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住宅教學反思(精選17篇)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1

《電腦住宅》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介紹了一棟實驗性綜合電腦住宅的有關情況。它位於日本東京市中心,建築面積370多平方米,內部安裝有100多台電腦,設計師是東京大學教授阪村健。課文表現了電腦的神奇和它給人們帶來的快捷、方便、安全和舒適,使我們體會到迅猛發展的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便利,喚起學生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和對科學技術的探索與追求。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精選17篇)

教學本課時,我先讓學生按照課文前的閲讀提示獨立閲讀課文。在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邊默讀邊思考:課文介紹了電腦住宅中的哪些設施?那裏的電腦有什麼功能?是怎樣工作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果。如,填寫表格,將電腦住宅的具體設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內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來;或按照課文的講述順序畫出電子住宅的示意圖,根據自己的想象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形象的畫面。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2

這是第八單元的一篇略讀課文,介紹了一棟實驗性綜合電腦住宅的有關情況。它位於日本東京市中心,建築面積370多平方米,內部安裝有100多台電腦,設計師是東京大學教授阪村健。它展現了21世紀科技的飛速發展,讓人們的幻想變成了現實,是學生十分喜歡的一篇課文。

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按照課文前的閲讀提示獨立閲讀課文,在學生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邊默讀邊思考:課文介紹了電腦住宅中的哪些設施那裏的電腦有什麼功能怎樣工作的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果。如,填寫表格,將電腦住宅的具體設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內容以表格形式展示出來。如此一來,學生對電腦住宅就有一個整體清晰的印象了。另外,我還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控究的形式,按課文的講述順序畫出電腦住宅的示意圖,根據自己的想象將抽象的語言轉化為形象的畫面。

我知道學生對電腦比較感興趣,於是我讓學生再讀讀自己感興趣的段落,鼓勵學生以"電腦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參觀者"介紹電腦住宅,以引導學生熟悉課文的內容和語言,並能重新組織語言,準確地介紹電腦住宅中各項設施的佈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在學生了解課文內容以後,我再讓學生展開想象,圍繞"如果我是一名設計師,我會怎樣設計電腦住宅"進行交流,討論。學生的思維十分活躍,有的説把牆壁造成玻璃的,可以吸收熱能,然後通過電腦控制家裏的電器設備,隨時供電;有的説把牀設計成電腦按摩牀,這樣,對主人的健康有利……我還進一步引導學生想象,設計智能化的教室,學校,商場……並鼓勵有興趣的同學把想象的內容寫下來。

整節課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濃厚,但是由於本課是略讀課,教學時間只有一課時,在一節課的時間裏較難把學生的想象力充分地發揮出來,因此本課的一些問題講述不夠深入。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3

今天,我在學校上了一堂教研課,內容是國小語文第七冊《電腦住宅》。經過教學實踐,通過教研組成員的研討,引發了我如下思考:

一、預習作業合理,教學設計比較科學,基本完成教學任務

1、課前,我佈置學生預習:(1)標小節、標新詞。(2)大聲朗讀課文三遍:第一遍讀準生字的讀音,課文讀通讀順。第二遍注意文章內容。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結構,寫作方法。(3)將最重要的或者是不能理解的問題寫下來,課前交給老師。(4)預習作業:如果由你來設計一棟電腦住宅,你打算怎樣設計?想一想,寫下來。

2、上課時,我先檢測字詞,肯定了他們認讀情況。

接下來,以學生提出的“電腦住宅是電腦住的地方嗎”“電腦住宅是誰發明的?電腦住宅在哪個城市裏有?電腦住宅是在中國還是在別的國家?”這樣一些有趣的問題為切入口,導入課題,介紹了電腦住宅的相關知識。

再接着,初讀課文我覺得用默讀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課文比較好,讓學生集中注意力把課文生字掌握好。落實初讀時,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讀通課文,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為了形象生動説明電腦住宅的功能和作用,課文運用了想象和聯想,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多讀,在讀中理解內容,同時培養想象和聯想能力。選詞有一定的開放性,不完全是一對一的關係,這一練習為下一個教學環節提供了語言積累。又以學生提出並經教師修改的三個問題“電腦住宅是什麼樣子的呢?”“電腦住宅有哪些功能?”“如果你是個建築師,你想怎樣設計電腦住宅?”為主線,依次通過當畫電腦住宅示意圖、當小導遊、當小設計師三個環節解決了問題。

最後,總結課文後,還對預習作業完成較好的學生給予了表揚和小獎勵。

所以,這節課充分重視了預習習慣的培養,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抓住了學習要點,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

二、課前預設不充分,沒有為教學難點做好鋪墊。

學生當導遊介紹各間房電腦的特點、功能時,我説:“可以用書中的原文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組織的語言來説。”這是合理的。當一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時,我充分地肯定了他,其他學生髮言就不積極了。可能在想:我照着原文讀,會顯得沒有水平的。

