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5篇)

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

信息技術是一門新課程,它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社會的適應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必須以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理論為指導,根據新的課程標準,探索適合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教與學的新策略和新模式來挖掘學生潛能,提高學生素質,尤其是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我採用了以下方法:

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通用15篇)

一、活用教學形式,激發學習興趣。

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於他們強烈的求知慾和對所學內容的興趣。興趣越大,則學習的動力越大,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學生對計算機早已有着濃厚的興趣與神祕感,渴望更深層次的瞭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隨心所欲地操作計算機,在計算機上作動畫,上網聊天等等。信息技術課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如今他們已夢想成真,終於能夠直接動手操作計算機了,較多的實踐機會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動手操作空間,這大大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好動心理。但是,如果課堂採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模式,是"學"跟着"教"走,只要"我説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術是一門科學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學生很容易在新鮮感和興趣感過去之後產生枯燥的消極想法。所以在教學中,對於較容易掌握的內容,我採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學生們邊學邊練,很快就攻克了本節的難點。用這種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創設和諧氛圍,保持學習情趣。

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讓我懂得,堅持鼓勵和誘導相結合,排除學生學習中各種心理障礙,克服學生的畏難情緒,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是保持他們學習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學生都在四十五人左右,絕大部分同學上機操作時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作為教師根本忙不過來,有時不免會挫傷沒有被輔導同學的積極性,於是,在分組的基礎上,我讓幾位先掌握的同學學當"小老師",把他們分到各組去,這樣即可以減輕教師逐個輔導學生的壓力,也使"小老師"們得到鍛鍊,

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2

對於三年級學生來説,信息技術是陌生的,他們並不理解這門課程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意義;同時,信息技術又是熟悉的,他們把這門課等同於“玩電腦”。如何上好信息課,如何抓住三年級學生愛“玩”的特性,在玩中掌握信息技術知識,提升信息技術素養,是我一開始就要思考的問題。

我所執教的《信息與信息技術》是信息技術基礎的第一課,通過本課教學要讓學生了解開設信息技術這門課程的重要性。信息和信息技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本課的教學重點並不是在於讓學生知道信息及信息技術的概念,而是讓學生體會生活中無處不在的信息,體會信息技術給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由於三年級學生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所以我把這節理論課分成兩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介紹信息,讓學生感受信息無處不在,對學習生活至關重要。在設計第一課時時,我主要通過三個部分的內容層層遞進。

誇美紐斯説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既然學生對遊戲感興趣,那麼就讓學生通過玩遊戲來激發他們想學的意願。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就設置了遊戲導入,遊戲“你來比劃我來猜”一下子就吸引了同學們的興趣,他們踴躍的參與遊戲,打破了傳統課程的教學方式,學生在這個教學環境中不僅能夠玩得開心,潛移默化中他們也能感受到這些都是信息,並且為第二課時信息的傳播打下了基礎。第二環節中,教師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説出圖片的內容,在學生説的過程中,教師也強化了“這些都是信息”的概念。有了這樣的基礎,教師設置疑問“你能説出生活中的信息嗎?”指導學生説出身邊的信息就不難了,每位學生都能夠做到有話可説,在學生回答的時候,我還抓住了學生的比拼心理,採用開火車的方法每組一排同學依次回答,同學們回答的越來越精彩,課堂氣氛也越來越活躍了。這時候,我引導到“什麼是信息?”同學們同桌討論、向書本請教,很快就理解了這個概念。第三環節中,我進行了課堂小結並且佈置了一個任務讓每個同學回家跟父母説説你上學以來的信息。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課後不僅鞏固了本課所學內容,同時感受了信息無處不在。

現代教育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學目標即學生髮展的需要與學生現有發展水平的矛盾。因此,教育必須要進行信息技術的教學,與社會發展相適應。作為信息技術課,教學內容要具備生活實踐性,讓學生不僅能感覺到生活就在身邊,而且感覺到學習掌握信息技術的重要性。你來比劃我來猜的環節中,參與的學生可以涉及面更廣下,每組的學生可以在遵守遊戲的規則下,給自己組的同學比劃。這樣學生能夠更好的遵守遊戲規則,也真正做到了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課堂,體驗快樂學習的意義。杜威説過:“生活即教育”,教學中要選擇學生身邊比較貼近的事例來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引起注意,培養學習的興趣,在看圖説一説的環節,圖片的選擇應擺脱書本的束縛,放寬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並且把圖片分為幾類,由淺入深、層次遞進,學生不止是從圖片中看出信息,還要能感受到圖片中隱含的信息,比如荷花能反映出夏季,北方的大雁預示着冬天來了,這樣也有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信息,感受信息的無處不在。

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3

歲月如梭,轉眼一個學年過去了。在這一個學年中,根據我校的實際需要,我擔任了二年級三班的語文、體育以及美術等課。我對一個學期中的美術課教學工作總結如下:

一、學生情況分析(二年級學生,有以下特點:)

1、學生有濃厚的繪畫興趣。

2、學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斷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能進行完整的畫面構思、表現。

二、思想政治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熱愛本質工作,認真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服從領導的安排,工作上兢兢業業,愛校如家,對學生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三、教學工作

在教育教學工作中,我認真遵循美術教育原則,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年齡特徵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教學計劃。同時在課堂上認真上好每一節課,把自己所學的知識盡心的傳授給學生,使學生學到了美術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時也學會了判斷美和創造美,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中,我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我認為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我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的特有魅力,使課程內容形式和教學方式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使這種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同時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繫在一起,強調了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使學生形成美術素養。

在美術教學中,我還注重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髮展為本,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為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我選擇了有利於學生髮展的美術知識和技能,結合過程和方法,組成課程的基本內容。同時,要課程內容的層次性適應不同素質的學生,使他們在美術學習過程中,逐步體會到美術學習的特徵,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和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四、教學措施

1、遵循審美規律,多給學生感悟藝術作品的機會,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通過比較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體驗、思考、鑑別、判斷,提高學生審美趣味。

2、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積極為學生創設有利於創新精神的學習環境。

3、加強師生的雙邊關係,即中是教師的教,又重視學生的學,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4、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大膽改革。

5、改變評價方法,採用自己評價、小組評價、集體評價、教師評價或家長評價,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尊重個性差異,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激發學習興趣。

五、師自身素質的培養

課堂之餘,我認真參加了學校以及教研組組織的各種業務學習,認真學習有關美術方面的知識還訂閲了教育教學刊物從理論上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並虛心向其他教師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從而使自己能更好的進行教育教學工作,能更快地二十一世紀的現代化教學模式。

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4

教學《影子》時,明顯感到學生很喜歡這篇課文。還沒上課,他們都會背了。我提問:“請同學們看看你的左邊是誰?右邊是誰?然後同桌説一説:我的左邊是右邊是,他們都是我的好朋友。”學生們很興奮,馬上左看看,右瞧瞧後,同桌就互相進行説話訓練,然後指名説。

接 着我引出了課題。你的影子也是你的好朋友。看看,現在你能找到你的影子嗎?想想,你在什麼時候看到過它?這個問題一提出,學生們紛紛舉手想發表自己的看 法。我趁勢引入課文教學。請學生們看圖,看看圖上畫的是什麼?(出示第一幅圖),學生仔細觀察了一會兒,小手就陸陸續續地舉起來了,有的説:太陽在小朋友 的前面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後面。也有的説:小朋友向太陽走,影子在小朋友的後面。我一一肯定。又故作神祕地説:小朋友怎樣走,影子會在他前面?有個學生馬 上站起來説:“老師,我知道。小朋友揹着太陽走,影子就會在他的前面。”多聰明的孩子啊,我大大表揚了他一番,誇他是我們班裏的小博士。聽到表揚,孩子顯 得很高興,坐下來後,腰背挺得筆直。(這是一個上課不太聽,卻很聰明的孩子。)

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5

在三年級障礙跑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用各種方法跑過、跳過、爬過、繞過若干障礙。在遊戲環節部分中,我讓各組嘗試做一遍遊戲,然後請各組討論:“為什麼有的同學過障礙很快,而且不犯規;有的很慢還犯規?”各組經過討論,進一步明確遊戲既要快過障礙,又不能犯規的要求。“那麼,怎樣才能達到這兩個要求呢?”我再次啟發學生從活動中去體驗,去尋找答案。接着各組繼續進行第二次嘗試練習。這一次各組過障礙的速度比第一次明顯加快,犯規也少了。同學們在體驗還發現了一些規律性的做法:“跳溝”前要加速,繞杆前要減速。尤其是我班一名同學與眾不同的“爬過”低橡皮筋的方法引起了大家的興趣:其他同學到達低橡皮筋前,都採用從頭到腳依次爬過的方法,而他卻把身體橫過來與低橡皮筋平行,採用俯卧“橫爬”方法,所以他的動作比其他人都快。教師及時肯定了大家的“發現”,有表揚了這位學生肯動腦筋、大膽創新的精神,並進一步啟發學生:“想想,只要不犯規,還有什麼更快、更好的過障礙的方法?”學生的練習情緒更加高漲,又出現“繞杆時身體主動內傾”和用“翻滾動作過低橡皮筋”的一系列“創舉”……

