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精選18篇)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1

“受到啟發”中,葡萄園主賣葡萄的方法與格羅培斯路徑設計方案之間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閲讀這部分內容,我直接放手,把課堂時間還給學生,引導他們採用讀書做記號的方法來畫出兩種賣葡萄的方法,比較結果,思考哪種賣葡萄的方法好,探究好在哪裏。充分尊重、信任學生,放權給學生,給他們獨立閲讀、思考、理解課文的機會,組織他們討論、質疑、交流,給學生充分表達自己思維的機會。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高,連平時課上經常沉默寡言的人也積極舉手發言:許多園主把採摘下來的葡萄放在路邊,向過往的車輛和行人吆喝,結果卻是很少有賣出的;而一個無人看管的葡萄園,只要你投入5法郎就可以摘一籃葡萄,結果卻是在綿延上百里的葡萄產區,這裏的葡萄最先賣完。在和諧的氛圍中,學生的感悟能力、創新思維得到了體現。他們驚訝地發現,賣葡萄的老太太就是那個“換一種思維方式”的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她賣葡萄的方式與眾不同,卻體現着人文的温情與魅力:她尊重他人,信任他人,給人自由,任其選擇。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精選18篇)

在此基礎上,再研讀格羅培斯的設計,引導學生們發現總結他這樣設計路徑與老太太的異曲同工之處:採用與眾不同、順其自然的方式,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他人,讓大家去尋找適合自己的東西······也就順其自然了。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2

在課前備課時,我認為格羅培斯之所以能設計出這最佳路徑,既是因為受到了賣葡萄老奶奶的啟示,同時也由於自身的嚴謹認真、追求完美。因此在設計教案時,我設想從“靈感促成”和“汗水澆灌”兩方面引導在引導學生體會路徑的“人性美”。在“汗水澆灌”一環節中主要引導學生圍繞“格羅培斯是一個怎樣的設計師?”展開教學,引導學生感悟到正是因為格羅培斯的細緻嚴謹,追求完美,再加上他“給人自由,任其選擇”的路徑設計,才使他的設計成為了最佳路徑。

而前面這50多次的設計到底不是沒有價值的,因為靈感不是偶然的,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但張處在聽課後指出,我這一設計是偏離文本中心的,因為這篇文章不是側重於介紹格羅培斯這個人,而是要讓學生明白“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給人自由與選擇的機會,其本身就是一種最佳選擇。”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3

在聆聽專家指導後,我對第二小節的設計做了如下的調整:

緊扣詞句:感受設計之難

1、創造這樣一個最佳路徑來,容易嗎?請同學們字讀課文的1、2兩小節,看看到底有多難?

交流。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路徑設計很困難?主要緊扣1、2兩小節中的一些詞句。相機出示句子。

★對迪斯尼樂園各景點之間的道路安排,他已經修改了50多次,沒有一次是讓他滿意的。接到催促電報,他心裏更加焦躁。巴黎的慶典一結束,他就讓司機駕車帶他去了地中海海濱。他想清理一下思緒,爭取在回國前把方案定下來。

(討論:修改了什麼?多少次?你體會到什麼?)

★格羅培斯從事建築研究40多年……大傷腦筋。

大家能不能想象一下,格羅培斯當時是怎麼想的?讀到這兒,大家有問題嗎?

▲格羅培斯是一個世界建築設計大師,從事建築研究已經40多年,攻克過無數個建築方面的難題,為什麼路徑設計卻讓他大傷腦筋?

▲比起迪斯尼樂園的設計,路徑的設計應該是微不足道的,簡直可以説是“小菜一碟”,為什麼會讓他傷腦筋?

(景點之間的道路設計並非如一般人所説的“微不足道”,而是與整體設計密切相關,是有機組成部分;因為他追求的不是“設計出”,而是“最佳”。)

2、那這樣一個令大師大傷腦經的路徑設計又是怎樣設計出來的呢?下面讓我們跟隨格羅培斯來到法國南部的葡萄園,一起來揭開心中的疑惑。

因為只有讓學生充分感受設計之難,才能凸現後面設計之妙,這是文本第三處對比之處。

通過這次活動,讓我明確了今後努力的方向,我會加強學習,刻苦鑽研,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4

在教學“武松喝酒”這一部分,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武松語言的句子,如寫他在酒店裏喝了三碗酒以後,店家勸他不要再喝了,武松一個勁地説:“你如何不肯賣酒給我吃?”“我吃了三碗,如何不醉?”“別胡説!難道不付你錢!再篩三碗來!”根本不相信“三碗不過岡”的警告,當店家好心勸阻他不要獨自晚上過岡、以防猛虎傷害時,武松更是出語豪壯:“就有大蟲,我也不怕。”“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讓學生自讀自悟,通過小組研讀,角色對讀,情景表演等形式表現體會人物性格。

