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碗少年教學反思(精選23篇)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1

我教學《頂碗少年》一課時,我主要是通過指導學生閲讀頂碗少年兩次失敗後的表現來感悟少年在挫折面前永不放棄的精神。為了引導學生突破這一重點,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少年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語句中體會到的?然後讓學生品讀課文,找到相應的句子,抓住少年的神情表現來感悟少年在連續兩次失敗後永不放棄的精神。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精選23篇)

在學生感悟理解的同時穿插觀眾的反應,老者的描寫,既深化了少年的形象又適時進行習作的指導。通過閲讀課文,弄清故事的梗概,瞭解課文的表達順序,抓住重點句子理解,把握主要內容,弄清頂碗少年是怎樣面對失敗,堅持一次次表演,最後獲得成功的。通過分析領悟作者看錶演時受到的啟示;感悟“失敗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培養學生面對挫折應有的信心和勇氣,領悟做人的道理。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2

昨天上了《頂碗少年》這一節課,效果感覺還可以。一個是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比較透徹,另一個是提的幾個問題以及練筆安排都基本達到了目的。

《頂碗少年》的原文,結尾是這樣寫的:在以後的歲月裏,不知怎的,我常常會想起這位頂碗少年,想起他那一次的演出;而且每每想起,總會有一陣微微的激動。這位頂碗少年,當時和我年齡相仿。我想,他現在早已是一位成熟的雜技藝術家了。我相信他不會在艱難曲折的人生和藝術之路上退卻。我確信,他是一個強者。

在這裏,作者並沒有全部是在講道理,而是多了一份對回憶的梳理,多了一份對“頂碗少年”的祝福。如果自己看了原文,問題我會設計成:以後,“頂碗少年”將成為一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對你有什麼啟發,請你聯繫實際談談。我想,這樣的設計更符合編者的意圖。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去年上《最後一頭戰象》一課,按照我的統計,《最後一頭戰象》原文與課文相比較,共刪減文字約2464個字,302個標點符號。其中,刪去的文字寫到了這些事情:嘎羧為什麼要繞着寨子走三圈?我與波農丁為什麼要跟着嘎羧?嘎唆駐立江灘,我想到了什麼?……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原著中找到答案。因此,師生在課前或課後,讀原著以及作者的其它作品,不但有利於更好地理解課文,還可以為完成為完成小練筆、口語交際及習作提供很好地幫助。因此我建議教參能保留原文,或者把一些刪節掉的原文提供給老師們參考,讓我們更好地瞭解作者與編者的意圖,完善自己的教學設計。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3

《頂碗少年》這篇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一、品讀中,悟課文

在大展示中,各小組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心靈與文本撞擊,在撞擊中觸動,真正讀出了自己的心裏感受。從而使學生在讀中具體地感受到頂碗少年的精神。例如學生在分析:在輕鬆幽雅的樂曲聲裏,只見他頭上頂着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卧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學生只知道這句話是對頂碗少年表演的具體描寫,但缺乏想象,體會不到當時的驚險。總之,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以情促讀,以情導讀。運用不同的朗讀方法,在朗讀中感悟人物的內心感受,讓真、善、美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抓主脈,貫全文。

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在文中反覆出現4次,每次出現的作用都不同,但如果在講課文時生硬地提出每次出現的作用是什麼,學生肯定不能理解,答不出來。我在修改導學案時反覆考慮,如何在分析理解課文時邊理解,邊滲透,從而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當頂碗少年準備第3次表演時,我提問:面對着第三次出現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這一疊碗不僅僅告訴了我們它的色彩,數量,還意味着什麼?學生順勢回答了多種答案,一道無情的考題,就這樣難點被擊破。通過對這一內容的研究,使我知道了只有老師多讀、多思、多悟,學生才能更進一步的感受字裏行間的真正內涵,領悟全篇文章的主旨。

本課教學基本上按預先設計完成,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教學少年兩次失敗的時候語句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寫作上的技法沒有點明,以致後面的相關教學有點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學生後面的理解會更輕鬆,更到位。其次是課文結束的省略號的處理,我只是把學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進行想象,而沒有讓學生更深地領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後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在“微微激動”上展開想象,這樣或許會更好。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4

這一課的主題目標是讓學生在集體中能與同學互相幫助、互相學習、互相促進,交流分享、感受活動成果;能以文明禮貌的方式和同學交往;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感受多讀好書能擴大知識,因此我在設計這一課的時候是先通過學生最喜歡的活動——讀書會引入,從而我進一步通過“三個活動”提出質疑:為什麼好書要給大家看呢?