通過這節障礙跑的教學課,我發現對學生創造性地培養應該從小開始。實際上,兒童在幼兒時期就常表現出良好的創造力,他們會用積木在自己的牀上、地板上構建自己想象中的天地。因此激勵學生進行創造性地學習,並使他們形成創造性學習的習慣,不僅能使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挖掘出更多的潛能,而且還能使學生形成創新的意識和能力,獲得更多的成功體驗。在體育教學中我們要創設條件,提供誘發創新思維的刺激,讓學生獲得充分的創新體驗。本課從教學中的問題出發,刺激和引發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他們充分體驗到創新的滿足,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發現學生的創意與我們的設想不一致時,千萬別“一棒子打死”,新的活動方式或遊戲規則常常會在這樣的情境中產生。提倡學生進行創造性地學習比不意味着排斥教師的指導,也不是説樣樣事情都需要學生去創造,我們體育教師的指導作用是不能忽視的,在體育教學中需要將老師的指導與學生的創造結合起來,這樣,我們的體育課才會更精彩,學生也會更加喜愛。

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6

本課兩首古詩抒發了詩人在秋天裏思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情感。南宋詩人葉紹翁的《夜書所見》前兩句寫詩人秋夜的孤獨寂寞,後兩句寫夜深偶見籬下燈火,不禁想起童年的快樂生活。《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作者王維十七歲時寫的詩,一首抒寫思親的千古絕唱。恰逢重陽佳節,作者孤身漂泊於繁華熱鬧的帝都,備感孤單,非常思念家鄉的親人。前兩句寫詩人想念親人,後兩句寫親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寫出了“獨在異鄉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名句。

教學目標

1、學會7個生字,會寫10個生字。

2、查找有關資料,瞭解作者生平及創作背景,培養學生閲讀古詩的興趣和能力。

3、美讀詩句,體會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熱愛家鄉,珍惜親情。

教學重點:品重點字詞,反覆吟誦,體會詩歌感情。

教學難點:想象詩中描寫的情景,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教學時間:兩課時

課前準備:1.學生:初步預習課文。2.教具與學具:錄音機、圖片。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不僅僅是佳節,其實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詩人對家鄉,對親人的無限思念,宋朝詩人葉紹翁所寫的《夜書所見》正好印證了這一點

二、初讀

1、自由朗讀古詩,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讀正確這首詩。

2、邊讀邊思考詩的大意,劃出不懂的字詞。

3、釋題,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

三、悟情

詩人葉紹翁久居在外、歸家不得,再讀古詩,對照插圖,你能從字裏行間感受到詩人的孤獨、寂寞、難過這許許多多的思鄉念親的情感嗎?

(一)一二句

1、蕭蕭是什麼意思?(風聲)這是秋風吹動梧桐葉發出的聲音,一起讀:蕭蕭

2、蕭蕭梧葉送來了什麼?“寒”給他組個詞(寒冷)蕭蕭梧葉使詩人感到寒冷(讀:蕭蕭梧葉送寒聲)

3、拓展促悟: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杜甫《登高》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鈎,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相見歡》【唐】李煜

這蕭蕭梧葉送來寒氣逼人,讓人感到——孤獨、淒涼(讀:蕭蕭梧葉送寒聲)

4、這秋風,不僅吹動了落葉,還動了什麼?讀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風動客情”暗用張翰典故。據傳晉人張翰官居洛陽,見秋風起而思念故鄉,於是辭官回鄉,了卻心願。明白了這一點,自然就容易理解,詩句傳達了詩人久居在外、歸家不得、思家念親的思想感情。(讀:江上秋風動客情)

5、情感朗讀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叫蛐蛐兒。

2、學生想象孩童捉促織玩耍時那種天真無暇,快樂的情景。讀——知有兒童挑促織

3、此時詩人看到這些情景,又會想什麼呢?(自己童年時的夥伴。)

是啊,他可能會想到自己童年時跟小夥伴們一起捉蟋蟀的場景,可能會想到小時候一起玩時有趣的事,可能會情不自禁地笑出聲來,可是現在呢?自己一個人在外地,童年的夥伴們還能記得我嗎?再讀—

4、一燈明:他看見的只有一盞燈,觸景生情,多麼孤單啊!(讀:夜深籬落一燈明)

離開家鄉,又這麼孤單,你們想想,詩人除了想念自己的夥伴外,最想念誰?(父母、親人)

5、情感朗讀三四句

(三)配樂吟誦

在這樣的一個秋天的晚上,本應該和家人團聚,詩人卻身處異鄉,又看到蕭蕭桐葉、籬落一燈明,讓我們一起來體會一下這種孤獨、淒涼、思鄉的感覺,一起來讀——

四、拓展

1、無論在鄉間還是身處繁華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樣的處境,一樣的是思鄉情,齊讀兩首詩。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來,懷鄉思親的人們留下了許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遊子吟》、《長相思》、《秋風引》等,這些是老師從書籍、網絡中查找到的。課後,同學們還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歡的背下來,我們來開個“ 九月九日誦詩會”。

五、作業

1、學生練習書寫生字

2、背誦兩首古詩

第二課時

一、複習前詩 引入新課

背李白的《靜夜思》,説説詩人李白在這一首詩裏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感情?(思念家鄉、親人) 板書:思鄉 念親

唐朝另一位詩人叫王維,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僅擅長寫詩,還精通書畫音樂,他在17歲那年,第一次離開家鄉,來到京城長安求學,也寫過一首思念家鄉、親人的古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齊讀)

二、初讀全詩 瞭解重陽

1、學生自由誦讀全詩。

2、正音:“為”這裏應讀“wéi”,指導學生注意停頓,讀出詩的節奏和韻味來。

3、釋題:

重陽節:指名讀,齊讀書上註釋,並指出藉助註釋理解詩句是學習古詩的一個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陽節在我國古代,是一個重要的節日,節日裏人們登高、插茱萸、賞菊、吃重陽糕、喝菊花酒。因為兩個九意味着生命長久、健康長壽,所以又叫老人節。

“茱萸”:(讀書上註解)一種有香味的植物

“憶”即“思”,思念、想念;“山東”,陝西有座名山叫華山,華山以東有個地方叫蒲州,是詩人王維的老家;“兄弟”,此處的“兄弟”可以是王維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維的親人,朋友。

連起來説説題目的意思:王維在重陽節這天思念家鄉思念親人。

三、反覆吟誦 體會孤獨

(一)與詩題相對應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節倍思親。)佳節——重陽節,説説我國其他的傳統佳節:中秋節、元宵節、元旦、春節

憶——思,兄弟——親,每:每當;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人們無不興高采烈、歡度節日,可詩人王維卻發出了“倍思親”的感歎,是什麼原因使詩人在這美好的日子裏如此深深地思念親人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看詩中哪些字眼點明瞭詩人“倍思親”的原因。

(二)一二句:

1.“異鄉”:他鄉,李白離鄉來到長安,長安對他來説就是“異鄉”

2.“異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紀漂泊在外,獨居他鄉,身份是“異客”。

3.“獨”:獨自一人,還隱含着詩人孤獨寂寞的心境。

想象:當我們離開家,孤獨寂寞的時候,(我們可以打開電視,解解悶);想家的時候,(可以給家裏打個電話,跟親人聊上幾句);實在忍不住就(坐車,坐飛機回家)。

但是王維生活在古時候啊,沒有電話,晚上也沒有電視,該有多寂寞啊。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孤獨、寂寞)

4.他15歲離開家鄉,這種舉目無親的日子經過了兩年。兩年啊,七百多個日日夜夜,詩人沒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親人們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麼長,更沒有我們今天的汽車火車、飛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和親人團員啊!此時詩人心中除了孤獨還有什麼?(有家不能回。難過)讀:獨在異鄉為異客(板書:難過)

5、年年重陽,今又重陽,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歡度節日的情景,心中的思鄉之情就再也掩飾不住了,於是一發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節倍思親”的千古佳句。(齊讀)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古詩的一、二兩句。

(三)三四兩句:

1、王維的思鄉情感猶如潮水般奔湧而出,此時此刻,他思緒萬千,想到了什麼?

2、想像兩年前的與親人共度重陽節的美好情景:

兩年前的重陽節,給王維留下了美好的回憶,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時時浮現,往昔的重陽節啊,我們兄弟曾經一起……曾經一起……曾經一起……

思緒萬千的王維,想起的又何止僅僅是兄弟呢!那年邁的父母啊,已雙鬢斑白,他又何嘗不是時時惦記,九九重陽又被稱為老人節,可王維卻無法伺奉左右,承歡膝下,此時此刻,他真想對雙親説:父母啊……

3、家鄉的親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説話——

4、但如今卻沒人與他共度佳節,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這高高的山上,遠遠地望着家鄉,他心裏該與多少傷心難過啊,讀——

四、配樂誦讀 深華情感

1、配樂讀全詩: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2、詩人王維僅僅是在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思念親人嗎?學生想象在不同的節日裏詩人思念家鄉,思念家鄉的親人。(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五、背誦全詩,書寫生字

1、背誦

2、出示要求寫的生字,組詞朗讀。

3、觀察生字,交流寫字經驗:怎樣既正確又漂亮地寫好這些生字?

