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反思總結(精選15篇)

安塞腰鼓反思總結 篇1

怎樣理解本文最後一句“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安塞腰鼓反思總結(精選15篇)

我啟發他們道:這是有前提的,我們先一起來看前面的語段所寫“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我説這裏運用了“此時無聲更勝有聲”的藝術手法,我們來看句中的倆字“它”和“ 她”分別指代什麼?學生們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個“它”指安塞腰鼓,後一個“她”指出奇寂靜的世界。我進一步啟發道:你們的回答很正確,我們可以嘗試想象一下曾經喧鬧的腰鼓一旦安靜了,確實會留給觀眾格外寂靜的感覺,但是倘若我們認為“雞啼”是實寫呢?在黃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窯洞裏的人們,抗戰時期的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陝西,那麼傳來一聲意外的“雞啼”也屬正常;但是倘若這是虛寫呢,作用何在!一同學解釋説:人們當時沉浸在激情的迴響中,“雞啼”反襯這份寂靜。

我繼續發問:還有其他理解嗎?另一同學馬上站起來説道:人們沉浸在激情的迴響中,被一聲“雞啼” 喚醒。我問全班同學:大家覺得他們倆的回答怎麼樣?大家一致認為:可以的。我評價道:兩個同學的理解都非常合理。上述例子只是在《安塞腰鼓》的教學過程中閃現的小浪花,其實在兩課時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也讓老師感到震撼的“靈感火花”比比皆是,隨處可以採擷,這不能不説是得益於採用了自讀、自疑、教學相長的思路進行“非預設性” 教學的方式。

因為在嘗試這種教學方式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人格完全平等,老師時刻注意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也意識到老師僅僅是個引導者和組織者而已;而教學活動又是在師生、生生之間從語言到知識結構到思想、心靈世界的對話中展開,所以這種學習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在完全開放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心靈世界完全敞開,思維的火花閃現得更加燦爛;同時授課的教師也可以從中獲得收益。雖然有些教學意外裏超出教學設計,但真知灼見也往往在其中閃光。

安塞腰鼓反思總結 篇2

針對氣勢磅礴、力量雄奇的散文《安塞腰鼓》教學,如果嘗試運用上述教學法,首先必須適當地讓學生對作品內容有初步的整體把握,但是又必須突出重點,所以筆者選取了把三次反覆出現的句子“好一個安塞腰鼓!”作為突破口,請學生自己説出這是作者在反覆抒發對安塞腰鼓的讚歎之情。

藉此以點帶面,替學生先梳理清楚作品的行文思路:此文實際用每一次出現的“ 好一個安塞腰鼓!”一句分別對前文作一個小結;而且在每一部分內容裏面作者均是先描寫安塞腰鼓表演的壯觀場面,然後述説作為觀眾之一的作者身臨其境時隨之產生的豐富聯想,最後則是議論、讚美安塞腰鼓——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作品層層遞進的情感宣泄的特點,而且可以讓他們在自讀自疑過程中集中火力各個擊破。

安塞腰鼓反思總結 篇3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的一篇文章,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濃墨大筆,抒寫飽滿的生命激情;以詩載情,使整個散文呈現出雄奇的詩意美;想象奇偉,意境雄渾。既是高原生命的熱烈頌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詩性禮讚。它以詩一般凝練而又富有動感的語言,譜寫了一曲慷慨昂奮,氣壯山河的時代之歌。

在組織教學中,我的設計思路是:1、瞭解腰鼓,看腰鼓表演,激發學生學習興趣。2、通過朗讀課文,賞析語句,來分析課文,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3、多元化理解文本主旨。4、觀看開發大西北的圖片,感受大西北日新月異的變化,從而深入理解課文。