出現的問題:

1、課前教師沒有及時瞭解學生帶書情況,致使學生在介紹自己喜歡圖書時一樣的圖書出現重複介紹的情況。

2、由於是聽課,學生有點緊張,在反映借書情況時,出現了全班都借到書的情況。這一現象很反常。

3、在學生成功借到自己喜歡的書後,急着要看書,不能再集中注意力聽老師講課。

改進措施:

1、在以後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根據教學情況課前佈置學習用具,還要做好課前檢查做到心中有數。

2、在同樣的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用平常心對待,不要緊張。

3、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中臨時出現的教學情況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如學生借到書後很想看,不能集中精力繼續學習,教師要根據這一情況把餘下的教學內容先放下,趁熱打鐵讓學生看自己手中借來的書,相信看書的效果會很好的。

閲讀是一場心靈的對話。笛卡爾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一位心靈高尚的人交談。”因此,要找到適合學生讀的課外書籍尤為重要。總之,沒有課外讀物就沒有素質教育,希望所有的老師、家長共同合作,營造良好的氛圍,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能在課外閲讀的廣闊天地裏自由遨遊,讓越來越多的孩子能體驗到閲讀的快樂。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5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是一篇略讀課文,但篇幅較長,語句難懂。另外,文中出現的一些專業術語學生很難理解。初讀課文,學生的學習熱情空前高漲,令我頗感意外。學生讀完課文後,我就簡單的解決一下生字詞,便急功近利地要學生認識到開鑿風火山隧道遇到困難有三點:一是凍土層;二是惡劣天氣;三是極度缺氧。並且讓學生理解在克服這些困難的過程中,建設者身上有一種頑強的精神。這麼看來,我這節語文課上了地理課,上了品德課,卻偏偏沒有上出語文課,給學生讀書的時間太少,文章中突出表現人物品質及困難程度的相關語句,因為我對學生引導的不夠,所以學生理解不細緻。再加上重點字詞的講解也是輕描淡寫一帶而過,基礎的內容反而學的不紮實。我想這也是學生在閲讀理解能力上提高不大的原因之一。上完這節課,我總的感覺是除了框架,卻沒有上出語文的血肉。

從學生這方面來看,對於農村孩子,知識面和視野較窄,他們對西部開發和西藏的情況可以説是不瞭解,文本中呈現的嚴峻現實與學生生活實際相差甚遠,而且這節課的中心問題也沒有預設好,這節課並不是僅僅要學生明白修青藏鐵路的艱苦,更要從中看出修這個青藏鐵路的建設者們的高貴品質,但是沒有對青藏鐵路基本的瞭解,沒有入情入境的讀書,怎麼能體會到?

如果我再上這節課,課前可讓學生通過查找資料,認識到青藏鐵路是祖國西部大開發的標誌性工程,對加快青藏兩省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增進民族團結,造福各族人名民,具有重要意義。還可以在地圖上找一找全長1142千米青藏鐵路的線路:從柴達木盆地深處的工業新城格爾木起步,越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達雪域聖城──拉薩。瞭解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複雜的地形結構。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6

《坐井觀天》是一則寓言故事。怎樣將抽象的文字形象化,讓學生在輕鬆愉悦中通過自主的語言實踐活動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提高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文結束後,讓學生把學過的故事進行表演,特別是青蛙跳出井口以後的表現演出來。學生通過表演把從課文語言文字中獲得建立的表象進行再現,學生入情入境。這樣,由文字到形象,又由形象到文字形成逆向思維,不僅對學生進行了雙向思維的訓練,同時鍛鍊了語言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培養了語文素養。

總之,在《坐井觀天》一文的教學中,我通過讓學生“做一做,看一看,説一説,演一演”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在輕鬆愉悦中獲取了知識,培養了能力,提高了素養。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7

一、聯繫學生實際導入,調動學生已有情感體驗。

上課伊始,我出示“家”字,讓學生讀一讀,説一説你的家怎樣?有的説我的家很温暖,有的説我的家很漂亮,在家中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關心照顧我,我很幸福。這樣激發了學生對自己的家的熱愛。

