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 篇1

《卡羅納》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選自《愛的教育》,。課文講述的是小男孩卡羅納遭遇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悲痛欲絕時,身邊的人真誠、熱情地安慰他,默默地關愛他。課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裏行間透露出卡羅那的那份傷、那份痛以及大家對他的愛,十分感人的一篇文章,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在教學時,我從“關愛、勇氣”這個點出發,緊緊圍繞“卡羅那失去母親的傷痛和他身邊的人給予他默默的關愛”這一情感主線,通過“卡羅納萬分傷心與老師,同學和家長關心卡羅納”的情景對比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此時身邊人的關懷對痛失母親的卡羅納來説是多麼的重要。此時的卡羅那除了需要安慰,更需要鼓勵,給他面對困難的勇氣,讓他堅強。而此時此刻,孩子們感受到卡羅那的傷痛越深,才會更好感受到卡羅那需要的關愛越重要。

在理解的卡羅納傷心的句子時,我讓學生找出相關語句,再抓住卡羅那的神情、動作……深入課文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內心的悲痛。有的句子讓孩子們抓住關鍵詞聯繫生活實際,大膽現象,去體驗卡羅那的悲痛欲絕。比如:“卡羅納走進教室,突然放聲大哭起來。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時侯,母親差不多每天都來接他;要考試了,母親總是俯下身來向他千叮嚀萬囑咐。”我抓住“千叮嚀萬囑咐”讓孩子們想像母親還可能對他叮嚀什麼?囑咐什麼?孩子們各抒己見,暢談着母親在世時的美好情景,而現實卻和回憶形成鮮明的對比,此時此刻,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卡羅納的可憐,伴隨悲傷的樂曲,孩子們反覆品讀,真正把孩子們帶入了情境。此時我讓孩子們想象自己就是痛失母親的卡羅納,大聲表達出最想對母親説的一句話,讓孩子們感同身受,更深刻感受到卡羅納的痛苦。

此時卡羅納最需要的就是身邊的人對他的關愛。這部分我重點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重點強調老師對他的關愛。比如:老師對卡羅納的關愛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學生説:“老師把卡羅納拉到自己的胸前”這個動作看出了老師把卡羅納當作自己的孩子,給他安慰。學生能從“拉”這個細小的動作感受到老師的母親般的關愛。還有“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孩子,你要堅強喲。”老師一再讓卡羅納要堅強,可見老師更多的給予他的是鼓勵,給他勇氣,讓他堅強的面對一切。我把這一句作為重點反覆品讀感悟,關愛更多的是給予別人面對困難的勇氣,因為生活無論怎樣還得繼續,這既是卡羅納需要認識的,也更是我們的學生們需要感悟的。所以我將這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還有學生也從同學,家長的動作中、眼神感受到了他們對卡羅納的關愛。在教學這部分時,剛開始我是有意識的讓學生從動作,語言,神情中感受愛,學生也瞭解了作者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來描寫的方法。同時也讓孩子們明白了:愛就在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裏。

我還在拓展環節中:讓孩子想象假設卡羅納就在我們身邊,假設有一天我們也會遭遇不幸,我們將如何面對?使學生獲得思想感情的洗禮和昇華,實現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當然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這節課在結尾的地方設計一個寫信的環節就有些畫蛇添足。還有在感受關愛的時候,孩子們沒有前以部分入情……但是不管得與失,都為我以後的教學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只有知道哪裏做得不夠好,才知道怎麼樣才能做得更好!

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 篇2

《卡羅納》是國小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略讀課文。這篇課文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這一書。本文講述的是卡羅納在遭遇到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身邊的老師、同學以及其他人熱情地安慰他和默默地關愛他。本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的。

本組課文都是圍繞愛這一主題來寫的。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愛使人間充滿温暖。這組課文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

《卡羅納》這篇課文寫得非常感人,字裏行間都散發着大家對卡羅納濃濃的愛意。為此,我圍繞“愛”這一主線,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一是談話討論,暢談母愛;二是初讀課文,捕捉愛;三是研讀課文,感悟愛;四是説話拓展,延伸愛。

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所以在“初讀課文,捕捉愛”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讓學生找一找“從哪可以看出失去了母親的卡羅納是萬分傷心的”句子,並讓學生讀一讀,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卡羅納失去母愛的悲痛,使學生與卡羅納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激發出要關愛他、幫助他的情感。

由於這組課文的單元目的是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所以,我把這節課的重點放在了大家對卡羅納無限關愛上,並重點指導了老師安慰卡羅納的兩段話。這篇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裏行間都透露着大家對卡羅納的愛。在“研讀課文,感悟愛”這一環節上,我把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找、讀“大家在卡羅納遭到不幸時是怎麼做的”句子,並交流各自的閲讀體會和感受,引導學生在親近文本之後充分發表自己的閲讀感受,感悟愛。並重點朗讀指導了老師説的兩段話,分別從傷心和嚴肅、心疼和鼓勵等角度進行引導。在“説話拓展,延伸愛”這一環節中,讓學生也加入關愛卡羅納的行列中,寫一寫想對卡羅納説的話。不但昇華了學生的情感,還鍛鍊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設想是美好的,但由於個人水平問題,在課堂上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在今天的課堂學習中,我感受到了活化課堂的價值,但是就是不能在瞬間作出相應的機智反映,抓住學生閃亮的生成,而是按着自己固有的思路,“循規蹈矩”地一步步前行。此外還有很多環節需要進一步揣摩和反思,所以今天的課堂學習,讓我收穫很大。

