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精選21篇)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

《蒲公英的夢》是一篇科學童話,它通過童話體裁和故事中鮮活的形象,向人們介紹了有關環境污染的問題,教育人們增強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尤其對兒童來説有着很強的可讀性,並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幾點: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精選21篇)

一、為了落實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初步瞭解文章的敍述順序,更好地把握文章內容。”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整體感知,理清課文是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寫的。

二、以讀為本,自讀自悟。這篇文章題目叫《蒲公英的夢》,我就從夢入手,讓學生找出蒲公英做了一個怎樣的夢。帶着美好的憧憬把夢的內容讀一讀。然後,引導學生思考:蒲公英為什麼會做這樣的夢?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他們自然而然的感受到了,是人們對環境的破壞,使蒲公英產生了強烈的期盼——能生活在美好的環境中,因而“夢由心生”。

三、品詞析句,落實語言訓練。這篇課文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的不快樂,像“哎”、“哈”、“啊”這樣的語氣詞充分體現了她的心情,我讓學生仔細品讀,體會其情感。又如: 像“愁眉苦臉”、“迫不及待”、“震耳欲聾”這樣的好詞很多,教學時,我都讓學生通過品讀句子,在語句中去理解,去學會應用。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多形式的朗讀,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學生們始終興趣高漲,一節課下來,他們對蒲公英產生深切的同情,對污染環境的行為產生痛恨之情,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2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實施了在閲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一)、把握文章“感情線”,進行品讀、感悟

我國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説:“教育之沒有情感,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拋開以往以分析課文為主,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而是採取了以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為主線,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語句品讀、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不快樂”,作者是由蒲公英的不快樂來喚起人們的同情心,喚醒讀者的環保意識。於是,我就以這一個“不快樂”作為引導學生們學習文章的線索,讓學生們找到有關的句子去進行品讀和感悟,從而理解課文,從小樹立環保意識,重視環保。

(二)、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重視讀的訓練,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感情薰陶。採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嚮往美好的情景”“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這篇文章是一篇科學童話,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把蒲公英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描寫蒲公英開花時的快樂與被環境困擾時的悲傷那些語句,蒲公英的“快樂”與“悲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一些“唉”、“哈”、“啊”這些語氣詞,引導學生通過感情朗讀來理解課文,以讀貫穿整節課,層層進入蒲公英的感情世界,從而對蒲公英產生深切的同情,對污染環境的行為產生痛恨之情,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三)、聯繫實際,引起共鳴

讓事實來説話是最後的論證方法。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興奮與激動能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對學習內容表現出興趣,進而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蒲公英的遭遇很多同學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讓學生聯繫實際來理解課文,那樣會更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學生“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説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説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

(四)、品詞品句,訓練詞句

學習語文,其中一個任務是讓學生積累詞彙,豐富學生的語言。在這篇課文,重點訓練三個詞語“愁眉苦臉”、“迫不及待”、“震耳欲聾”。這些詞語都是讓學生通過品讀句子,在語句中去理解,去學會應用。

(五)、不足之處,有待完善

一節課下來,總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在時間安排上,把握得不夠好,以至於後來的總結部分內容講得不夠完整。再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不夠。這些都有待自己以後改進。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3

俗話説:“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朱作仁談朗讀》一文中指出:“講讀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傷口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因此,我非常重視加強學生的朗讀指導與訓練。

在 教學《蒲公英的夢》一文時,我要求學生按照“動口朗讀,熟悉課文;動心朗讀,體會課文;動情朗讀,品析課文”的三讀法,入情入境,反覆朗讀。在後來的分角 色朗讀中,學生們情緒高漲,興趣盎然,很快地進入角色,進入課文的情景,將自己轉換成了蒲公英,滿臉憂鬱地輕輕歎息,面帶愁容地訴説:“椰子樹伯伯,明天 我就要開花了,可是我擔心……”當讀到“哈,開花了!真的開花了!”時,我感覺學生的一張張笑臉就像是一朵朵盛開的蒲公英;而椰子樹伯伯就像是一位慈祥和 藹的長者,耐心而又親切地安慰着蒲公英……

