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教學反思(精選12篇)

金色花教學反思 篇1

這是一堂徒具骨架而沒靈魂的課。整節課上下來總覺得缺了點感覺,我想那就是語文味兒吧。儘管在課堂上幾次三番地想把學生帶入課文的情景中,但總是淺嘗輒止,整節課還是遊離於文本之外的。

金色花教學反思(精選12篇)

預設的教學重點是“讀一讀、説一説”這兩個環節,希望通過這兩個環節學生能到字裏行間去摸打滾爬,有所感,有所悟,但顯然這個目標沒有達成。繆老師和包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其中的問題:朗讀指導不到位。

首先是朗讀的目的不明確,為“讀”而“讀”,儘管朗讀的形式有所創新,師生配合讀、男女聲合讀等,但學生被老師驅趕地讀,只求形式不求實效。二是朗讀的形式把握不當,朗讀的形式紛繁多樣,不一而足,但各種形式的朗讀都有各自的適用範圍和功能,有一定的章法可循。特別是齊讀,是教師必須謹慎選擇的,濫用齊讀會使學生產生殆倦,壓抑課堂氣氛,齊讀應放在學生對課文的情感有所瞭解、有所感觸之後,它是教學效果的一個檢測。第三是自身的朗誦功底還有待提高,教師範讀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在電教設備如此先進的今天,完全可以採用一些名家的朗誦,以提高教學效果。

這節課的教學還給了我一個很大的啟示:傳統的未必是不好的。在我有限的視野範圍裏,語文備課主要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環環相扣,通過逐層深入的問題解讀文章;一種是板塊分解,通過各個環節來解構文章。湊巧這次龍飛採用的是第一種形式,而我則採用的是第二種,在備課時我參考了很多資料,龍飛上課時用到的那些問題我很多次地看到,但每次心裏都很排斥,都老掉牙的問題了,拿不出手。我苦心孤詣地設計了“讀一讀、説一説、比一比、寫一寫”等環節,自以為創新高於一切,卻忽視了語文教學中一些必不可少的環節,比如整體感知。因為缺少這一環節,學生對這首散文詩的理解總是支離破碎的。板塊式教學的最大弊端在於割斷了課文中原有的情感脈絡,語文的“聽、説、讀、寫”很多時候是一個綜合體,不能截然分開。作為一名新教師,我覺得自己有必要改一改浮躁的毛病,對傳統的一些教育方法也不能一概否定,在紮紮實實的基礎上創新。

新課標中強調語文應該注重整體感知和薰陶感染,教師應努力調動文字本身的力量,引領學生去感知文字背後魅力。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良好的文本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其中分析能力是至關重要的。大學時非常喜歡陶淵明的“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自己讀文往往囫圇吞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現在走上講堂發現把“感覺“説出來是見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對自己沒有感覺的文章產生感覺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説實在的,對泰戈爾的《金色花》我興趣不大,我也無法體會其中藴含的母子情,後來查閲了很多資料,慢慢有了感覺,但始終不是自己的,我想這是我的課上不深刻的根本原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是一個笑話,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對文本的解讀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提高自己的閲讀水平是這節課留給我深思和探索的問題。

以上幾點導致我這節課如浮光掠影一般,留給學生的東西並不多,他們隨我在地面上挖坑,卻沒有深入去取水,他們的心靈沒有得到滋養。人説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課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一堂課應該像一部小説一樣,有懸念、有高潮,使觀賞者不忍釋手。但顯然我若要到此境界還需要一定的時日和磨練。這次開課留給我很大的思考空間,我,將在語文教育的道路上摸索前進。

在認真反思後,我覺得將這課堂做如下改變:導入——錄音範讀——整體感知(五個畫面)——説説你最喜歡那個畫面,為什麼(在此過程中滲透朗讀指導)——集體朗讀——與《彷彿》做一個對比——將“寫一寫”部分留為家庭作業。

