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精選12篇)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1

新大綱指出:“ 閲讀教學中,要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下面,我以《鄉下孩子》為例談談體會: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精選12篇)

一、 分層初讀,整體感知。

上課前,我先佈置學生預習:請同學們藉助拼音,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一想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做到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瞭解。在給孩子正音後,讓學生二讀課文,劃出小節。想想每小節都寫了鄉下孩子什麼有趣的事?接着,我讓他們聆聽抑揚頓挫、聲情並茂的範讀,激發他們也要把課文讀好的慾望。通過三次不同要求的讀,使學生對詩歌內容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逐步培養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二、 圖文對照,精讀品味。

這首詩歌描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境,反映了他們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作者以鄉下孩子從幼年到漸漸長大的時間推移為“經”,以鄉下孩子從媽媽懷裏,爸爸背上到廣闊田野的空間轉移為“緯”,交織成鄉下孩子童年生活的鮮活畫面,同時融進作者嚮往之意,讚賞之情。課文絢麗多彩的插圖提供給學生一個自由發展的廣闊空間。通過讓學生觀察畫面上飛舞的蝴蝶,遊動的小魚和漂亮的白鵝,可愛的花狗,美麗的公雞,饞嘴的貓咪,,憨厚的胖豬,清澈見底的溪水,盛開的野花等景物,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鄉下空氣清新、環境優美。讓孩子們的思維如駿馬般馳騁在想象的空間裏,指導他們讀好第一節:“曾是媽媽懷裏/歡唱的黃鸝/曾是爸爸背上/盛開的野菊。”孩子們已回憶起自己幼小時媽媽抱、爸爸背的情景,情不自禁地配上動作朗讀這一節。孩子的天真可愛以及在媽媽、爸爸“懷裏”、“背上”的幸福、温暖之情早溢於言表。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2

全詩共有4小節,詞句優美,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景。我首先定了教學目標,重點在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鄉下孩子生活和活動的幸福,快樂、有趣,並進行適當的想象説話訓練。

首先以圖導入,讓孩子觀察圖上的女孩子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引出她是一位鄉下孩子,揭示課題,引入課文,鄉下孩子的生活怎麼樣呢?比如在教學第一小節中,我通過將“歡唱的黃鸝”和“盛開的野菊”兩個重點詞語出示,指導朗讀,用一句“這隻黃鸝正在唱着歡樂的歌,誰能來讀好這個詞語呢?”然後進行朗讀。

在理解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針對第一句,我激發學生想象:看看圖,想想田野上都飛舞着什麼樣的蝴蝶?鄉下孩子捧着這美麗的蝴蝶,編織了什麼美麗的故事呢?學生思如泉湧。有的説,他也想變成那美麗的蝴蝶,為花兒傳播花粉,讓花兒開得更鮮豔;有的説,他希望蝴蝶能帶上他飛到城市裏去,看看和他一樣大的小朋友是怎麼玩的……課堂氛圍異常活躍。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3

我們的學生雖然是鄉下孩子,但他們的農村生活已經失去了往日的歡樂,他們通過朗讀,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比較透徹。聯繫實際,我讓他們自由聊聊現在童年生活中的樂趣。課堂上頓時沸沸揚揚,學生爭先恐後地談論自己的感受泛而談。這個説曾經滑冰摔了幾個跟頭,那個説曾經和夥伴們踢球撞到一起的樣子”;還有的説“跳皮筋”……

在一次次的個別讀、集體讀、比賽讀的過程中,學生們不知不覺將字字珠璣的課文熟讀成誦。

葉聖陶老先生説得好:令學生吟誦,要使他們看作是一種享受,而不看作是一種負擔,一遍比一遍讀入調,一遍比一遍體會親切,並不希望早一點背誦,而自然達到純熟的境界。

教材字裏行間湧動着情感的暖流,彙集着愛國情、長幼情、鄉土情、擁軍情。我們要認真貫徹教學大綱,堅持“以讀為主,以講促讀”的原則,讓學生在朗讀、背誦中意會課文鮮活的語言,體味課文深遠的意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美,讓朗讀在閲讀的過程中一路通行!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4

全詩共有4小節,詞句優美,寫了鄉下孩子豐富多彩的遊戲,勞動等生活情景。我首先定了教學目標,重點在通過各種形式的朗讀來感悟鄉下孩子生活和活動的幸福,快樂、有趣,並進行適當的想象説話訓練。

