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反思案例(精選28篇)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

通過多年的高三地理教學實踐,我覺得應從大學聯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學活動,不斷探索改進,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果。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精選28篇)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襲着“死背書,多做題,拼時間,低效率”的老路。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們應該從單純複習知識轉向“知識+方法=能力”,優化複習活動,教師講解多啟發多聯繫多分析,學生多思考(分析、比較、概括)、多動手(繪圖,列表)、多動口(提問,討論,交流)、多總結。例如在複習“影響工業佈局的區位因素”的相關內容時,我首先以魯爾鋼鐵工業區為例,讓學生回憶影響該工業區產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區位因素,從而瞭解到工業佈局是多種區位因素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作用因素對工業佈局的影響會隨着社會、經濟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説明影響工業區發展的因素是發展變化的。然後以上海寶鋼為例,瞭解影響其佈局的區位因素又是什麼,並分析它與魯爾鋼鐵工業區的佈局有什麼不同,並分析原因,從而説明某種工業部門是什麼指向型工業,只是針對某一特定時期、某一特定地點而言。同時指導學生分析影響鋼鐵工業佈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種變化的總體趨勢又該是怎樣的?最後請同學分析比較長江沿線五大鋼鐵工業基地,並説出它們形成的主要區位因素。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高三地理教學複習實踐中,我們有時會發覺由於學生對所有基礎知識已經學習過,如果老師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一定的新意和難度,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就會有較大差異,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像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幹知識的複習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果還像講授新課那樣複習,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學生也提不起興趣。於是我在教學設計時做了精心準備,試着編寫了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準確的天氣預報而已。

然後提出下列問題:

(1)赤壁位於我國哪一個省?試分析當地的氣候類型。

(2)為什麼東亞能成為世界最為典型季風氣候區?

(3)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氣候特徵,及其成因。

(4)這個時候為什麼會出現“欠東風”的現象?

(5)孔明為什麼又能夠借來東風?

(6)你認為季風除了對軍事產生影響以外,還會對哪些方面有影響?

這樣通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提供背景資料,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這樣不僅複習了天氣、氣候、季風等知識,並瞭解形成該氣候的地理因素,同時拓展地理能力,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為直觀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輸的效果要好的多。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現在的課堂教學主要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教材內容進行的,學生學習也更多的是對課本知識的死記硬背,從近幾年大學聯考的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來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採分點幾乎沒有,需要記憶的觀點和方法論知識所佔的分值和比例越來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結合材料的分析和應用上。記得有一年大學聯考中就有讓學生分析蘭州化工廠佈局是否合理的題目,當時就有同學只是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對化工廠的佈局進行分析,忽視了環境效益對工業佈局的影響,認為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與標準答案完全不同的結果。

因此我在教學中往往會選擇一些有關材料和學生一起討論、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複習有關廠址選擇的問題。我在給出了大量有關“食鹽”及“食鹽化工”等背景資料(略)之後,提出:  某公司正考慮在某鎮附近建一新的食鹽及食鹽化工廠,給出了某鎮的一部分地圖以及一些有關的資料。請同學對照地圖和資料,討論:圖中“公司提出的地點”和“議會提出的地點”相比,哪一個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廠管理人員、議會代表和社區代表。討論之後進行大組彙報。同時強調:(1)考慮問題時,必須進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實際問題。(2)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是單一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比較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利弊得失,從而優選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問題都應該採取科學的、辯證的、全方位的態度和方法。

在隨後進行的大組彙報中,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學,從工廠經營必須取得更大利潤的角度,希望工廠建在距原工業區較近的地點;扮演工廠管理人員的學生,從方便原料採購和產品銷售的角度,建議工廠建在距交通線較近的地點;扮演議會代表的學生,從保護綠化的角度,呼籲新建工廠不能破壞樹木,工廠應建在沼澤地;扮演社區代表的學生,從維護社區環境的角度,要求工廠建在與常年風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後,在自由發言時間,學生們比較了上述意見的利弊得失,一致認為,雖然從他們各自的利益出發,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綜合大家的意見,從整體、全面的角度看問題,還是公司提出的地點比較合適。

4、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鋭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一節教學中,有一位學生提出:“我認為植樹造林並不一定能解決荒漠化的問題,因為樹木生長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從而會造成進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變少,反面會導致荒漠化的加劇。”這個觀點與教材相反,我當時作了批駁。在課後反思中我深感這樣扼殺了該同學積極思考的興趣、大膽創新的勇氣,其實學生的思路也不是一點也沒有道理。於是,在下一堂課中當全班同學的面作了自我批評,並在後來的教學中注意寬容各種觀點,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創新。

這就是説作為老師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為,既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但也要給予及時適當的匡正。

5、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與同學個別溝通,瞭解他們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平時上課也多從他們的能力角度講解,以求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2

通過多年的高三地理教學實踐,我覺得應從大學聯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學活動,不斷探索改進,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果。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襲着“死背書,多做題,拼時間,低效率”的老路。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們應該從單純複習知識轉向“知識+方法=能力”,優化複習活動,教師講解多啟發多聯繫多分析,學生多思考(分析、比較、概括)、多動手(繪圖,列表)、多動口(提問,討論,交流)、多總結。例如在複習“影響工業佈局的區位因素”的相關內容時,我首先以魯爾鋼鐵工業區為例,讓學生回憶影響該工業區產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區位因素,從而瞭解到工業佈局是多種區位因素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作用因素對工業佈局的影響會隨着社會、經濟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説明影響工業區發展的因素是發展變化的。然後以上海寶鋼為例,瞭解影響其佈局的區位因素又是什麼,並分析它與魯爾鋼鐵工業區的佈局有什麼不同,並分析原因,從而説明某種工業部門是什麼指向型工業,只是針對某一特定時期、某一特定地點而言。同時指導學生分析影響鋼鐵工業佈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種變化的總體趨勢又該是怎樣的?最後請同學分析比較長江沿線五大鋼鐵工業基地,並説出它們形成的主要區位因素。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高三地理教學複習實踐中,我們有時會發覺由於學生對所有基礎知識已經學習過,如果老師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一定的新意和難度,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就會有較大差異,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像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幹知識的複習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果還像講授新課那樣複習,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學生也提不起興趣。於是我在教學設計時做了精心準備,試着編寫了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準確的天氣預報而已。

然後提出下列問題:

(1)赤壁位於我國哪一個省?試分析當地的氣候類型。

(2)為什麼東亞能成為世界最為典型季風氣候區?

(3)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氣候特徵,及其成因。

(4)這個時候為什麼會出現“欠東風”的現象?

(5)孔明為什麼又能夠借來東風?

(6)你認為季風除了對軍事產生影響以外,還會對哪些方面有影響?

這樣通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提供背景資料,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這樣不僅複習了天氣、氣候、季風等知識,並瞭解形成該氣候的地理因素,同時拓展地理能力,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為直觀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輸的效果要好的多。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現在的課堂教學主要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教材內容進行的,學生學習也更多的是對課本知識的死記硬背,從近幾年大學聯考的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來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採分點幾乎沒有,需要記憶的觀點和方法論知識所佔的分值和比例越來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結合材料的分析和應用上。記得有一年大學聯考中就有讓學生分析蘭州化工廠佈局是否合理的題目,當時就有同學只是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對化工廠的佈局進行分析,忽視了環境效益對工業佈局的影響,認為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與標準答案完全不同的結果。

因此我在教學中往往會選擇一些有關材料和學生一起討論、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複習有關廠址選擇的問題。我在給出了大量有關“食鹽”及“食鹽化工”等背景資料(略)之後,提出:  某公司正考慮在某鎮附近建一新的食鹽及食鹽化工廠,給出了某鎮的一部分地圖以及一些有關的資料。請同學對照地圖和資料,討論:圖中“公司提出的地點”和“議會提出的地點”相比,哪一個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廠管理人員、議會代表和社區代表。討論之後進行大組彙報。同時強調:(1)考慮問題時,必須進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實際問題。(2)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是單一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比較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利弊得失,從而優選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問題都應該採取科學的、辯證的、全方位的態度和方法。

在隨後進行的大組彙報中,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學,從工廠經營必須取得更大利潤的角度,希望工廠建在距原工業區較近的地點;扮演工廠管理人員的學生,從方便原料採購和產品銷售的角度,建議工廠建在距交通線較近的地點;扮演議會代表的學生,從保護綠化的角度,呼籲新建工廠不能破壞樹木,工廠應建在沼澤地;扮演社區代表的學生,從維護社區環境的角度,要求工廠建在與常年風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後,在自由發言時間,學生們比較了上述意見的利弊得失,一致認為,雖然從他們各自的利益出發,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綜合大家的意見,從整體、全面的角度看問題,還是公司提出的地點比較合適。

4、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鋭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一節教學中,有一位學生提出:“我認為植樹造林並不一定能解決荒漠化的問題,因為樹木生長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從而會造成進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變少,反面會導致荒漠化的加劇。”這個觀點與教材相反,我當時作了批駁。在課後反思中我深感這樣扼殺了該同學積極思考的興趣、大膽創新的勇氣,其實學生的思路也不是一點也沒有道理。於是,在下一堂課中當全班同學的面作了自我批評,並在後來的教學中注意寬容各種觀點,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創新。

這就是説作為老師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為,既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但也要給予及時適當的匡正。

5、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與同學個別溝通,瞭解他們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平時上課也多從他們的能力角度講解,以求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3

本人本學期擔任高三年級的地理教學工作,反思這兩個多月來的地理教學,本人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

一.認真研討考綱

作為高三地理教師應認真學習地理教學新大綱和大學聯考考試説明,分析對比考綱的變動情況,研究近幾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把握大學聯考命題走向,使高三地理複習有明確的導向。

二.立足課本,夯實雙基

分析近幾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的特點: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學科的知識主幹、基本原理和規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維邏輯和知識運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實的基礎上的,沒有紮實、全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很難獲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輪複習階段,切不可盲目追求進度,要穩紮穩打,注重立足課本、夯實基礎,突出主幹知識,重視圖表的判讀、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學科語言的運用,力求使學生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網絡。並在此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和轉化,靈活運用基本知識去辨析和認識與人類生存或環境相關的具體問題。

三.重視圖表教學

圖表是地理學科的特殊語言,地理試題的信息往往來源於圖表,從地理圖表中正確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解決問題,是歷屆大學聯考文綜地理試題的一個重點。但地理圖像繁多、龐雜,在教學中教師應對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維能力、最能體現地理特色的地圖,如:等值線圖(等高線圖、等温線圖、等降水量線圖、等壓線圖等)、日照圖、經緯網圖、(中國和世界)區域圖、地質構造圖等給予充分的重視,要指導考生進行圖文互換、變換角度,學會從圖表中提取對解題有用的地理信息並加以描述,從而提大學聯考生的地理綜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達能力。當然,對地理圖表的分析、簡圖的繪製也應該成為考生經常性的練習。

四.優化練習,提高練習的針對性

知識的鞏固,技能的熟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過適當而有效的練習才能實現。因此,及時收集各地的模擬試卷,根據考生的具體情況和大學聯考的命題趨勢,精心選題、組合練習試卷,並對練習進行及時評講,規範專業術語,幫助學生總結解題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既能使學生及時發現知識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4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閲讀材料,貼進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的潛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新課程不僅要求教師的觀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師的角色要轉變,教師再也不能把知識傳授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上,而應成為學生學習的激發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很注意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的教學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於一種輕鬆愉快的心理狀態,來積極思維與想象。如:每節課的開始,我總是對學生説:"這節課,讓我們來共同研究,一起探討有關……的問題。"我覺得過去經常講這節課學習或今天上第幾章……,總還有點居高臨下,我教你們跟我學的味。上課期間,適當允許學生隨時舉手提出問題,講出思想的火花;課堂提問經常問"你説呢?""你認為呢?""你的觀點呢?""你的看法呢?""還有不同的想法嗎?""再想想看?"等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