我覺得,這樣的朗讀訓練,不但能使學生通過正確的朗讀去理解課文,感受課文的思想感情,而且能 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多種形式的反覆朗讀,讓學生入情入境,從感知到領悟,品出了味,悟出了情,也悦納 了作者“要加強環保”的意識。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4

在學習蒲公英深受環境污染困擾這一部分內容時,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蒲公英的“難受”,我就讓學生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到蒲公英的“難受”,對蒲公英的遭遇產生同情,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另外通過學生形象生動的表演,也可以體會到作者對蒲公英的描寫是那樣生動形象,從而也體會到的擬人寫法的好處。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連平時不愛學習,比較沉靜的伍銘鋒同學也躍躍欲試,並且進行了“汽車發出震耳欲聾的尖叫,從蒲公英身邊呼嘯而過”這部分內容的表演。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説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説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當然,“人無完人,課無完課”,這節課我對時間的把握不足,以後應該多注意些。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5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實施了在閲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

讓事實來説話是最後的論證方法。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聯繫實際來理解課文,那樣會更輕易與作者產生共鳴。特殊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學生“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説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説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

一節課下來,總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的地方。首先在時間安排上,把握得不夠 好,以至於後來的總結部分內容講得不夠完整。再者是對於“蒲公英的夢”應該進行更深刻的挖掘,這樣才能和後來“蒲公英的不快樂”進行對比。相信自己,一切會更好。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6

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實施了在閲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在閲讀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一)、把握文章“感情線”,進行品讀、感悟

我國近代教育家夏沔尊説:“教育之沒有情感,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拋開以往以分析課文為主,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而是採取了以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為主線,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語句品讀、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不快樂”,作者是由蒲公英的不快樂來喚起人們的同情心,喚醒讀者的環保意識。於是,我就以這一個“不快樂”作為引導學生們學習文章的線索,讓學生們找到有關的句子去進行品讀和感悟,從而理解課文,從小樹立環保意識,重視環保。

(二)、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重視讀的訓練,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感情薰陶。採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讓學生通過讀書實踐,“嚮往美好的情景”“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獲得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這篇文章是一篇科學童話,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把蒲公英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描寫蒲公英開花時的快樂與被環境困擾時的悲傷那些語句,蒲公英的“快樂”與“悲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一些“唉”、“哈”、“啊”這些語氣詞,引導學生通過感情朗讀來理解課文,以讀貫穿整節課,層層進入蒲公英的感情世界,從而對蒲公英產生深切的同情,對污染環境的行為產生痛恨之情,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三)、聯繫實際,引起共鳴

讓事實來説話是最後的論證方法。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興奮與激動能使學生不知不覺地對學習內容表現出興趣,進而使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蒲公英的遭遇很多同學都有過類似的經歷。讓學生聯繫實際來理解課文,那樣會更容易與作者產生共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學生“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説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説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

(四)、品詞品句,訓練詞句

學習語文,其中一個任務是讓學生積累詞彙,豐富學生的語言。在這篇課文,重點訓練三個詞語“愁眉苦臉”、“迫不及待”、“震耳欲聾”。這些詞語都是讓學生通過品讀句子,在語句中去理解,去學會應用。

(五)、不足之處,有待完善

一節課下來,總覺得自己還做得不夠好的地方。在時間安排上,把握得不夠好,以至於後來的總結部分內容講得不夠完整。再者是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不夠。這些都有待自己以後改進。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7

《蒲公英的夢》這篇科學童話寫的是在城市的街心公園,一棵蒲公英開花了,但是她深受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渴望生活在美麗的環境中,後來在夢中實現了她的願望。教育人們增強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實施了在閲讀教學中讓學生品讀、感悟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學習中積累詞句,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真正上成有語文味道的語文課。所以教學過程中我採取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

在學習蒲公英深受環境污染困擾這一部分內容時,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蒲公英的“難受”,我就讓學生表演,讓學生在表演中體驗到蒲公英的“難受”,對蒲公英的遭遇產生同情,自覺增強環保意識。另外通過學生形象生動的表演,也可以體會到作者對蒲公英的描寫是那樣生動形象,從而也體會到的擬人寫法的好處。這樣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連平時不愛學習,比較沉靜的伍銘鋒同學也躍躍欲試,並且進行了“汽車發出震耳欲聾的尖叫,從蒲公英身邊呼嘯而過”這部分內容的表演。