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 篇3

《卡羅納》是四年級上冊的一篇略讀課文,選自《愛的教育》,。課文講述的是小男孩卡羅納遭遇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悲痛欲絕時,身邊的人真誠、熱情地安慰他,默默地關愛他。課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裏行間透露出卡羅那的那份傷、那份痛以及大家對他的愛,十分感人的一篇文章,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在教學時,我從“關愛、勇氣”這個點出發,緊緊圍繞“卡羅那失去母親的傷痛和他身邊的人給予他默默的關愛”這一情感主線,通過“卡羅納萬分傷心與老師,同學和家長關心卡羅納”的情景對比體驗,讓學生感受到此時身邊人的關懷對痛失母親的卡羅納來説是多麼的重要。此時的卡羅那除了需要安慰,更需要鼓勵,給他面對困難的勇氣,讓他堅強。而此時此刻,孩子們感受到卡羅那的傷痛越深,才會更好感受到卡羅那需要的關愛越重要。

在理解的卡羅納傷心的句子時,我讓學生找出相關語句,再抓住卡羅那的神情、動作……深入課文來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內心的悲痛。有的句子讓孩子們抓住關鍵詞聯繫生活實際,大膽現象,去體驗卡羅那的悲痛欲絕。比如:“卡羅納走進教室,突然放聲大哭起來。他一定是想起了往日的情景。那時侯,母親差不多每天都來接他;要考試了,母親總是俯下身來向他千叮嚀萬囑咐。”我抓住“千叮嚀萬囑咐”讓孩子們想像母親還可能對他叮嚀什麼?囑咐什麼?孩子們各抒己見,暢談着母親在世時的美好情景,而現實卻和回憶形成鮮明的對比,此時此刻,讓孩子們真切感受到卡羅納的可憐,伴隨悲傷的樂曲,孩子們反覆品讀,真正把孩子們帶入了情境。此時我讓孩子們想象自己就是痛失母親的卡羅納,大聲表達出最想對母親説的一句話,讓孩子們感同身受,更深刻感受到卡羅納的痛苦。

此時卡羅納最需要的就是身邊的人對他的關愛。這部分我重點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重點強調老師對他的關愛。比如:老師對卡羅納的關愛你從哪些地方看出來?學生説:“老師把卡羅納拉到自己的胸前”這個動作看出了老師把卡羅納當作自己的孩子,給他安慰。學生能從“拉”這個細小的動作感受到老師的母親般的關愛。還有“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孩子,你要堅強喲。”老師一再讓卡羅納要堅強,可見老師更多的給予他的是鼓勵,給他勇氣,讓他堅強的面對一切。我把這一句作為重點反覆品讀感悟,關愛更多的是給予別人面對困難的勇氣,因為生活無論怎樣還得繼續,這既是卡羅納需要認識的,也更是我們的學生們需要感悟的。所以我將這作為本課教學的重點。還有學生也從同學,家長的動作中、眼神感受到了他們對卡羅納的關愛。在教學這部分時,剛開始我是有意識的讓學生從動作,語言,神情中感受愛,學生也瞭解了作者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來描寫的方法。同時也讓孩子們明白了:愛就在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一個眼神裏。

我還在拓展環節中:讓孩子想象假設卡羅納就在我們身邊,假設有一天我們也會遭遇不幸,我們將如何面對?使學生獲得思想感情的洗禮和昇華,實現語文學科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當然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比如:這節課在結尾的地方設計一個寫信的環節就有些畫蛇添足。還有在感受關愛的時候,孩子們沒有前以部分入情……但是不管得與失,都為我以後的教學積累了很多的經驗。只有知道哪裏做得不夠好,才知道怎麼樣才能做得更好!

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 篇4

12月17日,慶元實驗國小教育聯盟總校在胡天浩書記的帶領下,姚麗雅、範宗妙等老師一行來到我校,進行教學調研,給我校老師進行課堂診斷。

這次活動我執教一篇來自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略讀課文《卡羅納》。這篇課文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這一書。本文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卡羅納在遭遇到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身邊的老師、同學以及其他人熱情地安慰他和默默地關愛他。本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的。

第六單元這組課文都是圍繞愛這一主題來寫的。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愛使人間充滿温暖。這組課文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並且由課文內容想開去,瞭解發生在身邊的動人故事;學着關心,幫助他人。

《卡羅納》這篇課文寫得非常感人,字裏行間都散發着大家對卡羅納濃濃的愛意。為此,我圍繞“愛” 這一主線,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一是介紹新書,渲染愛;二是初讀課文,捕捉愛;三是研讀課文,感悟愛;四是説話拓展,延伸愛。

新大綱指出:“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所以在“初讀課文,捕捉愛”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讓學生找、讀“從哪可以看出失去了母親的卡羅納是萬分傷心的”句子,並讓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卡羅納失去母愛的悲痛,使學生與卡羅納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激發出要關愛他、幫助他的情感。

由於這組課文的單元目的是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所以,我把這節課的重點放在了大家對卡羅納無限關愛上,並重點指導了老師安慰卡羅納的兩段話。

