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的組成教學反思(通用14篇)

3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

本次活動主要問題 在本次活動的一開始,我將3輛小汽車,分給甲幼兒1輛,乙幼兒2輛。幼兒再把汽車還給我。請個別幼兒把事情按順序説清楚。在學習3的第二組分合時,我問幼兒“3輛小汽車還可以怎麼分?”時,有的幼兒回答是這樣的:3輛車全分給1個幼兒;3輛車1人1輛。

3的組成教學反思(通用14篇)

分析發生原因

作為新教師的我在活動中,沒有預想到幼兒會做出這樣的回答,這也是我在活動前提出的要求不夠明確。在活動中,孩子常會把實物圖中的總量在表達上混淆。例如:3個蘋果,説成3個大蘋果。

解決 策略

1. 明確要求。

(1) 分給兩個人才是分成2份。

(2) 每次分的結果不一樣就是不同的分法。

(3) 給一個人不算是分,是全部給。

(4) 將3輛汽車分給1人1輛是分成了3份。

2.及時糾正幼兒出現的錯誤。蘋果有大有小,因此,只有講蘋果,才能代表全部。

3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2

1、今天學習3的組成,難點還是在做練習上,孩子們都會擺一擺,也會口述,知道了3有兩種分法。可是一到作業本子上就犯渾,老師抄寫在黑板上,看樣子抄寫都會出錯,有的只會抄,不知道怎麼去做題?

反思:孩子們還是沒有真正理解數的分合關係,他們會用實物擺一擺,並且會口述。但是由實物過渡到數字式,還是有難度的。這一過程還是要通過上黑板練習,逐漸熟悉數字式。

3的分合已經有互換的規律,課堂上我讓孩子們找出兩個分合式的規律,“誰能找出這兩個式子的規律?”孩子們一開始不知道怎麼去找,我又一次示範操作,此時有意識地進行了交換,有一個孩子説“換了一下。”

“1和2的位置交換了。”

如果我當時這樣問:“1和2的位置有什麼變化嗎?”這樣,比籠統地問“有什麼規律”要直接明瞭的多。“數的分合”孩子們才剛剛接觸,老師在提問的時候一定要站在絕大多數孩子的角度去設計,同樣的問題換一種説法,孩子會很快明白。教學相長,在教學的同時,老師也在不斷提高,提高自己的課堂提問技巧。

2、 繪畫:草地鮮花。針對孩子們塗色毛毛糙糙,不均勻,沒有耐心等,專門練習塗大面積的色塊,滲透遮擋法的畫法,(在草地上種樹)。有的孩子草地畫的太高太大,結果種不上樹木。以後畫面內容要少一點,今天種上大樹,不少孩子畫的不理想。不過也有好的作品。

3、音樂:欣賞《蝸牛與黃鸝鳥》。

3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3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在教學8和9的組成時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創設情景,在活潑氣氛中引發興趣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而且“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節課,我根據教學內容,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個性特點,大膽地創造、使用教材,從孩子熟悉的“分家”這一生活情景出發引入課題,吸引了學生的注意,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積極狀態中,激發學生的思維,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自學互學,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樂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課堂上學生唱“主角”,教師只是一個“配角”,我採用"當小老師"的形式,“闖關大比拼”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時,我讓學生上台展示,把蘋果寶寶分家。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分家"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加深了對數的認識。

三、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教學中我時刻激勵孩子們,學生紀律好、回答問題好等都可以得到一個拼過寶寶,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四、練習形式的多樣化

學生的思維是靈活的,關鍵是老師怎麼調動。本課教學我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練習,讓學生“活”起來,師生一起進行闖關,感覺數學的樂趣和無窮魅力。例如:教8和9的組成時,在講完後,我請9個同學上台,每人發一個數字,教師説組成8的兩人是好朋友,學生就兩人手牽手的成為了好朋友,也可以組成9的兩人是好朋友,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8、9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同學之間互相團結、友愛。

