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通用16篇)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 篇1

教學《鹿和狼的故事》這課,我注重培養學生大膽質疑、閲讀感悟,採用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的學習策略,突破傳統的教學模式,按我校打造高效課堂“三學三探”的教學模式教學,注重學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通用16篇)

1、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採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策略

教學過程中,我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法的培養。由學生提出問題,再讓學生自己去找答案。利用問題:簡要講述發生在凱巴伯森林中關於鹿和狼的故事,並説説你從中懂得一個什麼道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並自己去找答案,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再小組討論,課上彙報交流,師生共同評價,情感朗讀表達。合作學習中不但提高了學生自學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與他人交往的合作精神,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

2、注重閲讀感悟

“讀”是閲讀教學的主要活動,這一教學環節中,我以“讀”貫穿始終讓學生從“讀”中發現問題,在“讀”中解決問題,在“讀”中感悟情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慾望,使學生對鹿和狼已有的認識與課文的描述產生矛盾,從而使學生對課文講述的“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它們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這個道理的認識更加深刻。既培養了學生閲讀能力,又使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

3、注重學法指導,培養自學能力 ,結合單元的訓練要點,“聯繫生活實際理解課文內容”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課堂教學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留給學生展開聯想的空間不足,使學生豐富的想像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如:鹿生活得很幸福時會説些什麼?在苟延殘喘時又會説些什麼?假如你是一匹狼,你會對總統或人類説些什麼?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今後的教學中,我還將不斷進行課堂教學的探索和實踐,將此次教學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為今後嘗試和改進的起點,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 篇2

曾經,這個故事被編教材編委會刪除了,但是,這學期又選編進了教材中。不過,教材的其他地方沒有任何改動,比如這個單元的“詞語盤點”中的“讀讀記記”裏收錄了《大瀑布的葬禮》(已刪除)詞語,這課裏沒有任何詞語沒有收錄其中。我們的教材編委會到底有沒有認真校正過呢?有點疑惑,也讓人覺得可怕。

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美國總統為了保護森林的鹿,下令捕殺以鹿為捕食對象的野獸,結果,鹿大量繁殖,缺少食物,最後疾病流行,只剩下了幾千只鹿苟延殘喘。這個故事告訴人類應該遵守自然之道,不要認為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

這篇課文是我第一次執教,課前我反覆讀了幾遍課文。結果這兩句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槍聲在森林中迴盪。在敵人冰冷的槍口下,狼接連發出慘叫,一命嗚呼。”讀到這裏的時候我彷彿看見狼正以憤怒、哀怨的眼神看着拿着槍的人類,而且還在詛咒人類!狼雖然是非常殘忍無情、殺傷力大的動物,但是,任何強大的動物人類都有足夠的能力和辦法去對付它們。可以這樣説,在人類面前,動物都是渺小的,柔弱、無助的。這也讓我聯想到,人類不論多強大,在自然面前,永遠是渺小的無助的。狼也好,其他捕食鹿的動物也好,它們同樣是森林的動物,是活生生的生命。人類毫無節制憐憫的捕殺,結果給森林造成了災難。因此,我覺得這個故事不僅告訴我們人類要遵守自然之道,也要敬畏生命。

上課的時候,我讓孩子們圍繞這幾個問題來自學:“課文講述了一個什麼故事?大批的狼被捕殺後,造成了什麼後果,原因是什麼?你讀了這篇課文後,有什麼體會?”引導孩子們交流的時候,我特別引導孩子們朗讀了那個讓我感觸頗深的句子,讓孩子們談談自己的感受。沒想到孩子們談的非常好,他們有的説,從這個句子中看出槍的無情,也就是人類的無情。有的説,他們體會到了狼的可憐,在那一刻,狼的殘忍無情都蕩然無存了。……在這裏我告訴孩子們:“孩子們,的確是這樣,狼也是一種可憐的動物。它們生活在森林裏,以小動物為捕食對象,他們的存在是合理的,是符合大自然生存發展規律的。因此,我們人類對自然界裏的任何一種動物、植物、生命都應該承認,應該敬畏所有的生命。”不知道孩子們聽動了多少,但是我知道,從今起,他們不會單純去判斷一種動物植物的善惡益害。

