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凇》教學反思(精選18篇)

《霧凇》教學反思 篇1

《霧凇》是蘇教版第七冊的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語言,描繪了吉林霧凇千姿百態,奇特壯美的景象,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祖國河山的歌頌之情。全文層次清晰,景物特點鮮明,給人們以身臨其境之感。語言清新優美,情景交融,為豐富學生的語言積澱與情感體驗提供了很好的憑藉。

《霧凇》教學反思(精選18篇)

我覺得除了要充分感受霧凇的美之外,還要由衷地提出保護自然奇特景觀的內心需求。課文中霧凇的形成過程是説明性的文字,科學性很強。那在教學中如何有機的結合,是我在備課過程中一直都覺得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經過一番研讀後,我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又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片段。2、能理解並説出霧凇的形成過程。3、感受霧凇的奇特美麗。

但學生生活在江南,從未親眼見過霧凇,雖然通過文本能夠得到一定了解,但仍缺乏感性認識,更無法理解吉林霧凇形成的特殊原因,給教學帶來了困難。在教學中我以“讀”為主線,落實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通過看一看、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等活動環節,學生由“讀通課文——讀懂課文——會讀課文”,經歷了“三讀”的語言實踐過程,培養了良好的語感,也感悟了課文中藴涵的情感及道理。為了讓學生讀懂課文,教學中我採用了多種讀的方法:

1、採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霧凇美景,邊讀邊感悟。

2、自讀質疑。

3、品詞、品句,體會朗讀。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並要求“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閲讀和創造性閲讀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學中努力挖掘課文“美”與“奇”的因子,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深刻感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語文素養。

“奇”既是吉林霧凇的重要特徵,也是體會美的重要抓手,因為“奇”,吉林霧凇的美才與眾不同,因為“奇”,我找到了貫穿文章的主線。知道了這篇課文要讓孩子體會美,要讓孩子感受體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認真研讀教材,我的心裏有了底,在設計整個過程時,就以賞析為主,通過朗讀字、詞、句體驗文本的神韻美。

創設意境,激發情感,讓學生有所感有所悟。這是《語文課程標準》倡導的理念之一,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文章情感,深化對課文的理解。上課一開始我首先出示了霧凇的相關圖片。學生一下子被霧凇的潔白晶瑩、銀光閃爍的畫面所感染,我適時地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贊贊霧凇,學生願意説,也願意想,回答得流暢説明了霧凇已然成為學生的思維對象而有所感悟。接着抓住“奇”字讓學生感悟霧凇的美與多。

霧凇形成的過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課的重點,體悟文本是怎樣具體描繪“水汽”到“霧凇”的變化過程是難點。需要有一個反覆閲讀、思考、體會的過程。針對這種情況我就讓孩子帶着問題:1、霧凇的形成需要什麼條件;2、吉林的松花江畔具備這樣的條件嗎?默讀、品味課文。讓學生自主學習,給學生一定的思維空間,學生揣摩語言自我建構、自我生成、自我發展。孩子在瞭解霧凇成因的同時,又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理解霧凇的形成,感受語言的美,感悟霧凇凝結過程之美,體會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產生,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發。但其中還存在着不足。雖然,讀書要求很明確,但孩子回答得不是很好時我沒能及時有效評價加以引導,學生雖然有所感悟,但讀得感情不是很到位,有待提高。教學中拓展延伸因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只得下節課完成。

腦袋不是一個灌輸知識的容器,而是一支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中年級學生的特點,我以學定教,順學而導,以生為本,以讀為本,以悟為本,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形式多樣的朗讀,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內化文本,超越文本。學生兼容並舉,多種感官參與,以自讀、自悟為經,以語言訓練為緯,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陶情,啟迪心智,感悟積澱的四重境界。

但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師對學生的回答評價語較單一,應在多元化些,鼓勵性再強些。

2、語言不夠簡練。

3、由於緊張沒有全神貫注地在學生身上。

4、時間掌握不夠到位。

我們常説: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或許也正是因為這些遺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課後的反思,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取他人之所長,補已之短,更上一層樓。

