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 篇1

《水鄉歌》是一首詩歌,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詩共有3節,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採用了問答的形式,迴環復沓,朗朗上口。每一小節字數相等,句句押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

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通用15篇)

教學過程中,我首先讓孩子們比較每個小節的相同之處,通過比較,讓孩子們記住這首詩歌的特點,為後面的教學與背誦奠定基礎。接着,我讓孩子們縱觀全文,説説水鄉有哪幾多?孩子們總結出了水多、船多、歌多。我又讓孩子們仔細讀詩歌,找出多的理由。然後相機劃出“千、萬、一個連一個、處處、飄滿、裝滿”等詞,通過多形式的朗讀,通過圖文結合,逐步感受到多的理由。最後由“唱咱水鄉新生活”一句引出水鄉人民的幸福生活,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讚美新生活的熱情。

同時,我努力創設開放互動的課堂情境,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注重以讀為本,讀中悟情,引導學生感悟詩歌的語言美,領略水鄉的風光美,重點抓好識字教學。識字、寫字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語文教學的特點就在於整體性和綜合性。識字識詞是閲讀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要貫穿閲讀教學的全過程。遵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的原則。通過分析字形,識字析詞,理解句子的意思。把字詞的教學與句子的教學和整篇課文的教學協調起來,將閲讀、識字、理解、感悟、朗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做到寓識於讀,寓解於讀,以讀促識。例如在學習“處處綠水蕩清波”時,先讓學生按自己的方法識字,再通過字理識字法,理解了“蕩”原來指蘆葦草,所以是草字頭。蘆葦草長在水邊,所以左下腳是“三點水”,右下腳的部件多像風兒吹來蘆葦草左右擺動的樣子。然後通過聽音樂想象畫面、動作演示和朗讀感悟,體會到微風吹來,綠水隨着清波一起一伏的樣子,使學生深深地陶醉在水鄉美的意境之中。這樣邊讀書邊識字,利於掌握漢字的音、形、義,做到學用結合,發展學生的識字能力,激發識字興趣。

教學完整首詩歌,我又帶着孩子們嘗試了説話訓練:校園多,多,多,真啊!市場多,多,多,真啊!同時,讓孩子們收集和欣賞歌唱新生活的詩與歌,以達到與本詩的情感共鳴。

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 篇2

這是一首新詩。從內容來看,課文以輕快明朗的筆調,抓住綠水清波、白帆如雲的水鄉特點,勾畫出一幅鮮明、形象、秀美的水鄉風光圖,歌頌了水鄉的秀麗風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從詩歌的表現手法來看,詩歌每一小節的開頭都採用問答的形式,迴環復沓,琅琅上口。每小節結構相同,字數相等。為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自主、合作學習提供了可能。詩歌充分借鑑了江南民歌的藝術表現手法,句句押韻,富有鮮明的節奏感與和諧的韻律美,是一篇訓練朗誦的好材料。

在上這堂課時,首先要解決生字詞,之後才能進行朗讀的訓練。本課共4個小節,除第二小節外,其餘3節生字詞較多,在學習課文之前我先把重點的生字詞單獨提出來學習,然後再回到文章中學習,第二節則是隨文識字。第一課時裏,重點是前三小節的學習,在解決生字詞、讀通讀順課文後,讓學生通過文字瞭解到水鄉能見到的“三多”,即“水多、橋多、船多”,在此基礎上,為下一課時理解水鄉的“歌多”做好鋪墊。在第一課時學習寫了兩個字“鄉、片”剩下的字在第二課時按結構類型來學習書寫。由於課文開頭採用的問答方式引入,因此,我在教學中多次使用引讀的手法,使孩子有興趣讀,更有利於背誦,只是在機制和時機上還有待研究和調整。

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 篇3

本節課教學時間把握較好,課堂的朗讀效果也不錯。但在教學過程中仍留有遺憾和困惑。我使用的是五班的學生,他們對選讀課文不太熟悉,在選讀課文時,兩個孩子站起來讀的都是全文,我如果靈活的刪去速讀全文這個多餘的環節,改為直接提問,就又節省了時間。或者也可以直接找三個孩子分讀三個小節。我原來設計的自學提示是:讀一讀(讀準字音,讀通詩句);議一議(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同桌討論);劃一劃(劃出描寫水多、船多、歌多的詞語);再讀一讀(想象畫面,讀出美景)。五班的孩子總結出的讀、劃、想更簡潔、準確、便於學習和操作。雖説條件有限,但“駁”的突破我自己還不太滿意。由於對學生情況不太瞭解,我在二、三小節的學習中放得不夠開。上完了課回到辦公室,五班的老師跟我説,她以後不能再在黑板上隨手亂畫畫了,因為他們班的孩子讓她一定要告訴我,我的畫畫得很好,這節課他們上的很高興、很快樂。我聽着心裏美美的,多天真、可愛的孩子呀!感謝你們總是用欣賞的眼光來看老師,你們的鼓勵,就是老師快樂思考的源泉!