金色花教學反思 篇2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藴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它寫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並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描繪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這樣一幅畫面,可以從多種角度進行觀照,揣摩其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着自己的祕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 “到哪裏去了”,“我”説“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説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後一個環節:創意表達,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為深愛着我們的母親作些什麼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麼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學生自由想象,用“我要變作……”説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嚐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雲,我要緊緊跟隨着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着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浴時,把你吻了又吻。(泰戈爾《告別》)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麼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藴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如在“吟讀”環節中,為讀好最後兩節,指導學生分析語言的句式排列;在“解讀”環節中充分利用點評,指引學生在解讀中賞析語言。這樣的安排簡化頭緒,為學生贏得更多朗讀和思考的時間,提高了學習效率。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為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金色花教學反思 篇3

我所上的《金色花》一課採用多媒體教學,課後獲得些許的讚揚。反思本節課一個個真實的情景,對於如何上好一節合格的語文課、建構活力課堂頗有感悟。

1、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課堂

程少堂老師認為: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育(主要是教學)過程中,在主張語文教學要返樸歸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導下,以共生互學的師生關係為前提,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令人陶醉的、富有學科個性和教學個性的審美快感。

在《金色花》一課中,我主要通過靈動多姿的朗讀(聽讀、賽讀、評讀、範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薰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的課堂。學生讀得非常認真,雖然讀得不是很好。於是在我的啟發誘導之下,有不少的同學大膽地用稚嫩的童聲來讀,重音、語速,情感都把握得很好。例如馮爾學當讀到“我不告訴你”時,那稚嫩的略帶撒嬌的童聲引起在場聽課老師及同學們的笑聲。

2、關注動態生成,把握瞬間精彩

著名教育家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探索性的研究時,就提出:一個真實的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師生及多種因素間動態的相互作用的推進過程。他還指出:“要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生成的觀點看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應被看作是師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經歷,是他們生命的、有意義的構成部分,要把個體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應該關注生長、成長中的人的整個生命,追求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用“動態生成”的觀點來引領課堂教學,讓我們的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上《金色花》一課時,我在課的結尾設計了一個環節:以“假如你在媽媽生日的這一天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會變成什麼呢?” 請學生傾訴內心至愛。有一個男孩子説,會趁媽媽出去的時候,偷偷地把地板擦得乾乾淨淨,把家裏的東西擺放得井井有條。也有同學説,希望變成一架飛機(一艘輪船),讓媽媽乘坐到世界各地去旅遊。也有同學説,希望變成一棵樹,春天勤生綠葉,長得枝繁葉茂,夏天母親可以在樹下乘涼,為她遮風擋雨,秋天樹上的果實成熟了,母親可以摘下解渴,如果她需要錢了,就砍掉自己身上的樹枝去賣……我以及聽課的老師都被同學們的真情深深打動了。在這種氛圍中,許多上課很少主動舉手發言的同學都紛紛發言表達對母親的愛。此時下課鈴聲響起,我説出了此番結束語:同學們,沐浴着母愛成長的你們要懂得加倍地回報,去愛你們的母親,愛你們的同學,愛你們的老師,愛祖國和人民。願你們在被愛與給予中擁有一個豐富美好的人生!”

在這裏,學生在老師營造的和諧的對話氛圍中,與本文對話、與自我對話,敞開心靈,思緒飛揚,從而在薰陶感染中建構起新的思想鏈條,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李鎮西老師曾經説過:“在課堂上,沒有純粹的理念,一切細節同時都是理念。”從這個意義上説,本人所上的《金色花》一課在許多細節處理上反映了教師的理念仍有待轉變。如:問題的探究未夠深入,學生的思維仍受着老師的操縱。我想,要上好一節合格的語文課,讓我們的語文教學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感受到語文的魅力,歸根結底還是要轉變理念,提高自身素質,讓語文課因每一個富有個性的“我”而精彩吧。

金色花教學反思 篇4

《金色花》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藴豐贍。詩歌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藝術角度,從假想寫起,“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並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依戀,構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初讀課文,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着自己的祕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 “到哪裏去了”,“我”説“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説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

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 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教學中我主要通過靈動多姿的朗讀(聽讀、賽讀、評讀、範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薰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的課堂。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後一個環節:“創意表達,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為深愛着我們的母親作些什麼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麼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學生自由想象,用“我要變作……”説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嚐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雲,我要緊緊跟隨着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着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泰戈爾《告別》)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