4、書寫生字。

板書設計:

《夜書所見》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葉紹翁 思鄉 念親 王維

孤獨 寂寞 難過

教學反思:(20__學年)

這節課學習的古詩,都是寫出了詩人思念故鄉,思念親人的感情。同時在教學時也正是中秋節過後,學生對於過節的氣氛,家人團聚的幸福感都有所體驗,這樣對於課堂的教學,體會當時詩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幫助。

在教學這兩首古詩的時候,課堂中我注重把握詩的意境和情感,讓學生通過朗讀品味詩意,加以引導。例如在教學第一首古詩《夜書所見》的時候,對於第一句詩句的教學,我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讓學生通過角色體驗,想想當時詩人所想,所感。課堂中通過我的教學語言,給學生創設情境,蕭蕭秋風吹下梧桐葉,送來陣陣寒冷,江面上也吹來了秋風,在這樣的一個夜晚,假如你就是這個獨自一個人在外地的詩人,看到這樣的情景,你此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學生會想到感覺很孤單,想家裏的親人等等,通過這樣的想象很好的讓學生體會了詩人當時寫下這首詩時的感受,體會了詩人的真實的內心世界。

10.《風箏》教學設計及反思

導入:

請同學們看大屏幕: 村居

高鼎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教師有感情地朗讀)

教師:這首詩寫了什麼內容?

學生:詩中描繪了春天孩子們放學後忙着去放風箏的情景。

師:很好。詩的後兩句讓你想到了我們剛剛學過的《春》中的哪句話?

生:天上的風箏漸漸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師:是啊,早春時節正是孩子們爭相到户外活動的時候,放飛美麗的風箏,也正是放飛了自己的好心情。可是,文學家魯迅先生看到天上飛舞的風箏,卻感到“驚異和悲哀”,這是為什麼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風箏》來共同研讀。(教師書寫課題)

二、自學課文,把握內容

1.複述課文

師: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字,通讀了課文,有誰能夠為大家複述一下課文的內容?

生:本文記敍了魯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飄飛的風箏,想起了小時侯自己不喜歡放風箏也不讓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風箏毀壞了。中年之後,他看了一本外國講論兒童的書認識到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他非常後悔,找機會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經忘記了,這讓他的心情更加難過。

師:你的複述非常完整、準確。

2.分析人物形象

師: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第3、4自然段

師:請仔細地閲讀3、4自然段,思考:這兩個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1名學生朗讀、自學5分鐘,教師點撥

生:從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體瘦弱。

生:從第3段“他只得張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時竟至於小半日。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了,他驚呼;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得跳躍”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愛,特別喜歡放風箏。

生:從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靈手巧。

生:從第3段中可以看出魯迅獨斷專行。

生:從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的幾個動詞可以看出我特別冷酷,不讓小兄弟放風箏。

師:“我”為什麼不讓小兄弟放風箏?

生:“我”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

師:可以看出我怎樣的情感?

生:“我”是為了小兄弟好,是愛他。

師:我小時侯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不讓他放是嚴格管束,是為弟弟有出息,多年之後發現這是錯的很自責,而弟弟已經忘卻了。體現了我對弟弟的手足之情。

師:剛才的自學大家完成地非常好。文中還有一些藴涵深意的句子需要我們理解,下面我們進入自主提問、合作學習環節。

三、自主提問、合作學習

1、將課前小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難問題提出來

(1)生:為什麼“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2)生:“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怎樣理解?

(3)生:“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什麼?

(4)生:兄弟的忘卻為什麼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5)生:怎樣理解結尾的句子?

(6)生:“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説是“不幸”的?

2、小組討論8分鐘,教師巡視輔導

3、師生交流,逐一解決

師:請同學們自由發言,不必拘泥於問題的順序。

生:“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指的是“我”不顧弟弟的喜愛,粗暴地將風箏踏扁。

師:不過是毀壞了一個風箏,怎麼能稱為“精神的虐殺”?

生:因為這麼做傷了弟弟的心。

生:還有,放風箏可以鍛鍊身體、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動手能力,魯迅這麼做,使弟弟不能從中得到這些好處。

師:可以看到作者當時怎樣的心情?

生:後悔、難過。

師:這能看出作者是個怎樣的人?

生:知錯就改。

生:我想分析第6個問題。當年我認為自己的作法是對的,可是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自己錯了,所以説是“不幸的”。

師:你分析得很好。請繼續。

生:第2個問題我來分析。因為作者離家多年,所以説是“久經訣別的故鄉”,也因此看不到故鄉的春天,如今北京天空浮動的風箏讓他想起了故鄉的春天。

生:第1個問題,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浮動的風箏讓“我”感到“驚異”,着讓“我”想起了小時侯對弟弟精神的虐殺這一幕,所以説“悲哀”。

生:我來解決第4個問題。“我”本希望小兄弟怨恨“我”,可是他忘卻了,可見小兄弟並不認為這是精神的虐殺,認為兄長當年做的是對的,我為他的不覺悟而感到更加難過。

師過程大家分析的都很好,有誰願意解決第5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説要“躲”到嚴冬中去?

生:因為他不想回憶過去的事情。

師:那為什麼説“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僅僅是指自然環境嗎?

生:不是,是説大家都沒有認識到玩具對兒童的意義,都受封建思想的控制,認為要“有出息”,就不能玩。

師:是啊,人們的不覺悟讓人不寒而慄。

四、探究主題:本文的思想主題是多方面的,你對此有怎樣的理解?

(1)作者對小兄弟的愧疚之情

(2)深刻的自我反省

(3)對像小兄弟一樣的人的不覺悟的感慨

五、拓展及作業

師:你喜歡哪種遊戲?如果家長反對,你會怎麼做?

生:我喜歡打籃球。如果家長反對,我會告訴他們打籃球可讓我精神放鬆、鍛鍊身體。

生:我喜歡玩布娃娃。如果家長反對,我會對媽媽講,我為娃娃作衣服可以培養我的創新思維能力和設計能力,對我是有好處的。

六、總結

這篇文章思想深邃,我們既可以讀出作者對小兄弟的愧疚之請,也可以看到他接觸了科學之後時時的反省自己,也可以品出他對“被虐殺者”不能自我醒悟的感慨。希望同學們也能在生活中善於觀察,長於捕捉素材,勤于思考,做一個有思想的人。

11.《秋天的雨》教學設計及反思

教學目標:

1.認識“鑰、匙”等8個生字,會寫“扇、郵”等12個生字。正確讀寫“清涼、留意”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對秋雨的喜愛和讚美之情。積累好詞佳句,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

教學難點:課文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見的東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發感情,這些被藝術化了的語言,給學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難。

教學流程: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渲染,調動情感。

1.教師談話導入新課。

(播放課件)同學們,我們一起伴着綿綿的秋雨走進這快樂的課堂,今天我們就學習《秋天的雨》。

2.齊讀課題。(板書:秋天的雨)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檢查生字詞。

(1)同位互相指讀生字:同桌之間互相用手指着雙線格里的8個生字讀一讀,看誰讀得準、記得牢。

(2)集體反饋。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字詞,重點強調“鑰匙、菠蘿、扇”的讀音。

(3)誰願意當小老師領着大家讀一讀?

2.指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

請一組同學開火車讀一讀。一個人讀一段,其他同學認真聽,一邊聽一邊思考。

(2)讀後交流,感知課文主要內容。

誰能説一説,在秋雨裏,你都看到什麼了?(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鵲)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鵲準備過冬,是不是?你們除了這些還看到什麼了?(銀杏樹、楓樹、柳樹、柿子、橘子。)

三、深入局部,品讀課文。

1.感悟“五彩繽紛”。

(1)學生默讀課文,尋找描寫的顏色詞語。

學生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把描寫顏色的詞語畫下來。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利用多媒體課件把描寫顏色的詞語變成相應的顏色。

(2)美讀句子,體會色彩之美。

自己小聲讀一讀這段話,一邊讀一邊把你喜歡的句子畫下來,美美地多讀幾遍。

2.重點體會、美讀描寫銀杏樹和楓樹的句子。

(1)學生讀句子(課件出示句子)。

(2)去詞體會。

如果我把句子當中的“扇哪扇哪、飄哇飄哇’去掉,自己再來讀讀看,好不好?為什麼?

(“扇哪扇哪”讓我們彷彿看到銀杏葉像一把把黃色的小扇子,輕輕地、輕輕地幫我們扇走了夏天的炎熱;而“飄哇飄哇”讓我們感受到紅紅的楓葉多像一枚枚郵票,為我們郵來了秋天的涼爽。)

(3)指導朗讀。運用聯繫上下文和一邊讀一邊想象的方法,走進情境,美讀課文。

(4)看錄像,感悟“五彩繽紛”。]

小朋友們,這麼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讓我們一邊看,一邊讀出它的美麗吧。

(多媒體出示課文中所描寫的景色,學生根據畫面讀相關文字。)

(5)美讀全段。

3.體會“氣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繽紛的顏色,還藏着許多好聞的氣味呢。(板書:藏着氣味)誰願意給大家讀一讀這一段?

4.表演朗讀。

(1)熟讀課文。通過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讀。

咱們就來把小動物和植物們是怎樣準備過冬的演一演,怎麼樣?