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 篇4

《鯨》是一篇常識性的説明文,較之其他類型的課文知識性較強.課文介紹了有關鯨的大小,種類,進化過程及生活習性等方面的知識.

這篇課文很簡單,學生在讀一遍後,往往覺得他什麼都懂了,沒有吸引人的地方了.如果此時引導學生一步一步,一段一段去分析,理解,學生的學習熱情肯定會被刻板的教學程序消解的乾乾淨淨.為了激起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獲得切實的言語訓練,我在課堂上設計了很多生動的環節,比如看圖片,吸引住了學生.我充分尊重學生自主性,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彙報他的學習成果.如,同學們通過讀每一段,總結鯨的特點,並找出與之相關的句子.鯨生活習性這一部分讓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展示,可以把自己當成鯨來介紹.可以畫出來,可以表演,可以談感受,在鯨吃食時,學生把鯨描繪的活靈活現,在鯨睡覺這一部分,學生的畫更能起畫龍點睛的作用,充分展示學生個性,特長,也使學生理解更透徹,體驗也更深.他們自主選擇正是他們自主意識,自主行為,自主能力的具體體現.

《鯨》這篇課文,最重要一點是要讓學生感知説明的方法.我利用小黑板上板書第一自然段填空的內容,故意將數字擦去,改成"很重""很大""很長"等模糊的概念,讓學生下課後與原文對比,體會不同的表達效果.學生通過比較很容易發現,用上具體數字,能更清楚,更準確地瞭解鯨的特點.舉例子,作比較,比喻等作用同理了.關於寫作技巧這東西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對文中説明的方法,讓學生感知就可以了,我們不能貼標籤,硬灌輸.

在理解鬚鯨與齒鯨特點不同時,我採用表格形式,讓學生從"牙齒""吃食""呼吸時的水柱"三方面填表對比,一目瞭然.並在理解"呼吸""睡覺"時採用簡筆畫,學生直觀地理解了課文.做到了語文與美術,語文與數學的整合.

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 篇5

今天,我執教了二年級教材中《狼和小羊》一課,這是一篇生動的寓言故事。講的是狼為了吃小羊而故意找碴兒,小羊據理申辯,狼雖然理屈詞窮,但還是蠻不講理地撲上去吃小羊。課文篇幅短小,通過狼和小羊的神態、對話,揭示了角色的本質,故事中藴含着深刻的哲理。

回顧今天的課堂,我很欣慰,也很激動。孩子們在和我相處的40分鐘裏,我能感受到他們的心始終是快樂的,學習狀態是高漲的積極的,這正是我所希望帶給孩子的享受,也是這篇寓言故事應該留給學生的享受。作為今天的教學,再從“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這點出發來檢驗我今天課堂,還是有一些值得我和大家分享的地方:

一、挖掘成功源泉

俗話説,“自信是成功的源泉”,我們的課堂學習要想讓學生嘗試學習成功帶來的喜悦,就應該首先考慮讓學生充滿自信地投入學習,如何挖掘這成功的源泉?我在教學中充分考慮了這個問題,想方設法讓學生帶着自信走入課堂。在課前遊戲中我特意設計了一個傳話遊戲,遊戲形式雖然簡單,但目的是在簡單的遊戲中讓學生形成“我是很棒的”這樣一種學習心態,在這樣一種心態下我順勢導入新課的學習,使學生充滿自信地投入了學習。除此之外,我還達到了一個目的,那就是在無意識中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比直白地對學生説:“我們開始上課了,請同學們注意聽講,注意看書”相比,其效果是顯而易見的。 

二、搭建朗讀平台

寓言的故事內容,是寓言的外殼,它就是靠這個外殼來藴藏豐富的思想意義的。因此,對寓言內容理解愈深愈透,領會寓意就愈明愈深。而朗讀則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學習語言的重要方法,也是閲讀教學,特別是低年級閲讀教學的主要形式。基於以上兩點認識,我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十分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試圖讓學生在讀中感悟,以讀代講、以讀促講、以讀促學,幫助學生領會寓意。本篇課文的重點是狼和小羊的三次對話。我緊緊抓住了“找碴兒”這個詞語引導學生開展朗讀訓練,設計提問,引導學生分別分角色讀狼為了想吃小羊找碴兒的話,小羊極力申辯的話。狼的話以粗而低沉的語調來讀,一字一句充滿殺機;羊的話以尖細柔和説理的語調來讀,這樣把課文內容角色化的讀書,一方面完全適應孩子的童心,淡化了學生為讀書而讀書的被動意識,激起孩子們“我要讀”的熱情,激發起孩子們主動體味角色的情感、心理及語言的興趣;另一方面抓住角色對話的朗讀容易在學生腦海中引發一種情境創設,刺激學生大腦,活躍學生思維。