3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4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開啟知識大門的金鑰匙。國小生如果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表現出對數學學習的一種特殊情感,學習起來樂此不疲,這就是所謂的"樂學之下無負擔"。下面,我談談在教學3和4的組成時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 創設學生熟悉的情境,在實際中解決數學問題。

生動的生活情景,有助於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的數學,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繫,增加對數學的親近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我經常設計一些情境,讓學生在玩中輕鬆學習。例如:教3和4的組成時,在講完後,我請4個同學上台,每人發一個數字,教師説組成4的兩人是好朋友,學生就兩人手牽手的成為了好朋友,也可以組成4的兩人是好朋友,這樣不僅讓學生很快掌握3、4的組成,還可以進行思想教育,同學之間互相團結、友愛。

二、以猜為動力,引導學生探索數學的奧祕。

眾所周知,每一個孩子都愛問為什麼,每一個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祕密,根據孩子的這種心理,我多次採用"估一估 ,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學時,我先告訴學生我一共有幾顆珠子,左手有幾個,讓學生猜猜右手有幾個,這樣反覆進行幾次,學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數的分解和組成以及加、減法,加深了對數的認識,為今後學習用數學做好了鋪墊。

三、自學互學,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樂

“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如今,“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課堂上學生唱“主角”,教師只是一個“配角”,把時間和空間都留給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交流,關注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思維等方面。我多次採用"猜一猜"的形式,讓學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

學生的思維是靈活的,關鍵是老師怎麼調動。本課教學我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練習,讓學生“活”起來,師生一起進行闖關,感覺數學的樂趣和無窮魅力。

四、在比賽中增長信心,培養競爭意識。

兒童的好勝心、自尊心強,愛表現自己,所以要經常創造機會讓學生充分 表現,讓他們在心理上得到滿足,要不斷鼓勵他們樹立信心,增強勇氣,勝不驕,敗不餒。如在教學中我以小組為單位,學生紀律好、回答問題好等都可以為小組"得紅旗",小組的紅旗最多的每人一朵小紅花,在個人中可以比一比誰做得又對又快,從而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

3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5

新<<綱要>>要求幼兒“從生活和遊戲中感知事物的數量關係”,還要關注幼兒探索、操作、交流、問題解決和合作的能力。數的組成是加減法運算的基礎,是幼兒數學教育內容之一,是幼兒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必備知識。通過創設相應環境,提供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操作。引導幼兒去探索、體驗理解,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自己得出結論,並將自己獲得的知識用交流的方式表現出來。

本次活動重點旨在讓幼兒學習2、3的組成,知道2分成兩份有一種方法,3分成兩份有兩種方法;活動難點是認識分合號,通過分合號和分合式,初步感受整體和部分的關係。

活動以情境創設導入,讓幼兒自主來分蘿蔔,初步感知2可以分成1個和1個,引導幼兒説出“2可以分成1和1”,並緊接着引出分合號,並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手指擺一擺來加以鞏固。在此基礎上,便導出3的分成,同樣利用實物書本的分發來讓幼兒自主體驗3的分成有兩種方式,同時讓幼兒自己能利用分合號來説出3的分成情況。幼兒在活動過程中表現較為積極,能投入到我創設的情境中去。最後再以“按特徵分類”的操作形式讓幼兒鞏固活動重點。

本次活動改變了以往數學活動中以“教師教,幼兒學”為主的教學模式,創設了“給小動物分食物”“與好朋友分享書本”等遊戲情境,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快樂中學,充分激發了幼兒的學習興趣。整個活動過程,通過讓幼兒自主嘗試探索,從而知道了2分成兩份有1種分法,3分成兩份有2種分法,知道哪兩個數合起來是2和3,並能用較為清楚的語言表達分與合的過程。在活動中,幼兒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又體驗到了的成功的喜悦,充分體現了“幼兒在前,教師在後”的以幼兒為主體的新理念,並創設了較好的生生互動的環境,活動效果較好。不過在活動中也有不足之處,對分合號欠考慮,將分與合分開來學習使幼兒有一定的屈解,在以後的活動中應有所改善。