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麼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藴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為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不足之處是教師的示範朗讀由於普通話不夠標準,影響了朗讀效果,以後在這方面還須努力。( 勵志天下 )

金色花教學反思 篇5

《金色花》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篇幅短小,而意藴豐贍。詩歌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藝術角度,從假想寫起,“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並由此生髮想象——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的“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依戀,構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家庭天倫之愛,表現人類天性的美好與聖潔。

初讀課文,在我們面前展現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小小兒童。“我”的突發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裏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着自己的祕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後母親問 “到哪裏去了”,“我”説“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説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

故事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情節發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的發展中各顯現其性格:“我”的性格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的性格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兩人的性格形成鮮明的對比。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 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造出特殊的意趣。

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側重三點:一是詩的語言美;二是詩的畫面美;三是詩的情感美。教學中我主要通過靈動多姿的朗讀(聽讀、賽讀、評讀、範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薰陶感情,從而讀出“語文味”,創造詩意的課堂。我覺得本課最成功的地方是最後一個環節:“創意表達,昇華情感美”。在這一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

你讀了這篇文章,是否也覺得我們要為深愛着我們的母親作些什麼呢?我們用有創意的作業,來表達我們一顆感恩的心!

如果你忽然具備了文中小男孩的神力,你準備變作什麼來表達你對母親的滿懷愛意?

學生自由想象,用“我要變作……”説話。

1)假如我變成了一條清清的溪流,我要在媽媽工作累時,讓媽媽來到我身邊,聽我唱一支歡快的歌曲,抖落滿身的疲憊;我要在媽媽口渴時,讓媽媽品嚐我甘甜的水,使她重新變得容光煥發!

2)假如我變成了一朵小小的白雲,我要緊緊跟隨着媽媽,使媽媽不管走到哪兒,都免受烈日無情地炙烤。

3)我要變成一股清風撫摸着你;我要變成水中的漣漪,當你沐浴時,把你吻了又吻。(泰戈爾《告別》)

學生表現都很活躍,在練習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母子深情的體驗。

總結這節課的成功經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在教學中,既鼓勵學生讀,又讓學生明白應怎樣讀、為什麼要這樣讀,使學生在充分體會詩歌藴涵的感情的同時,還掌握了朗讀技巧,不僅讀懂了詩,也學會了怎樣讀詩。

二是簡化了教學環節。以前教詩歌時,總是將“語言賞析”單獨安排一個環節。這次我嘗試將“朗讀”、“理解”、“品析”結合起來,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三是美化課堂。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或創設氛圍,或激發興趣,或配樂朗誦,或畫面點綴等,為課堂添色不少。另外,教師優美的語言也讓課堂富有情韻。

不足之處是教師的示範朗讀由於普通話不夠標準,影響了朗讀效果,以後在這方面還須努力。( 勵志天下 )

金色花教學反思 篇6

《船長》講述的是一個動人的故事:1870年3月17日的夜晚,由於“瑪麗”號巨輪的突然撞擊,“諾曼底”號輪船的船身被撞開了一個大口子,船上的乘客無不驚惶失措,爭相逃命,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刻,船長哈爾威挺身而出,沉着鎮定地指揮全體人員有條不紊地撤離,而自己卻以身殉職,與輪船一起沉入大海,歌頌了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捨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試着抓住重點,把能夠展現船長風采的部分,尤其是他的語言和行為,反覆朗讀,認真體會,感悟理解。

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寫了船長組織自救工作的經過。船長下達了四次命令。教學中,重點引導學生學習第一和第二次命令。在學習第一次命令時,我就讓學生進行了三讀。這三讀各有目的各有側重,層層深入,由表及裏,在讀中品文,在讀中感悟。一讀理解“吼”,為什麼吼?怎樣吼?二讀品句,説説從句子中體會出哈爾威是位怎樣的船長?三讀傳情,把自己對船長的敬仰之情通過朗讀傳達出來。