雖然有做得比較好的,但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學習這些科普類文章,大部分學生覺得很抽象,還有一些內容講得不透徹。本文有些詞語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的,學生對這些詞語比較陌生,導致他們理解起來非常困難,對於這類文章到底要怎樣進行教學,是我現在正思考的。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4

教學iuü內容我多采用了故事的形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習拼音字母無非是要孩子多讀、多記,有些特殊規則如i標上聲調要去點,ü遇y要去兩點,若採用教師講授的方法,可能只會事倍功半。但小朋友對聽故事的興趣特別濃厚,所以我便把那些講授起來枯燥乏味的知識結合故事的方式來表達,學生上課聽得津津有味,而且記得特別快。有時個別學生對知識點回憶不起來時,只要提醒他一下故事大概,他就能記起枯燥的知識點來。

iuü教學結合故事講課還有個特點就是可以根據各項知識點的特點把故事連起來,讓學生覺得有完整性而且聽起來有趣味性。根據i,y,yi的特點,我把故事表達為:小i是個愛漂亮的小姑娘,她的頭上戴着蝴蝶結。當她一戴上聲調帽子的時候,就把蝴蝶結遮住了,她頭上的點就沒有了。星期天,小i一早醒來就吵着要媽媽帶她去遊樂場玩。小i的媽媽是大y。大y媽媽把小i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就牽着手出門了(yi)。一路上,大家都和他們打招呼。(大y和小i在一起,還是讀做i)。遊樂場的人可真多,大y媽媽怕小i妹妹走丟了,緊緊地牽着她的手,他們靠得可緊了。u,w,wu可以讓學生在我的故事基礎上進行改編。學生興趣濃厚,而且把很多難用語言表達的東西很自然地就傳達給了學生。至於ü見y要去兩點,我又巧妙地這樣表達:小ü的爸爸媽媽都出差了,沒人帶小ü出去玩,怎麼辦呢?小ü急得大哭起來。大y媽媽看見了,就趕緊來安慰他,大y媽媽答應小ü帶他去玩。小ü一聽,可開心了,趕緊擦掉了眼淚,和大y媽媽一起出去玩了。(yu)並及時提醒兒歌:小ü見大y,擦掉眼淚笑嘻嘻。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5

反思自己的教學,讓學生關注文本語言,關注課文的細節描寫,關注文本中情節的獨特構思,學生自然立足文本,文思如泉湧。藉助文本語言,發展孩子們的語言,給他們提供一個表達感受,運用語言的平台。這樣的課,“語文味兒”就厚重了一些。

但事情往往是這樣的:當一種傾向出現的時候,往往會掩蓋另一種傾向。矯枉過正,或許是歷史的必然。這樣的語文訓練與這樣的人文感悟似乎成了兩大“幫派”,你説你的,我説我的,“平分天下”,平分了我們的語文課堂。這樣的語文訓練似乎也少了一些東西,教師只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的機會,一味地讓他們去表達,學生沒能從文本語言中汲取營養,來豐富自己的表達。一句話,吸收內化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好。如何讓學生更好地感悟文本,運用文本?如何讓語文的“工具性”落實得更實一些?如何將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結合得更加自然、和諧呢?我和同行老師又陷入了沉思。

經過慢慢的嘗試,我不得不坐下靜靜地思考:語文是什麼?母語教育學什麼?“感悟”中如何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翻閲相關書籍,我認真思考: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人文性藴涵於工具性之中,沒有工具性就沒有人文性。人文是工具性的“精”,“氣”,“神”,沒有了人文性,工具性也失卻了靈魂,成了毫無意義的“死工具”。國小作為母語的起始階段,應努力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諧統一,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進而感悟文字背後藴藏的人文內涵。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6

《誰的本領大》是一篇寓言故事,講的是風和太陽開始都認為自己本領最大,兩次比本領後雙方都悟出了道理.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一定要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和看待別人.課文情節緊湊,富有戲劇性變化.人物形象鮮明,語言活潑,頗有個性,適合讓學生朗讀體驗.

本課寫因為風和太陽“都説自己的本領大”,誰也不服誰,只好比試比試。究竟誰的本領大,我引導學生抓住風和太陽兩次比本領的不同方式和結果讀一讀,在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導讀第一次比本領--------誰能脱下孩子的外衣時,先引導學生讀好風説的“那還不容易”和太陽説的“看我的吧”,體會他們自以為是、麻木輕視他人的神態。接下來我引讀風的做法與結果:“‘呼呼’地吹起來”;“誰知孩子將外衣裹得更緊了”。“誰知”一詞,表現其結果出乎風的意料。再引讀太陽的做法與結果:“發出強烈的光”,“那孩子覺得熱極了,就把外衣脱了下來”。不難看出,太陽“脱下那孩子外衣”的本領要比風大。導讀第二次比本領------