二、媒體教學展現優美的畫面,創設美好的情境,引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

優美的畫面能夠給人以美的享受。課堂上,我讓學生看藍天白雲圖、樹林小鳥圖、小河魚兒圖,祖國風光圖,並配以優美的解説,給學生直觀形象地體會到白雲、小鳥、魚兒、種子在自己的家中生活得很快樂,激發學生對家的熱愛。為學生有聲有色的朗讀做好情感準備。《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是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閲讀實踐。課堂上,我讓學生用多種形式充分自由地朗讀,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學生朗讀的同時進行適時的評價點撥,給學生個性化朗讀更大的空間,讓他們在體驗中把對語言文字獨到的理解感悟,通過讀張揚出來,從而形成語感,因而學生讀得有聲有色。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8

在教學“3的倍數的特徵”時,我首先以學生原有認知為基礎,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利用學生剛學完“2、5的倍數的特徵”產生的負遷移,直接拋出問題,激活了學生的原有認知,學生自然而然地會將“2、5的倍數的特徵”遷移到“3的倍數的特徵”的問題中,由此產生認知衝突,萌發疑問,激發強烈的探究慾望。

因此學生很快進入問題情境,猜測、否定、反思、觀察、討論,使得大部分學生漸漸進入了探究者的角色。接着我以問題為中心組織學生展開探究活動。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我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設計具有探索性的問題,引導學生緊緊圍繞“3的倍數有什麼特徵”這個問題來開展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圍繞問題展開探究活動,組織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和討論,逐步發現、歸納規律,得出結論,培養了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分析、概括、驗證、判斷等能力。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9

今天上的《yw》一課,我先從看圖説話入手,教學語境歌,然後引出yw這兩個字母,並指導讀準字音,讓孩子嘗試自己看錶音表形圖編順口溜進一步體驗發音方法,指導書寫。然後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i wu yu,還通過組詞説話的方式來學習其四聲。本課y與ü相拼ü上兩點 省略的規則是個難點,雖然我已經採用故事的形式來進行教學,但給學生印象不深,自我感覺有點輕描淡寫,所以仍有不少孩子沒有掌握。課後想了一下,其實對於這一難點的突破,可以採用遊戲的形式,請小朋友拿着卡片找家人,看看y找的一家人是u還是ü,找u,ü哭了,u説錯了,我和你不是一家人,你的家人是ü,y找到ü,ü抹去了眼淚,笑了,兩個人手拉手回家了。也許這樣的遊戲學生印象會深一些,也會記得更牢。

作為一個從六年級下來的老師,面對一年級的孩子們,我常常不知道如何表達,讓人覺得有力無處使。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應該注意錘鍊自己的語言,如評價性語言,引導性語言。其實對於低年級的孩子評價要簡單、多樣、而又形象,要富有激勵性,這就是需要我在平時多讀書、多學習了。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10

《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是一篇童話故事。小燕子真是一個好孩子,在媽媽的耐心啟發下,它觀察的一次比一次認真細仔細,每次都有新的發現。終於瞭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點: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綠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細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這篇童話將“只有認真觀察,才能瞭解事物的特點”這一道理滲透在課文的字裏行間。

這篇文章淺顯易懂,我指導學生用讀一讀,標一標,圈一圈,畫一畫等方法來讀懂課文,瞭解課文隱含的道理。分角色朗讀更是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發現後,我對同學們説:“小燕子經過三次仔細觀察,發現了冬瓜與茄子的不同點。老師相信你們比小燕子更認真、更仔細。請仔細觀察,你還發現冬瓜與茄子還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同學們的發現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紛紛説:“冬瓜的花是黃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葉子象手掌,茄子的葉子比較長”“在吃冬瓜的時候要把裏面的瓤取出來,而茄子可以整個吃”……

這節課大家學得很認真,每一位同學都像是聰明伶俐的小燕子。孩子們始終在一種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興高採列地讀,認真地觀察,積極地表達,下課鈴響以後,還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師,我還有發現!”他們的高漲的情緒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與生活緊密聯繫的語文課,才是孩子們喜歡的語文課,而有了孩子們的喜愛就意味着獲得了成功的一半。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11

《他得的紅圈圈最多》一課中“每次寫字,鄧小平爺爺都能按先生的要求去做,所以,他得的紅圈圈最多。”這句話是重點句子,不但要指導學生朗讀好這個長句子,還要理解鄧小平爺爺寫字是怎樣“按先生的要求去做”的。

在教學時,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你們知道先生的要求是什麼嗎?”我本以為學生能夠很輕鬆的理解,他們會立刻回出寫字方面的要求。誰知道孩子們小手舉得高高的,回答的卻都是“好好上課”“積極發言”“不搞小動作”“聽老師的話”。 聽了幾個孩子的發言,我知道,孩子們走進誤區了。我便及時地加以引導:

“我們平時寫字,老師對你們都有什麼要求?”這是聯繫生活實際來領悟。

學生很快?雋耍?;身要正,肩要平,臂要開,足要安。握筆姿勢要正確,眼睛離書和本子一尺遠。”

“那麼懷素是怎樣寫字的呢?”這是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理解新知識。

“懷素寫字非常認真,他總是先看清字的形狀,記住字的筆順,再一筆一劃照着寫。”“那麼我們課文中先生又是怎樣教國小生寫毛筆字的呢?到課文中找一找。”這是聯繫上下文進行理解。

學生很快找出:“先生要孩子們先用紙蒙着字帖描,等練熟了,再照着字帖寫。”

“同學們,這就是鄧小平爺爺寫字時,先生對他們的要求。”

經過這樣的點撥和引導,學生終於走出理解的誤區,真正理解了“先生的要求”的真正含義。

教學中提倡發揮學生的主體,但適當的點撥也是必要的。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12

一、轉換教學角色,樹立學生主體地位

新課程新理念的重要體現是:“以人為本”,“教育應關心人,尊重人,發展人”。從中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要樹立的學生主體地位,首先要轉換教師角色,從領導者、組織者轉變為引導者、參與者,充分調動學生自覺積極地參與教育過程,教師成為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引導與合作伙伴,只有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內在原動力,最大限度地把他們的創新思維的潛能發揮出來。比如我在講授欣賞課《黃河大合唱》時,以精練簡短的語言音到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在分析音樂語言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理解與感受,理解音樂的內在含義和時代意義以及作者的創作初衷。

二、以興趣為動力,淡化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明確指出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繫、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因此音樂課當中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的特有魅力,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講授《黃河大合唱》過程中,通過聽覺、視覺、感覺等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力求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參與的過程中學到知識,感受歷史,從思想上得到提升。

三、充分發揮音樂的本體作用,讓音樂開口説話。

音樂時聽覺的藝術、是情感的藝術,很多時候音樂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在音樂教學中一定能以教師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受,要充分發揮音樂的本體作用,讓音樂開口説話。我在講授《黃河大合唱》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對音樂的直接感受,引導學生分析節奏、旋律、調式、和聲以及音樂的力度和速度等音樂語言,從中得出音樂情感產生的基本途徑,儘量減少語言的表述,真正的讓音樂開口説話。

四、拉近音樂與學生的距離,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

音樂學科有其自身的特性,經典的音樂作品必須經過歷史的檢驗,所以當代中學生不得不欣賞一百年前的音樂,唱五十年前的歌曲。因此作為音樂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方法,拉近音樂與學生的距離,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是我們的責任。我在講授《黃河大合唱》時,學生對當年的抗日戰爭了解的並不多,沒有親身感受過戰爭的殘酷性,因此學生很難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繼而對作品的時代價值則更年與理解。這對這一現實情況,我以當年伊拉克的“沙漠風暴”行動為話題,切入教學主題,告訴學生戰爭離我們並不遙遠,在五十年前我國也曾遭受戰火的洗劫,日寇的鐵蹄踏遍了大半個中國,無數的無辜平民慘遭殺害,緊接着給學生播放日軍侵華暴行的錄像資料。這樣從學生身邊的事件引出歷史,從現實生活到充滿血淚的歷史,拉近學生與歷史的距離同時也倆進了學生與音樂的距離,使學生很快進入情境,從歷史的高度理解音樂作品的時代價值。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13

這一課的重點是z、c、s的發音與zi、ci、si的整體認讀以及認識5個生字,而我上的這堂課的課時目標是學會zi、ci、si 3個整體認讀音節及它們的四聲;認讀5個生字,會讀兒歌。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感受學習與勞動的快樂。

在教學整體認讀音節時,通過“戴帽子”遊戲,讓學生輕鬆地掌握其四聲。然而不足之處頗多:1、由於常規訓練不到位,教師花費太多時間於維持課堂紀律,導致課堂任務沒完成;2、四聲的表掉學習應該先明確標調方法再請學生上講台標出聲調;3、整體認讀音節的學習應該與聲母相比較以加深學生的印象。4、在講解發音技巧時,可多采用幾種比較直觀形象的方法,讓學生輕鬆愉快地學習;4、多給時間讓學生讀,多種形式的讀;5.在看圖説話環節,是讓學生拼拼音説話而不是讓學生猜也不是靠教師引導,而是拼出來。