第二次命令是船長與機械師、大副對話中的一句,必須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讓學生反覆朗讀才能理解。首先我讓學生找出了第二次命令,指名朗讀,由此發問:“船長為什麼要下達這個命令?”學生在片刻的思考之後,聯繫上文得出了這樣的答案:原來第一次命令沒有收效,人羣簡直像瘋了似的,亂得不可開交。我又抓住“不可開交”一詞,讓學生想象當時亂的程度,讀出亂的場面,但不是齊讀,各自按自己的理解讀,不求齊,只求亂。再讀讀第二道命令,説説船長究竟會不會開槍?學生毫不猶豫地齊聲回答:“不會。”“為什麼呢?”我立刻追問。學生説:“因為前面寫道船長必須把六十人救出去,救人是船長的職責,他是不會讓一個船員死亡的。他這麼做只是嚇唬一下男人們。”我追問:“如果真的有人要搶在前面呢?”有學生説:“我認為如果有人真的敢走在女人前面,船長也可能會開槍打死他的。因為這樣才能保證絕大多數乘客的安全。這樣後面的男人才不會擁擠。”不一會兒,又有學生髮言了,他説:“我覺得船長還是不會這樣做的。這樣的命令起的是威懾作用,這是一個很有智慧的船長。”另外抓住“20分鐘”,讓學生知道這實際上穩定了大家的情緒:大家享有了知情權,就不會為逃生而拼命擁擠,只要有序撤離,大家的生命都有保障。通過朗讀、討論,船長的形象變得更加高大起來,學生也由此認識了一位始終忠於職守、捨己救人的船長。感悟到此,也還是不夠的。我又繼續引導學生分角色閲讀船長與機械師、大副的對話。讓學生體會到:情況危急,語速應急促;命令是威嚴的,語調應凝重有力;討論是點睛之筆,應讀得稍慢、莊重。學生帶着自己的感悟去讀對話,自然就讀得到位,讀出味來了。船長在這一過程中的“忠於職守”的高大形象就光彩照人了,

隨後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十五自然段,讓學生進一步回味船長在組織自救過程中的“指揮”、“控制”、“領導”,對哈爾威船長的欽佩之情油然而生了。

金色花教學反思 篇7

在本課教學中,我本着讓學生自己經歷探索算法的過程與理念,儘量給學生創造參與各種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主動探究不同的計算方法,以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 能力。我覺得在本節課中做得比較滿意的是:1、學生學習興趣盎然,不論是猜一猜,提問題,還是自己探求算法解決問題,大部分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這些數學活動中,感受到成功的樂趣。2、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並注意算法的優化。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交流各自算法的機會,鼓勵和尊重學生的不同理解,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算法,為不同的學生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供有效途徑;但由於一年級學生年齡小,認知水平低,在學生提出多種算法後,我再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推薦一種對大多數小朋友來説普遍適用、易於接受的方法,即:算法優化。

同時,在教學中也有自感有些地方不盡如意,需要改進。1、要加強生與生之間的評價。整節課中多是教師對學生進行鼓勵、讚賞,學生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做出評價時不那麼積極。2、小組間的合作差異性較大。在小組討論中,發現有一部分只當聽眾。3、學習的書寫習慣方面,如:列豎式時應更規範,畫橫線應用尺子畫等。這是我今後教學中還需進一步探討和研究的問題。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的。教材中提供小白兔和小黑兔拔蘿蔔的情境,目的是從中引出加減法數學問題,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生活背景嘗試列式計算,並在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中探索交流加減兩位數的不同的計算方法,充分體現出算法多樣化和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另外,在體現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過程中,初步引出了用豎式計算的方法,這是一種重要而又易被學生接受的計算方法,它是學生學習筆算的開始,也是以後學習多位數筆算加減法的基礎。

金色花教學反思 篇8

今天我上了《乘火車》的內容。教學中,我創設了乘火車的問題情境,把自主探索的機會、時間、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在探索過程中感受問題的存在,課堂上,對於72×5是如何計算的,同學們在獨立思考後,都有自己的計算方法了。我請他們在小組內先進行交流之後,全班同學共享多種算法。大家都搶着發言,有的算法是:70×5=350, 2×5=10,350+10=360;有的算法是:80×5=400,8×5=140,400-40=360;有的算法是:5×2=10,再算出72的一半是36,36×10=360;還有的是列豎式……

但這堂課教學並不不理想,原因有如下三方面:

1、這一課的教學內容是連續進位的乘法。教學重點是算理的教學,我在進行教學時沒有突出和落實這一重點。導致很多同學在計算時計算出現錯誤,尤其是後一位相乘滿幾十沒有加在前一位上。

2、練習設計沒有層次性和挑戰性,並且在反饋中沒有反映出大部分學生存在的問題,在今後的教學中要注重練習設計的層次性和有效性,並在反饋時要深入挖崛學生的思維和存在的問題。

3、這堂課教學時缺少激勵性言語,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造成學習效率不高。

金色花教學反思 篇9

《頂碗少年》這篇文章描寫了一場扣人心絃的雜技表演。頂碗少年第一次表演失敗了,但他不失風度地向觀眾鞠了一躬,一切重新開始;第二次碗又掉下來了,少年又鎮定下來,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向觀眾鞠了一躬;第三次終於把碗穩住了,全場響起了暴風雨般的掌聲。多少年後,作者每每想起,總會產生一陣微微的激動…

一、品讀中,悟課文

在大展示中,各小組進行了各種形式的朗讀,心靈與文本撞擊,在撞擊中觸動,真正讀出了自己的心裏感受。從而使學生在讀中具體地感受到頂碗少年的精神。例如學生在分析:在輕鬆幽雅的樂曲聲裏,只見他頭上頂着高高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柔軟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體,做出各種各樣令人驚羨的動作,忽而卧倒,忽而躍起……碗在他的頭頂上搖搖晃晃,卻總是不掉下來。學生只知道這句話是對頂碗少年表演的具體描寫,但缺乏想象,體會不到當時的驚險。總之,在挖掘教材的基礎上以情促讀,以情導讀。運用不同的朗讀方法,在朗讀中感悟人物的內心感受,讓真、善、美有機地統一起來。

二、抓主脈,貫全文。

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在文中反覆出現4次,每次出現的作用都不同,但如果在講課文時生硬地提出每次出現的作用是什麼,學生肯定不能理解,答不出來。我在修改導學案時反覆考慮,如何在分析理解課文時邊理解,邊滲透,從而達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當頂碗少年準備第3次表演時,我提問:面對着第三次出現的一疊金邊紅花白瓷碗,這一疊碗不僅僅告訴了我們它的色彩,數量,還意味着什麼?學生順勢回答了多種答案,一道無情的考題,就這樣難點被擊破。通過對這一內容的研究,使我知道了只有老師多讀、多思、多悟,學生才能更進一步的感受字裏行間的真正內涵,領悟全篇文章的主旨。

本課教學基本上按預先設計完成,但還有很多不足之處:在教學少年兩次失敗的時候語句的理解還不夠透徹,寫作上的技法沒有點明,以致後面的相關教學有點模糊。如果能做到位,學生後面的理解會更輕鬆,更到位。其次是課文結束的省略號的處理,我只是把學生停留在少年的身上進行想象,而沒有讓學生更深地領悟少年身上的精神,最後的環節可以讓學生在“微微激動”上展開想象,這樣或許會更好。

金色花教學反思 篇10

《山米與白鶴》是美國兒童文學作家貝特西貝爾斯創作的兒童文學作品。這【第作品不以曲折驚險的情節取勝,而以深沉動人的情節見長。文章生動細膩地描寫了山米與外祖父的相處的一段經歷,使山米的情感世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外祖父對動物的摯愛之情,深深地感動了孩子,使他由無知到成熟,由仇恨一切到充滿愛心,跨入人生的一個高度。他終於懂得了如何去愛別人,愛小動物,愛生命,愛一切值的愛的東西。鑑於這是一篇自讀小説,情節生動但較簡單,所以教學重點以理解課文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為重點,教學中引導學生體會真實細膩的心理描寫下突顯的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從而展開討論,探究主題真愛生命,奉獻愛心。

這篇小説的篇幅雖然比較長,但內容卻很貼近學生的思想生活。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當堂速讀,完全可以理清故事的情節。所以在上課時我採取了速讀後複述故事情節的方法,希望學生通過複述課文能快速理清故事情節,通過學生的複述和課堂上的表現看,這一環節把握的很好,大部分學生都掌握了故事情節。我覺得這是本節課亮點之一。