誰能讓船走得快時,首先我引導學生抓住“得意”一詞,指導學生讀出太陽獲勝之後的洋洋得意,不把風放在眼裏的傲慢自大的神態。“可是”、“越強”、“越是熱得難受”、“驚訝”等詞表現出其結果出乎太陽的意料,還暗示了太陽在比賽中感情的變化,引導學生反覆讀,好好體會。而讀“風推着帆,帆帶着船,像箭一樣飛快地前進”這句話時,語速快些,讓人感覺到船伕“高興”,風也“高興”,與太陽的做法的結果形成對比。

在此基礎上,再去指導朗讀、討論,學生感受到了人物鮮明的形象,語言的生動活潑,從而一步步感悟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本領的道理。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7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一課中“每次寫字,鄧小平爺爺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紅圈圈最多。”這句話是重點句子,不但要指導學生朗讀好這個長句子,還要理解鄧小平爺爺寫字是怎樣“按先生的要求去做”的。

在教學時,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先生的要求是什麼嗎?”我本以為學生能夠很輕鬆的理解,他們會立刻回出寫字方面的要求。誰知道孩子們小手舉得高高的,回答的卻都是“好好上課”“積極發言”“不搞小動作”“聽老師的話”。 聽了幾個孩子的發言,我知道,孩子們走進誤區了。我便及時地加以引導:

“我們平時寫字,老師對你們都有什麼要求?”這是聯繫生活實際來領悟。

學生很快?雋耍?;身要正,肩要平,臂要開,足要安。握筆姿勢要正確,眼睛離書和本子一尺遠。”

“那麼懷素是怎樣寫字的呢?”這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理解新知識。

“懷素寫字非常認真,他總是先看清字的形狀,記住字的筆順,再一筆一劃照着寫。”“那麼我們課文中先生又是怎樣教國小生寫毛筆字的呢?到課文中找一找。”這是聯繫上下文進行理解。

學生很快找出:“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

“同學們,這就是鄧小平爺爺寫字時,先生對他們的要求。”

經過這樣的點撥和引導,學生終於走出理解的誤區,真正理解了“先生的要求”的真正含義。

教學中提倡發揮學生的主體,但適當的點撥也是必要的。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8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在各位聽課教師的指導下,使我對科學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基於此我對本課進行了修改,修改後的課遵循新課標的精神,實現了三個方面的轉變:

1、實現教學目標由知識點的掌握到科學技能與精神的領悟與培養的轉變。

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水是怎樣的物體,並在這個認識過程中進五步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和分析綜合能力。修改後的課最成功的地方是讓學生充分感知研究對象。學生經過觀察和動手操作,發現了相當豐富的事實,積累了表象,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有關水的特徵的概念。同時我在教學中也存在問題:在上課的過程中由於教師在講課過程中急於得出具體結論而影響學生的思維充分展開。就本課來説主要表現在這幾個方面。一是對學生通過感知獲得的材料,教師認為與本課的具體結論沒有直接關係往往處理得比較簡單。教師原本希望帶領學生一帆風順地直奔結論,因而失去了培養學生的志趣和能力的極好機會。二是教師在學生研討中急於對與具體結論有關的問題簡單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因而使學生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尋找教師滿意的答案上,而難以積極主動地研究問題。更不能認真汲取來自同學間的信息,根據自己獲得的事實得到自己的結論。

2、實現教學方法從“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掌握”到“學生主動探索,教師以導為主”的轉變。

課改後,教師和學生的地位、作用是平等的互動的,修改前的課我把自己的活動範圍限定在講台上,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置於一個“獨尊”的位置,我控制了學生的思維,沒有充分的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主動性。修改後的課上,我努力扮演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經常使用“很好,誰有不同的意見和補充,請講。”這類的鼓勵性語言。積極的創設研究水的情境,與學生共同觀察水,儘量實現師生、生生雙向交流,使課堂從被動的、服從的師生關係轉變到和諧互動的關係。我們應該相信:孩子親歷了科學探究的全過程,所獲得的不僅僅是表面看到的東西,更多的收穫應該是經過歲月沖刷而根植於他們頭腦中的東西上。

3、實現教學評價從單一到多元的轉變。

教學中不再以學生掌握了多少知識為主要評價標準,而是讓學生也參與評價,反思自己的學習狀況,並對教師的教學狀況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學習。本節課中,我把教材看作是資源,而不是聖書,有機地結合實際進行教學,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圍繞主題想研究什麼就研究什麼,比比看誰的發現多。然後給予適當的評價。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9