今天課上下來之後,範宗妙老師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教學設計上的不足:既然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身邊人對卡羅納的無限關愛上,為什麼前面還要花這麼多時間呢?類似段落該如何處理,或處理的不夠恰當,這是因為還沒有把文本“吃透”。這堂課我讓學生一句一句地找卡羅納傷心的句子,再一句一句的體會朗讀,這樣雨露均沾的做法,佔用了很多時間,使得後面只能蜻蜓點水,實在沒有突出教學重點,並浪費了很多學生感受“愛”的時間。

聽了範老師的提醒,我想對這一環節做這樣的改動:首先讓學生去文中找卡羅納傷心的句子,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把4處描寫卡羅納傷心的句子一併出示。通過指導學生比較卡羅納幾次哭的不同,並抓住“你可以擁抱媽媽,我卻再也不能了”來重點感悟卡羅納的內心世界。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能讓學生一步步走進卡羅納的內心世界,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到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的無限悲痛。

這篇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裏行間都透露着大家對卡羅納的愛。在“研讀課文,感悟愛”這一環節上,我把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找、讀“大家在卡羅納遭到不幸時是怎麼做的”句子,並交流各自的閲讀體會和感受,引導學生在親近文本之後充分發表自己的閲讀感受,感悟愛。並重點朗讀指導了老師説的兩段話,分別從傷心和嚴肅、心疼和鼓勵等角度進行引導。

但在朗讀指導時,範老師又指出我過於在意自己的教學設計,並沒有針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學生第一遍讀和最後一遍讀,進步不大,原因就在於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自己體會和感受文中老師對卡羅納的語重心長,而是急着按自己設計的教學思路引着學生往下走。

設想是美好的,但由於個人水平問題,在課堂上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比如,“一幅插圖”學生明明讀對了,我由於緊張,把“幅”和“副”混淆了,反而帶着學生讀錯了,這實在是不應該發生的錯誤。另外,連板書設計也沒有完成。在今天的課堂學習中,我感受到了活化課堂的價值,但是就是不能在瞬間作出相應的機智反映,抓住學生閃亮的生成,而是按着自己固有的思路,“循規蹈矩”地一步步前行。此外還有很多環節需要進一步揣摩和反思,所以今天的課堂學習,讓我收穫很大。

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 篇5

12月17日,慶元實驗國小教育聯盟總校在胡天浩書記的帶領下,姚麗雅、範宗妙等老師一行來到我校,進行教學調研,給我校老師進行課堂診斷。

這次活動我執教一篇來自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略讀課文《卡羅納》。這篇課文選自亞米契斯的《愛的教育》這一書。本文講述的是一個小男孩卡羅納在遭遇到失去母親的巨大不幸時,身邊的老師、同學以及其他人熱情地安慰他和默默地關愛他。本文抓住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第一天來上學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從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邊人對他的無限關愛這兩方面展開來寫的。

第六單元這組課文都是圍繞愛這一主題來寫的。愛是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愛使人間充滿温暖。這組課文的學習,目的是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並且由課文內容想開去,瞭解發生在身邊的動人故事;學着關心,幫助他人。

《卡羅納》這篇課文寫得非常感人,字裏行間都散發着大家對卡羅納濃濃的愛意。為此,我圍繞“愛” 這一主線,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一是介紹新書,渲染愛;二是初讀課文,捕捉愛;三是研讀課文,感悟愛;四是説話拓展,延伸愛。

新大綱指出:“閲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所以在“初讀課文,捕捉愛”這一環節上,我設計了讓學生找、讀“從哪可以看出失去了母親的卡羅納是萬分傷心的”句子,並讓學生自己抓住重點詞語,體會卡羅納失去母愛的悲痛,使學生與卡羅納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激發出要關愛他、幫助他的情感。

由於這組課文的單元目的是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感情,體會到互相關愛帶來的快樂和幸福。所以,我把這節課的重點放在了大家對卡羅納無限關愛上,並重點指導了老師安慰卡羅納的兩段話。

今天課上下來之後,範宗妙老師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我教學設計上的不足:既然我把教學重點放在了身邊人對卡羅納的無限關愛上,為什麼前面還要花這麼多時間呢?類似段落該如何處理,或處理的不夠恰當,這是因為還沒有把文本“吃透”。這堂課我讓學生一句一句地找卡羅納傷心的句子,再一句一句的體會朗讀,這樣雨露均沾的做法,佔用了很多時間,使得後面只能蜻蜓點水,實在沒有突出教學重點,並浪費了很多學生感受“愛”的時間。

聽了範老師的提醒,我想對這一環節做這樣的改動:首先讓學生去文中找卡羅納傷心的句子,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把4處描寫卡羅納傷心的句子一併出示。通過指導學生比較卡羅納幾次哭的不同,並抓住“你可以擁抱媽媽,我卻再也不能了”來重點感悟卡羅納的內心世界。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能讓學生一步步走進卡羅納的內心世界,產生共鳴,從而更好地體會到卡羅納失去母親後的無限悲痛。

這篇文章語言生動,描寫細膩,字裏行間都透露着大家對卡羅納的愛。在“研讀課文,感悟愛”這一環節上,我把時間和機會留給學生,讓學生找、讀“大家在卡羅納遭到不幸時是怎麼做的”句子,並交流各自的閲讀體會和感受,引導學生在親近文本之後充分發表自己的閲讀感受,感悟愛。並重點朗讀指導了老師説的兩段話,分別從傷心和嚴肅、心疼和鼓勵等角度進行引導。