首先以圖導入,讓孩子觀察圖上的女孩子和我們有什麼不同,引出她是一位鄉下孩子,揭示課題,引入課文,鄉下孩子的生活怎麼樣呢?比如在教學第一小節中,我通過將“歡唱的黃鸝”和“盛開的野菊”兩個重點詞語出示,指導朗讀,用一句“這隻黃鸝正在唱着歡樂的歌,誰能來讀好這個詞語呢?”然後進行朗讀。

在理解第二節時,抓住“捉蝴蝶”----“遍故事”,“含草葉”----“吹歌曲”等詞,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稍稍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在樂趣無窮的自然中玩耍、嬉戲的情景,感受“鄉下孩子”無憂無慮的愉快心情。然後抓住“挖野菜”、“逮小魚”等詞讓學生了解又長大一些的“鄉下孩子”會在閒暇時幫父母做一些事了。通過“撐圓了”、“樂壞了”等詞感受勞動的滋味----樂在其中!這些令人充滿遐想的語句引導學生由表及裏地走進教材,在層層深入地朗讀過程中意會課文用詞的貼切與精美,漸入佳境。針對第一句,我激發學生想象:看看圖,想想田野上都飛舞着什麼樣的蝴蝶?鄉下孩子捧着這美麗的蝴蝶,編織了什麼美麗的故事呢?學生思如泉湧。有的説,他也想變成那美麗的蝴蝶,為花兒傳播花粉,讓花兒開得更鮮豔;有的説,他希望蝴蝶能帶上他飛到城市裏去,看看和他一樣大的小朋友是怎麼玩的……課堂氛圍異常活躍。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5

《槐鄉的孩子》這篇略讀課文,也是學生入學以來接觸的第一篇略讀課文。可以説:這篇略讀課文讓我和學生們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共同思考。因此,一節課下來,感想挺多的。

因為是略讀課文,這篇課文要求安排一個課時來完成,重點在於讓學生去感受課文,品讀課文。板書課題,與前面所學的文章進行對比,引導孩子發現課題的不同,區分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再次觀察略讀課文的特點,發現略讀課文的學習方法,並進行歸納總結。隨之,引導學生利用學習提示學習課文。因此,課堂上把重點放在了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槐鄉的孩子懂事、吃苦耐勞和以苦為樂的特點,因為是略讀課文,所以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覺得槐鄉的孩子可愛嗎?你是從課文的哪些描寫中體會到的?”讓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讀,談自己讀了課文後的體會。學生在回答時,大都抓住了“勤勞的槐鄉孩子是不向爸爸媽媽伸手要錢的,他們上學的錢是用槐米換來的。”以及槐鄉的孩子勤勞,對此學生感受最深。槐鄉的孩子以苦為樂的精神,是靠我點出來了。

由此可見,教學中也存在着許多不足,有待今後不斷完善。

一、期望過高,合作學習沒有實效。

新課程理念當然是課堂上應以學生為主體,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小組合作學習當然也是由此發展而來的。而剛剛由低年級才走入中年級的孩子,合作學習的能力、方法都不具備,在合作學習中,給一些學生提供了偷懶的機會。大多數學生能夠通過讀文理解文中的內涵,但總結的能力不行;本節課課文都是由學生具體讀,但是老師也直接參與指導方法,一步一步引着走,屬於半放半扶。隨着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以後的略讀課我會嘗試更大程度地放手,設計好問題由各學習小組的組長組織一起學習。

二、自讀中給學生的要求還應更明確,幫助學生養成會讀書的好習慣。多給學生思考、質疑、發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儘量由學生自己得出答案和結論,讓其成為略讀課文學習的主角。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6

本課教學我採用變序法進行教學。先學習課文的最後一段,讓學生了解張衡由於刻苦鑽研,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那麼,他小時侯是怎樣數星星的呢?再學習前面的課文,抓住張衡認真耐心的詞句進行教學。充分運用課件,演示星空圖,讓學生直觀感知星空的美麗,激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從而有助於學生的感情朗讀。本節課教學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1、主導線索清晰明瞭