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説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説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環保意識。當然,“人無完人,課無完課”,這節課我對時間的把握不足,以後應該多注意些。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8

這篇文章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告誡人們環保有多麼重要,課文內將蒲公英和椰子樹伯伯都化身為人,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引出環保問題,課文從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開花的現狀進行思考,結尾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更襯托出蒲公英開花的心願只能在夢境中實現的悲痛心裏。

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在於文章內容較清晰,文體學生比較喜歡,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地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在用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對於環境污染的問題進行渲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遇到了許多問題,在此處讓學生自己想象除課文中的汽車尾氣、河流污染、噪音外還有什麼環境問題,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問題的回答更能真實的放映出環境問題的刻不容緩,加強了環保意識。最後以自然段的指導朗讀也較為成功,學生在體會了環境問題後,就更能體會到蒲公英的擔心,讓學生作為蒲公英想象着能開出美麗的花來讀一讀最後以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讓學生感受到蒲公英夢裏的快樂與高興。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9

這篇文章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告誡人們環保有多麼重要,課文內將蒲公英和椰子樹伯伯都化身為人,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引出環保問題,課文從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開花的現狀進行思考,結尾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更襯托出蒲公英開花的心願只能在夢境中實現的悲痛心裏。

這篇文章的成功之處在於文章內容較清晰,文體學生比較喜歡,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地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學生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在用圖片和視頻的方式對於環境污染的問題進行渲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遇到了許多問題,在此處讓學生自己想象除課文中的汽車尾氣、河流污染、噪音外還有什麼環境問題,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問題的回答更能真實的放映出環境問題的刻不容緩,加強了環保意識。最後以自然段的指導朗讀也較為成功,學生在體會了環境問題後,就更能體會到蒲公英的擔心,讓學生作為蒲公英想象着能開出美麗的花來讀一讀最後以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讓學生感受到蒲公英夢裏的快樂與高興。

不足之處有以下幾點:

1、對童話這種題材的講解不透側,用這種方式有什麼具體的好處教師的引導不到位,只能停留在表面層次上,比如説生動、具體、形象,沒有深入瞭解。

2、學生的環保意識只是理解,沒有對此引發出來的內容進行鞏固和進一步瞭解,應該讓學生以寫作的形式或是小組合作探究的形式來加深對環保意識的認識,這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挖掘的不夠透徹。

3、課堂學習方式比較單一,沒有給孩子更多的探究和合作的時間,只是一味的讓孩子自己品悟,對於童話的方式,學生也沒過多的體會,也沒發現孩子對這種文體的喜愛。這也是老師的失敗之處,童話以它生動的語言描寫,發散的思維方式,應該能贏得更多孩子的喜愛!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0

《蒲公英的夢》是一則讓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講述一棵生長在城市街心公園的蒲公英深受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渴望生活在美麗的環境中,後來她的願望在夢中實現了。教育人們增強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

這篇文章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告誡人們環保有多麼重要,課文內將蒲公英和椰子樹伯伯都化身為人,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引出環保問題,課文從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開花的現狀進行思考,結尾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更襯托出蒲公英開花的心願只能在夢境中實現的悲痛心理。

這 篇文章內容較清晰,文體學生比較喜歡,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地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 學生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再用圖片的方式對環境污染的問題進行渲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遇到了許多問題,在此處讓學生自己想象除課文中的 汽車尾氣、河流污染、噪音外還有什麼環境問題,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問題的回答更能真實的反映出環境問題的刻不容緩,加強了環保意識。學生在體會了環境問題 後,就更能體會到蒲公英的擔心,讓學生作為蒲公英想象着能開出美麗的花來讀一讀最後一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讓學生感受到蒲公英夢裏的快樂與高興。在教學過 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把握文章“感情線”,進行品讀、感悟。

