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通用19篇)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

《用比例解決問題》這節課教學設計主要抓住比例解答應用題的特徵進行的。回顧本節課教學,有以下幾點感受頗深: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通用19篇)

首先進行復習,一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關係,二是如何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怎樣找出等量關係。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新知的教學採用了以舊知引路——學生自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注意給學生充分交流的機會與思考的空間。整節課的設計主要體現在“問”與“練”字上,怎樣問,練什麼,怎麼練,我都做了認真的思考,深入研究,特別是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把學生放在首位,考慮學生已經會什麼,他們現在最需要什麼。學生通過什麼途徑來解決,是獨立思考還是合作交流等等問題。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因此,一節課自始至終讓學生參與體驗解決問題的全過程。學生根據老師的巧妙設問和富有啟發性的引導,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課的內容。

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這堂課的教學也還存在着不少問題:

比如,對學生基礎估計太高,從學生回答問題看,複習時學生對判斷哪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掌握不錯,但到了比例應用題裏,我圍繞比例應用題的特徵設問:題目中有三種量?哪種量是固定不變的?哪兩種量是變化的?變化的規律怎樣?它們成什麼比例?你能寫出等式嗎?一部分學生不會確定哪種量一定,怎樣找出等量關係掌握不好,語言表達不是很準確、完整。這點我備課時沒作為重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如果課堂上學生基本知識沒過關,課堂也就失去了色彩。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有對學生不放心的心態。比如:在教學例6時,學生有了正比例應用題的基礎,對於反比例應用題我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獨立完成,但我總是擔心怕學生不會做,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交流討論,然後再做題。這樣既禁錮了學生的思維,又耽誤了教學時間。另外,練習題的設計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不算很緊密,以後儘量設計一些能引起學生興趣,對學生有吸引力的題目,來激發學生興趣,提高練習的積極性,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新課的認識。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2

《用比例解決問題》是青島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比例信息窗四的內容,本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比和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步驟,並能用比例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結合具體情境,自主探究用比例知識解決問題的方法,總結用正、反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步驟,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策略多樣化的訓練,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認真審題的習慣和能力,溝通知識間的聯繫。

教學重點:

解答正、反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

教學難點:

準確判斷題中數量之間存在的比例關係,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列式。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在設計課時思考的問題,我主要説以下兩點設想:

1、凸顯用比例解決問題,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

在設計本節課時,針對例題教學當時預設了三種情況,如何能有效地凸顯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同時體現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為了更有效地突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突出用比例解決問題的方法,在教學例題時,出示思考的問題直接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用比例的知識解決問題,這樣不僅給學生提供了探究方法的一個扶手,而且突出了用比例解決問題這樣一種新方法。算術法雖然在例題中沒有呈現,但是並沒有被忽略,在第一組練習中,加入算術法不僅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策略多樣化,而且讓學生體會到用比例解決的問題其實就是以前學習的乘除兩步計算解決的問題,溝通了知識間的聯繫。

2、重視思路訓練,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用比例解決問題的關鍵就是準確判斷題中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麼比例,所以教學時重點引導學生分析,題目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成什麼比例,通過審題找出題目中的關鍵句,準確判斷比例關係,根據正反比例的意義列式解答。通過學生獨立探究,教師引導,同位合作多種形式,訓練學生完整表述思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3

這節課的主要教學內容是分析環境描寫及其作用,還有就是分析老頭子這一個人物形象。環境描寫主要是以分析第一、第二段為主,方法是讓學生去找喜歡的句子並簡述喜歡的理由。分析老頭子的形象主要是抓住“ 過於自信和自尊”這一性格核心讓學生找文段作出分析。對於學生來説只要想學的,應該説多多少少都能講一點的,但舉手發言的學生不多,剛開始就是一兩個人,到後來舉手的人才多起來。這樣的課型對老師來説要有深厚的功底,能針對學生的發言作出恰當的評價。比如我問“這樣寫表達了什麼感情”時,有一女生回答説“對日本鬼子的喜愛之情”,引得很多學生大笑。當時是一個同學在説,我就追問了一句,沒叫她説,她卻叫得很響,有點故意擾亂的意思。課後我瞭解到這個女生在班裏很特別,是老師眼中的傻子,同學眼中的神經病。但不管怎樣我對這一行為不聞不問是我的失敗,當時我是想教育她的,但從其他學生的不屑中我看出這是一個特殊人物,不用我多講,學生已有是非判斷,所以就錯過了。

第二課時感覺成功的是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了,氣氛越來越好,積極思維的學生多起來。這和問題的設計和巧妙的過渡有關。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4

我上了一節公開課是《夜歸鹿門歌》,這篇課文是孟浩然的代表作,通過描寫詩人夜歸鹿門山的所見所聞所感,抒發了詩人的隱逸情懷。在備課時,我花了很長的時間,找不到一個切入口,最後,以單元目標為切入口,這個單元的目標是“通過對古典詩歌中意象的把握,發揮想象,體會和品味中國古典詩歌特有的意境美,從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據此。我設計以下的教學環節。

以李白《贈孟浩然》詩中的前四句“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鬆雲。”導入,先入為主,讓學生對孟夫子及其隱居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後講“置身詩境、緣景明情”的鑑賞詩歌的三部曲方法。最後圍繞此方法設計了四個問題。自我感覺不錯,一氣呵成,重難點突出,教學目標明確。但是等我講完這篇課文,發現問題多多。

第一,問題設計有點概括化,第三個問題“展開聯想,引用意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述山中的畫面,江邊的畫面,並概括畫面的特點”,在展示點評學生作業時,發現好多同學僅僅是將課文內容翻譯了一篇,並沒有自己獨特理解的含義。我在此也沒有提示學生對意象添加適合的形容詞修飾,感覺這個環節有點流於形式。