(2)師生互動演一演。

(3)指導朗讀。

這麼快樂的景象,就讓我們來快樂地讀一讀吧。放開聲音讀出你的快樂,自己讀自己的。

四、拓展、積累,昇華感情。

1.小結。難怪課文第一自然段説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帶着清涼和温柔,輕輕地、輕輕地,趁你沒留意,把秋天的大門打開了。(板書:鑰匙)

2.拓展。小朋友們,説説看,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秋天?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美麗、歡樂……)

3.積累背誦。

想不想把這麼美的景色永遠留在腦海裏?就選擇你最喜歡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讀一讀,背一背吧。

五、佈置作業。

1.抄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選擇你喜歡的內容背誦下來並抄寫自己喜歡的詞句。

3.用你手中的畫筆為你喜歡的課文內容設計一幅圖畫。

第二課時

一、 欣賞秋色,育情導學。

1、師:同學們,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門悄悄地打開,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怎樣的一幅畫面?你們想知道嗎?(課件)

2、師:你們欣賞到了什麼?

3、 師: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綿綿秋雨,來聽聽雨聲,感受秋天的美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請同學們打開書本,要求讀準詞語,把句子讀通順了。

生自由讀課文。

2、檢查三組詞語:

黃色 紅色 金黃色 橙紅色 紫紅的 淡黃的 雪白的

輕輕地 香香的 甜甜的 厚厚的 油亮亮的

扇哪扇哪 飄哇飄哇 你擠我碰 爭着 頻頻點頭 勾住

A、第一組顏色詞指名讀,正音。

B、第二組疊詞要求輕讀“的”。讀中説這組詞的特點:疊詞。朗讀指導:使輕的更輕了,香的更香了,再指名讀。

C、第三組動詞教學:師:老師給大家帶來一組可以做動作的詞語,可以加上你的動作,讀好它。生加動作讀詞。

2、檢查句子

師:下面的句子更長了,但讀起來也更有味道了。

點擊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總結:咦,大家發現了嗎?這五句話連在一起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讚美秋雨的小詩,它包含了無限的情趣和韻味,咱們一起來讀讀這首小詩。

生齊讀。

3、有目的通讀全文

導入:多麼有趣的小詩啊,更有趣的是小詩裏的這些句子都藏在文中各段的第一句裏,最有趣的還是每段的內容都是圍繞這些話展開的。不信,讓我們再去讀讀文中的句子。邊讀邊思考:在綿綿秋雨裏,你看到了什麼?

生再次有目的的讀文。

三、精讀課文。

1、讀後交流,感知課文主要內容。師:誰能説一説,在秋天的雨裏,你感受到了什麼?(他是用眼睛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你還有其它的不同感受嗎?你聞到了什麼?)誰能連起來説説你感受到的秋雨?

學生回答:我看到秋雨給秋天帶來了五彩繽紛的色彩,聞到了秋雨中有果實成熟的香甜味道,聽到了秋雨的聲音和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聲音。(板書:看 聞 聽)

2、這麼美的景色是由誰帶來的?他真象一位神奇的魔術師。

第二段:感悟五彩繽紛

1、學生默讀課文,尋找顏色。

師:小朋友們,剛才你們有的同學看到了小動物、有的同學看到了很多水果,還有的同學看到植物有很多漂亮的顏色。你們師從哪兒讀懂的銀杏樹、楓樹有着漂亮的顏色呀?(生:課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師: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秋天的雨把顏色送給誰了?

2、美讀句子,體會色彩之美。

師:這麼多顏色,多漂亮呀。請你們美美地讀一讀,把你喜歡的句子畫下來。(學生自由朗讀)

師:好了,小朋友們,現在我們一塊來交流交流,誰願意把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

銀杏樹

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如果我把句子當中的“扇哪扇哪”去掉,你們自己再來讀讀看好不好?

你看,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熱。

總結:(“扇哪扇哪”説明夏天是慢慢地走的,秋天是慢慢地來的;讓我們彷彿看到了銀杏葉象一把把黃色的小扇子,輕輕的、輕輕地幫我們扇走了夏天的炎熱;這句話,一連用了三個扇,使原本靜靜的畫面立刻動了起來,不但把銀杏葉寫美了,更把銀杏葉寫活了。)誰願意再來讀讀這句話,把你的感受讀出來。

楓葉

師:我們一塊來看看這句話,你從“飄哇飄哇”中感受到什麼?你們想看看楓葉師怎樣飄的嗎?(播放課件)(生隨音樂有感情地朗讀第三句“他把紅色給了楓樹……”)

田野

師評價:聽了你的朗讀,我彷彿看到無邊無際的海洋。

果樹

師:我剛才聽出來了,你們在讀的過程中把“你擠我碰”“爭着”讀得很重。這是為什麼呀?

(師評價:説得真不錯,就把自己當作其中的一種水果,再來讀讀吧!)

菊花

師:瞧,多美的菊花呀!(出示課件)你能説説這些菊花的樣子嗎?

是呀!怪不得菊花仙子會在秋雨裏頻頻點頭呢,因為他得到的顏色的確很多,讓我們也來和他分享快樂吧!(生齊讀第二段的最後一句)

3、美讀全段。

秋天的雨多神奇呀,秋天多美呀,有這麼多的顏色,用文中的一個詞語概括就是(五彩繽紛)

4、積累背誦。

師:你們選擇了這麼多精彩的句子來讀,讀得真不錯,這些優美的句子都是寫“秋天的顏色 ”的,如果我們能背誦下來該多好啊!

第三段:體會氣味的香甜

師: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繽紛的顏色,還藏着許多好聞的氣味呢。誰願意給大家讀讀這一段。

(1)、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這是怎麼回事呢?

(2)、好香啊,我們一起來聞一聞,你聞到了什麼氣味?還有嗎?(結合生活實際説)

(3)、秋雨過後,空氣那麼清新,水果成熟的香味那麼誘人,令人垂涎!難怪它能勾住我們的腳步!誰能朗讀這段,讓聽眾流出口水!指名讀。

四、拓展

1、過渡:我們都該感謝秋雨,它帶來了絢麗的秋色,帶來了成熟的果香,還帶來了冬天即將到來的信息。讓我們一起來讚美這秋天的雨!齊讀第五自然段。(切換回課件)

2、老師給大家配上音樂,請大家在讚美你心中的秋雨,朗讀課文。

3.拓展。同學們,説説看,學了課文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秋天?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板書:美麗、歡樂……)

課件演示:秋天的雨是( )的。

學生寫句子,交流。聽了你們的發言,我覺得秋天的雨真是美妙、神奇、令人陶醉。你們個個都是小詩人!

《秋天的雨》教後反思:

《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濃的散文,名為寫秋雨,實際在寫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點,從秋天的到來寫起,寫了秋天繽紛的色彩,秋天豐收的景象,還有深秋各種動物、植物準備過冬的情景。課文把秋雨作為一條線索,將秋天眾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來,從整體上帶出一個美麗、豐收、歡樂的秋天。使學生通過課文生動的描寫,體會秋天的美好,感受課文的語言美,是選編這篇課文的主要意圖,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

《秋天的雨》這篇文章用了多種修辭把秋雨人格化,教學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麗的景色,讓學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隨風起舞的落葉、饞涎欲滴的水果,還有那淅淅瀝瀝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又給全文的教學做了一個很好的情感鋪墊。欣賞完之後問:“你欣賞到了什麼?你欣賞了景色之後,能不能用一個詞語來表達呢?”

教學生字詞時,我出示三組詞一組表示顏色,一組是疊詞,一組是動詞。讓學生在讀中找到規律,並指導顏色可以讀出自己的喜好,疊詞、動詞要根據意思讀(輕輕地就應該讀得輕一些)。這樣做既鞏固了生字詞,又為課堂的朗讀品悟奠定了基礎。複習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鑰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繽紛的顏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聞的氣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帶給大地的是一曲豐收的歌,

帶給小朋友的是一首歡樂的歌。

引導學生讀正確,讀得有感情。同時老師告訴學生這五句話連起來就是一首小詩,一首讚美秋天的小詩。然後讓學生在課文中找到這些句子,學生髮現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開頭,老師告訴學生課文每段都是圍繞這幾句話來寫的。初步讓學生了解總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跡。

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就是讓學生在朗讀中感悟到課文語言的優美,而我的教學過程也遵照這一點,讓學生自已讀並展示自已最喜歡的部分,例如:在教“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熱”和“紅紅的楓葉像一枚枚郵票,飄啊飄啊,郵來了秋天的涼爽。”我先請一位學生讀一讀,進行評價。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讓學生體會去掉它是否可以,從而,體會句子的優美。學生們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熱的夏天已經走了,涼爽的秋天來了。這就是多讀的收穫。評到“菊花頻頻點頭”時引導學生做動作體會文中把菊花當成人,評到“小朋友的腳,常被那香味勾住。”我問:“香味怎麼會勾住腳?你的腳被勾住過嗎?” 然後讓學生將“勾”換一個詞,可以換成“吸引”或“迷”進行比較,然後引導學生想象自已在果樹花香旁時會怎麼做,學生讀的激情越來越高,一個個抒發着自已對秋天的喜愛之情。

備課時,我曾想過,能不能讓學生也來模仿説説類似的句式呢?實際上這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創造的一個舉措。但後來一思索,學生能説出很多個比喻句,但絕對不能説出意境如此優美的句子,萬一課堂上出現了“冷場”的現象,那就不好了。想想還是不要這個環節吧。實際上孩子們的想象力是無窮的,是不可預見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放開手來,相信學生能行,這樣的課堂才是活的。

總之,備課時總覺得已考慮全面,課後卻總是留下諸多遺憾。只能待今後的教學中不斷地完善。

12.聽聽,秋的聲音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一邊讀一邊展開想象,從秋天的聲音中體會秋天的美好。

3、仿照詩歌的形式,續寫詩文。

教學準備:錄音帶(適合做朗讀背景音樂)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師:秋的腳步輕輕,可我們還是分明聽到了秋的聲音,不信你聽!(錄音響起)同學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仔細聆聽,想像一下,你的腦中會出現怎麼樣的畫面。(音樂中師範讀全詩)

2、你覺得這秋天的聲音美嗎?生:秋天的聲音很美。

師: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聽聽秋的聲音吧,出示課題《聽聽,秋的聲音》,請學生讀課題,讀得美一點。

二、欣賞朗讀,感受詩情。

1、學生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讀幾遍。

2、檢查

3、感知內容:你在詩中聽到了哪些聲音?學生回答

4、你最喜歡的是哪種聲音?