教學的重點是“武松打虎”,打虎過程中最為驚險的是老虎進攻時“撲、掀、剪”三招,武松則避其鋒芒,以三“閃”應之。這三“閃”充分表現了武松的沉着冷靜、有勇有謀。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理解“閃”的字意,再與“躲”進行比較,體會“閃”字之妙,最後從武松只閃不攻自然體會出武松的沉着機智。然後讓學生找出描寫武松動作的句子,如“掄起哨棒,使盡平生力氣,從半空劈下來……”“把大蟲頂花皮揪住,按下地去”,“只顧亂踢”,“提起鐵錘般大小的拳頭,使盡平生力氣只顧打”。這裏的“掄”“劈”“揪”“按”“踢”“提”“打”等幾個字,字字千鈞,虎虎生風,形象生動地刻畫了武松勇武過人的高大形象,通過一默讀、二對讀,激發想象的方法理解過程。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5

今天的教學內容是分數乘分數,重點是鞏固和進化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

在教學實踐中我繼續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幫助學生達成以上的兩個數學目標。對於今天的“探究活動”沒有直接放手,這是因為學生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在整個得教學過程分為三個層次:

一、引導學生通過用圖形表示分數的意義,再用算式表示圖形,深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感知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二、以3/4×1/4為例,讓學生先解釋算式的意義,然後用圖形表示這個意義,最後在根據圖形表示出算式的計算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的過程是學生鞏固分數乘法的意義,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三、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獨立完成教材中的“做一做”,進一步達成以上目標,併為總結分數乘分數的計算積累知識。可以説整體教學的效果還好。

通過今天的課我對數形結合的思想有了更進一步的理解。由於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道理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圖形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在本單元教學中就顯得特別重要了。縱觀教材中,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也有着不同的層次,例如上學期的分數乘法(一)和分數乘法(二)中是利用具體的實物圖形,幫助學生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在本學期的分數乘分數中是利用直觀的幾何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道理;接下來的分數乘法應用中,我們還將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應用的問題;使用的圖形越來越簡約體現了教材對數形結合思想滲透的一個過程。

數形結合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抽象變為直觀的過程,而是抽象變為直觀之後,再從直觀變為抽象,也就是要講“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兩個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完整的是學生經歷數與形之間的“互動”,才能使他們感知“數形結合”,才能使他們能在解決問題時自覺地應用“數形結合”的方法。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6

一、大膽調整課堂結構,將課內與課外緊密結合。

《伊索寓言》是由《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蟬和狐狸》三篇寓言組成的,由於這三篇寓言篇幅短小、語言通俗,因此,我將前兩則寓言放在第一課時教學。第二教時主要是完成《蟬和狐狸》的教學。教學時,我將課外寓言引入課堂,先用學過的《狐狸和烏鴉》和《蟬和狐狸》進行比較閲讀,弄清烏鴉為什麼會受騙,而蟬卻沒有受騙?從而理解寓意“聰明的人善於從別人的教訓中吸取經驗。”然後,相機拓展,又補充了幾則伊索寓言,真正做到了“把文讀短,把書讀厚”。

二、重視挖掘文本內涵,將補白説話與複述課文結合起來,培養創造性思維。

“想象是思維的一朵奇葩”。有經驗的教師要善於挖掘文本的內涵,尋找能夠進行想象訓練的訓練點,在課文情境中進行補白説話訓練。如果教師準確地把握住了補白訓練的訓練點,既能很好地突破教學難點,領悟文本的核心價值,又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如:第一教時,《狐狸和葡萄》的教學重點就放在“想象狐狸想了哪些辦法去夠葡萄”這個想象訓練上,在進行語言訓練的同時領悟寓意。《牧童和狼》的教學重點放在“狼真的來了,牧童喊救命,村民們是怎麼想,怎麼做的”想象訓練上,從而理解“説慣謊話的人,即使説真話,也沒人會相信”這個寓意,最後要求學生能將想象內容放進文本中,進行創造性複述。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7

《植物媽媽有辦法》是一首詩歌,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科學知識用韻文的形式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語言琅琅上口,是一篇百讀不厭的科普作品。這篇課文形象生動地講述了蒲公英、蒼耳、豌豆三位植物媽媽傳播種子的方法,很適合小朋友閲讀。

課標指出:語文課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為體現這些新的理念,實現既定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標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時,我遵循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圍繞本年段研究的小專題,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學生為主體,讓每個人有嘗試的機會和自主選擇的權利,通過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地聽、説、讀、問、評、議等去實現,堅持把“讀”的訓練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這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注重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揭示課題《植物媽媽有辦法》後,我引導學生圍繞課題質疑。讀了課題,你有什麼感興趣的問題想提出來嗎?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為下一步的讀書探究打下基礎。

二、培養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

為了幫助理解本課的重難點,我讓學生自讀自悟這幾位植物媽媽是靠什麼傳播種子的,並用筆畫出有關的句子,再自由説説喜歡哪位植物媽媽的辦法。在學習課文時,我重點帶領學生一起學習了蒲公英媽媽的這一段,抓住“降落傘、紛紛”等詞去感悟,通過評讀、賽讀、想象閲讀、師生對接讀等形式反覆朗讀體會,為第3、4小節的學生自學作好鋪墊。這樣一來,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並讓學生的語言能力、思維能力統一發展。