《霧凇》教學反思 篇2

《將相和》一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從故事中我們可知,兩個人物既有個性,又有共性。個性品質: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臨危不懼、顧全大局等,廉頗的知錯就改等;共性品質:他們都以國家利益為重,愛國。個性的品質學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質學生把握還是有一定難度。為此,教學中我讓學生充分去讀、悟、演,寫領悟人物的個性品質和共性品質。這一過程充分體現語文學習的趣味性、主體參與性和創造性原則。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藺相如因“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在這課的教學中,用這句話統領教學,全課教學的思路清晰:“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説:‘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台!’”。先讓學生理解這句話,之後練讀這句話,注意讓學生讀出不服氣的語氣來。學生體會到了廉頗的想法後,問學生:廉頗説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當上了上卿,你們覺得他説的對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藺相如的這張嘴説出了哪些話,請同學們在文中畫出藺相如的語言來。於是學生們動手在文中找出藺相如的語言,自由彙報,體會、理解人物的品質,最後迴歸到廉頗也認識到自己錯了,從而負荊請罪。這麼設計,脱離了繁瑣的分析,給了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讓學生做了學習的主人。

講讀時,我以廉頗的身份來引導學生思維。引導學生討論:藺相如究竟是不是“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讓學生從文中找到説服我的理由,學生的積極性很高,採取勾畫、讀中感悟、交流彙報等形式來説明藺相如的才智過人、做事果斷、不畏強暴、為維護國家尊嚴不顧個人安危等品質。接着,我説:“現在廉將軍可生氣極了,你們既然明白藺相如不是僅靠一張嘴,你們幫忙勸勸廉將軍好嗎?”學生一聽,來勁了,大家七嘴八舌地説起來,他們從“完璧歸趙、澠池會見”兩個故事中找根據,既加深了對藺相如這一人物的認識,又複述了故事,鍛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為了推出兩個人共性的品質,我步步緊逼“如果沒有我在邊界上做好抵禦秦兵的準備,秦王能放你們回國嗎?”帶動全班同學通過辯論明白:只有二人齊心協力才能取得勝利!接着,我以廉頗的口氣説道:“我明白了,我是有勇無謀,而藺相如才是一位智勇雙全的英雄啊!我起先還以為他怕我呢!現在看來,他不是怕我,他是有他自己的想法啊!他考慮到什麼了?”學生通過讀藺相如的話,體會到了藺相如是位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而通過廉頗最後的行為也體會到了他和藺相如一樣,都能夠以國家利益為重,而且勇於認錯,是個知錯就改的人!

在此,講完“負荊請罪”這個結果時,我還給學生們佈置了寫的訓練:廉頗脱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兩人可能説些什麼,課文沒有寫,請學生想一想他們各會説些什麼並寫出來。通過學生拓寬思維,並交流自己的感受,使得學生的思路大開,既更深的理解了課文,還鍛鍊了學生的思維。

真正做到了“簡簡單單教語文,完完全全為學生,紮紮實實求發展。”

《霧凇》教學反思 篇3

《神筆馬良》這篇課文通過寫馬良用手中的神筆為窮人畫畫,用計制服貪財的大官,最後繼續為窮人畫畫的故事,表現了馬良的機智、勇敢,讚揚了馬良一心為百姓服務的精神。課上,我隨機採訪了幾位同學:“假如你有一支馬良的神筆,你會做什麼?”有的説為四川地震災區的人們畫許許多多堅固的樓房,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有的説為小朋友畫好玩的玩具;有的説為堆滿積雪的路面畫融雪劑;有的説為不講究個人衞生的同學畫一雙勤勞的雙手;有的説為壞人畫一顆友善的心……學生們説得多好,多有愛心,我暗自高興本課的思想教育已經落實到位。

看看手錶,還有一點時間,於是繼續採訪。一位學生説:“假如我有一支馬良的神筆,我會畫三個媽媽:一個媽媽為我做飯,一個媽媽為我洗衣,一個媽媽看我寫作業。”我微笑着説:“孩子,你應該畫三個你:一個你為媽媽洗腳,一個你為媽媽捶背,一個你為媽媽做家務。你覺得怎麼樣?”他似乎明白了“神筆”的用意——心中有他人,做善事,不能貪圖享樂。我提高嗓門兒:“同學們,讓我們大聲告訴自己‘馬良的神筆是為誰服務的?’”“為窮人,為老百姓!”學生們鏗鏘回答。

