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請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形象性與直觀性,並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精選16篇)

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一背,強化一下記憶,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運用各種形式的讀,課堂上書聲朗朗,體現了語文教學的特點,是一節名副其實的語言文字訓練課。我覺得這是我執教這一課作為一個語文老師比較成功的一點。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2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時效。整堂課中,我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麼問題,主要是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我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上,並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我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一段,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句讀給大家聽,努力讀得精彩些。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的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有興趣。再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教學中,我讓學生領讀,我來跟讀,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跟讀的被動做法。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還體現在全體學生共同參與的基礎上。語文課上的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這堂課中教師設計了一道填空題: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      )。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潮水聲猶如(      ),海堤上儘管(      ),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説些什麼。漸漸地,潮過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這道題我是經過精心準備的,它既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又能讓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填出不同的答案,學習了知識,培養了能力,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3

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學過的詞語、句子讓學生用一用,這樣有利於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國小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極有益處。我在這堂課的最後,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因為難度不高,所以每個學生都能參與,體現了面向全體的教學原則。由於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複,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語,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填寫詞語,體驗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特別高。

學過的詞理解了,再試着運用,有利於促進課文語言的內化。這樣的練習我認為是設計的非常成功的。教學效果也很好。因此在以後的教學中,我覺得作為一個語文老師還要多動腦筋,想辦法,多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為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創設情境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4

一、教學理念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以“發展和創新”教育理論為指導思想,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自主、合作、共同探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學習。以文本為出發點,以人本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結合所知道的有關《三國演義》的文學常識探求知識、談出觀點、談出體會、談出人生處世哲學。做到教學的“舊壺裝新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語文教育資源,優化語文學習環境。本教學設計中,我通過引導學生在課前到學校圖書館查閲資料、看VCD瞭解有關曹操這個人物形象,不單單停留在本文的基礎上,要從客觀上,全面的瞭解曹操這個人物形象。通過動手動腦學生成為了課堂的主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教材分析

《楊修之死》這篇文章是人教版第九冊小説單元中的略讀課文。瞭解故事情節,把握人物形象,體會人物語言,欣賞古代白話小説的藝術美。本文敍述的是魏蜀漢中爭奪戰最後階段,曹操軍隊撤退前的情況。本文從不同側面展開了曹操和楊修的矛盾衝突,生動的刻畫了人物的性格。

三、課堂閃光

1、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順利開展課堂教學的前提條件。通過開課前3分鐘的音樂欣賞渲染了氣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情緒、增強了學生的求知慾望。因而學生很快的進入課堂、進入文本,而且又使教師的導課自然、生動。課堂教學要求教師把握學生學習知識的梯度,由已知進入未知,是學生與教師合作的基礎。説説三國的人物和故事這一環節。尊重學生的知識儲備,拓展學生了的知識面。至此,學生情緒高漲,發言異常踴躍,課堂氣氛很是活躍。

2、課堂教學要求“實而活”。《楊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話小説,因而字詞教學應具有其必要性。我的安排是既有集中的字音詞義又有在學生複述過程中分散的語句翻譯。通過複述故事,把握小説的故事內容,尊重學生真實的閲讀感受和體驗,充分展現學生自主學習的成果。這樣,既增強了求知的趣味性又為學生理解文本打下厚實的基礎。

3、教學最大的教學亮點是成功地喚起學生的閲讀激情,始終以飽滿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過程中去,充分體現了新課程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理念,同時又展現學生的素質才能。首先,採用辯論賽的形式探究楊修之死的原因,靈活挖掘教材內容,設置課堂情節,讓學生圍繞有價值的問題深入探討。特別是由女生論辯楊修之死是咎由自取(論辯相對簡單),這樣更能集中男生的注意力,激發全體學生的進取心。讓學生的課外所蒐集到的資料得以發揮,使得課內課外渾然一體。學生的思維也更具廣度與深度,有效促進學生感悟語文課堂的樂趣,品嚐成功的快樂。其次,通過學生個性化的閲讀,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讓學生在具體的事件和人物語言中探究人物性格,達到欣賞古代白話小説的藝術美。最後,在“説啟示、寫輓詞”這一環節,在學生充分理解、探究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提倡學生個性化的獨特見解,走出教材,走進生活,構建“向生活學習語文”的大語文教學觀,拓展語文學習的空間。實際操作過程中學生也都能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暢所欲言,反思自己的日常行為,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至此,開放性的課堂最終使學生真正地由被動接受的對象轉化為主動學習的主人,展現學生的語文素養。