三、培養了學生蒐集信息和編寫詩歌的能力。

我課前佈置預習,讓學生收集一些植物,並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各種植物,瞭解植物種子傳播的一些辦法。在教學時,我讓學生各自介紹瞭解的一些植物知識,從而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另外,我還模仿課文自己編了一首小詩,讓學生細細品味,自己也試着編一編詩歌。

為了讓他們上課認真傾聽,我採用了課前講清要求,課中評讀、賽讀,想象閲讀,交流資料、編詩歌等方法,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效果還不錯。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8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是探究者,體驗者,發現者。我努力讓教學過程成為學生自主發現、自主探究的過程,成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我的引導和啟發,讓學生有所發現和收穫,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先通過學生自主識字來培養他們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在鼓勵他們同桌合作識字,並全班交流識字方法,識字過程體現循序漸進,先認讀帶拼音的詞語,再讀不帶拼音的詞語,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記字形,組詞,最會彙報交流。

質疑是學生自主學習的標誌。要搞好素質教育,減輕學生的負擔,教師必須以“學生”為本,以“學”為中心,把“質疑”的權利歸還給學生。平時鼓勵和引導學生善於質疑問難,讓學生在質疑問難中激發主動探究新事物的熱情,從而讓學生主動地、生動活潑地學習,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學生讀通讀懂的基礎上,我讓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再讓學生抓住主要內容進行質疑,為下節課帶問題學習課文做好準備。

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主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讓他們多讀書,多思考,多交流,多表達。讀書指導具有層次性。利用圖標“我能讀準。”“我能讀流利。”“我能讀好。”來推進教學。

教師指導學生寫字不到位,指導書寫只用了5分鐘,時間有些短,沒有針對全班共性問題進行重點指導。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9

20__年12月15日,我參加了濟寧市語文教學能手比賽。13日的下午抽籤確定上課的內容。我抽到的上課內容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五年級上冊第21課《圓明園的毀滅》,這是一篇精讀課文。一天多的時間,既要熟悉教材,設計教案,又要製作課件,那緊張是可想而知的。雖説有近25年教學經驗,但也不敢輕視。若説連做夢都是“圓明園”,那是毫不誇張的。歷經潛心地研究教材,精心地設計教案,心地製作課件,於15日那天成功執教了此課。至於成績如何,且不評説。就執教的過程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一堂課,經過反思才能促進教學。一堂展示課,更需要反思,這樣才能真正提升教學,成長自我。為此,我對執教《圓明園的毀滅》一課進行反思。

《圓明園的毀滅》描述了圓明園昔日輝煌的景觀和慘遭侵略者肆意踐踏而毀滅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燦爛文化的無限熱愛,對侵略者野蠻行徑的無比仇恨,激發人們不忘國恥,增強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課文語言簡潔,結構嚴謹,構思頗具匠心。題目為“毀滅”,卻用了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把美的東西毀滅了,這是一個悲劇。魯迅先生説過:“悲劇,就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撕毀給人看。”所以,“圓明園”這一“毀滅”的悲劇,更能激起學生的痛心與仇恨。文章前後內容為圓明園的“輝煌”和圓明園的“毀滅”,這兩者緊密聯繫,一揚一抑,一美一毀,愛恨交織,通過閲讀感悟,讓學生了解這一屈辱的歷史,激發愛國之情。這就是教學的重點。圓明園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的記載,引導學生讀文、感悟、想象,在腦海中再現其昔日輝煌景觀是教學的難點。

新課標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據此,本課教學設計緊扣“以人為本”“以學定教”,“以讀為本”“以讀促情”,“以情為本”“以景激情”“以史激情”之理念,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主線,以教材為主源的原則。引導學生在閲讀中有所思,在閲讀中有所悟,在閲讀中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落實這一理念,讓學生歷經“走近圓明園——走進圓明園——走出圓明園”的教學流程,使學生“愛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閲讀中飛揚。

一、激情導入,走近圓明園。

上課伊始,開門見山地板書“圓明園”三字,齊讀後,讓學生就瞭解“圓明園”的有關信息作以簡單的介紹。而後,教師補充相關資料。特別針對“圓明園佔地5200餘畝”與當時上課的多媒體教室進行比較(我臨時速算出多媒體約200平方米):圓明園佔地面積是多媒體教室的1700倍。就是如此,學生也不可能立刻建立圓明園佔地多大的概念。我就先讓學生在頭腦中思考多媒體教室的10倍有多大,然後依次思考100倍,1000倍,10000倍,17000倍,最終,讓學生對圓明園佔地面積之大有初步的概念。

學生對圓明園有了初步瞭解後,我深情感歎道:“同學們,就這樣一座被世人稱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在1860年10月,被兩個強盜的一把大火‘毀滅’了。”感歎的同時板書“的毀滅”三個字。至此課題目板書完畢。再讓學生齊讀課題,並強調“毀滅”要讀得低沉、哀緩。