3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6

原以為有了幾年教學經歷了,上教研課不會緊張的,可是隨着上課鈴響起,我還是心怦怦直跳。也許是我太在乎了。

為了上好《8和9的組成》,我做了精心的準備。在課堂教學中,我由富有兒童情趣的故事情境引入新知識,還設計了生動、活潑的競猜教學環節,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和慾望,不斷地使學生得到鼓勵,體會到成功的喜悦,培養學生積極學習的情感。課堂40分鐘完成了課時計劃的任務,學生也一直堅持到了最後。相對於試教的效果,好多了。

即使自我感覺良好,問題還是存在一些。例如:留給學生進行思考、探究、交流的時間太少。為了追求課堂的完整性,怕沒有充足的時間做習題,學生擺小棒探究9的組成都非常倉促,另一方面的原因更是擔心駕馭不好課堂,怕學生沉於玩小棒不再跟着一起思考;作為數學教師,語言不夠精煉,也擔心自己表達的意思學生不能馬上接受,喜歡重複;課堂設計的內容就是8和9的組成,顯得單調,容量太小。

就當自己覺得可以稍微鬆懈一下的時候,我們數學組的其他3個老師擠出時間為我的課進行了講評,我的心又懸了起來。現實終究是要面對的,我也虛心的記下了她們提出的一些寶貴意見:

1.我們從數字3開始,3的組成就是利用擺小棒找出來的。再到4、5、6、7的組成,也無非是利用分圓片或者小花。現在已經到了8和9的組成,學生完全可以根據組成的規律,脱離實物找出8和9的組成。問題在就於我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就忽視了數學建模的滲透,沒有把教學提升到這個層面上來。也就是授之以魚而沒有授之以漁;

2.遊戲環節的設計要考慮充分,不能顧此失彼。我在遊戲環節中為學生準備的是他們喜歡吃的糖果,固然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不便於學生觀察。在新課引入階段,我扮演小兔子猜測盒子裏還剩下糖果的個數,沒有讓學生一探究竟地檢驗盒子的糖果的個數。這些都是我個人的想當然;

3.準備的練習缺乏層次,也就説明了我對學生的學情瞭解不夠。

事實雖不容樂觀,但是我並不氣餒。如果沒有這樣機會,我就發現不了自身存在的問題,我也聽不到其他老師的指教。我的學習歷程中有這麼多樂於助人同事的幫助,我的明天會更好。

3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7

為使本節課更有層次性,預想將“8的組成”的教學過程設計得更能凸顯教師的指導性,而在“9的組成”這一部分賦予學生更多的主動性。通過對比,體現教師指導後學生自主運用所學方法繼續學習的過程和能力。

因此,“8的組成”這一部分第一次設計為:

【設計一】

1、師:將8個〇分成兩部分,可以怎樣分?

(學生每人動手分。師巡視,看是否正確,是否完整,是否有序。)

①.分完以後在黑板展示“ 8” 的7種組成。

師板書: 8 8 8 8 8 8 8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 完整地讀一遍。

2、師:這麼多種組成,怎麼記會更快、更方便呢?

①. 學生討論。

小結出:只需記前4種,就能想出後3種。……

②. 記背這4種。

③. 鞏固記憶:對口令,找朋友……

【反思一】

試教中,發現教學過程進行得很順利,但課堂氣氛也很沉悶。究其原因,我想是由於前面在學習2---7的組成時,一直要求學生有序地分出所有組成,所以第一個要求對學生來説實在是簡單得沒有任何新意。而且教師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方式幾乎都是前一次課(“6和7的組成”)的翻版,因此學生才學得了無生趣。不禁問自己:這種順利而沉悶,順利得沒有一點思維“撞擊”的課堂是我們所追求的嗎?學生在這節課中能學到什麼與前一節課不同的東西?又能在哪些方面在原有基礎上有所進步呢?