4、本課的教學還有一個特點是課堂上始終能聽到學生琅琅的讀書聲。讀是理解教材、探求知識、理性思考的前提,讀是語文教學的生命線,是語文教學的風景線。只有閲讀學生才可能很好地進入文本。通過四讀法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後,培養學生的理性思考能力也就不會強人所難了。因而安排了區分歷史事實與文學作品,從不同角度解讀文本這一環節,提高學生揣摩作者寫作意圖,把握主題思想的能力。從而達到“授人以漁”的教學目的。

四、教學瑕疵

在實際的授課中,發現教學的時間不太好把握。因為本課內容長,環節多,學生探究、展現的時機多,高昂的情緒使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而教師要尊重學生,照顧全體,學會傾聽。往往造成“剎車”的尷尬局面。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5

本課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有着寫景文共同的特點,一是景觀方位清楚,二是語言優美。但也有其特殊性,就是本文景物有着特殊的歷史背景。如果在教學中只是關注用詞用句,那就不能很好的表現主題,但是如果過於關注歷史,寫景文的特色就會丟失?如何協調好這樣的關係呢?

一、思想上,明確了歷史背景是景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為有了這樣的歷史背景,才會吸引這樣多的遊客。所以在開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先調查學生去北京的人數,在統計去天安門的人數,提出疑問:為什麼到北京來的遊人都要去天安門廣場呢?學生自然運用生活積累談到了景色的同時,也涉及到歷史。

二、教學時,扣住歷史和自然的美使得景觀更加動人的點。

在教學課文第四、五段時,通過課件,將開國大典的情景再現給學生,莊嚴而熱鬧的氛圍,感染了學生,然後我不失時機引導到了天安門城樓的景色,也就是再回到第二段。再讀這一段,提出疑問:這時的你對天安門城樓是不是有了特別的感受呢?學生水到渠成的談到了,景美、歷史意義更加吸引人。而後,通過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引申到升旗儀式,請學生介紹親身參與的升旗儀式,和觀看升旗儀式的畫面,體會升旗儀式的莊嚴和美。同時突破課後“為什麼説天安門廣場是全國各族人民嚮往的地方?”

反思:問題一:課堂上有些散課堂上我尊重了學生,但是有些忘卻了自己的引導作用,在學生扮演導遊介紹景點時,學生説得比較散,景點之間的跳躍很大,在介紹時,由於其他學生看畫面去了,而忽視了“導遊”的朗讀。使得“導遊”“遊人”之間缺乏交流、共鳴。使整節課得結尾顯得散亂無章。問題二:畫面代替了學生思維想象

因為有着較好的課件,在教學中充分運用了課件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但是沒有意識到有些地方我用畫面代替了學生應有的思維。思維是學生對書面語言的再創造,此時,我將大量圖片出示後,學生只是認識了,而喪失了想象。

問題三:激勵語太多,顯得虛

課堂上,我運用了較多的激勵性語言,雖然瑣碎的語言激發了學生興趣,但是沒有把握好課堂的節奏,沒有將學生思維引向深處。使得對學生評價浮在表面的同時,拖沓了課堂。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6

朗讀方面朗讀方面朗讀方面朗讀方面:

在有感情地朗讀時,學生讀完後請學生進行評價時,學生抓住了“涼涼的”“小小的”,為了讓學生有更真切的瞭解,於是引導孩子描述鳥蛋的樣子,並讓他們説一説,你眼中的鳥蛋是什麼樣的?有的孩子説鳥蛋比雞蛋小得多而且很光滑,我看到的鳥蛋是很小的,有的説鳥蛋在樹上……孩子們的思維活躍起來,對鳥蛋產生了很大的興趣,對於書中的“拿在手上真好玩”讀起來就水到渠成了。

工具性與人文性巧妙的結合工具性與人文性巧妙的結合工具性與人文性巧妙的結合工具性與人文性巧妙的結合——讀中滲透詞語的理解讀中滲透詞語的理解讀中滲透詞語的理解讀中滲透詞語的理解 如:

“焦急不安”的處理 你現在就是一隻鳥媽媽,發現自己的寶貝兒沒有了你會如何?有的學生露出着急的表情,有的説的話都已經斷斷續續,有的捶胸頓足……我進行一個小結,對這就是“焦急不安”。你現在就快點讀出鳥媽媽的焦急不安吧! 如:

“彷彿”的處理 我到底聽見沒聽見鳥兒的歡唱?在最後一節找到答案,一會兒功夫,學生就找到了,那你能換個詞説清楚嗎? 引導孩子學會質疑引導孩子學會質疑引導孩子學會質疑引導孩子學會質疑 聽了這位同學的朗讀,你有什麼不懂的問題嗎?學生自然會提出:

“為什麼説兩隻鳥蛋就是兩隻小鳥?”個別學生也能解決這個問題。再如:仔細讀一讀第三小節,這裏有兩個詞感覺總是有些矛盾?哪兩個詞呢?“連忙與輕輕地”為什麼男孩一邊要快一點,一邊還要輕輕地?學生的思維被調動起來了。

把握文本進行拓展練説把握文本進行拓展練説把握文本進行拓展練説把握文本進行拓展練説 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圖片,讓學生思考想象。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7

今天,作為新教師的我接受了教研室老師的聽課指導。本次我選擇的是一篇略讀課文——《將心比心》,這是一篇很簡短的小文章,文中用兩個小事例展現出生活中人與人之間應將心比心,用自己的真心去換取他們的真心,這樣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和諧。文章語言精練,沒有曲折的故事情節,卻給讀者帶來很大的震撼力。

因為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儘量做到大膽放手,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用自己最感興趣,最擅長的方法學習,通過小組合作,全班交流,來取長補短,達到整體的完整。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我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書,然後思考課文主要寫了哪幾件事?看看哪一小組概括的既準確又精練?學生讀書的興趣很濃,交流時的氣氛也比較好。縱觀整節課,我親切自然的教學語言、大方得體的教態、適當有效的評價、切實有效的學習效果得到了陳老師的肯定。但是在磨課、上課、評課的整個過程中也引發了我很多的反思。

略讀課文究竟該怎麼上呢?我只是粗淺地認為略讀課文也應該做到“精”、“略”得當。雖然略讀教學講究“簡”、“略”,但也需要有“精”的部分,否則略讀就成了“泛讀”,那效率就低下了。由於受教學時間的限制,略讀課文中需“精”讀的點要更突出,更集中。因此我們需要反覆斟酌,尋找準確的着力點,從而使力氣真正花在刀刃上。正如《將心比心》中出現了兩個小故事,該如何把握呢?是兩個都具體展開還是選擇其一?在反覆的思考後我選擇了後者,我就課文中第二個故事而展開具體化,事實證明這樣既節省時間、不顯重複,教學效果又良好。

其次在教學方式上,教師應更關注學生的自學能力,不用過分注重朗讀等方面的重複指導,應給學生創設機會讓其大膽自學,讓學生的課堂學習不受拘束。最後在教育意義上,我想通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學生一定會受到教育,懂得在生活中多從別人的角度出發為他人着想,給別人多一份寬容和尊重。作為老師的我,通過對本文的學習也深受體會,在教育孩子的同時自身也受到了教育,在教育教學中也學會了將心比心,這是我更有價值的意外收穫。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8

50米跑教學是比較枯燥、單調、沉悶的教學內容,同時又是體質健康測試項目之一,對於我而言,就顯得較為重要。在這內容教學上,我依據“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強調以學生髮展為本,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在教學中儘量營造寬鬆、和諧、民主的氛圍,運用實用、有效、可行的場地佈置,引導學生鍛鍊,激發學生情感,在運動中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品質。我根據學生的心裏特點,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利用小遊戲:高人與矮人、往返跑跳接力賽讓學生在課堂上玩得高興,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課堂是主人,在通過學生反覆的練習過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識技能。又讓學生知道跑是運動項目的基礎。在課堂上還注意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價值的培養,圍繞“比一比”這一主體,安排各種遊戲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積極進取的學習態度,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悦,本課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對50米跑的思考:

關於學生的“成功”的體驗

“成功”與“失敗”是一種情感體驗,學生獲得“成功”還是“失敗”最關鍵的是學生對跑的結果的態度。在50米中跑的慢的學生常常會受到“嘲笑”或是教師的“抱怨”,這種學生的“嘲笑”、教師的“抱怨”都會降低學生的積極性的。所以教師一定要讓學生明白之間存在個體差異,在這類項目中,一定有輸有贏的,它們是相互依存的,能否奪冠,都是正常的。這樣對學生的打擊應該不是很大的,還能促進他們鍛鍊身體的熱情。