而後,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並交流初讀課文後的感受。“辭動而情發。”學生“愛” “恨”之情感得以初步激發,已引導學生走近了圓明園。

二、以讀激情,走進圓明園。

學生默讀2、3、4自然段,並作簡單的批註。教師巡視點撥後,開始引領學生走進圓明園。

首先,讀悟第2自然段。讓學生在文本的對話中,在課件演示中理解“眾星拱月”之“獨具匠心”的佈局特點。

其次,品讀第3自然段。品讀中,引導學生抓住“有……也有……”“有……也有……”“……,還有……”“不僅有……還有……”等等一系列的關聯詞,理解圓明園中的景觀眾多;品讀中,引導學生理解“金碧輝煌”“玲瓏剔透”是什麼形態,“詩情畫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建築及景觀之風格各異的特點,在學生的頭腦中初具映象。為進一步激發對圓明園景緻的讚美之情,通過課件欣賞“民族建築”“西洋景觀”相關圖片,同時,教師隨機補充有關資料,如適時簡介“買賣街”“山鄉村野”“ 平湖秋月”“雷峯夕照”“蓬萊瑤台”“武陵春色”“西洋樓”……

為讓學生對圓明園建立整體美,課件播放圓明園復原視頻,教師隨課件聲情並茂地解説:圓明園被譽為“萬圓之園”,它是我國無數能工巧匠智慧的結晶。園中著名景觀達145處,風格各異,不僅有民族建築,還有西洋景觀。“漫步園內,有如漫遊在天南海北,飽覽着中外風景名勝;流連其間,彷彿置身在幻想的境界裏。”

至此,教師引領學生跟隨作者走進圓明園,盡情地飽覽了“恍若月宮”的奇景。

再次,品讀第3自然段。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為什麼説“它又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然後,課件出示“青銅禮器、名人書畫和奇珍異寶”的典型圖片,讓學生對當時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而讚歎。

最後,引導學生迴歸朗讀第2、3、4自然段,讀出欣賞、自豪、讚美之情。此時,只有此時,學生才真正在文本載體的引領下,走進了圓明園。

可是,當英法聯軍侵入北京,闖進圓明園之後又是怎樣的情景呢?教師悲憤地説:“但是,我國這一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已灰飛湮滅。華麗的殿堂樓閣已成一片廢墟,讓人流連的美景人們心酸的回憶。園內的奇珍異寶,有的被毀壞,有的流落他鄉陳列在別人的博物館裏。這是為什麼?是誰毀滅了美?是誰毀滅了圓滿無缺、光明普照的圓明園?法國著名作家雨果憤慨地寫道:“有一天,兩個強盜走進圓明園,一個搶東西,一個放火。……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

引導學生自讀第5自然段,結合資料領會“統統”掠、“任意”毀、“放火”燒的強盜行徑和野蠻罪行。然後,播放電影“火燒圓明園”的片段。學生猶如走進圓明園,目睹了英法兩個強盜的無恥行經,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發聯軍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學生的內心深處,激起學生“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

三、昇華情感,走出圓明園。

教師過渡語:“圓明園就這樣化為灰燼,就這樣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就這樣只能浮現在我們的夢中。圓明園的毀滅僅僅是我們炎黃子孫的損失嗎?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兩個“不可估量”重點領悟。

教師蕩氣迴腸地總結:“這把火,燒燬了園林藝術的瑰寶;這把火,燒燬了建築藝術的精華:這把火,燒燬了耗資5億3千萬兩白銀、歷時151年才建成的萬園之園。但是,這把火,燒不毀英法聯軍的滔天罪行,燒不燬炎黃子孫的刻骨仇恨,更燒不毀中華民族的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頑強精神。圓明園的殘垣斷壁時時刻刻提醒我們:(引出)落後——就要捱打!”此時,學生會感慨萬千:對強盜的刻骨之恨,對祖國的深切之愛。在老師的激情下,讓學生拿起筆將內心的話語記寫下來。寫後,讓學生帶着或讚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讀一讀自己的感慨或抒懷。教室裏想響起的陣陣掌聲,將課堂推向高潮。

此刻,屏幕上出現八個大字:“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我的預案是讓學生齊讀而昇華情感。然而,我的靈感頓生:讓學生全體起立,舉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國恥,振興中華!”這聲音迴盪在氣宇軒昂的教室裏,這聲音迴盪在情緒激揚的每個學生的心頭!