課堂上,我和學生平等對話。除此,我還設計了讀者和文本的對話環節,不同的讀者對《安塞腰鼓》主旨不同理解的展示,讓學生思考,理解,探究,從而使學生對文本主旨有多元化的理解。在朗讀品味這個環節,我設計的問題是:請找出你喜歡的語句,並説説喜歡的理由。這個問題一提出,能統領下面一系列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學習目的性很明確。這樣的問題是主幹性的。在教學多元化探究文本主旨這一環節,提問:你比較傾向於哪種觀點,你的理由是什麼?這個問題的答案不是唯一的,也不是現存的,而是要學生經過選擇,獨立思考,組織語言陳述出來的。這樣的問題具有一定的探究性。

安塞腰鼓反思總結 篇4

怎樣理解本文最後一句“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我啟發他們道:這是有前提的,我們先一起來看前面的語段所寫“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至使人感到對她十分陌生了”。我説這裏運用了“此時無聲更勝有聲”的藝術手法,我們來看句中的倆字“它”和“ 她”分別指代什麼?學生們略一思考就回答道:前一個“它”指安塞腰鼓,後一個“她”指出奇寂靜的世界。我進一步啟發道:你們的回答很正確,我們可以嘗試想象一下曾經喧鬧的腰鼓一旦安靜了,確實會留給觀眾格外寂靜的感覺,但是倘若我們認為“雞啼”是實寫呢?在黃土高原上是有居住在窯洞裏的人們,抗戰時期的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延安就坐落在陝西,那麼傳來一聲意外的“雞啼”也屬正常;但是倘若這是虛寫呢,作用何在!一同學解釋説:人們當時沉浸在激情的迴響中,“雞啼”反襯這份寂靜。

我繼續發問:還有其他理解嗎?另一同學馬上站起來説道:人們沉浸在激情的迴響中,被一聲“雞啼” 喚醒。我問全班同學:大家覺得他們倆的回答怎麼樣?大家一致認為:可以的。我評價道:兩個同學的理解都非常合理。上述例子只是在《安塞腰鼓》的教學過程中閃現的小浪花,其實在兩課時的學習活動中讓學生也讓老師感到震撼的“靈感火花”比比皆是,隨處可以採擷,這不能不説是得益於採用了自讀、自疑、教學相長的思路進行“非預設性” 教學的方式。

因為在嘗試這種教學方式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之間人格完全平等,老師時刻注意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也意識到老師僅僅是個引導者和組織者而已;而教學活動又是在師生、生生之間從語言到知識結構到思想、心靈世界的對話中展開,所以這種學習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而且在完全開放的學習活動中,學生的心靈世界完全敞開,思維的火花閃現得更加燦爛;同時授課的教師也可以從中獲得收益。雖然有些教學意外裏超出教學設計,但真知灼見也往往在其中閃光。

安塞腰鼓反思總結 篇5

本文講的是戰國時候,魏王派西門豹管理鄴這個地方,西門豹和羣眾一道破除迷信、興修水利的事。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敍述的。重點敍述了西門豹破除迷信,將計就計懲罰壞人的事。文章主要運用人物的語言刻畫出人物形象,表現了西門豹懲兇除害的決心和大智大勇,讓學生受到尊重科學、反對迷信的教育。

整堂課我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調動學習的積極性,進行思維、表達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抓住描寫人物語言的重點詞句體會人物形象。 討論、交流學習所得。

我首先請學生談理想,引出課題。然後交流預習情況,回憶課文的主要內容及寫作思路。説出西門豹和哪些人有聯繫?怎樣聯繫起來的?接着質疑探究學習第一部分,西門豹為什麼向老大爺提問?以分組問答形式讓學生了解西門豹明白了哪些情況,並體會寫法。學生通過自讀、找劃、四人小組討論,體會西門豹説的話的深刻含義。西門豹説:“這樣説來,河伯還真靈啊。下一回他娶媳婦,請告訴我一聲,我也去送送新娘。”最後小結:西門豹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在此處提出了一個問題,假如你來此地,你怎樣做。同學們暢所欲言,積極回答問題。想象非常豐富。