關於“成功體育”

我個人認為在學校體育中,所謂的成功不僅僅是在體育比賽中戰勝別人,而更主要的是戰勝自我。自己和自己比有了進步和提高,學到了新的知識和技能,超越自我,就是一種成功。

本人通過教學覺得50米跑如做以下改進,效果可能會更好:

1、把速度接近的學生放到一組中,給學生一個相對“公平的”的環境——距離相等、跑速相當,比起來,可比性強,更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

2、做好成績的記錄,每一次跑完之後把成績告訴學生,跑的速度有了,第二跑時有了比較,讓學生知道自己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9

這堂課,本質上還是一種文言“仿真學習”,其所“仿”之“真”,乃是採用角色換位的方式,讓學生真實地進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實地揣測人物心態,真實地體驗人物情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地品味、咀嚼文言。

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學,促使我對現在關於文言教學的兩個熱門論題繼續進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學是背讀在前還是分析在前。傳統的文言教學模式是重背讀在前的。現在中國台灣等地正在大力倡導的幼童讀經活動也在迴歸傳統力主文言學習“背下來”再説。為了讓《出師表》的這次“背讀在前”的學習能夠有效實施,我採取了很多的輔助措施。比如為學生講述劉勰、 文天祥、杜甫、陸游、岳飛等人和《出師表》的故事,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聽課文錄音,發起總動員,掀起背誦大潮。採用豐富多彩的比賽的形式進行誦讀比賽,如“背誦擊鼓傳花”、“背誦pk賽”等,力爭優生中等生熟誦,“憂生”重點段落基本成誦等等。有了全文的反覆誦讀,才可能有整體的獨特感知,“情景教學”才能取得實效。可以説,從語感的培養規律來説,“背讀在前”的方式對學習文言文是經濟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學是以文言字詞積累為主還是以理解內容為主。我認為,這並不是矛盾的問題。比如關於識字教學的問題,國小初年級採取集中識字的方法,而高年級則採取分散識字的方式。從人的長遠學習來看,字詞的掌握和文本內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觀”也應該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片面強調文言字詞的積累只會把文言文學習推到純粹技術化的尷尬境地。我們應該相信,文言學習也不能夠脱離語言學習的一般規律。當然,有意識地恰當的總結歸納文言字詞的用法是有必要的,這和片面追求文言學習字詞化不是同一個概念。

這堂課不足的是,因為重情感體驗,所以在字詞咀嚼的精微程度上還遠遠不夠。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能夠儘可能地多積累品味字詞,又能讓學生對人物和主題有較為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文言教學的較高層次了吧。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0

這是一節綜合應用學過的乘法口訣解訣問題的練習課。教材通過小動物放學回家的情境提供了很多數學信息,採用“你問我答”的數學遊戲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本班學生通過前面對乘法口訣的學習,已具備一定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他們能從教師出示的圖畫中發現數學問題並有條理地用語言表達出來,也具有一定的互評意識。大部分學生學習數學感覺輕鬆,愉快,上課思維活躍,勇於回答問題。對口訣的認識也逐步加深。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掌握情況,我對本節課作了如下設計:

一、練一練

將書本第23頁的三道練習題:1、算一算(口算題);2、看圖填空(看方陣圖列式);3、找新家(計算連線題)。讓學生利用課始十分鐘的時間獨立完成。

二、提問題。

1、看一看。(獨立觀察主題圖,看一看圖上都有些什麼?)、提一提。(要求學生,獨立提出一個問題,使這個問題既可以用加法解決,又符合用乘法計算的條件。) 

2、説一説。(請2個學生獨立彙報)

3、小結。結合剛才彙報的問題,進行總結性引導。要提的問題必須符合兩個條件,第一:要用加法計算,那麼問題一般都是“一共”類的問題;第二:還要能用乘法計算,那麼問題中所提問的對象,每一個加數必須是相同的。

4、試一試。(請同學們再試着提出更多的乘法問題,並列式解答)

由於在小結時,孩子們發現提乘法問題並不是很難,只要是“一共”類的問題,所提問到的對象每份數都相同就可以了,這個難點突破後,通過巡視發現,大部分孩子都在主題圖中找到三個以上的問題,並結合2~5的乘法口訣進行列式解答。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1