一堂課結束了,這是一堂“愛”與“恨”的課,這是一堂“讚美”與“憤恨”的課。一堂課結束了,可學生們的愛國情懷卻飛揚起來。

總之,本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文本為依託,以情感為紐帶,以現代技術為手段,以學生髮展為目的,力求着眼於自主閲讀,致力於課堂優化,努力營造和諧、民主、平等的學習氛圍,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自主閲讀、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實學生語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10

綜合本課教學,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注重了課堂的高效。在本課閲讀教學中,不僅有對課堂內容的學習,還有對神話故事特點的瞭解。不僅注重了對重點的理解,而且選擇對於相關內容注重了取捨;不僅落實以讀為主的教學策略,還關注瞭如想象、對比、文本補白等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讀書注重了多種感受,注重了讀的層次的遞進。

二、注重了三維教學目標的落實。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態度、情感、價值觀

本課教學我注重了三維目標的落實。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不斷進行了讀書、想象、表演的訓練,能力在老師一次次鼓勵和讚賞中得到鍛鍊和提高;學習的過程體現了認知的過程和情感發展的過程,為什麼要補天?怎樣補天?結果怎樣?正式源於事情發展的過程,也符合人一般性的認知過程。由天破了學生感受很可怕到由此而產生的對人類的擔心,到要急於去救人,從而不畏艱辛先找五彩石、再煉五彩石、最後補天成功後快樂的心情,都呈現了情感的發展歷程。而同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饒有興趣,積極思考,大膽想象,熱情參與恰恰表現出他們對於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在學習中以主人翁自主參與的寶貴意識,同學們因為天破而感受可怕,通過想象置身故事中,感受着女媧的艱辛,快樂着補天成功的快樂,這不正是孩子們最真誠的情感嗎?神話故事如果不能正確引導,學生的認識有可能停留在神話故事本身,甚至深信不疑神話內容,相信有女媧、人是女媧用泥捏的,女媧真的補天。那麼盡信書不如無書,學生會墜入唯心論,帶有了迷信認識。我適時地追問學生:“真的有女媧嗎?真的有女媧補天這件事嗎?”從而讓學生對這件事產生懷疑,老師告訴學生這都是神話,但是為什麼神話故事會流傳至今呢?那是因為人類由於科學條件不發達,對面對災難時無助時的美好向往,對於女媧高尚精神品質的讚揚,和對幸福的渴望。再經過延伸拓展,這樣,學生對於女媧補天所展現的精神和品質就有了正確而深刻的認識,從而有助於培養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將來爭取做像女媧一樣的人,為民造福。

三、開發利用了課程資源。課本只是一個參考,如何利用好課文應該是每一位執教者應該深入思考的問題。從文章本身來看,是一篇有趣的神話故事,但是我們要思考女媧補天的故事淵源流傳、至今仍耳熟能詳,是為什麼呢?所以我們還應該從女媧身上挖掘出女媧的神通廣大、不怕困難、造福人類的高尚品質和偉大精神。從而拓展延伸當代的女媧精神,如白衣天使堅持在非典一線,人民子弟兵奮不顧身,環保衞士的無私奉獻都是“當代女媧”,從而賦予女媧補天更新的現代含義。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教學我通過“攥”和“仍”兩個看似簡單的動詞統攝全篇。在認讀生字中,出現“攥”和“仍”,通過做動作,讓學生初步感知這兩個動詞。然後,根據這兩個詞,整體感知課文,抓住主要內容。接着從“攥”字進入文本,去欣賞湖水美麗的景色;從“仍”字出發,去了解那個小孩對湖水的破壞。最後吧“攥”和“仍”這兩個動詞連到一起,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去發現其中的意藴。

1.以文本為依託,採取多種方式充盈學生心靈

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抓住重點句,聯繫上下文,聯繫插圖,聯繫生活積累,想象湖水裏倒影的景象,來豐富文本的內涵,使文本變得具體、詩意而具體起來。學生想到了倒映在湖中的山石、花草、樹木、飛鳥、遊人,以及小魚,並想象着這些來朗讀這個重點句子,使文本活躍在學生的腦海中。緊接着扣住一個“仍”字,讓學生想象扔進香蕉皮的湖水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再一次勾勒湖水的景象,與前面的美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兩幅截然不同的圖畫在學生心中形成反差,足以讓學生心靈受到震撼!

2.在語言、情景的對峙中啟迪學生智慧,完善學生人格

本節課通過對峙來震撼學生的心靈、啟發學生思考。通過“攥”和“仍”的對峙,讓學生比較、發現,學生的思維如泉湧,“跳起來摘桃子”,發表了十分精彩的看法。通過“仍”前後湖水景色的強烈對比,形成理解的張力,震撼這學生的心靈,達到了學生心靈與文本和諧共振的境界。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12

注重“創設情境”是《數學課程標準》中一個新的亮點。它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更貼近學生的社會生活,符合學生的認知經驗。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然而,“創設情境”是教師個人的任務還是由師生共同完成,是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兩種不同的做法。下面就“積的近似值”教學,談幾點自己的思考。