《霧凇》教學反思 篇4

在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低年級兒童的年齡特徵、認知特點等,運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增進他們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有主動的想要探求知識的渴望,想讀,想説的慾望更強烈,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學習的主人,從而達到課堂教學的目的。

以讀為基礎,加深體驗。由於學習的對象還是低年級,課文內容對於他們還是具有一定的誘惑力的。根據他們這一心裏,在教學過程中,我讓學生把自己想象成小作者,去體會“我”的心情。比如説課文中第一小節,小作者看到小鳥不吃不喝,無計可施,非常着急,我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表達小作者的着急。課文的第一小節,描寫小鳥的外貌的句子也很優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朗讀,讀出小鳥的美麗,並在腦海中勾勒出小鳥的樣子,激發學生對小鳥的喜愛之情。通過這種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進入情境體驗,從而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驗,使得學習更為順暢。

《霧凇》教學反思 篇5

這組教材針對五年級學生的認知和能力基礎,遵循着“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的原則進行設計,使學生在積極主動、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初步瞭解漢字的特點和發展歷史,去感受漢字的神奇、有趣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因為這是一種全新的教材形式,所以他受到了老師們的極大關注,與此同時,我們發現在學習本組教材之前學生們對這一學習內容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

這個單元由“有趣的漢字”與“我愛你,漢字”兩個綜合性主題學習活動組成。每個主題學習活動都是先提出活動建議,然後給出一組閲讀材料;這些主體閲讀材料之前都有一個“導語”,“導語”中主要提出學習任務,之後有一個結語,提出辦展覽、辦手抄報等成果展示和繼續探究的建議。從教材的編排結構中,我們能夠明確此次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活動的基本思路。

《霧凇》教學反思 篇6

上個月時,語文組長告訴我,讓我講一節公開課,作為語文組的教研課,是從我們新老師開始,並且我又是七年級的老師。我很乾脆的接下來,因為這是我們作為新老師的必經之路。平常上課,沒有什麼老師聽,自己按照自己的思路進行,一些不到位的地方自己也找不出來。有了語文組老師的專業聽課,我想, 能夠從中瞭解自己的不足之處,獲得進步。

課前準備的還算充分,一直在打磨自己的課,導語和結束語,都經過設計,希望這第一次課能夠給老師留下好的印象。鈴聲響,與同學們相互問好。説出這節課的導語,讓學生明白我們這一節講哪一課。我以“同學們,從幼兒園到國小,我們遇到了許多老師,有的温柔可親,有的個性十足,有的教學水平高超,往往會給我們留下許多印象,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教學水平高超,幽默風趣的老師——王幾何”導入新課。以課題為鍥機,讓學生理解為什麼王老師被叫做王幾何。學生通過課前的閲讀能夠從文中找到答案。緊接着,幻聽片出示單元知識樹,讓學生從中定位本節課。認識到本課的地位後,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通過講解學生了解這節課是為了完成什麼而進行的。在進行字詞教學之前,讓學生對作者進行一定的認識,通過課件完成。對於字詞,我採用一下幾個環節:1、出示生字詞,讓學生先看。2、找學生讀一讀,有錯誤的地方其他同學正音3、完成預習單中出現的字詞練習題,一位同學展示,讀音都正確,讓做全對的學生舉手進行反饋,我進行適當的評價。完全做對的學生表揚他們在課下預習的比較好,沒能全對的學生鼓勵他們進行更細緻的預習。4、齊讀黑板中出現的詞語。

接下來是對課文內容的分析。幻燈片出示默讀要求,讓同學們在三分鐘內完成。在同學們默讀的時候,一些學生能夠邊讀邊畫,有一些沒有意識到,我就提醒學生,“大家的習慣非常好,邊讀邊拿着筆把重點畫出來。”經過提醒,忘記拿筆的同學也拿起筆來劃。之後找學生回答問題,好多孩子不敢舉手看起來有些緊張,我就鼓勵學生,説錯了沒關係,只要有勇氣站起來回答就是進步的。陸續有學生舉起手來,氣氛漸漸回來,我自身上課的感覺也會來了,把後面坐着的老師當成學生,這樣進行起來比較順暢了。然後讓學生根據圖表進行概括,這一部分內容比較簡單,但有些繁瑣,花費的時間稍微長了一些,並且與之後的一個小組討論的問題出現一些重複,這是課堂中一大失誤。小組討論時,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找,通過展示,發現許多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並且很到位,整個討論的過程可以説的成功過。每個點學生能夠找出來,並且總結出老師的特點,這樣我覺得孩子的潛力無限,平常只在引着學生去做,他們的興趣不是很高,自然效果也不是很好。從今天的討論環節來看,無疑是很成功的,這是我自認為做得比較好的地方。之後因為時間的關係,幻燈片沒有讓學生細看,只是一眼就過,結束的有些倉促。等發下檢測單,學生也沒有多長時間進行練習,更不用説進行展示反饋了。這第一節正式的公開課就這樣結束了。