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也經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會動腦筋!"等語氣來及時讚揚鼓勵。這樣做,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記得有天在七年級(16)班上課時,一位男同學突然舉手問:"老師,你説海拔越高,氣温就會越低,可我想,喜馬拉雅山的海拔那麼高,應該比別的地方離太陽更近,氣温怎麼會低呢?"氣候一章已經上完,這個學生卻在幾天後提出疑問,説明他上課時認真聽、認真學,也認真想了,可總是解不開。在書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下,用最淺顯易懂的話解答了這個問題,並當眾表揚他愛動腦筋,敢於提問。這件事提醒了我,書本沒有講到的知識,可能有的學生會去想,也可能有的學生心存疑問,苦苦思索又覺與書本無關,就算了。我很快在別的班級上課時舉出這個事例,並鼓勵同學們質疑問難。

每當空閒之時我還在反思:一些學生在上堂課的表現,思緒是否還遊離在課堂之外?為什麼個別學生上課時表情冷漠,眼神空洞,甚至上課經常不帶書?曾試着和他課後交談以示關愛,於是曾經,他聽課認真,不再幹擾課堂,而一段時間後又恢復原樣……或許是因為沒有及時賞識他的各種變化?還是因為沒有滿足他的基本需求?差生轉化還有哪些好對策?都值得在以後的教學中去思索、去探索。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5

從2______年秋季開始,高一年級全面實施新課程改革,我們一方面努力實踐新課程改革的思想理念,探索新課程改革的種.種問題,品嚐新課程改革給師生帶來的諸多成功喜悦,同時我們也不乏困惑、失落和顧慮。下面我談談自己前一階段教學的幾點體會。

一、前一階段教學工作的回顧

在一個多月的教學過程中,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應該説基本落實了新課程改革的精神,如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關注學生的經驗、增強課程內容與生活的聯繫,注重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滿足學生不同的地理學習需要,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評價相結合。同時,我們也充分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這一特徵,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也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儘量使每一個學生掌握地理學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識,為進一步提升奠定基礎。具體而言,我們主要採取了以下一些做法:

1.備課組教師重視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加強對教學行為的研究已成為全體教師的共識,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為此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在每週的集體備課活動時間堅持對新課程改革的理念、高中地理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與目標等理論知識進行學習與探討,從而使自己的教學實踐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

2.在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等方面大膽革新。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為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教師“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我們努力做到轉變教師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向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轉變。在一個多月的課堂教學實踐中,我們大體總結出了以下三種課堂教學模式:

①講述—領悟型。這種課型主要針對那些基本地理規律和原理的內容,這些內容往往難度較大,邏輯性較強。如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第二章第一節中“大氣的運動”等,對於這些內容,我們在課堂上首先採取以教師講述為主,讓學生理解這些基本原理和規律,然後再讓學生結合教材和練習進行自我領悟,最後再由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和探索,從而使學生達到體驗學習過程,掌握基本知識的目的。

②自主學習—探究型。這種課型主要圍繞那些教學內容難度不大,學生易於理解的章節而進行。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資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等。其基本組織形式是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閲讀、討論等形式自我學習(有時也在課前先佈置學生提前預習或蒐集相關資料),然後由學生根據自學或課前預習提出相關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與本節內容相關的),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等對問題進行探究,最後教師進行簡單的歸納與小結。這種課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③實踐活動型。這種課型主要是針對新教材上的一些探索、案例研究等內容而進行。新教材與以往教材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增加了大量學生活動的內容,這些內容有的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或在教室內完成的,那麼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活動課就可以解決這類問題。這種課型主要就是讓學生動手、動眼、動耳等,如教材P34的探索“模擬海陸熱力性質”、P50的探索“模擬水循環”等內容就可以把它單獨設計成一節實驗課。還有教材中的“厄爾尼諾”、“科羅拉多大峽谷”等案例研究的內容,就可以把它設計成一節地理網絡教學課,讓學生去電子閲覽室進行資料查找、研究等(當然教師要進行調控)。此外,結合其它課型的學習內容,有時也可以適當地組織一些活動課,如在學完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後,為了讓學生加深對宇宙、太陽系、地球等的瞭解,就可以組織學生利用一節課的時間觀看VCD《宇宙與人》(或其它與宇宙探索相關的內容)。

總之,新課程改革要求我們變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同時課堂教學模式的改變也必須因教學內容、因學生實際等進行。此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課堂教學信息化趨勢明顯增強,而且我們學校又是寶安區數字化校園試點學校,因此備課組要求每位教師加強信息技術與地理課堂教學的整合,努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並應用於課堂,從而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3.在教學過程中重視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同時又滿足不同學生個性學習的需要。備課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表現,重視每一位學生的成長,我們的具體做法有:①課堂提問、討論發言要求有記錄,一段時期內要確保每位學生都有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②組織各類活動時,要求所有學生共同參與,無論結果如何……此外,備課組還根據普通班和實驗班實際情況的差異,分別採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在實驗班增加教學內容的廣度和深度,在作業佈置、教學內容、教學過程、學習評價等各方面都選用不同的標準,從而滿足實驗班學生學習的需要。

4.大力開展各類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意識。突出各類實踐活動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亮點,為此,在一個多月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組織了幾次旨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活動。如學期一開始,我們在每個班分組進行了課題研究——“尋找正午太陽高度角變化的證據”;在學完第一章內容後,我們組織學生參觀了我校的天象館與天文台;國慶期間,我們組織了高一年級(上地理課的班級)學生地理小論文大賽等。

5.在學生作業設計、課堂測試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這些探索主要包括我們在每章學習結束後給學生一個學習小結(相當於作業),學習小結一般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知識再現,形式主要是一些填空或知識歸納性質的表格或知識網絡,其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學習完一章內容後再回過頭去熟悉一下本章的一些主要基礎知識和知識體系;第二部分是基本能力訓練,題型主要是選擇題,其目的主要是讓學生結合基礎知識形成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部分是能力拓展與延伸,題型有選擇題或綜合題,一般有一定難度,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選做,其目的主要是滿足不同層次學生學習地理的需要;第四部分是交流與反饋,主要是針對一章的教學讓學生提出相關的意見或進行思想方面的交流,其目的主要是強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也幫助教師對教學進行積極反思,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6.此外,我們還結合學科特點,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到地理學科而言,主要表現在自學能力、地理圖表的分析、處理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等。因此,高一年級地理備課組強調在教學時要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重視上述能力的培養。同時,我們也考慮到普通高中教育的基礎性和社會實際,在課堂教學中注重了學科基礎知識的落實。

二、前一階段教學工作的困惑與反思

一個多月的教學,我們盡力把新課程改革的種.種理念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有收穫,同樣也有困惑,這些困惑主要來自以下幾方面:

1.作為教師,我們(其它學校教師也一樣)始終對新課程改革的評價體系顧慮重重,我們很難不去考慮大學聯考與各種質量檢測,這一點是我們轉變教學觀念的關鍵。

2.新教材、新課程改革的教學過程中,我們發現諸多的不配套影響了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如教材與課程標準、教材與輔導資料之間不配套、諸多實踐活動設備缺乏、學校的某些規章制度與新課程改革之間也存在不協調等等。

3.教師對新教材也有諸多不適應的地方,如新教材中的部分內容高度概括、高度濃縮,有些地方出現了一些新概念(如衝擊地震),對於這些內容教學中應如何把握教學的標高,還有教材中眾多的探索、閲讀、案例研究等內容,對於這些內容,究竟要處理到何種程度才算適宜,我們大多數教師心中也沒有底。此外,部分探索與案例研究的內容也不符合教學實際或學生的實際,如教材P50“模擬水循環”的探索活動,活動時間長,效果也不明顯,很難在課堂上實施,又如P14案例研究“太陽活動與旱澇的關係”、P56的案例研究“厄爾尼諾”的內容,對於高一學生來説,難度有點太大。

4.學生也是影響新課程改革能否順利推進的重要因素。我們在教學中發現,高一學生普遍對新課程改革瞭解不夠以及學生傳統的學習行為使學生一下子也很難適應新形式下的課堂教學,尤其在一些學生基礎較差的學校或普通班進行課堂教學模式的轉變難度更大。還有,學生對地理學習的不重視和認識不足始終是影響地理教學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今後教學的幾點想法

經過一個多月的摸索,我們對新課程改革已由陌生逐漸適應,後一階段的教學主要是在反思前一學段教學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改進,為此高一地理備課組經過認真研討,對後一階段的教學達成以下共識:

1.作為教師,繼續加大對新課程改革理論學習的力度,同時加強備課組內、備課組之間的相互聽課活動,充分調動備課組全體教師的積極性。後一階段要重點在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課堂上如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改變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認識、如何進一步落實分層次教學等方面下功夫。

2.在總結、反思前一階段教學的基礎上,我們後一階段的教學要重點處理好以下幾方面的關係,推進新課程改革的實施。這幾方面的關係主要包括:①過程與結果的關係,即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能力與落實基礎知識的關係,新課程改革強調培養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並非意味削弱知識的學習,而是強調能力的培養要以知識為依託、為基礎,二者相輔相成,不能割裂,更不能對立;②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的關係,強調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並不否認教師的重要作用,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無論課堂教學、還是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教師的作用依然是十分重要的;③關於不同學習模式與課堂形式的關係,新課程改革針對現行教育的弊端而強調研究、探究性學習,並不排除接受性學習的必要和重要,一堂課究竟採取何種學習方式或課堂教學模式,要因人、因時、因課程內容制宜,不能一刀切。此外,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一言堂”、“滿堂轉”不對,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參與是正確的,但要注重區別學生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參與還是形式參與,真正高質量的課堂教學必須建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才是有效的;④各類實踐活動與課堂教學的關係,普通高中教育作為基礎教育,素質教育的主陣地應該還是在課堂,因此任何忽視課堂教學的行為都是錯誤的。

3.進一步開展各類實踐活動,通過前一學段的教學,我們發現,學生對各類實踐活動興趣濃厚,期望也較高。因此後一階段我們將繼續強化這方面的工作,如加強研究性課程和校本課程的實施,適當組織學生走出校門等。

總之,新課程改革已走到我們面前,作為實驗者,我們只有加強研究,努力實踐,積極應對,這樣才能搶佔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制高點,也才能使我們的教學真正有助於教師自身的發展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基。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6

本人本學期擔任高三年級的地理教學工作,反思這兩個多月來的地理教學,本人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

一.認真研討考綱

作為高三地理教師應認真學習地理教學新大綱和大學聯考考試説明,分析對比考綱的變動情況,研究近幾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把握大學聯考命題走向,使高三地理複習有明確的導向。

二.立足課本,夯實雙基

分析近幾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的特點: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學科的知識主幹、基本原理和規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維邏輯和知識運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實的基礎上的,沒有紮實、全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很難獲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輪複習階段,切不可盲目追求進度,要穩紮穩打,注重立足課本、夯實基礎,突出主幹知識,重視圖表的判讀、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學科語言的運用,力求使學生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網絡。並在此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和轉化,靈活運用基本知識去辨析和認識與人類生存或環境相關的具體問題。

