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試卷分析(通用16篇)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 篇1

一、試卷分析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通用16篇)

本試題注重基礎知識,考查知識的覆蓋面大,面向全體學生,試題難度適中,試題依據新教材、課標對全體學生的基本要求,注重全面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聯繫實際為背景設置題目,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試題體現新課程的理念、課程改革的要求,體現了過程和方法。

試卷結構:滿分100分,時間是60分鐘。考查資料是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下冊,試題分兩種類型題型。選取題,50分非選取題值50分。滿分100分。

二、學生答題存在問題及原因

問題一:選取題共20題。題的難易程度中等每單元的“之最累”“人物類”“文化類”。

問題二:非選取題21—24題。題的難易程度中等偏難。“商業經濟”“明朝政治的改革措施、皇權特點”“和同為一家—民族祖先、與唐往來史實、對西藏管轄的主要措施”“科技文化按時間歸類”“對我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評價”。

1、學生基本概念掌握模糊不清,基礎知識不牢固,學習不夠系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潛力有待提高。與學生學習歷史的態度不夠端正有關,部分學生偏科思想嚴重,認為歷史學平時不用學,考試之前看練習冊或單元過關題就能夠了。還有的學生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歷史學的方法,對歷史學知識不理解,死記硬背,平時達標檢測反饋不及時有關,與平時訓練和鞏固練習少都有關係。

2、應用歷史學知識遷移的潛力差,不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繫,缺乏生活的基本常識,對基礎知識在新課標下不能正確應用,對問題不善於分析。

3、審題潛力差,不能提取題目中的隱含信息,不能依據題目帶給的信息分析解決問題,對題意一知半解就憑經驗或印象答題。與學生閲讀理解潛力較差有關,不會找關鍵詞,不會總結中心意思。

三、改善措施

1、教師要轉變歷史學教學觀念,牢固樹立新課程理念,明確歷史學教學的功能和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歷史學的興趣,設法把學生的學習興趣持續下去並轉化為學習動力,從而培養正確的學習方法。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落實三維目標,切實提高每節課的教學質量,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認真研究課標和新教材,充分認識學生的差異,有效開展分層次教學和分類指導,因材施教,張揚個性,認真鑽研新教材,挖掘教材的深度,擴展教材的廣度,整合課程資源,認真備好每節課,提高自己駕馭教材的潛力。

2、不斷改善教學方法,創設生動搞笑的課堂氣氛,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按課標的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精講多練,紮紮實實落實好基礎知識,方法靈活多樣,要啟發不要硬灌,更不能死記硬背,要引導,不要代替,要讓學生思考,不要一講到底,要因學論教,而不要因教論學,要注重改變教學方法,變注重學習結果為注重學習過程。

3、重視基本概念和基本規律的教學,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之上再背下來。

重視理論聯繫實際,聯繫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一些生產實際,培養學生運用基礎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潛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4、尊重學生,與時俱進,和學生共同學習,共同提高,共同成長!

6、恰當選取和組合各種直觀教學手段,自制教具,充分運用實物、標本、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的製作等,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在解決重點、難點及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情境等方面的作用,給學生充分的自主活動時間和空間,為學生帶給線索,嘗試和思考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用心性。

7、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用心參與教學過程,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重視知識的構成和發展的過程,啟發學生透過學習發現問題並提出問題,從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並學會應用。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 篇2

一、試卷分析

總的來説,這是一份質量較高的試卷。

二、學生答題狀況分析

學生答題狀況總體上不是太好,主要表現為尚未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基礎知識有些薄弱;缺乏深入思考問題的潛力等。下面就各題狀況做一簡單分析:

第一大題選取題滿分40分,學生一般得分在30-36。其中3、9、13小題錯的學生最多。

第二大題簡答題滿分16分,學生一般得分在13-16分。總體上較好。

第五大題探究題滿分16分,學生一般得分在10-14分。本題體現出較大的差異性。學生的答題狀況出現明顯的兩級分化。其中,1、3問聯繫最為密切且分值均較大,學生要答對基本上兩題都對,要錯都錯。這是造成兩級分化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整改措施

第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更加註重問題導學,逐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的潛力。

第二,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學習的各個環節入手,強化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幫忙學生養成良好的答題習慣。

第三,在今後的教學中,教師應進一步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幫忙學生構建合理的知識體系,以方便學生梳理知識。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 篇3

從總體上説,本次歷史試卷,注重基礎,重視應用,凸顯潛力,滲透德育。以新課標為準繩,學科的重點資料為核心,緊跟時代脈搏,設問巧妙,立意高遠。以基礎立意轉向基礎、潛力並舉,穩中求進,突出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的培養,把握了教學的改革方向,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導向鮮明,是一份融綜合性、人文性、開放性和時代性於一體的好試題。

一、基本狀況

1、本次參考人:252及格人數:93人

2、試題特點

本試題共兩大題,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容易題約佔50%,中檔題佔30%,稍難題佔20%;注重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潛力的考查,個性是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潛力,適當考查學生從材料中獲取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潛力,主要考的是學生的概括歸納潛力,適當也涉及了對學生分析潛力的考查,設問跨度小,對分析潛力的考查也只是侷限於比較淺的層面上。

二、試題解題狀況

1、概念把握不準確

概念是學習歷史的基本因素,無數個概念支撐了歷史長河,歷史概念區分了多個歷史史實與現象,如果基本的概念模糊,勢必影響對歷史脈絡的把握和對歷史現象的理解。如第11小題:關於“隨唐”的相關敍述,部分學生誤選a,就是對概念理解不清造成的。