《霧凇》教學反思 篇7

學生閲讀的心理活動規律包括:複雜的思維活動,複雜的情感活動,複雜的語言實踐活動。一般來説,這三種活動總是有機結合、難以分割的,但情感活動的趨向性(如好奇、興趣、動機等)又往往對思維活動和語言實踐活動產生制約和影響,因而情感活動呈現不穩定性,具有調控作用。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説:“要讓學生帶着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才是真理。”低年級學生學習語言更是如此。學生只有在具體的情境之中,豐富的情感被激發才會有表達的強烈慾望,進而在無拘無束的對話中生成新的語言。新教材更貼近兒童的生活,更體現兒童的情趣,更反映兒童的思想。教師要以文本為依託,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傾心營造與兒童心靈相通的情境,讓滋潤兒童語言、生命發展的陽光跳進課堂。這就要求教師從教學實際出發,準確捕捉學生的閲讀情感活動並予以適時引導。

我通過引導,讓學生潛心會文,通過直覺思維,感性體驗,吸收精妙語言,逐步豐厚自身的文化底藴。學生們再次分角色朗讀時,情緒高漲,氣氛熱烈,入情入境。練習5分鐘以後,當我讓小組上台表演時,有幾個小組的學生鬥爭着要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由此被調動了起來,他們不但能夠大膽地分角色朗讀,有的還邊讀邊做動作!真是有聲有色,情境再現課堂之上。

《霧凇》教學反思 篇8

《淺水窪裏的小魚》講述了一個小男孩盡力拯救那些困在淺水窪裏的小魚的感人場面。文章的主要寫的是一位先生和小男孩的對話,從兩人的對話中,我們知道小男孩明知自己這樣做無濟於事,但仍儘自己的力量奮力拯救小魚。文中的這個孩子純真、善良、感人至深,通過學文,要讓學生感受到男孩的善良。我在設計時,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情感點,並努力在兩者之者架設一座橋樑。

一、以“在乎”為切入點展開教學。

在學生學習生字後,讓學生談談“在乎”一詞怎麼理解,説説在生活中誰在乎你?並談談大海中的小魚最在乎什麼?接着通過讀悟第一自然段體會魚兒在乎自已好好的活着,讀第2—6自然段感受,小男孩在乎每一條小魚。整堂課以“在乎”為切入點,以“在乎”為主線展開教學,教學過程的思路清晰,對教材的處理較到位。

二、創設心靈交流的平台。

英國大文豪蕭伯納説過:“如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彼此交換,就有兩個甚至多於兩個的思想。”學生是獨立的個體,個體之間是有差別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學習時空,創設心靈交流的平台,讓每一個孩子都覺得自己有“用武之地”,成為學生學習的主人。教學中我引導學生理解小魚被困在淺水窪裏的情景時,讓學生想象,用不了多麼,火辣辣的太陽就會當空照,此時,你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在教學2—6自然段時,讓學生通過表演體會小男孩撿魚、扔魚的辛苦,並有意識的“採訪”,引導學生揣摩小男孩的心理,這一個個環節的教學,我引領着孩子深入文本,進入文本角色,讓孩子與孩子們交流,讓孩子與文中的角色交流,和諧、輕鬆地營造了一個多方位交流的平台,使合作學習更加地愉悦,使孩子們更加地積極主動。