(1)、“刷刷”是黃葉道別的聲音,(看課件)

黃葉從樹上一片一片地掉下來,你看着像什麼?黃葉對大樹媽媽説:“       ”哦,你能用你的朗讀把它們的飄飄灑灑表現出來嗎。呵,多美的黃葉啊。

(2)“蠷蠷”蟋蟀振動着翅膀,和陽台告別的歌韻。蟋蟀要到哪兒去了呀?(看課件)

蟋蟀在唱着“       ”朗讀指導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雲,撒下一陣暖暖的叮嚀:“       ”他們在説些什麼呢?(課件)捨不得走,因為這兒的秋天很美麗。朗讀表現。

(4)一陣陣秋風掠過田野,發出“       ”的聲音,(課件)這是秋風送來的豐收的歌吟。秋風吹過,田野裏       果園裏       ……人們的心裏

(你能用朗讀表現麼?)配樂朗讀1----4節。

三、聽聽,走進秋,走進這遼闊的音樂廳,你好好去聽秋的聲音,你還能聽到哪些秋的聲音?

學生髮散説,師引導到詩歌的形式,為寫打下基礎。用聽聽,秋的聲音……這樣方式來説。

師:是啊,秋的聲音,我們已經説了好多,還有好多好多……把你聽到的聲音也像這個小詩人一樣把它們寫下來好嗎?

出示:聽聽,秋的聲音 四人小組合作,寫詩,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組合作寫的詩,有感情地朗讀給同學聽,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來。

師小結:是啊,秋的聲音,在每一片葉子裏,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裏,在每一顆綻開的穀粒裏,聽到秋的聲音,我們的心裏多麼——

就用我們的朗讀來表達我們的喜悦吧!

佈置作業。

1、為自己寫的詩配上畫。

2、蒐集有關秋的詩歌,畫面,歌等

3、感受秋天寫詩:看看,秋的色彩————

聞聞,秋的味道————

教學反思:

第三單元的語文可真應景!當秋天踩着落葉詩意地走進我的視野時,課文裏也開始秋意飄飛。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陽光的顏色就變了——變得金黃金黃,十分悦目,呃……像個和善的老頭兒。在上班時,我時常閉上眼細心地聆聽秋葉“唰啦啦”飄落的聲音。沒想到這一習慣竟不知不覺被學生學了去……

上《聽聽秋的聲音》時,我就改變了策略。實在也巧的很,我寫完課題,窗外正好吹過一陣風,“唰啦啦!”這純自然的音樂激活了我的心。我驚喜地喊:“你們聽,這是什麼聲音?”“風吹落葉”“風聲……”

調皮的同學站起來喊:“秋的聲音!”一個有趣生動的導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學生們是閉着眼聽完我的範讀的。這首小詩打開了他們思路,竟使有的學生聽到花開的“啪嗒”聲,農民豐收割稻的“唰啦”聲……

驚喜在秋之聲中,不斷湧現……它們時而在窗外尋找秋天的影子,時而閉上眼回憶自己海邊的、山裏的童年……我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他們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瀾……  看來自然是最好的老師,窗外已有滿眼秋色,又何須我蒼白的語言……

下課了,還有許多孩子圍着我講秋天……

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7

《生活日用品的聯想》是一節綜合實踐課,本課引導學生認識生活日用品因為用途不同而造型各異,從而引起學生對他們產生豐富的聯想。學生在此課中可自由選擇表現形式,從學生的作業看,大體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繪畫表現,二是裝飾製作。在教學中我重點進行兩方面的指導,第一,在觀察同一物品時,可以調換不同的方向和位置進行觀察,因觀察角度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聯想;第二,同一物品從同一角度觀察,也會產生不同的聯想。課堂中也出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由於日用品的範圍很廣,少數學生一時很難確定自己的表現對象,後來我就帶學生把日用品進行了簡單的分類,幫助學生確定表現對象。

《飛天》是國小美術第九冊的教學內容。由於學生對什麼是石窟缺乏感性認識,對飛天的藝術特點不瞭解,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發動學生課前蒐集大量的圖片資料,儘量的讓學生觀察、體驗和感悟。在直觀觀察的基礎上,教師帶學生具體分析飛天人物的動態特徵,學生還提到了春晚上的飛天舞蹈,我也讓幾個學生在集體面前嘗試着模仿幾個飛天的動態,學生的興趣濃厚。在學生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個別輔導,及時解決學生作畫中出現的問題。

《色彩的色相》是一節瞭解色彩的色相知識的課程。通過欣賞生活中色相的呈現以及各類藝術作品中色相的利用,學生能夠科學的認識、理解色彩現象,豐富對色彩的感受,提高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和運用表現能力。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喜歡色彩也認識這些色彩,但是他們沒有很理性的去分析這些色彩的色相。如為什麼喜慶的時候要用紅色?綠色和蘭色有給我們什麼樣的視覺感受?白色和黑色呢?讓學生分析研究色彩,恰當的運用這些色彩來幫助我們營造畫面的意境和情調,表達創作的主題思想。

《色彩的明度》是在前一課的基礎上,有對色彩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通過本課學習瞭解“明度”的概念,能夠識別基本顏色的明度變化,能利用水粉工具及明度變化表現一幅作品。在學生作畫的過程中,有的學生在用不同明度表現作品時,一時不知如何畫起,出現心中沒有形象,不知畫什麼,怎樣設計等問題,這時教師給予適當引導,啟發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資料,受到啟發後繼續作畫。

《民藝術家齊白石》是五年級的教學內容,本課將通過學習齊的作品及其人其事,使學生初步理解中國畫特有的表現形式和特點,體驗畫家的人格魅力,從而提高對中國畫的藝術審美能力,陶冶情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本課教學中,我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式,將齊白石作品的欣賞環節交給學生來自己主持和介紹。每一小組重點分析一幅作品,在小組交流討論後,小組推選一位同學為大家介紹,然後小組其他同學再給予補充,最後教師根據學生的介紹情況,給予適當的補充。以這種形式上欣賞課,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教學效果較好。

植物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許多學生的家裏都有植物,因此《植物寫生》一課很受學生的喜愛。本課的目的是通過植物寫生,引導學生學習精細的觀察物象的方法,通過植物線描寫生,練習寫生的技法。在教學中,很多學生感到如何表現植物的空間層次關係,在作畫時無從下筆,針對這一問題,我在課堂中詳細示範,並請幾位繪畫能力棒的學生介紹自己的方法。從學生的作業質量來看,教學效果不錯。

《二十世紀的藝術大師馬蒂斯》是一節美術欣賞課,在本課中,我繼續採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教學模式,分小組課前蒐集馬蒂斯的相關資料及作品介紹,課堂中組內進行資料彙總交流,然後各小組推選一名同學進行彙報,全班同學分別給每個小組進行評價。學生的課前準備充分,小組彙報時發言踴躍,看來學生是很喜歡做課堂的主人的,今後的教學應多提供給學生這樣的機會。

《橙色的畫》的教學意圖是通過聯繫生活實際和動手調配顏色,認識橙色的色相,瞭解橙色是黃色和紅色調配而成的。在教學中,我誘導學生自己去調配橙色。在調配橙色的過程中,問題就出來了。有的學生調的顏色很紅,有的學生調的顏色很黃,在教師的的指導下,學生通過反覆的實踐,學生認識到:1,等量的紅色和黃色才能調出橙色。2,調色過程中紅色比黃色越多,調出是顏色越發紅,顏色越深;黃色比紅色越多,調出的顏色就越發黃,顏色就越淺。

《吉祥圖案》一我國民間美術中的吉祥圖案為基礎,使學生了解它的形式和題材是多樣的,並且藴涵着豐富的寓意和美好的祝福。學生在課前進行充分的蒐集,帶來了剪紙、繪畫、工藝品等多種形式的資料準備。課堂中,教師結合教材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再出示一些吉祥圖案,讓學生討論猜測一下,都藴涵着怎樣的美好祝福,在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後,在以小組為單位,互相欣賞同學們帶來的各種工藝品,以豐富學生的視野。最後,小組探討如何製作吉祥圖案。在這節課中,我最大限度的讓學生去動手動腦,去探知創造。