教師應該多研讀教材,看透教參,做到心中有教材。在教學環節的設計上應該更富於趣味性。一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需要教師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環節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課中休息做遊戲環節,可將學習內容融合到遊戲之中,使學生在休息遊戲時也能學到或鞏固知識,寓學於玩,激發學習興趣。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14

1、隨文識字,滲透識字方法。

低年級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識字,培養學生識字興趣。我在課堂中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分散識字、分散難點,生字多次復現,在不同的語境中反覆識字,注重識字方法的滲透,培養學生識字的興趣和能力。在課初,我問學生:“現在是什麼季節?一年中除了秋季,還有哪幾個季節?”隨着學生的回答,我出示了寫有季節名稱的詞卡,然後讓學生讀讀。這幾個字,大部分學生都認識,很容易讀出來,於是我便問:“你們都在哪認識的?”有的學生是在人名中認識了“冬”和“夏”字,有的通過讀課外書認識的,還有的是別人教的,有的學生先記“禾”再記“”火“和起來就是“秋”字,熟字加熟字也是一種識字方法,學生識字的途徑很多,除了從課堂中去學,只要認真觀察,做個有心人,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認識到漢字,漢字無處不在。這樣在隨同識字等多種形式識字時,分散了識字量,從而降低了難度。

2、展開想像,讓朗讀富有個性。

學習語文,重在讀中感悟。朗讀是感悟的一種很好的方式,同時也是教學的基本任務。但讀要選好時機,恰到好處。在學生生成情感的時候,帶着感情去讀更有利於進入境界。因此在學生讀文之前,我先引導學生看圖,把看到的説出來。有的同學説:“我看到小草剛從地下長出來,很嫩,很綠。”有的説:“我看到小鳥嘰嘰喳喳地飛來飛去。”學生們用充滿童趣的語言,把春天的美景表達出來。這時再引導學生讀課文,體會文章語句的優美,讀出“草芽尖尖”的形象,感悟到“尖尖”一詞所藴涵的春季特點。到這裏我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又進一步挖掘課程資源,引導學生展開想像“沉睡一冬的草芽從地下鑽出來,當兩隻小眼睛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時,它的心情怎樣?會對小鳥説些什麼?”同學們的想像力進一步豐富了文章,昇華了情感,這時再來讀課文,春天味道更濃了,感覺更深了。”此時,我又做了範讀,我的朗讀超越了文本內容,語氣也不同,在我的啟發下,學生的讀法也各式各樣,從而使學生得到情的激發,智的啟迪,美的薰陶,真是百花齊放,讓朗讀富有了個性。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15

這節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和啟發。如果説有“閃光點”,我自認為有以下 幾點:

一、 以誦讀為主。七年級的學生學習《江城子·密州出獵》,有一定的難 度,誦讀是最好的方法。讀題,讀作者,讀課文,讀註釋,通過多次的“ 讀”使學生整體感知課文,把握語感,瞭解詞的思想感情。

二、質疑探究。在“讀”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先在小組裏提 出,小組探究解決,小組解決不了的在班上提出,師生一起探究。學生 提出的問題先由其他同學分析解決,老師點撥。這一環節的訓練,學生 提出的問題的“面”廣,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三、討論延伸。由老師設計問題,讓學生討論解決。目的是引導學生 把握重點,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學生帶進作者所營造的意境裏,品 味這首詞的美。水到渠成地感情朗誦和背誦課文。

根據新課標精神,改革課堂教學,實施創新教學模式,實行民主、開放 、以生為本的教學,讓學生“走出灌注”。以上幾點正是這一精神的體現 。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起來了,學習勁頭高漲,與老師配合得較好 ,課堂氣氛活躍,較好地完成了這節課的學習任務。(這節課的學習目 標是:1、朗誦、背誦。2、感知、品味)。

這更使我深刻地認識到:要教好古詩文,一定要透切理解新課標的精神 ,指導教學活動,利用最佳的教學方法,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對古詩文的教學才有促進作用。

當然,存在的問題也不少,上課時情緒比較緊張,普通話不夠標準,對 這首詞還理解得不夠透切等。比如,一學生提問:“為什麼文題用“密州 出獵”而不用“密州打獵”?一個同學回答是因為作者當時想到“出”,沒有 想到“打”;另一個同學回答是因為他們打獵要走出城裏的原因。我的補 充回答是:同意第二個同學的説法,還有一個原因是“打獵”是口頭語, 而“出獵”是書面語。這顯然是不到位的牽強的回答。造成這原因是因為 對古詩文知識積累不多,理解不夠透切。這警示我趕快廣泛閲讀古詩文 ,積累這方面的知識,提高文化素養。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16