第二,老師的講解太感性,第四個問題“在這兩幅畫面中,作者喜歡哪一個畫面?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儘管學生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很好,但是總感覺空落落的,原來老師在這裏缺少具體的補充,比如“忽到龐公棲隱處”這句中的“忽”字的解釋不到位,一句帶過,應該重點講講,“忽”字是詩人微妙的感受,表達了詩人為大自然所融化,忘情山水,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超然境界,表現出應以的情趣。

第三,“惟有幽人自來去”這句話中讀出了孟浩然看似灑脱隱逸生活背後的無奈與失落。為了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這種感情,除了提供幾則關於孟浩然求仕的軼事外,還應該聯繫孟浩然的另外一首詩《臨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 涵虛混太清。

氣蒸雲夢澤, 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 端居恥聖明。

坐觀垂釣者, 徒有羨魚情。

前兩聯描繪洞庭湖壯麗闊大而充滿活力的景色;後兩聯抒情,表達了作者希望有人援引他入仕從政的理想。這樣一聯繫,同學們對孟浩然的理解更加深刻,知道孟浩然原來的初衷也並非做一名隱士,而是積極博取功名利祿。在唐朝,文人們通過正常的科舉考試得不到功名利祿時,往往選擇了隱居。一種隱居是真隱居,過着與山林禽鳥為伴的生活,與世無爭;另一種隱居是假隱居,即希望通過隱居這樣的方式得到世人的讚賞,皇帝的認可,然後圖謀一官半職,也就是我們常説的“終南捷徑”。孟浩然的隱居應該屬於後一種。他想得到官職卻得不到,他想受到當局者的關注於是選擇了隱居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迫不得已,並非是一種自然率性。這樣我們就越能理解孟詩這一句“惟有幽人自來去”背後的辛酸、落寞與孤單。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備課是教學環節一個重要的過程,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好好地備課,而且還要備得好好的,一定要深入挖掘教材,只要好好挖,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5

在課堂上,我也嘗試授以學生方法:透過二、三自然段不同角度的描寫方法,第四自然段先總起後分述的表達方法,以及全文大量詞語的擬人手法等表達出人象共處的和諧景象。但這些方法的滲透總顯得呆板、生硬。以至整節略讀課上僅有學法的牽引,而沒有學生的自主實踐和運用過程。

“激發自主學習的動機——滲透自主學習的方法——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這應是略讀課上教師為培養學生讀書能力所追尋的途徑。細想,尊重編寫意圖,本課學習可聯繫上一篇課文《威尼斯的小艇》,通過比較學習,從而既瞭解兩篇課文在寫法上的異同,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也得到更大發揮。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6

在《我要的是葫蘆》教學設計中,我抓住課文中的關鍵詞句:“有幾個蟲子怕什麼?”“葉子上的蟲還用治?”“我的小葫蘆,快長啊,快長啊!長得賽過大南瓜才好呢!”通過品讀、評讀、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選擇讀、引讀等不同方式的閲讀,從多個角度引導孩子們體會種葫蘆的人的心態,以讀悟文,品析詞句。讓孩子們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領悟,最終達到“豁然開朗”“柳暗花明”的境界。

在日積月累的訓練中,讓孩子們養成結合語境理解字詞以及主動閲讀的習慣,從而提高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課學習中學生讀書的興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讀得特別到位,教後我感到非常滿意,學生的表現讓我很興奮。我覺得這堂課上得紮實,主要利用了觀察法和範讀法。這兩種教學法,在只有三尺講台,一支粉筆,缺少現代化教學手段的農村國小特別適用。觀察法。在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我沒有對課文進行繁瑣地分析,而是結合多媒體教學讓學生觀察圖面説説兩幅圖有什麼不一樣?

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小葫蘆的可愛,學生髮自內心地對小葫蘆產生喜愛之情,朗讀時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為後文與鄰居的對話情感打好鋪墊,後文的感情朗讀水到渠成,不用再進行指導朗讀技巧,學生卻能掌握並熟練運用朗讀技巧來傳遞感悟到的文字間包裹着的思想感情。範讀法。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7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教材把詩歌鑑賞當成一個專題來解讀,並且按照詩歌鑑賞地方法把他分成了三個單元,每個單元又有“賞析指導”,就這一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介紹相關知識和鑑賞方法。“賞析示例”,詩歌和散文各舉一篇為例,從該章所提出的學習角度進行分析。“自主賞析”,圍繞這一章的學習內容,提供閲讀鑑賞的作品。其設計用意在於啟發引導,指出途徑,激起興趣。

《長恨歌》出自“賞析示例”一章,除課下注釋外,課後還有詳細的鑑賞説明。怎麼教,從哪個角度切入,教到什麼程度,都成了問題。最後決定抓住本單元的設計要求“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結合課後對詩歌主旨的分析,運用反證法找出作者這樣分析的原因,同時也訓練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的運用。

首先,“知人論世”瞭解白居易其人。他的生平、作品及詩歌主張,主要抓住“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來確定詩歌的主題為諷喻,而不僅僅只談感情。其次,運用“以意逆志”的方法,從字、詞、句着手,抓住第一節中描繪李楊之間愛情的詞彙,與寫一般男女感情的所採取的角度和詞彙進行對比,發現有明顯的諷刺意味。這都與課後的分析不謀而合,使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更為信服,對於運用這一方法充滿了信心。