《認識身邊的樹》通過實際的觀察,學生所畫出的大樹也是不同的,有的學生表現的是粗糙的樹幹,有的同學表現是是偉岸挺拔的樹的身姿,有的學生畫的是豐滿婆娑的葉子。本課讓學生到户外去實際的觀察樹,所以學生在繪畫中不僅興趣濃厚,而且通過觀察,也很好的表現了不同的樹之間的區別

《四季的色彩》是美術第七冊的教學內容。本課教學我採用學生自學的方式完成四張圖片下的問題卡片,再進行小組內的交流,以拓展其思路。課前教師讓學生蒐集四季的圖片,在課堂中學生互相欣賞、交流,從畫面色彩、構圖、表現方法等方面觀察分析作品,從多方面認識四季,感受四季的色彩。在學生創作表現四季的色彩時,能準確的表現四季不同的色彩特徵,但近、中、遠景色彩的變化表現不夠。

《生活中的暖色》是讓學生了解生活中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識,並能根據觀察或回憶表現生活中以暖色為主的現象。教學中通過對比觀察《紅色的房間》和《尼斯的英格蘭散步大道》,組織學生積極討論,體會冷暖色給人的不同感受。在創作時啟發學生採用多種方法、多種表現形式去創作表現,如油水分離、點彩、油畫棒、水彩筆、彩色鉛筆、水粉等,在表現暖色的畫時提醒學生注意冷暖色的搭配使用,有少數學生出現冷色使用過多和乾脆不用冷色的情況,教師注意給予適度的指導。

《生活中的冷色》是一節色彩基礎知識課,旨在培養學生感受和認識色彩,能辨別冷暖色調並感受冷色美感,提高學畫色彩畫的興趣及表現技能。為了更好的調動學生的興趣,我準備了大量的冷色圖片,充分利用圖片、畫家學生作品等。通過圖片、作品對比,聯繫學生的實際生活中進行講解舉例。

課程主線主要依序為:色彩測試、色相環(冷暖對比)、冷色認知(名稱、感受)、瞭解畫家筆中的冷色(凡高運用色彩抒發情緒)、看書觀察研究(點染技法)、教師示範及方法步驟、學生作業、師生評價、課堂小結。在教學中,圖片色彩知識測試,使學生感受生活中離不開冷色,觀察認讀顏料盒中冷色的名稱、擠冷色的顏料以及看圖回答生活中的冷色給人的感受,使學生對冷色的知識得到加強。其後的畫家與學生作品的賞析,融匯冷色的情感與表現。讓學生在欣賞與回答問題中,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來,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通過教師示範,有效解決了色彩點染的基本表現方法。本節課收到了課前預期的教學效果,學生的觀察、欣賞、評價、研究、色彩知識的運用及色彩表現的感覺均得到進一步訓練和提高。

《杯子的設計》是五年級的美術課,課前讓學生蒐集準備各種杯子,教師精心製作了教學課件。本課教師採用遊戲闖關的形式,有杯子知識比一比、杯子設計想一想、杯子創作賽一賽、神奇之杯賞一賞四個闖關過程,學生對於闖關極感興趣。教學中,先從欣賞觀察多種杯子入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欣賞各種杯子,讓學生對杯子有詳細的瞭解。在學生充分了解杯子後,組織學生討論杯子設計的問題,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了解杯子設計需要考慮的幾個方面:合理性、科學性、美觀性、功能性。學生設計的杯子多種多樣,教學效果較好。但是在本節課中,教師留給學生自由創作的時間還是感覺少了點,少數學生沒有完成作業。深深感到在美術課堂中,要留給學生充足的創作實踐時間,而一節課的時間就那麼40分鐘,這就要求教師在美術課的講授過程中,一定要反覆推敲,把握住重難點,掌控好課堂節奏。

《給藝術插上科學的翅膀》本節課屬於“欣賞評述”領域,通過觀察欣賞、分析討論,培養學生的美術綜合能力。通過本課教學,啟發學生善於從科學的不同視角發現美、欣賞美,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汲取美。認識感受科學給藝術帶來的方便快捷,及科學對藝術的影響力。使學生了解藝術與科學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熱愛藝術、熱愛科學的情感。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在探索中學生學會設計和完成題目,最後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雕塑之美》一課是通過對中外不同風格的雕塑作品的欣賞,使學生初步瞭解雕塑藝術的語言、特點、分類和材料等,瞭解雕塑的審美特點。學習分析和鑑賞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能用歷史的、藝術的眼光去看待各具美感的雕塑藝術。本課通過對雕塑的“造型”、“材料”、“表現手法”、“內涵”四個方面展開欣賞,採用小組合作討論欣賞的形式,讓學生學得輕鬆、學得快樂,不僅能讓學生學到雕塑的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使學生由衷地熱愛美術的學習,讓學生樂在其中。

《花鳥畫》是繼上一節國畫課之後,進一步讓學生學習和研究畫家繪製的花鳥畫作品,加深對中國花鳥畫的認識,學習和分析畫家用筆、用墨和用色的技法,在臨摹的基礎上添加和創作一副花鳥畫。讓每位學生去仔細品味浩如煙海的藝術精品,認真感受每位畫家緣物寄情的思想感情,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在這節課中,教師的演示作用很重要,這樣可以讓學生很直觀的瞭解繪畫技巧和繪畫方法,但是應該注意的是不能把學生教“死”了,沒有創造性。應該是讓學生在學習基本的繪畫技法後,鼓勵學生大膽的創作,從中體會一下中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瞭解中國畫的情趣。

《山水畫》一課是一節國畫課,通過樹木畫法的教學,增加學生對中國畫山水的瞭解,提高學生對中國畫山水樹木畫法的技法與欣賞水平。樹怎麼畫?教師的示範很重要:“鹿角法”和“蟹爪法”。樹葉怎麼畫:點染法和雙勾法。在教師示範了基本方法之後我通過遊戲的形式,讓學生在水墨之間盡情玩耍體驗中,無論學生的水墨嘗試是什麼樣的效果,他們都覺得自己是非常優秀的,體驗是成功的,在玩中找到了墨趣,玩出了水墨塗抹的喜悦,創造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畫家凡高》一課是以啟發學生情感創造為突破口,力爭深層次地理解凡高的作品,讓學生認識並理解藝術家的創作並不神祕而都是表現藝術家的某種創作意圖,而這種意圖又都是有現實的依據。課堂中,學生按小組分組合作學習,學生處在一種自主學習的狀態,有自主學習的目標、學習方法,學生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投入,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情感體驗。值得注意的是本課的欣賞評述活動是在學生對凡高生平,繪畫特點作了初步瞭解後進行的,並不是只重情感而忽視美術課的基本知識、技能。對於學習能力較弱的同學,課堂中可讓他們自由組合,與夥伴們共同完成某一提綱下的討論學習,得以因材施教。

《在快樂的節日裏》是利用油畫棒刮蠟版畫的製作方法,運用刮蠟手法選擇色彩和有特色的場面表現節日的氣氛。教學中引導學生觀賞課件中的節日照片,觀察假日裏人們的衣着打扮、背景色彩,通過“魔術變變變”環節,引起學生的對刮蠟版畫製作的興趣,在紙張上進行操作,具體要求是力度均勻,整齊有序。學生對刮蠟版畫製作很感興趣,作業效果很好。本課的難點是指導學生在油畫棒塗色時,運用厚塗法,着色力求厚實均勻。

《學畫農民畫》屬於“造型·表現”系列,其意圖是讓學生了解農民畫是我國民間藝術的一種繪畫形式,農民畫具有大膽的想象力、無拘無束的表現手法、鮮豔的色彩和飽滿的構圖等特點。農民畫與兒童畫從表現手法上有相同之處,它易於兒童理解和模仿,從而學習農民畫從生活中取材的特點,鼓勵學生生動大膽地表現自己的感受。課堂中我通過網上收集的農民畫的作品,民間剪紙,年畫,還有不同風格的農民繪畫作品使學生欣賞,還給他們講述一些民間藝術的淵源和故事,孩子們很感興趣。如此我講到民間老虎帽的民間故事學生非常有興趣從中貫穿尊敬長輩的思想教育。當學生去臨摹或畫農民畫的創作手法的表現,孩子們的表現力變得特別強。

《刻印的樂趣》我課前和學生一起蒐集資料,在教學中通過演示--觀察思考--解決問題這幾個環節,培養學生在製作過程當中自己去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同學之間的合作意識培養。再從古人的印章中學習印章的相關歷史知識,豐富學生的作品內容與形式,學生的興趣越來越濃厚。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是學生刻好印以後的上色問題,很多學生調色都過於濕,使得所印出的文字(圖案)輪廓模糊,甚至有些已經看不出是什麼字(圖案)了,我沒有考慮到:因為蔬菜做章石,容易滲出水分的問題,後來讓學生在在印之前用乾的餐巾紙輕輕吸一會,去除一些水分。

《便箋盒的設計》一課屬於“造型·表現”學習領域,即通過看看、畫畫、做做等方法表現所見所聞、所感所想的事物,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願望。本節課要面對的教學對象是國小五年級的學生,這一學齡兒童是想象力與創造力非常豐富和活躍的時期,結合國小兒童的學齡特點,為了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創造的空間,我在“大膽創作——製作便箋盒”這一環節,鼓勵學生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再創作,在再創作過程中,我強調學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協調,鐘面指示明確,在學生創作作品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如:材料的選用、顏色的搭配等問題。我引導學生相互討論,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學會解決問題。