預習檢測是檢查學生課前預習的重要手段。我在課前針對課文的生字、詞語、有關作者作品等知識點佈置了預習,通過當堂檢測,效果較好。預習是學生學好課文的重要環節,抓預習在完成整個教學目標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本節課亮點之二。

為了突破以理解課文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這個教學重點,我從人物的語言動作中引導學生探究,通過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交流等形式,較好的完成了這一目標。這是本節課亮點之三。

金色花教學反思 篇11

這是一篇描寫童年生活的文章,充滿着濃濃的鄉情與友情。題目是吹糖人,但實際上講的是糖人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和享受。文章通過描寫孩子們對糖人的企盼,對吹糖人師傅手藝的驚奇,對糖人的分享,童真、童趣躍然紙上。

在本課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理解感悟吹糖人師傅的高超技藝和孩子們的無比驚奇之後,讓學生朗讀相關內容,使之對文字的感悟更加真實,而且更加激發了學生對於糖人的興趣。在探究課文過程中,我以“你從哪裏感受到了孩子們的快樂?”的問題切入,讓學生帶着這個中心議題在校組內交流。並引導學生找出重點詞句體悟,他們抓住“腳底板生風”這個詞語,從而感受到了鄉下孩子的那種渴望,那種急切的心情。他們從“驚奇”感受到了鄉下孩子們的那種充滿疑惑。他們從“瞪圓雙眼,恨不得翹開他的嘴”看到了自己。他們從“好奇”感受到了我也是這樣的,就想知道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就在他們的閲讀中自然的與這些鄉下的孩子門走在了一起。通過引導學生理解這些重點詞句,讓他們深刻的理解孩子們從急切的盼望到買糖人的喜悦再到吃糖人的甜蜜,並深刻體會糖人給孩子們帶來的快樂與享受,並適時指導學生朗讀,幫助學生體會人物心理活動。

金色花教學反思 篇12

《空氣在哪裏》是大班的科學活動,主要是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發現空氣無處不在,並能用語言清楚的表達自己的發現。讓幼兒一步一步的認識空氣的特徵、重要性及空氣污染的情況和危害性。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提高動手動腦能力。

我以實際操作來激發幼兒的興趣,讓他們看看,摸摸,並自己動手操作。我拿一個大的塑料袋往天空中抓空氣,孩子們一看到原來扁扁的袋子一下子變得又大又鼓起來,他們都開始站起來,睜大眼睛看着我,直問:“老師!你的袋子變得好大,裏面裝了什麼啊?”我只是笑笑,逐個的讓他們去摸摸,並問他們摸後有什麼感受。他們個個都説,好好玩,摸起來鼓鼓的。我偷偷的開了個小小的口,有些孩子一摸袋子,袋子就慢慢變小起來,孩子們一看,直哈哈大笑。等他們摸完之後,我就打開袋子給他們看。並開始問:“袋子裏面的是什麼啊?”“空氣”“對,袋子裏面裝的是空氣,那麼我們可以摸得到它嗎?摸起來感覺怎麼樣”“可以,摸起來硬硬的”“那我們可以抓到他嗎?讓我們動手來抓住它吧”説完,便讓孩子們和我一起伸開雙手,往空中抓空氣。然後我就開始一步步的引導他們瞭解空氣的特徵和重要性。最後開始讓他們分組上來玩比賽抓空氣的遊戲,通過他們自己想的辦法,比賽誰抓的空氣最多。每個孩子都積極的參與,學習興趣很高,動腦筋自己抓空氣。有的用手抓,有的用袋子,有的用口杯,有的拿帽子…….然後請所有的孩子評論誰抓的空氣最多,贏的就發個小貼貼來獎勵他們了。孩子們,一看到有獎勵,個個都更積極的想辦法抓空氣了。

整個活動下來,孩子都樂意自己動手動腦,自己想辦法,善於觀察和發現,並積極的發表自己操作的結果和見解。都放學了,孩子們還是吵着要玩。通過這次的課,我明白了,要上好一堂課,就應該想辦法如何去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並以遊戲的方式去引起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樂於參與其中,自己去動手,觀察問題,發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