最後,對楊貴妃的形象進行分析,引出“紅顏禍水”的話題,就古今中外被稱為“紅顏禍水”的女人進行探討並提出自己的看法。

總體來説,本課圍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展開,對詩歌內容進行了深入分析,也有課後的拓展延伸,基本上完成了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讓我感到不足的是學生沒有從欣賞的角度來學習這首詩,而是用很理性的眼光,以解答數學題放入方法來鑑賞詩歌,比較死板沉悶,缺乏自己的獨創性,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得很艱澀、枯燥。針對理科班的這種情況,應該在平時慢慢對他們進行美地薰陶,進課前先播放朗讀帶,看《唐之韻》等相關資料進行鋪墊,創設好情境和氛圍。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8

生平上的第一節公開課,業已降下帷幕。過後得到前輩們的指教,可謂獲益匪淺。回想起當時激動的心情,就猶如一個學生在回答問題後渴求得到老師的讚許一樣。前輩們所指出的問題與自己激動過後的那份平靜使我對那節課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和更準確的評價。

《月亮上的足跡》是一篇自讀課,教學目標有三:識記生字詞,瞭解人類登月的相關知識,培養快速閲讀的能力;學習採用時間順序敍述事件過程的寫作方法;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於探索的精神。最初的構思是運用提問式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從而能學到一點與人類登月有關的知識。本文以時間為線索展開敍述,思路非常清晰,因此只要稍微點撥,學生會很快能掌握這種敍事方法的。而這節課的重點我把它定位為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感受科學的魅力,學習敢於探索的精神。因此我運用了質疑和討論的方式展開教學。

可以説,這節課還是頗順利的。教學目標基本達到;教學思路清晰;教態自然大方;遵循了教學原則中的啟發性原則,運用了問題——發現的教學組合方法進行教學。從問題出發,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帶着問題閲讀,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節課我頗感欣慰的是學生的興趣被激發了。提問是激發興趣的手段。隨着問題的逐步深入,學生的思考也會更加深入,這時他們的思維就會被充分地調動起來。這樣他們的思考不只是量上的增加,而且有質的提升。問題懸而未決,思維受到挑戰,他們會繼續探究下去。這樣興趣就被激發了,興趣一激發成功,那麼就意味着他們將成為課堂的主體,成為課堂的主角,成為學習的主動者。一旦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這堂課就已經成功了一大半。

但在成功的背後,依然存在着不少的問題:新課導入時間過長;問題過於瑣碎;知識點未能很好地落實;重點不夠突出。導入目的是創造情境讓學生能儘快進入課堂的學習,但是時間過長的話,會讓學生一頭霧水,不能體會老師的用意。問題過於瑣碎,使得層次感不夠強。因為之前只准備用一節課時講完該課,所以內容過多,一些知識點猶如蜻蜓點水般掠過,未能讓學生掌握。由於前面的一些內容耽誤過多時間,導致後面的重點部分——質疑和討論不能完全展開,學生的興趣剛被激發,課就已經接近尾聲。最後的一些該由學生探討的問題只能由老師講解,學生的主體意識受到了制約。這可以説是最大的敗筆。

痛定思痛,針對以上出現的問題,談談自己對此的一些思考和感觸。

一 要熟悉教材,教學的各個部分應做好安排。該怎麼導入,怎麼結尾,哪些是重點,各部分的時間安排。如果把上課比做打戰的話,教材就猶如敵人,要摸透敵人,才能有取勝的機會。因此切忌打無準備之戰。戰前要根據敵我的情況確定正確的戰略戰術,統籌好各部分的兵力,才能高奏凱歌而回。

二 要明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課文的知識點或許很多,但是有主有次,不能平均用力。因此最好要有取有舍,不要盲目貪多,不要一咕腦兒地全塞給學生。就如《月亮上的足跡》這一課,重點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利用質疑和討論的方法讓學生主動探索科學的奧祕。那麼其他的有關登月的細節就不必多費時間,把時間空出來。

三 要多運用啟發式的教學方法。啟發性原則是教學原則之一。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視啟發式教學。孔子曾提出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著名的教學要求。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教師不是主體,教師是一個引導者。教師的作用在於引導,激勵,啟發而不是牽着學生的鼻子走,強迫和代替學生學習,惟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比如這一課最後的質疑討論環節,學生提出了很多與宇宙有關的問題,問題提得非常好。問題提出總得解決,那誰解決呢?學生自己解決。或許會説以學生現在的知識水平,根本不可能解答,的確是。但是能因為這樣就讓老師作答嗎?不可以。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經説過:“一個壞的老師奉送真理,一個好的老師則教人發現真理。”所以,即使學生不能解答,老師也不能代為回答。這時候,老師要做的就是提示學生通過某種途徑找尋答案。更何況有關宇宙的一些問題,老師也不可能全部都能解答,因為老師不是百科全書,不可能什麼知識都曉得。因此,要謹記這一句名言。

四 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要更加重視學生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的教育。學校要培養的是德才兼備的人,而不是儲存知識的容器。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把這個目標切實抓好。而在《月亮上的足跡》這一課中,這個目標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對科學的態度,對科學的興趣,對科學的探索,學生也許永遠也不會去接近科學,瞭解科學,探索科學。這些知識只會在若干年後被大腦所遺忘,但是一旦興趣形成,就會驅使他們主動去探尋,大腦裏的知識就會不斷被更新。而有可能十年過後,有些學生會走上科學研究的道路,從而成就一位科學家。由此可能,這方面的培養不容忽視。某篇文章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這不是誇張。正是因為這篇課文中所透露的情感引起了學生內心的一種共鳴,使他重新審視自己,樹立起新的價值觀。一個新的自我由此誕生。所以,作為靈魂工程師的教師,更應該注重學生靈魂的塑造。