拋開以往以分析課文為主,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 式,而是採取了以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為主線,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語句品讀、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 “不快樂”,作者是由蒲公英的不快樂來喚起人們的同情心,喚醒讀者的環保意識。於是,我就以這一個“不快樂”作為引導學生們學習文章的線索,讓學生們找到 有關的句子去進行品讀和感悟,從而理解課文,從小樹立環保意識,重視環保。

2、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採取分角色等多種方 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這篇文章是 一篇科學童話,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把蒲公英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描寫蒲公英開花時的快樂與被環境困擾時的悲傷那些語句,蒲公英的“快 樂”與“悲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一些“唉”、“哈”、“啊”等語氣詞,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來理解課文,以讀貫穿整節課,層層進入蒲公英的感情世 界,從而對蒲公英產生深切的同情,對污染環境的行為產生痛恨之情,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聯繫實際,引起共鳴

讓事實 來説話是最好的論證方法。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聯繫實際來理解課文,那樣會更輕易與作者產生共 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學生“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説 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説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了環保意識。

4、品詞品句,練習詞句。

學習語文,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積累詞彙,豐富學生的語言。在這篇課文中,重點練習三個詞語“愁眉苦臉”、“迫不及待”、“震耳欲聾”。這些詞語我都是讓學生通過品讀句子,在語句中去理解,去學會應用,效果不錯。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1

《蒲公英的夢》是一則讓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講述一棵生長在城市街心公園的蒲公英深受城市惡劣環境的困擾,渴望生活在美麗的環境中,後來她的願望在夢中實現了。教育人們增強環保意識,保護我們的家園。

這篇文章是以童話的方式來告誡人們環保有多麼重要,課文內將蒲公英和椰子樹伯伯都化身為人,用人物對話的方式來引出環保問題,課文從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的原因和第二天開花的現狀進行思考,結尾以夢境的形式出現,更襯托出蒲公英開花的心願只能在夢境中實現的悲痛心理。

這 篇文章內容較清晰,文體學生比較喜歡,在設計過程中運用分角色朗讀,提高學生積極性。讓學生自己動手畫一畫,蒲公英擔心開不了花地原因是什麼?這樣的問題 學生在書中都能找到答案,我再用圖片的方式對環境污染的問題進行渲染,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現在的環境已經遇到了許多問題,在此處讓學生自己想象除課文中的 汽車尾氣、河流污染、噪音外還有什麼環境問題,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問題的回答更能真實的反映出環境問題的刻不容緩,加強了環保意識。學生在體會了環境問題 後,就更能體會到蒲公英的擔心,讓學生作為蒲公英想象着能開出美麗的花來讀一讀最後一自然段,情景的交融能讓學生感受到蒲公英夢裏的快樂與高興。在教學過 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1、把握文章“感情線”,進行品讀、感悟。

拋開以往以分析課文為主,老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 式,而是採取了以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為主線,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語句品讀、感悟。每一篇文章都有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而這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蒲公英 “不快樂”,作者是由蒲公英的不快樂來喚起人們的同情心,喚醒讀者的環保意識。於是,我就以這一個“不快樂”作為引導學生們學習文章的線索,讓學生們找到 有關的句子去進行品讀和感悟,從而理解課文,從小樹立環保意識,重視環保。

2、以讀為本,自讀自悟。

採取分角色等多種方 式進行朗讀,把學生帶到文章所表達的情景中去,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理解,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自然而然地產生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的意識。這篇文章是 一篇科學童話,作者採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把蒲公英活生生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特別是描寫蒲公英開花時的快樂與被環境困擾時的悲傷那些語句,蒲公英的“快 樂”與“悲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還有一些“唉”、“哈”、“啊”等語氣詞,引導學生通過有感情朗讀來理解課文,以讀貫穿整節課,層層進入蒲公英的感情世 界,從而對蒲公英產生深切的同情,對污染環境的行為產生痛恨之情,知道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3、聯繫實際,引起共鳴