但在朗讀指導時,範老師又指出我過於在意自己的教學設計,並沒有針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學生第一遍讀和最後一遍讀,進步不大,原因就在於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學生自己體會和感受文中老師對卡羅納的語重心長,而是急着按自己設計的教學思路引着學生往下走。

設想是美好的,但由於個人水平問題,在課堂上還存在着許多的不足。比如,“一幅插圖”學生明明讀對了,我由於緊張,把“幅”和“副”混淆了,反而帶着學生讀錯了,這實在是不應該發生的錯誤。另外,連板書設計也沒有完成。在今天的課堂學習中,我感受到了活化課堂的價值,但是就是不能在瞬間作出相應的機智反映,抓住學生閃亮的生成,而是按着自己固有的思路,“循規蹈矩”地一步步前行。此外還有很多環節需要進一步揣摩和反思,所以今天的課堂學習,讓我收穫很大。

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 篇6

上完《觀潮》這一課後,上網查看了一些教學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啟發和感受。再對照《新課程標準》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我在今後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心靈的境遇。

“心靈”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豐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對事物的認知熱情,我在課堂上喜歡看見學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歡聽富有稚氣的表達。他們的認知若是在情感中激發的,獲得知識將是最牢固的。因此,在課前,我設計了與學生“課前交流”的簡短對話,以商量語氣激發學生當“小記者”,學生信心十足表示贊同,然後相機以寓於有趣、生動、優美的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引入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讓學生願意與作者去觀潮的情思。從學生的神情和學習狀態,我認為他們自認是“小記者”的身份表述的語言是自豪的,願學的情感是真誠的。並且飽含愉快的心情進入課文佳境。同時,課堂中教師讓自身投入情感狀態帶動學生,才能真正達到師生雙邊活動。

二,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發展多種能力。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在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作者一起去錢塘江大堤上去觀潮,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興趣,然後圖文並茂,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文中優美詞語,重點句子學生在“、互動、思辯、表達”中得到理解,如:學生看完“潮來時”課件後,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美的藴意。使其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學生總不敢舉起小手,這一細微處老師不能忽視,我用風趣“摸瞎”遊戲指名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在驚奇中自主的舉起了小手,調動學生積極性。

三、以課文為本,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觀察順序及從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學生理解課文後相當明瞭。因此,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寫作方法,繼承傳統的“引用貫通”的教學方法,並用動作演義“人生鼎沸”的場面。再結合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知道如何描述場面,這一環節在整節課堂上看上去是“重複”的導教,但間接的讓學生加深了記憶,落實積累到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調查學生學習情況延伸到課堂外繼續學習知識的求知慾望。

閲讀課外書籍,積累課外知識是提高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的必要途徑。但對學生提出強硬的要求他們盲目的去讀背,我想這樣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課後問學生: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然後照應課前設計,大力表揚課堂上表現不錯的“小記者” 並鼓勵他們進一步為親朋好友當好“小導遊”作準備,給學生自信舞台,讓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熱情真正落實到生活中去。

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 篇7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課始,以“聲”誘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與朗朗地讀又與有音樂烘托伴奏的朗誦,對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帶給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為了充分發揮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渾有力的交響樂伴以昂然的朗誦,使學生入其境,動其情。

準備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

(二)課中以“像”釋疑解惑。

學生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麗的大潮之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無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因此,需運用電教手段,聲像同步,視聽結合,創設情境,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從《神州風采》裏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截取有關片斷,按潮來時開始還是風平浪靜到有聲無“形”,然後“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一條白線”;漸近,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白浪翻滾,如同一道城牆”;更近,猶如“戰馬飛奔,坦克轟鳴”的順序組接。錄製兩遍。第一遍按由遠及近,將潮水的“如線”、“橫貫江面”、“如牆”、如“萬馬奔騰”的四個畫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學生有時間看清楚並將實際景象與課文裏的文字描述在頭腦中“銜接對號”。第二遍不定格,使學生對大潮由遠及近的推進變化、發展有一個連貫、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讚美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形象鮮明,富於感染力。有感情地誦讀既有助於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讀法。默讀,利於思考;朗讀,助於理解;齊讀,訓練面大;自由讀,靈活主動;個別讀,“以點帶面”便於指導。讀,又不能走形式,明確讀的目的,提出讀的要求,求得讀的成效。要以讀引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

這堂課的教學,採用下列讀法:

課始:教師範讀;課中:自學時默讀,理解中自由讀,理解後感情朗讀;課尾:個別讀、齊讀相結合。

(四)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結構力求體現“教為主導、生為主體、學為基礎、思為核心、‘道’貫其中”的整體優化結構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做到“三動”和“三個保證”。

三動:動腦思考;動口讀説;動手畫批。

三個保證:在學習的中心階段,即高潮處,關鍵處,難點、重點處,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議;保證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保證學生自始至終在課堂上過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 篇8