反思過後,才深刻體驗到語文教學之難。作為一個新手,初出茅廬的我,沒有一點實戰經驗。這節公開課所暴露出來的一些問題能夠及時被前輩們發現並指出,對我而言,確實是件好事。因為不論是優點還是缺點,對我而言,都是極其寶貴的,它們能讓我在以後的教學道路上收穫更多。所以,懇請各位前輩以後多多賜教。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9

《拔蘿蔔》這個童話充滿了趣味,童話中的語言生動形象,吸引着幼兒參與其中。在講述故事時,幼兒十分熱衷與對拔蘿蔔動作的模仿,一邊喊着“嗨喲,嗨喲”,一邊賣力地做着動作。整個活動孩子們的積極性都很高,活動效果還不錯,對目標中某些句子的複述很多幼兒基本會説了。

在學説童話中的句子“×××,快快來,快來幫我們拔蘿蔔”時,孩子們表現的十分活躍和開心,我用“回頭”、“揮手”的動作強化這段話,通過這樣的情境動作,孩子們的興趣更高了,也都學着“回頭”“揮手”,聲音很響亮地喊着下一個該出場的角色,彷彿小動物和老爺爺和老奶奶就在後面呢。

但是,在活動之後我回想了一遍整個活動的過程,活動中的不足之處有

(1)出示的蘿蔔圖片不夠形象化,如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真的能出示實物大蘿蔔,放在前面,孩子們能更好的融入情境,最後角色表演時若真的拔出了“大蘿蔔”,可想而知孩子們歡呼雀躍的樣子!

(2)活動中集體形式的問答太多,可以在初步學會複述句子後,請2—3個幼兒來説一説,可以分別説幾個不同角色的話,也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故事的內容,記憶角色出場的順序。

(3)對於本次活動的延伸方面:

在活動結束後還可以把拔蘿蔔的表演放到小舞台引導幼兒演一演;另外,這個拔蘿蔔還有一首歌,也可以利用午餐後的時間或是下午活動時間和幼兒一起來唱一唱,或是放音樂跟着演一演,能讓幼兒充分感受童話的趣味,將活動得到充分的延伸。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0

對於王香老師執教的《規則在哪裏》一課,我認為是一節紮實的有意義的課,既讓學生學到了知識,又讓學生鍛鍊了能力;是一節豐實的課,又是一節生成的課,在課堂上有師生之間真實的情感,智慧,思維,能力的投入。在整個過程中有課程資源的生成,又有過程的生成,是一節平實的課,也是一節將活動設計發揮到極至的課。

首先教師對教學目標定位明確,有較高的駕馭課堂的能力,課如其人,穩重親和,我把她的教學風格歸類到平實和藹。整節課先從遊戲入手,到社會過則的調查,從教學的引領到指導流程。教師的教態勢明朗的,始終親和温婉,給人以親切感。當學生活動,小組討論時,教師都能走下講台,融入到學生中,與學生交談或給學生示範,真正成了協同學生進入課堂的夥伴,學生學習的共同體。

再者這節課教學組織周密合理,教程簡潔勻稱。給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一個詞語來概括,那就是“貼近”。一他貼近教材,通常在公開課,教材上的內容都是課件演示或出示,學生很少去看教材,讀教材。説實話,我自己上公開課也有這樣的苦惱,怎樣才能不脱離教材,怎樣才能引領學生與書本親密接觸?在這裏,我學會了如何去做,需要讀教材時就讓學生讀。

三、以課標施教,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課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與心理需求,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起步,注重了學生自我的感受與體驗。在一聲不公平的呼聲中,讓學生在激動之餘,冷靜的處理不公平,不合理的遊戲規則。 ,實則是教師智慧的獨用,在自我處理,完善活動過程中,培養他們解決問題,動腦思考,有序處理事物的能力。從而內化和掌握遊戲需要規則,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引出課題,同時在活動中增強了師生的感情。

四、教師的教學思路層次清晰。本節課教師隨課堂內容設置的遊戲,小記者活動,課前調查,歸納總結等,是學生與各類規則接觸,使兒童初步形成對社會規則,學校規則,家庭規則的認識與理解,體驗與感悟。新課程強調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聽,用手操作。本節課教師朱中強調學生親身經歷。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學生生命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課堂活動源自於教材,而又不是教材的複製。內容被老師的智慧科學化了,藝術化了。讓學生在課前利用各種途徑蒐集有關規則的資料,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能力的培養,講解調查表,教給學生説的方法和途徑,一舉兩得。

五、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課件簡潔,使用而不花哨,體現了常態化的教學,不讓物管的東西吸引學生的眼球,分散有意注意。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1

俗話説,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激勵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我設置了課前談話交流,由極其平常的話題“你去過農村嗎?喜歡農村嗎?為什麼?”入手,調動孩子的生活經驗,既引領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了農村的生活情趣,又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有助於學生進入課文學習,理解意境。

果然,在課前談話中,孩子們就自己眼中的農村暢所欲言,師生間的距離一下子就縮短了。

接着,我又以麥哨為引子,介紹了麥哨的做法,為孩子們模仿吹麥哨聲音,還鼓勵孩子們上課專心聽講,積極思考。這一招,相當有效,孩子們馬上進入了學習熱潮,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思考問題,對學習《麥哨》一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

為了進一步激發孩子們學習興趣,我及時在學習過程中,對孩子的表現作出評價。當孩子們興趣盎然地自由朗讀課文後,我不失時機地送上一句“你們朗讀課文的聲音真美妙!絲毫不亞於悦耳的麥哨聲!”當孩子們對課文的感悟有其獨到之處時,又立即送上一個大拇指,或報以熱烈的掌聲,或送他一個真誠的微笑,時刻以自己的態勢語鼓勵孩子。當部分孩子進入疲勞狀態,讀課文拖腔拉調時,我就熱切地提醒他們“來點美感!”孩子們又搖頭晃腦地投入到課文的品讀當中。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2