第二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激發學生從西門豹對巫婆、官紳頭子、眾官紳説的話中體會將計就計辦法之巧妙。還讓學生根據板書用“因為……所以……”練習説話,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不僅讓學生明白了西門豹是以客氣的話為理由懲治惡人,而且還懂得了“將計就計”的真正含義,此環節的設計達到一舉多得的效果。我引導學生通過朗讀、討論 ,注意場面及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引導學生知道西門豹是怎樣巧妙的處理河伯娶媳婦這件事的?我又讓學生演一演眾官紳怎樣求饒的。岸上的羣眾會説些什麼?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效果很好。

在教學第三部分時,我讓學生讀後思考:這部分主要寫什麼?哪些地方與開頭照應?讓學生弄清三部分的聯繫。

當然,問題還是不少的,自我感覺,一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尚不夠,二是合作很少,三是容量欠多,課後感覺可以把西門豹做的第二件事和魏王的評價這兩部分內容移至第三課時去學。

安塞腰鼓反思總結 篇6

《爭吵》是一篇精讀課文。圍繞“我”和克萊蒂之間因為本子被弄髒而發生爭吵這件事情,告訴我們朋友之間要相互諒解、彼此寬容。重點講了“我”的心理變化,以及“我”對整個事件的感受,

我在教學中,先讓學生朗讀,再讓學生反覆讀重點句。

一是主要抓住我的表現的兩個句子:“終於捱到了放學。我愣住了。”展開教學。自我感覺在教學“挨”時比較成功。我先請學生朗讀,從讀中感悟出此時我覺得時間過得很漫長。在層層剝繭,平時不覺得時間漫長,今天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我到底在想些什麼?在給“挨”字換詞。第一個學生換了一個“等”,學生馬上有不同意見,認為“等”的心情並不一定是我現在的心情,有同學馬上想到了“熬”這個字。在請學生舉例説説自己平時覺得時間難捱的情況。學生也能從不同的情況出舉例,有的説被關在門外等媽媽下班,捱了批評不好受……。最後走進我的內心,朗讀訓練。

二是讓學生找出描寫爭吵後“我”的心理活動的句子,反覆朗讀,引導學生認真體會,不但使學生感到課文寫得真實具體,而且使學生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因為課文講述的這種情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是每個學生在生活中都有可能遇到的。然後引導學生討論解決矛盾的根本方法。從而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我們在與別人發生矛盾時,只有多想別人的好處,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建立起和諧真誠的友誼。最後讓學生齊讀父親的話,説説父親説的話的主要意思是什麼?引導學生進一步明白道理。

安塞腰鼓反思總結 篇7

《一面》這篇課文講述了1932年秋天,“我”在上海內山書店見到魯迅先生一面的事,表現了魯迅熱愛勞動關懷進步青年的高尚品格,抒發了對魯迅先生真摯而又深厚的愛戴之情。課文分兩部分,先回憶“我”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後講述“一面”對我的影響和激勵。回憶同魯迅先生的一面之交是課文重點展開敍述的。課文對魯迅的外貌描寫,由遠及近,從粗到細,由整體到局部,緊緊扣住一個字——“瘦”。全文共六次寫“瘦”:一次整體寫,兩次寫手,三次寫臉。

從情節發展上,每到一個轉折處,便出現一次對魯迅先生“瘦”的描寫。第一次是在遠處,在暗中,“我”是在無意中“望了一下”,因而人物形象“模糊”,從整體上勾勒出人物的身材、年齡。第二次是在近處,在明裏有意識地進行觀察,刻畫比較具體、細緻,重點描寫人物的面容和精神,由形入神、形神兼備地寫出了人物的氣質。第三次更近了,作者面對面地“驚異”地望着魯迅,觀察更細緻,連煙嘴是“黃色”的、安煙的一頭已經“燻黑”也看清了,使形象更加完整清晰。這三次外貌描寫,都抓住了魯迅“瘦”的特點,連同另外三處寫“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安塞腰鼓反思總結 篇8