教學中,我要注重品詞品句,作者以問句開篇,用一個“山環水繞”就勾畫出了小山村的總體特點。第二自然段具體描寫了小山村的特點“羣山環抱”“不容易發現”“坐落在山谷裏”都體現了小山村的“小”,第三、四、五自然段描寫了走近小山村聽到的聲音:“雞鳴、犬吠”走進小山村看到的景物“石林、層樓、清泉等”有靜有動。特別是動詞的用法,更是小文的精妙之筆。最後作者運用了貼切的比喻、擬人的手法,抒發了對小山村的喜愛之情。教學中,學生以多讀為主,品味詞句精妙,學習作者的用詞之在習作中育人,在習作中培養孩子的自信,寫文與做人統一起來。

儘管教學目標中沒有要求學生背誦,但是,我為了幫助孩子積累語言,提高寫作水平,我要求學生背誦課文的4、5、6自然段。讓學生在熟讀中,在記憶中,反覆揣摩、品味作者的準確用詞和細膩的寫作手法,以達到能夠學以致用。

課堂是靈動的,孩子的心靈是靈動的,教師智慧的語言是開啟孩子心智的一把鑰匙,我願自己永遠擁有它,開啟我的學生們的心靈之門。相信長此以往,學生的寫作水平會得到有效提高。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17

一、審讀題目促思維

在學生預習課文,掌握字詞的基礎上教師進行講讀分析,先板書“瀘定橋”三字,設問:

瀘定橋架在什麼地方?它是座什麼樣的橋?紅軍為什麼要奪瀘定橋?

利用上述問題促進學生思維,並小結:為了取得長征的勝利,紅軍必須用“飛”一樣的速度跟敵人搶時間,同時必須從敵人手中把瀘定橋“奪”過來。

二、板書要點助理解

理解作者思路和課文的段落層次是閲讀的基本要求。本文緊扣課題中的“飛奪”展開故事情節,圍繞“飛奪”依次講了“為什麼飛奪”“怎樣飛奪”“飛奪的結果”。教學時根據課文敍述的先後順序,要求學生通讀全文,瞭解“奪橋”戰鬥發生的起因、發展、高潮和結果,並引導學生質疑。

學生帶着問題再讀課文,同時教師予以講解指導。講讀課文時從“時間緊”“路途遠”“敵我雙方賽跑”三個方面弄懂“搶時間”這部分的內容,從“橋險峻”“敵猖狂”“紅軍勇”三方面弄清“攻天險”這部分的內容,同時根據學生的回答逐一板書,藉助板書,藉助板書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線索,理解課文內容。

三、精讀重點悟中心

“飛奪”二字是課文中的重點詞語,也是對課文中“搶時間”“攻天險”這兩個重點段落的高度概括,同時最能體現紅軍戰士不畏艱險、勇往直前、頑強戰鬥、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因此在教學時要緊扣重點段落、解難釋疑,幫助學生領悟課文中心。

教學“搶時間”一段,先要求學生明確“搶時間”的原因和要求。其次要求學生了解紅四團行軍途中所遇到的困難,“冒雨行軍”一段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回想當時當地的情景,以加深對紅軍戰士崇高品德的認識。同時設置如下思考題:紅軍在行軍途中遇到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大雨澆滅了火把,敵人宿營了,紅軍為什麼還繼續前進,這説明了什麼?

因此領悟紅軍不畏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風貌。

“攻天險”一段,具體要求學生理解紅軍攻奪瀘定橋的經過,指導學生按照:發起總攻→二十二位英雄冒着炮火前進→三連戰士邊前進邊鋪橋→勇士們穿過熊熊烈火→消滅守橋的敵軍這一過程進行創造性複述,從而體會紅軍戰士頑強戰鬥、不怕犧牲的崇高品德。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達到領悟文章中心的目的。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18

這課書分為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初步瞭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瞭解一些有關化石的知識。其中識字和把課文讀正確流利都是重點。於是我緊緊抓住這兩方面設計教案,環環相扣,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成功之處,也有不足。現就這堂課簡要作一反思。

教學情境是一種情境交融的氛圍,一種有形與無形組成的“教學情意場”。為此,教師積極創設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就顯得猶為重要。