2、相關學科知識掌握不牢

歷史學科資料包羅萬象,涉及了語數政地等多領域、多門類、多學科知識,若相關學科知識缺乏,定會對學習歷史帶來務必困難。如2、4、8、12、14、20等,部分學生之所以選錯,顯然是由於相關學科知識缺乏造成的。

3、歷史思維潛力、從材料中獲取信息潛力、概括歸納潛力差

歷史學科教學要教會學生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歷史史實,分析歷史要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要教會學生善於從材料中獲取提煉有效信息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學生概括歸納潛力差,在答題時就會出現零亂、嗦或不完整。如第24、25小題第三問,部分學生失分較多,這就是平時歷史思維潛力訓練太少、分析綜合潛力欠缺影響所致。又如23小題:唐太宗和宋太祖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皇帝,他們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

列強有力的措施,鞏固統治政權。完成下表。此題對學生潛力要求較高,造成很多學生不知所措,思路紊亂,失分極其嚴重。

5、審題潛力不強

審題在考試答題中比較關鍵,從某種程度上説,題審好了,就等於成功了一半。審題出錯,就會導致答案不完整或根本抓不到要領,胡亂作答。如第7、21小題,有的學生審題不仔細,把“不正確”看成“正確”,張冠李戴,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三、對今後教學推薦

1、強化基礎知識教學,突出主幹知識、重點知識的教學

在教學中,我們要緊緊依據新課標,以教材為載體,對在整個歷史長河中起重要作用、地位明顯的資料,我們要重點突出,講清來籠去脈,濃墨重彩,豐富資料,補充材料,採用多種方法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用心參與到課堂中來,真正體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職責感。不要侷限於記住幾個零散知識點,如果好處不明,完全機器記憶,很快就會遺忘,構成記憶殘缺,知識學習不深入,容易造成學生急功近利,學習不踏實,心態浮躁。教學中我們務必要一環緊扣一環,吃不得夾生飯。

2、加強技巧性訓練

一是加強學生的審題潛力訓練,教會學生審清時間空間,審準關鍵詞的意思,審準答題方向,選取題怎樣做,材料題怎樣做,問答題怎樣做,從哪裏入手,如何解剖,如何分解,如何表述,有計劃地用相關試題進行鍼對性的訓練,讓學生明確回答相關問題的要領,從而增強學生的思維潛力和應試潛力。二是加強養成教育,平時教學中不要放鬆對學生的嚴格要求,督促學生養成認真閲讀、認真答題、認真寫字的好習慣。

3、注重潛力培養

新課標要求:國中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的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的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潛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潛力。

這就要求我們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學會學習,逐步掌握學習歷史和認識歷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例如:計算曆史年代;閲讀歷史教科書及有關的歷史讀物;識別和運用與教學有關的歷史地圖、圖片、圖表;蒐集和整理與歷史學習有關的材料;敍述重要的歷史事實;解釋重要的歷史概念;分析和評論重要的歷史問題,等等。

同時要求我們在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從多層次、多方位去發掘歷史知識之間的聯繫,包括:歷史發展的縱向聯繫;同一歷史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橫向聯繫;歷史發展的因果聯繫;中國史和世界史之間的聯繫;歷史演變與現實生活、時事之間的聯繫;歷史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繫。以開拓學生的視野,更好地認識歷史。

歷史潛力的培養不是一躇而就的,它需要我們在教學中逐漸滲透、潛移默化,徹底拋棄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教師在教學中扮演的是合作者、支持者和引導者的主角,設置

平等的互動交流平台,透過精心設置的課堂提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充分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不要照本宣科,要創設新情境,組織精當的材料,引領學生去探究、去實踐、去創新。惟有如此,才能發展學生的不同才能,也才能為學生今後的繼續學習積蓄能量和潛力。

4、要時刻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實現與歷史學科教學的聯繫。

總之,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教師要深入瞭解學生,關注全體學生,平等善待各類學生,抓好查漏補缺,學會科學的記憶歷史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後果、影響、作用等)的方法,初步建立知識體系框架,注意學習潛力培養,適當延伸、遷移,讓學生感知歷史、積累歷史。抓好單元內的綜合過關練習。注重克服負面積累,防止兩極分化,爭取不讓每位學生掉隊。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 篇4

(一)基本狀況

縱觀今年期會考試試題,就全卷資料來看,多角度的考察了學生,試題由易到難,重點突出;考試的資料個性細小,知識點比較碎。但是學生考試的卻不是很理想,對此我做出如下分析:

(二)具體狀況分析

第一題單項選取題大多數中等生失分比較多所以要想提高及格率,就務必提高中等生的做單項選取題的潛力,其中大多數錯的是第11小題,中國台灣正式歸為中國是在哪個朝代?這個題大多數選的是三國,三國時是大陸開始和中國台灣交往,答案就應是元朝設立巡檢司後。還有錯的最多的是第一小題,唐太宗取得人才的途徑是什麼?就應是科舉制,但是因為是按人教版的答案是開科取士,其實就是科舉制。

第二題考查的是填空題,是平時的細小知識點,第一個題沒有講過,學生不會做,被外國譽為中國的第5大發明是什麼?就應是科舉制。也是人教版資料。還有一個是唐朝的極盛時期是開元盛世。學生失分最多。

第三題是考查的遼西夏北宋等幾個國家建立的狀況,基本常識,但是也有一少部分學生答錯,這説明了有些學生對基本常識也沒有掌握。

第四題是非選取題,材料分析題,考查了經濟重心南移重要知識點,這個題是重點,但是還是有少部分學生沒有答對,第二個材料分析是自由發揮題,學生答題狀況還能夠,最後一個材料分析題是大運河的開鑿。