讓事實 來説話是最好的論證方法。在學習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聯繫生活實際來理解課文,從而與作者產生共鳴。讓學生聯繫實際來理解課文,那樣會更輕易與作者產生共 鳴。特別是學習蒲公英被空飲料罐砸這一部分,我問學生“你們平時有沒有被空中砸物砸過啊?時你有什麼感受?有什麼想法?”結果同學們紛紛舉手發言,有的説 想上前跟那些亂扔垃圾的人理論,有的説要教育那些人不要亂扔垃圾,從而與作者產生了共鳴,自然而然地樹立了環保意識。

4、品詞品句,練習詞句。

學習語文,其中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積累詞彙,豐富學生的語言。在這篇課文中,重點練習三個詞語“愁眉苦臉”、“迫不及待”、“震耳欲聾”。這些詞語我都是讓學生通過品讀句子,在語句中去理解,去學會應用,效果不錯。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2

不足之處:

1、導入不夠明確,讓人誤以為是上第一課時。其實可以先直接回顧上節課所學,“什麼是搭石?”後再一起去看看作者劉章的家鄉(欣賞家鄉風光圖,説感受),接着引出作者心中的那一道獨特的風景——“搭石”。這樣就不會有疑問了。

2、整堂課的時間分配稍有偏前,後面略顯倉促。應該要很清楚每一部分的重難點:全文5段,第1段弄懂“為什麼搭石?什麼是搭石?”(第1課時)。第2段清楚“誰,怎樣擺搭石?”第3段明白“怎樣走搭石?”第4段理解“遇到特殊情況怎樣過搭石?”第5段“贊搭石”。其中“擺和走搭石”中都藴涵着鄉親們美好的情感,應作重點把握。實際上課時各環節銜接如能再緊湊些,時間安排上也會更寬裕。

3、對個別詞句的理解和把握不夠明確。

“輕快的音樂”應該是有很明顯的節奏感的,速度可慢可快,只要協調就可以,而不是一定要快的。“踏踏”的聲音,是腳踩搭石發出的響聲,老師在引導體會時不應該直接發“踏”的音,而是做好師生接讀訓練。老師説“前面的抬起腳來”,學生接“後面的緊跟上去”……重複幾次,速度可由慢到快。讓學生體會“前面的慢,後面必須慢,前面的快了,後面必須得快。”從而明白什麼是“協調有序”,什麼是“像輕快的音樂”。

另外體會“畫一般的美感”時,一定要點一下,可以結合前面看過的秀美家鄉風光圖片,也要牢牢抓住這裏的“清波漾漾,人影綽綽”去體會。這樣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畫一般的美”。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3

一、創造有效學習情境,激發學習主動性。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必要的生活情境,這節課為學生提供四個實際情境圖,創設這個情境有五方面的考慮:一是使學生通過現實情境體會比例的應用;

二是“四面國旗的大小不同,但因為是按照一定的比製作的,它們的長與寬的比值是相等”,由此引入比例意義的教學;

三是依據四面國旗長與寬可以組成多個比例式,為比例意義的教學提供較多的資源;四是為以後學習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做鋪墊;五是有助於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注重了“數學化”和“生活化”的結合,使這節概念課不是對知識簡單的複述和再現,恰恰是通過教師的“再創造”,為學生展現出了“活生生”的思維活動過程,讓學生自己觀察比較,總結得出比例的意義。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思考、概括出了較為簡潔的數學概念,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參與課堂的主動性被充分調動。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4

剛接到《古詩詞三首》的精品課任務時,心裏多少有些惶恐。古詩的教學一直是我的軟肋。在以往的古詩教學中,我存在着不少問題,尤其突出的是自己對於年段古詩的教學目標定位不明確。直接導致了教學環節設計不夠合理,從而使得課堂教學生硬,學生對古詩的理解不深入,難以真正走入詩歌的情景中去。

先學後教。通過查閲資料,我明確了四年級學生對於古詩的學習應該達到理解詩意,會用自己的話表達詩歌的含義,並體會到古詩所藴含的思想情感。明確這一點後,我自己認真的將古詩詞三首反覆朗讀幾次,從整體上來説,三首詩都是描寫的田園風光,然而側重點卻各有不同,表達的思想情感也同中有異。定好目標以後,我認為教學策略也就清晰了起來。在課堂中,應注重以下幾點。