《巨人的花園》是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個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裏玩耍,很生氣,便趕走了孩子,在花園周圍築起了圍牆,不讓孩子進入花園。但是,從此花園裏,都是寒冷的冬天。一天,孩子們從牆洞爬進去,園裏立刻有了春意。但巨人再次將孩子們趕出了花園。之後花園又被冰雪覆蓋了。後來,在一位小男孩的啟示下,巨人醒悟了,他立刻拆除了圍牆,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從這篇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運用對比進行寫作,如巨人回來之前和巨人回來之後花園的不同景色;春天來了花園內外的不同變化;孩子們進入花園和巨人趕走孩子們後花園的不同景色等等;正是在一次次的對比中揭示了文章的主題。因此,我在上課的過程中緊緊抓住教材的這一特點,運用對比進行教學。

在教學中,我先引導學生學習了巨人不再時,孩子們在花園裏快樂玩耍的情景,然後,話鋒一轉:巨人回來了,花園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呢?引導學生開始學習後面的文章,在學生初步瞭解巨人的加入給花園帶來的變化之後。我引導學生抓住“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這句話從“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兩個方面展開閲讀。學生通過找句、品詞,慢慢的感悟到了文章的主題:巨人不願意讓孩子到花園裏來玩,所以春天永遠不會來到花園裏,是巨人的自私換來了寒冬,文章告訴我們有了快樂和美好的事物應該和人分享。應該説,通過這樣的對比閲讀,學生的語感得到了有效的訓練,對文章主題的感悟也是在自主閲讀,充分思考基礎上,水到渠成的結果。

但是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有一些遺憾,首先,在引導學生對“有孩子就有春天”和“沒有孩子就沒有春天”的相關句子進行對比閲讀的時侯,注重了朗讀的訓練,而忽視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如描寫冬天的詞雪花飛舞、狂風大作、鮮花凋謝、樹葉飄落、冰雪覆蓋和描寫春天的詞如陽光明媚、草翠花開、綻出綠芽等這些詞沒有引導學生進行對比和運用,也沒有讓學生進行積累。其次,是在討論問什麼巨人不讓孩子們到花園裏玩耍?這一問題時,有學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們損壞花園裏的花草,這一明顯不符合文章主題的答案時,沒有及時的引導,所以學生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在最後引導學生對冷酷的巨人説話的時侯,許多學生都告訴巨人自己不會損壞花草的,而不是針對巨人的冷酷進行勸説。事後想來,當學生回答巨人是怕孩子們損壞花園裏的花草,而不讓孩子們到花園裏玩的時候,只要引導他們再去讀一讀,巨人回來之前孩子們在花園裏玩耍的美好景色。

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 篇9

傳統的課程中,課堂是教師表演的舞台,只有教師講學生聽,沒有學生的天地,而如今課程的改革也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改革,這種一個在上,多人端坐的滿堂灌已不復存在。讓學生走進課堂,成為課堂主人,在活動中體驗,在動手操作的環境中做到師生交融,生生互動,教學活動應是一種相互交往。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師生間的動態信息。使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得到情感的體驗,正好符合新課程中的探究—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驗、探究和領悟。

課堂中的活動應是教師在指導或參與下的學生的自主活動,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指導其行為,給學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間,教師真正地成為引導者,學生成為教學過程的主體。在開學初的第一節思品上進行了班委幹部改選。我選擇了真真正正地進行一次學生自己選舉班委會的活動,教師只對選舉程序做説明和解釋,然後放手讓學生去做,讓學生懂得自己應有的權利,並學會全面、客觀地認識自己和他人。

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 篇10

《觀潮》一課寫了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壯觀。作者觀察用心,敍述有序,從聲音、氣勢、形態幾方面直接描繪了大潮的奇特,又從觀潮的人數之多、熱情之高間接表現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自古以來的“天下奇觀”。本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為了讓學生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偉,繼續練習抓住主要內容,二是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達到教學目標,本節課我遵循“學生為主體,我為主導,訓練為主線”這一原則,堅持導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導讀中分析、綜合、比較,在分析、綜合、比較中導讀,以讀代講,寓講於讀,使學生在分析、比較、綜合的思索過程中理解課文,獲取知識,提高聽説讀寫能力。根據學生對大潮缺乏感性認識,給學習課文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我採用情境教學法,在教學中巧用課本照片、掛圖、影視資料等,將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場面顯示在學生面前,使學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難度,有利於激發學生熱愛祖國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營造一個“實在、有序、輕鬆”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積極性,參與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緊扣文題,質疑問題;讀、找、議,培養自學能力;有機地運用教學插圖,掛圖等強化感性認識;反覆訓練朗讀,加深對文章的理解;熟讀成誦,積累知識。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引起動機

上課開始,我先用一段飽含話語導入新課:“同學們,你們觀賞過潮水嗎?世界上漲潮的地方不計其數,其中不乏著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國錢塘江大潮那樣雄偉壯觀,千百年來令人讚歎不絕的,卻不多見。你們想不想也去見識見識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去感受感受江潮氣勢磅礴、雄偉壯觀的景象呢?”然後指導學生閉上眼睛聽教師範讀課文。讓大潮的聲音從“悶雷滾動”到“山崩地裂”;景象從“一條白線”到萬馬奔騰等畫面呈現在同學們的腦海裏。最後叫同學們打開課本看描繪大潮雄奇的插圖。讓他們設身處地地感受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陶醉於大潮奇特的境界中,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引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