(三)教學反思

對於本次考試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我將會做出如下改善的措施:

1.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要提高學生做選取題的潛力,多做選取題。

2.務必注重學生的背誦狀況,重點查背,基礎知識務必要記憶。

3.加大非選取題的訓練,讓學生學會做開放性的題型。

總之,這次考試較差,爭取下次考試能有大的進步。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 篇5

一、文綜試卷中歷史試題總體評價

1、題型基本穩定,知識佈局合理,難易度把握較好:選取題以史料形式出現,非選取題的考查資料以小專題知識為主線進行綜合整合、採用層層遞進的小問題設置,注重新情境下的問題解決潛力的考查。知識佈局合理:考查範圍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試卷難易度把握較好,問題設置有梯度。

2、體現大學聯考的方向:從知識立意向潛力立意轉化。注重基礎知識的同時,加強知識的靈活運用與遷移;材料分析題注重材料的鮮活性,有圖片資源的運用;問題設計有務必的開放性(如40題第4小問)。

3、較好地把握宏觀與微觀、理性與感性知識的有機結合:如意識形態與客觀存在的關係、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等。

4、注意史學研究的新成果、注意教材新增加的資料與提法(如30題)

二、教學推薦

1、加強歷史概念的辨析與運用訓練。

2、加強知識的梳理、探究、變通與整合,加強高三最後階段複習教學的有效性。

3、認真研究“20__年大學聯考考試説明”與“高中新課程標準”,把握考改方向。

(1)認真研究“20__年考試説明”,務必要吃透考綱,對照20__年説明,做到心中有底。

(2)研究“20__年新教材大學聯考模擬試題”,領悟大學聯考動向與潛力要求。

(3)嘗試以新課標模塊為指導方向的專題複習,尤其是一些新的思想與新提法。

4、加強對學生學習現狀的調查研究,增強教學的針對性,更大程度提升學生的“最近發展區”。

如每一次測試後,對學生答題狀況作一統計分析,找出存在的問題:知識網絡是否構成、分析問題是否較窄、新情境下運用知識潛力是否較弱、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是否停留在微觀表面、主幹知識是否宏觀把握等,爾後教師對教學作出相應的調整,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最大程度上發展思維。

5、繼續加強解題方法、審題角度分析的講解與滲透,講與練相結合。

6、加強備課組的分工與協作。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 篇6

我校舉行歷史示範課活動,這次是學習的大好機會我非常珍惜。經過短短兩天緊張的聽課學習,我感受頗深,受益匪淺,下面具體談談我的幾點感受:

1.每一位老師的課都“各具特色、亮點紛呈”。 無論是在知識結構、授課方式上都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素質教育觀念,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教師自身的良好素質是講好課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證。在各個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顯示出各位老師的基本功非常紮實,組織調控課堂的能力很強,理論水平高,教學設計周密細緻,教師從問題的設置到問題的引導,都非常到位。教態大方沉穩,給在場的每位教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教師角色定位準確。整堂課中教師始終以一個合作者、夥伴、朋友引領孩子們走進課堂進行學習,始終微笑面對學生,給學生一種親切感,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教師教態親切,表情豐富,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在課堂上能夠靈活應變,左右逢源。

3、教師的課堂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教師親切自然的語氣,飽滿的熱情,為學生創造了一種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思維開闊活躍,積極性和參與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

通過這次聽課,我感覺到優秀教師的風采就是不同凡響。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交流中,言談舉止、無不流露出大師風範,回味他們課堂上的精彩之處,的確值得我們每一位教師學習、反思。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會以他們為榜樣,吸取其中的精華,不斷的學習,反思和完善自身的教學,打造出自己的教學特色,爭取在教學上更上一層樓。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 篇7

20____年11月19日---22日,我有幸到____參加了____省歷史優質課評選活動,對於這次外出學習的大好機會我非常珍惜。接到通知,我就根據優質課的講課內容,我自己把這些內容設計了一遍,看看自己與人家有多大差距,差距到底是什麼,我們自身的“武功” 到了何種境地,做到心中有數,在短短的四天時間裏,我用心去領略了全省各地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以及許多教師的教學藝術風采,放眼觀看了“不同風格”、“不同版本”的省級歷史教學優質課。教師們以創新的教學設計、高效的教學過程以及紮實的教學基本功受到與會教師的一致好評。我們時常被他們的精彩設計所折服,被課堂的情緒所感染,同時也為學生思維的火花所欣喜。他們的課堂教學,啟迪我們在今後的教學中,要不斷地完善自己的教學藝術,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可以説我得到的是一種回味,一種反思,更是一種提升。下面談一下自己的感受,與大家共享一下:

先談收穫:

一、教學理念新

1.論從史來,歷史味更濃。我們的歷史課要上成歷史,要有歷史的特點。如,濟南二中,董藝老師設計的《匈奴興起與漢的合戰》,漢初出示了一段材料,學生得出國力弱,被迫和親,而漢武帝時又出示一段材料,得出結論國力強盛,具備武力解決匈奴關係的資本。這樣例子很多,真是口説無憑,有史為證。

2.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的評價。對學生多鼓勵,又恰到好處,學生受鼓勵,其他學生受激發。鼓勵學生的方式也多樣。有的老師真的情不自禁給學生鼓掌。