三、有意識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學生在這種語言訓練中提升發展。

在學生讀悟了小男孩在乎淺水窪裏的每一條小魚後,我讓學生仿照課文句式進行填空練習:這條_________,這條也_________!還有這一條,這一條,這一條……所有的小魚_________。學生藉助這一練習形式,開動思維,展開想象。有的説:“這條想回大海!這一條也想回大海……”有的説:“這條想活,這一條也想活……”還有的説:“這條是個小生命,這條也是小生命……”這樣的設計和教學,既達到了對課文內涵、情感的理解、體會,與作者、文中的小男孩心心相印,產生共鳴,又在此基礎上,啟發思維想象,發展了語言。學生由此“一舉多得”。這是有效的語文學習,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統一的語文學習。當然,這堂課既有亮點,也有不足之處。我深深地感受到學生的情感還並沒有完全釋放出來,誦讀還不夠到位。我想,怎樣在課堂中幫助學生挖掘課文的情感,體會字裏行間中藴涵的真情,還需要我再度去思索吧!

《霧凇》教學反思 篇9

《趙州橋》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舉世聞名的趙州橋的特點,讚美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教學策略的實施:

一、以讀為主

閲讀是此刻讀文教學中的一個主旋律,本課教學中,我也把朗讀擺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強調“從讀中感悟”。要想讓學生真正理解一篇課文的資料和它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師在講台上一句一句的講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學生理解得徹底,一個重要的手段便是讀。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學,“同學們,你們平時喜歡用什麼方法來讀課文呢?”“我喜歡大聲朗讀!”“聲情並茂,不錯!”“我喜歡一個字一個字地點着讀!”“一字不落,也不錯!”“我喜歡默讀!”“看得仔細,也很好!”“好那就請同學們選取你自我喜歡的方式來朗讀這一段,並找一找本段主要寫了什麼?”(初讀)學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趙州橋的地理位置、設計者和建造的年代。“那為什麼要介紹這些呢?除此之外你還讀到了什麼?”(再讀)“作者是想給我們一個大體的介紹,我還明白了,趙州橋是一座世界聞名的石拱橋。”“很好,那有誰能告訴我世界聞名説明了什麼?”“説明了這座橋十分的有名!”“哦?有這麼多的橋,為什麼這座石拱橋舉世聞名呢?”(讀一讀,劃一劃)“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的,到此刻已經有1300多年了。”“這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時光和設計者,那麼是否因為這是李春設計並參加建造而使

它出名還是因為其它什麼原因呢?請找出一些詞語概括。”(再讀此句)學生劃出了“隋朝”、“已經有1300多年了”。“請你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二個詞説明了趙州橋建造的什麼特點?”

(教師出示句子填空)-----------------是趙州橋“世界聞名”的原因之一。“距今為止已經很久了”;“歷史悠久”;“古老”;“年代久遠”,我再請學生把這些詞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順性。然後全班評議決定使用年代久遠(歷史悠久)。這樣邊讀邊理解,層層深入,讓學生自讀自悟、邊讀邊思、相互討論中去學習朗讀,去理解詞語,去培養語感。

二、多種學習方式並存,自主選取

此篇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是重點段落,我決定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再進行指導。“同學們讀課文的方式有很多,相信你們必須還有許多不一樣的理解課文的方法比如説:劃重點詞句,畫畫等!接下來就請你們採用不一樣的方法來自已學習第二自然段!”“老師,我是用劃重點詞語的方法來學習的。我找到了‘趙州橋橋長50多米,有9米多寬;全部用石頭砌成,下方沒有橋墩,只有一個拱形的大橋洞;大橋洞頂上的左右兩邊,還各有兩個拱形的小橋洞。’這些句子來説明趙州橋的結構。”“嗯,你找得真不錯!還有同學用了別的方法嗎?”“老師,我用了畫圖的方法。”“那就請你上來給我們展示一下吧!”“嗯,你畫的趙州橋真是惟妙惟肖,那你能不能告訴我,為什麼你不把這四個小橋洞畫在一齊呢?”“那樣看起來就不舒服了!”“哦,原先趙州橋在設計時還體現了一種對稱的美!那同學們,你們還能找到生活中哪些對稱的物品呢?”“蝴蝶!”“不錯!”“天平秤!”“你真聰明!”“人!”“對!我們生邊其實還有許許多多對稱的物品,期望我們同學以後能夠多留心地來觀察它們!”(至於這樣的設計有什麼樣的作用,這些資料書上都寫得較為清楚,所以我沒有花大力氣去講,只作了簡單的分析)。接下來,我請學生對趙州橋的設計作一

