計算一共摘了多少個桃子和同學們去參觀一共去了多少人,用不同的方法數花的朵數。以及沒有進行完的開放題,其意不在於簡單的“用”,而在於鞏固算法,進一步明白算理,學以致用。

不足之處.:在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我把大量時間放在了讓學生説為什麼會這樣想的敍述上,由於孩子的年齡太小,總體感覺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不是很好,特別是在説為什麼的時候,需要一大竄語言文字來描述,一些同學的訴説,斷斷續續,不太清楚,所以我得重複他們説的話,這樣耽誤了時間,沒進行完。在我預設時也過低估計了學生的能力,原本認為只有3-4種解決的方法,卻出現了8、9種方法,很令我驚奇,我不得不承認他們真的太棒了,如果我的教學設想在課前再多一點,這樣會更好得把握時間,不至於使後面的開放題進行不完。課堂上任何事情都會發生,一切皆有可能。我慶幸我還年輕,而且趕在了好時候,周圍有很多優秀的教師,學校也為我們創造了很好的展示舞台。不足的方面太多了,自我的素質還要進一步提高,還要不斷學習,多讀書,多向其他老師請教,儘可能多的吸收營養。

八年級數學課案教學反思 篇12

小數乘法這個單元的知識是在三、四年級整數乘法和小數的基本認識的基礎上的一個延伸。我在教學中本以為學生會輕而易舉的掌握知識,但是教學下來學生做題的狀況卻令我出乎意料。總結起來學生出現問題的狀況大致有兩種:

1、方法上的錯誤:不會對位;計算過程出錯。小數乘法的對位與小數加減法的對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對齊。學生在計算過程中花樣百出的現象較多,如在豎式計算過程中小數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積還得去點上小數點,兩次積相加又要去對齊小數點等。

2、計算上的失誤:做題馬虎、不仔細。看成整數乘法算好後,忘加小數點;或小數點打錯位置;或直接寫出得數(如2.15×2.1的豎式下直接寫出4.515,無計算的過程),做完豎式,不寫橫式的得數等。

應對這種嚴峻的狀況,使我不得不靜下心來重新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並對此深刻的進行了反思:

一、教師主導性太強在學生做題中出現錯誤時,我總是急於給同學分析做錯的狀況,而沒有讓同學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讓他們先想想小數乘法的法則,然後再跟錯題比較一下,這時候有的同學可能自己找出錯題的原因,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題時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或者還能夠把學生所有的錯題的形式集合在一齊,讓學生自己“會診”,找出錯因。

二、新授前相關複習不夠到位對於學生的學習起點沒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在學生的基礎掌握不好的狀況下,就就應先為學生作好鋪墊,提前讓學生作好整數乘法和小數初步認識的複習,而不就應急於按教學計劃開課。如果在開始教學新知識時就把好計算關,給學生夯實基礎的話,就不致於出現正確率較低的現象。

三、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口算潛力《新課程標準》指出:口算既是筆算、估算和簡算的基礎,也是計算潛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平時的教學中,就要多加強口算題的訓練,以提高計算正確率。

四、忽視小數乘法和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根本區別。小數加減法和小數的乘法最根本的區別就是小數點的位置狀況,在開課之前我沒能作出預料,但是在學生的做題中,我卻發現了好多同學在學完小數乘法的末位對齊後,加減法就忘記了小數點對齊。

我想如果我能在課前作好充分的預設,在課上作好強調,學生的出錯率也會降低。經過此教學,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也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學提了一個醒,使我越來越認識到:沒有精心的備課,就沒有高效的課堂。沒有了反思,就沒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遠成不了具有自己鮮明個性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