一、以讀為主。

詩歌是用最凝練的語言表達豐富情感的一種語言形式。中國古詩

尤其如此。古詩的教學應以讀為主。先讀準讀熟,再讀深讀透。通過一遍又一遍的朗讀,去理解詩歌的內容,想象詩歌的畫面。而我們老師,則應相機指導,無論是詩歌的朗讀方法,還是通過朗讀體會情感,都是在學生有一個自己的感悟的基礎上進行的。沒有讀懂讀透的講解只是灌輸式的,達不到好的教學效果。

二、想象畫面。

古詩往往重意境,可以説一首詩就是一幅畫。當詩人把具體

的圖畫用抽象的文字展現在我們面前時,我們要進行還原和加工。枯燥的講解是最要捨棄的。特別是這三首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由於孩子大多生活在城市,對鄉村的生活缺乏瞭解,所以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應通過種手段,創設情境,讓孩子走入美麗的鄉村畫卷當中,那麼古詩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學會比較

這三首古詩放在一起,是有一定規律的。雖然同是寫鄉村田園,但各有不同。《鄉村四月》由景到人,《四時田園雜興》則通篇寫人,《漁歌子》以景為主。表達的情感也有差異,如果説前兩首表達的是對鄉村生活的讚美喜愛。那麼最後一首則是表達的“不須歸”的隱逸情懷。在教學中,可簡單點撥,不宜詳細比較。比較的目的是為了加深理解。

課前對文本的解讀即是如此,效果還得由課堂來檢驗。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5

《家》這首詩歌語言樸實、淺顯易懂,巧妙地運用了疊音,讀起來琅琅上口,充滿了歡快流暢的情緒,易於為幼兒喜愛和接受,而且還符合中班語言教學目標中提出的“讓幼兒理解簡短的文學作品內容,初步感受其語言美,培養幼兒的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的要求,因此這次優質課我選擇了這個語言活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活動一開始我以歡迎小客人來做客,並讓幼兒幫助小客人找家來引出詩歌,這個環節小朋友表現得非常棒,許多平時不舉手的孩子也紛紛發言,他們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探討小鳥、小羊、小魚等與樹林、草地、小河等之間的歸屬關係。在讓孩子們學習詩歌時,我有些操之過急,將孩子們的能力高估了,在孩子們還沒有完全掌握詩歌的情況下,就急切的轉換到下一個環節,以至於有些孩子們仿編時出現不會編的情況,這也是我沒有考慮周全,不能只看到那些能力強的孩子,而要顧全大局。

活動中,孩子們在表達時不會自覺地用完整的語言回答問題,特別是在疊詞方面,有些孩子説完自己的想法之後還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提醒才會運用疊詞。在仿編詩歌這一環節,很多孩子想得也非常好,如綠綠的草地是是小馬的家,高高的天空是太陽的家等,但孩子在活動中表達得並沒有這麼完整,甚至只會説“小蜜蜂的家在花朵裏,花朵是紅色的”等諸如此類的語言,自己還不會總結詩句,孩子還不習慣句式的轉變,還需老師的提醒。遊戲《送圖片回家》時,孩子們的情緒已經十分激動了,在還沒聽清楚我交代的要求就開始行動,大多數孩子能理解各種事物之間的關係,能貼到相應的家裏去,但就是沒有把話説完整就去貼,以至於出現混亂的現象。本活動我把創編環節放在重點,時間佔了很多,聽了其他老師的反饋,我也覺得對中班幼兒來講創編可以適當放低要求,不要作為一個最主要的環節來做可能更合適。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6

《亡羊補牢》這篇課文是一則成語故事。這個故事短小精悍,故事性較強,課文內容較簡單,對學生來説在把握內容上不會有什麼困難。關鍵是要通過讀懂寓言的內 容來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寓意是對故事中的具體形象和故事情節作的最高概括,對於國小生來説是有一個跨度的,為了幫助學生邁過這個跨度,必須重視情境 創設,因為學生只有在耳聞目睹之後,才會真正深入地理解故事內容,正確地對故事角色進行分析和評價,在此基礎上,才能水到渠成地概括出寓言向我們揭示的道 理。通過課文的教學,要使學生明白一個道理:出了差錯應該及時想辦法補救,免得再受損失。這篇課文的教學,我在教學設計會考慮學生的年齡情況,體現了新課 程的理念。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7