因此,重新對“8的組成”這一部分進行了設計。不僅改變了學習方式,還考慮了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經驗,以及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與需求。第二次設計如下:

【設計二】

1、師:將8個〇分成兩部分,有哪些分法?

你能把所有的分法不重複、不遺漏地都擺出來嗎?

2、小組合作操作:有人擺,有人記錄。

3、展示分法:

①、記錄了7種的:(觀察是否是有規律地記錄的)

8 8 8 8 8 8 8

/ / / / / / /

1 7 2 6 3 5 4 4 5 3 6 2 7 1

②、只記錄了4種的:

8 8 8 8

/ / / /

1 7 2 6 3 5 4 4

提問:你們(他們)為什麼只記錄4種?

可以通過你(他)們記錄的這4種想出8的全部7種分成嗎?怎樣想?

4. 記8的組成。

(略)

3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8

今天我上了《8、9的組成》這一課,40分鐘的課堂教學,面對學生收穫成功的笑容,回顧從研讀教材到教學設計,再到課堂實踐,讓我對今天的教學有了更深的感悟。“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一個地球”,備課就是為了給學生找出一個學習的支點,從而實現學生的全面地提升。課前精心的備課,我們的數學課堂才會時時有亮點,處處有新意,並且將這種亮點變為了高效,學生就會輕鬆得到一份厚重知識。通過這節課,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本節課的成功之處。

1、充分讓學生動手操作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年齡特點,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開展看一看、説一説、遊戲、擺一擺、填一填、猜一猜等生動有趣的活動,注重學生主動參與,讓孩子在數學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思考,在數學活動中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

2、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把思維過程“融”於情景中,學生就會對數學活動產生直接、強烈的興趣,而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源動力,有了興趣,學習就不會成為負擔,而會成為一種執着的追求;有了興趣,學生才會去積極探索,才能積極地提出問題,才能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變苦為樂。要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就要讓數學教學充滿魅力,就要求我們組織富有成效的教學活動,為學生創設積極思維的情景,這樣能使教學過程對學生始終有一種吸引力,這樣的課堂也才生動又味。從學生們在課堂上興趣盎然、積極投入的表現看出,他們是這麼喜歡這樣的課堂。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創設教學情景也是激勵、喚醒、鼓舞的一種藝術。為此我在課一開始就設計了“只要小朋友能學會8和9的組成,歌星小企鵝就會為大家唱一首動聽的歌曲!“這樣一個有趣、又具有挑戰性的情景,(並將這一情景貫穿着節課的始終)緊緊“拴住學生的心,調動了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

3、通過比賽進行探究。

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學生直接獲取經驗知識的最好的途徑,它可以啟發學生積極 參與思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與探索慾望。在教學這一節課時,我讓學生拿出8根小棒,把8 根小棒分成兩份,要求6人一組合作進行,小組長按號進行,找一找一共有幾種分法,看一看哪一組完成的最棒。通過操作、合作交流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學習的快樂,同時能力也得到提高。

二、進步之處:敢於放手讓學生進行操作。以前我在上課時總是怕學生太亂而不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只是找一個或兩個學生到前邊來進行操作示範。這樣做的效果只是鍛鍊了好學生,而大多數的學生沒有動手的體驗,所以理解的知識不紮實,有些同學雖然死記硬背下來但對學習漸漸也失去了興趣。所以我在這節課中,放手讓每一個孩子都參與動手,這樣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體驗,所以記憶的知識就會比較紮實,學生的興趣也有所提高。

三、存在問題: 

1、在學生擺小棒之前,我雖然有一定的示範但學生自己擺和説的過程中還是顯得比較亂。這就説明我們在平時的常態課教學中對學生動手和動腦相結合的訓練少,學生接觸的少,自然就説不上來。

2、在處理個人説和集體交流説的順序上存在問題,應先讓每個學生有一個自己獨自思考的過程,在指名學生回答訂正,而在這節課中我是先指名説再自己説説,這樣處理後效果就大打折扣了,致使好學生或個別人有練習的機會,而大多數學生只是學別人説,自己沒有思考。