《大禹治水》是一個流傳千古的傳説。大禹的精神是可貴的,作為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説,也是極具典型性的,可是,作為二年級的學生,理解課文所要頌揚的大禹精神和文字表達的特點,還是有一定難度的。

由於學生缺乏對洪水感知的實際經驗,因此無法體會到百姓無家可歸的悲慘情景,情境創設從一開始就有障礙。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滔滔的洪水讓老百姓無家可歸”這一課文內容,我讓學生在讀完第一自然段後,讓學生説説自己的心情”然後,再輔助以視頻加深、鞏固印象,讓學生從視覺上直觀的瞭解洪水的可怕與危害。

在禹治理洪水的過程中,教案通過“他吃盡了千辛萬苦,走遍了千山萬水,仔細地查看水流和地形。他帶領老百姓挖通了九條大河,劈開九座大山,引導洪水流入了大海。”説明大禹為治水付出了艱苦的勞動,以及治水工程的浩大。這是全文的關鍵句,在教學中我緊緊抓住“吃盡千辛萬苦、走遍千山萬水、挖通、劈開”等關鍵詞讓學生反覆朗讀體會,以及個人談感受等形式,從學生感悟到禹治水的艱苦與不易。

同時,這一教學內容是全文中最為困難的一部分,學生不能理解“千辛萬苦”這個詞語中所包含的深刻含義,從而也就感受不到禹這個人物的個人形象,體會不到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所以,能讓孩子在老師的引導之下結合生活實際,發揮想象力是最為有效的方法。這一環節的教學,我認為設計還是比較流暢、到位的,我設計了用動畫理解“挖通”“劈開”,讓學生直觀的掌握了這一部分的內容。

禹在治理洪水中發生的感人故事,“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其中最廣為流傳的一個。如果從煽情,調動課堂氣氛這一角度來説,這一小節是個很好的切入點,於是,我採用創設“情景對話”這一方式來進行教學。問學生“如果你就是禹的兒子,你想問媽媽什麼呢?”“如果你是大禹,你會怎麼説呢?”利用師生的交流,來對禹的個人形象進行概括和提升——禹一心撲在治水工作上,他舍小家顧大家,是個無私奉獻的人。

反觀自己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我想在很多方面自己還需要不斷努力和改進:

第一,對教材分析還應更加深入地鑽研,這樣才能使教學設計合理有效。沒有深入的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只有對文本反覆鑽研,才能體會文本的精華,從而生髮出屬於自己的東西。

第二,應該嚴格遵守“教師主導性和學生主體性”這一要求進行,教師在教學中只扮演一個穿針引線的作用,學生能回答的,教師一定不能代為回答,一定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做教學的主人。教師應該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教師只需在學生確有困難的地方點撥指導,教給學習方法,體現學生的學。這一點是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必須要改進的。

第三,規範教師的語言。説話時應該儘量簡煉,評價語應該儘量多元化。

第四,要關注課堂的生成。在課堂上,隨時會有學生靈光的閃現,如何抓住學生的這些語言,將它們與理解文本很好地結合,這也是我在今後的教學中,需要仔細研究和學習的。

總之,這堂課帶給我很多的啟示,也為我今後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幫助和歷練,希望我能從中得到更多地提高。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3

三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可能性》屬於概率知識範疇的內容。旨在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活中的現象,初步體驗現實生活中存在着不確定現象,認識事件發生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本冊教材第105頁例1、例2的教學,使學生初步體驗有些事件的發生是確定的,有些是不確定的;並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詞語來描述這些現象。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特點,我設計了用學生感興趣的摸球、放球、猜球一系列遊戲活動及熟悉的生活情境作為教學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引導學生經歷做數學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一定”、“不可能”、“可能”的現象。本節課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數學概念

我在教學中重組教材,從大家感興趣的“猜球”遊戲入手,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體會“一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數學概念。一下子抓住了學生學習的興致。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數學概念易於被學生接受。

二、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

在這節課中,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放手讓學生通過操作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讓學生明白了“可能性”的幾種情況以及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事實。通過合作與交流,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

三、課堂氣氛和諧,學生心情愉快。

課堂教學中學生在遊戲中自主合作學習,教師既是學生的指導者又是他們的合作者,學生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心情愉快,願學、樂學,嚐到成功的快樂,建立了自信心。

四、組織調控不到位

初次體驗“猜球”和再次體驗 “摸球”這兩環節因為小組合作和師生互動,學生熱情高漲導致活動時間過長,從而使整節課在時間的把握上有點頭重腳輕,第一個環節小組合作意義不大可以和第二環節合併改為師生互動,作為只是讓學生初步感知可能性的幾種情況,不是教學重難點,時間安排上還可以緊湊些、如果能把更多時間放在瞭解生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大小這兩個環節將會更為科學合理。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4

本文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學生對這篇童話很感興趣,引發了他們很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學中,學生的發言,遠遠超出了我預想的範圍。於是我開始思考,如何應對教學中的“變”。

一、 教學設計因學生的提問而“變”。

在教學《醜小鴨》這課時,我是用課前看有關醜小鴨故事的方式激趣導入新課的。故事放到一半時,我對學生説:“我們要上課了,故事只能看到這了,你還想了解醜小鴨的哪些事?”在上課前我也曾設想過學生會提哪些問題,比如醜小鴨以後的命運會如何?後來大家喜歡醜小鴨了嗎?可學生提的問題和我原來設想的完全不同。他們有的説“想知道醜小鴨為什麼這麼醜?”