通過這句話,學生可以帶着這樣的幾個問題:“人們為什麼熱愛海洋,又敬畏海洋?從那些話可以讀出來?哪些詞句突出了人們對海洋的熱愛、敬畏之情?”去朗讀感悟課文1-3自然段。第二:“今天,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正迎來了開發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時代。”通過這句話,我們主要引導學生了解是什麼力量可以使人類跨入21世紀不再“望洋興歎”。人類從哪些方面開發海洋、利用海洋。學生帶着問題去朗讀感悟課文4-8自然段,就可以多角度體會到海洋的確實21世紀人類的希望,體會到科學的神奇力量。

第二步,引導學生知道要善待海洋。課文的第9自然段中強調了保護海洋,珍惜海洋資源的重要性。我是這樣來激勵學生熱愛海洋、保護環境、善待自然的:其一,引導學生抓住“不過”、“首先”、“必須”、“只有……才……”等詞語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感情。其二,從反面理解內容,做了一個這樣的説話練習“如果人類不保護海洋,不珍惜海洋資源將會( )。”其三、我有蒐集了一些資料做了適當補充,並佈置學生課後繼續蒐集。其四、鼓勵學生愛護環境從身邊做起。

當然在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還要不斷的引導學生注意積累四字詞語,課後還讓孩子做了一個用用書中的詞語練習寫一段話的練習。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8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敍事詩裏,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敍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敍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着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於歷史,而是藉着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説,街坊的歌唱,從中蜕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迴環往復、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教材按照詩歌鑑賞的方法分成了三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有“賞析指導”,就這一章的學習重點,介紹相關知識和鑑賞方法。“賞析示例”從該章所提出的學習重點進行實例分析。“自主賞析”,圍繞這一章的學習內容,提供閲讀鑑賞的作品,其設計用意在於啟發引導,指出途徑,激發興趣。

《長恨歌》是第一單元“賞析示例”,除課下注釋外,課後還有詳細的鑑賞説明。怎麼教,從哪個角度切入,教到什麼程度,都是教學應該考慮的問題。筆者最後決定抓住本單元的學習重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訓練學生對“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的靈活運用。教學完《長恨歌》後,筆者進行了以下反思:

1、反覆誦讀,加強學生對詩歌的感悟、理解。當代詩人于堅曾説:“一首詩是一個語言的場。”詩歌的教學尤其要注重朗讀,以讀為本,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不斷加深對詩歌感情、意境、內涵的理解。

2、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學會“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並注重學生的學習評價。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並懂得與他人交流,取長補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協作能力。

4、重視對學生的學習評價,除了教師的評價之外,還讓學生開展相互評價,充分地尊重和保護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中學會賞識他人,學會取長補短,博採眾長,從而不斷地完善自我。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19

蘇教版二年級語文教材上有篇課文《青蛙看海》,故事 很簡短,其文如下:

青蛙長期生活在湖邊,很想看看大海。蒼鷹對它説:“只要等上前面的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

“天哪,這麼高的山!”青蛙吸了口涼氣,“我沒有一雙像你一樣有力的翅膀,也沒有四條善跑的長腿,怎麼上得去呢?”

“是啊,這山是太高了。不過你不登上山頂,怎麼能看大海呢?”蒼鷹説完就展翅飛走了。

青蛙很失望。這時,一隻松鼠跳到它面前:“你想看海嗎?”