三.重視圖表教學

圖表是地理學科的特殊語言,地理試題的信息往往來源於圖表,從地理圖表中正確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解決問題,是歷屆大學聯考文綜地理試題的一個重點。但地理圖像繁多、龐雜,在教學中教師應對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維能力、最能體現地理特色的地圖,如:等值線圖(等高線圖、等温線圖、等降水量線圖、等壓線圖等)、日照圖、經緯網圖、(中國和世界)區域圖、地質構造圖等給予充分的重視,要指導考生進行圖文互換、變換角度,學會從圖表中提取對解題有用的地理信息並加以描述,從而提大學聯考生的地理綜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達能力。當然,對地理圖表的分析、簡圖的繪製也應該成為考生經常性的練習。

四.優化練習,提高練習的針對性

知識的鞏固,技能的熟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過適當而有效的練習才能實現。因此,及時收集各地的模擬試卷,根據考生的具體情況和大學聯考的命題趨勢,精心選題、組合練習試卷,並對練習進行及時評講,規範專業術語,幫助學生總結解題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既能使學生及時發現知識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篇五:高三地理教學反思

通過多年的高三地理教學實踐,我覺得應從大學聯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學活動,不斷探索改進,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果。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襲着“死背書,多做題,拼時間,低效率”的老路。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們應該從單純複習知識轉向“知識+方法=能力”,優化複習活動,教師講解多啟發多聯繫多分析,學生多思考(分析、比較、概括)、多動手(繪圖,列表)、多動口(提問,討論,交流)、多總結。例如在複習“影響工業佈局的區位因素”的相關內容時,我首先以魯爾鋼鐵工業區為例,讓學生回憶影響該工業區產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區位因素,從而瞭解到工業佈局是多種區位因素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作用因素對工業佈局的影響會隨着社會、經濟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説明影響工業區發展的因素是發展變化的。然後以上海寶鋼為例,瞭解影響其佈局的區位因素又是什麼,並分析它與魯爾鋼鐵工業區的佈局有什麼不同,並分析原因,從而説明某種工業部門是什麼指向型工業,只是針對某一特定時期、某一特定地點而言。同時指導學生分析影響鋼鐵工業佈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種變化的總體趨勢又該是怎樣的?最後請同學分析比較長江沿線五大鋼鐵工業基地,並説出它們形成的主要區位因素。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高三地理教學複習實踐中,我們有時會發覺由於學生對所有基礎知識已經學習過,如果老師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一定的新意和難度,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就會有較大差異,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像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幹知識的複習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果還像講授新課那樣複習,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學生也提不起興趣。於是我在教學設計時做了精心準備,試着編寫了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準確的天氣預報而已。

然後提出下列問題:

(1)赤壁位於我國哪一個省?試分析當地的氣候類型。

(2)為什麼東亞能成為世界最為典型季風氣候區?

(3)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氣候特徵,及其成因。

(4)這個時候為什麼會出現“欠東風”的現象?

(5)孔明為什麼又能夠借來東風?

(6)你認為季風除了對軍事產生影響以外,還會對哪些方面有影響?

這樣通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提供背景資料,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這樣不僅複習了天氣、氣候、季風等知識,並瞭解形成該氣候的地理因素,同時拓展地理能力,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為直觀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輸的效果要好的多。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現在的課堂教學主要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教材內容進行的,學生學習也更多的是對課本知識的死記硬背,從近幾年大學聯考的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來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採分點幾乎沒有,需要記憶的觀點和方法論知識所佔的分值和比例越來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結合材料的分析和應用上。記得有一年大學聯考中就有讓學生分析蘭州化工廠佈局是否合理的題目,當時就有同學只是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對化工廠的佈局進行分析,忽視了環境效益對工業佈局的影響,認為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與標準答案完全不同的結果。

因此我在教學中往往會選擇一些有關材料和學生一起討論、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複習有關廠址選擇的問題。我在給出了大量有關“食鹽”及“食鹽化工”等背景資料(略)之後,提出:  某公司正考慮在某鎮附近建一新的食鹽及食鹽化工廠,給出了某鎮的一部分地圖以及一些有關的資料。請同學對照地圖和資料,討論:圖中“公司提出的地點”和“議會提出的地點”相比,哪一個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廠管理人員、議會代表和社區代表。討論之後進行大組彙報。同時強調:(1)考慮問題時,必須進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實際問題。(2)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是單一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比較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利弊得失,從而優選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問題都應該採取科學的、辯證的、全方位的態度和方法。

在隨後進行的大組彙報中,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學,從工廠經營必須取得更大利潤的角度,希望工廠建在距原工業區較近的地點;扮演工廠管理人員的學生,從方便原料採購和產品銷售的角度,建議工廠建在距交通線較近的地點;扮演議會代表的學生,從保護綠化的角度,呼籲新建工廠不能破壞樹木,工廠應建在沼澤地;扮演社區代表的學生,從維護社區環境的角度,要求工廠建在與常年風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後,在自由發言時間,學生們比較了上述意見的利弊得失,一致認為,雖然從他們各自的利益出發,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綜合大家的意見,從整體、全面的角度看問題,還是公司提出的地點比較合適。

4、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鋭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一節教學中,有一位學生提出:“我認為植樹造林並不一定能解決荒漠化的問題,因為樹木生長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從而會造成進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變少,反面會導致荒漠化的加劇。”這個觀點與教材相反,我當時作了批駁。在課後反思中我深感這樣扼殺了該同學積極思考的興趣、大膽創新的勇氣,其實學生的思路也不是一點也沒有道理。於是,在下一堂課中當全班同學的面作了自我批評,並在後來的教學中注意寬容各種觀點,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創新。

這就是説作為老師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為,既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但也要給予及時適當的匡正。

5、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與同學個別溝通,瞭解他們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平時上課也多從他們的能力角度講解,以求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7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劉麗靜老師在“森林資源”一課中以好大一棵樹的歌曲導入,讓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親切感受和情緒體驗,激發起他們對森林資源內在聯繫的認知興趣,發展了學生的認知思維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及實踐創新能力。

現代教學理論告訴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學習的認知情境和氛圍,恰當地組織和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使學生自然地獲得知識和技能並促進智能和心理機能的發展。劉老師在本節課講解到位,屏幕的景觀吸引學生探索森林資源的奧妙,使學生主動進入學習情境,在教師指導下找出教材的重點。挖掘教材中的內容,拓展了教材內容。

通過本節課的觀摩,瞭解新課程強調學生的主體參與,教學中學生如何成為真正的主體,怎樣實現主體的參與在某種程度上,不僅僅取決於把舞台讓給學生,還在與教師如何成功地引導和組織教學。教學設計是否合理,還在於是否激發了學生興趣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學習,在研究中學會研究,在創造中學會創造。同時,不斷引發學生思維碰撞,把學生的探索,發現引向深入。

教師和學生應該是一種“溝通”與“合作”的關係,教學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彼此分享思考,見解和知識,實現教學相長的過程。學生大腦並不是空蕩蕩的容器,而是一口藴藏着豐富水源的深井,所以我們要相信學生,把機會交給學生,跟學生一起走進新課程。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8

第一對學生一定要嚴格要求。對學生要做到:不管是哪堂課,不管是哪個學生,在課堂上都必須認真聽。現在我感覺絕對不能放縱學生,不能讓學生以地理是副科為藉口而不認真學或者甚至是違反紀律干擾我的教學。現在七年級3個班,我對每一位學生都是一樣的要求:上課必須認真聽講,作好筆記和我佈置的作業,積極思考問題。當他們有分神,做小動作,甚至講小話時,我都馬上上前提醒,如屢次犯錯則施之以措辭嚴厲的批評,再輔之以叫起來讀地理課文和閲讀資料,我覺得這樣對他們有好處,且他們能接受老師的批評和關心。如果他們不聽課,看其他與地理無關的書籍時,我都是當場繳獲,這樣做的目的是讓他們明白,上地理課時看其他書是多麼愚蠢的一件事,哪怕你多麼地不喜歡地理,多麼地學不進地理,地理課都不是耍課,都不是可學可不學的課,要打好基礎,老師一律對其他書的沒收是要他們有一個好的開始,要他們在七年級對地理知識就有最基本的瞭解,否則以後學習地理知識是如何的艱難。我跟他們講,現在很多高中生反映高中地理很難,總結原因大多是讀國中時根本就沒怎麼認真學地理,或是根本就沒學過地理,因此七年級就必須學好地理,不能重蹈覆轍。對學生唯有嚴格要求,學生才會真正地尊重這位老師,這是我的真實體會。不管學生有多麼的不情願,有多麼的反感和抵制老師的批評和教誨,老師都不能害怕心虛或是心軟,尤其是新老師,一定要度過這一關,對學生要嚴而又嚴。

第二注重培養學生的興趣。如學生對某一科有興趣,課堂上不該有的“活動”就會少許多,對老師的關注和對知識的渴求就要多許多。國中時期要求我們要教給學生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因此我上課儘量旁徵博引,縱橫捭闔,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舉一反三,不時抽學生回答問題,或是發表看法,形式新穎活潑,不拘一格。沙區國中地理教學用的是湘教版教材,此教材活動題多,有利於發揮學生思考能力的作用,因此我基本上在講述活動題時都是抽學生來回答,或是闡述觀點和意見。在啟發學生思路的時候我是不拘一格,儘管課堂氣氛異常活躍我也覺得理所當然,要讓學生的大腦活動起來總比壓抑好,學生有表現自己的天性和慾望,老師要儘量滿足,有時候我還組織學生辯論,儘管有些學生給出的答案另類,我都是鼓勵他們回答。當然對少數故意大聲吼叫,有意擾亂課堂正常教學秩序的學生則要另當別論。我還建議學生多到新華書店去轉轉,關於地理方面的百科知識都可以去了解,比如《中國國家地理》、《中學生地理百科知識》和《華夏人文地理》等雜誌可以多去看看,這樣可以使學生對地理的興趣經久不衰。對學生興趣的培養方面,我做了大量工作:首先,《地理地圖冊》是學生必須要看的,不但要看,而且要看懂看透,要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還有我還帶有一些有趣的圖片,有時候電視報紙上有的問題我會在課堂上提出來,引導學生思考:如20__年暑假重慶的乾旱問題,重慶大學城最終落户虎溪鎮的原因,修建三峽水庫的利弊分析問題等等。記得上“地圖”這一節時,為了讓學生能對在地圖上如何判別方向有深刻的認識,我讓全班同學畫出學校的簡圖,圖上可有指向標,註記和文字説明,很多學生都欣然完成任務。