3.挖掘歷史故事,凸顯歷史課堂的故事性、趣味性。

二、教學模式值得學習

整堂課用板塊結構,設計合理、科學。例如萊州西城中學吳麗紅老師,《漢通西域與絲綢之路》四個板塊,第一漫漫絲綢路。第二錚錚英雄行。第三悠悠駝鈴聲。第四綿綿古道情。聊城莘縣一中張玉瑩老師的《血肉築長城》第一民族怒吼,第二東方欲曉,第三凱旋之歌,第四以史為鑑。

三、教學設計更加科學,注重實效。

教法的好與差我認為是不是能更好的指導學法,我們的教法最後都要落腳在學生學法上,很多老師都多次利用標註、表格、色彩對比、古詩引進,用實物讓學生感受歷史,例如棗莊十五中張行雷老師《昌盛的秦漢文化》,抱着一捆竹簡,説明紙的發明優越性。

四、課件製作實效、科學。

利用課件就是課堂重要的輔助手段,背景用與歷史有關的圖案。很多老師都能用學生喜歡的動畫,不僅僅侷限圖片,還有影視資料,我們真應該好好學習課件的製作水平,與時俱進。不能光下網站上面的。

五、地方史能與歷史教學有機結合,貼近生活,親切自然。

棗莊祈雷老師講《血肉築長城》,説到自己的故鄉發生鐵道游擊隊,煙台是地雷戰的故鄉,很多能與當地歷史結合。

六、最後總結,知識框架科學、準確、凸顯課堂知識。

我認為最值得學習的一點就是,各個知識之間關係交代很好,不單純是知識的羅列。

七、注重過渡語的設計。

整節課揮然一體,知識絲絲相扣,聽起來就是享受,這就是人家過渡語設計科學,整節課自然和諧、水到渠成。

八、對知識延伸很到位,能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聊城莘縣一中張玉瑩老師的《血肉築長城》,最後,航空母艦,亮劍東海的其他新式武器,歌唱《國歌》表明我們珍愛和平,反對戰爭,有闡述一個道理,落後就要捱打。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九、注重歷史人物的分析。

圖文話人物,人物讚美之歌,我心目中的人物,注意挖掘歷史的內涵。

十、老師的基本功值得學習。

因為教師使用的學生都不是自己所教的學生,大部分老師的基本功非常紮實,組織調控課堂的能力很強,理論水平高。在每節優質課中,我們都能感受到授課教師的高素質和課堂應變能力和設計的周密細緻。就拿“導入新課”這一環節來説吧,例如萊州西城中學吳麗紅老師,播放《昭君出塞》的片首曲導入《匈奴興起與漢的合戰》一課,讓我們走進昭君,走進漢朝和匈奴。這樣的導入讓人感到親切自然順理成章。教師的課堂語言精練,富有感染力,語氣親切自然,教師情緒飽滿、熱情,為學生創造了一種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思維開闊活躍,積極性和參與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學生們在老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氣氛非常濃厚。

再談建議

一、問題的設計層次不明。

有的老師什麼問題都討論,不分層次,應該兩個人討論的別小組都討論,看問題的設計。

二、課堂評價缺乏適度性和多樣性。

有的學生回答對了,拔高太大,説錯了,一棍子打死。

三、還出現知識性錯誤。

有的老師把“鳴鏑”寫出“鳴笛”,地動儀是地震發生後預測地震發生方向的,以便能及時救援,不是預測地震發生的,改進造紙術,不是發明造紙術。

四、還有低效課堂。

《昌盛的秦漢文化》中,講完後,我看了一個學生的筆記,張衡、華佗、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麻沸散、五禽戲、蔡侯紙,竟然寫錯了六個字。

參加本次省優質課觀摩會,可謂大開眼界、受益匪淺,但限於時間和篇幅不能一一道來,還有許多“欲説還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成功之處,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藉助“它山之石”達到攻己之玉的目的,如此也算不枉此行了,最後感謝領導給的這次機會,“天機雲錦用在我,剪裁妙處非尺刀”我們提升自己,需藉助外力,更要在於自己。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 篇8

在我們走入新課程的這段時間,我對自己過去的教學思想和行為進行了反思,用新課程的理念,對曾經被視為經驗的觀點和做法進行了重新審視,現將在反思中得到的體會總結出來,以求與同行共勉。

一、教學中要轉換角色,改變已有的教學行為。

(1)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

(2)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

(3)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二、教學中要“用活”教材

三、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

教學反思,或稱為“反思性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或給予肯定、支持與強化,或給予否定、思索與修正,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從而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提高教學效能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的經驗,至多隻能形成膚淺的知識。只有經過反思,教師的經驗方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並對後繼行為產生影響。他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那麼,我們應如何在教學反思中學會教學呢?

自我提問

自我提問是指教師對自己的教學進行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調節、自我評價後提出一系列的問題,以促進自身反思能力的提高。這種方法適用於教學的

全過程。如設計教學方案時,可自我提問:“學生已有哪些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怎樣依據有關理論和學生實際設計易於為學生理解的教學方案”,“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出現這些情況後如何處理”等。備課時,儘管教師會預備好各種不同的學習方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還是會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問題,如學生不能按計劃時間回答問題,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出現爭議等。這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我如何調整教學計劃,採取怎樣有效的策略與措施”,從而順着學生的思路組織教學,確保教學過程沿着最佳的軌道運行。教學後,教師可以這樣自我提問:“我的教學是有效的嗎”,“教學中是否出現了令自己驚喜的亮點環節,這個亮點環節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哪些方面還可以進一步改進”,“我從中學會了什麼”等。