有的説“醜小鴨為什麼會變成白天鵝呀?”有的説“醜小鴨會找到他的天鵝媽媽嗎?”還有的説“天鵝蛋為什麼會跑到鴨媽媽那?”顯然,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就是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所在,如果不理會他們的問題,依舊按照老師設計的教學思路走,就會使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也會使提問環節形同虛設,肯定不會收到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在教學中必須及時調整教學設計,把學生的問題巧妙的融合到預定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的教學思路是請學生談談通過讀課文,都瞭解了醜小鴨的哪些事,讓學生以讀悟情。

當學生説到知道醜小鴨長得很醜時,我就適時將問題推出,問:“醜小鴨為什麼這麼醜哇?”學生説他的樣子醜,和別的鴨子不一樣,和鴨子比,他個又大,嘴又扁,羽毛還是灰色的。

難怪哥哥姐姐欺負他,公雞啄他,連養鴨的小姑娘也討厭他。還有的説,他根本不是隻鴨子,是隻小天鵝。這時我又順勢引出課前的問題“醜小鴨顯然不是隻鴨子,那天鵝蛋為什麼會跑到鴨媽媽那裏?”

這兩個問題都是學生提出的,所以他們特別感興趣,思維活躍,發言積極。有的同學説,是天鵝媽媽粗心,把蛋下在了鴨窩裏;有的同學説,是鴨媽媽好心幫天鵝媽媽孵蛋;還有的同學説,是因為天鵝媽媽要到南方去過冬,來不及照顧小天鵝了。我肯定了學生的説法,告訴他們,天鵝是一種候鳥,和大雁一樣每到秋天都要到南方過冬,他們都是集體一起活動的,天鵝媽媽必須和隊伍一起走,不能掉隊,也許就這樣留下了這個天鵝蛋。這樣,不但使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還向學生潛移默化的滲透了個人要服從集體的意識。

以學生為主體,適時的改變教學思路,也增強了教師自身的駕馭課堂,駕馭教材的能力和應變能力,這個“變”,“變”得有價值。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5

詩歌教學存在很大的爭議,因為這種爭議詩歌教學就更加讓人無法把握了。有人側重於對詩歌的分析講解,有人説詩歌教學要側重於誦讀,無須講解。實際上兩種傾向並不矛盾,至於在這二者之間作何取捨,還是要看自己的學生看自己的教學實際。

在進行本堂課的教學時,最終選擇了誦讀教學法。以這種別開生面的朗誦會的形式組織課堂。經過實踐,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着很大的潛力,一種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潛力。第一課時結束時給學生布置的任務是,在課下時間裏小組進行自主排練,並再次強調了誦讀比賽的那五項要求。第二課時的朗誦會上,學生的表現讓我驚訝。他們在朗誦形式上,在彼此的配合上,是朗誦質量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在課下時間裏,我並沒有對他們進行絲毫朗誦指導,他們完全憑靠小組的力量達到了我期望的效果。

任何一項課堂活動只要經過精心的籌備,就能夠實現自己理想的課堂。不僅是老實需要精心的準備,學生同樣也需要準備。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在課堂上體會不到上課的樂趣,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的學生沒有為聽課做好準備,他們只是盲目被動地在課堂上跟隨着老師而已。但是,這次《理想》詩歌朗誦會上,學生的表現可以打滿分。一個小組八名左右的成員,男女生人數不一,他們能夠結合本小組的特點進行合理的組織。男生獨自誦讀,女生獨自誦讀,男生合誦,女生合誦,小組集體朗誦,各種朗誦方式在他們的策劃下被運用得很好。

比賽結果出來後,無論哪個名次,大家都很高興。為了鼓勵勝出的小組,每個勝出的小組獎勵一瓶墨水。獎品標準沒有設太高,一是因為鄉村教學條件所限,二是擔心學生為了獎品而參與課堂活動,而非為了求知。

這樣的課堂雖然迎合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學習方式單一,學習任務輕鬆,但是,課堂結束後留下來的一個疑惑就是:這樣避重就輕的課堂,通過詩歌的朗誦讓學生自主感悟的詩歌教學方式,能否讓學生真正走入詩歌,獨自走入詩境,獲取屬於自己的閲讀體驗呢?他們能夠在朗誦過程中體會到詩歌的形式美與內涵美嗎?

點燃青春的希望之燈,這是我們課堂的主題,希望學生在自信的誦讀之聲中體會到詩歌的深藴,為了自己的理想過好每一天。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6

《靜夜思》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寫的,學生在幼兒園時就能背誦自如,也都知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意思,更能明白詩中所隱含的思念家鄉的思想感情。對於李白學生也不陌生,在二年級的時候就學過寫李白的課文:鐵棒磨成針》。所以一上課當我剛揭示課題時,學生就在下面説開了,有的甚至就背誦起了《靜夜思》,看到這種情況,我停止了原先的教學安排,而是話題一轉,問學生:"你能站起來背揹你所知道的古詩嗎"這下教室裏可熱鬧了,學生紛紛舉手,都想站起來一背方休,但請了幾個同學後,我發現他們背的都是課文中學過的古詩,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又微笑着問學生:"你能背誦一些老師沒有介紹過,你也沒有從課文中學過的古詩嗎"這下舉起的小手減少了一些,但仍有很多學生搶着要背,一時間,教室裏簡直成了吟詩誦詩的地方,很多同學站起來背了一些其他同學沒讀過,背過的詩,看到聽的學生的情形,我又提高了要求,"小朋友真能幹,記住的古詩真多,那誰有本事把你背誦的古詩的意思講解給大家聽呢"這下無疑在教室裏扔下了一個重磅炸彈,一時間教室了靜了很多,但不一會,就有學生蠢蠢欲動了,先後有學生站起來了背誦,講解了《春曉》,《鋤禾》,《靜夜思》等,但仍侷限與書本中學過的詩句,其中沈思言同學站起來了背誦了一首同學們都沒有聽過的詩經上的詩篇,但解釋不出來,只能照着所有的課外書念,因為有些字不認識,再加上不理解,所以解釋的讓人一頭霧水,連我都聽着累,何況學生呢!針對這樣的情況,聯繫到平時不主動去看課外書的情況,我問學生:"這個時候,你最想的是什麼"學生紛紛表示"以後回家都看點書本以外的知識,增加自己的知識量,豐富自己的課外知識,那麼下次就可以在課堂上侃侃而談了。"我想此時的教育可能比平時空洞的説教,空洞的要他們看半小時課外書的魅力更足,效果更佳。