第三一定要因材施教。《教學大綱》中規定的教學任務是不是我們一定要完成呢?我看不一定,因為《教學大綱》是針對具有一般知識能力基礎的學生,且具有良好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學生量身打造的,對於那些學有餘力的學生和基礎特差且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都差的學生來説,要靈活處理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具體的教學方法之間關係的問題了。比如在講述《俄羅斯》這一節時對有的班級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摩爾曼斯克港為何是個終年不凍港?而有的班級我只是告訴他們摩爾曼斯克港是一個終年不凍港。對於這個問題,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漏洞百出,可以説全班沒有一個學生回答正確了,但我還是給他們鼓勵,表揚他們的思考精神。摩爾曼斯克位於俄羅斯西北部,在北極圈以北,屬於極地氣候,按理來説摩爾曼斯克港一年中很長時間是冰封的,但我們同時也從報紙上,電視上得知俄羅斯經常在巴倫支海舉行軍事演習,他們演習的軍艦就停靠在摩爾曼斯克港,有時候冬季也在演習,為何?學生認為正是因為極地氣候,所以終年不凍;還有的認為摩爾曼斯克港在北冰洋沿岸,有北冰洋的作用,所以不凍。我引導他們看地圖,在結合上學期所學的氣候洋流問題,告訴他們海水終年不凍,關鍵是水温,氣候是影響水温的,但除此之外,還有洋流呢,這裏有強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流來,終年不凍就順理成章了。還有課本第78頁的活動題,題目要求説出上揚斯克和莫斯科的氣候各有什麼特點以及氣候不同的成因,對某些學生我只要求答第一問,而另外一些我要求兩問都答,尤其第二問難度較大。對於大多數學生來説,第一問都能回答準確,只有少部分學生誤以為-48℃比-17℃要高。很明顯上揚斯克冬季氣温比莫斯科低許多,而夏季則與莫斯科相差不大,降水量來説上揚斯克不莫斯科全年都少,所以我引導學生總結上揚斯克又幹又冷,那裏人口稀少,而莫斯科屬於温和的温帶大陸性氣候,是俄羅斯首都,人口稠密。第二問就是原因分析。我引導學生從氣候,地形,地理位置來分析。首先讓他們看《地理地圖冊》第39頁,就氣候來説,上揚斯克屬於極地氣候,所以又幹又冷,且冬夏氣温相差大,莫斯科為温暖的温帶大陸性氣候。上揚斯克位於東西伯利亞山地,海拔較高,莫斯科位於東歐平原,所以更加劇了兩地的氣候差異。第三地理位置,上揚斯克緯度更高,且更靠近北冰洋,冬季北冰洋是個寒極,寒冷氣流對其影響大過莫斯科,而莫斯科雖是温帶大陸性氣候,但受盛行西風影響使其冬夏季降水都不太少,冬季氣温不過於太低,因此雖聖彼得堡比莫斯科緯度更高,也曾作過俄羅斯的。

通過知道學習較為認真的學生看地圖,跟着我的思路分析思考後得出來的答案可以使他們印象更為深刻,同時對實在對地理不敏感的學生以及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可以起到示範作用,可以使他們在沒有太大壓力的情況下學到地理知識。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9

本人本學期擔任高三年級的地理教學工作,反思這兩個多月來的地理教學,本人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

一.認真研討考綱

作為高三地理教師應認真學習地理教學新大綱和大學聯考考試説明,分析對比考綱的變動情況,研究近幾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把握大學聯考命題走向,使高三地理複習有明確的導向。

二.立足課本,夯實雙基

分析近幾年大學聯考地理試題的特點: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學科的知識主幹、基本原理和規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維邏輯和知識運用能力。而能力是建立在夯實的基礎上的,沒有紮實、全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很難獲得高分。因此,在第一輪複習階段,切不可盲目追求進度,要穩紮穩打,注重立足課本、夯實基礎,突出主幹知識,重視圖表的判讀、分析等基本技能的掌握到位,以及地理學科語言的運用,力求使學生形成較完整的知識網絡。並在此基礎上,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和轉化,靈活運用基本知識去辨析和認識與人類生存或環境相關的具體問題。

三.重視圖表教學

圖表是地理學科的特殊語言,地理試題的信息往往來源於圖表,從地理圖表中正確獲取信息,處理信息,解決問題,是歷屆大學聯考文綜地理試題的一個重點。但地理圖像繁多、龐雜,在教學中教師應對那些最能考查考生思維能力、最能體現地理特色的地圖,如:等值線圖(等高線圖、等温線圖、等降水量線圖、等壓線圖等)、日照圖、經緯網圖、(中國和世界)區域圖、地質構造圖等給予充分的重視,要指導考生進行圖文互換、變換角度,學會從圖表中提取對解題有用的地理信息並加以描述,從而提大學聯考生的地理綜合分析能力和地理表達能力。當然,對地理圖表的分析、簡圖的繪製也應該成為考生經常性的練習。

四.優化練習,提高練習的針對性

知識的鞏固,技能的熟練,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通過適當而有效的練習才能實現。因此,及時收集各地的模擬試卷,根據考生的具體情況和大學聯考的命題趨勢,精心選題、組合練習試卷,並對練習進行及時評講,規範專業術語,幫助學生總結解題規律,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途徑,既能使學生及時發現知識缺漏,又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

篇五:高三地理教學反思

通過多年的高三地理教學實踐,我覺得應從大學聯考能力要求反思教學活動,不斷探索改進,優化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效果。

1、對教學觀念的反思

長期以來,教師的教育思想往往是在被動條件下形成的,一直沿襲着“死背書,多做題,拼時間,低效率”的老路。沒有教師主體的自我實踐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往往只是簡單的重複或沿襲,其效果是很不理想的。

我們應該從單純複習知識轉向“知識+方法=能力”,優化複習活動,教師講解多啟發多聯繫多分析,學生多思考(分析、比較、概括)、多動手(繪圖,列表)、多動口(提問,討論,交流)、多總結。例如在複習“影響工業佈局的區位因素”的相關內容時,我首先以魯爾鋼鐵工業區為例,讓學生回憶影響該工業區產生、衰落、再度崛起的主要區位因素,從而瞭解到工業佈局是多種區位因素作用的結果,而且這些作用因素對工業佈局的影響會隨着社會、經濟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從而説明影響工業區發展的因素是發展變化的。然後以上海寶鋼為例,瞭解影響其佈局的區位因素又是什麼,並分析它與魯爾鋼鐵工業區的佈局有什麼不同,並分析原因,從而説明某種工業部門是什麼指向型工業,只是針對某一特定時期、某一特定地點而言。同時指導學生分析影響鋼鐵工業佈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麼?這種變化的總體趨勢又該是怎樣的?最後請同學分析比較長江沿線五大鋼鐵工業基地,並説出它們形成的主要區位因素。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高三地理教學複習實踐中,我們有時會發覺由於學生對所有基礎知識已經學習過,如果老師只是照本宣科,沒有一定的新意和難度,地理教學效果或目的與預期的設計就會有較大差異,因此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探求教學目的、教學工具、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問題,積極改進,從而優化教學,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學習。智能理論告訴我們: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智能組合,有自己的智能弱項和智能強項,也有與此相適應的獨特的認知方式。學生知識面有寬有窄,學習能力有高有低,認知能力有強有弱。教師必須正視學生之間的這種個體差異。比如可以在內容的呈現方式上進行認真的構思和設計,文字材料,圖像信息,多媒體等等,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高中地理主幹知識的複習中,大氣環境是個難點,而其中的有關天氣、氣候、季風等內容更是難中之難。如果還像講授新課那樣複習,一是時間不允許,二是學生也提不起興趣。於是我在教學設計時做了精心準備,試着編寫了這樣一個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法來突破難點,案例如下:赤壁之戰前夕,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周瑜調兵遣將打黃蓋,獻連環計,為火燒曹營精心準備。突然間,他想起自己竟然疏忽了一件大事,一下子急出病來。諸葛亮借探病之際,挑明周瑜的病根是“欠東風”,並應允借東風相助。其實諸葛亮只是作了一次準確的天氣預報而已。

然後提出下列問題:

(1)赤壁位於我國哪一個省?試分析當地的氣候類型。

(2)為什麼東亞能成為世界最為典型季風氣候區?

(3)我國東部季風區的氣候特徵,及其成因。

(4)這個時候為什麼會出現“欠東風”的現象?

(5)孔明為什麼又能夠借來東風?

(6)你認為季風除了對軍事產生影響以外,還會對哪些方面有影響?

這樣通過案例將要學習的內容轉變成一個個小問題,教師只提供背景資料,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這樣不僅複習了天氣、氣候、季風等知識,並瞭解形成該氣候的地理因素,同時拓展地理能力,事實證明,這樣教學學生很感興趣,而且將抽象的原理轉化為直觀的材料,比一味的灌輸的效果要好的多。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現在的課堂教學主要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圍繞教材內容進行的,學生學習也更多的是對課本知識的死記硬背,從近幾年大學聯考的參考答案和評分標準來看,直接要求完整表述基本概念、原理的採分點幾乎沒有,需要記憶的觀點和方法論知識所佔的分值和比例越來越少,往往把更多的分值放在結合材料的分析和應用上。記得有一年大學聯考中就有讓學生分析蘭州化工廠佈局是否合理的題目,當時就有同學只是從經濟和社會的角度對化工廠的佈局進行分析,忽視了環境效益對工業佈局的影響,認為這是完全合理的,得出了與標準答案完全不同的結果。

因此我在教學中往往會選擇一些有關材料和學生一起討論、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複習有關廠址選擇的問題。我在給出了大量有關“食鹽”及“食鹽化工”等背景資料(略)之後,提出:  某公司正考慮在某鎮附近建一新的食鹽及食鹽化工廠,給出了某鎮的一部分地圖以及一些有關的資料。請同學對照地圖和資料,討論:圖中“公司提出的地點”和“議會提出的地點”相比,哪一個方案更合理。每一大組分別代表不同的角色:公司法人代表、工廠管理人員、議會代表和社區代表。討論之後進行大組彙報。同時強調:(1)考慮問題時,必須進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綜合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正在研究的實際問題。(2)解決問題的方法往往不是單一的。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比較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利弊得失,從而優選出最佳方案。(3)分析任何問題都應該採取科學的、辯證的、全方位的態度和方法。

在隨後進行的大組彙報中,學生爭先恐後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學,從工廠經營必須取得更大利潤的角度,希望工廠建在距原工業區較近的地點;扮演工廠管理人員的學生,從方便原料採購和產品銷售的角度,建議工廠建在距交通線較近的地點;扮演議會代表的學生,從保護綠化的角度,呼籲新建工廠不能破壞樹木,工廠應建在沼澤地;扮演社區代表的學生,從維護社區環境的角度,要求工廠建在與常年風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後,在自由發言時間,學生們比較了上述意見的利弊得失,一致認為,雖然從他們各自的利益出發,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綜合大家的意見,從整體、全面的角度看問題,還是公司提出的地點比較合適。

4、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反思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認真地檢討自己的言行:是否從權威的教授轉向師生平等的交往與對話;是否有公正的品質、豁達的胸懷、豐富的感情,以及敏鋭的判斷力和豐富的想象力等等。

例如,在“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一節教學中,有一位學生提出:“我認為植樹造林並不一定能解決荒漠化的問題,因為樹木生長中要吸收更多的水分,從而會造成進入湖泊、河流和地下的水分變少,反面會導致荒漠化的加劇。”這個觀點與教材相反,我當時作了批駁。在課後反思中我深感這樣扼殺了該同學積極思考的興趣、大膽創新的勇氣,其實學生的思路也不是一點也沒有道理。於是,在下一堂課中當全班同學的面作了自我批評,並在後來的教學中注意寬容各種觀點,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創新。

這就是説作為老師一定要謹慎處理自身的教學行為,既要能積極肯定學生的“別出心裁”,但也要給予及時適當的匡正。

5、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注意觀察課堂上學生的學習行為,還要通過學生作業獲取教學反饋的信息,在信息反饋中對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發展,學習中的情感體驗等獲取全方位的體察。我們常常會發現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教學內容和習題,在考試時學生還是有許多困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學生知識的習得不是學生自己學會的,而是老師教會的,所以我們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比教給學生知識本身更重要。