〈二〉抓住文眼,整體教學,體會感情

教學時我抓住文章重點,圍繞“觀”(觀奇觀)這個中心詞,按照“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的思路,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首先用小黑板出示自學思考題:1、課文按照什麼順序來寫觀潮的,作者抓住了什麼來體現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2、找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小組討論,再填表(在小黑板上出示表格:填出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後所看到的和聽到的景物)。由於引入新課時,已激發了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同學們興致勃勃地通過讀、劃、議,明白了“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色城牆 ”、“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這些詞語是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插圖之後,再回到文中細細品評,學生陶醉在有聲有色的情境中。從潮水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的景象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薰陶。

〈三〉指導朗讀,感受景象,深化感情

為了幫助學生感受景象,更深更透地理解作者的表達感情,我着重採用了朗讀的方法。首先我指導學生們自主選擇最喜歡的語句比賽讀、表演讀等,再談感受,並鼓勵他們讀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讀出天下奇觀的氣勢,讀出觀潮人羣的驚奇。然後我來讀,學生閉上眼睛,腦海中浮現出畫面,幫助學生感悟自然美和語言美。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讀書的熱情,而且激發了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四〉品文析句,理解課文,學習表達

教學中設計品文析句的環節,能使學生賞竟悟情,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的思路,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因此,我在教學“白線向我們移來”那段時,我讓學生找出描寫大潮形態和聲音的句子,並要求他們説説作者用了哪些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哪裏?(作者運用了比喻修辭手法。這樣寫好在具體形象地寫出了從近處觀察錢塘江大潮時,所聽到的聲音和所看到的景象,充分體現了錢塘江大潮非凡的氣勢。)這樣加深理解了課文內容,進一步學習了作者按一定順序抓住特點的表達方法。

〈五〉總結全文

為了面向全體學生,把教師的“一人言”小結變為尊重學生個性發展的“課堂小結”。要求學生把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或最想説的話講給大家聽(指導從寫作、詞句、思想等方面來考慮)。這樣形式獨特新穎,能優化課堂教學的結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 篇11

此次遠程研修磨課,我選定了四年級上冊語文21課《搭石》,並進行了認真的備課。當我捧讀課文,一幅幅生動的畫面映入眼簾:秋涼在即,人們精心挑選石頭擺放在小溪中,幾番精心踩踏;急着趕路的老人,發現搭石不穩,及時調整才肯離去;一行人走搭石,動作協調有序,聲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充滿了詩情畫意;兩個人面對面過溪,招手禮讓,閒話家常;偶遇老人,蹲身下伏,揹負過溪……

課文語言質樸,意境秀美,字裏行間洋溢著鄉村的生活氣息。使我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一種看得見的美和看不見的美在文本中和諧共生。這篇課文在設計時我是讓學生抓住“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來讓學生找出“一行人走搭石、兩個人面對面走搭石、遇到老人走搭石和老人擺搭石”來體悟,但磨課完成後,我感覺面面俱到但都是蜻蜓點水,

通過這次上課,各位老師的指導使我明白了很多教語文的方法,如:以讀為基本手段,促進理解、促進感悟,習得語感。讀是學習語言最基本的方法,在課堂上要給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讀,把作者的思想情感讀出來,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讀進去,這一出一進,就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途徑,就是學生髮展語言的方法,就是學生積累語言的手段。

所以根據本文特點,結合新的課程理念,本課在教學時我注重以人為本,以讀為本。

如在教學一行人走搭石這塊內容時,我主要是指導學生朗讀,通過各種形式的讀,各種層次的讀,讓學生體會藴涵的情景。指導朗讀“每當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調有序!前面的抬起腳,後面的緊跟上,踏踏的聲音,像輕快地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這一句時我將“協調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綽綽”改變顏色引導學生讀一讀,。相機學習生字“綽”,課件出示字典的三種解釋,學生聯繫上下文知道應該是姿態柔美,然後讓學生想象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的畫面,通過畫面讓學生如臨其境地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羣中,師生合作着讀一讀,真切體驗“協調有序”。

學生通過品讀、感受,在頭腦中就形成了一幅“一行人走搭石”是那麼協調有序的美。

教學中,我努力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在詞句教學時,我不光引導學生了解意思,還提示理解方法,如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聯繫上下文理解,以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在對學生進行聽説讀寫基本功綜合訓練的同時,要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薰陶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雖然預設時考慮周全,但是真正教學時未必達到預期效果。靜心思索,感覺課堂中存在以下不足:

1、學生課前預習不夠充分,師生配合不夠默契。

2、雖然讀的形式多樣,但沒有達到理想效果。

3、挖掘的語文因素較多,覺得哪一個也很重要,哪一個也不想扔,結果整堂課走馬觀花一般完成了,對“協調有序”、“理所當然”等語文因素的運用少之又少。

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 篇12

《觀潮》是一篇文質兼優的寫景文章。作者寓情於景,通過對農曆八月十八日的錢塘江大潮雄奇壯麗,氣勢非凡,景觀的描繪,抒發了熱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本文的教學,不但要使學生增長見識,學習作者的觀察及表達方法,受到語文能力的訓練,還要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壯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課始,以“聲”________誘趣。

好的作品默默地看與朗朗地讀又與有音樂烘托伴奏的朗誦,對人的感官的刺激作用,帶給人的內心體驗都是不同的。文章描繪了錢塘江大潮來前的風平浪靜與潮來時的驚濤浪吼形成鮮明對比,尤其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潮水由遠推近,有如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為了充分發揮作品的感染力,用雄渾有力的交響樂伴以________昂然的朗誦,使學生入其境,動其情。