首先,應避免情境由教師備課時一個人精心設計好,避免問題由教師提出來,避免學生始終被教師“牽着鼻子走”。這樣,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習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要在師生互動的過程中自然生成問題情境。本課教學從討論“買菜時應該考慮瞭解哪些信息呢”入手,瞭解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的真實想法。在充分尊重了學生看法的基礎上提供相關信息,使每位學生都成為情境的創設者。本課還創設了“填寫發票”的問題情境,通過聯繫剛才大家解決的問題,提出“你能幫賣方填寫一張發票嗎?”,使學生產生“填寫發票”的需要。然後指導學生親自嘗試填寫發票的過程,在填寫過程中引導學生掌握填寫發票的方法,從而獲得了“必要的數學”。在這個解決問題的情境中,思考的主體 是學生,教師只是根據學生隨時出現的問題加以針對性的指導。學生始終是問題情境的主動參與者。創設情境並非是教師的專利,教師應該積極引導每位學生參與到情境設計的過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其次,應避免削弱學生的主體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較少,討論的焦點應避免停留在“積應該保留幾位小數”上,要引導學生進一步體會“積的近似值”的應用價值。本課教學讓學生在實際應用中(根據計算結果幫賣方開發票寫金額)產生疑惑,並嘗試自己解決,進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達成共識(錢應根據實際情況保留兩位小數),再進而能正確運用於實際生活中。

最後,要充分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針對性強,且具較強的開放性。學生討論的焦點也最終落腳在“哪種結果更合理”上。從而在討論合理性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到“積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力求每位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在例5教學後,安排三個層次的練習加深理解:其一,舉出老師生活中購買東西的例子,有的錢保留一位小數(商場不收分了),有的錢保留整數(自由市場討價還價,瞭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讓學生認識到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保留;其二,通過一道應用題的練習,讓學生按老師的要求進行多次保留,比較哪個值最精確,從而讓學生明確,數位越多越精確;其三,安排一道計算結果正好是兩位小數不需要保留的應用題,讓學生明確取近似值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在最後的鞏固練習中結合生活實際,根據3個商場的價目表,讓學生設計購買3樣東西的方案,由於學生要考慮到價格、質量、路程、時間、信譽等問題,因此出現了多種方案,是一道開放題。學生既得到了技能訓練,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培養。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13

教材僅僅是個例子,教師要能走進教材也要能領着孩子走出教材。在知識拓展延伸這個策略上,老師能從課堂的教學之初貫穿到教學的始終,這一點是可喜可賀的,更難能可貴的是在教學的環節中,還設計了拓展延伸,厚實底藴,融説寫於一爐。

當然有成功之處就有不足之處,首現是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高度,具體表現在,對文天祥的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的實質還沒有領悟到位,其實作者在文章的首聯就説了他自己不會投降的根本原因,那就是從小飽讀儒家經典,自幼就經過經典薰陶,潛移默化中受到儒家思想的根本“殺生成仁,捨生取義”的影響;雖然我在課堂補充了十三“經”,但沒有能夠更深層次的挖掘儒家的思想,給學生真正意義上理解,也給學生對文天祥的認識帶來一個淺淺的缺陷。

其次,在詩歌的教學上,我有了一個意外的設想,是不是針對不同年級,提出不同的教學要求,讓詩歌教學體現一個整體的序列。

再次,詩歌教學要入準重點,當從文本出發,教給學生方法,當然這節課,我已經交給學生賞析的方法,但還是感覺力度不夠,當重點的就要重重的講,更要在以後的教學中避輕就重,狠抓關鍵點。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14

對於本節課的講授,我主要採用了這個綜合應用活動,具體分以下三部分。

1.猜想1億有多大

提出問題“你能想像1億有多大嗎?”,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結合生活經驗,先猜想一下1億有多大,引出所要研究的課題。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1億”這個數,理解了這個數的意義,但由於沒有直觀的感受,最初完全是憑藉感覺隨意猜測的。學生想到的事物可能很多,對同一事物的猜測結果,也將是大不相同的。教材利用這樣一個問題,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2.探究活動範例

首先,確定研究方案。學生先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研究選擇測量“1億張紙摞起來的高度”。再思考如何進行測量,制定具體的研究方案,分析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學生髮現找1億張紙直接進行測量是不現實的。進一步分析,不能直接測量怎麼辦?有的學生想到,可以先測量一部分,再推算出整體是多少,確定了由局部推算整體的研究方法。

接着,進行實驗。呈現兩組學生分別測量100張紙和1000張紙的高度的具體實驗操作過程。學生選擇不同的基數進行測量,誤差也是不同的,基數越大,誤差越小。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選擇的基數不同,實驗的精確度也會不同。

最後,驗證猜想。學生根據實驗結果,推算出1萬張紙和1億張紙的高度,驗證猜想。但“1萬米高”這個 結果對學生來説也是比較抽象的,教材通過與“珠穆朗瑪峯”高度的對照,讓學生直觀感受1萬米有多高,進而想像1億有多大。

3.討論交流。

教材安排了一個各小組間互相交流實驗方案的環節。通過交流豐富學生對1億有多大的感受。並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悦,培養向他人學習,與他人溝通和交流的習慣。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一下問題:

1.允許學生大膽猜想。在猜想1億有多大的時候,學生根據不同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可能會結合不同的量進行猜想。例如:1億粒大米能裝滿一間房子吧!1億本書摞起來有一座山那麼高吧!等等。而且對同一種事物的猜想可能是不同的,爭論可能會非常激烈。例如,有的學生可能認為1億粒大米能裝滿1間房子,有的學生可能認為大米粒那麼小,一個大衣櫃就裝下了。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允許學生大膽的想像,讓學生的好奇心得到充分的滿足,讓學生充分的爭論,激發起學生探究的慾望。

2.適時進行指導。在學生所猜想的事物當中,可能有一些超出了學生能夠實驗測量並進行推理的範圍。但教師此時不要急於否定學生的想法,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驗證自己的猜想,探索研究的方法。在確定研究對象的時候,教師可以提示學生考慮實驗的可操作性,選擇容易找到,並容易測量的材料。在設計具體的實驗步驟的時候,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察:選擇不同基數的物品進行測量,對實驗的精確度會有影響。

3.提供幫助學生對照感受的素材。學生通過實驗推算出了結果,但這個結果可能也是比較抽象的,很難想像得出來。教師應提供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素材,幫助學生與實驗結果進行對照,直觀感受實驗結果的大小,進而體會1億有多大。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15

不等式一章,對學生來説是難點,把握好教學很關鍵,我經過教學反思見下。

1、教學“不等式組的解集”時,用數形結合的方法,通過藉助數軸找出公共部分求出解集,這是最容易理解的方法,也是最適用的方法。用“大大取較大、小小取較小、大小小大取中間、大大小小取不了”求解不等式,我認為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有易於培養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兩者皆用。

2、加強對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量關係的數學建模思想教學,體現課程標準中:對重要的概念和數學思想呈螺旋上升的原則。教學中,一方面加強訓練,鍛鍊學生的自我解題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糾錯”題型的練習和學生的相互學習、剖析逐步提高解題的正確性。

3、把握教學目標,防止在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時提出過高的要求,重點加強文字與符號的聯繫,利用題 目中含有不等語言的語句找出不等關係,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答問題,注意與利用方程解實際問題的方法的區別(不等語言),防止學生應用方程解答不等關係的實際問題。

4、本節課 課堂容量(安排的例題的題量太多)偏大,而且在思維上也有比較特殊的地方,從而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的思考的時間不夠,課堂時間比較緊張。因此今後在課時的安排上要儘可能的安排更多的課時,以減少每一節課的課堂容量,給學生更多的思考時間和空間,提高課堂的效果。同時還要重視思考題的作用,因為班上有一部分同學體現出基礎比較紮實,而且對數學也比較有興趣,出一些比較難的思考題,能夠讓這部分學有餘力的同學能有所提高。

5.從課堂的效果來看學生對象客觀題這樣的題型(如:選擇題、填空題)用特殊方法解題的思維還不夠,他們總是擔心會出問題,特別是選擇題缺乏比較和分析的能力,因為選擇題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題型,它的特殊性在於這類題目的答案是已知的,有的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根本就不看題目中的四個選擇答案,實際的解題過程中對於選擇題來講能把四個答案選項分析清楚對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準確性是很有好處的。但本節課中出現的解客觀題的一些特殊的方法在解與不等式有關的題目時特別的有效,但是如果不等式的問題中出現了分類討論的情況,特殊的方法就有它的侷限性,這時就需要學生能夠靈活處理了。問題中出現了分類討論的題目一般來講都是比較難的題目,教學上我的處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出現了這類問題就具體跟學生講解,在學期末的複習時候再跟學生總結。因此要求學生在使用特殊方法用選不等式教學反思教育。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16

作者就是從一件很小的事物中發現了美。你現在認為什麼是美?在我們身邊哪裏也可以找到美?”

在教學中,儘管我課前精心備課,努力挖掘教材。但是,整堂課上了下來後,也留下了很多的遺憾:

1、課堂駕馭能力十分欠缺。課堂教學中總是被自己備好的課所牽制,按照自己已有的思路一步步開展教學,對於課上突發的意外情況不能很好地處理與引導。

2、雖然教學中注重了感情朗讀的指導,但是學生的朗讀效果、朗讀的層次感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在朗讀指導方法上自己還缺少一些有效地方法。

3、通過教學,我感到自己設計的一些提問過於細碎,總感覺自己在課堂中一個勁地在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問題。一節課下來,自己沒少忙乎,可學生的情感總是處於一種很平的狀態。激發學生的情感方面是我這節課很薄弱的一個環節。

4、新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學中,我總是一味地牽着學生學習,大膽放手讓學生學習方面做得很不夠。

5、板書設計也有所欠缺。設計板書時只注重了簡潔,對看不見的美“謙讓美、奉獻美、敬老美”等沒有在板書中凸顯出來。如果能將這一點表現出來,會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6、本課教學中忽視了寫作方法的指導,沒有為“學生寫生活中的美”做好鋪墊。