因此我注意多與同學個別溝通,瞭解他們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平時上課也多從他們的能力角度講解,以求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0

作為一名地理學科的新教師,從教幾年來,有得有失,感受頗多。很多教學環節都存在很大的不足,需要在今後的不斷反思中學習、進步。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新理念下的地理教學,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於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要求教師置身於整體的地理教學情境中,從更寬廣的社會、倫理及教育層面激發自我意識的覺醒。

今年我執教高二年級,反思以往教學上的不足,改進教學方法,思考今後如何提高教學質量尤顯的緊迫而必要。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再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一、對教學觀念和方法的反思

傳統的教學在目標的確立和教學方法的處理上,主要是突出教師的主體能力,沒有很好的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考慮進去。高二年學時的緊迫使得我在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採用教師教知識,一堂課下來,覺得很滿,彈性時間不長,學生消化吸收的速度也慢。這樣教學目標就很難在課堂中體現出來,重難點的不明確使學生學習被動,知識框架混亂。

對策:教學目標的確立,要圍繞並使學生掌握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通過學生的聯想,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對教學目標的實施,要正確處理師與生,教與學的關係,使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給足學生思考的空間,突顯在學生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切實達到教學活動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德育目標。

二、對教學設計的反思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閲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我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係,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對策:要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和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暗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三、對教學反饋的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由於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後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更多的原因在於我沒有很好的教於分析方法而一味的就題論題,同樣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

對策:佈置作業時,要求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瞭解題目要求。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後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人無完人,隨着教學工作時間的增長和時代的進步,將會出現更多的不足之處。我只有在教學工作中,多多反思,改正教學中的缺點與不足,不斷完善,不斷提高教育教學的水平,使每個學生都有更大的收穫,才能使自己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1

1、本節課是在充分解讀課標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進行了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因此我在授課的過程中,深深地感覺到,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輕鬆自如,學到了對終生髮展有用的地理知識。例如:學生從開始的對地圖一無所知到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合適地圖,並能從地圖上獲取有用的信息。

2、在課堂展示過程中,對學生能力估計過高,問題設計的呈現方式有待改進。例如“請你當參謀”這一環節,應將問題單個出示。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2

一、前一階段教學工作的回顧

1.積極參加省、市組織的暑假新課程培訓活動,加強理論學習,努力轉變教育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必須加強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學生觀、教師觀和質量觀等。

2.轉變課堂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法與手段。新課程注重“師生互動”、“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等教學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改變過去教師“一言堂”的局面,變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的合作、探究式學習,努力做到轉變教師角色與地位,由過去課堂上的權威向學生共同學習的夥伴、朋友、指導者轉變。

針對那些基本地理規律和原理的內容,這些內容往往難度較大,邏輯性較強。如第一章第三節“地球的運動”、第二章第一節中“大氣的運動”等,對於這些內容,在課堂上首先採取以教師講述為主,讓學生理解這些基本原理和規律,然後再讓學生結合教材和練習進行自我領悟,最後再由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圍繞問題進行討論和探索,從而使學生達到體驗學習過程,掌握基本知識的目的。

圍繞那些教學內容難度不大,學生易於理解的章節而進行。如“地球在宇宙中”、“全球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水資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等。其基本組織形式是首先讓學生在課堂上通過閲讀、討論等形式自我學習(有時也在課前先佈置學生提前預習或蒐集相關資料),然後由學生根據自學或課前預習提出相關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有些是教材上的,也有可能是教材外但與本節內容相關的),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等對問題進行探究,最後教師進行簡單的歸納與小結。這種課型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新教材與以往教材最大的一個不同點就是增加了大量學生活動的內容,這些內容有的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或在教室內完成的,那麼有意識地組織一些活動課就可以解決這類問題。這種課型主要就是讓學生動手、動眼、動耳等,如教材 “模擬海陸熱力性質”、 “模擬水循環”等內容就可以把它單獨設計成一節實驗課。但實際課時較為緊張,所以很多活動只能壓縮在課堂較短的時間內完成。

3.結合學科特點,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新課程改革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體到地理學科而言,主要表現在自學能力、地理圖表的分析、處理能力、空間思維能力等。因此,在教學時時時注意結合地理學科的特點重視上述能力的培養。

二、存在的問題

1.新課程地理教材正文簡短,有的只有幾句,許多知識點到為止,留給教師發揮的餘地過大(變相地加重了教師負擔);同時,新課程標準要求不具體,講多深、講多少,很難把握。

2.新課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學習,以學生為主體,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學生很活躍,但由於活動過多,一節課很難講完,出現了地理教學任務重、課時不足的現象。

3.學生普遍感到地理難學,而且地理知識缺乏系統性,比較零散。許多老師説:地理新課程教起來困難,學生學起來更困難。

4.學生參與課堂活動面小,學生在應試的路上跑慣了,只知道解題、解題。面對在觀察→發現→猜想→論證的新思路上學習,感到陌生不適應。因此,要在課堂上開展“活動”、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還十分困難。

三、今後教學的幾點想法

在課堂上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展示自己對問題的解釋,運用證據和共同探究的策略,通過學生小組合作、不同組之間進行答辯等形式,讓學生自己尋求合理的答案(非惟一性),教師在其中主要起點撥引導的作用。對於實驗等花費時間長這一點,可以嘗試在課前就對學生説明該實驗的目的、操作過程,提前準備。

針對知識缺乏系統性、零散的情況,教師每上完一節課要進行課堂小結,每學完一個單元也要進行小結,及時對所學知識點進行梳理歸納。

針對難學這一點,在平時的地理教學中,我們要儘可能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心理上預先讓學生喜歡它,儘量發現學生某方面的優勢(如地理成績可能不好的學生,但地圖繪得較好),並不斷強化其學習地理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把課程標準分解,剛開始要求放低一點,讓學生嘗試到成功,興趣就會越來越濃;高一的學生年齡較小,多數學生才十五、六歲,所以要注重語言的表達方式不能成人化,以引起學生共鳴。通過上述做法,學生的興趣得到培養,教師教起來容易,學生學起來也就不難了。

作為教師,在新課改試驗的第一年,我們要不斷的摸索,要勇於創新,不斷完善自己。作為學生也應該明確自己的位置,懂得做事情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態度,俗話説“態度決定一切”,擺正了自己的學習態度以後,就會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已經做了什麼,將要做什麼,這對於我們來説是至關重要的。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3

本課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學中,以“亞洲”為例,引導學生説出了亞洲的東、西、南、北各是什麼,注重了學法 指導,然後讓孩子們合作説出各大洲和大洋的位置,最後,讓孩子們在遊戲中自制世界地圖,這節課的難點就在快樂中迎刃而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堂 教學的效益。

在課前我搜集了許多圖片,讓學生在課堂上藉助課件更好地瞭解大洲和大洋的知識,學生對此很感興趣。不僅如此,我還讓學生在課 前蒐集了一些有關大洲和大洋的資料,初步培養學生的蒐集資料的能力,在課堂上,我向學生們推薦了“世界地理頻道”網站,給他們提供更好更多的資料空間。

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學習中收穫,不但紛紛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穫,而且還對參加“世界地理之最“擂台賽充滿興趣。我相信,這一節課雖然結束了,但是孩子們的探索之路才剛剛開始。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4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學習和讀圖,使學生了解我國河流和湖泊的大致情況,記住我國著名河流的名稱和所在位置,並學會根據圖表和已知綜合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徵。基於本節課的設計理念和教學三維目標,為了讓學生熟悉我國河流的名稱和位置,我設計了“巧手繪圖”活動、多媒體閃動河流“分組競賽活動”、“中華河流一家親”活動,寓教於樂,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活動中思考,極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熱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點與興奮點,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幫助學生建立了空間概念,使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有所提高。

對於內流河、外流河、內流區、外流區的概念等,我主要採用恰當的問題引領,讓學生讀圖觀察,概括總結,使知識層層深入,這樣的形式比較適合國中學生掌握基本的地理概念,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5

2x年xx月xx日我參加了瀘縣國中地理優質課競賽的教研活動,有幸聽了各位優秀老師的講課,讓我近距離地領略到課改課堂結構和教師的教學風格,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這些課風格各異,但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鑑的東西,在教學中,老師們都採取了“以生為本,以導促教”的教學原則,通過老師有序的導、生動活潑的啟發教,激發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與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突出了本次優質課以課堂教學改革為主題。以下是我個人在本次聽課過程中的一些感受。

1.情景教學:老師們採用多種形式創設情景進行教學。利用教材本身和地圖冊創設情景傳授基礎知識,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和交際活動。在情景中理解課文知識和內容,使難點化易,重點難點;在情景中進行操練能提高學生實踐的量和質。

2.情身意濃:我們不僅是一位老師,還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課堂上教師用各種形式鼓勵學生積極學習,使他們懷着輕鬆愉快的情緒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去,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知識理解:教師都重視在操練中講解知識,在情景中進行精講多練,培養學生紮實地掌握和運用地理知識。採用靈活多

樣的方式邊練邊講知識,生動有趣,能加速理解的過程,教師重視通過地理板書板畫對知識進行點破和歸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4、以問題為起點的探究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次聽課活動,各位老師在設計問題方面做得非常好。注重問題設計地啟發性。例如李燦老師提出這樣問題:為什麼一元錢可以瀏覽成都、武漢、上海呢為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也圍繞本節課主要內容逐步展開探究學習。這樣以問題為起點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變成了主體,由原來被動聽變成主動學習探究,學生主動去思考,主動在上課時討論,主動尋求答案,學生學習的興趣濃厚,積極性比較高,學習的效率也自然就高。

總之,教師必須經常有意識地反省自己的教學實踐,從中總結經驗教訓,要有意識地虛心吸取他人之長,通過自我總結和積極藉助他人的成功經驗來充實自己,不斷充實自己教與學的知識庫。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6

在我的印象中,歷次的網上培訓,都是走形式、完任務,勞民傷財,今年有幸參加了這次國培,聽了六位老師的講課,讓我近距離地領略到課改課堂結構和教師的教學風格,老師們深厚的教學功底及精湛的教學藝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雖然這些課風格各異,但每一節課都有很多值得我學習借鑑的東西,在教學中,老師們都採取了多種教學方式,生動、直觀的激發學生積極的參與、體驗、合作與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下我就以張明俊老師講的一節《東南亞》談一下我的感受。

1.情景教學:課前老師採用播放東南亞景觀圖等多種形式,聲圖並茂創設情景進行教學。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景,傳授基礎知識,進行基本技能訓練和交際活動。在情景中理解課本知識和內容,使難點化易,重點難點;在情景中進行操練能提高學生實踐的量和質。

2.以圖帶點:教師地圖教學,培養學生紮實地掌握和運用地圖,掌握地理知識。採用靈活多樣的方式邊練邊講知識,生動有趣,能加速理解的過程,各個知識點都綜合到圖上,進行點破和歸納,起到了事半功倍的目的。

3、趣味巧記:課堂上,課堂上不僅以精美的課件吸引學生,還利用順口溜記憶國家特點,巧記城市和首都等,使課堂變得生動有趣。

4、以問題為起點的探究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自主思考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也圍繞本節課主要內容逐步展開探究學習。這樣以問題為起點的學習方式,使學生變成了主體,由原來被動聽變成主動學習探究,學生主動去思考,主動在上課時討論,主動尋求答案,學生學習的興趣濃厚,積極性比較高,學習的效率也自然就高。