3、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還要進一步培養,如聽講、説話,尤其在其他學生回答問題,認真去聽,去思考,回答問題説完整話,聲音洪亮。

四、改進措施:

1、仔細鑽研教材、教法,認真備好每一節課。多向同年級的老師請教,盡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節,反覆推敲練習題。

2、課前做好分析工作,找好每節課的重難點和訓練點。做到有效地落實教學內容。

3、培養學生的能力從平時的點點滴滴入手。

4、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的數學素養,深入研究,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學水平。

3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9

本課我主要通過體驗學習和律動教學讓學生感受十六分音符的節奏速度特點、以及“7”的音高唱名手勢。

在這堂課上,我先採用圖片導入的方法,通過一個簡短的小故事讓阿凡提正義勇敢的形象深入同學們的內心。再創設情景教學模仿阿凡提來到班級和大家一起唱歌跳舞,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拓展延伸部分,學生欣賞了一段優美的維吾爾族舞蹈《花兒為什麼這樣紅》,最後在歡送阿凡提快樂的歌聲中結束了這節課。

我認為這節課中最大的不足之處,就是學生對於節奏的概念不夠清晰。在導入的部分,我引導學生用一段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向阿凡提問好,並通過“跑、走、爬”的形式讓學生更加形象的區分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四分音符,然而教學效果並不是特別理想。黃曉陽老師也提出,一次性的向學生灌輸太多的知識,會讓他們的思維更加混亂,對於十六分音符節奏的教學,應該更具有針對性。在拍打節奏時,我採用的是幾個音符拍幾次手的方法,老師也提出,直接採用2/4拍的節奏特點來打拍子,學生對節奏的速度特點會更加明確。這個環節的失誤也導致了後面朗讀歌詞和歌曲演唱的時候出現節奏錯誤和歌聲不整齊的現象。在以後節奏型的教學中,我也會改進我的教學方法,可採用讀一句節奏型帶一句歌詞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節奏的同時學以致用,也許會有更好的效果。

3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0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説《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我讀了這篇課文後深深地被諸葛亮的智慧和膽略所折服。那麼怎樣來讓學生走入文本,去欣賞和感受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樣經過課文中幾篇名著的教學,激發學生多我國古典名著的閲讀興趣呢?

1、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

課前,安排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弄清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關係,弄清文中出現的四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它們與“箭”之間的關係,這不僅僅為學生深入理解文章資料,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並且為落實課外閲讀目標開了一個好頭。文本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四個:周瑜、諸葛亮、魯肅和曹操。經過反覆研讀課文後我發現文本中寫到箭的,這四人各有不一樣的表述:周瑜――“造箭”,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魯肅――“借箭”。

“造箭”周瑜要諸葛亮十天造10萬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狹窄,公報私仇,想加害諸葛亮。而諸葛亮答應3天造好,説明他心胸開闊,顧全大局,成竹在胸。

“取箭”則是諸葛亮對真誠厚道的魯肅充滿信心,對自我的擁有的知識充滿信心,對自我的預設充滿信心,彰顯了他的聰明才智。

“射箭”是諸葛亮預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動,説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謹慎,大霧天必須不肯輕易出兵,只會放箭。真可謂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凸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略。

“借箭”是忠厚朴實的魯肅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因為僅有他目睹並參與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過程:向魯肅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諸葛亮自我不費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給的造箭任務。使得周瑜也不得不歎服:“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處設疑,引導學生仔細研究文本。

諸葛亮在那麼一個複雜的環境下,能夠不費一兵一卒而借來十萬支箭,可見他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十分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數一數二的。