接下來,我就針對學生的情況讓學生自由地讀〈靜夜思〉,看着學生搖頭晃腦的誦讀着詩句,聽着學生琅琅地朗讀,我想詩句的意思學生都懂,要不要再按照事先備好的課講解呢最後我決定屏棄教案上的東西,讓學生在找朋友説詩句意思的基礎上,安排學生自己找朋友,準備表演《靜夜思》,事先我作了説明怎麼表演,一組三人,一人背誦古詩,一人在旁邊講解,還有一人表演詩人李白的情況。如在一生搖頭晃腦的誦讀中,負責解釋詩句意思的同學在邊上開始合着節拍一句一句的解釋,而此時李白也在台上表演開了,一會舉頭望明月,一會低頭思故鄉等等。學生準備時的熱情空前高漲,人人都積極參與,出謀劃策,真正實現了新課程的學生主動參與,把課堂的自主權還給學生!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7

教學十多年,我一直在尋找,尋找“何為一節好的思品課”。我聽課,我觀摩,我也自己探索。漸漸發現,一節好的思品課,關鍵有兩點:一、精彩的材料及設計是上好課的關鍵;二、學生有所感悟是一節好課的評價依據。

一.精彩的材料及設計是上好課的關鍵

好的開頭能迅速活躍課堂,在第一時間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彩的材料能扣緊教學主題,啟發學生,讓學生願意去想願意去講;別出心裁的課堂設計讓學生無暇分心,緊跟老師思路,暢遊知識海洋,輕鬆感悟生活,學會做人。

例如,我在講《自尊自信》這一課的時候,是這樣開頭的:“上課之前,我想先做個小小的調查……”這時候學生的眼睛已經睜得很大了,“願意當眾趴在地上學狗叫的同學請舉手……”我的語速很慢,講第一遍的時候學生不可思議地看着我,講第二遍的時候,已經有學生不滿:“老師,你不尊重我們……”很好,接下來我順其自然進入課程的學習。

在我講《明辨是非》這課的時候,我使用了非常有名的心理學兩難選擇“海因茲偷藥的故事”,這藥到底該不該偷?發明家和海因茲到底誰對誰錯?要是你做法官,你將如何判案?兩難的選擇,學生爭着舉手發表意見,是與非在辯駁中變得清晰。課上完了,學生意猶未盡。

七年級第一學期最後一個單元講的是學習,如果按照課本條條框框講下去,可能會落入俗套,這就不可能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通過思考,我設計了個簡單的遊戲讓學生明白我們人學習的原理,以及讓學生知道“學習的平原區”及如何更好地走出這個區,取得成績的進步。遊戲很簡單:我準備了一張打亂了順序的數字圖,打印多份,分發給學生。每個學生人手8份。然後給學生60秒的時間,讓其將數字按照順序連接起來,從1到2,到3,到4……直到時間結束,將連到的最後一個數字圈出來,並寫到紙的空白處。重複這個程序8次。這樣,每個人就會有8個數字,將這8個數字按照先後順序標在圖表上,並將各點連成一線。最後,每個人都會得出一條“學習曲線”。遊戲做完以後,全班同學一起討論這樣幾個問題:1、坦白説,在進行這個練習的時候,感覺怎麼樣?2、人們説:“刀越磨越快”,但是,在我們這個練習中,是這樣子的嗎?如果不是這樣,那是怎麼樣的?可以呈現你的曲線給大家看看。3、我們每個人的曲線都會經歷一個短暫的或不明顯的平原區,甚至是下降區,這是由於什麼引起的?類比到我們的學習,你有怎麼樣的啟發?4、請思考,我們有什麼辦法可以突破這個學習的平原區?由於學生在之前親自把自己的學習曲線畫出來了,在討論這些問題的時候,大家都很有感想,對“學習”這個話題想法很多,也説出了很多很有見地的話,提出了很多有實際意義的建議。

一節好的課,其實並不需要很多花俏的東西,只要能夠實實在在地讓學生緊跟你的思路,去學習,去感悟,就已足夠。

二.學生有所感悟是一節好課的評價依據

我認為,一節課無論設計得多巧妙,材料用得多精彩,但如果學生不能夠在這個課堂中有所感悟,那麼,這就不能夠説是一節好課,甚至不能夠説它是一節合格的課。我深深認識到,學生是否有感悟,這是我們難以預料的,因而,我們教師一定要隨機應變,不能讓既成的教案束縛了我們的靈活性。