總之,我認為觀課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可以反省自己的教學,從中總結經驗教訓,要有意識地虛心吸取他人之長,通過自我總結和積極藉助他人的成功經驗來充實自己,不斷充實自己教與學的知識庫,力爭使自己的教學水平能有所提高。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7

在前段時間的地理教學中,我深感許多教學環節沒能做到位,值得反思的地方很多。以下是我教學工作中的部分不足之處和今後的對策,希望它能時刻提醒自己,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不再走同樣的彎路,調整和改正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第一,為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思維,營造和諧、以學定教、鼓勵學生勇於創新,發展學生的求異生自主創新學習的信心,教師要明確學生是不習主體,教與學的關係應該是平等,協商式的,知道學生知識的生長點,知道學生會朝什麼方向發展,在課堂上,一切頃其自然,教師順勢而教,學生順心而學,教師和學生全身心地沉浸在教與學的塊樂之中,如七年級地理內容適宜搞一些遊戲和課外探索性的興趣小組活動,讓學生如何發現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就教材內容而言,可以以下問題作為切入點,有什麼特徵 有什麼規律 是什麼原因,有什麼樣的聯繫等等,讓學生在愉快中接受知識,鼓勵學生敢於創新,敢於實踐,牢固樹立學生全面發展思想,從而形成一種不唯書,不唯師,敢於質疑敢於於創新的學習風氣。

第二,在國中地理教學中,必須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放在首位,要求教師在吃透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敢於對已有教材同現實生活問題聯繫起來,把生活中的熱點、焦點問題滲透到教學內容之中,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實踐問題。運用主體教學,給學生一定時間,去探求尋找答案,在尋找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總之,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穿插一些與課程內容相關的事,有利於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第三,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課本內容逐漸的濃縮為主要的知識點,閲讀、思考和活動環節的實踐讓學生更好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在這方面的處理上,為了完成任務,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很好的處理課本內容與活動環節的關係,生搬硬套的痕跡明顯,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成為課堂累贅。

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我應該重視教學目標的確立、教學內容的處理,使教學方法的選擇上達到最優化。應努力提高活動的“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景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重適時評價。例如:在教學素材的選取上,要充分圍繞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對學生終生有用的地理;教學方法上要突出個性化的教學,滿足學生的參與欲、表現欲、競爭感和成就感,通過對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培養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學習困難。

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以同樣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學生,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進步。同時,很多學生在課後仍然對一些基礎知識不明確。對策:引導學生以書本知識為基礎,認真構建知識框架,學會舉一反三,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巧。對地圖的分析上,學會讀圖名、圖例,瞭解題目要求。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做到課後及時輔導和解析,讓他們更直接、更具體的接受知識。

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知識跨度很大的學科,又十分注重實際應用。要讓學生真正地學好它,一方面需要不斷向學生強調地理學科重要性的教育,引導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寓教於樂;另一方面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良好的地理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8

在現代教學中,我覺得體驗最深的一條是改變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嘗試新的教學模式,做到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育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目前我校正在開展生本教育模式的學習與探討,本人從教多年來,經歷了幾次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收穫頗多,也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一、解放學生認知習慣,培養學習興趣。

對於國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識能力,可以讓他們聯繫身邊的事物來認識、獲取地理知識。例如結合生活中南方民居多用尖頂,而西北民居多用平頂的事實來加深理解我國降水空間分佈的特點。結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導引出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水熱差異。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地理。還可結合報刊雜誌、電視新聞,接收各種音畫逼真,生動形象的地理知識。例如通過收看近幾日央視一套的天氣預報節目,觀察電視屏幕上的天氣預報圖,學會天氣符合並能分組報導天氣狀況。此外,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靈魂。要讓學生用好地理圖冊、填充圖、教材彩圖、插圖。通過讀、填、繪、析,養成手不離圖,圖文對照的學習習慣。例如通過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哈爾濱冰燈和廣州花市”,學生明白了我國冬季南北温差很大這一氣温分佈特點。通過引導學生看課文彩圖“颱風雲圖”,學生形象地認識了颱風及其特點。 二、解放學生的頭腦,培養創新思維。

在具體學習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不包辦代替,鼓勵學生大膽動腦,大膽創造。不怕出錯,不怕重複,讓學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過程中增知長智。例如在學習颱風時教材提出了“颱風有過也有功”的觀點,我趁熱打鐵引導學生談談自己對沙塵暴的看法並分成正方、反方兩組進行辯論。正方提出沙塵暴影響人們出行、污染環境,反方則提出沙塵暴也能降解空氣中的有毒物質,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淨化空氣的作用,同學們在激烈的辯論中不知不覺增長了知識,從而也懂得了一分為二,辯證認識地理事物的方法。俗話説“反彈琵琶出新意”,在教學中,有時我還故意與教材唱反調,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例如講我國地勢西高東低的地理意義時,向學生設問:假如我國地勢東高西低,將對氣候、河流產生什麼影響?學生思維被激活後,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習效果顯著。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解放學生,使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圈圈,有足夠屬於自己支配的時間、空間,才能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去創造,發揮各自的特長和聰明才智,真正把生本教育的精神落到實處。

在我的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能積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的問題情境,教學內容的組織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要形式,啟發學生在觀察、分析,思考、討論中靈活運用地理知識。但是過我的教學實踐證明:要想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認為: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育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具體表現,目前我校正在開展生本教育模式的學習與探討,本人從教多年來,經歷了幾次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收穫頗多,也對自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

一、解放學生的嘴,培養表達能力。 課堂上讓學生大膽發言,表達自己的看法、體會,得到能説會道的鍛鍊,並能和老師、同學經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學中,通過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能獨立提出問題: 為什麼只有地球上有高級智慧生物存在? 為什麼地球形狀是兩極略扁,赤道略鼓? 為什麼北方多沙塵暴而南部沿海多台風? 為什麼印尼、伊朗、日本地震不斷? 以上這些問題提出後,我首先肯定了學生大膽提問的精神,然後通過師生探討,給學生一個滿意的解答。

二、解放學生的雙手,培養動手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動手,開展小論文、小製作、小調查、小發明等活動,讓學生得到勞動成果的樂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深入細緻的作風,學生在學習中找到了求知的快樂,品味到成功的喜悦。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對老師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在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探索,運用符合學生自身發展特點的教育教學方法,才能取得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要求。

在現代的教學中,我覺得做到教、 學、 做合一的教學,重視對學生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本次課程改革在實施過程中的標誌性體現。改變課程實施過於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本人從事地理教育教學多年來,經歷了幾次的課改,這次的課改,讓我感受很多,下面僅從地理教學方式上進行反思。

一、 注重雙方交流溝通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 本人在地理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師生共同對整個成長負責。對教學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蔘與,意味着平等對話,意味着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體性的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進學習;上課不僅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視課本地圖的使用 地理新課程用圖文並茂的資料、形象直觀的圖表、生動有趣的閲讀材料、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活動,創設了充滿時代氣息的地理教學情境,用生活中具體有趣的地圖、圖片、圖表,給學生展示了生動活潑的思維過程。面對這樣的教材,你該如何使用?又該怎樣上課?怎樣發揮教師的作用?怎樣挖掘學生潛 能需要地理教師冷靜、積極地不斷反思,才能適應新課程下的地理教學 。 總之,要提高學生的素質,必須解放學生,使學生走出“應試教育”的圈圈,有足夠屬於自己支配的時間、空間,才能讓學生自己去學習、去思考、去創造,發揮各自的特長和聰明才智,真正把生本教育的精神落到實處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19

1。高中階段培養學生讀圖潛力的好處

從歷年大學聯考的命題來看,能夠説是“無圖不成題”,對考生的讀圖潛力要求比較高,要求學生判讀、填繪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和地形剖面圖,熟練使用各種示意圖、景觀圖、統計資料圖表等,要求學生靈活地進行“圖圖轉換”和“圖文轉換”。能夠説學生讀圖潛力的高低,在必須程度上決定了地理考試的成敗。為了適應考試命題的需要,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教師務必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

2。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主要類型

高中地理的學習是對國中地理課程的繼續和深入,學習資料上由感性認識逐漸進入到理性認識,偏重於研究地理學中的本質資料,高中地理中的地圖在資料和形式上更加複雜和多樣化,除了國中地理常見的區域地圖之外,還有一些等值線圖、剖面圖、數據分析統計圖表等資料,在學習的方法上除了識記之外,還需要進行理解分析。

3。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圖潛力的教學策略

3。1重視地圖運用,養成用圖習慣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首先要求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地圖,利用地圖在地理學中的核心作用進行地理教學,潛移默化地營造用心應用地圖的氛圍和習慣。同時,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讀圖學習,透過讀圖來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對地圖的學習興趣的良好習慣。如蘇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運動”一節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教材中的地球自轉、公轉示意圖和地球時區圖來直觀地講解地球運動的規律,利用讀圖來更好地理解日夜更替、四季更替、時差等現象的根本原因,調動學生學習地圖的用心性,養成良好的用圖習慣。

3。2鞏固基本技能,培養讀圖潛力

讀圖潛力建立在對地圖的基本知識融會貫通的基礎之上,教師應首先讓學生了解地圖的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的讀圖技能。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標註三大要素在地圖中的應用,其次要根據地圖上的圖名及主要因素把握住地圖的主要資料,引導學生利用地圖來形象記憶、歸納分析、直觀表述地理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地圖進行地理知識的遷移,將多付地圖進行綜合處理分析嘗試進行圖圖轉換、圖文轉換、文圖轉換、圖表轉換,進而推導出地理規律與原理。例如在必修1中講解亞洲的季風構成原因中,能夠將亞洲1月海平面等壓線分佈圖與亞洲1月季風圖結合起來,理解季風與氣壓之間的關係,從根本上把握住亞洲冬季風的構成原因。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圖中的顯性信息去分析和挖掘隱性的信息,總結提煉對解答問題的有利信息,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

3。3進行填圖、繪圖訓練,全面提高讀圖潛力

透過對已有地圖的觀察、理解和分析,能夠提高學生識圖、析圖潛力,而填圖和繪圖的練習則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眼、手、腦的通力合作,把握住地圖的更多信息並進行表現,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例如,在蘇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區域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第三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中關於我國水資源的區域分佈教學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水資源區域分佈的地圖,從而加深對水資源南北差異的理解,為水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地理教學對學生進行填圖、繪圖的訓練,透過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勾畫描繪,能夠加深認識,同時能夠鍛鍊學生的動手潛力,有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

4。結語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至關重要,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用圖習慣,透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授和合理的讀圖、繪圖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和地理學習潛力,從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20

本週六上午我有幸聽了主任的一節展示課,下午又聆聽了專家們對我校的“三六智慧課堂”操作的建議,一天的聽課學習使我收穫很大,下面就聽課情況談點自己的感受。

一、激發學生的興趣

符主任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意情境的創設,他由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梯子下滑,從而引出各式各樣的問題,並且這些問題都是由學生自己提出的。最後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解決了所提出的問題,也引出了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所以通過這節課,我又一次發現每一個學生都渴望挑戰,渴望挑戰帶來的成功,這是學生的心理共性。成功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能使學生產生主動求知的心理衝突,因此,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要有意識地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挑戰的機會,不失時機地引他們走向成功。

二、精心設計了教學課件

符主任的課件製作也十分精良,充分發揮了多媒體技術在現代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從課題材料的蒐集上和視聽效果上,都非常富有創意,如花似錦,引人入勝,而且都非常貼近學生生活,做到學數學用數學。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運用到生活中使枯燥的數學教學變得形象直觀,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於學生對所學知識得牢固掌握。