整個課堂教學用兩個問題進行貫穿:數星星的孩子是誰?小時候的他是怎樣一個人?所有教學活動緊緊圍繞主線索展開,一氣呵成。

2、寓教於樂,注重語文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結合。

從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採用表演法、遊戲法、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法,讓學生在輕鬆、愉快、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快樂識字,主動探究,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發展其想象能力,受到情感的薰陶,培養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合作意識。

3、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以訓練為主線,設計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訓練是閲讀教學的中心環節。因為知識在訓練中鞏固。能力在訓練中形成,思維在訓練中發展,習慣在訓練中培養,情感在訓練中陶冶。在教學時,我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原則,組織課堂教學。如教學張衡怎樣數星星這幾個動詞時,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坐、仰、指、數”等幾個動詞後,沒有“紙上談兵”講意思,而是讓學生自己讀讀、自己做做、自己數數。這樣,有動有靜,動靜搭配,既使學生學得快樂,又通過訓練代替了教師的千言萬語。

還有設計了一個小練筆環節,你想對張衡説點什麼,寫下來。學生都把自己的觀點寫下來,和大家一起分享。

本課不足之處:

1、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讀的次數太少,應給讓學生反覆的讀,抓住關鍵詞,讓學生體會張衡對星星的感興趣。

2、課件運用上沒有做到及時,在一個環節上出現了問題,比如:北極星是什麼?北斗七星又是什麼樣子的?它怎麼樣繞着北極星轉的,為什麼我們的祖先把它分成一組一組的。我沒有用課件給學生講解,這是本節課最大的失誤。

3、激發學生對科學的感興趣還是不夠明顯。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7

《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是二年級語文上冊第十三單元的一篇課文,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感覺收穫很多,下面把成功和遺憾之處逐一進行分析.

為了講好這篇課文,我做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寫教案,而是反覆地讀課文,直到把課文背下來為止,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熟悉課文,將課文內容爛熟於心,這樣才能較準確地把握課文,在面對學生時才能從容應答.

課文的每一個細節都要重視,而且應把自己當成文中角色去體會各自的心情,感受,把自己融入到課文裏面才可能是可講的生動,傳神.

本節課重點指導學生朗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所以我力求創設情景,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課文中的孩子和國王,悲孩子所悲,喜國王所喜,力求使學生忘掉自我,融入故事之中,收效較好.與此同時,尊重孩子的理解,允許並提倡個性化朗讀,從課題到文句,都設計了這方面的練習,對進一步的理解課文起到了較好的幫助作用.

讀文基礎上注意拓展學生思維空間,讓學生進行合理想象,讓學生想一想,説一説,既進行了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又使學生更深層地理解了課文.

朗讀是重點,但低年級不能忽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因此,我設計了複習鞏固環節,以活潑的小遊戲來激趣,進行復習檢查,收效較好.

此外,我能夠關注個別生,在課堂上,尋找機會讓曹嘉匯,夏望博,朱凱倫,任躍鵬等讀書,答題,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同時,我注重了對學生的評價,儘量地能夠結合課文內容,做到及時,自然,真誠,如:我聽出來了,一個傷心的孩子.

在過渡語的設計上也力求自然,流暢,力求又音韻美,以期對孩子有一個潛移默化的影響.而板書則力求簡潔,突出重點,突出誠實一詞.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8

不用多説,主要理解了“曠野”,學生已經體會到鄉下孩子的勤勞、能幹、自由。朗讀的感情非常到位。

接下去我把課外找來的兩首兒童詩,配上音樂,美美地讀給學生聽,學生聽得津津有味,連連説有趣極了。我由此引導學生語文就是這樣美,如果你能學好語文,用好語文,你也能寫出如此美妙的小詩來。

發展性課堂教學的首要特徵是注重發展。:“對於學生而言,課堂教學是其學校生活的最基本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學生當下及今後的多方面的發展和成長。”“對於教師而言,課堂教學是其職業生活中的最基本的構成,它的質量,直接影響教師對職業的感受與態度和專業水平的發展、生命價值的體現。”課堂教學不僅應成全學生生命整體的發展,而且也應使教師獲得生命滿足,使師生雙方的發展相得益彰。我想今天的這堂課,給了學生不僅僅是一首小詩,更多的是給予了學生對詩歌的感悟,對生活的熱愛。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9