設置情景就是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的需要,將抽象的內容具體生動的描繪出來,將枯燥的內容放在生活的矛盾中,使學生如身臨其境,使學習充滿生活的樂趣,從而激活課堂氣氛,誘發學生的興趣.在課堂伊始,我問學生喜歡魚嗎?讓學生説説自己見過魚嗎?再説給學生介紹特殊的魚,再出示化石魚圖片,讓學生説説這條魚什麼樣,告訴學生這是化石魚,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帶着極高的興致進行學習。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19

《和時間賽跑》這篇文章主要講了兩層意思:一是“我”從爸爸的談話中、從太陽落山、鳥兒的飛行中,明白了為什麼要珍惜時間;從“我”和時間賽跑的經歷中體會到怎樣珍惜時間。作者慧眼獨具地抓住了生活中不經意的時間流逝問題,以祖母去世,“我”哀痛萬分,通過父母對我的啟示和自己的切身感受,把時間變成了可以覺察到、並在行動中可以抓得住的東西,從而點明瞭中心,使人們認識到:所有時間裏的事物,都永遠不會回來了,但是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會獲得成功,是一篇教育學生珍惜時間的好教材。

我在上課時主要把理解文中父親説的話、有關珍惜時間的諺語等重點句做為訓練重點,明白其中藴含的道理。引導孩子們在讀中體會,説説自己的感受。在教學中我出示了這樣幾個句子,在引導孩子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實際去感受這些句子的含義。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20

20____年5月19日上午第二節課在學校四樓電教室,我參加了學校“適度教育綠色課堂優質課比賽”。從以往教學來看,一年級的孩子對《口哨與小狗》這節音樂欣賞課興趣濃厚,而且我自身也非常喜歡這首樂曲,所以我重新將這節課的內容進行了整合並拓展,參加了這次優質課比賽。

在教學設計中,我意在培養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發展音樂的感受能力,讓學生學會欣賞音樂,會聽、會想、會説、會演。按照這個思路,課堂上我一是引導學生進行對“小主人”、“小狗”等角色的模仿,提高了學生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體會創編的樂趣;二是在打擊樂演奏過程中運用多種手段使學生初步瞭解樂曲的結構、旋律和內容;三是把教學活動的內容和生活實際相聯繫,喚起學生對於寵物的愛心情感,這種體驗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孩子們沉浸在了一種遊戲般的歡快之中,不知不覺就接受了音高、節奏、聽辨、協調統一等等綜合音樂能力的訓練。

新課標明確指出“要堅持以音樂為本,倡導完整而充分的聆聽,並將其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必須突出音樂聽覺體驗。但是,要培養一年級學生認真、安靜聆聽的習慣,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是個很大的問題,對此我主要採用“讓學生帶着問題去想象”的方式,用舞蹈、即興表演等與音樂相關的活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聆聽的興趣。而培養聆聽音樂的好習慣,最主要就是讓學生會聽音樂,熟悉音樂。於是在課的一開始,我沒有過多的語言介紹,也沒有運用過多教學手段,採用開門見山式的導入,設計問題,直接讓學生坐端正安靜的初聽全曲,奠定了學生安靜聆聽的基礎。

當然聆聽也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帶着問題去聽才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欣賞時,每一遍我都提出要求,隨着遍數的增加問題逐漸加深難度,讓學生不斷提高。例如在感知全曲的旋律後,我先讓學生對樂曲結尾的口哨聲和狗叫聲,進行想象討論“發生了什麼事情?”然後讓學生熟悉A段主題音樂,用動作表示聽到主題音樂的次數,孩子們很喜歡這樣聽節奏走動,會跟着音樂的變化做一些自編自導的動作,甚至表情。讓孩子們自由、自主地活動,能在很大程度地減少學生的習慣性模仿和從眾,真正輕鬆愉快的學習。

通過反思,我覺得這節課美中不足的是我在做手偶表演講故事時,樂曲音量太大,如果戴上隨身話筒,這個環節效果就更理想了。另外,為了追求節奏的動態效果,我採用了在黑板上隨音樂直接展示圖譜,夠直觀但不夠美觀。這些細節都是以後我在教學中需要注意的地方。總體來説,這節課是比較成功的。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21

1、在時間準備中不夠充足,也沒有提前試講,當真正上課的時候,感覺有點緊張,特別是當課件亂了的時候,變得慌亂起來,心理素質不過關,這點在以後的教學中還需加強,因為作為一個老師緊張是要不得的。

2、課堂氣氛不活躍,不嚴謹,課堂常規還有待加強。在課堂的駕馭能力還不強,沒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熱情;