1、由畫不同類型的角引入新課教學使學生感到輕鬆,沒有學習的負擔,教師接着提出畫60°的角,把問題逐步引向深入,既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又挑起了思維的火花。教師沒講幾句話,只是以問題作引導,始終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發展的角度,真正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一教學理念。當學生的靈感和創造性被調動後,教師還是沒有講,而是在全體學生都急於表現自己時,順應學生的表現欲,讓大家在紙上畫。讓全體同學的創造激情得到釋放。沒有停留在讓少數幾個尖子生去表現自己,而大多數學生被動觀望,真正做到了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畫60°的角前,教師的提示語用得好,你會畫了,可要把你的好辦法介紹給大家,這句話就起到進一步啟發學生邊畫角邊思考的作用。不是單會畫,還要把自己如何畫60°的角的過程表述出來,給學生提供了鍛鍊的機會。

2、這段教學,老師逐層深入地提出了一個個問題,老師沒有自問自答的包辦代替,急於講述操作辦法,而是讓學生去操作、去探索、去發現,然後去總結。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人”地位,數學的魅力得到了展現,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10

由於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反覆的過程,所以除了在班會課上展開習慣養成教育,其實在平時任何時間都需要不斷重複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對於這一次以培養良好的行為與學習習慣為主題的班會。班會的目標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習慣的重要性,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告別不良的行為習慣。班會的形式主要形式是:討論。我們班學生大都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道理從他們自己或者小夥伴的口中講出比從老師説教更為容易接受,事實證明,討論式班會效果也更好。

從內容環節上看,整堂班會主要分為三個部分:

一、班上最近存在的不良習慣,習慣的重要性。

二、如何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如何告別不良習慣。

其中所有的活動都是圍繞這三個部分展開,主線索比較明朗,但在三個內容的銜接過渡方面還需要改進和錘鍊,使之更加自然流暢。內容選材也比較符合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有些事例能夠引起中學生的興趣,增加了趣味性,也使學生從故事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但由於這三個方面範圍較寬,每個部分拿出來都可以講一節班會課,所以內容略顯臃腫,時間有些緊張,沒有做到知識點的深入挖掘。還需要精簡內容,進一步深入展開,讓學生體會的更加深刻。

從形式上看,這次班會採用了多種形式。例如,運用事例感悟讓學生感受到習慣的重要性。通過故事續寫讓學生體會到不良行為習慣帶來的危害。運用小組討論交流讓學生找出身邊的不良行為習慣並拿出解決的對策。但是討論時間比較難控制,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可以適當減少討論次數,增添知識搶答之類的環節。

班會存在的不足:

1、班會準備不充分,沒有讓學生蒐集相關方面的材料。

2、問題設問不具體,沒有更加密切的聯繫學生實際。

如果提前蒐集關於同學們現狀關於習慣方面的照片作為討論,效果可能會更好,尤其是學生討論時候能夠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

從學生主體地位上來看,基本上能夠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去體會,讓學生去找,讓學生去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但學生舉手發言不是很踴躍,提問範圍也太窄,沒有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其中去。在引導學生更深層次的探討方面做得不夠好。

總之,這堂班會課讓我感到了自己的很多缺點和不足,需要通過更加努力的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業務能力和水平,從而爭取更快的成長和進步!

在班會課以外,時時刻刻都要落實關於習慣養成的培養,只要一出現問題,及時以不同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反覆教育,最終才能使得良好習慣真正落實,總之,良好習慣養成教學是持久戰,班主任必須和學生共同努力,一旦鬆懈的話,壞的習慣可能又浮出水面,不利於班級管理。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11

《我們成功了》這篇課文描寫的是20__年7月13日的夜晚,北京申奧成功後人們興奮、自豪的心情和歡樂的場面,表達了人們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奧運會舉辦成功至今也已經兩年多了,對於我們二年級的小朋友來説,就連奧運會的印象也已經模模糊糊的了,更不用説在他們出生之前的申奧過程。那麼,怎樣才能讓孩子們體會到中國人在申奧成功時的激動、歡樂和自豪,增強孩子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呢?

1。課前,我先尋找了一段北京申奧時的視頻,邊觀看邊講解,孩子們對於北京申奧成功的背景和過程有了一定的瞭解,對申奧的意義也有了初步的瞭解。

2。本文感情真摯、語言樸實,字字句句浸透着、流動着作者的愛國情、自豪感。在教學中,我逐步深入地挖掘課文的情感,通過品味關鍵詞句,感情朗讀等,引導學生進一步體驗課文情感,用課文的情感培育學生的情感,以達到與課文的情感產生共鳴。

3。播放奧運會開閉模式及精彩的比賽畫面,讓學生重温奧運會那激動人心的一幕幕,再次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豪感。

