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慶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2篇)

歡慶課堂教學反思 篇1

《歡慶》這首詩寫的是給祖國媽媽過生日的情景。從田野到楓林,從藍天到大海,從首都北京到天涯海角,到處都沉浸在歡樂之中。金黃的果實,火紅的楓葉,潔白的鴿子,陣陣的海濤,構成了多麼美麗、歡樂、祥和的圖畫!讀着讀着,我們似乎看見農民豐收的笑臉,看見天安門廣場上緩緩上升的國旗,似乎聽見中華兒女對和平的呼喚,聽見各民族兄弟姐妹祝福祖國的共同心聲。本課要求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字。

歡慶課堂教學反思(精選12篇)

我在這篇詩文的第一課時教學中,把識字教學和激發愛國感情作為教學的重點。識字教學我設計了開火車認讀、去拼音識字、搶讀詞語、隨文識字等環節,並且在識字過程中充分關注後進生,提供機會讓後進生讀生字、詞語。感覺前半節課識字過程流暢,學生傾聽很認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比較高。識字檢測的效果也較好。

在教學中,我盡力做到依託教材,創設情境,藉助媒體課件,引導學生通過朗讀,感受節日的喜慶,通過在課堂上引進國慶節的有關資料和詩歌中出現的自然景象圖片,以課件的形式出示,能拓寬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展開想象,使學生的學習不僅僅侷限於課堂之內。後15分鐘在理解詩文時,我首先範讀,再讓孩子自己讀後聽同學讀,設計這個環節讓孩子學會靜心閲讀,學會自己理解課文。

歡慶課堂教學反思 篇2

在具體分析詩句理解詩句時候理解不夠透徹,特別是沒有把“藍天飛着潔白的鴿子,大海奏起歡快的樂曲”展開理解。原本是設計“讓孩子想像藍天上的鴿子可能在説些什麼?大海像個音樂家在演奏什麼歌曲?”等問題,並且創設情境:“如果你就是飛翔在藍天上的鴿子,你可能對祖國媽媽説什麼呢?”來深化對詩歌的理解的,但由於對時間的估計不夠準確,擔心時間不夠,所以倉促,我沒有抓住這個契機,進行深化。所以,整個環節並沒有達到我想要的熱烈。於是,我再轉入“田野、楓林”等句子的分析,希望能夠調動學生的興奮點,可惜反而造成教學環節脈絡不清的感覺。

課後,我反思覺得應該把重點放在指導學生朗讀上。本詩的朗讀教學重在掌握好歡樂、喜慶的基調,用熱烈奔放、激情滿懷的朗讀,表現出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怎麼樣才能讓孩子們有朗讀的興趣,產生朗讀的激情呢?在教學時,除了讓孩子們看生動的影音資料外,老師進行示範朗讀外,還可以讓學生進行詩朗誦,先讓學生進行練習,達到熟練,流利的程度。在此基礎上進行分工合作,排演朗誦,在朗誦中加上自己喜歡的動作,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朗讀的快樂。

歡慶課堂教學反思 篇3

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性,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在學生閉上眼睛聽完教師的範讀,説了自己所看到、聽到什麼後,接着讓學生説“你喜歡哪句?為什麼喜歡?”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相關的圖片和詩句來理解詩歌內容,得到情感的昇華。

在此,我只作為一名引導者來點撥學生對詩歌某些地方的理解,而體現學生在學中的主體性。比如:藍天上的鴿子會對祖國媽媽説些什麼?學生很自然的就説出“祝祖國媽媽生日快樂!”還有的説“祝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再如“你彷彿看見田野裏都有些什麼呢?”學生根據學過的課文回答“金黃的刀子笑彎了腰,棉花朵朵白,還有大豆粒粒飽。”然後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朗讀,學生帶上自己的體會讀,也會讀得更加入情。

歡慶課堂教學反思 篇4

在同智共同體同課異構活動時,我執教了《麻雀》一文。《麻雀》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的一篇選讀課文,是俄國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這篇文章及講述了一隻剛出生的小麻雀被一陣大風颳在地上,被獵狗發現,正當要被獵狗吃了的時候,老麻雀從高高的樹上飛下來,不顧一切的保護自己的幼兒。