“既生瑜,何生亮”,能夠説周瑜和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間,不相上下。那麼,周瑜軍中少了二十隻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會一點都沒察覺?從常情來説,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想盡辦法來破壞諸葛亮的一切行動,可是,當魯肅告訴周瑜“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時,周瑜會一點也不懷疑嗎?周瑜也是個聰明人,怎樣會“無動於衷”呢?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不禁產生了懷疑。於是,我查閲了《三國演義》,文中也是這樣寫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後如何回覆我?”看來,周瑜確實太自負了,當初他是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幹而故意刁難,此刻明明明白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造箭的材料,但卻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虛實,而用三天的時間來睡大覺,在大帳裏坐等諸葛亮的失敗。周瑜呀周瑜,如此你豈有不敗之理?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均選自我國古典文學名著,教學中,我感覺自我對名著的瞭解實在太膚淺了,這讓我的教學顯得底氣不足。看來,廣泛地閲讀(不僅僅是讀教材、讀教參,還要讀名著、讀兒童文學作品,讀孩子們感興趣的一切讀物),緊跟時代地閲讀(隨着時代的發展,教材的變動,學生閲讀面的開闊)是當好一名了“語文”教師的必修課,自修課,再修課。真是“活到老”

須“學到老”啊!

3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1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普知識性兒童小詩。從一些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詩歌文字淺顯,文筆優美。根據教材的特點,結合兩班學生的學情,我確定了兩個教學目標:1、通過感情朗讀,讀懂詩歌內容,使學生領略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激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2、讀寫結合,模仿課文仿編詩歌。

教學中主要體現兩個理念:

1、落實朗讀訓練,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理解課文內容,在品讀過程中感悟語言,體會大自然語言的妙不可言。

2、注重在閲讀中引導學生髮現詩歌寫作上的特點及形式,指導學生仿寫,給學生創作寫作的平台,使其思維得到拓展。

教完本課,我覺得自己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閃光點是:

1、轉換語言文字的敍述形式。小詩中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文字更加充滿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我則調動孩子們一起將小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改編。如小詩的第七小節“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圓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我示範給孩子們可以這樣改編文字:“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金魚身體上的魚鱗,你們知道我還有什麼作用嗎,那就是我可以告訴你我的主人金魚有幾歲了呢!我有幾個圈圈,就説明金魚有幾歲了。怎麼樣小朋友們,今天知道這個小祕密感覺很開心吧?”這樣一來,我發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這讓孩子們對於這篇詩文的每一個小節更有了進行改編的樂趣,讓每節小詩更加充滿童話的色彩,將學習知識與創作語言故事緊密地融為了一體。後來孩子們又對其它幾個小節,如:小蝌蚪、大樹年輪、大雁、三葉蟲等小節都做了語言文字的改編,從而改變了一種原有的教學方式,更讓孩子們學習興趣濃厚。

2、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特別是小詩的第四和第五小節,講的是蝌蚪和大雁帶給我們的關於大自然的語言。對於蝌蚪和大雁孩子們並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點”,大雁像省略號一串,此時,我便會引導孩子們在腦海裏進行充分想象,同時藉助書中提供的畫面,感受兩種小動物不同的可愛之處,最後再讓孩子們進行感情朗讀。這兩個小節中分別有兩句反問的語氣,更加使文字充滿了童趣,但孩子們的語氣還不是很到位,後來經過我的範讀和轉換句子形式來提醒孩子們去讀,最終能讓孩子們達到了有感情去讀。

3、 詩歌的創編。課後我佈置孩子們回去蒐集整合資料:“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寫一寫,如果能寫成詩歌就更好了。”班級多數孩子,特別是普通組和提高組的孩子們幾乎都去搜集有關大自然的語言了,有的是關於諺語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等等類似的天氣方面的諺語;有的則是將自己蒐集到的相關資料,整合了一節節充滿童真童趣的小詩。例如這首小詩:

你看那夜晚的北斗星,

這就是大自然的語言;

如果你迷了路,

它是指路的嚮導。

小鳥在清晨鳴叫,

不就是像在議論天氣,

大自然在雲彩上寫着:

今天風清氣爽。

蜘蛛如果編了個網,

一天你會發現網上的水珠--

水珠越多今天天氣越好,

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

大自然讓美麗的荷花,

長在強烈的酷暑中。

這是在告訴令人們:

夏天已經來到。

詩中每一小節的每一種自然語言都是生活中常見到的,可見孩子觀察的非常仔細,創作的也十分具有兒童性和趣味性。我將孩子們創作的小詩進行了裝訂整合成為了一本《大自然語言小詩集》並讓孩子們自己配上喜歡的插圖和封面進行保存。

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1、課堂上的朗讀指導還不夠充分到位。這是一首知識性詩歌,內容又比較淺顯,學生只要多讀、多感悟就可以理解。課堂上的有很多地方的講解顯得有點多餘,還應該在朗讀上下工夫。

2、備課不夠充分。該課如果能充分準備多媒體課件,將圖文並茂結合起來更形象生動,富有感染力。可是由於時間倉促,沒有能在多媒體下進行教學,對於詩中提到的“三葉蟲”“漂礫”學生不是很熟悉,只是通過我的直觀描述一番,可還不能達到形象具體。

3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2

《落日的幻覺》是我首次接觸的、八年級上冊的新教材。

在備課的時候,我曾考慮到三點:一要努力引導學生區別記敍文與説明文寫作目的之不同,即課文所描寫的文字只是為了呈現“落日幻覺”這一現象,而不是為了表達個人欣賞美感,解説其原因才是説明重點。二要引導學生藉助填寫課後習題一的表格,來理解課文的説明重點在哪裏、説明順序是什麼。第三,如果時間允許,可以引導學生縮寫課文,將描寫現象的部分略去,只保留事理部分,尊重説明文體,尊重課文願意。

今天上午,在教學本文的過程中,我發現八年級(3)班的同學對課文理解的速度和深度還不如八年級(4)班。原因是(4)班同學見識廣於(3)班同學。也就是説,要學好説明文,必須先具備該文涉及領域的基礎知識,否則,語文老師就多了一層的麻煩,即在講解過程中,應該適當補充相關的知識作為背景支撐,協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

《落日的幻覺》涉及物理的光學知知,倘若學生物理沒學好,將影響到該文學習,誇張地説,可能“不知其所云”,當然更談不上理清課文的説明條理,也談不上全面深入讀懂其中藴含的科學道理了。這一點,就像《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涉及生物學、地質學、天文學、物理、化學,八年級學生物理剛入門,化學還沒學,難怪讓學生如若誤闖迷宮的感覺。

對我來説,因自然科學關注不多,理科知識顯得十分欠缺,所以不能百分百滿足孩子們的學習需要,不能不説是一份遺憾。不過,説明文教學的關鍵不在於教會其中的知識,而是在於引導學生理解説明文這種文體的各種知識點:像説明對象、説明順序,以及説明方法、説明語言的具體運用。於是,我只能對孩子們坦言:你若希望完全弄懂的話,請上“百度”去查吧。

3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3

上週三上了《賣木雕的少年》第二課時,這篇課文試教了兩個班,最後在自己班級開課。雖然課題一樣,但因為學生的差異和教學設計的修改每一堂課的收穫都不一樣。在上節課中,發現學生的品詞品句能力未能如常發揮,甚至有點遲鈍的感覺,究其原因,發現是“課文未熟就開講”闖的禍。“課文不熟不開講”是自己最強調的,但這次的公開教學卻過多地把精力集中在第二課時的設計上,考慮的是如何在這節課中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呈現他們的思維的條理性、嚴密性;是如何使教學更完整、多樣、有特色。

這節課較滿意的有以下幾點:

一、課堂學習氛圍濃厚,學生學習激qing高漲;學生朗讀教到位,教學預設基本達成。

二、始終抓住“沉甸甸”這條主線展開教學,最後讓學生體會非洲少年對中國朋友的友情,可謂本課的一個亮點。

三、板書設計教有新意,為學生感知文本信息提供了渠道。簡潔的文字,表達出文本的感情和內涵。

四、俗話説:“編筐編簍,全在收口。”課文總結,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不可忽視。通過總結,學生明白了愛不分國界、不分語言、不分膚色。有效使用了課文前的單元説明,做到了取之於文用之於文。