4。最後,拓展成功的內涵,引導學生從火箭升空,載人航天,太空行走,香港、澳門迴歸,世博會舉辦等一系列大事喜事,讓學生明白,由於中國人民的不斷努力和奮鬥,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國際地位越來越高,我們取得了一次次的成功。使孩子們把民族自豪感根植於心中。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12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李白的這首“峨眉山月歌”以前我並不熟悉。備課時,我就在想,為什麼編者會選擇李 白的這首詩為學生學習的版本呢?之後,我翻閲了“唐詩鑑賞”這本字典,瞭解到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並且, 這5處地名在詩句中的位置也不同,詩人寫作詩歌時巧妙地把它們融合在了詩句的各個部分,實在令人佩服。再從詩的整體來看,短短四行字,卻給讀者展示了從四 川清溪到長江三峽的千里出遊圖,其磅礴氣勢也令人折服。

於是在課堂上我就抓住了這兩點來進行教學。

首先是解題,“峨眉山月歌”這個詩題中“峨眉山”是地名,“月”指月亮,“歌”是詩歌,即這是一首寫峨眉山月亮的詩歌。

接 着,我告訴同學本詩短短28個字,卻包含了5個地名、12個字,是唐詩中絕無僅有的,要求同學自由讀古詩,找出這5處地名來。5處地名找出來以後,

學生對 這首詩的理解略有所悟,但此時若放手讓他們自己來讀懂詩意對於半數同學來説還是有困難的。因此,第二步,我就要求學生再讀古詩,試着解釋詩意,遇到困難可 以提出來。果然,學生對詩句中倒裝的寫法不明白,這“半輪秋”成了首當其衝的難題,在老師提醒“半輪是用來修飾月亮的”後,學生才弄明白了詩句第一行的意 思。在此,我結合半輪月,配以簡筆畫介紹了上弦月、下弦月,瞭解了詩人出遊的大致時間。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從字面解釋並不難,主要是學生得發揮自己的想象,並結合生活中人在動景物跟着動的生活經驗才可以充分感受到此句的精當。

“夜發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兩行只要明白“發、君、下”的意思,詩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了 解了古詩的大意,第三遍品讀古詩的要求是根據整首古詩的理解寫出李白的出遊路線。其目的是讓學生在品讀中在腦海中展現出這幅千里出遊圖來。或許是因為對詩 句理解不透徹,或許是因為平時很少看地圖,對此線路缺少了解,這條“清溪到峨眉山到平羌江到渝州到三峽”的線路圖出錯的同學很多,特別是渝州和三峽的次 序,大部分同學給換了位置。我立即想辦法補救,以講台為“清溪”要到“三峽”去,以次明瞭“三峽”是最終目的地。教室的一過道為平羌江,我順江而下,向後 看,看到了峨眉山,看到了那半輪秋月,前面不遠我將要到達的地方是“渝州”。學生對這樣形象的説法更能接受。

最後,在有節奏地朗讀故事的基礎上還留有一點時間給學生反覆吟誦古詩,形成積累。

原本在教學設計中還有讓學生結合書上的畫面以山月為題説一段話的訓練,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欣賞水平限制了這個訓練,難以完成美的欣賞與創造,只有以教師語言給予補充,此教學設計得再思改進。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13

在實施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過程中,“教學反思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已經成為體育教師的共識。但在實踐過程中,體育教師進行個體反思時往往習慣於已有的經驗,很難擺脱其封閉性和侷限性。因此要想適應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促進教學能力提高,體育教師就必須掌握一定的教學反思方法。

一、學習反思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新課改實施過程中,成功體驗、合作學習、情境教學、自主探究等體育教學模式層出不窮。要想明辨是非、判定真偽,真正掌握新課改的脈絡,系統的理論學習是必要的。學習反思是教師在認真學習教學理念的過程中,誘發質疑、思考、批判教學行為與策略,尋覓教學理論支撐的方式。

學習反思要求體育教師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深入思考的習慣。學習的內容既可以是專家學者的論着,也可以是體育教學類的報刊雜誌;既可以學習體育教學理論,也可以學習他人的教學方法。只有將實踐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上升到理論層面加以剖析,然後再到實踐中求證,才能使教學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觀摩反思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觀摩他人的體育教學並積極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反覆研究他人的成功與失誤,去除糟粕,吸取精華,則能更多地提升教師的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所謂跳出自我就是經常地開展聽課交流,研究別人的教學長處,尤其是要研究優秀教師的教學理念。通過學習比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方法手段上的差異,從而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三、績效反思

對每堂課的教學效果或是對某項運動技能的測試成績進行反思、分析、比較,可以為下一步調節教學過程、修正教學目標提供依據。

在“利用小墊子做障礙進行跳躍練習”時,有一女生把二個小墊子豎放擺成“十”字形進行“東南西北跳”。我發現後,在全班同學面前及時給予“有創意”、“肯動腦筋”的評價。結果出人意料,全體學生積極開動腦筋,竟然想出二十餘種利用小墊子組合進行跳躍練習的方法!並且興致極高,直至大汗淋漓,還絲毫不感疲憊!課後反思這堂課的成功之處就在於這及時肯定的評價。實踐證明,及時、正確、合理的多元評價,能使學生獲得某種精神上的滿足,能充分調動學生學和練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達到初始設計的教學目標。