一直不能忘記這個片段,“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龕的四個腳下各墊上一個碗,碗中裝水,以免螞蟻蟲子爬上遺體後在火化時被無辜燒死。”我總是為弘一法師對於生命深徹的憐憫與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動。我知道,我的孩子們暫時不能體會到生命的高貴與幸福,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們能做個善良的人,能做個能珍惜生命的人,能做個能享受生活的幸福的人!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 篇3

本文是一篇關於狼和鹿之間生態平衡的故事。通過講述凱巴伯森林的居民為了保護鹿羣,大量捕殺狼與其他一些鹿的天敵,結果事與願違,鹿大量病死,森林也被嚴重破壞的故事,告誡人們:必須認識到自然界各事物間的內在聯繫,不能隨意破壞生態平衡,否則將會產生無法想象的後果。

這是一篇科普性説明文,重點要理解結論,懂得大自然中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繫的。在設計教案時,如何切入讓我糾結了很長時間。一開始在設計時我用凱巴伯森林的前後兩幅不同的圖片質疑,用“是什麼原因造成鹿死林毀?”的問題切入,自己試教一節課後覺得不行,太亂了,也不知道究竟要抓住哪幾點,好像故事,分析原因的內容都可以解釋造成鹿死林毀的原因的。後來就重新設想,先理清文章的層次結構,從故事入手,找到滅狼護鹿的結果,弄清楚造成這個結果究竟是誰的錯,再創設情景,與羅斯福對話,分析錯誤的原因,最後得出結論,並聯系已有知識或課前查閲的資料來説説自己的理解。

一節課上下來,總體感覺能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於班級學生的因素和自己引導的原因,在與羅斯福的對話時顯得不夠活躍。在結合已有經驗和查閲的資料談談對結論的理解,比預期的感覺要差,期待在以後的教學中多鼓勵、激發引導學生的積極性,取得更理想效果。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 篇4

《漁夫的故事》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一個貧窮的漁夫,到海邊去捕魚,意外地撈上來所羅門王封鎖魔鬼的瓶子。他打開瓶子,狡猾兇惡的魔鬼鑽了出來,想要殺死他。漁夫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魔鬼,使魔鬼重新被封鎖在瓶子裏。這個故事告訴人們: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這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我讓學生圍繞導讀的要求:在比自己不知強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漁夫是怎樣做的?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

課文語文形象生動,特別是魔鬼的形象和魔鬼與漁夫的對話,非常引人入勝,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閲讀的積極性。在學習中,學生都非常積極主動,小組彙報學習也是精彩迭出。有的用角色朗讀的形式,有的用表演的形式,有的就某些精彩語句來談感受。特別是能抓住這兩句話:(1)一聽所羅門早死了,魔鬼立刻兇惡地説:“漁夫啊,準備死吧!你選擇怎樣死吧,我立刻就要把你殺掉!”(2)這時候漁夫想道:“他是個魔鬼,我是個堂堂的人。我的智慧一定能壓制他的妖氣。”來體會到:擁有智慧的人,才是真正強大的、不可戰勝的。

在閲讀中學生們都擁有自己的見解。整節課體現出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學生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對外部信息進行主動地選擇、加工和處理,從而獲得知識的。問題應該從孩子當中來,由學生的需求產生問題,這樣的問題指向才是學生真正願意學,並學得有意義的內容。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 篇5

星期三第四節課,我精神飽滿地走進教室,當我看到學生們漸漸疲勞的面容,我想如何調動學生這堂課的學習激情呢。本堂課的教學課文是《小木偶的故事》,這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童話故事趣味性強,學生理解課文並不難。因此我本打算教這課時,採用以下教學流程:自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分角色讀課文,體會故事藴含的道理-------積累詞語,豐富語言------展開想象,續編故事。但是為了調動學生情趣,我把中間的分角色讀課文,變成演童話。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重獲信心,我覺得我也能把課堂的歡樂很好地傳遞給學生。老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響着學生。其實學生就是需要點撥的精靈,他們內在的潛力無窮大,只要調動了學生的熱情,又何愁學生不愛學語文呢?能讓學生在輕鬆的課堂中學到各種語文知識,讓學生深深地感受語言文字的魅力,這是我們語文老師所追求的語文課堂,也是我們理想的教學方式!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 篇6