鑑於第一次試教之後引發的種種思考,我又回答最初,回到經典誦讀這四個字上來。關於經典:指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的;經久不衰的萬世之作;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經典的";最能表現本行業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作品。再看我選的上課內容《遊子吟》和《遊子詩》絕對算得上是經典,對於兒歌《媽媽的愛》和最後歌曲《媽媽頌》是不是經典這個有待考量。誦讀就是指讀出聲音來,誦讀詩文。可見誦讀不僅要聲音洪亮,疾徐有致,還要眼到口道耳道心道,全身心地投入,從誦讀中體會節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韻。

為了突出經典誦讀的主題,第二次備課在第一次的基礎上加進了平仄和吟誦,我把整節課分成了讀、誦、吟三大部分。從學生自由讀,熟悉詩文到現代的朗讀詩歌和古人的誦讀詩歌,最後到吟誦,把《媽媽的愛》這首兒歌刪掉,內容讓看似刪減了,步驟上看似清晰、明瞭了,實則依舊是十分繁瑣,讀和朗讀還有誦讀的環節明顯重複,導致第二次試教整節課拖了8分鐘,原因在於我捨不得丟下那些我認為熱鬧的,繁華的部分,以至於整節課情感依舊很濃,語文味依舊很淡,捨棄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難在自己的內心,難在習慣了繁華卻要回歸本真。痛定思痛,在歷經兩次試教之後決定開始忍痛割愛,大刀闊斧地——刪!

安塞腰鼓反思總結 篇9

1、聯繫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葉聖陶老先生堪稱楷模的人品與作品。

2、學習閲讀課文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設定此教學目標是為了體現“語文教學的實效性”。一節語文課要教給學生什麼?怎樣才能體現出“實效性”?課前我一直在思考。也想在這節課上有所體現。語文教學,就是要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就是要讓學生在聽説讀寫的實踐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標準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是在學習目標和學生的發展上面,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是課堂設計的出發點和歸宿。”鑑於此,最終呈現給大家的是這樣一堂課。我個人認為這堂課的40分鐘是有效的,教學目標總體來説得到了落實:學生能夠抓住含義深刻的句子,品詞析句,暢談感受;抓住重點詞、聯繫上下文、角色置換等閲讀方法學生也得到了運用;並能帶着自己的感受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一些不足。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閲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裏的“對話”,已經不再是狹義的師生雙方語言的交際了,它是“互動”的一種外化,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是課堂教學民主化的具體體現。

安塞腰鼓反思總結 篇10

教罷胡適《我的母親》一文,頗多感慨。作者的母親,一個備受生活磨難的舊中國婦女,她對“我”教之嚴,愛之慈。作者以飽蘸深情而又質樸的文字,抒寫下兒子對她的尊敬、感激,讀來確實讓人淚眼朦朧。 胡適母親馮順弟,出生安徽績溪的農村,是一個普通的女性。年輕時不幸喪夫,年紀輕輕就擔負起了大家庭的重擔,作者説“ 我母親23歲做了寡婦,又是當家的後母。這種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筆寫不出一萬分之一二。”在這樣的情況下,母親調和家庭矛盾,忍辱負重,苦心經營,對兒子嚴慈相濟,言傳身教,令人感佩! 這個女人不尋常,她是哈佛大學哲學博士的母親,她是北京大學校長的母親,而她本人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村婦。 文中有兩個細節: “每個嫂子一生氣,往往十天半個月不歇,天天走進走出,板着臉,咬着嘴,打罵小孩子出氣。我母親只忍耐着,忍到實在不可再忍的一天,她也有她的法子。這一天的天明時,她就不起牀,輕輕的哭一場。……奇怪的很,這一哭之後,至少有一兩個月的太平清靜日子。” “我家五叔是個無正業的浪人,有一天在煙館裏發牢騷,説我母親家中有事總請某人幫忙,大概總有什麼好處給他。這句話傳到了我母親耳朵裏,她氣的大哭,請了幾位本家來,把五叔喊來,她當面質問他她給了某人什麼好處。直到五叔當眾認錯賠罪,她才罷休。”