三、拓展閲讀時空

讀書可以使人明智,讀書可以使人明理......閲讀是學好語文、提高寫作的有力途徑,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認識到閲讀對於學習語文的重要性。新課程頒發後,閲讀受到了更大的關注,大閲讀觀也因此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通過接觸大量的閲讀材料讓孩子有所感悟、有所習得成為很多語文老師的追求,我也就是其中的一位追隨者。語文課堂上的拓展閲讀,有課堂的當場閲讀--對文本的一種補充與挖掘,有課後的推薦閲讀--與文本相關或作者其他精彩文章。今天我在教學中運用了第二種方法,拓展了閲讀的時間--向課外延伸,拓展了閲讀的空間--向校外伸展。以好書推薦的形式向學生推薦閲讀《伊索寓言》,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讀好名著。推薦閲讀該書的原因有兩個:1、與文本相關。我們今天學習的課文就選自這本書中,利於學生產生閲讀的親切感和迫切心理。2、能學以致用。今天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重視了朗讀,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故事人物的情感、心理及特點,從而在一步步的朗讀中領會寓意,這種讀中感悟的方法就可以讓學生在拓展閲讀《伊索寓言》這本書時有所運用,如果堅持這樣做的話,我想學生的閲讀能力是會與日俱增的。

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 篇6

《朱德的扁擔》全文沒有一句對話,但通過人物的行動和心理,讓我們看到了一位革命偉人的鮮活形象。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我着重使學生通過質疑,讓他們找到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來。對於那些淺顯的問題,力爭當堂解決,為精讀課文內容再次去深入理解課文主題掃清障礙。

在教學中我先範讀了課文,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並提出要求:仔細聽,想想哪些地方不懂。也許是我的朗讀聲情並茂,孩子們都一個個聽得特別認真。然後我再請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其中有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比如打上小問號)。孩子們邊讀邊做記號,我在教室裏巡視,發現孩子們的書上小問號滿滿的,提的問題真是五花八門。比如詞語:一、詞語類。不理解的詞語有:井岡山、會師、堅守、粉碎、圍攻、儲備、茅坪、山高路陡、草鞋、斗笠、翻山越嶺、不料、連夜、敬愛。二、句子。1、為什麼朱德同志會師了?2、紅軍為什麼要儲備糧食呢?3、為什麼大家要爭着去挑糧?4、大家為什麼要藏扁擔呢?5、為什麼大家藏起了扁擔後,朱德還要做一根扁擔呢?為什麼要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6、為什麼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了呢?

孩子們的這些問題我給予了表揚,雖然像“井岡山”、“茅坪”這種詞語對我們大人來説根本不成為問題,但在孩子的眼裏這些依舊是很大的問題。所以我重視孩子們提出的問題。因為鼓勵孩子們發現問題,培養質疑能力,這是我語文教學的目標之一。

對於這些問題,我進行了梳理,採取了不同的方式予以解決。首先是看圖理解。比如“草鞋”、“斗笠”等詞語通過觀看課件中的圖片,孩子們一下子就會理解。而“會師”、“粉碎”、“堅守”等這些詞語學生根本不懂,我只好結合課文故事的背景去講解,希望孩子們能真正地明白。其次是把詞語放在語言環境中去理解,通過朗讀課文,聯繫上下文來理解。比如“儲備”、“山高路陡”、“翻山越嶺”等。而“大家為什麼要藏扁擔呢?為什麼大家藏起了扁擔後,朱德還要做一根扁擔呢?為什麼要寫上‘朱德記’三個字呢?為什麼大家不好意思再藏朱德的扁擔了呢?”這類問題學生通過認真讀課文都能弄懂,雖然沒能深刻地感悟出課文的主題,但也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理解。

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 篇7

低年級的語文教‘學中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講<搭船的鳥>這一課時,對生詞的理解我運用了以下幾種方法。

一、看圖理解

由於我們生活在離河、海拔遠的地方,很多孩子對船比較陌生,沒有親眼見過船,對船艙、船篷、蓑衣櫓不理解,我就通過看圖,指着圖説明船各部分的名字。

二、結合上下文理解

上述幾個生詞除了看圖之外,我也藉助了上下文幫孩子們理解,如:“我們坐在船艙裏”通過“我們坐在”學生知道在圖中找“我們”坐的地方是船艙。“雨點打在船篷上”通過雨點打在,説明船篷是遮在我們頭上的頂,從圖中很快找到船篷,“蓑衣”“櫓”也是一樣的道理。