準備一段由緩慢抒情到急促激越再到平緩漸弱的交響曲。以“舒展緩慢”吻合潮來前的平靜;以“歡樂抒情”襯托人們觀潮的喜悦心情;以“雄壯激昂”,烘托大潮的磅礴氣勢。

(二)課中以“像”釋疑解惑。

學生生活在繁華的城市,許多孩子沒有到過海邊,更無從目睹這樣雄偉壯麗的大潮之景觀。對於沒有見過的事物,又無類似經歷可以借鑑,不僅給理解課文帶來障礙,也給展開想象造成困難。因此,需運用電教手段,聲像同步,視聽結合,創設情境,提供感知,發展情感,促進理解。

根據課文內容,從《神州風采》裏的“海寧觀潮”一片中截取有關片斷,按潮來時開始還是風平浪靜到有聲無“形”,然後“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一條白線”;漸近,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白浪翻滾,如同一道城牆”;更近,猶如“戰馬飛奔,坦克轟鳴”的順序組接。錄製兩遍。第一遍按由遠及近,將潮水的“如線”、“橫貫江面”、“如牆”、如“萬馬奔騰”的四個畫面各定格6秒,以便使學生有時間看清楚並將實際景象與課文裏的文字描述在頭腦中“銜接對號”。第二遍不定格,使學生對大潮由遠及近的推進變化、發展有一個連貫、完整的印象,以加深感受。

(三)以“讀”促思通文。

朗讀是理解內容的基礎,也是檢查理解的手段,更是以文悟道的途徑。《觀潮》從聲、形、色三方面描繪讚美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形象鮮明,富於感染力。有感情地誦讀既有助於理解課文,又能更好地受到感染。

讀,應求形式多樣,不同的讀法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要根據不同段落的學習內容、訓練任務、教學目的選擇適當的讀法。默讀,利於思考;朗讀,助於理解;齊讀,訓練面大;自由讀,靈活主動;個別讀,“以點帶面”便於指導。讀,又不能走形式,明確讀的目的,提出讀的要求,求得讀的成效。要以讀引思,以思促讀,讀思結合。

這堂課的教學,採用下列讀法:

課始:教師範讀________;課中:自學時默讀,理解中自由讀,理解後感情朗讀;課尾:個別讀、齊讀相結合。

(四)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結構力求體現“教為主導、生為主體、學為基礎、思為核心、‘道’貫其中”的整體優化結構型。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做到“三動”和“三個保證”。

三動:動腦思考;動口讀説;動手畫批。

三個保證:在學習的中心階段,即高潮處,關鍵處,難點、重點處,保證有充分的時間讓學生去讀、去思、去議;保證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保證學生自始至終在課堂上過着愉快的精神生活。

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 篇13

《頤和園》這篇課文,展現的是頤和園的美景,按照很清晰的遊覽順序進行描寫,讓人讀來琅琅上口,又美不勝收。頤和園不單純的是個美麗的公園,它有着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深厚的底藴,它是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之一的。

從課文來講,學生能夠把握這種移步換景的寫法,感受其中對景物描寫的優美語句,能夠在寫作中恰當運用,就很好地實現了教學目標。若真能從深層次上去把握歷史文化、中華文明的話,那也是一種情感的教育,也讓我們的學生更加慨歎我們中華民族的輝煌歷史。

我在講述這篇課文時,先處理好字詞和難懂的解釋,然後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通讀,要求讀通順,讀準確。在讀中感悟是一種很好地語文教學方式,我指名讓學生説他最想要去頤和園哪個景點拍照留念,當他説出來後,就讓所有的同學站起來美美地品讀這個套餐,學生們都能準確地對文段進行把握。在讀完之後,學生們對課文有很多話想表達,他們都會認真地説這一段有哪些地方寫得美,美在哪裏。

在講長廊時,體會橫檻上五彩的畫,而且是沒有一幅畫是相同的,提問學生:我的眼中看到的畫裏面有_______,大家都發揮想象,有美麗的花草樹木、特殊的人物、還有龍的圖騰等等,只要他們能説得出名字就好。還有那花香讓人神清氣爽的,到底有哪些花在風中搖擺呢?同學們都能積極的把熟悉的花説出來。在講昆明湖的時候,

感受欄杆上小獅子的不同神態,發揮他們的想象,述説我的眼中看到了_______的獅子,説得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在體會寫湖水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面碧玉。的句子時,讓學生自己感受比喻的貼切,同時學會運用。還有動詞滑的巧妙,感受水的清與靜。由此,總結出這個美麗的大公園真的是美得説也説不盡,感受作者移步換景的寫法以及總分總的結構安排,從這樣的遊覽順序清晰的安排文章,角度的不同感受頤和園不同的美景。

整體而言,我對這堂課還是比較滿意,讀與説的相互結合,寫的點滴輔助,讓學生更好地得到鍛鍊。不過在課堂的細節處理上還是存在些許問題,在讀中悟,在悟中讀,學生的能力還沒有全面釋放,我還是存在干預過多的現象,在以後的教學中,多與其他老師學習討教,爭取有更大的進步。