《我的牙刷》是“設計·應用”領域的課程,所以在課的設計中要強調設計意識,既要讓學生樹立美的意識,如對於牙刷的色彩和樣式的關注,還要把握設計的科學性,如牙刷的尺寸,材料等;設計服務於生活,生活的主體是人,所以要幫助學生意識到設計以人為本,如牙刷的結構要講究舒適安全等。設計師不能馬虎,作為消費者更要用心選擇,對於生活用品我們也要選擇美觀的、符合我們需要、有利於健康的類型。

《拼貼添畫》屬於“造型、表現”領域中的內容。以拼貼畫的形式進行創作。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利用畫報紙、舊報紙、廣告紙等材料進行拼貼添畫的製作,並且巧妙利用紙的肌理和花紋圖案進行設計。通過思考,比較,想象,討論,學生能夠感知畫畫和拼貼製作的不同效果。在本課中,較難處理的是撕紙貼畫的色彩。在拼貼時,應該強調使用大塊顏色,面和麪的交界處顏色對比要強烈。

《衣架的聯想》以生活中常見的衣架為創作題材,啟發學生聯想,進行思維訓練。本課的關鍵之處正是知道學生根據衣架的形狀特徵進行設計,通過聯想、想象,利用多種方法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將指導學生對衣架的聯想作為教學重點,利用多種形狀的衣架,從不同角度、不同方向進行聯想設計,再結合多種輔材,製作出新奇有趣的作品。

魚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在兒童的世界裏魚兒是他們最熟悉和喜歡錶現的對象,本課鼓勵學生大膽表現與眾不同的魚兒造型,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的形成和發展,四年級學生已基本掌握了美術工具和材料,對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會用線條和色塊來表現他們所知道的東西,他們思維活躍、想象豐富、聯想奇特,他們以自我為中心,喜歡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現畫面,好奇心重,愛表現自己,但動手能力較差,只能用簡單的工具和繪畫材料來稚拙地表現自己的想法。而《用彩墨畫魚》這節課就是讓他們在輕鬆愉悦的氛圍中無拘無束地表現自己的想法,符合學生髮展的特點。

《用彩墨畫鳥》是“造型於表現”領域中一節國畫創作課。本課通過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創作中體會彩墨與宣紙的特性,瞭解簡單的繪畫技巧。在學習中培養學生大膽運用彩墨進行創作,對中國畫的工具、技法有進一步認識。學生通過課前的資料查找和課上交流在中國畫中的一些技能技法,讓同學們大膽的是用彩墨進行嘗試和探索中國畫教學的示範一般都在黑板上進行,由於是直立的,有一定的難度,如演示時墨汁非常容易流下來,因此,教師的示範要做到胸有成竹,落筆肯定乾淨,畫幅儘量大一些,下面用廢報紙襯好,站立不要遮住自己的演示,並經常變換位置角度,以讓各個角度的學生都能看清楚。

《豔麗的大公雞》一課屬於造型 表現學習領域範疇,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認識冷暖色,瞭解冷色和暖色之間的相互關係,感受以冷暖色對比為主要表現方法的作品所產生的特有的美感,並且學習運用冷暖色對比的方法來表現作品,科學的認識、理解色彩現象,培養學生的色彩美感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色彩的興趣,豐富學生對色彩的感受,提高學生對色彩的感知能力和運用表現能力。本課我採用的是自育自學教學模式,根據教學需要,我將學生的自主學習分成自主實踐探究和自主學習探究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的動手實踐解決學生對色彩的認識,瞭解冷暖色,感知冷暖色對比所產生的豔麗感覺。在第二階段的自主學習中,學生通過小組內的交流討論,分析書中的作品,解決如何運用色彩的冷暖對比來表現大公雞的豔麗?本節課的教學思路:冷色和暖色的認知-冷暖對比所產生的豔麗色彩-不同色調的畫面所產生的不同視覺感受-如何用豔麗的色彩表現大公雞-解決大公雞的構圖、動態、色彩搭配等問題-學生繪畫-師生共同評價-拓展延伸。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很感興趣,教學目標達到,有效的突破了教學重難點。第一次將自育自學教學模式用於美術課堂,有收穫也有困惑,課堂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自學,那麼教師的講課時間減少很多,如何把知識點提煉出來,如何最優化的設計自學提示,希望和大家不斷探究。

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8

歌曲《飛呀飛》是國小音樂一年級第六課中的一首歌, 歌曲是隻有四個樂句的簡單歌曲,而且其中有一句是一問一答, 如“ 小鳥能飛,小鳥怎樣飛?”“ 拍着翅膀飛呀飛,飛呀飛。” 根據歌曲內容,我把歌曲作了拓展,教師提出問題讓孩子們自己求解答,如:我問“ 飛機能飛,飛機怎樣飛?” 孩子們馬上回答:“ 伸直翅膀飛呀飛,飛呀飛。” 然後我再引導他們聯想自然界中會飛的動物和物體來進行歌曲創編活動。孩子們還有意想不到的回答,那就是他們能想象到:“ 奧特曼能飛”“ 孫悟空能飛”---- 我們大人想不到的一些東西,説明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有豐富的想象力。這樣,有利於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質,激發他們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

接下來我把這段音樂編成一個簡單的集體舞,我和學生共同表演,在表演中學生已完全掌握了歌曲的節奏和音高,最後加入歌詞邊唱邊表演效果很好。整節課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學習興趣濃厚。我認為本節課不僅孩子們上得高興,就連教師都被他們所感染,非常成功!

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9

《英語課程標準》中指出: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目標是以學生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發展為基礎,培養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

通過對《課標》的學習和理解,以及對學生和本課教材的分析,教師在What does the weather report say?一課的教學活動時,注意突出了以下幾點:

1、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在本課教學中,首先教師讓每名學生根據所提供的詞組和天氣,使用I am going to …if it is … this Sunday.句型選擇自己要做的事情。然後學生分組討論,使用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is Sunday? I am going to … if it’s going to…. Shall we go together.等句型改變並制定計劃。之後結合天氣情況,使用Shall we go to…? What does weather report say? 等句型再次修改計劃。最後結合天氣預報制訂下週日程表。

這一系列的活動為學生們創造了設計自己感興趣活動的條件,他們在活動中以“主人”的身份去思考、討論、調查、交流、合作,自主地完成了“制訂日程表”的任務。

2、通過任務型交際活動培養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本課中,教師設計了“制訂日程表”這一目的明確的教學任務,並把完成任務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根據個人喜好、組內交流、結合天氣條件等不斷修改、完善自己的日程表。在邀請別人共渡週末時,邀請者與被邀請者的計劃必然有衝突,而事先約好的計劃也可能由於天氣的情況而改變。學生需 要用語言來交際、完成任務,本課需複習、鞏固、掌握的有關“天氣、邀請、打算做某事”等交際用語就自然地融入其中。這樣就符合了《課標》中 “活動要能夠促使學生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發展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外任務教學不能僅限於課堂內,因此教師還要求學生在課下繼續完成制訂“下週日程表”的任務,將任務教學延伸到課堂以外的學習和生活之中。

3、大“任務”為主,小“活動”為輔。

任務型教學作為教法中重要的一種,不是唯一的。因此,教師還設計了一些其他活動輔助教學。猜單詞活動就是一例。教師沒有使用直接出示單詞卡,全班認讀的老方法複習單詞,而是四個學生一組,將單詞寫在紙片上並放在信封中,進行競猜遊戲。有意識地激發了學生們已有的學習經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的小組活動,教師把學生間的水平差異作為一種有利的學習資源,引導學生互相幫助,真正實現了小組活動的交際功能。

4、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拓寬學生學習和運用英語的渠道。 

現代教育技術,尤其是多媒體技術與網絡計算機交互學習技術對學生自主學習有着重要的促進作用。在本課中,我使用課件光點的閃爍幫助學生直觀地學習了詞組eastern outskirt;通過錄像呈現課文,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通過上網查閲天氣情況,則充分地利用了網絡資源,幫助學生掌握通過現代科學手段解決生活中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從多種渠道獲取信息。

5、重利用現有的資源,鼓勵學生綜合運用語言。

本課是海淀區國小英語研究課現場實錄,現場聽課的老師有100多人。教學的最後環節原本是學生邀請自己的好朋友以完成制定計劃表的任務。但是隨着教學內容的展開,我突然產生了瞬間靈感,讓學生下去邀請在座的老師。這是一個很難得的實踐機會。學生在和教師們對話的時候就是一個綜合運用語言的過程,同時對於學生能否敢於開口説英語是個很好的鍛鍊。

總之,落實新《課標》是國小教育面向新世紀的發展方向,也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我們每一位教師必須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精心研究教法,優化學法。

此外,本課也存在着許多的不足。如:教師和學生間的交流還不夠深入;教師指導性語言過多,有時打斷學生的發言。更重要的是教師要努力提高自己在英語語言方面的水平,全面鍛鍊自己多方面的應變能力,做到授課時不慌不亂,沉着穩重。

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0

跳繩是發展跳躍能力的傳統性運動項目。在教學中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我首先要突破的難點。