對待不同的人事,作出不同的哭泣,這裏面大有學問。受了兩嫂子的氣,母親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時,輕輕的哭一場,以解心中之苦。如果大哭,則顯得有失家長(後母)身份,不夠穩重,往後就掌管不住這個大家庭了。聽了五叔的牢騷話,她表現出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寡婦門前是非多”,一句輕薄的話可能就惹得一身騷,事關名節,所以要大哭一場,大鬧一場。如果在這個時候輕輕的哭,就顯得懦弱好欺負,就是等於默認了自己有過失節行為,客觀上還助長了五叔的囂張氣焰,是非常不恰當的。通過這兩個細節描寫,一方面我們感覺到胡適寫的自傳具有“實錄”的特點,真實,不隱惡,不避家醜,語言得體(旁白:宋丹丹——那傢伙,那是相當得體的啊!);另外一方面,我們感覺到這個女人實在太有智慧了,眼淚裏面所隱含的鬥爭的策略,使之成了一種的威懾力強大的武器,簡直是以柔克剛,無堅不摧了。 課堂上,讓學生比較兩處的哭泣的細節,完了,我總結道:女人的眼淚是一門藝術啊!聰明的女生要學會,聰明的男生要領會。

安塞腰鼓反思總結 篇11

上完本課,我空出時間讓學生質疑,有位學生提出:課文最後一句話“ 我倒不如躲到隸殺的嚴冬中去罷—但是,四面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這句話怎麼理解?説真的,我認為把賈平凹寫的《風箏》安排在第一課,未免太難了。

因為賈平凹先生的文章語言比較隱晦,作為老師,有時都一下子都轉不過彎來,何況是剛進國中的學生?這位同學提出本課觸及中心主旨的一句話。我讓全班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最後請同學來回答:“這句話強調地指出:當時封建社會黑暗勢力、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教育思想十分猖獗,必須堅持戰鬥,不能退縮!”另一位同學接着回答:“這句話和第二段中的‘我現在在哪裏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相照應。

我去查有關的資料,作者寫這篇的文章是1924年,當時中國正處於軍閥統治下,所以,這句話是當時自然氣候的描述,也是作者對政治氣候的感受。”除此之外,同學還提出了許多問題,我都讓他們通過討論自行解決。同學預習課文時,碰到問題能去查找資料,這是一種探究精神的體現;經過討論解決問題,這是合作精神的體現。通過幾節課和同學一起用新課程嶄新的理念上課,我覺得新理念已經在慢慢的滲透到學生的思維中去了,這是值得欣慰的。

安塞腰鼓反思總結 篇12

這節課我完成了自己的定的教學目標,着重抓住皮鞋匠聯想的那幾句描寫“他好象面對着大海,月亮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來。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時間灑遍了銀光。月亮越升越高,穿過一縷一縷輕紗似的微雲。忽然,海面上颳起了大風,捲起了巨浪。被月光照的雪亮的浪花,一個連一個朝着岸邊湧過來……”通過這幾句話的重點指導,輻射全篇文章,做到了有層次的讀,這個點抓的比較實。

如開課伊始,播放《月光曲》讓孩子們自由聯想,然後從書中找到與之兄妹倆聯想的句子。接着,再讓孩子們自由讀,一邊讀一邊思考樂曲的變化,從而進一步感悟課文內容。緊接着讓孩子們試着把這樣的變化給讀出來,品悟語言文字,並安排了孩子們分層讀出這種曲調的變化,讓孩子們悟出這種變化實際上也正是貝多芬情感的變化。最後在孩子們水到渠成達到感情朗讀後,我又有了進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樂讓孩子們把這幾句皮鞋匠聯想的話再讀一讀,進一步體會樂曲的變化,如果課堂上還有時間的話還可以安排學生及時背誦這部分內容,這樣文中的語言就變成了孩子們的語言積累。