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有效途徑。如“合作討論”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理念,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一種“形式化”的討論。“如何使討論有序又有效地展開”即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問題確定以後,我們就可以圍繞這一問題廣泛地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假設,制定出解決這一問題的行動方案,展開研究活動,並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對研究方案作出必要的調整,最後撰寫出研究報告。這樣,通過一系列的行動研究,不斷反思,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水平必將有很大的提高。

教學診斷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教學診斷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教師不妨從教學問題的研究入手,挖掘隱藏在其背後的教學理念方面的種.種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自我反省與小組“頭腦風暴”的方法,收集各種教學“病歷”,然後歸類分析,找出典型“病歷”,並對“病理”進行分析,重點討論影響教學有效性的各種教學觀念,最後提出解決問題的對策。

交流對話

教師間充分的對話交流,無論對羣體的發展還是對個體的成長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學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魚、分餅乾、分蘋果等。在交流對話時有的教師提出,僅僅圍繞“吃”展開教學似乎有侷限,事實上,在生活中我們還有很多東西要進行分配,可以適當擴展教學設計面。這樣開放性的討論能夠促進教師更有效地進行反思,促進教師把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案例研究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5篇教學反思

在課堂教學案例研究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當前教學的大背景,在此基礎上,通過閲讀、課堂觀察、調查和訪談等收集典型的教學案例,然後對案例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讀。教師既可以對課堂教學行為作出技術分析,也可以圍繞案例中體現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進行研討,還可以就其中涉及的教學理論問題進行闡釋。通過典型案例的剖析以及對照案例檢查自身的教學行為,教師們認識到,雖然我們天天都在喊“關注學生的發展”,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卻常常我行我素,很少考慮學生的需要,很少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

觀摩分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師應多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在觀摩中,教師應分析其他教師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這樣組織課堂教學;我上這一課時,是如何組織課堂教學的;我的課堂教學環節和教學效果與他們相比,有什麼不同,有什麼相同;從他們的教學中我受到了哪些啟發;如果我遇到偶發事件,會如何處理……通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他人的教學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總結記錄

一節課結束或一天的教學任務完成後,我們應該靜下心來細細想想:這節課總體設計是否恰當,教學環節是否合理,,教學手段的運用是否充分,重點、難點是否突出;今天我有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做得還不夠好,哪些地方需要調整、改進;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調動起來了,學生學得是否愉快,我教得是否愉快,還有什麼困惑等。把這些想清楚,作一總結,然後記錄下來,這樣就為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可資借鑑的經驗。經過長期積累,我們必將獲得一筆寶貴的教學財富。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 篇9

“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講重點,學生劃重點,考試考重點,一味的“滿堂灌”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現在,各學校電化教學手段都比較齊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投影儀、錄象片等先進教學方式,適時播放一些歷史或考古記錄片,展示一些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上,可以採取自由辯論、小品表演、論文答辯等適合學生特點的活動,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走進歷史遺蹟,走進歷史博物館,搞社會調查,讓學生體驗“走進歷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探究欲和思維的積極性。歷史課堂提問應該摒棄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類簡單判斷的缺乏思維性的問題,多設置思維含量高的有效問題。一是要設置揭示教材隱性知識的問題。所謂隱性知識就是教材中隱含的、並非一目瞭然的知識點,如知識的實質、知識的區別和聯繫等,將這些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學生的探求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比如,讓學生分析康有為和孫中山思想的不同特點,並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二是要多設置一些指向明確,符合學生思維實際的小切口、深分析類問題,避免那些大而空的問題出現在課堂上。舉例來説,講授唐朝晚期的歷史時,讓學生分析“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麼?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題目,思維含量相當高。通過這麼一個問題的剖析,就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唐朝滅亡的原因,並很好地鍛鍊了其歷史思維能力。中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時期,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只是簡單地、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而是渴求利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

在歷史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繫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繫現實生活,聯繫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積極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 篇10

一、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水平的提升

我從x年至今一向從事九年級歷史教學,之所以能有一點點的經驗,那是因為我對教材熟悉罷了,教學時光長了,自然就有一點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於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閲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藴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用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必須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三、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狀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説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強中招、新課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招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

九年級的教學工作是直接應對中招考試。做為九年級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師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誌,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信息,便於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潛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五、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決定等諸方面的綜合潛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後,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方這句話吧,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鑽研,而不是投機取巧,譁眾取寵。”

我上了一節課是《輝煌燦爛的隋唐文化(二)――光耀千古的文學藝術》。此課按照備課中的教學設計進行,透過創設情境引出本課學習主題,然後透過啟發與探究完成學習目標,最後是思維拓展、達標檢測。反思此課,我感覺最大的遺憾是學生學習的情緒由高漲走向平靜最後陷於低落。

一開始,我透過一段影音資料引出了本課的主題。在講第一個問題“詩歌的黃金時代”時,我提出問題“你明白的唐代詩人有哪些?”同學們興致很高,爭先恐後地回答:“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然後我又分別讓他們欣賞了三位重點詩人的圖片,介紹,並以競賽的形式進行背詩和畫中尋詩的活動。同學們十分用心地參與到課堂中來,踴躍舉手。當講到第二個問題“光彩奪目的散文”時,我就讓學生閲讀教材回答事先準備好的問題,學生立刻開始平靜的看書,用書上的話來回答問題,沒有了興高采烈的神情,沒有了爭論、沒有了問題、沒有了質疑,空氣好像凝固了一樣。