三、 聯繫生活理解詞語

如第四自然段中的“銜”和“吞”,我就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的。有的孩子見叼着的樣子,並用表演來説明。“吞”字,有的學生舉例為嚼就嚥下去。

當然對詞語的理解方法還有很多,如:換詞,查字典等,我們應根據不同的情況,選用不同的方法。

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 篇8

上完《梅花魂》這一課,我的心裏湧動着一種激動,洋溢着一份感動,久久不能平靜,為自己,也為學生。也對語文教學要與學生的實際的結合有了更深的瞭解。

《梅花魂》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領會梅花魂的本質含義,體會外祖父的愛國思鄉之情。課文的第13自然段關於外祖父對梅花秉性的闡述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根據我班學生好動好表現的特點,在教學伊始,我讓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寫梅花的詩詞,然後教師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陳毅的《紅梅》,陸游的《詠梅》,以及毛澤東的《詠梅》,讓學生吟詠,在吟詠中加深對梅花特點的認識,以及對梅花品性的瞭解。

接着以讀為本把五件事情找出來,然後分析外祖父的“三次流淚”,體會外祖父濃厚的思鄉之情。第二課時圍繞“珍愛梅圖”和“贈墨梅圖”體會梅花精神以及外祖父眷戀祖國的心就像那梅花精神。在課快要結束時,適當地引入“我的中國心”這首歌。師生一起跟着音樂唱,在歌聲中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滲透了愛國主義教育。

讓學生加深對外祖父思鄉之情的理解,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同時也深化了對梅花魂的理解。讓學生漫步在文化的長廊裏,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意藴裏,課內外融合,使本節課不僅有了廣度,還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見大,融進大語文教學觀,有這樣日積月累的教學,小小少年的心便不會拘於孤陋寡聞,視野也一定會達到星垂平野闊的境界。

課題是《梅花魂》,我首先問學生課題《梅花魂》從字面上理解是什麼意思,學生回答是梅花的精神。這時我在課題魂字的底下批註精神二字,我緊接着問:“課文哪個自然段向我們介紹了梅花的精神?”學生很快的找到了是課文的第十三自然段。我讓學生品讀思考:“從第十三自然段中,你知道了梅花的精神是什麼?你是從哪體會到的。”通過思考,學生體會到了梅花是不畏嚴寒,寒冷對其他的花意味着死亡,而對梅花則意味着生存。面對嚴寒傲然屹立,不屈服。而且體會到梅花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不僅如此學生還體會到了,這不僅僅是梅花的精神,而且也是中華兒女,無數中國人的精神他們頂天立地,從不肯低頭折節,構築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魂。於是我問:“中華兒女千千萬,具有梅花精神的人數不勝數,你都知道哪些人物?”學生紛紛發言,列舉出了許多的古今我國具有梅花精神的英雄人物。我讓他們懷着對英雄的崇敬之情來有語氣的朗讀第十三自然段的時候。令我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一個同學在讀到“她是最有品格、有靈魂、有骨氣的呢!”這句話的時候,突然舉手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我覺得這句話中的“她”字用錯了,應該用這個“它”。

從思維的碰撞,情感的昇華,體會深深的思鄉情。

通過對愛國心的理解,學生的思維碰撞出了火花,一個學生説:“我覺得課文在向我們介紹外祖父愛國的同時,還在向我們説明外祖父也非常思念自己的家鄉。”於是我追問:“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眷戀祖國,思念家鄉?”學生分小組進行了學習,在彙報中,學生將文章中外祖父的三次落淚聯繫在了一起進行了體會,從這三次落淚學生體會到了外祖父非常思念自己的家鄉、眷戀祖國。這是我事先沒有想到的,我的設計是學生一個一個的進行體會,但聯繫起來更能體會到外祖父的思鄉情。由此理解了文中“我每次看到外祖父送給我的這幅墨梅圖和繡着血色梅花的手絹,就想到這不只是花,而是身在異國的華僑老人一顆眷戀祖國的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 篇9

新教材的教學給我最大的感觸是教師長期以來高高在上的“傳道、授業、解惑”地位已發生變化,由居高臨下的“權威”轉向了“平等中的領頭羊”。教師不再只是 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不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係。學生的學習方式明顯地從傳統 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教師的職責是什麼呢?很顯然,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地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 題的探索過程。