我在講《跨越障礙 正確選擇》這一課的時候,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情景:期末考試中,你被一道數學題難住了,眼看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但是你還是做不出來,這意味着你將丟失15分,前十名將與你失之交臂!這時,坐在你後面的好朋友小華遞給你一張紙條,上面寫着這道題的答案,而老師卻沒有發現,這時你會怎麼做呢?在備課的時候,我想學生應該都會做出正確的選擇的,也沒有多想。誰知道,上課的時候,我連續提問了三四個學生,他們的答案都是:拿過來,參考;或者是,不接,但是會看上幾眼,找到思路。我無奈,問全班學生:“你們都這樣做嗎?”學生異口同聲:“是啊!”我差點暈倒!這可怎麼收場!還好,我腦袋靈光一閃,再問:“恩,大家的心情我完全可以理解!那麼,再請大家想一想,你的試卷發下來了,你的分數由原來的80分,一下子到了95分,你的心情如何啊?”有學生馬上就説:“高興!”“哦,高興。可以理解。僅僅是高興嗎?”這下,學生開始沉默,我請了幾個看起來有想法的學生來説説自己的想法,他們的回答基本上一致:會有一點點開心,但是,更多的是不安,因為這不是我的成績,我也擔心被其他同學,或者被老師發現。聽的學生也微微點頭,我心中竊喜。“是啊,會有一點點高興,畢竟得了高分;但是,更多的是不安,因為做了虧心事啊。我再給大家講個故事……”然後,我又和他們講了一些逃脱法律天網的殺人犯,在經過了十幾二十年後,總會自己去自首的事例。從學生的眼神、表情,可以看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尤其是情感、態度、加值觀目標,完成得非常好。

我的學生一直很喜歡上思品課,不是因為我每節課都能夠設計得很好,或者每節課都能找出一些新鮮有趣的材料讓他們思考,最重要的,我想應該是他們喜歡我上課的風格,我會很坦然地在課堂上表達我的喜怒哀樂,學生喜歡一個真實的老師,因而愛屋及烏喜歡上一門課程。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8

一、 教學設計

《師説》是個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説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進程,利用兩個課時完全可以完成教學任務。但考慮到本文需要背誦,而高一學生課程較多,又面臨歷史、地理、計算機的會考,課外幾乎騰不出時間來背誦。所以,為了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決定多加一課時,把背誦的任務揉合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課外不再留任何作業。

為此,我對《師説》的教學過程作了這樣的設計。

第一課時:1、 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序”“辭”“賦”“疏”“傳”等文體引出“説”並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2、再由“説”引出文章標題《師説》,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説關於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閲讀興趣。3、讓學生閲讀註釋(1),瞭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信息記熟。4、要求學生合上書本,老師打出關於作者韓愈的幻燈片,指名讓平時語文學習最吃力的同學進行信息復位。用以當堂記住作家知識。5、教師範讀課文。6、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着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7、提問:整體感知之後,大家發現本文哪一段與解説“師”的道理關係不大?引出第四段。8、提問:第四段起什麼作用?讓學生對照註釋翻譯第四段。9、提問:作者的寫作目的何在?10、在回答過程中講清重點實、虛詞、特殊句式。11、通過“不拘於時”簡述寫作背景,破解解題時留下的懸念。12、理清該段思路,背誦全段。13、過渡到第一段,讓學生對照註釋翻譯第一段,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13、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14、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15、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背誦。16連貫背誦全段。

第二課時:1、齊讀第二自然段。2、讓學生藉助註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通假字的掌握情況。4、完成海淀版練習冊104頁的第八題,全面瞭解本段的論證思路和論證方法並體味這種思路和方法的好處。5、藉助此表指導背誦。6、連貫背誦全段。7、默寫全段。

第三課時:1、齊讀第三自然段。2、讓學生藉助註釋用現代漢語語言讀一遍(即口頭翻譯)。若有疑難,請教各小組長,小組長有問題問老師。3、教師利用幻燈片檢查文言實、虛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4、讓學生歸納總結論證方法並體味這種方法的好處。5、指導背誦。6、理全文思路,背誦全文。7、處理課後習題和海淀版練習冊。

二、 教學效果

當初設計的從文本出發,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並通過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同時也順利實現了在課上完成背誦、處理完作業的預想。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裏有不同的收穫,解決了“優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第二天提問的結果也表明,同學們都掌握了本文的文學常識。課程結束以後,百分之八十的同學能夠背誦全文並默寫。説明大家對本文的邏輯思路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另外,教學處在第一課時結束以後對學生做了一個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同學對本課內容感興趣並有較大收穫。

三、 教學反思

面對《師説》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沒有深入開掘其藴含的文化特色和時代精神。 同時, 由於過分強調背誦的當堂落實,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背誦服務,並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接,沒有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後來有位同學在寫《師説》讀後感時曾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認為,“國小而大遺”不是“小的方面倒要學習,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的意思,而應該理解為:“小孩讓他學習,大人反倒不學習”,這樣,上下文的意思就貫通了。姑且不論他的理解正確與否,單就這種深入思考,獨抒己見的鑽研精神而言,是應該成為大家的榜樣的。如果我當時提供給他一個展示的機會,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用比例解決問題教學反思 篇19

在這一節課的教學中,總體感覺比較順暢。從最開始的初步感受,到了解定義,到分析方法,到自主研究,再到最後的練習,難度逐步加深,學生不僅知道了書中的方法,還發現了學生作業中的其他畫法。在這一節課中強調了學生的自學自主研究,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引導的作用。特別是在發現學生對於分析用色方法上有困難,及時調整教學策略,給學生詳細的指導:《雞冠花》這幅畫中花是什麼色?葉是什麼色?這兩個顏色是什麼關係?綠色是翠綠色嗎?它裏面混入了什麼顏色?紅色呢?……以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髮現新的方法並瞭解分析的具體步驟。當分析《睡蓮》時,我明顯感覺輕鬆了:這幅畫用了顏色?它們之間是什麼關係?學生很快答出了用了藍色和綠色,它們的色彩很接近。我再把學生的話進行提升:它們是鄰近色。學生了解了分析方法之後,我就放手讓他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