在側向滑步推鉛球測試後的成績對比中,我發現自己所教的班級與另一位老師所教的平行班的平均成績有較大的差距。是我在教學中動作要領沒講清楚還是其他客觀因素?我進行了細緻的反思、分析,及時找到了原因並在後面的教學中予以了修正。

四、交流反思

“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教師個體單獨進行反思時,相對來説具有一定的封閉性和侷限性。畢竟單純的內省反思活動,往往是比較模糊、難以深入,而且容易囿於自我。交流反思既可以是同事之間的交流分析,可以與學生進行交流溝通,也可以與專家學者進行交流探討,還可以上專業的體育教學網站、論壇進行交流學習。

在籃球教學中,小個子的男生以及絕大部分女生的情緒都不是很高,積極性不強。課後我與他們進行交流時知道是因為這部分學生力量小而籃球圈又太高,她們大多投不進去,影響了積極性。後來我用鋼筋彎成了五個籃圈,並分別固定在離地面2、0米、2、2米、2、4米、2、6米、2、8米高的牆上。然後讓學生按能力、身高自由選擇籃圈進行投籃練習。結果學生興趣盎然,投籃命中率有了極大改善。甚至有個別學生還享受了回“喬丹大慣籃”的樂趣呢!

與同事一起觀看學生籃球教學賽時聊到學生不太會利用假動作突破防守,我們一起交流探討了如何在籃球教學時提高學生利用假動作的能力。後來我在體育課堂教學時進行了實踐,而同事把它寫成了一篇論文並發表在某雜誌上。

中國體育教師論壇是一個比較大的體育教師交流平台,既可以足不出户地把自己在體育教學實踐中碰到的疑惑請教專家學者和同行,也可以從同行們發起的帖子中尋找答案或靈感。如網友凡人發表了“體育課能否上成遊戲課”的帖子,響應者眾,其中不乏獨到的見解。反思自己以往的遊戲教學中,有些遊戲在組織時缺乏安全考慮,有些遊戲沒有多少實際的教學意義,這為以後的遊戲教學提供了非常好的理論依據。

五、事件反思

在體育教學中常會遇到教學錯誤、偶發事件等意外情況,教師應以積極、虛心的心態,自我批判、冷靜分析,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反思,認真審視自己教學實踐的決策過程,力求找到問題的答案及其解決的辦法。

一次校內公開課上,當課進行到整理放鬆階段時,突然停電了,整理放鬆的音樂無法播放,怎麼辦?唱!我就讓學生跟我一直哼唱起來,邊唱邊跳,把整個課堂的氣氛推向了高潮,在場同行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在教學花樣跳繩接力時,我規定每人只用一種跳繩方法且小組中不能重複。結果每組都“創造”出許多不同的跳繩方法。有一女生甚至意猶未盡,輪到她時一人表演了三種不同的跳法。對於這種個性行為是否制止?稍猶豫後我還是決定不予批評和干涉。結果,許多學生竟然“創造”出利用跳繩而非跳繩的跳躍遊戲!課堂氣氛之活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之高,令人咋舌。這在傳統教學中,無異於“異類”。在實行體育課程與教學改革後,我認為也未嘗不可:不也照樣達到“提高跳躍能力”的目的了嗎?

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事件而產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若不及時利用課後反思去捕捉,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雲散。加強事件反思對於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提高隨機應變的能力、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是大有裨益的。

六、隨筆反思

“教材搭配是否恰當?”“教學組織是否合理?”“這堂課的閃光點在何處?”“如果我是學生會怎麼做?”“這是最佳的方案嗎?”“這是否體現新課程的理念?”教師在每次教學課結束後,應該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並及時記載下簡單的教學隨筆,內容可以包括:教學中的成功或不足、教學中學生鍛鍊的情況、教學中的改革創新等。在課後重新審視分析課的發展變化,反思與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經常進行換位思考,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日後對隨筆進行歸類、整理、總結,是教學參考的第一手借鑑資料以及撰寫論文的極好素材,會促使自己的教育理論不斷昇華,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另外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利用教學錄像進行反思。教師可瀏覽自己的或其他教師的教學錄像,思考反省當時的組織教學是否合理、運動強度是否妥當、下次應如何改進等內容。如果有同事或專家從旁幫助進行分析和評價,這一反思方法的作用將會發揮得更好。

教學反思是對教育教學規律的探究與發現,是教學創新的基礎,教師成長的開始。從不同角度與方式回顧、分析和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只有把教學反思當作一種行為習慣,體育教師才能不斷提升自我能力,完善教學藝術,減少“教學遺憾”,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14