這節課存在不足的有以下幾點:

我忽略了第一課時的鋪墊作用,學生第一課學習任務鬆了,只要求讀通全文,掌握生字就行了,沒有給學生進行初步複述或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思考、閲讀的過程。假設學生在多次的閲讀思考中能初步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課文寫“我”正要買一個心愛的木雕象墩時,考慮到象墩太大,行李超重,不得不放棄購買。傍晚,賣木雕的少年找到“我”住的賓館,等候我,為我送來一個一模一樣的木雕小象墩,並不收我的錢,還説中國人是他們的朋友。)相信第二課時呈現出來的效果將大不一樣。

一、是沒有整體感知課文就深入研讀,沒有給予充分的時間讓學生進入文本。

二、是有了以上了解文本、整體認識文本的鋪墊,在第二課時的學習中學生才能真正走進文本,才能敏鋭地搜索描寫人物的言行舉止的句子,並通過迅速捕捉關鍵詞語去體會、感受藴涵其中的人物的精神品質。

三、是讓學生默讀第10自然段然後劃出描寫少年等待的詞語,這裏提問不明確讓學生摸不着頭腦。可以改為劃出描寫少年等待的句子,再讓學生找重點詞語。這樣難度會降低,目標會明確,預設也能生成。

四、是學生在撰寫小練筆——“想想人們會怎麼誇他,你有什麼心裏話想對他説”時,似乎非常詞窮。原因在於無非就是説少年你真棒,真了不起,真偉大。千篇一律,沒有深刻的思想性。可以更改為,幫“我”寫一封感謝信給少年,這樣也許會好一點。

就課堂教學而言,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致力於發現缺陷和不完美,知道不完美以後,我們又願意不完美,我們期望通過不斷的努力追求和實現完美。這就是對課堂教學”不滿意“的態度。正視這種“不滿意”的態度,使我們不斷獲得改進教學的動力,使我們的課堂教學越來越趨於完美。

3的組成教學反思 篇14

識字二第四課《日月明》主要是讓學生了解會意字的構字特點,激發學生對祖國文字的喜愛,並掌握一些識記漢字的方法。

備課時,我考慮到本課課文沒有情節,不知學生會不會感到枯燥?雖然課文短小、琅琅上口,但是學生會不會掌握後就對他不感興趣了?要怎樣使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對課文感興趣,並能主動地學習,更能以課文為“磚”,拋磚引玉,激發學生喜歡識字,在課外更主動地學習漢字。

於是我設計了教學過程:

我先出示字卡“日、月、魚、羊、小、土、大”等已學過的獨體字。然後,我把字卡“日”“月”拿在手上,故作驕傲地説:“我能把這兩個字合成一個字…….”我故意拖長聲音,靈活的學生馬上接上:“明!”我因勢利導:“‘明’是什麼意思呢?”“是光明的意思,太陽和月亮都有光亮,合起來就是明。”我表揚這位學生,並乘機激勵學生自主要求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其餘的內容。於是我放手讓學生小組學習,我到各小組中指導,和他們一起討論。

彙報時,鈺欣搶先舉手:“老師我知道‘一’就像一張浸水的被子,蓋在‘火’上,火就‘滅’了。”他還運用了消防知識。有的説:“手放在眼上就是看。”還把手放在眼前,邊説邊比劃着。……大家七嘴八舌地將這把自己想到地説出來,唯獨沒人説“休”字。我因勢利導:“人幹活累了,靠在樹邊在幹什麼?”“休息!”大家不約而同地説。哲宇舉手説:“老師,我發現了一個祕密。明是左右結構,塵是上下結構。”我乘機表揚了他:“哲宇真聰明,能積極動腦筋,發現了別人沒發現的祕密。”並擁抱了他,學生們羨慕不已,又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創新意識、認真觀察品質的教育。

這節課上得很輕鬆,我基本上是在做一個“旁觀者”,只是時不時給學生們點撥一下。課堂主要交給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們,學生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也體現了輕鬆愉快、自主探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