文章結尾,當結果大白於天下的那一瞬間,不只是大衞,就連所有的讀者都為之振撼,窗外是一堵牆,什麼都沒有,當讀到這時,我感到孩子們有些振撼了,我引讀“孩子們,窗外沒有……沒有……沒有……”此時我發覺孩子們的眼角濕潤了。他們飽含深情的朗讀着文本,讀出了他們內心深處的感動!

“你是大衞,你會説什麼,做什麼?大衞會怎麼對待疾病和其他困難?如病房裏又來了病友,大衞會怎樣做?”請學生動筆寫寫你的感悟,藉此小練筆訓練學生的文筆,同時在孩子們內心深處種下了一顆善良的種子。讓孩子們能夠,珍重自已的同時,樹立一種“大愛”之情!

當然了在教學中,不乏一些遺憾。在問題的情境設計上有些不緊湊,孩子們在朗讀上的時間分配還是不夠,分析過多,教師牽的太多!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不斷改進,使每節課都精彩!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 篇7

在《火車的故事》的教學過程中,我重點體現“以讀為本”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思考、讀中感悟。設計了幾個比較好的教學活動,通過活動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培養了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比如在學習《火車的故事》第三自然段時我的教學設計是這樣的:先讓學生們自己閲讀第三自然段,然後提問:“你從種瞭解到了什麼?”根據學生的回答寫出板書:蒸汽機車、電力機車、磁懸浮火車。接着提問:“你能向其他同學簡單介紹文中提到的三種類型的火車嗎?然後再問問大家你喜歡哪一種?為什麼?你還知道有什麼樣的火車?給大家介紹介紹。”最後能像小介紹員一樣把第三自然段的內容有感情地讀出來嗎?比一比,看看誰讀得有感情。

課堂上,我利用剩餘的時間讓孩子們動筆畫畫。孩子們的畫充滿了童趣。課後,我又將部分學生的作品粘貼到黑板上。孩子們就更加高興了。培養低年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很重要,我將為此而不斷努力。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 篇8

在激趣引題時,我問學生這是一個什麼樣的小村莊,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這是一個美麗的小村莊。和我的預想有了出入,原本我猜學生也許會説到後來這個小村莊被洪水沖毀了,什麼都沒有了。想到了新課標中“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既然孩子們説到了美麗,我就跟着孩子們走吧。

你讀了哪些句子,彷彿讓你看到了這個美麗的村莊。孩子們很快讀到了“山上的森林鬱鬱葱葱……”本來是想學靳老師的,想讓孩子們上去畫畫,我擔心會太費時, 更擔心要畫出來談何容易!還是引導學生讀出味道來。在一次次的朗讀指導,讓學生感悟詞語的意思,走進這美麗的村莊。“當你讀到清澈見底的時候,我彷彿想起了珍珠泉這樣一句話……”學生馬上站起來很有感情地背到:“水是那樣深,又那樣清……”“有時候,透過密密的樹葉,……一直照到潭底青褐色的石頭上。”後一句出乎我的意料,驚喜。清澈見底的意思理解了,課文中的意境顯得更沒美了。

“你讀到清新甜潤時,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氣,你知道我聞到了什麼?”學生舉手的不多,“回憶一下秋天的雨。”學生馬上活躍起來,説到了蘋果的香甜,橘子的酸味,青草的芳香等。“聽了你的朗讀,我彷彿看見山上~~`天空~`。”鬱鬱葱葱,湛藍深遠的意思在朗讀中,在評價中,在對話中,學生理解了。很多詞語的解釋不可下定義,她只是一種意境的表達,對於這種詞語的理解,用優美富有詩意的句子來幫助學生理解,美上加美,有助於學生對整段的理解,對全文的理解。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 篇9