《方程的意義》是一節數學概念課,概念教學是一種理論教學,理論性、學術性較強,往往會顯得枯燥無味,但同時它又是一種基礎教學,是以後學習更深一層知識,解決更多實際問題的知識支撐,因此這節課我重視了概念教學的開放性,自主性與概念形成的自然性。這節課是在學生熟悉了常見的數量關係,能夠用字母表示數的基礎上教學,但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數學教學過程,首先應該是一個讓學生獲得豐富情感體驗的過程,要讓學生樂學、好學,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下面就結合這節課,談談我在教學中的做法和看法:

一、猜數字遊戲導入,激趣揭題

課開始前,先來做一個抽撲克牌猜數字的遊戲,老師通過了解學生利用撲克牌上的數字“先乘2,再加上3,用所得的和乘5,最後減去25”得出的結果是50,很快猜出學生抽到的撲克牌是6。此時學生表現的很驚奇,此時,老師問“想知道老師為什麼能猜得這麼準這麼快嗎?是數學王國的“方程”幫了老師的忙。你想知道什麼是方程嗎?咱們就先從它(出示天平)學起。” 遊戲的方式激起學生對方程的好奇心,激發學習本課的興趣。本課最後一環節的“遊戲揭密”不僅溝通了數學活動之間的聯繫,更使學生初步體會到方程作為一種數學模型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

二、合作交流,總結概括

通過天平的演示: 認識天平,同學們説天平的作用、用法。在這個環節要充分發揮低視的動手能力,注意了對學困生的引導,在這個方面給學困生了更多的機會去接觸天平,起碼讓他們對天平建立起一個初步的認識。通過對天平的觀察得出許多式子。讓學生合作交流觀察式子進行分類,得出等式的概念,通過比較等式與方程,以及不等式與方程的不同,得出方程的概念,體現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實際情景中列出等式和不等式,讓學生用數學的符號把要説的話(兩件事情等價)表達出來,使學生經歷用數學的簡潔方式表達生活現象的過程,不僅使學生初步感知了方程的表現形式,更滲透了建模思想。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啟發誘導學生髮現知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將有一定 難度的問題放到小組中,採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逐步的引導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向縱深發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傾聽習慣和合作意識。

三、迴歸生活,體會方程

讓抽象的方程定義融入一種生動的思辨情境中,使學生在對“被墨跡掩蓋了的式子是不是方程”的合理解釋中,形成對方程外部特徵的深刻印象。不僅為檢驗學生對方程概念的理解,更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開放的思考空間。學生不僅展示了學習的結果,感知了方程的多樣性。同時在對自己所列方程的一一判斷中,加深了對方程意義本質的理解。在建立方程的意義以後,設計了根據情境圖寫出相應的方程,並在最後引入生活實例,從中找出不同的方程。這一過程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尋找等量關係列方程,進一步體會方程的意義,加深了對方程概念的理解,同時也為以後運用方程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打下基礎。

四、在“看”“説”和“寫”中體會方程

當方程的意義建立後,我讓學生觀察一組式子判斷它們是不是方程,通過判斷説明這些式子為什麼是“方程”,為什麼“不是方程”,體會方程與等式的關係,加深對方程意義的理解。再讓學生自己寫出一些方程,展示自己寫的方法。

五、實際運用,昇華提高

設計了闖關比賽摘智慧星的練習形式,展開練習。在練習設計中由易到難,由淺入深,使學生的思維不斷髮展,使學生對於方程意義的理解更為深刻,特別使讓學生自由創作方程這一練習題,既讓學生應用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本課時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學習方式,利用課本的靜態資源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把數學情景動態化,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讓學生獨立思考,不斷歸納,把學生從被動地接受知識轉為自己探究,為學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間。在學習中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情感態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當然這節課還存在一些問題:

1、對等式與方程的關係突出得不夠。對方程的定義中“含有未知數和等式”這兩個必要的條件強調不到位,導致學生在選擇題時有個別學生把y+24選擇為方程。

2、對學生“説”的訓練不夠,應該給學生更多的表述的機會。

3、自己的課堂語言還不夠準確、不夠豐富,有待於提高。

經常有人説“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只有不斷的總結,不斷的反思,才有不斷的進步,也才能將遺憾降到最低點。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15

上週三上了《賣木雕的少年》第二課時,這篇課文試教了兩個班,最後在自己班級開課。雖然課題一樣,但因為學生的差異和教學設計的修改每一堂課的收穫都不一樣。在上節課中,發現學生的品詞品句能力未能如常發揮,甚至有點遲鈍的感覺,究其原因,發現是“課文未熟就開講”闖的禍。“課文不熟不開講”是自己最強調的,但這次的公開教學卻過多地把精力集中在第二課時的設計上,考慮的是如何在這節課中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呈現他們的思維的條理性、嚴密性;是如何使教學更完整、多樣、有特色。