安塞腰鼓反思總結 篇13

和往常一樣,我正在給孩子們上語文課。今天,我們學習的是《看雪》。為了提高孩子們的朗讀水平,我在他們自由朗讀課文的基礎上,又讓他們同桌互相讀,聽,糾正讀得不對的地方。這篇課文的第九段寫了下雪後的景色,語言很美。我就説:“哪位小朋友願意把課文的第九段讀給大家聽聽呢?”許多孩子積極舉手,非常願意讀給大家聽。由於課文剛讀沒幾遍,我就請了一位朗讀水平比較好的學生先讀給大家聽,也不出我所料,這孩子讀得還真不錯。聽她讀得這麼好,下面的孩子有的又舉起了手,也希望能讀給大家聽,為了讓孩子們讀得更好,我就説:“好,看誰能比____同學讀得更好。”這樣我又請了一個孩子讀,這孩子確實也讀得很好而且還比前一位學生讀得響亮,我就説:“你讀得真好,比____還要響亮呢!”這孩子聽了甜甜地笑着坐下了。不經意間,我發現了一個不曾讓我留意過的舉動,就是第一次我請的那位朗讀水平較好,成績也較好的孩子,一臉氣憤,還用鄙夷的眼光瞟了一眼剛讀完的那位同學。我的心不禁一怔:這麼一句表揚同學的話,就真的挫傷了____這孩子的心嗎?一時間,我對看到的這一幕不知如何應對,也就沒有處理,繼續上課。

課後,我還在想這一問題。也許我的評價真的有不妥的地方。但是細細想想如果孩子不能接受別人超過自己,看到別人比自己好就生氣、妒忌的話,這樣恐怕在以後的競爭社會中,就很難形成一個良好的心態。我想新課標倡導人文關懷,但是並非不讓學生不受任何磨練和挫折。應該讓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這對孩子來説也是極其重要的。

安塞腰鼓反思總結 篇14

上週,我舉行了一節公開課,講的是《山市》,講完之後,自己反思了一下教學過程。感覺不甚滿意。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雖然把學生當作一個完整的人,以學生為主體,但學生的基礎太差,自己於是就不敢放手,學生也就成為被動的接受知識的人。自己的課堂就成為死氣沉沉的比較傳統的一節課,因此,自己一定在課堂教學中去完善自己的教學行為,讓學生真正喜歡語文,學會終身學習的方法與技巧。

講完之後,自己反思了一下教學過程。覺得每走一步,思考一下,並善於總結歸納,是取得成績的一條捷徑。第一課時理解文意時,我本打算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引導為輔助,讓他們自主學習,但學生的基礎太差,於是我就不敢放手,學生也就成為被動的接受知識的人。導致我的課堂就死氣沉沉的,變成比較傳統的一節課。因此,在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將相信自己,相信學生,逐步培養他們學習的方法與技巧(主要是讓學生自己動起來),讓他們真正喜歡語文。第二課時吸取前一節課的教訓,提前佈置預習任務,並設置了大量自主學習的環節。 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安塞腰鼓反思總結 篇15

詩的內容雖然簡單,但字裏行間卻充滿了兒童一顆愽大而純真的心,是培養學生關愛他人,關愛生活,關愛環境的好教材。它從獨特的兒童視角展開,富有深厚的情感積澱,具有強烈的感染力。這一課我設計用兩個課時完成。

一位外國作家説過:“每個兒童都是一名詩人。”對這句話我深有同感,兒童極具想象力和創造力。在他們的心靈裏,有着赤子般的真情,有着天馬行空般的奇思妙想,有着成人遙不可及的奇幻。他們在詩歌創作方面具備天資。所以在學習這篇詩歌的時候,我嘗試讓孩子們進行這方面的練習。通過設問:“假如你有一枝馬良的神筆,你還想幹些什麼呢?”來練習用詩歌中的格式説話。孩子們的回答也非常精彩: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藍藍的天空/再畫一個地球/讓越來越多的人們/有寬敞的環境/假如我有一枝/馬良的神筆/我要給失學的/孩子畫一座美麗的學校/讓孩子們能快樂地上學……

“我要給……”這句話的練習也同樣有實效:

如:我要給失學的孩子買一本又好看又實用的書。

我要給親愛的媽媽倒一杯不冷也不燙的開水。

我要給沒有頭髮的人們畫上又黑又亮的頭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