好文不厭百回讀,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想象,看看哪些地方感動了你,寫下自己的感受。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班內彙報。並同時進行閲讀指導,在讀中感悟提升。

這是文章的重點,也是難點,要讓學生通過品詞酌句去了解老麻雀的救子心切,體會它的大義凌然,剖析它的奮不顧身。在這裏我做了幾個不同方式的處理 -----1、找出關鍵詞,反覆朗讀,體會老麻雀的偉大。2、和老麻雀對話感受母愛的力量。3、變換角色,走進文本,身臨其境,感受小麻雀的無奈、老麻雀的無畏,獵人的感動。最後讓孩子們對麻雀______讚頌呼之欲出。

歡慶課堂教學反思 篇5

在大班一日活動中,我這個當老師的常常以挑剔的眼光對待孩子,恨不得孩子們個個十全十美,處處都能合乎我的標準。然而那一次孩子們對我的寬容卻讓我深深的感動,同時也啟迪我對以往的做法進行了深刻的反思。

那天下午我組織孩子們續編故事,為了調動孩子的興趣,我事先準備了三幅圖片:白兔、大樹、狼。由於沒找到狼的範例,所以我參照狗的形象作了點加工處理,畫了一隻似狼非狼、像狗非狗的的東西。圖片剛畫好,孩子們立刻“呼啦”圍了上來:“老師你畫的這是什麼呀?”為了避免課堂鬧笑話,我決定先做做準備工作:“你們説這是什麼呀?”“老師,是貓吧!”“不對,是狗!”“是……”孩子們爭論得不亦樂乎。而此時的我只覺得萬分懊惱:我這個孩子們心目中榜樣竟然如此之差。“對不起,老師畫的不好,老師是想畫一隻狼。”我一臉的愧疚。這時忠洲説:“老師,你畫的真像呀,就是一隻狼。”云云也從旁邊隨聲附和“丁老師畫的真好!”啪!啪!啪!孩子們自發地鼓起掌來。霎那間,一股難以言狀的感動湧上心頭。

六七歲孩子對我這個成人尚且能如此寬容,那麼我以往那種齊步走的統一管理模式,那種不尊重幼兒個性差異,扼殺幼兒創造性的做法應怎樣改變呢?從孩子們身上我找到了答案。在教育孩子、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上,我們一直倡導的是賞識教育,孩子的年齡小、自我約束的能力差,所以需要我們不斷地賞識,肯定和指出正確的目標。

歡慶課堂教學反思 篇6

世界著名數學家和數學教育家弗賴登塔爾指出,數學的學習方法是實行再創造,也就是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習的東西發現或創造出來。根據這個指導思想,我認為數學教學在關注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更應注重學生“親歷性”、落實教學“主體性”,關注學生“學數學”、“做數學”的過程。以上教學過程打破了傳統的課堂教學結構,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整個過程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實際狀態出發,通過質疑、猜想、例證、觀察、交流、歸納,親歷了探究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這個數學問題的過程,從中體驗了成功解決數學問題的喜悦或失敗的情感。

1.注重教學目標的整合化。

根據時代的發展和要求,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取向不僅僅侷限於讓學生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瞭解數學的價值,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在教學中要處理好知識性目標和發展性目標平衡與和諧的整合,在知識獲得的過程中促進學生髮展,在發展過程中落實知識。

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在目標領域中設置了過程性目標,不僅和學生研究了“交換律”“是什麼”,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驗了數學問題的產生、碰到問題“怎麼辦”和“如何解決問題”。花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事情並提出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激勵學生從已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觀察、分析,主動獲得“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問題解決的過程中既獲得瞭解決問題的方法,又體驗了成功的情感。