首先借助圖片《動物世界》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然後利用猜謎遊戲,使幼兒有意瞭解不同動物的臉部特徵……通過種.種手段,變枯燥的技法教學為形式多樣的趣味活動,培養了幼兒學習畫畫的興趣。

引導幼兒根據經驗和觀察,瞭解動物臉部的形狀特徵,在固定的形狀上進行添畫。考慮到幼兒對技法步驟不甚瞭解的情況,我在黑板上進行了演示,為了防止幼兒看不清楚的現象發生,示範環節我特意用比幼兒用的畫紙大一倍的宣紙演示了畫動物的臉的過程。經過幾個環節的教學,幼兒掌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回顧全課,幼兒在欣賞、觀察,動手、動腦中體驗了學畫畫的樂趣,享受了自主探究,自我表現的快樂,提高了幼兒的審美情趣,受到了傳統文化的薰陶。不足之處:若是能再多給幼兒創造些動手實踐的機會,畫出更多動物的臉,幼兒對畫畫的技法認識就會更深刻一些;如果再為幼兒多創設一些自主探究與互助學習的教學氛圍,對幼兒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將更有益處。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2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讚了在新疆紮根落户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徵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然而,課文所描寫的畫面與精神境界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差甚遠,學生初次學習這種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在備課時,我反覆參考了網上的一些資料,在教學中作了以下的嘗試:

一、力求構建新的教學模式

1.設計了“變序”教學。初讀課文了解課文梗概後,直奔與課文中心密切相關的段落,先學習“白楊樹的特點”,這就與理解“建設者的奉獻精神”自然銜接,而又在學生精力最充沛的黃金時段,集中學習課文主要段落。學習白楊樹的特點之後,自然引向前三個自然段,瞭解了白楊樹的生長環境;學習最後一個自然段,反顧全文,深入理解作者為什麼寫白楊樹。既突出了重點,又梳理了順序,條理異常清晰。

二、在閲讀過程中引導質疑

創新從質疑開始。創新的過程,必然要經歷積極思維。這節課,老師注意引導學生在閲讀中多思、深思,並提出問題。如,學生在閲讀爸爸説的三句話時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説樹,幹嗎用了‘堅強、不軟弱、不動搖’這些寫人的詞呢”這一問題極有思考價值,説明學生已初步從理解詞語聯繫到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這節課,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進行了聽讀質疑、合作討論質疑、反顧全文質疑,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所提出的問題又逐一得到了解決。可以看出,學生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多種手段突破難點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恰當運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教學時,我從網上下載了有關的圖片如,戈壁灘的飛沙走石,白楊樹的挺拔高大,並製作成 powerpoint演示文稿,幫助學生李潔白養生春的惡劣環境及白楊的品質。同時在板書設計上,圖文並茂,使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一目瞭然。

在教學實踐中,課堂的動態生成與設計有所偏離,細細想來,在教學中暴露出的問題讓我深思:

1.應尊重孩子閲讀的獨特感受和體驗。

“有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閲讀教學就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學生可以也一定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他們的朗讀就可以表達自己不同的理解、體會和感受。然而,在教學概括白楊的特點時,我又不知不覺得牽引在學生朝我心中的標準答案靠攏,忽視了學生在閲讀中的主體性以及獨立性。

2、要遵循孩子的認知特點

在教學時,有時一味的拔高教學要求。教學環節的處理缺少由易到難的銜接過程,一古腦的將問題直接拋給學生,讓學生措手不及。有時學生的問題已經回答的較圓滿,老師還是沒完沒了要求學生從更深層次去挖掘去理解。種種問題都是需要教者蹲下來,以孩子的眼光去理解課文。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3

經過整整一週的“集中備戰”,我們級部的研究課兼我個人的彙報課在今天下午的最後一節課終於完成了!一週以來,每天白日裏試講一遍,然後級部裏的老師們集體教研,對我的試講進行細緻的分析評價並給予指導,晚上自己琢磨並修改,如此反覆下來,今天下午的最後一講終於實現了最少的出現問題,可謂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我很欣慰,靜靜的回顧反思,的確收穫頗豐。

《紙船》這首詩選自泰戈爾的《新月集》,這一詩集中的作品描寫的都是一個兒童對世界、對自然的發現與感悟,其中所呈現出來的童趣與童真饒有詩意。《紙船》這首詩語言質樸而優美,細膩地描寫了兒童的心理與想像,其中透露出來的童真以及兒童對遠方世界的憧憬,具有一種獨特的美感與詩意,打動了眾多讀者的心靈,成為泰戈爾膾炙人口、廣為流傳的詩篇之一。

首先,本堂課的研究主題、設計思路、各個教學環節及落實情況應該説還是比較清晰的,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我個人的一些課堂應變能力及關注學生這塊也有了明顯的進步,這些都跟級部的老師們對我的指導是密不可分的,我衷心的感謝她們!