3、教學目標沒有完全落實,尤其是有感情朗讀、背誦這兩個目標上引導得很少。對於二年級的孩子來説,語文課需要花大部分時間在朗讀上。在整堂課的學習上,我讓孩子們進行朗讀的環節比較少,目標中的有感情讀,似乎在整堂課中都有所忽視,沒有真正落實目標。

4、在課堂評價的實施和運用中,我不能適時地為學生作出最適當的評價,評價語言不夠豐富、較為單一,評價缺乏實效。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22

本課重點是文章的表達方法,其一是文章的寫作順序。為了把這個知識點講解清楚,我在板書上用了一點心思,那就是把“形成”和“特色”用黃顏色的粉筆寫成。當學生對藏戲的形成和特色瞭解之後,依照板書老師説:“像課文這樣圍繞藏戲從藏戲的形成和特色兩方面安排材料,進行説明是一種什麼寫作順序?”當時課堂上一片安靜。是啊關於此種寫作順序,學生是比較陌生的。

他們對事情發展順序和時間順序、地點轉換順序更為熟悉一些。此刻的安靜是在預料之中的。我靜靜地等待,並提醒學生其它寫作順序,有學生想起來了,他講出了事物幾個方面的寫作順序,然後我進行板書。其實課堂上需要有這樣的靜。然後我強調本課中一個事物是指“藏戲”,幾個方面是指“形成和特色。”馬上問圍繞一個事物通過幾方面來進行寫作的順序是什麼順序?(事物的幾個方面)由此來加深學生的印象。這個問題到此並沒有結束,我馬上追問:“以前我們學過的哪篇課文是按照這個順序寫作的?”《鯨》《新型玻璃》等。關於此種寫作順序,我想學生肯定熟記在心了。

頂碗少年教學反思 篇23

《誡子書》是本學期的第3篇文言文教學。但這篇文言文完全不同於前兩篇的文言文。上《世説新語》的翻譯教學環節開展起來的是相對輕鬆的,《論語》中的文本理解在加以引導後學生還是能夠有效理解的。但一上《誡子書》時,就會發現:雖然這篇課文不足100字,但字字珠璣,不管是在文言字詞的解釋上,還是在讀文本的深層理解時,都存在着較大的難度。而這些難度的產生,我覺得不是師或生任何一方面的原因,而是兩方面的原因夾雜在一起作用的結果。但在這兩方面的原因中,我認為我個人原因造成了比較大的影響。現將原因歸結如下:

自身文本的理解不夠。在上課之前,我對這篇課文有較高的期望。我希望學生可以通過這篇課文能夠真正明白一些對人、對事、對生活的一些看法。在學習的路上可以不要這樣辛苦,少一些內心的負擔,多一些這個年紀應該有的快樂。或者説,我希望他們能體會一種恬靜的生活方式,能在這樣的喧囂的社會裏活得真誠些、灑脱些。

而事實證明,我自己也不能將這樣的生活態度真正體會到,這樣的我如何將如此美好的生活態度傳遞給學生。空將侃侃而談的話告訴學生沒有任何的意義,就如同跟他們説教一樣。對於處於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們來説,無非又給了他們一次叛逆的機會。於他們而言,也許會覺得我矯揉造作,也許會覺得我講的是一些空談的道理,是沒有任何的意義的。所以,沒有我自身體悟在裏面的教學顯得那樣蒼白無力。

對學生的認知認識不夠。在《誡子書》第一課時在第一個班級教學時,在翻譯全文後,我順勢將本文的中心論證句、論證方法、以及成學成才的方法一起完成,在第二課時時,我就可以用全力將文本的理解講好,不需要再花時間來將寫作成文的方面的內容。但事實證明這樣的認知是不符合學生的認知結構的。在跟周老師聊過以後,周老師建議我這堂課讓學生提出讀不懂的句子然後全班一起理解。在學生讀不懂的全文的時候,對於任何簡單的問題,學生在回答的時候都會畏畏縮縮的,生怕自己的答案是錯的。此時的課堂將會是無效的課堂。在聽取了周老師的建議後,第二班級上課時,我及時做出了調整,明顯這一堂課是較為有效的,學生有真的學到,而我在整一堂可中也是較為輕鬆的。在和學生的交流中,我和學生之間有一種思想火花的碰撞,那種感覺實在太棒了!

每一次實際的教學都會給我一些新的體會,這樣的體會讓我感受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在一次次的實戰中不斷完善自己,讓自己在一次次的遺憾中不斷沉澱自己。相信在不久將來,我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對我的學生,因為那時的我知道我是一位值得他們信任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