三、教學語言富有感染力

所有老師都知道教師的教學語言是至關重要的,特別是聽了符主任的這節課,使我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課堂教學不但要有準確的專業用語,讓學生聽懂理解知識,而且還要有豐富幽默的煽情語言,隨時關注了學生的情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互動環節引人入勝,氛圍融洽。

在數學教學中,符主任能根據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把枯燥、呆板的課堂教學改變了,從而也培養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激發了孩子的求知慾。尤其是在聽課過程中,我更加深刻的體會到符主任教學方法的與眾不同,雖然是第一次給孩子上課,但我卻感受到他和孩子之間竟是如此的默契……,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要注意以學生間信譽心的交流。

以上是我聽課的幾點心得體會,我以後要把這次學習到的優秀經驗,用運到我們的“三六課堂”模式中去,讓自己的課堂也更加活躍,真正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中學習。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21

一、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影響因素

在高中地理活動教學中,教師由於受到傳統地理教學觀念的影響,將傳授地理知識,使學生到達應試考試的要求作為教學目的,從而構成了過多重視教學結果,而忽視高中地理教學過程的現象。因此,教師認為地理教材中章節後面的活動資料並不是很重要,所以將這部分資料簡單地為學生指點一二,並沒有對其給予足夠的重視,而將完成教學目標當作教學的重要資料。教師為了到達教學目標,將超多的地理知識生硬地教授給學生,很少將地理知識產生的具體過程講述給學生,僅要求學生理解、記憶以及運用地理知識。還有的地理老師正好相反,過分強調了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動”資料,在課堂上對這部分資料進行詳細地講解,反而忽略了地理課堂應講述的重點資料,從表面上看有很好的教學效果,事實上卻很難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難以實現最終的教學目的。

二、高中地理活動教學的有效策略

1。教師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的“活動”資料,使學生用心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地認識到學習是一種主動理解知識的過程,而不是讓學生被動地理解知識。這就需要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用心性和主動性,而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動”資料是一個不錯的選取。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解“地球形狀”時,為了調動學生參與的用心性,能夠讓學生在課前用紙折一個帆船,準備一個球,模擬船在球體上航行,平視球面上遠航歸來和去遠航時船的桅杆、船身先後看見的順序,然後再作一個比較,平視放在桌子上平移的紙船,看看二者的區別。教師還要讓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做好認真記錄,根據觀察到的事實狀況得出地球是球體的結論。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不僅僅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潛力、分析潛力、思維潛力以及溝通潛力,還使學生切身地體會到了發現知識的過程。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僅能夠使學生快速地學習地理知識,還能夠加深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鞏固學生的知識。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教材中“活動”的資料,將這部分資料作為教學素材,既能夠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識,同時也高效地完成了課後練習任務。利用這樣的教學方式既有助於教授學生基礎的地理知識,同時又能夠提高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踐的潛力,從而

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效果和水平的目的。

2。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資料精心安排教學活動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幾乎每個章節後都設置了活動資料,這些活動資料具有必須的差異,有的活動資料側重考查學生的探究潛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實踐潛力,有的側重考查學生的思維潛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對這些“活動”資料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如有的活動資料能夠應用在課堂教學的導入部分,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活動資料有助於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教學中的重難點資料,教師能夠利用這部分資料降低學生學習地理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從而實現提高學生解決地理難題及理解地理難點知識的潛力;有的地理“活動”資料有助於為學生蒐集相關的地理資料帶給必須的指導作用,教師能夠利用這部分的資料使學生在課堂上展開激烈的討論和交流,從而實現提高學生思維潛力、分析潛力以及溝通潛力的目的;有的地理“活動”資料能夠幫忙學生對所學資料進行鞏固,加深學生對所學資料的印象,教師能夠將這部分資料安排在課堂的最後,以便為學生帶給充足的練習資料,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潛力;有的地理“活動”資料,教師能夠將其與所教的資料結合,為學生布置一篇小論文,提高學生將理論應用於實踐的潛力。教師還能夠將這些活動資料適時地穿插在地理教學活動中的各個環節中,有效提高自我的教學

效率和教學水平。總之,教師要善於挖掘地理“活動”的資料,精心安排教學活動,從而實現提高學生地理學習水平的目的。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22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我們明白了外流河(湖)、外流區、內流河(湖)、內流區的概念、內(外)流區的分界、位置和主要的內(外)流河,瞭解了我國外流河的共同水文特徵,分析了季風氣候對外流河水文特徵的影響。同時也懂得了由於我國季風氣候面積廣大,各地區氣候、地形、植被等自然條件不同,因而河流的水文特徵又存在着明顯的地區差異性。本節課開頭運用黃河圖片和《黃河頌》導入,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自始至終都是學習的參與者,分析黃河“地上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同學們踴躍發言。

黃河各河段特徵的學習,讓同學們充分利用水利圖與地形圖進行比較分析,增強了同學們運用地圖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讓同學們針對黃河各河段不同特徵找準治理措施,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意識,各小組成員積極此文轉自斐.斐課件.園 思考,提出自己的見解,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動畫演示“地上河”成因,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聯繫我們濰坊張面河等的生活實際,不僅使學生學得輕鬆愉快,而且有利於啟發學生思維,獲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各河段特徵配上圖片錄象更直觀,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運用“一碗水,半碗泥”,“跳進黃河洗不請”等俗語,利於學生理解,也有利於課堂氣氛的活躍。

提出黃河還存在哪些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髮散思維,分析問題更全面、更主動一些。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23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掌握與之有關的地理知識,才能駕御整個課堂,因此教師必須針對每節課的內容,吃準,吃透,吃深教材,並且還應該掌握與之有關的,相關聯的本學科或相鄰學科的知識,將其適度且充分的鏈接到整個教學環節中,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藉助於網絡信息技術,則較好地解決了這個難題。

我反覆反思,總結經驗,認識不足,揚長補短,要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再上一個新台階,應該努力做到:

一、加強備課,優化課堂結構

教師應重視對教材和學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點,領會新大綱要求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合理的課堂結構,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教材教法寓於一體,教師和學生珠聯璧合。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提出目標、展示問題、獨立探究、組織討論、練習檢測、矯正反饋、總結目標”這種教學結構模式來實現學生的自主學習,讓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處於積極思維狀態,都能得到知識能力方法態度等方面的培養。

地理課堂教學的過程,教學方法應該在傳統教法上有所創新,以促進學生的全程參與,教師應善於換位思維,“知學生所思所想”,從學生的角度提出問題,對學生在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有超前的預測,準確的判斷。同時應瞄準“知識的發散點,能力的發展點,問題的關鍵點,教材的重難點”,創設問題情境,順着學生的學習思路,因勢利導。

二、創新訓練方式,促進主動應用

學習地理的目的,不是為了記憶和理解知識,而是為了實際應用。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應充分重視課堂練習對地理知識的檢驗作用,並重視對練習的指導,以提高訓練質量。

1.精編精選練習。練習要符合新大綱能力要求,應涵蓋每章節的基礎知識,既有鞏固知識,加強記憶的基礎題,也有培養能力的難易適中的提高題,以提高訓練的針對性、層次性、啟發性、導向性。

2.突出變式訓練,學生中普遍存在“知識遷移能力差,知識運用不靈活”的現象。因此,地理知識要儘可能圍繞問題展開,多層次、多角度進行提問,並通過變換條件,甚至變換題型或設計新題型來訓練學生的應變能力,知識整和能力,改變思維方式。

三、創新教學手段

課堂教學中教材內容能否被學生接受和理解,必須通過一定的物質媒介才可能順利進行。搭配和運用不同的教學手段,會使教學產生不同的效果。

總結經驗,認識不足,揚長補短,要使自己的業務水平再上一個新台階,應該努力做到: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方面都給我很大的觸動。經過認真的思考,我認為:領悟大綱是教學的基礎,把握教材是教學的關鍵,巧用媒體是教學的手段,發展能力是教學的目標。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24

面對很多地圖很少文字的的新課本,如何能讓學生既培養了能力,又掌握相關的知識?地圖的應用非常重要,問題是如何引導學生分析使用熟悉地圖。在日本的教學中,我多次用到地圖,可以説,教學的每一步都有地圖的影子。其中,有用的好的,但也有用的不夠的地方。比如,一開始講日本的位置,一副緩慢縮放的世界地圖慢慢出現在大家面前,學生一看這副地圖就立刻知道,“哦,日本在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很簡單就解決了日本地理位置這一個教學內容。再比如講日本為什麼多火山地震。一副“板快運動圖”就立刻讓同學們對這一問題得出了正確結論。老師只需要稍加點撥,配上動畫,就立刻解決了這一課的重點和難點。當然,也有地圖運用不好的地方。講日本海岸線曲折,拿一副普通的日本地圖就要讓同學們歸納出“日本海岸線曲折”這一特點的確有些難度。其實,這一特點完全可以讓同學們自己在課本上沿日本輪廓勾畫,他們一定會認為很難畫。這時候老師再問,為什麼很難畫,因為線段彎曲,這便可以很自然的引出“日本海岸線曲折”這一特點。另外,在學生參與地圖的運用方面也做的不夠。其實很多內容,都可以請學生在老師的地圖上完成。如果是由某一同學來指示地圖,那其他同學的關注度,參與度都會高出很多。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25

經過一學期的七年級地理教學,同學們對地理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瞭解到了地球和地圖知識、陸地和海洋知識、天氣與氣候知識、居民與聚落知識、發展與合作和人文環境等自然地理知識,並認識到學習地理與生活的關係,認識到了學習地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通過一學期的學習,很多同學對地理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以下是我一學期的體驗和反思。

一、反思是否具備新課標的教育教學能力 新課標的改革對教師教學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加強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要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自我發展,使他們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作為一名地理教師,想一想自己是否正在學習、提高自身的業務理論水平,是否已在研究學生心理動態的發展,是否想探究構建適應新課標的地理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等。

二、反思是否巧用地圖,圖文轉換,強化記憶 學習地理就離不開地圖。地圖是地理知識的載體,是重要的地理語言,是學生汲取地理知識的一個重要源泉,是學生學習地理的一個特有工具。

運用地圖,不僅能幫助學生形成空間觀念,同時還可以發動各種感官參與記憶。學生在參與知識的感知和識記的過程中,各種感官的神經中樞都參與,就可以有效地增強識記的效果,最大程度的減少遺忘。地理新課程中附有大量的插圖,如七年級上冊就有132幅,而且種類很多,有示意圖、素描圖、景觀圖、統計圖、曲線圖、柱狀圖、餅狀圖等,並且均是彩色圖。面對這些種類繁多的地圖,作為教者,你想過沒有在地理教學中應怎樣充分發揮這些地圖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讀圖、析圖、描圖、繪圖?怎樣將地圖變成學生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樣培養學生查閲地圖、獲取地理信息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等等。

三、反思是否注重了活動教學,聯繫了學生實際生活 “學習對生活有用的知識”是新課程標準中非常重要的理念。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而地理教學更離不開學生的實際生活。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不僅使學生學得有興趣,學得輕鬆愉快,而且有利於啟發學生思維,獲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為學生學習地理知識提供內在動力,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地理新課程提供了許多與學生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注重學生經驗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注重學習過程中學生的體驗和感受。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中,有許多“生活地理”的內容。由於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學生看得到、摸得着,學生容易接受,便於理解。如感受多變的天氣,根據天氣預報安排生產與生活等。請問自己,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生活經驗心中有數嗎?是否充分發揮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的作用?是怎樣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運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分析掌握新的地理知識的等。 此外,反思是否已轉變了自己的角色--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組織者和合作者;反思地理教學是否處處滲透了新課程的六大基本理念;反思地理教學是否完成了新課程三維目標;反思地理教學法是否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等。