其次,孩子們都進行了非常充分的預習和自學,我的課前準備工作做的比較到位。試講期間,由於都是用的其他的班級,各班情況不同,而且我對學生的掌握等情況都不太瞭解,出現了種種的情況,同時這也説明了我的教學經驗太缺乏了,還很有待於提高課堂的應變能力。當然,試講中碰到的問題在老師們的指導下也讓我得到了鍛鍊並提高了認識。最後,值得重點關注的是這堂課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學完整首詩後的配樂朗誦詩歌環節中,多媒體音響沒能放出音樂來,使本來可以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的地方沒能理想的展現出來;課堂上,我的教學設計中的一些重要的提示學生的過渡語還有不清楚的地方,在講自學環節的《金色花》時,只讓學生自由朗讀並小組討論自學了,但沒有提示自學這首詩歌的中心問題“這首詩借什麼事物想表達什麼呢?”,因此造成後來學生們對這首詩的學習有些盲目;還有,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還需要進一步的加強,應強調學生們的學習,整堂課中我的“教”的痕跡還有些明顯,這也是我今後需要繼續努力的地方!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4

當我決定以《最後一頭戰象》一課作為本次研討課時,我就一直努力的閲讀學習“閲讀教學‘激趣導讀’創新教學模式”和“中高年級閲讀教學‘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模式”兩種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理論,認真地思考如何將這教學模式與這篇課文的教學有機的契合起來,符合我們農村學生的實際;同時我還在不斷的揣摩我的教學設計是否達到了創新學習課堂所應有的高度。終於,今天,我將自己對這篇課文的教學思考,展現在了大家面前。過程大家有目共睹,我也不再贅述,在這裏我只想真誠地給大家彙報一下。我在備課時候的幾點思考。説得對的,那一定也是大家的意見。説的不對的地方,還請專家、領導以及同行門批評指正。

《最後一頭戰象》是一篇情感深沉、內涵豐富、篇幅較長的動物小説,全文接近20__字。作者以時間為序,扣住“英雄垂暮”、“披掛象鞍”、“重返戰場”、“莊嚴歸去”四個感人的片段,用生動優美的語言記述了嘎羧生命歷程中最後的輝煌和尊嚴。結合我所任教班級的學生實際,確立下了這一課時的教學目標:根據單元訓練目標和課文篇幅較長的特點,指導學生用較快的速度閲讀課文。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點抓住描寫嘎羧動作、神態的詞語和有感情的朗讀來品讀課文中的重點段落,從而引導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體會嘎羧豐富的情感,並感悟嘎羧高尚的情懷。

一、如何解析文本?

有人説過: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當我們手捧一篇墨香濃郁的文章時,我們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去解讀它,一是站在作者的立場,復原或者重建作者的境遇與意圖;二是站在普通讀者的角度,思索我們從文章中讀出了什麼;三是站在教師的角度,思考我們要交給學生什麼;四是站在學生的角度,想想我們學習此文為何。為了更好的解讀文本,我開始翻閲與《最後一頭戰象》這一課有關的各種資料,哪怕隻言片語:其中包括作者的生平介紹,本篇課文的原文,作者創作這篇文章的初衷,讀者對這篇文章的評價等等。我想要想解讀文本,我們只有走進作者、走入文章的幕後,才能夠體會教者所需,學生所需。所以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有了作者的那句經典的話語,在理解“重返戰場”時有了原文內容的補充。

二、如何做到長文短教。

由於課文篇幅較長,內容較多,學生在理解上肯定會有一定的難度。備課前我也去查閲了有關長篇課文的教學方法,可以採取“直奔中心”法,即從整體入手,通過整體感悟,讓學生直接觸及中心正題,抓住重點段落進行研讀,放棄逐字逐句的講解。也可以採取“抓主舍次”法,即在設計時候我們應該找出文章的線索,理清文章的結構,通過仔細研讀後抓住主要的教學目標組織教學,做到突出重點而不面面俱到。於是在本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從整體上理清文章的脈絡,概括出四個場景,並以此為線索,抓重點場景講析;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現的幾種情感,以朗讀為主,在讀中體會戰象的品質,從而感受語言文字的生動,優美。