2.注重教學內容的現實性。

教學時,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教學要求,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知識出發進行調適,開展教學活動”。這為我們的教學改革在操作層面上指出了方向。“交換律”這節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1)找準教學的起點。對學生學習起點的正確估計是設計適合每個學生自立學習的教學過程的基本點,它直接影響新知識的學習程度。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在浙教版國小數學教材中分別安排在第七冊和第八冊,而在過去的學習中,學生對加法和乘法交換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認識,並能運用交換加數(因數)的位置來驗算加法(乘法),所以這節課教師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髮現並用數學語言表述數學規律和總結怎樣獲得規律的方法上,使學生的認識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的實質是交換位置,結果不變,這種數學思想在生活中到處存在。本節課教師首先引導學生用辨證的眼光觀察身邊的現象,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然後採擷生活數學的實例:同桌兩位同學交換位置,結果不變。引導學生產生疑問:這種交換位置結果不變的現象在我們的數學知識中有沒有呢?你能舉出一個或幾個例子來説明嗎?這樣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現象”引入新知,使學生對數學有一種親近感,感到數學與生活同在,並不神祕,同時也激起了學生大膽探索的興趣。

(3)改進材料的呈現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學的基本內容、基本思路,教師應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有目的的選擇、補充和調整。本節課在教學材料的處理時,改變了把課本當作“聖經”的現象,讓學生參與教學材料的提供與組織,給學生創設了一個創新和實踐的學習環境,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探究慾望,又使學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種成功的體驗。另外在材料呈現的順序上,本節課改變了教材編排的順序:在第七冊教學加法交換律,在第八冊教學乘法交換律,而 是同時呈現,同時研究。因為當學生在已有認知結構中提取與新知相關的有效信息時,不可能像教材編排的有先後順序之分,而是同時反映,充分做到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

3、注重教學過程的探索性。

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通過觀察、操作、猜測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內容;在“教學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專門把“重視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實踐能力”作為一個問題進行論述,要求教師“依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水平,設計探索性和開放性的問題,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的過程中,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交換律這節課中,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數學現實”理解情景,發現數學,打破封閉式的教學過程,構建“問題——探究——應用——新問題——再探究”的開放式學習過程,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參與者。

(1)創設生活情境,激勵探究慾望。本節課,首先引導學生用“變與不變”的眼光觀察身邊的教學環境,進而採擷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有趣現象,讓學生初步感知問題,從而引起認知衝突,激發學生探究慾望。這樣安排,既幫助學生消除了思維上的心理障礙,為新知的獲得切實做好了心理和知識、能力的雙重準備,又達到了激活學生原有知識、引起注意期待、誘發學生參與意識的目的,使教學始終處於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之中。

(2)引導學生探索,開發創造潛能。教師巧妙地利用生活原型,激活與新知學習有關的舊知,引導學生從原來的知識庫中提取有效的信息,通過自組算式,整理、觀察、分類、交流,逐步抽象概括、形成結論,並進行應用。在這個過程中,通過學生探索與創造、觀察與分析、歸納與驗證、矯正與調換等一系列數學活動,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加法交換律和乘法交換律,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問題的探索性和挑戰性,並從中認識到數學思考過程的條理性和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3)反思探索過程,體驗成功情感。問題解決後,引導學生對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進行反思:面對一個實際問題,我們是怎樣來解決的?從中提煉出解決問題、獲得新知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有效策略,並自覺地將思維指向數學思想方法和學習策略上,從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

(4)提倡教學相長,鼓勵開拓創新。在本節課的最後,教師有意識的空出一定時間讓學生來質疑問難。一方面讓學生對本節課不懂的知識提出疑問,在師生幫助下及時解決;另一方面,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既培養了學生提問題的能力,又能使學生的認知心理產生新的“不協調”,形成一個再探究的氛圍。

總之,本節課在教學過程中,突出了知識的系統性,學生的親歷性,儘量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揭示,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探究,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知識讓學生自己去獲得。課堂上給學生以充足的思考時間和活動空間,同時給學生表現自我的機會和成功的體驗,培養了學生的自我意識,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歡慶課堂教學反思 篇7

本課講的是彼得.弗雷特在淘金無望、準備離去時,發現雨後土地上張出了小草,從中得到啟發,便留下種花,終於獲得成功的故事。它告訴我們要想獲得財富或成 功就必須付出辛勤的勞動,要想意外的收穫是不現實的。 總體來説,學生對《金子》這一課的理解掌握還是比較好的,整個學習也在輕鬆的氣氛中渡過,但是在理解“金子”的含義時出現了一點困難。