靜靜地思考,我認為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是我組織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出現了偏差:只思考了“我就應怎樣教”,而忽略了“學生想怎樣學”,課堂上完全按照備課時預設的進行,雖然備課時也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卻沒有給學生留出自主活動的空間,只是把學生當成了我事先編好的程序中的對講器,師生像“打乒乓球”一樣,你來我往,我問你答,雖然答出了所有的問題,但實際上學生只是掌握了教師安排好的知識。當我和教研組長及其他老師交流時,他們提醒我,你沒有在學生思維最活躍的時候讓他們沿着自我的思路繼續前行,即沒有讓學生自我從身邊的、熟知的知識談起到引出未知知識,也沒有給學生自主閲讀、思考、質疑的時光,所以學生的情緒才一落千丈大家的話使我更加明確了本課失敗點所在。

課堂教學中就應為學生的活動留下空間,而且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時刻把握着“學生想怎樣學”。不能用自我的問題牽着學生的思維走,學生根本沒有自我思考活動的空間。教師能夠透過創設問題情境後把“發球權”交給學生,透過學生的自學、提問、爭辯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生在此種開放、寬鬆的環境中思維也很活躍,思考也很深刻,提出一些教學設計外的問題,這樣才能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這節不太成功的歷史課,讓我體會到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時,要真正做到教師、學生的主角換位:如果我是學生我想怎樣去學,我想明白哪些問題而非按教師的預設只思考自我怎樣教、怎樣問、學生能答出教師的問題就是完成了學習任務。我認為之所以出現這一次的偏差,還是我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實際相脱離,教學設計中雖然思考了學生的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又不知不覺地陷於“老一套”的以教師為主的做法中,這也是今後我就應十分注意改正的地方,即把新課程的理念切實地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而不是隻掛在口頭上。

透過這節課,我悟出一個道理:在課堂上教師只有停止了告訴,學生才能真正地思考,教學中只有給學生一片空間,學生才能自我往前走,才能自我去發現。

一、注重教學經驗的積累,教學水平的提升

我從事歷史教學,之所以能有一點點的經驗,那是因為我對教材熟悉罷了,教學時光長了,自然就有一點體會和感受,這幾年的教學實踐,基本上能把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以致於在課堂上能將知識傳授給學生。

二、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閲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明白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藴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用心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必須要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三、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

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狀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可謂是一舉兩得。就是平時我們所説的“温故而知新”。

四、加強中招、新課程改革等信息的收集和處理,關注中招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

九年級的教學工作是直接應對中招考試。做為九年級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因此,老師要多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誌,多留意中招考試方面的信息,便於更好的把握中招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潛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五、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決定等諸方面的綜合潛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最後,我用荷蘭著名的繪畫大師梵高的名言作結:“相信我吧,在藝術問題上,下方這句話吧,實實在在的,老老實實是最好的辦法,寧肯不厭其煩地嚴肅鑽研,而不是投機取巧,譁眾取寵。”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 篇11

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翻閲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藴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不紊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還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

在平時的課堂滲透中招意識。九年級的教學工作是直接面對會考考試。做為九年級教師不能只顧眼下,閉門造車,不去學習來了解新信息。因此,我經常瀏覽時下最新的教學參考、雜誌,多留意會考考試方面的信息,便於更好的把握會考命題的趨勢,力爭在平時的教學中滲透中招意識,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能力的培養,做到功在平時,形成習慣。

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在教學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 篇12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着形勢的發展,普通國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通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説:“對於一切來説,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學習興趣。因此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説:“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把‘犯人’的身體貼在銅柱上,‘犯人’剛貼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身體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幾乎都是被活活的燙死了。這樣,學生彷彿“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國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給學生講述“露馬腳”故事的由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衝突”講到戚繼光抗倭時,給學生講述體育課的口號“稍息、立正”的由來及光頭餅的由來等等,使學生聽了以後非常感興趣,由此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科舉制的創立”這個內容,先由教師接任了一個自己一點也不瞭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集體、辦事能力強的班幹部,用什麼辦法選舉呢?而引出話題,再結合本課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該如何選撥官吏呢?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

除此之外我還採用我們所熟知的“温故知新”教學法,讓學生首先温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温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只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 篇13

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用心性調動起來,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透過縱向聯繫及橫向聯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用心性和主動性,到達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此刻新課程實施以後的資料,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到達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繫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裏盡情暢遊。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此刻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理解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影、電視、雜誌、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明白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超多的歷史知識。他們明白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明白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潛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就應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就是貼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這種方法力求做到將歷史貼近學生,貼近當代,使學生認識到歷史時刻在我們身邊,並不是高不可攀,惶不可及的東西。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温故知新”。首先温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能夠先透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貼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透過温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能夠鞏固舊知識。

其次温其他科之“故”而知新(聯繫各學科的知識)。歷史包羅萬象,涉及中學的所有科目。如關於商鞅變法的例子,還能夠聯繫到語文中的典故:“徙木賞金”、“立木為信”。數學方面,有圓周率的計算者祖沖之等。語文的課文背景是歷史,生物、數學、物理、化學的發展的歷程,是歷史;歷史的思維方法是歷史唯物主義本身就屬政治的範疇;地理與歷史更是息息相關。再次温課外知識之“故”而知新。這個“故”不是所有學生都瞭解,但恰恰是這一點是最能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用心性,最讓學生有自我實現的空間,而且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歷史與現實的必然的,不可分割的聯繫。例如,講到英國侵佔西藏地就能夠提到《紅河谷》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表現西藏民風的純樸,武器的落後,但這種武器並沒有使他們屈服於列強,而更激起他們捍衞民族,捍衞國土的高尚氣節。講到華盛頓建立美國的赫赫戰功,同時謝絕連任,就能夠提到當今熱點布什再次當選總統,但美國曆史上沒有連任三任的總統的貫例。講到《文學藝術》部分,能夠提到中央2套的《鑑寶》,讓他們明白中國文化遺產的價值,還能夠起到保護中華文化遺產,這也是大家不可推卸的職責。