這節課較滿意的有以下幾點:

一、課堂學習氛圍濃厚,學生學習激qing高漲;學生朗讀教到位,教學預設基本達成。

二、始終抓住“沉甸甸”這條主線展開教學,最後讓學生體會非洲少年對中國朋友的友情,可謂本課的一個亮點。

三、板書設計教有新意,為學生感知文本信息提供了渠道。簡潔的文字,表達出文本的感情和內涵。

四、俗話説:“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課文總結,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不可忽視。通過總結,學生明白了愛不分國界、不分語言、不分膚色。有效使用了課文前的單元説明,做到了取之於文用之於文。

這節課存在不足的有以下幾點:

我忽略了第一課時的鋪墊作用,學生第一課學習任務鬆了,只要求讀通全文,掌握生字就行了,沒有給學生進行初步複述或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思考、閲讀的過程。假設學生在多次的閲讀思考中能初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寫“我”正要買一個心愛的木雕象墩時,考慮到象墩太大,行李超重,不得不放棄購買。傍晚,賣木雕的少年找到“我”住的賓館,等候我,為我送來一個一模一樣的木雕小象墩,並不收我的錢,還説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相信第二課時呈現出來的效果將大不一樣。

一、是沒有整體感知課文就深入研讀,沒有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入文本。

二、是有了以上了解文本、整體認識文本的鋪墊,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才能敏鋭地搜索描寫人物的言行舉止的句子,並通過迅速捕捉關鍵詞語去體會、感受藴涵其中的人物的精神品質。

三、是讓學生默讀第10自然段然後劃出描寫少年等待的詞語,這裏提問不明確讓學生摸不着頭腦。可以改為劃出描寫少年等待的句子,再讓學生找重點詞語。這樣難度會降低,目標會明確,預設也能生成。

四、是學生在撰寫小練筆——“想想人們會怎麼誇他,你有什麼心裏話想對他説”時,似乎非常詞窮。原因在於無非就是説少年你真棒,真了不起,真偉大。千篇一律,沒有深刻的思想性。可以更改為,幫“我”寫一封感謝信給少年,這樣也許會好一點。

就課堂教學而言,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致力於發現缺陷和不完美,知道不完美以後,我們又願意不完美,我們期望通過不斷的努力追求和實現完美。這就是對課堂教學”不滿意“的態度。正視這種“不滿意”的態度,使我們不斷獲得改進教學的動力,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越來越趨於完美。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16

教學一篇課文重整體感悟,最好有一條貫穿、統領教學設計的線索,以達到“牽一髮動全身”之效。其實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能找到文章中的“龍睛”,能夠從一點輻射全篇。再次多遍研讀課文。我發現:

課文其實就是通過牛和鵝眼裏感覺到的人,與實際情況是不一樣的。這就造成了牛和鵝對人的不同的態度。也就是牛和鵝都是從各自的角度去看人,所以得到的結果不一樣,反映也不一樣。

我和金奎叔,也都是從自身的角度去看鵝。不同的是金奎叔有自己的想法,尊重了客觀的事實——在人的眼裏,鵝比人小,沒什麼可怕。他從人的角度去看鵝,所以他不怕鵝;而我卻偏信了大家的傳言——在鵝的眼裏,人比鵝小,惡不怕人。卻忽視了人實際上是比鵝大的事實。我站在了鵝的角度去看人,覺得人應該怕鵝,導致了我見鵝就怕,還遭到了鵝的圍攻。

我覺得編者是想通過語言文字本身,告訴學生:1、大家都信的未必可信;2、應該以正確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才能正確地對待身邊的人和物,正確地對待生活。

電腦住宅教學反思 篇17

今天的內容比較少,講授結束後,我讓學生看了一遍書,然後問學生有沒有什麼問題或是什麼不明白的地方。學生思考了一會兒,有一個學生提出:有沒有比周角大的角?我知道當然是有的,但用什麼方法讓學生支理解我一時還沒有想出來,就把問題給了學生:你們説有沒有比周角還大的角?有學生説:周角是最大的,沒有比周角大的角了。想了一會兒,有學生説:要比周角大,多轉幾周就行了。又有學生説:沒有,如果超過一週,又要從0開始計了。

聽到這裏,我想到在奧運會的跳水和體操比賽,就對學生説,上個月在北京的奧運會比賽,大家看過跳水比賽沒有?在跳水比賽時,解説員説的某個運動員跳水過程中在空中轉體720度等大於周角360度呢?在實際的生活中,是有這樣比周角大的角的存在的。學生馬上就想到了説:體操比賽中也有這樣的大於360度的角。

也不知我這樣舉的例子是不是合適,請大家看完給我提一提,但我有兩點感想,1是用學生身邊的事來舉例説明,學生容易理解,也更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繫;2是隻要相信學生,給學生時間和機會,學生是能夠給我們一些驚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