一、多反思,多提議,創設探究氛圍。

比如,在解讀本課時總感覺散文的結構比較鬆散,好像找不到一條主線來 切入教學。後完成了一教時的教學後,又進行了反思重建,發現本文的第18節就是一句中心句,對上文的內容作了小結。於是,在第二節課時作了補救。由此同學 們對於課題中《春天的小雨滴滴滴》中“滴滴滴”的含義有了準確和深入的認識:給森林的演奏,在大地上播種。由此可見對於文本深入的解讀是有效組織課堂的關 鍵。同時我也吸取了其他老師的指導建議,要理線索,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引導孩子瞭解到本文的線索是:聽雨——看雨——愛雨。雖然有時師生之間、生生之間 像是在進行一場辯論賽,但靜靜一想,只有在民主、平等、和諧的氣氛裏,學生的思維才可能處於積極主動的活躍狀態,才能把緊張的學習過程轉變成愉快的學習活 動。《課程標準》中提到現代課堂教學中,作為教師應尊重每一個學生,多給他們一些肯定和鼓勵,促使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因此,現在在我的語文課上, 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語言:“老師,我有個問題。”“,我對你提個意見。”“我對他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我呢,經常會説:“你的回答中有一個詞 用得真好!”“你的想法很特別,能向大家説説你是怎麼想的嗎?”“你先等一等,讓別的同學先試一下好嗎?”我深深地感受到生動活潑、積極主動的課堂教學氣 氛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它易於造成一種具有感染性的催人奮發向上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從中受到感化和薰陶,從而激發出學習的無限熱情和創造願望,使他們全力以 赴地投入學習,極大提高了對學習活動的積極性。

二、多朗讀,多體驗,培養閲讀能力。

新教材的閲讀教學更重要的是強調學生 “以讀為本”,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不過分強調逐字逐句的講解分析,而是在朗讀、體驗的基礎上,體會課文的內容和感情,把文本內容內化成為自己的東 西,逐步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因此我在閲讀教學中始終堅持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逐步培養孩子“讀出神,讀出味”的良好閲讀能力,加強感悟,加強體驗,深入 到作者潛意識的層面,理解作品,並且能夠把自己的感情藉助文本和自身的感受表達出來。

在起初的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們讀任何一篇文章感情幾 乎都是一樣的,情緒沒有隨文章內容的改變而改變,激動的地方不激動,傷心的地方不傷心,由於沒有用“心”去讀,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理解不透,對其主題思想體 會不深。我想,要把閲讀課上成真正意義的“讀書課”,多讀是必要的,但是要在多讀基礎上有所提高,使孩子們真正有所感悟、體會才行。所以在教學中,我較注 重教會學生正確的朗讀技巧,培養良好的閲讀習慣。如在朗讀《春天的小雨滴滴滴》時,我要求學生開動腦筋想一想:小雨為什麼會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經我這樣 一提醒,學生就仔細閲讀,認真思考,他們發現,“叮叮咚咚”是雨打在鐵皮屋頂上發出的清脆的聲音,而“滴滴答答”是因為雨落在樹葉上,

所以聲音比較輕微。 他們就按照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去練習朗讀,去處理感情,去調整節奏。從而使學生懂得,有時為了理解一個段落,一句話,甚至一個詞語,需要認真閲讀全篇課文來 抓住課文內容上的矛盾處進行深入的思考。另外,在本課的教學中抓住象聲詞讀出輕快的感覺,然後將句子讀順,進而在讀中表達出作者對於雨的喜愛之情。學生之 間的範讀、

評價、賽讀有聲有色,讀的效果也層層明顯。集中的朗讀指導在本文中比較成功。

三、多思索,多質疑,增強問題意識。

在 三年級第二學期教材中有一句鄭板橋的名言“學問二字,須要拆開看,學是學,問是問,今人有學而無問,雖讀萬卷書,只是一條鈍漢爾。”可見古人都十分注重質 疑。但以前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是教師問,學生答的模式。一直只注意啟發學生的答題能力,而很少注意對學生提問能力的培養。我們很多教師還熱衷於把學生的疑惑 消滅在萌芽狀態,學生也以無疑為榮。這樣學生不知道如何來提問也就不足為奇了。而新教材非常注重學生質疑問難,我也把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作為重點項目加以 訓練。