《小木偶的故事》是一篇閲讀課文,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先交給學生學習方法,讓學生知道怎樣來學習課文。按照步驟,有條不紊的完成學習任務,既鍛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又減輕了教師的負擔,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

閲讀課文的教學要突出閲讀能力的培養,所以,在教學時,我注意增加學生的閲讀訓練,採取多種方式閲讀,不讓學生對閲讀有厭煩的感覺,例如:自讀、組內讀、推薦讀、分角色朗讀。閲讀方式較多,但學生的閲讀水平不高,所以,課堂教學時間顯得緊緊巴巴,以至於對課文內容的分析顯得有些倉促,第五部分的內容進行得不夠充分。

針對這一現象,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要多給學生閲讀的時間,逐步提高學生的閲讀水平,進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 篇10

本篇課文第5自然段對惡魔形象的描寫非常傳神,整段話圍繞“兇惡”一詞,運用誇張的比喻、鋪張的排比句式,表現惡魔的極端兇狠,想象豐富奇特。因此,品讀這個段落我設計了三個問題,讓學生多角度地去思考,在細讀的基礎上,再讓學生髮揮想象仿寫一段,寫出漁夫“貧窮”的外貌。學生在描寫時都能嘗試運用排比比喻去描寫人物的外貌,想象也較豐富,但是對於“貧窮”的體現沒有準確的表達。

這節課整體來説上得比較流暢,雖然品讀能做到較細緻,但是沒有亮點,我想這與我的課堂評價和教學語言一定的關係,語文課堂是一門語言藝術,它需要紮實豐厚的語文素養,也需要豐沛的激情和機智優雅的語言,所以,要上好一節課除了要熟悉教學流程之外,我還需要多從學生的角度考慮,當學生思維沒有展開時,我該如何引導,在學生回答之後我應該如何評價激勵他們的積極性。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 篇11

《大樹的故事》這節課是二年級的教學內容,教學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樹與人類及動物的關係,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綠色生命的情感。

在課堂上,我通過引導觀察,欣賞與繪製大樹的故事後。同學們有了對樹的瞭解及大樹所帶來的好處、作用、美觀與故事有了很好的認識。在正確認識到大樹的主體結構與動物之間,人類之間的密切關係後,從思想上就開始對樹的保護認識了。

在動手操作上同學們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上都有了很好的表現。在作品的故事展現上突出了樹與人類、動物的和諧生活氣氛,也充滿了對故事的想象與製作。本課是一節集欣賞、繪畫為一體的課程,故事是國小生最喜歡和最感興趣的,讓學生自己來講一個關於大樹的故事,鍛鍊他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 篇12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教學一開始,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美麗的小村莊”:鬱鬱葱葱的森林,清澈見底的河水,湛藍深遠的天空,如詩如畫,空氣清新甜潤。再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把小村莊的美淋漓盡致在表現出來,使同學們不由得陶醉其中。正當同學們身臨其境地感受着小山村的美景時,我一邊出示小村莊變化後的圖,一邊説: “不知過了多少年,最後這麼美麗的小村莊什麼都沒有了。”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巨大的視覺衝擊,深深地觸動了學生的心。這個美麗的小村莊為什麼會消失呢?學生們一下了產生了懸念,從而激發了他們強烈的探究慾望和濃厚的學習趣。

二、在閲讀中感悟。

閲讀教學是師生間、生生間、學生與文本間、學生與作者間的審美對話過程。教學中我緊緊圍繞“小村莊為什麼會消失?”這一問題展開討論。我先讓學生自由讀讀課文2 ——4自然段,找出表示變化的時間的詞“一年年”“一代代”,讓學生體會到這個變化的時間很長很長。然後重點引導學生理解一代代的人們都做了些什麼,把有關的句子劃畫出來。如學習重點句“誰家想蓋房,誰家想造犁,就拎起斧頭到山上去,把樹木一棵一棵砍下來。”這一句時,我抓住“誰家”問學生:“你家想幹什麼?”學生們説出了 “蓋新房”“做傢俱”“要柴火”“搭木棚”“造工具”等種種人們只顧自己的生活所需而做的砍伐之事。我説你能從兩個“誰家”體會到什麼?學生都説體會到村裏的人對樹木的任意砍伐。我又説:“還可從哪個字看出他們任意砍伐樹木?”同學都説“從‘拎’字也讓人體會到那些村民他們想砍就砍,沒有人管他們。”這時我順勢讓孩子觀察後面的插圖,體會村民的無度砍伐所帶來的後果。又如學習重點句“什麼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鋒利的斧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帶着問題,讓學生再讀課文,把找到的答案用直線畫下來。這樣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並通過質疑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學文的過程中,也藉助了課件的手段,讓學生認識了“犁”,體會了“裸露”,更通過一段真實的影像,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無情,內心的體驗也更加強烈。