利用這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能夠使課堂教學效果顯著提高,還能夠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由此也能夠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還能夠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決定的潛力,這樣不僅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潛力。也能夠幫忙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能夠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信息。能夠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能夠鞏固舊知識;甚至能夠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瞭解時代信息。但是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光回答出要點。

以上這些只是我個人在從事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一點心得體會,説出來,與大家共勉。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 篇14

新人教版歷史教材的知識點大幅度降低,重點更加突出,教師如果因循守舊,沿用過去舊的習慣“學”教材的話,勢必會使課堂顯得十分單薄。其實,新人教版歷史教材是支持我們創設教學情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在接受必要的知識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的主動探求、發現和體驗。讓學生學會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判斷、選擇,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合理地“用”教材,才能真正樹立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更加豐滿,視野更加開闊,效果更加理想。

教學反思與探究:

1、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2、科學備課,尋找課文重難點的突破方法

3、創設情境,以情入學。

4、教學形式多樣化。

① 角色表演。

如在學習“思想的活躍”這一課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孔子講學”,由扮演“孔子”的同學向學生傳授“仁”和“禮”的思想,“孔子”還對兩個性格相異的“學生”傳授不同的處事方法,學生在表演中,瞭解了孔子的思想,明白了孔子為什麼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角色表演體現主動學習,也體現合作精神。

②畫畫。

如畫“山頂洞人的一天”,要從中體現出山頂洞人的生活、社會或已經掌握的生產技術。有的同學畫出了男的出外打獵,女的在山洞裏做衣服、做飯、帶小孩、穿項鍊……既反映了古人類的生活,同時也加進了自己現代生活的影子,通過老師的點撥,大家也瞭解了古人類的生活實在是很原始的。

③ 講故事。

④辯論和競賽。

如學習“百家爭鳴”這一內容,讓四個小組的同學分別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觀點進行辯論,辯論哪家的觀點在當時更有用,哪家的觀點在今天社會更適用。假設一個現實問題,如“針對破壞校園班集體環境的現象,用哪一家的觀點處理最好?”進行辯論。再如兩組學生扮演秦漢時期的文人,兩組學生扮演春秋時期的文人展開歷史成語故事的知識競賽,在競賽前,兩組學生都要主動收集資料,並作歸納整理,既主動學習,又有羣體合作,學習在輕鬆,愉快的過程中進行。

⑤ 展示歷史模型、圖片與資料、小製作等。

如在學習“青銅器”這一內容時,我們在課室裏展出“四羊方尊”模型,在課室的牆上展出幾十幅精美的青銅器的圖片,上課時由學生作講解員,帶領大家如同走進了青銅時代,欣賞青銅文化。

又如學習“甲骨文”這一內容前,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甲骨文”,同學們在家長的支持下,把煮過的牛扇骨、豬扇骨、烏龜甲洗乾淨,在上面刻商朝的文字符號。上課時,同學們拿着自己的小製作互相交流感想,有的説:“很難刻,刻了三個小時才完成幾個字,手都起泡了,不知古人用什麼來刻的?”“看見許多螞蟻、蒼蠅來吃骨片,不知這些骨片是怎樣保留下來的。”有的説:“我做的甲骨文只放了幾天就發臭了,不知古人是用什麼來保存這些骨片的?”還有的説:“那些字很怪,我一個也不認識。”之後,我們還進行了解讀甲骨文的活動,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的主動性與合作性、探究性。情景創設的形式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實踐,並且不斷完善。

5、設計多層次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積極思考探究

例如:教師在講授春秋戰國的爭霸問題時可將課文設計成需要探究的問題:

第一、面對現實形勢,假如你是秦國的最高指揮官,你希望中原地區呈現什麼景象?你會如何去統治你的國家?但是你的國民又會怎樣對付你呢?

第二、假如你是中原六國的最高領導人,面對中原的形勢,你將用什麼辦法度過難關,對付秦國?

第三、研究課文內容,分析當時的平民和富人會支持哪一方,為什麼?

第四、商鞅變法的意義是什麼?歷史的結果是什麼?

這四個問題的編排緊緊銜接,形成一個思維遞進的程序,可以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化,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探究精神。善教者必善問,作為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所提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力求難易結合;但要注意,脱離教材和學生實際,或深或淺,或缺乏針對性的提問,都將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倡導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塑造學生的批判精神

如:學生學到“屈原以身殉國”時,老師講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是偉大的,流傳千古,萬人傳誦。多數學生認同,認為屈原以死抗爭,是為了喚醒民眾,死得其所。死得重於泰山。但有的學生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樣,誰來繼續鬥爭?”更有的學生認為屈原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因為當國家滅亡時,他作為一個楚國人,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積極組織反抗鬥爭才是,屈原的死是自殺,是為了逃避現實,是軟弱的表現。教師應因勢利導,不急於給學生一個“標準和唯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與想法,鼓勵學生繼續收集資料,用具體實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求的探究性學習思維。這樣不僅化解了學生的誤解,又尊重了學生的真實感受,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究表象內在的本質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和答疑解難的過程中多角度、全方位來認識和理解歷史。

7、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科學的探求問題解決的方法

8、開展課堂討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如,在講奴隸社會問題時,教師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好,還是奴隸社會的私有制好?奴隸社會對歷史有什麼作用?”時就有學生提出“如果原始社會不進入奴隸社會,好不好”的問題,雖然不盡科學合理,教師卻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甚至辯論,最終達到“釋疑解惑”的作用,學生學習的興趣陡然上升。