為了突破本節教學重點單腳跳。我在基礎部分的設計中以激情引趣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展示他們所掌握的各種不同的跳法,從而引出本節教學重點“單腳跳”。當學生看到他們的一些同伴跳得那麼好,早早已躍躍欲試。再聽到教師激勵性的話,學生們都迫不及待的嘗試起來,但絕大多數學生失敗了。此時正是提示方法的有利時機。為了培養學生的表述能力及互動、合作學習的意識。我邀請會單腳跳的學生説出技術要領。學生們聽完後又紛紛嘗試起來。經過多次的嘗試一些學生學會了單腳跳的動作要領,但仍有一部分學生還不會仍舊在練習,這時的學生渴望有人能幫助他練習。於是我為學生們創設了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氛圍。讓學得快的學生幫助學得慢的學生。學生們在學習中不但自身的優勢進一步得到了展示,而且樹立了堅韌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合作學習的態度。一節課下來,學生們的收穫很大,而我的收穫更大。

在這節課中我的優點是:1、注意了教法的運用,注意了以學生學習為主體,注意了在練習中自己找尋方法與教師提示相結合。2、教學目標較清楚,圍繞教學目標讓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意志品質、合作意識、自信心、身體的靈活性等方面都得到了鍛鍊。3、課程環節清楚,基本完成了教學任務。

本節課的教學也使我找到了自身的不足:1、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專業知識的學習仍然不夠。如:教學方法、遊戲方法、訓練形式等。2、在學生的訓練中,如何有針對性指導及指導方法的多樣性。3、對實際教學的預測性備課經驗不足。總之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備好一節課,如何上好一節課將是我今後工作的重點和難點。我會把反思作為突破口時刻督促自己改進、學習。

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1

一、情景設置與信息反饋:

我這一學期教授的是三年級學生體育課,從這一學期的工作中,有許多值得推廣和總結的地方,但也有許多困惑與反思。在國小階段的教學時如何提高教學效率,克服學生在上課時的隨意性是我本學期抓的最好的地方。首先要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都對體育課有着濃厚的興趣,但大多數為直接興趣,作為體育教師應如何加以引導,讓學生在玩中學,在玩中充分享受體育學習的樂趣,體驗獲得成功與進步的快樂。例如:在投擲教學上很多學生都很喜歡,但按照口令一遍一遍得被動的接受,學生就會感到厭煩,沒有發揮和自主激情。當第一隊練習時,後三隊的學生就有思想走神,不聽指揮,甚至還有打鬧的現象,紀律、隊形就不能保障。再有教學中的教法單一,沒有創新,作法千篇一律就象走形式似的,時間久了從學生的表情、行為就能看出來。針對這種現象,我們只有不斷的學習新思想,新理念,掌握新信息,不斷的改善和發展自己的教學觀念,形成新的教育觀;改革教育模式從而活躍課堂情景。並且,在教材上進行處理從多層次、多角度引導和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的探求新問題,在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中穿插利用,形式靈活多樣。中學生喜歡形、色、較為鮮明的刺激,有好玩、好動、精神不易集中的特性,在教學中我就利用他們的特點,通過投輕物、打活動目標、各種球類比賽、小組討論研究,或者是分組教學,比賽與練習相結合,看誰投得遠,投得準,以便提高同學門的積極興趣。

二、 引入趣味因素,激發興趣,提高課堂效果。

同事還要以活躍課堂氣氛,刺激學生潛在的天分用來加強學生練習效果,保證練習密度,達到鍛鍊身體陶冶情操的目的。學生在音樂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精神振奮,陶冶在課堂之中。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們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國小教材中游戲佔了很打比例,利用遊戲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從遊戲的規則下手,在遊戲中模仿修改,從而逐步過度到學生自己學會創編遊戲,來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在平時教學中我也有許多困惑的地方,在小組長的組織能力的培養上,不能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是對體育教學一個很大不利的問題。上體育課不光是體育老師的事,需要小組長的協作,才能起到團隊的作用。改正措施是:調動小組長積極興趣,培養和樹立他們在班中的威信。經常與小組長進行交流,讓他們得到老師的信任,讓他們給其他同學作示範,幫助老師進行組織教學。留給小組長自主的空間,發揮小組長的聰明才智,有效的幫助老師搞好教育教學工作。

三、改革創新發揮學生的想象:

在平時的教學中怎樣給學生留有創造的空間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課題。在假期裏我反覆的學習新的理論思想,閲讀優秀教師的文章,學習他們的新理念,找出適合我們教育教學的方法進行充實自己。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我發現:讓學生自己去親身嘗試,動手去研究是發揮想象的最好的途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例如:在運球接力遊戲時,要求學生一次搬三個球,至於學生怎樣搬,由學生自己決定。這樣,給了學生一個創造的空間,並且讓學生分小組研究,發揮小組長的組織帶頭作用,用集體的力量去探索。遊戲開始,我看到有的學生把兩個球夾在腋下用腳踢着一個球跑的;還有一下抱起三個球的,還有三個球一個一個往前滾的;五花八門,各式各樣。

如此種.種方法把想象留給學生,讓他們去創造,去想象發揮學生的那一份純真的天性。

總之,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體的智慧是無限的,我們體育教師要善於總結和反思,耐心的教導學生,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揮同學們的想象,開發他們的創造力,迎接與開創他們的未來。

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2

本單元教材在第三單元學習了100以內數的不進位加法、不退位減法的基礎上引入近位加法和退位減法。教學時,先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找出數學信息,從而提出數學問題並解決問題,發展學生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再而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探索計算的方法,因為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退位減的計算,相對難度比較大,學生比較難掌握,所以教學時要加強直觀材料的操作,如:小棒、計算器等演示計算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滿十進一”“退一當十”的進退位法則,教具的使用能幫助學生理解算理,也能促進學習的興趣,避免單純地背誦計算法則,枯燥地進行操練,增加計算的思維含量,提高計算的正確率,通過學習,大部分學生掌握了進位加與退位減的計算方法,在今後需加大練習量,從而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3

音樂教師,首先應該明確音樂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在整個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的美感來感染學生,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進而使學生逐步形成健康的音樂審美能力。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和推進新課程改革,我認為,在教學中,要使學生先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體驗和表現音樂中豐富的情感內涵。只有這樣,學生才會逐漸喜歡音樂,從而才能對音樂有更深一步的瞭解。要積極引導學生,從而使學生不僅做到現在受益,而且做到終身受益。因此在音樂課教學上,我會從下列兩個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

1、根據音樂教室現有的樂器,通過音樂欣賞的形式,讓學生認識和了解各種樂器,並且讓學生參與其中親身實踐,講解各種樂器基本的演奏方法,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對樂器有了進一步的接觸,而且還對我國的各種音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2、通過豐富多彩的音樂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愛好,活躍空氣,在緊張的文化課學習之餘可調節情緒,有利於其他課的學習。

二、用多種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針對本校特點,配合新課程改革,在學習音樂教材的同時運用數碼鋼琴進行音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具體為:

1、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大綱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

2、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

3、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絃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瞭解和感受音樂。

4、課堂上,讓學生上台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

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4

第三單元《加與減》的主要內容是100以內數的不進位、不退位加減法。《小兔請客》是本單元的第一課時。其教學目標是:1、在實際情景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2、能正確的進行整十數的加與減;3、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活用知識於生活實際中。

教學時,我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的認知特點,創設了“小兔請客”這一童話情境,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此時,我先讓學生通過數糖這一具體操作活動,形成表象。再用小棒代替糖,擺一擺,加深理解,從而輕鬆地抽象出算式。在練習中,我設計了多種遊戲,如“看誰最先找到家”、“猜算式”等,讓學生愉快、有趣地鞏固新知,並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但在做遊戲“猜算式”時,由於我講解遊戲規則的語言不太規範、不太準確,從而誤導了學生,使這個遊戲活動未能達到預期效果。

國小信息技術的教師教學反思 篇15

反思整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己能夠以學生為主體,比較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意之處有以下兩點:

一 歌曲引入,瞭解人物,創設情境

1、播放大家熟悉的歌曲《春天的故事》,讓學生説説歌曲中的老人是誰,讓學生了解多少就説多少。

2、讓學生讀着課文,清晰地感覺鄧爺爺用行動實踐着他説的話,你看,81歲高齡的他“額頭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他挑選了一棵茁壯的柏樹苗,小心地移入樹坑,又揮鍬填了幾鍬土…..”那份認真,那份執着,讓人感到不僅僅是在栽樹,而是在播下一個心願,在精心地描繪美好的未來。

二 讓學生抓關鍵詞句進行品讀

1、我們一起來讀“只見他手握鐵鍬,興致勃勃地挖着樹坑,額頭上已經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讓學生抓住“興致勃勃”“ 佈滿汗珠,仍不肯休息”進行理解和體會,讓學生説説從這些詞中體會到了什麼。

2、“他站在幾步之外仔細看看,覺得不很直,連聲説:“不行,不行!又走上前把樹苗扶正。”讓學生抓住“仔細”“ 連聲”等詞進行品讀,這樣學生不但瞭解文中的內容,還走進了萬象更新的春天。

三 不足之處

這篇課文難度較大,再加上自己的教學經驗還不夠豐富,探索不夠深入,學生對課文內容理解不夠透徹,我將它做為一個新的起點,不斷改進,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