“是啊,可是這山太高了,我上不去。”

“這石階你能跳上去嗎?”松鼠説着,跳上了一個台階。

“這有什麼難的!”青蛙跟着也跳上去。

“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松鼠説。

就這樣,青蛙跟着松鼠一級一級地往上跳,累了在草叢中歇一會兒,渴了喝點山泉水。不知不覺,它們已經跳完了石階,到達了山頂。

啊!大海就展現在它們眼前。

文章隱喻為一種高境界的為師之道,童話中的青蛙就像我們的學生,想翻越學習道路上的障礙——高山,去領略知識大海的美景,而蒼鷹和松鼠就是他的老師。蒼鷹作為老師,青蛙學生問,蒼鷹僅平實的語言“傳道”——登上山方能看海,對於小小青蛙來説無有力的翅膀、善跑的長腿,畏難是一定的,而蒼鷹“解惑”時卻歸因為學生無能難以登山,而後展翅而去。顯然,像蒼鷹這種僅僅“傳道授業解惑”而不關愛學生,不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信心,不注重方法指導的老師,早已不合時宜,與其説是學生的無能,不如説是老師的平庸。

而松鼠老師深知如此高大的山對於小青蛙意味着什麼,用極富激勵性的語言給學生以自信,設計學生青蛙的“最近發展區”,讓其“跳一跳,夠得着”,整個過程老師與學生同行,同甘共苦,領略美景,共同成長。

反思我們的現實,我們的學生已失去越來越多的學習興趣和自信心,他們往往孤獨艱難地走在求學的路上,肩負着老師拋給他們的知識背囊,稍有鬆懈,便會引來老師的隨意的指責與説教,而後將責任推給學生,與蒼鷹何異?我們應像小松鼠那樣作教師,巧妙地激發學生的自信和興趣,注重過程的引導與引領,讓學生欣然、易然、樂然“達到山頂去看海”。

後記:“處處留心皆學問”,只要把教育當作我們的事業,用追求卓越的心,用善於思考的大腦,用獨到的眼光,去閲讀文字、閲讀生活,總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啟迪,更新我們的觀念,優化我們的行為,讓我們一點點接近教育的真諦。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20

連接導入與整體感知的這一環節的失誤影響了我接下來的精讀細讀環節。因為學生並沒有通過兩次的朗讀就自己領會全詩的意思,他們對整首詩歌的內容把握是從我的PPT中看到的,所以對這首詩的內容理解得並不透徹,這也限制了他們在精讀文本的過程中的發散性思維。

比如在請一位學生讀第三節的時候,有幾個生字“骸”“腐朽”“悄然潛行”“軀殼”等還不是很確定讀音,我應該就這一情況再次着重強調這幾個字的讀音和意思,並引導學生朗讀鞏固,而我只用幾句話強調了一下,並沒有要求學生再讀以鞏固學習,而“軀殼”的“殼”字在糾正字音之後我自己因為平時的習慣在之後的講解中又讀錯了兩次,這也於無形當中讓學生犯迷糊,到底是讀哪個呢,所以這是這堂課讓我最慚愧的事情,自己原本的錯誤習慣的確要注意改正,更加不能因此而影響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

《蒲公英的夢》教學反思 篇21

認識垂直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的相交與平行的基礎上安排的,主要讓學生認識兩條直線互相垂直和怎樣畫垂線。我從學生熟悉的馬路導入,引出兩種相交,自然地使學生在比較中初步感知垂直這種特殊的相交。在教學垂直這部分概念時,我主要通過學生自學,有利於知識的內化,又能培養他們的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自學的接着通過三角尺鞏固了對垂直的認識,並讓學生在一組判斷題中總結了判斷兩條直線是否互相垂直的關鍵是什麼。這樣是知識得到昇華讓學生舉生活中垂直的例子進一步鞏固了對垂直的認識。在教學畫垂線的過程中,先讓學生自己創作兩條互相垂直的直線,充分給學生機會展示各類方法。在直線上一點和過直線外一點畫已知直線的教學中,同樣放手讓學生先自己想辦法,或是看書,然後再通過老師演示——總結方法——再演示,把方法規範化在層層深入的練習中,學生的思維得到了提高。也讓所學知識最後在回到生活中去,體現了生活也數學的緊密聯繫。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學得相當主動積極,不僅課堂參與程度高,而且思維靈活多樣,富有創造性。在這堂課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凸現了,真正親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在自主學習,同桌合作交流的活動中昇華了對知識的理解。學生學得沒負擔,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