我鼓勵學生多提問,做一個愛思考的孩子,即使是學這樣一篇感性的散文時,也要求學生提出問題,從而能引發他的思考和提升。

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 篇10

一.外語教學和其他學科一樣,有嚴謹的系統性和連貫性。學生在七年級、八年級段所獲得的語言技能,能否在九年級年級得到繼續發展,是防止分化的又一個問題。這就給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力求把教學搞“實”、搞“活”。所謂“實”就是講究實際效果,把課程標準化為具體的要求,落實到教和學上,對每課時的教學計劃逐項落實。課堂上,少講空話,多做實事,精講多練,以學生為主;對每個單元進行考查、總結,分析存在問題,及時補缺補差,幫助學生過關。平時作業或測驗得到好成績或有進步的,一定在班上進行表揚,給予肯定;對作業錯漏較多的當面批改,及時訂正。所謂“活”就是側重知識的活用訓練,把外語課由“講演課”變成“實踐課”。採用任務型的教學方法,使學生一上課就置身於一個講英語、用英語的環境中,在既緊張而又活潑的氣氛中學習英語。教學一開始就寓於情景,設置任務,如unit3teenagersshouldbeallowedtochoosetheirownclothes的教學目標是讓同學們理解哪些事情是他們能允許做的,哪些是不允許他們做的。第一個課時,我先把完成任務所需的語言寫在黑板上,從而引出新單詞,然後設置任務,要求同學們討論他們能做的和不該做的。這學期我們搬遷到了宏村學校,大家置身於美麗而又潔淨的新的學習環境中,是不是都想為她做些什麼呢?我引導學生結合實際,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很自然地,同學們就理解了whattheyteenagersshouldbeallowedtodo,andwhattheyteenagersshouldnotbeallowedtodo。學生在情景中大量實踐,用已知的學習未知的,很容易掌握所學內容。英語和其它功課一樣,需要多練多做。這幾個月以來,我給同學們補充了許多練習,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拓寬了他們的知識視野。同時良好的師生關係對培養學生的興趣大有幫助,因此,教師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普遍關心學生,尤其差生,同他們交朋友,不歧視他們,不動輒呵斥他們,常鼓勵他們的學習自信心和學習熱情。讓他們在自信中學習,在快樂中進步。新課程改革不是紙上談兵,必須要與實踐相結合,今後我要努力學習,積極進取,積極參與課程改革,在課改中不斷學習,不斷實踐,不斷反思。

二.全面複習,突出重點

通過幾次的月考後,我瞭解到今後的試題注重知識的覆蓋面,着重考查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平時的複習工作中,除了抓基礎知識外,我更注重提高學生的試題分析能力。我注意收集會考的信息,最大限度地掌握會考命題的有關信息,研究複習的對策,突出重點,提高複習效果。

三.做好學習方法上的指導

好的學習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把早讀課交由學生自己支配,但不是漫無目的的瞎讀,而是有重點的讀書,讀自己認為掌握不夠的部分。單詞過不了關的,就記單詞;課文不熟悉的,就讀課文;句型記不住的,就背句型和例子。同時,我還引導學生注意總結解題經驗,探索解題規律,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並且,我要求學生建立改錯本,將錯題整理收集起來,反覆加強記憶。對於那些沒有建立錯題本的同學,我要求他們將做過的試卷很好的保存起來,以便自己複習時能用得着。

四.提高課堂45分鐘的效率

課堂只有45分鐘,學生也不可能在課後花很多時間在一門功課上。因此,教師必須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效率。我在課前做好充分準備,加大課堂信息量,理論聯繫實際,精講精練,講練結合。講,注意講重點和難點;練,以限時訓練為主,提高學生的解題速度和解題能力;評,及時評講,重在指導。但有時我發現,因為怕學生漏掉了某些知識點,我還是講得多了一些,給他們自己思考的時間少了一些。

五、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自信心和學習動力;在英語課堂上不積極參與,缺少主動發言的熱情或根本不願意發言;另外,相當一部分學生在聽新課時跟不上老師的節奏或不能理解教師相對較快的指示語。

六、學生對英語課堂知識的掌握不實在、理解不全面,課外花的冤枉時間多;而大部分學生對書本知識不夠重視,找不到英語學科複習的有效載體,不能有效的利用課本,適時地迴歸課本,英語複習缺乏系統性,英語學習缺乏主動性。

七、部分學生缺少教師明確的指導,在複習時缺乏系統安排和科學計劃,或者學習和複習沒有個性化特點,導致學習效果不明顯。

八、基於以上情況,我們認為作為學生會考的把關者,九年級英語教師首先要有正確地意識,應充分認識到:一節課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穫,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或者學生學得很辛苦,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

九、教師要有課堂效益意識。教學效益首先體現在課堂教學信息量、教學活動的廣度和密度以及媒體的使用上。有效的媒體手段有助於課堂容量、密度和速度的提高。尤其是在複習課堂上適當地使用多媒體手段,不但可以活躍課堂,更能提高學生的參與面,短、頻、快的大容量課堂節奏能有效的吸引並集中學生的學習注意,從而最終提高學習的聽課效益;其次,課堂效益意識還體現在教學的設計中要充分為學而教,以學生如何有效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的標準來設計教學。課堂設計要有助於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有助於他們有效內化知識與信息,複習過程中要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在教學中恰當地滲透會考的信息,拓寬教學內容。

十、英語課堂上教師應及時有效獲取學情反饋,有效地進行課前回顧,課堂小結等環節的落實。為有效地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益,教師還可以制定科學的、操作性強的、激勵性的英語學習效果評價制度,堅持對學生的聽課、作業、筆記等方面進行跟蹤,及時瞭解學生的學習、複習狀態與狀況,以便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做出針對性的調整。