國家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為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指明瞭方向,也為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掃清了道路。如何讓新歷史課程成為教師和學生實實在在體驗到的“體驗課程”,這就需要在教學中起着主導作用、在教學改革中是生力軍的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從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出發,運用多種方式着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能夠成為認識歷史的真正主人。

總之,課改後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性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知識的課堂教學,新教材對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它能夠幫助教師很好的整合知識,引導與點撥學生,駕馭開放性課堂,達到課改的要求。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 篇15

新一輪的國中新課程改革已於20__年在江西展開,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應該如何進行才能體現新課標的精神,符合新課程的要求,是每位國中歷史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我這兩年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20__至20__年教了一屆七年級,今年又教了一屆七年級。由於是第二次教七年級,所以我在七年級的教學方面有所體會、有所反思。

七年級上冊第九課《中華文明的勃興》介紹的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思想文化成就。在第一年的教學中,在學生認真閲讀教材的基礎後,我先請幾位學生來歸納、概括各派的觀點和著作,然後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以時間為經、學派為緯對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的創始人及代表人物的主要觀點、著作進行了全面的歸納、分類。當時學生大多能按我的要求完成以上教學活動,因此,我當時覺得這種教學方法還是不錯的。

今年我又採用這種方法進行教學,結果碰到了問題。當我要求學生認真閲讀教材時,就有不少學生沒有看書而是在説話。我很生氣,並批評了那些沒有認真閲讀教材的學生。雖然這堂課最終也上下去了,但我總覺得挺彆扭的。下課後,我一直在思考這節課卡在那兒,應如何改進。經過一番學情調查,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是因為所學的內容離學生太久遠。因此,對學生來説,缺乏親切感,也就不能夠吸影學生的注意力。

晚上,我又重新進行備課。怎樣才能將兩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子等人與現實聯繫起來了?用什麼作媒介才能讓學生對孔子、老子等人感興趣呢?我苦思冥想——終於,我想到了:現代人特別是名人都有名片,可以用學生十分熟悉的名片作為媒介,拉近孔子、老子與學生的距離,讓學生對兩千多年前的的古人產生興趣,進而自覺的參與到教學中來。

第二天,在另一個班上這課時,我改變了方法。一上課,我就宣佈:今天我們將進行一場模仿秀,給孔子、老子等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各自制作一張名片,並模仿他們作自我介紹,比一比看誰模仿得最像。學生們一聽來了興趣。接着我將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模仿一位人物,並要求學生在先認真閲讀教材的基礎上,進行合理想象。我剛説完,學生就立即積極地準備開來。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都十分踴躍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實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然後,為了檢驗學生對諸子百家思想的掌握情況,也為了讓學生學會靈活運用各派的思想,我又創設了一個情景:假如有一位同學隨地扔了一張紙,想一想,對這個人的做法,各家學派會如何處理?為什麼?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運用剛剛學到的知識,從各派角度提出看法。這樣,不知不覺學生在愉悦的心情下,就很好地掌握了所學的知識。

國中歷史試卷分析 篇16

新課程改革進行地如火如荼,教學模式也隨之一改再改,日見豐富。新課程、新標準、新要求……一切都是新的,隨着形勢的發展,普通國中歷史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如何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課堂中給學生以充分發揮餘地,從而得到鍛鍊,已是一個關鍵性問題,也是每個新老教師苦苦思索、探索、甚至頭疼的事情。通過歷史教學,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愛因斯坦説:“對於一切來説,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很多學生認為歷史課枯燥、乏味,所以缺少學習興趣。因此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例如講到“炮烙之刑”時,我説:“商紂王創制的‘炮烙之刑’是一種酷刑,他先叫人將銅柱子放在熊熊燃燒的炭火上,等銅柱燒得通紅通紅時,就把‘犯人’的身體貼在銅柱上,‘犯人’剛貼在銅柱上,只聽到‘哧’的一聲,‘犯人’的身體立即冒起縷縷青煙,犯人幾乎都是被活活的燙死了。這樣,學生彷彿“親眼看到了”和“親耳聽到了”,產生一種猶如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加深了對商紂王殘暴統治的認識。

國中學生年齡偏小,活潑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如果巧妙地插入一個小故事,調節學生的情緒,活躍課堂氣氛,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講“明朝君權的加強”時給學生講述“露馬腳”故事的由來,這樣既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又如在學習“中外的交往與衝突”講到戚繼光抗倭時,給學生講述體育課的口號“稍息、立正”的由來及光頭餅的由來等等,使學生聽了以後非常感興趣,由此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更濃了。

其次,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在上導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能力,設計了“科舉制的創立”這個內容,先由教師接任了一個自己一點也不瞭解的新班,要選幾位品德好、關心集體、辦事能力強的班幹部,用什麼辦法選舉呢?而引出話題,再結合本課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想象如果自己是古代的封建帝王該如何選撥官吏呢?短時間內便創造出了一個濃厚的學習氣氛,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很好的體現。使學生真正做了課堂的主人,享受到了歷史課堂的快樂。

除此之外我還採用我們所熟知的“温故知新”教學法,讓學生首先温歷史之“故”而知新。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持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宏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温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以上這些是我個人的一些心得。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只有把握住新課程的主旋律,向每位學生敞開學史之門,指明知史之路,讓每位學生暢所欲言,施展才能。才能增強歷史學科的魅力,不斷地向課堂注入“活水”,真正“點燃學生思辯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