其實,教學中暴露出得問題還有很多很多。這些都充分説明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技巧、教學機智、把握教材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等方面的能力十分欠缺。在今後教學中,我要更加努力學習,總結與反思,使自己取得更大的進步。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17

我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為了使學生能更好地瞭解凡卡的悲慘遭遇,激起他們對凡卡的同情和對當時黑暗社會的痛恨。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外,我還引導學生將課文的插圖與相關內容聯繫起來。通過對比,發現矛盾,產生疑問,然後討論解決,這樣做對深入理解文章中心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凡卡》一文的插圖主要描繪了在聖誕節前夜,凡卡等老闆,老闆娘和幾個夥計到教堂做禮拜之時,在鞋店偷偷給爺爺寫信的情景。在凡卡的身後,是一個高大的鞋架,架子上擺滿了各種楦頭和皮靴……而文章的第十自然段中卻有這樣一句話:“我原想跑回我們村子去,可是我沒有鞋,又怕冷……”

當學到這段內容時,與插圖對照,學生很快就產生了疑問:為什麼鞋店有那麼多鞋,而凡卡卻説沒鞋穿呢?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展開了討論。有的説:“鞋是賣錢的,他那樣穿,哪能買得起,只有有錢人才能穿上鞋”;有的説:“課文中莫斯科是個大城市,房子會是老爺們的,自然,鞋店也是有錢人光臨的地方”……接着我又問:“當老闆看到大冷天凡卡不穿鞋時,為什麼不送他雙鞋穿呢?”經過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那些有錢人是不會可憐、同情、幫助窮孩子的,有的只是對他們兇殘的虐待,可見這個社會是多麼的黑暗。

課文《最佳路徑》教學反思 篇18

上完《梅花魂》這一課,我的心裏湧動着一種激動,洋溢着一種感動,為自己,也為學生。下面,我從以下兩點談談自己的收穫。

一, 透過窗口看世界,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文本只是教學的一個小小的窗口而己,如何藉助小小的窗口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我們語文教師必須要研究的東西,也就是説我們教師必須充分利用此窗口為階梯,創造性地去拓展文本相連的以外的內容,適時地引進推薦給學生,既擴大閲讀的量,又能為深度理解文本服務。

為了讓學生更容易進入課文,我利用多媒體教學。在教學伊始,我讓學生在欣賞完美麗的梅花圖片後,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寫梅花的詩詞,然後用多媒體出示王冕的《墨梅》,王安石的《梅花》,陳毅的《紅梅》,陸游的《詠梅》,以及毛澤東的《詠梅》,讓學生吟詠,在吟詠中加深對梅花特點的認識,以及對梅花品性的瞭解。在課快要結束時,適當地引入兩首現代的詩歌《遊子情懷》和余光中的《鄉愁》,讓學生加深對外祖父思鄉之情的理解,昇華了學生的情感,同時也深化了對梅花魂的理解。讓學生漫步在文化的長廊裏,沉浸在濃厚的文化意藴裏,課內外融合,使本節課不僅有了廣度,還有了一定的深度。在教材中以小見大,融進大語文教學觀,有這樣日積月累的教學,孩子們的心便不會拘於孤陋寡聞,視野也一定會達到星垂平野闊的境界。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理由也有責任撥開層層迷霧,讓詩性的陽光灑進孩子的語文生活,讓我們的學生更多一份語言的醇厚與靈動,更多一份精神的豐裕與深廣。我們願做一個牧羊人,把可愛的孩子們引領到最肥沃的草地上去盡情享受。

二, 點燃孩子的激情,提升生命的價值

語文課程具有審美的特點,遵循這一特點,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努力在情感上下功夫,讓學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切己體察中悟情,在展開想象中融情,在參讀互訓中升情。我知道課堂上激動學生的是情,打動學生的是情,震憾學生的也是情,而教師的情感對兒童來説是導體,是火種,學生面對情感豐富的老師,身處充滿激情的氛圍,一定會有情真真,意切切感受。因此,整節課我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讓學生漸入佳境,尤其在講到中國歷史上出了哪些有氣節的中國人的時候,教學達到了高潮,孩子們的小臉通紅,情緒高漲,他們想到了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想到了詩人文天祥,以及他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詩句。想到了__,王二小……説他們就是一束束昂首怒放,剛強不屈的梅花。望着他們一張張因激動而漲紅的小臉,我感受到自己正在和他們一同成長,他們分明感受到了梅花魂就是民族魂。可以看出,學生被外祖父的這種深切的愛國情意打動了。他們的心中也湧動着一顆中國心。

我分明看到了文本的背後是海洋,是天空,是豐富生命的心際網絡。當學生感到有一滴聖潔的露珠滴落到靈魂深處的時候,當學生被沒膝的豐草所震撼的時候,當學生被蜻蜓的薄翼感動莫明的時候,他們的情感得到了昇華,他們的生命價值得到了提升。

這節課也存在一些缺憾,比如由於時間有限,朗讀的指導不夠到位,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時間不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