十一、注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要切實抓好備課這一環節,即備課要精,練習要精,作業要精。同時,我們要積極進行教學反思,由教師自己及時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優化教學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教師要突破現行教材的侷限性,在重點語法項目上有系統的強化訓練。在句法上不能拘泥於傳統的語法層面,要蒐集材料,適當拓寬。

十二、要強化分層次教學與輔導,通過分層次教學和輔導提升學生的成績,從方法上,要抓住學生學習的薄弱點,區別不同情況,有針對性輔導。從策略上,加強學生實際問題的研究,做到缺什麼、補什麼,從對象上,要重點關注學科明顯薄弱的學生,採用教師定學生、師生結對、輔導等有效形式使學生隨時能得到教師的輔導和幫助,從而切實提高學生成績。

十三、樹立信心,明確目標

信心是動力,目標是方向。我們知道九年級英語生詞多,課文長而且難,聽、説、讀、寫要求高。學生在學習中將會遇到許多困難,因此,信心十足,目標明確是成功地進行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因素。首先,教師要上好課。如:備好課,吃透教材,抓住重點、難點,做到有的放矢。其次,教師要提高授課的效率,注重授課的藝術,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英語學習切不可盲目,一定要制定一個切實可行、周密有效的計劃。同時老師要給學生明確各階段的學習目標,並制定相應的措施來保證目標的實施,要加大督促檢查的力度,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總結。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思想教育與知識>教學互相滲透,寓思想素質教育於知識教育之中,如:向學生講述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急需大量的外語人才、北京奧運會的舉辦更需要更多的人會講英語等,讓學生認識到學英語的重要性,鼓勵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努力學好英語。

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 篇11

上了《三亞落日》第一課時,在最初的設想時,我循規蹈矩,按照傳統的教學順序,初讀課文、檢查生字詞讀音、檢查課文的朗讀、整體感知課文,然後進入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學習第二自然段,我一步一步,墨守成規,但是當學生對課文有了整體感知後,將要過度到品讀第二段之前,我先出示中國行政地圖,讓學生對三亞的地理位置有大概瞭解,之後我又介紹了從網絡上搜集到的三亞資料(三亞氣候形成的原因),以一個疑問“這麼美繁榮地方,想身臨其境嗎?”帶着學生品讀第二自然段,在實施時,總感覺環節之間脱節了,雖然按照常規教學,第一課時也許就這麼上了,其實,《三亞落日》關鍵介紹了落日的神奇、美麗,但是如此奇特的落日和三亞這麼一個洋溢着濃濃熱帶風情的仙境又有必要的聯繫,我這樣處理教材,似乎將三亞和落日分開了,僅僅為了一個教學目標,卻忽略了文本之間的內在聯繫,也許學生能夠通過文字感受到三亞的美,但是他們卻體會不到在三亞這個特定的地方欣賞落日的獨特美,也許有時候打破常規,重組教材會有異想不到的收穫……

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 篇12

語文是充滿詩意的,是最富文化內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學科,那霎那間的感受,那入木三分的刻畫,無不展現了語文的魔力,所以有人説,語文課堂應該是我們傳播詩情畫意的主陣地,文本傳遞給我們的每一處知識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我們要用詩的語言去催發這含苞欲放的花朵,讓她們詩意地開放在孩子們的心裏。在《梅花魂》的教學過程中,我也試圖從詩意語文上尋找突破口。

一、 吟詠梅花,詩化入題。

梅花是中國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詠不絕的主題,所以我有意識地選取了《詠梅》,這首詞中帶有偉人胸襟的梅花具有錚錚鐵骨和挑戰精神,具有明媚開朗至剛無慾的品格。隨着詩畫同步欣賞吟誦,孩子們一下子被梅花的俏麗,被“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的意境所吸引。

二、 個性閲讀,詩化語言。

文中每當讀到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之類的句子,常會有一顆兩顆冰涼的淚珠落在我的腮邊、手背……這些句子都是需要讓學生帶着感受來讀的,也只有這低緩,深情的句子才能讓學生在詩意的朗讀中感受到外祖父的一顆赤子之心。

三、 鄉愁結題,詩化中心

余光中先生的鄉愁帶來的同樣是血濃於水的親情,在這節課結束之際,隨着動情的配樂朗讀,孩子們對於華僑老人對祖國的深深牽掛、眷戀之情感受頗深。我想,此時此刻,牽掛着祖國,愛着祖國的已經不僅僅是文章中的老人了。

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 篇13

“師傅”來聽課,我自然要更加認真地準備課堂。這節課的準備從國慶節前便開始構思了,雖然網上教案與課件數不勝數,但我總是想別出心裁,講出點新意。我殫精竭慮,認真想構思、積極做課件,花費了巨大的心血。總體上來説,整個課堂原創的東西很多,我是比較滿意的。