三、如何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對話。

當我讀完這一篇課文的時候,我也被嘎嗦有靈性、重感情的特點所吸引,更被它英武、忠誠、善良的精神所打動,它早已不是一頭戰象,它儼然成為了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我想這是每一位閲讀了這篇課文之後的讀者都會共鳴的想法。那麼如何讓學生也能夠體會到這些呢?畢竟學生的知識儲備、生活閲歷還不足以能夠憑藉一次閲讀感覺到。如何讓學生走進嘎羧的內心,實現與文本的對話。這成為了我備課時的一個難點和重點。我想只有通過對文章中重點字詞的體會,作者的細節描寫等等,讓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才能走進嘎羧的內心世界,於是在教學“披掛象鞍”這一部分的教學中,我們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塵”、“久久地摩挲”、“淚光閃閃”、“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這些詞句,體會嘎羧內心對曾經輝煌地留戀和回憶。同時,也把抓事件——品細節——悟感情這一學習方法教給學生,為後面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

四、如何實現小組合作交流學習。

新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品讀“重返戰場”和“莊嚴歸去”段落時,在總結“披掛象鞍”這段學習方法的基礎上,我想讓學生自己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自學這些部分,這樣既能夠檢查學生是否學到了這種讀書的方法,也能夠給於學生一個自我發揮和展示的空間。於是在課堂上,我就先出示自學要求,請學生以學習小組自由合作學習的方式學習,然後彙報交流。

五、如何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崔巒老師有一句順口溜説的是:“讀思議練重實踐,人文薰陶含其中”,通過閲讀我們不難發現,其實這篇文章還有很多的空白點需要學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戰場時“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親了又親”,“震耳欲聾”的呼喚等等,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點。於是課堂上我引導學生們開始思考久久的凝望裏嘎羧彷彿看見了什麼?在礁石上親了又親它彷彿在説什麼?在震耳欲聾的呼喚裏,它彷彿在呼喚什麼。這些口語表達的設計,即讓學生走進了嘎羧的內心,體會到他當時的情感,同時落實了“讀思議練重實踐”這一句話。

當然在這一課的教學中還是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教師的引導太多,束縛了學生。學生的思維還沒有被老師積極、有效的調動起來。教師的語言還不夠凝練、準確。我想這也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 綏稜教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5

在以往的教學中,教《愛蓮説》一課時,我從講解課題、作者入手,然後一句一句領讀,一字一字翻譯,直到文章中心、寫作方法,所有該講的,一句話也不漏掉,所有該做的課後練習,一道題也不放過。我那時所擔心的,考試時千萬別因為自己沒講到,而使學生不會做。至於對學生,我那時所關心的,是他們上課記不記筆記,下課複習不復習。有時候考完,自己也納悶:這道題明明在課堂上已經講過了,還反覆強調,一定得注意。結果還是錯得一塌糊塗,到底是什麼原因呢?當時更多的是責怪學生,並沒有從自身去找原因。後來,我換了一個思路:讓學生自己去學習,自己去發現。用這種方法上完課後我才真正明白了教與學的真諦。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只有老師為學生服務,才是教學思想根本的轉變。

八年級觀潮教學反思 篇16

依據略讀課文的教學特點,在課堂上我從這幾方面入手:

1、放手讓學生通過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等方式達到了讀準生字字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的目的。接下來我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兩篇短文的大意,並啟發學生《“打掃”森林》可採用把各部分意思連起來的方法,《人類的老師》可直接引用原文(即最後一自然段)的方法來歸納。

2、要學生劃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詞句,在旁邊批註,寫出自己的感受。通過自主閲讀,自主批劃,自主理解,自主感悟,自主質疑,讓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

3、以小組為單位在小組學習交流,組內人員相互學習和評價,培養了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再讓學生在全班進行交流,對於學生難以理解的地方我適時地加以點撥,引導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受到啟發。如在交流“大自然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聯繫的。這樣,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時,學生理解有一定的困難,我指導學生聯繫上下文、結合食物鏈圖示來學習就容易多了,這樣學生對課文就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入地體會到“生物真是人類的好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