三、通過寫話練習,增強環保意識。 學生通過感情朗讀課文以及聯繫上下文和生活實際,瞭解了課文內容,並理解了含義深刻的句子。在學生領會愛護樹木、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道理的基礎上,最後我設計了一個環節:學到這,你想對小村莊的人們説些啥?把這些話寫下來,以通過小練筆來增強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學生們都能聯繫實際告誡村莊的人們以後不要破壞環境,要愛護大自然,否則會受到大自然最嚴厲的懲罰。學生們在自主感悟與交流後,情感會自然噴發而出,對這個令人辛酸的小村莊的感歎會油然而生,保護環境,珍愛大自然的感情也會水到渠成地產生。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 篇13

第十冊語文第八課的內容是成語故事三則.內容《自相矛盾》、《濫竽充數》和《畫龍點睛》。前兩則故事的寓言性很強。故事中人物的真實性顯然是不可考的。他們的代號是“有個楚國人”和一個只留其姓的南郭先生。但是故事中反映出來的人性問題是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的。一個是為了達到自己的利益而不顧誠信自吹自擂,結果導致失信,讓人失笑的結果;一個是為了生計或者説也是個人利益,魚目混珠,最終無法繼續偽裝而灰溜溜逃走的故事。故事的情節已經簡化到了只剩梗概,寥寥數語中塑造的人物形象雖不豐滿但是有發人反思的力量。在準備這節課的時候, 我在想故事中的道理只需略略點撥便可呼之欲出。那麼課堂上怎麼讓這四十分鐘更有價值,更有聽頭,收穫更多呢?

考慮再三,還是決定從人物入手。故事中的人物非常簡單,只是一個代表某種意義符號。但是書中古人的缺點和所犯錯誤卻是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重複的。那麼深入人物的內心,去思其所思,想其所想,在孩子的頭腦中塑造出真實豐滿的人物形象,貼近人物形象,由人推己,不是更有説服力嗎?於是課堂以敍事和議論的形式展開了教學。

以《濫竽充數》為例簡單記錄一下課堂經過。

揭題後,先認識“竽”字,看字型,觀插圖,認識了這種古代樂器。接着解釋“濫”字,再舉例子幫助理解“充數”的意思。題目的意思弄懂後引導學生針對題目提出幾個常規性的問題,比如;誰濫竽充數?為什麼要濫竽充數。結果怎樣?我們能從文章中得到什麼啟發?等等。這些問題並不難,因此由學生自己讀文解決。每個問題得到初步解決後連起來講了講這個故事。接着繼續進行集體交流討論,目的是引導學生用“今人”的眼光去解讀,研究文中的人和事。

如在討論南郭先生為什麼要冒充會吹竽的人時,大家的思維已經開始活躍了。用今天人選擇職業時的想 法結合文章中的相關詞句來揣測,我們討論的結果是:1、這個工作比較輕鬆還挺體面的,可能俸祿也比較高,因為“齊宣王喜歡聽吹竽”;2、南郭先生經過長時間考察和慎重的考慮認為的確有機可乘,因為“他總是叫許多人一起吹”,人多不易被發現,他還是有一定的小聰明的;3、此外他還善於偽裝。 “每當演奏時,他就鼓着腮幫,按着竽眼兒,裝出會吹的樣子”,這是他細心觀察和成功模仿的結果。4、他也要養家餬口,可是可能沒有什麼別的本事,而他又怕吃苦,所以想去冒個險。