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 篇14

本課時的重點就是聯繫課文內容,體會兵馬俑的類型眾多,形象鮮明。從而感受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和古代勞動人民無窮的智慧,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所以,本課時的教學,我還是以過渡段為中心,由複習秦兵馬俑的規模宏大入手,然後自然過渡到重點段落(4—9),引導學生體會秦兵馬俑類型眾多、形象鮮明的特點。

針對這一教學重點為,我主要設計了三個大問題:課文主要向我們介紹了哪幾種類型的兵馬俑?他們有着怎樣的鮮明形象?仔細讀讀課文,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兵馬俑介紹給大家,並説説你喜歡的原因?然後由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在保證一定閲讀時間的基礎上,全班進行交流。

這一部分的教學,學生的興趣倒是比較濃厚,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可由於交流彙報佔了許多時間,學生閲讀感悟的時間倒是少了,給人的感覺像是在做表面文章。我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問題設計得不夠合理,而且教學沒有抓住重點。每個自然段的教學時間幾乎是平均分配,教學節奏沒有變化。或許,在教學中,我可以先以“將軍俑”為例,具體分析一下他的鮮明形象,並指導學生朗讀,然後再讓學生照樣子來介紹分析其它的兵馬俑。這樣做才是真正“授之以漁”,而且也不至於讓學生的閲讀停留在泛泛而談的層面。

另外,秦兵馬俑的出土震驚了世界,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它是秦文化的縮影,有着極高的歷史價值。我想,僅僅憑書上的介紹和幾張圖片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肯定是不夠的。還應該利用一些教學資源,讓學生對秦兵馬俑有更多的瞭解。而在這點上,我做的也不理想,因為課前沒有讓學生收集更多的關於秦兵馬俑的資料,只是教教材,而沒有做到“用教材”,沒有開發和利用更多的教學資源。

《秦始皇兵馬俑》這篇課文寫的是古代文物,介紹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地理位置,壯觀的建築物和兵馬俑的軍陣、神態,指出秦始皇兵馬俑的出土是我國考古史上最大的發現之一。這篇課文語言精練、詞語豐富、段落清楚,從本單元閲讀訓練重點來講是訓練學生豐富語言和運用段落大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好教材。但這篇課文寫的是古代文物,對於我們農村國小的學生來説,其見識少,缺少主觀性認識,對教材的理解又是一個難點。

我在教學《秦始皇兵馬俑》這篇課文是採取了這樣的教學過程:第一課時:1、審清題意,讀通課文,給課文分段。2、初步學會本課生字、新詞。3、學習第1、2、3自然段,完成作業本上的第1、2題。第二課時:1、瞭解兵馬俑的神態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價值。2、歸納課文主要內容。3、能用“也許”“似乎”造句。本課的重點是給課文分段,寫出段落大意,用段落大意歸併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難點是課文第二段,秦始皇兵馬俑軍陣這一段的課文理解。所以,我在突破這個難點是作以下嘗試,先讓學生報名參加:①軍事家、②文學家、③美術家、④導遊哪個組,並給每個組出了題目:①軍事家:你認為秦始皇是怎樣安排軍陣的?②文學家:作者在觀察軍陣時是怎樣觀察的?又是按照怎樣的順序寫下來的?③美術家:你能把這幅軍陣圖畫下來嗎?④導遊:你能給來兵馬俑博物館參觀的遊客寫幾句導遊詞嗎?然後分組進行活動,最後各組交流。由於是大家自己喜歡的題目,討論時大家非常熱烈,交流時也特別認真,其效果也比較好。

通過這一課時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學生喜歡學的,有興趣的參與其表現也比較積極,受到的效果也比較好。因為,我安排了四個小組,讓學生參與到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小組中進行學習,所以,學生們學得快樂,收到的效果也比較好的。

2、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課文,培養了學生的動腦、動手、動口的能力。

3、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讓學生參與當軍事家、文學家、美術家、導遊的活動,讓他們參與了活動,讓他們儘自己的能力去發揮,去創造,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通過本課教學,我體會到語文教學本身是訓練學生語言文字,培養學生想象,創造,表達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但如何進行這一方面的訓練和培養,還有待於今後進一步嘗試和探索,使自己的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使學生的整體素質進一步得到培養。我決心今後不斷努力,不斷進取,不斷嘗試,是自己的教學業務水平跟上形勢發展的需要。

四年級卡羅納教學反思 篇15

《大數的認識》教學反思本單元在學生認識萬以內數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更大的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掌握更大數的讀寫,並能在數據的收集過程中,認識近似數。學習的內容主要有四個部分:億以內數的認識、億以內數的讀寫、大數的改寫以及近似數的認識。這一單元學生認識的數都是一些較大的數,學生在生活中接觸比較少,但現在的學生聰明可愛,課外知識豐富,喜歡有挑戰性的數據學教學內容,雖然這些大數更抽象,對學生而言有一定難度,但他們非常樂於接受挑戰。

我在本單元的教學中主要採用的是創設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讓學生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體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提高用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教育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本單元的教學中,人口普查、土地面積、生產總值等數據,使學生的學習情趣高,學習氛圍濃。對於數一數,我加強學生對數的意義的理解。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小方塊,合作數小方塊,給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十萬在多大,一百萬有多大,藉助計數器掌握大數的數法,瞭解數的組成,加深對數的概念的理解,對於數位順序,數位,數級,計數單位及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位數等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體會、從而理解這些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