在備課時,對《聞一多先生的説和做》這篇文章,可以説時代離學生較遠,背景資料對學生來説較生疏。對此,在設計時,把背景資料的查找及對聞一多的瞭解放在學生預習,主要想鍛鍊學生捕捉信息的能力。同時,我還要求學生做到熟讀課文,瞭解文中生字詞。

本文是一篇十分精粹的散文,詩人以充沛的感情,精譬的語言來表現聞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及他的革命精神。可以説文章的內容不是十分難,但事例是以概括性的語言來敍述的,這需要學生認真品讀後才能捕捉,這篇文章的精彩是語言,詩意化的語言含蓄、凝鍊是最為值得學生品味的。而聞一多先生的精神也是學生需要學習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文章的理解還好,能讀懂文章,而且學生領悟能力較強,這點令人欣慰!

課後,於老師認真地給我評點了課堂,總結起來可以概括為如下幾點:

一、課堂有新意,亮點多、容量大,學生髮言較為積極。

二、對於學生的表現,教師應該大力肯定,不能吝嗇於自己的表揚。

三、容量大,有的地方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少,是為遺憾。

四、心靈吶喊這個環節與上一環節銜接不夠緊密,以致顯得多餘。

五、要注重實效,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與鞏固。

謙虛使人進步,以後的課堂,我要努力備好課,為教學成績的提高奠定堅實的基礎!

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 篇14

《長相思》是一首描寫邊塞軍旅途中思鄉寄情的佳作,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詞的內容,體會詞人暗藏於詞中的無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讀詞。

古詩詞之美首先在於它的音律美,讓人讀起來朗朗上口,優美動聽。所以學古詩詞必先朗誦。 教學《長相思》時,我設計了幾個環節:初讀詩,咬準字音,讀得字正腔圓;再讀詩,注意停頓,讀出節奏感;三讀詩,讀出印象;四讀詩,讀出大意;五讀詩,讀出情;六讀詩,讀出境。

朗誦不應該只停留在形式多樣的示範讀、比賽讀、配樂讀、表演讀等淺層次上,而是要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進一步體會詩的語言美,在這種美的薰陶下發自內心的美美的朗誦,讓人陶醉的朗誦。

如“山一程,水一程” 寥寥數字,山高水遠,長途跋涉的孤寂無聊的軍旅生活如在眼前。又如,在讀出詞的大意時,我抓住作者“身在何處”與“心在何處”作為突破點,體會到作者身與心分離的那種思鄉之情,而後,又讓學生在老師的範讀時想象作者故園的美好景象。一方面“身”在風雪交加的軍旅,另一方面“心”在温馨的家園,鮮明的對比更加勾起作者的思鄉之情。此時讓學生有感情地去讀,就可謂“意到情成”了。

古人寫詩詞“貴在含蓄”“意在言外”。學《長相思》這首詞,從讀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體會詩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與詩人同喜同憂。我以適當的語言,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情感,再配以壎曲,把學生帶入情境,然後讓學生反覆吟詠,逐漸拉近與詩人的情感距離。教學古詩詞,必定要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感情,走近詩人,與詩人對話。

體會意境時,我運用了語言描述、配圖配樂吟誦等多種方法,誘發想像,讓學生在頭腦中再現出生動鮮活的畫面,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培養自己獨特的感受能力,受到相應的情感及審美陶冶。

語文水鄉歌的教學反思 篇15

1、本教學設計是依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本班學情而來的。在教學中通過“讀、想、議、寫、吟”等行之有效且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感悟詩意、體驗詩情、積累詩歌。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我的引導下興致勃勃地試着用不同的方式讀詩。從他們那興奮的臉上我看到了他們對詩歌的喜愛,這正是我所期望的。

2、本節課我創設了多種情境,引導學生在想象中體會情感。愛因斯坦説過:“ 想象比知識更重要,想象是無限的,而知識是有限的”,想象能使學生儘快地走進文中和作者產生共鳴,受到心靈的震撼。本節課我運用畫面、朗讀、音樂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使他們在描述自己的想象中切入詩句,談理解和感受,達到進一步理解詩句,體會詩情,走進詩心的目的。

3、都説語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載體,是人的精神家園,因此語文教育要重視精神的薰陶感染。本節課我就把對學生精神的薰陶感染放在重要位置,讀熟詩歌、感悟詩意最終都是為了體悟詩情。這種薰陶感染不是強行灌輸,而是喚醒、激勵和鼓舞學生去自信地學、自主地學、自覺地學。

4、語文課中的“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維目標是一個有機的融合體。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詩面的信息”來重構學生情感?讓學生如何更主動地走進古詩,與詩人共呼吸?是否還有更適合與學生對話的切入點?這是課後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