對同一篇課文,對同一個人物,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會有不同的感受。如在朗讀課文第八自然段時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讀出不同的感情色彩。有的學生讀出了難過,因為雪孩子捨己救人,小白兔失去了雪孩子;也有的學生讀得高興,理由是小白兔得救了,而且雪孩子變成了一朵很美很美的白雲是一件好事。學生不同的見解代表了個性化的審美價值,是應該受到尊重的。

本課教學的不足有下面幾點:1,整段整篇的朗讀少,最後缺少全文的朗讀展示環節。2,老師的語言還需要推敲錘鍊,如在讀完第五自然段後,讓學生説讀後感受到危險了沒有,有的學生就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是很明白,問題缺少實效性。3,學生個性化的朗讀缺少評價,導致後面學生的朗讀缺少提升。4,課文中有些詞句挖掘不夠,如"自己卻化了","他飛到了空中"中的"化"和"飛"是兩種不同的自然現象,點明瞭由"雪"到"水"又到"汽"的變化,但課堂上沒有進行引導。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10

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科學知識課文,讀着本文,彷彿回到了兒時,也像張衡一樣,偎依在奶奶的懷裏,與天上的星星一齊眨眼睛:那是牛郎星,那是織女星,那是啟明星,那是勺子星……它們怎麼總能掛在天空?一共有多少顆?數也數不清。而且本文的語言生動、簡潔、優美,處處透着童趣,顯着童真,又藴含着豐富的科學知識,對孩子們充滿着無窮的吸引力。要讓孩子們真正地走進文本,體會星空的美,感受張衡勤於觀察,樂於思考的品質,需要教師引導下的深入閲讀,讓孩子們自讀、自悟、自得。在讀中獲得愉悦地享受,在讀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薰陶,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教學效果。

教學本課時,我和孩子們一起對着課件“明朗的夜空”數數“天上的星星”,再到課文裏找“星星”(生字),這樣,會感到教學是多麼的富有情趣,孩子們也會感到學習是多麼的輕鬆!針對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作以下幾點反思:

一、識字教學與閲讀結合,充滿情趣,體現識字效率。

新課程背景下,二年級的孩子的識字量已有近兩千字,他們有自己的識字方法,識字教學是重點,但已不是難點。因此在課堂上要提高識字的效率,力求紮實有效。在初步感知課文時,要求讀準字音與讀通課文相結合,讓學生藉助拼音讀準字音。

二、採用多種閲讀的方法,體會閲讀的樂趣,培養閲讀的能力。

1、圖文結合,多元感悟,感受星空的美。

“晚上,滿天的星星像無數珍珠灑在碧玉盤裏。”我讓學生自讀自悟,在句子教學時進行了紮紮實實的訓練。我先讓學生讀讀,談談你感受了什麼?讓學生理解“珍珠”是怎樣的?星星像珍珠,星星怎樣?“碧玉盤”是怎樣的,在文中“碧玉盤”指什麼?然後通過生動的描述,讓學生體會夜空的美。在此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感受星空的美,星星的多,星星的亮。孩子們在朗讀中體驗,又將體驗融入朗讀中,將這句話讀美了,讀出感情了。

2、自讀、自悟、自得,在角色體驗中感受張衡數星星的決心和對星空的認識。

在進行二、三兩小節的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己去讀,去體會奶奶對小張衡的疼愛,學着奶奶的語氣笑着勸勸張衡。 從中他們體會到了張衡不是第一次數星星,體會到奶奶認為星星是數不清的。

整堂課中,我運用了精美的課件,將孩子們帶入到了真實的情境中,所以孩子們看到了,感受了,也投入了,整堂課中,他們的精神是飽滿的,情感是愉悦的。他們跟着張衡,學着張衡,感悟着張衡,相信他們對於認真觀察,善於思考,一定會有更新的認識。正如課堂總結時那樣,也許,真有一個孩子因為認識了張衡,數了星星,學會了思考,研究,而成為一個天文學家呢!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11

學習童話《巨人和孩子》時,學生們的興致很高。第一課時,學生主要理解童話的故事情節,瞭解到巨人身上發生的鉅變,他由自私而變得有愛心,使學生認識到:最美的心靈是博愛的心靈,惟有一顆博愛無私的心能給人帶來快樂的生活和永恆的幸福。