接着,我讓同學們想象一下,這個南郭先生第一次偽裝時的情景。有的説:“他也很緊張,怕被發現。但是要故作鎮定,避免穿幫。”有的説:“他不會很緊張,因為他已經從混進來的過程中發現那個齊宣王肯定不會識破他,周圍的人也不會多管閒事,説不定還有跟他一樣濫竽充數的人呢。”不管怎麼説,第一次南郭先生確實成功了,得到了俸祿。這一環節的設計,實際上是要學生了解人們在犯這樣的錯誤時候存在的僥倖心理。以及當錯誤沒被發現時的沾沾自喜,自以為是的想法。這是人之常情,每個人都會有這樣的反應的。這個討論的結果正是我想要的——讓學生由文中人物聯想到自己,檢討自己。接着我們繼續想象南郭先生拿到俸祿後的得意樣子。讓學生把剛才討論得到的想法變成語言説出來,進行説話訓練。“他怎麼想,怎麼做,有什麼決定。”注意表達的邏輯,把前因後果有條理的説出來。這個説話訓練其實也是對故事的上半部分的一個小結。

緊跟學生的發言我用這樣一段話來過渡教學環節:“確實,在今天的社會中有不少人善於偽裝,也會耍小聰明,取得了一定的利益。但是這樣不誠信的行為能永遠裝下去嗎?”故事繼續發展,我們的討論也在繼續。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即位了,當南郭先生聽説這個新王喜歡一個個聽吹竽時會是什麼樣子呢。學生繼續走進人物的內心,以角色表演的形式,替文中南郭表達了緊張,煩躁,害怕,如熱鍋上螞蟻的樣子。這一環節的設計也是為了讓學生更深刻認識人物的錯誤。再其他同學對文中人物説一句精闢的話來幫助南鍋先生認識錯誤,改正錯誤。這時候如“騙的了一時,騙不了一世。”“真才實學才能受益終生。”“知錯就改,為時不晚”等精彩話語很自然的出現在學生的語言中了。這樣語言訓練和思想教育這兩個教學目標基本達成。課堂輕鬆幽默,學生議的熱烈,説的精彩。感覺非常好。作業是續寫這個故事,要求從人物的性格,思想的可能性,推測故事的不同發展結果。

與文中人物的充滿人情味的進行對話,使課堂變的很鮮活,人物形象不在是一個符號,而成了身邊的人,或者就是自己。這樣的語言訓練發自內心。這樣的思想教育就更能打動孩子的心吧。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 篇14

《亡羊補牢》這篇文章短小精悍,上這篇課文我感覺有點困難。我經驗不是很豐富,上課之前改了好幾次教案。不過我的收穫正是在修改教案的過程中獲得的。通過 這次上課,我充分體會到鑽研教材對於上好課的重要性。只要這樣才能準確把握文章中的難點。教學的目標才能更明確。另外,明確了目標還要注意方法。瞭解故 事,讀懂寓言所藴涵的道理,這既是寓言學習的主要目標,也是寓言學習的方法,在教學時我把學習的目標與方法清晰地教給孩子,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紮實進 行,即使孩子不能理解的時候也不要慌,要一步步地引導孩子,讓孩子去發現答案。例如:在理解題目的意思的時候,學生總是不能説出其意思,而是在講述“亡羊 補牢”這個成語故事。這時候我先引導學生理解每一個字的意義,在教給學生解釋詞的意思的時候,可以把詞中每個字的意思進行整合,即可解釋清楚這個成語意 思。在我慢慢的引導下學生終於知道了如何解釋“亡羊補牢”這個成語的意思。在解釋每個字的意思的時候,我慢慢的滲透一種學習方法,即:把字詞的意思放在文 本中去理解的方法。讓學生在書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學會正確的閲讀。

另外,我抓住了文中的一些重點詞句。讓學生自己探索,自己去理解。充分 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發揮學生的想象,想象養羊人在修補羊圈時,原來勸告過他的街坊剛巧路過,想想街坊會怎麼説,羊人又會怎麼回答。在此過程中注 意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讓學生用規範的語言正學表達。