在課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地理”,不斷向學生“授之以漁”,減輕學生學習負擔,使學生好學地理。 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缺乏生活經驗和生活技能,更需要引導,因此結合教材資源,如“野外迷路怎麼辦?”“地圖定位與估算距離”等,對學生進行有關地理技能的訓練,幫助學生應對生活中的困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強生活能力,提高對未來生活的適應能力,更大程度地滿足生存的需要。同時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地理教學活動。 只有這樣不斷地進行教學反思,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和素養,才能不斷地創新,全面提高學生的地理素質。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26

一、做好備課工作,以教材為依據設計探究性問題引入新課

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前,首先需要做好課前準備工作,做好新課的備課工作,熟讀教材,瞭解課堂教學的目標,掌握地理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教學的重難點,以教材為依據設計相應的探究性問題引入新課。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時,往往採用直接講述知識的教學方式去引入新課,這種直接灌輸的教學方式不但不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還不利於學生學習潛力的培養,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學生探究性學習潛力的鍛鍊。以教材為依據設計探究性問題引入新課,不但能夠很好地活躍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氛圍,還有利於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提高學生在新課學習過程中的用心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例如,教師在進行“地球的運動”這一節的教學時,能夠結合這一節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理解由於太陽直射點的變化,所帶來的晝夜長短變化的全球分佈規律和正午太陽高度變化的全球分佈規律”來設計相應的探究性問題,如:“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規律,給地球自然環境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呢?”從而導入新課。

二、結合生活實際,貼近自然構建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情境

許多學生在進行高中地理學習時,往往會認為高中地理知識點過多,而且許多知識記憶性較強,離自我的生活實際較遠,導致許多學生對於高中地理知識的學習存在必須的畏懼感,缺乏高中地理學習的興趣。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時往往缺乏趣味性,高中地理教學與實際生活較遠,產生了知識與應用的脱節。所以大部分學生在進行高中地理學習時往往採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導致學生對高中地理知識點記憶不強,常常出現記不清、記不全的現象。從而在必須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高中地理學習的效率,不利於學生高中地理成績的提高。因此,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時,能夠將高中地理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構建探究式教學情境,從而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例如,教師在進行“自然災害對人類的危害”的教學時,則能夠聯繫生活中的一些熱點問題構建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學情境,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地震、雅安地震都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給當地居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重大影響。除了地震給人們帶來嚴重影響,還有哪些災害會給我們人類帶來影響呢?帶來哪些影響呢?我們這一節課就來學習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危害?”

三、重視課堂互動,在高中地理課堂上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

課堂互動是課堂教學過程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課堂互動水平的高低決定着課堂教學質量的好壞。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高中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就務必要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活動要以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以及應用潛力為核心。具體而言,教師在進行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時,能夠加強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採取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針對探究性問題,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探究性精神以及獨立分析問題的潛力,又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潛力,讓學生之間透過小組內的交流討論,取長補短,提升學生學習潛力。以“人口合理容量”的教學為例,教師能夠設置探究性問題―――“人口增長對資源有哪些影響?”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從對自然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以及森林資源等資源的影響,讓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式學習。

四、加強教師指導,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師主導作用

探究式教學過程的學習主體是學生,然而學生由於其知識水平有限,受到各方面的制約,在進行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缺乏方向性,缺乏目標性,導致探究式學習過於盲目,效率過低,這一問題也是許多教師在進行探究式教學過程中常常遇到的。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在進行探究式教學時往往會過於“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而忽視了教師的引導作用。因此,教師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探究式教學模式時,必須要加強教師對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指導,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導作用,對於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指出,並引導學生正確地進行探究性學習。以“濕地資源的開發保護”的教學為例,教師能夠採用梯度設問的方式去逐步引導學生,例如,“什麼叫做濕地?”“根據濕地的構成原因能夠將濕地分為哪幾類?”“我國濕地在空間分佈上的特點?其分佈與哪個氣候要素密切相關?”“濕地水分的蒸發,可在附近地區構成降雨,具有調節區域氣候的作用。你贊成這種説法嗎?”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學是一個千變萬化的動態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以學生實際以及實際教學資料為基礎,合理設計教學模式。然而不論採取何種教學方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潛力,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創新精神為目的。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27

一、本課的成功之處:

1、俗話説良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本節課通過“太空之旅”圖片設問:“加加林為什麼説他看到的‘地球’更象‘水球’”引入新課,較好地創設了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和探究的興趣。

2、 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知識與運用知識的能力。在學生觀察完“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的立體圖後,展示“世界海陸分佈”的平面圖,讓學生充當小老師進行講解, 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與圖象遷移能力。在學習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時,再次讓學生判斷哪個“海” 其實是“湖泊”,培養了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強化了對地理概念的理解。

3、注重培養學生讀圖能力。本節課能充分利用地圖進行教學活動,通 過師生活動、生生互動,瞭解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位置、分界線、輪廓、面積和分佈特徵,形成教學問題場與教學情景場的疊加,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 學生的主體作用,併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以上內容源自小精靈兒童資訊站

4、注重學法指導。本課教學難點是讓學生認識七大洲和四 大洋的位置,我在教學中,先以“亞洲”為參照,引導學生説出與亞洲相鄰的大洲和大洋,然後利用“分半球記憶”和“特殊緯線記憶”法,讓學生合作交流了解各 大洲和大洋的相對位置,最後,讓學生練習 “一筆畫世界”,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參與記憶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使這節課的難點迎刃而解。

5、培養了學生研究問題與協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分組討論學習,改變了應試教育模式下“灌輸——接受”式的傳統學習方式,在合作中感受與他人討論、探究的樂趣,體會協作學習帶來的成功,激勵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6、 條理清晰,環環相扣,引人入勝。課堂上,有目的地設計一系列問題,由淺入深,環環相扣,採取討論、探究、搶答等多種方法,不斷地讓學生去質疑、探索、發 現。給學生提供展示各種能力的機會,並使用鼓勵性語言,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發其學習熱情。整個課堂氣氛生動而有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 課堂教學效率,教學效果好。

二、本課不足之處:

1、本節課難度不大,但讀圖較多,內容豐富,教學容量大,時間略緊,有些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受時間限制,對於部分學生的質疑不敢放開討論,如“大洲和大洋名稱的含義”和“英文解釋”,學生顯得意猶未盡。

3、由於老師引導的太過到位,反而遏制了一部分學生的思維,好像一切都水到渠成。

地理教學反思案例 篇28

幾年來的教學,有得有失,感觸頗多,但始終不斷地在反思着,以期自己的工作能有所進步。以下是針對自己近年來的地理課堂教學的三點反思。

反思一: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地理課本中的案例有些並不符合地方學生的經驗基礎。因此,很有必要根據我們地方特色、學生已有的經驗基礎、知識背景來創設情境、設計案例。

反思二:學生活動要有“質”,即體現思維性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賦予學生更多自主活動、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的機會。但如果課堂活動有量無質,則活動的價值也就喪失殆盡。一堂課下來熱熱鬧鬧,恐怕留在學生腦海中的只有熱鬧的場景,很難有真正的思維活動。課堂的學生活動是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而採取的教學方式,因此流於形式的“活動”是形同虛設的。為了能使全員參與課堂活動並提高其有效性,應努力提高活動的

“質”的水平。對探究問題或任務的設計要符合學生的經驗水平;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活動過程中要多加鼓勵,創造“思維性討論”的氣氛,激發全員的參與慾望,並注意適時評價。

反思三:轉換傳統的師生角色,學生是課堂的主角

在課堂的探究活動過程中,讓學生充當探討問題的主人。這一從引導者到組織者的轉變,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從思維的角度講,學習過程是一種具備發散性和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需針對不同情況做出適時反饋,引導使之朝有利於知識建構的方向發展。例如:在講到目前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時,應該讓學生來談談,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機會、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培養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自己感悟出問題的嚴重性,進而去思考其產生的原因,從而得出解決問題的措施。

教學過程中的有效策略

1、課前抽查,查找問題,找準切入點。

要增加教學的針對性,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認真研究考試大綱和考試説明,加強集體備課,研究每一節課的地理主幹知識和考點內容,針對主幹內容和考點內容設置情景,找準重難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2、延緩判斷,留給學生自己思維的時間和空間。

課堂教學中要留給學生更多的思維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充分陳述自己的思維方法,不斷鍛鍊學生的語言能力,讓學生自己建構知識體系和能力結構,在交流討論時讓學生自主交流,少講解甚至不講解,給學生思維的空間。

3、開放地理課堂。

教學內容開放,關注社會重大的科研成果,關注國內外重大事件,聯繫實際生活,其次教學手段和教學組織形式要多樣,儘可能運用多媒體教學,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在合作中陳述自己的觀點和方法,讓學生展開辯論,越激烈越好,再次,作業設置要開放,作業形式要多樣,同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要開放和多元,充分肯定學生,關注其差異性。

通過一學期的地理教學工作,學生們對地理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併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瞭解到了地球和地圖知識、陸地和海洋知識、天氣與氣候知識、居民與聚落知識、發展與合作和人文環境等自然地理知識,並認識到學習地理與生活的關係,認識到了學習地理的重要性。所以説學習地理是很重要的,學生們都從思想上重視了地理這門學科。

通過地理教學提高了學生的民族素質。地理教學貫徹了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方針和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就使他們具備所必需的地理基礎知識,我們的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而不是單純為了升學,或者只是依據地理學科知識的科學性,系統的去確定教學內容。

通過地理教學樹立了可持續發展觀念。在教學中,我要求學生認識到地理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人類通過地理環境中的各種資源發展生產。在利用合理時,就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利用不當時,則會出現生態平衡遭受破壞、環境被污染等危及人類生存的問題。這樣就體現了“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全世界、面向未來”的宗旨。在教學過程中,我收集一些地理材料和圖片,使學生認識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如何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自然條件發展工農業生產和社會進步,以及不同的國家所出現的程度不同的環境、資源、人口等問題,增強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4、結合教材特點,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

關注學生的學習出發,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融為一體,形成和諧、融洽、積極、活躍的課堂氣氛。一節課的成功與否不是看老師講得如何,關鍵看學生能否成為學習的主人,看學生學得如何。國中學生,正值求知慾、表現欲非常旺盛的時期,在課堂上學生厭煩教師的“滿堂灌”,迫切希望自己能在課堂上有“説”的機會,教學參與意識非常強烈。湘教版教材在知識的表述上避免了宂長的文字敍述,文字表達簡潔明瞭,從教材的結構和內容上看減少了很多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加大了“活動”、“閲讀”、“思考”方面的篇幅內容,使“活動”、“思考”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結合教材特點,讓學生主動參與整個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為學生創設“多説”學習情境,師生一起討論,共同完成的教學目標,從而促進學生學習意識的轉化,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在“活動”中探究新知識,提高能力,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確的科學觀。

5、講究學習方法,培養創新精神。

教材倡導對學生探究式學習方法的培養和訓練,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根據教學的內容特點及學生年齡特徵,開展探究學習法,為學生創設一個具有研究性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討論、相互評價、自由表達、創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動中,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和創新的情感,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培養學生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