在第二課時,主要賞析童話的寫作特色,品味生動傳神的語言。在這節課上,有兩個環節給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回顧上節課的教學內容之後,讓幾名學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讀課文,然後找同學評價學生的朗讀情況,同學們主要從語氣、語調、感情等方面進行評價,但大多數同學的發言都是隻指出別人的不足,於是我告訴他們評價時要用賞識的眼光,先説優點,再委婉地指出不足,又指導學生讀童話要注意讀出情節,讀出畫面,讀出人物的個性。在我的點撥下,學生開始學會找優點了。被評價的學生也是洗耳恭聽,不時還會意地點點頭。當有一名同學委婉地指出另外一名同學沒有讀出巨人的特點時,我問他:“你能舉例説明嗎?”他説:“比如,當巨人從妖怪朋友家回來時,看到一羣孩子在他的花園裏玩耍,他説:‘你們在這兒幹什麼?’他沒有讀出巨人那種粗魯、憤怒的口氣。”我接着追問:“那你能讀一下嗎?”他尷尬地笑笑説:“老師,我也讀不太好。”我説:“沒關係,試試看。”

於是他讀了一遍,確實讀得一般,這時,我説:“老師試試看。”於是,我變成了巨人,粗聲粗氣地吼道:“你們在這兒幹什麼?”當時,給學生們嚇了一跳,有的同學在小聲説:“像,像。”其實,我都不知道我的聲音是怎麼發出的。接着學生進行個性化的閲讀,劃出自己最喜歡的語句來賞析,理解童話生動傳神的語言。然後全班交流,明確本文大量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並運用疊詞。當一名同學説,春天來臨時,自私的巨人的花園卻依舊是一片寒冬景象。“由於看不見孩子們,小鳥便無心唱歌,樹兒也忘了開花。有一朵花兒從草中探出頭來,看見那塊告示後,它對孩子們的遭遇深感同情,於是又把頭縮回去,繼續睡覺了。”這裏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方法,説明小花也站在孩子的一邊。在肯定這名同學的回答之後,我又表演了一回,我把自己假想為一朵花,做出從草中正在探出頭的動作,嘴裏説着:“春天來了,我要欣賞一下外面的美麗景色,那是什麼,‘閒人莫入、違者重罰’,巨人怎麼這樣,沒意思,回去。”於是,做出把頭縮回的動作,學生又被逗笑了,有的學生説:“老師,太好玩了,你真逗。”我説:“老師演得不像,我只想把大家帶入到童話世界。”

這節課,我表演了兩次,體驗到表演的快樂,同時也看到了學生的投入學習的狀態,這都因為,我把童話課堂當作表演童話的舞台,讓童話課堂本身也具有童話色彩,讓學生徜徉在充滿幻想與想象的童話世界。我想:在教學中,應該根據體裁的不同,創設與課文一致的氛圍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其積極有效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這樣會大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鄉下孩子》教師反思小結 篇12

課前收集有關資料來理解課文中的關鍵語句。如“和平之神並沒有永駐人間!”“世界還不太平!”這些語句對於四年級學生來説,理解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課前我佈置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收集資料,然後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課堂上學生談起戰爭滔滔不絕,且提起戰爭的危害性,學生們更是深惡痛絕。在學生聽到這些駭人的新聞,看到這些觸目驚心的畫面之後,再談自己的感受,這一環節不但培養了學生收集資料的習慣,同時還有意識地教會學生如何處理收集到的信息。

課文飽含着一個孩子失去親人的悲憤和對和平無比渴望的真摯情感。語言樸實,讀起來催人淚下。它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每次讀完,我都能體會到雷利失去父親的悲痛,同時也喚起我對和平的無比渴望。我想,這樣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怎能不打動那些善良的孩子們的心?

由於現在的學生離戰爭年代遠,對戰爭了解的太少,更沒有切身體會過失去親人的痛苦,針對這一點,我藉助低沉音樂的烘托、圖片的渲染,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心讀書,啟發學生融入角色,激發學生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到審美的樂趣。 另外對於世界並不太平這一部分的教學,我自己補充了資料,學生也補充了資料,這樣使學生由讀通到讀懂到讀透。最後一環節,指導學生通過全班交流,變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突破了教學難點,從而實現了師生與作者之間的思想感情的共鳴,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