“金 子”這一題目本身就對學生有很大的誘惑力,金子有兩種含義,文中“金子”的含義,一是:財富。二是:通過辛勤勞動而獲得財富的這一方法。對於第一種意思學 生讀完課文都能較好的理解,但對於第二種含義學生一時不能較好地領悟。我是有“彼得的真金在哪裏”引導孩子的,大部分孩子回答“彼得的真金在鮮花裏,因為 彼得通過種花換來了金子”,由學生回答的這個點,引導學生理解彼得和其他的淘金者有什麼不同,學生基本能領悟到彼得是一個“善於發現,善於思考,勤勞,堅 持不懈“的人,也能能領悟到“真金”是“通過辛勤勞動而獲得財富的這一方法”。

通過這一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的思維是比較單一的,當問 題需要通過第一層而想到第二層時,就會出現困難,因此教師就必須善於引導學生解決這種困難,在備課的時候也要多揣測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只有這樣才能較好 地教授課文知識,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理解、學會。此外,在駕馭課堂能力方面我顯得很稚嫩,遇到學生和自己設想不一致時,我就會慌,想趕快把學生拉回自己的設 計中,在這一方面,對於缺乏教學經驗的我來説,還需要通過不斷地努力和不斷的教學實踐來積累提高。事實上,師傅常常教導我,如果學生不能很好體會時,可以 讓他再多讀讀課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在整節課中,前邊部分,我有點操之過急了,尤其是讓學生比對第一小節和第七小節彼得和其他淘 金者的不同時,幾乎都是我在告訴孩子,而不是孩子自己的發現。在後面的朗讀中,我採用了太多齊讀的方式,這是很不恰當的做法。

這節課在磕磕絆絆中總算是上了下來,但是留下了許多不足和遺憾,希望自己能揚長避短吧,在以後的教學中取得進步。

後記:感謝師傅在自己準備賽課之餘指導我,我心裏有説不出的感動,在此,祝師傅在市裏賽課取得佳績。

歡慶課堂教學反思 篇8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師生對於違法及犯罪的含義及相關知識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律的尊嚴以及法律護我成長的重要性,從而學會做一個知法、守法、用法的人。

在教學中,感覺到教學資源挖掘得不夠,知識性的講解偏多,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總之,每上一節課,我都能得到一些收穫,我們一定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地成長,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讓自己在成長中進步。

歡慶課堂教學反思 篇9

本課應用歌曲和鳥叫的視頻的導入,我覺得很成功,從視覺和感官上直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本課開了一個好頭,接下來的學習進行的也較好,順利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學生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首小詩,深刻體會到詩中所表達的內涵,從而輕鬆的進行背誦,並從中受到教育。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以讀促講,讀文中識字,達到了良好的效果。並初步瞭解什麼是“押韻”。獎勵形式多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如:金手指送給積極回答問題的同學,金話筒送給讀課文好的同學,金耳朵送給認真傾聽別人回答問題的同學。

通過這次講課我深深感受到這節課雖然內容豐富,但是在教學時,我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

歡慶課堂教學反思 篇10

《選舉風波》的閲讀與賞析已然結束,但這堂課前前後後整個過程卻有許多環節值得我去反思。

一、課前準備階段

根據創新教育觀的指導思想,在課前我借鑑了杜朗口中學的導學案來指導學生預習。這樣既可以對整個課堂進行一種“宏觀調控”,也可以避免學生沒有做好預習準備工作,以致在短短一節課內無法完成相應學習目標。在課前我把學生的這份導學案收上來看,發現大部分學生都能比較認真地根據這份導學案完成預習,但也存在三個問題:一,網絡查找答案,缺少個人見解;二,懶惰應付——有抄襲現象;三,學生還缺乏一種自主學習意識,更缺乏一種正確的自主學習方法,表現在導學案中,在“字詞積累”一欄,除了給出的重點字詞外,我還留了一塊空地標明“自主歸納補充”,但只有極個別同學有寫上幾個。不過當我發現問題時,並沒有及時採取有效措施來糾正,也沒有提醒學生來重視這堂公開課。這是課前的一個疏忽。