最後,在學生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悟出道理。並讓學生聯繫實際生活談感受,使學生真正受益。再有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中要求學能能夠講出這個故事。在完成這一教學目標的時候,我沒有簡單的要求他們講故事,而是創設了一個情境,讓他們用這個故事去勸説身邊的人。

課後,我覺得這節課結束的比較倉促。説明我對課堂的節奏還不能很好地把握。對個別學生的關注還不夠。另外,這節課朗讀的不是很充分。以後要加強。

總之,經過這次上課我學到了很多,我只總結出了幾點:

(1)要切實開展探究性學習,多嘗試自主學習。

(2)注意各個環節的連接。

(3)多鑽研教參,分析課文突破重難點。

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吸取教訓越做越好的。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 篇15

課文的語言平實、淺顯、流暢,全文敍述有條有理,層次清晰。在教學過程中,我着重抓住了兩條線,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重點,同時也巧妙地化解了文章的難點:

一、抓“海上凶神”關鍵詞,體會航海之苦,探究船員病因。

通過讀文,學生很快能從文章的最後一個自然段讀懂,所謂的“海上凶神”實際上就是“壞血病”,它是由於人體長期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可是,在當時,哥倫布及他的船員知道這是一種什麼病嗎?(不知道)得了這病有怎樣的症狀?(病人先是感到渾身無力,走不動路,接着就會全身出血,然後慢慢地死去。)指導學生讀好這句話,讀出“海上凶神“的可怕。

“那時,航海生活不光非常艱苦,而且充滿危險。”這是課文第二自然段的中心句。這句話不僅點明瞭航海的艱險,更暗含了船員們得病的原因:因為在漫長的航海生活中,船員們所能吃到的只有黑麪包和鹹魚。

二、抓哥倫布情感線索,感受人物心理,探究發現過程。

哥倫布的情感變化是串聯整個故事的一條比較明顯的線索,教學中緊扣這條線索,不僅能突出重點,而且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生的探究意識使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主旨。

教學中,引導學生着重體會,哥倫布在航海不到一半路程看到已經有十幾個船員相繼病倒時“心情十分沉重”。那些病重的船員為了不拖累大家,主動要求留在荒島,哥倫布“噙着眼淚點了點頭……”的矛盾心情。當哥倫布的船隊勝利返航接近荒島時哥倫布心情“越來越沉重”。到最後看到他的那些船員劫後餘生時的“又驚又喜”。進而引導學生以“重逢”為題,想象説話。把那些在荒島上的船員是如何活下來的,説出來。通過他們前後所吃食物的不同探究治癒“海上凶神”這種怪病的良方,從而揭開它神祕的面紗。

哥倫布得知那些留在荒島上的船員活下來的原因後,並沒有停止探究,而是急切地把他的疑問告訴了醫生,最後才發現了維生素C。這樣文章主旨的揭示就水到渠成了:“許多科學的新發現都是在生活實踐中經過細心觀察、反覆研究才獲得的。”

鹿和狼的故事課後反思 篇16

《索橋的故事》是作家巴金去都江堰參觀時有感而發寫的一篇散文,索橋的故事不在寫橋,而是在於寫與橋有關的故事。通過介紹故事,來表現人物的精神特點,,揭示文章的主旨。可以説本文以索橋為線索,以故事為內容,以人物的精神為主題。

首先,我讓學生課前交流巴金的資料。作家簡介: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現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散文集《隨想錄》。解放後曾先後擔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及多家雜誌主編。

《索橋的故事》這篇文章故事簡練,意藴深遠,但“索橋”什麼樣?在哪?它有什麼作用?什麼時候修建的?它有什麼故事?這些問題對於學生都是陌生的,根據六年級學生的實際及本課的特點,教學中宜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

然後,我讓學生熟讀課文,理解作者的寫作順序,列出提綱。再根據提綱和文章的內容,結合課外收集的資料,對照圖畫,引起聯想。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合作交流,倡導個性化閲讀,使學生在與文本交流的過程中,心靈得到薰陶、感染、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