二、課堂互動環節

“借班上課”意味着課堂需要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來活躍課堂氣氛,拉近師生關係,調動學生積極性。由於考慮不足,我沒讓學生有一種上公開課的心理準備,以致學生課後反映“很緊張”;但作為老師,我也沒有在課堂的前幾分鐘先舒緩學生的情緒,帶動學生的學習激情,而是直入教學主題,以致後面要讓學生討論分析解決問題時,才發現教室有點“冷清”。以致出現了“包辦課堂”的現象,更談不上“創新”。總之學習目標達到了,但教學方法較為傳統,未能讓學生廣泛參與課堂交流與討論。

三、問題設計

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有時也跟老師的問題設計有關。比如,在這堂課上,我自認為,在分析人物形象時,問學生“如果這些人物出現在我們班級裏,你會比較喜歡跟誰交朋友?為什麼?”會比較符合學生的交友心理。而問學生“你如何理解人生是多滋味的,誰都不是天生的伯樂”則比較抽象,不利於啟發學生的思維。

四、作業設計

課後寫作《這使我想起》,是想讓學生從《選舉風波》中聯繫到自己的生活經歷,去説説自己的成長滋味,進一步讓學生體會到人生,就應該勇敢面對。這個作業的設置是比較理想的。但課後反思了一下,也許這個作業可以在課上先設計為“拓展延伸”式的問題討論。先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自己的類似經歷與感受,形成一種共鳴,最後再反饋到寫作上。這樣子既能鍛鍊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能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也許,就課文內容而言《選舉風波》是有限的,但就如何成功教學而言它則是説不盡的。通過這次的“借班上課”,我受益匪淺。 兩年以來,我個人認為自己在教學基本功上有了明顯的進步,但若從現在的“創新教育

觀”角度來講,自己的教學方法卻有待轉變。通過這次的“教學創新比賽”,我深深地意識到,要有創新,首先就要在意識上轉變。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可以直接影響結果。如果你還堅守在老傳統中,不敢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那麼學生最後便會失去“飛”的能力。

接下來則是行動,即設計科學合理的問題供學生去討論,從而在合作交流中激出知識的火花——

1、 讓學生在導學案引導下自學

課堂目標的順利完成取決於學生課前的預習準備。

老師根據學習目標預設導學案,或者先羅列出課堂學習目標,指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這實際上是激活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研究者,從中也鍛鍊了他們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總結能力等。這個環節比課堂展示環節來得重要。

2、讓學生在激發中思考

學習目標轉化為問題要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預期結果。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思維的引導、點撥,使課堂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在課堂上我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用指令性的任務去驅動學生,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思索,從而實現了學生對人物形象的認識、對文章主題的挖掘。

3、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取有益信息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來談談自己最喜歡或最討厭的小説中的人物。這樣同學之間就可以互相啟發,深化了對人物的認識,增強了主動探究的能力;大膽交流,又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大家集思廣益,形成了小組意見,讓學生感受到合作成功的快樂。

4、讓學生在聯想中感悟

本文題材符合學生這特定年齡的心理特點。本文作者想告訴讀者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當今中學生相對來説比較脆弱,總認為自己的路很不平坦,然後怨天尤人,通過本文的學習應該會有所認識。在課堂上就針對此設計作業《這使我想起》,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遭遇,以產生與作者的共鳴,達到教學的目標。

5、運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機制激發學生參與課堂

總之,在這次的教學比賽中,我感覺自己能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組織教學,引領學生分析課文並理解課文。然而,在教學環節中,我還是有點越俎代皰,沒有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也沒有提供足夠的時空讓學生來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再進行全班交流,因而這節課的互動體現還不夠。

歡慶課堂教學反思 篇11

本週三第一節七年級語文組聽我的語文課,我上的是《河中石獸》。這是改編之後新增的一篇課文,並且篇幅也比較長。下面我來談談自己所上這篇課文的一點感受。

這篇課文我分三個課時來完成。並且我把這篇課文的重點放在理解字詞、課文內容和讓學生自己歸納課文中尋找石獸的四種方法上;把難點放在讓學生知道學習這個故事你懂得了什麼道理上。

首先我讓他們提前預習,提前一個星期先背誦這篇文章,由於篇幅比較長,我讓他們一天背一小段,兩天背一大段,這樣降低了他們背誦的難度。在檢查背誦的時候,有時也給提一提不理解的地方。並要求他們自己藉助課文下面的註解和工具書自己初步閲讀感知課文內容。

其次在課堂教學時, 我分別叫了三個同學讀,再次通過大屏幕糾正了字音並且強調了這幾個容易些錯的字及音“曳” “坎穴”“募”,然後讓四個學生當堂落實字詞的默寫,有兩個學生全隊,兩個學生字音出現錯誤。

接下來就是對基本知識的學習以及掌握課文內容。對於作家作品的介紹我只簡單的説一下。對字詞句意和課文內容我講的比較詳細。第一個時我只講了一二段,我先讓他們自己翻譯課文,把不會翻譯的作上記號(在學習時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等時間到了我讓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一句一句講解課文內容,如果講的內容太多我發現對農村中學得孩子來説要他們把那麼多的內容記下來就有些困難,他們消化不了。我把每段裏面重要的詞語句子要他們做上記號,再讓他們當堂把這些內容記下來。過幾分鐘後我在檢查他們背誦的情況,真的和我預想的差不了多少。我覺得人有了壓力之後才會有動力,對於這些學生來説用這種方式讓他們掌握文章內容效果還可以。我真的很開心他們能達到這樣的效果我感到很欣慰。第二課時講第三段,方法照舊。第三課時講課文內容,第一個問題是讓學生歸納這篇文章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待學生回答之後便明確答案(尋找石獸的故事)。接着問他們課文中講了他們用幾種方法來尋找石獸的?然而學生對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回答的不是太好,他們都只找到了三種,他們都把第一種給漏掉了。最後又問學生他們是怎樣找到石獸的?學生馬上回答是根據老何兵提供的線索在河的上游找到石獸的。

文章的最後我問學生從他們尋找到石獸這件事我們應該明白一個什麼道理?

對於這篇課文我落實課文重要詞句這方面做得還可以。因為在做學案的時候,學生都是當堂記住的,寫的非常好。60名學生,55名學生解詞都考到了90分以上,5名學生也考到了80分,高興,也不再為學生寫的不及格而苦惱。這也給我們教文言文提了個醒,落實文言中的字詞句相當重要,課堂內容少講些,分段講。只講一二段,讓學生看着一體機的註釋記,記過後當堂檢查提問,再講第二段時,再次提問第一段的解詞及翻譯,提問範圍廣,隨時抽查,讓學生的記憶裏高度集中,並且學生正好在課堂上記住了這些詞義和句意。效果要遠比在家背得好。

在課文提升這方面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好。以後自己要在這方面多下點功夫。

歡慶課堂教學反思 篇12

時光飛逝,歲月如梭,不知不覺中我已走過幾年的歷史教學,幾年的教學生涯,讓我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總有讓我挖掘不完的東西。下面我對國中歷史教學作以下反思,與大家共勉。

首先,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一個關鍵性問題,聯想式教學方法是更好地結合學生的特點,通過縱向聯繫及橫向聯繫,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

新課程實施以前的教學大都是為了適應應試教育,因此教師大都是以講解、概括為主,學生則是聽眾。現在新課程實施以後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同時要求老師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法,要求老師還學生以課堂和學習的自主權。其實教與學是交往、互動的,師生雙方相互啟發、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到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個人是根據教材,以點撥為主,讓學生髮揮想象,聯繫已知知識,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與老師共同探討,步步引申,讓學生在知識的生活海洋裏盡情暢遊。這種以老師的點撥來啟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老師共同進行探討、交流的教學方式,我把它叫做聯想式教學。

這種教學方式正好適合學生的時代特點。因為現在的學生,他們成長在改革開放以後,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頭腦中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獲取知識的途徑是多渠道的:電、電視、雜誌、書刊、網絡等,因此獲取知識是多樣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都知道一些,知識可謂五花八門,當然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歷史知識。他們知道美國布什再次當選總統和這次“海嘯”帶來的災難,知道當今中國“韓流”“肆掠”……他們勤于思考,經常對現實的問題要問個為什麼,卻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迷惑。他們擁有強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慾和敏捷的記憶力,這就使他們想象力豐富,思維能力極大的廣闊性,善於獨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