個評價。學生的評價是:“很了不起”;“哦!了不起你是僅僅指橋嗎?”“我覺得設計者和建造者也很了不起!”“為什麼呢?”“因為以前沒有卡車、挖土機這些機器幫忙,全都是靠當時的勞動人民自我的雙手來建造的!”“嗯,聽了你的介紹之後老師也十分佩服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老師,我覺得古代的人很偉大也很聰明!”“嗯,老師也跟你有同感!”這時全班都有了共鳴,師生共同來探討工程的不易和出色,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讓學生從中體會我國悠久的禮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這種學習不僅僅讓學生學習到了知識,更學會了學習方法,從課本當中去感悟更多,這才是最重要,也是我們語文教學中就應教給學生的。

遺憾之處:

1、沒有收集好關於趙州橋在建造時的一些書面資料。

2、課堂調控潛力還不夠。

《霧凇》教學反思 篇10

《荒蕪了的花園》是冀教版語文第十冊第三單元“啟智於身邊”中的一篇寓言故事。這則寓言主要講的是幾個人想重修荒蕪的花園,但他們各持己見,卻沒有一人去行動,最終花園依舊荒蕪着。文章開始從“所見”——雜草和荊棘生長和“所聞”——蟋蟀悲鳴兩方面寫出了花園的荒蕪;接着抓住三個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美麗的池水、美麗的花木、唱夜之歌的夜鶯,運用今昔對比的手法,勾勒出過去花園的生機勃勃,突出了今日花園的荒蕪寂靜;最後,幾個人細細地討論、悉心地討論、滔滔不絕地討論和兩次辯論,但誰也未付諸行動,結果花園依舊荒蕪着。文章條理清晰,情節起伏,語言樸實無華,在平淡中透出一股淡淡的嘲諷和哀傷。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誇誇其談,只説不做,最終結果是一事無成。

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後出示: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

請大家想一想,這篇寓言故事以這樣的一句話結尾,有什麼深刻的寓意嗎?

有的學生答:“之所以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是因為A、B、C君他們心動而不行動,只是在那裏幹討論,不幹真活。

有的學生答:“之所以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是因為他們的決心夠,行動不夠!他們看到了這座荒蕪了的花園,下定決心要把它整理好,於是開始討論,從黎明討論到傍晚還是沒有行動。就像有時候我們告訴爸爸媽媽、老師好好學習,但是總是沒有實際的行動。

有的學生答:“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一是因為他們不會思考,他們只會把自己的想法放在第一位,從來不去考慮別人的想法,甚至不會把別人的和自己的想法相融合;二是因為他們只會動口不會動手,用我爸爸的口頭禪來説就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還有的學生答:“荒蕪了的花園還是照舊荒蕪着,是他們有了明確的目標,沒有踏踏實實地去做。”

孩子們的回答令我感歎!孩子們有時真的值得我們刮目相看了。

《霧凇》教學反思 篇11

根據教材的設計意圖,本課旨在通過創設具體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經歷編制乘法口訣的過程,在編口訣的過程中掌握7的乘法口訣,並能運用7的乘法口訣進行乘法計算,進而解決一些簡單的乘法問題。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掌握了2、3、4、5、6的乘法口訣,並掌握了2—5的表內除法,學生對於編制乘法口訣的過程也已相當瞭解。基於以上緣由,我個人認為學生完全有能力獨立編出7的乘法口訣,教師只做適當指導即可。

在教學中,我沒有完全放手,在整理前6句口訣後才讓學生自主探究後3句口訣。這樣做雖然照顧了自主性弱的學生,但卻影響了自主性強的學生探索的積極性。這點我將在今後的教學中加以兼顧。

《霧凇》教學反思 篇12

在讀文過程中,我採用多種讀書的方式,如齊讀,範讀,學生分角色讀,師生角色分讀等,讓學生在多次 讀文的基礎上對課文的內容有比較深的印象,以備更好的理解課文意思。在解決回聲是怎麼回事的問題上,我沒有做更多的解釋,只是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青蛙媽媽 的做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觀看了課件之後,好象略有所感,各抒己見,雖然有的同學説的不是很到位,但這都是學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理解,是他思想 的火花,這一點很重要。最後佈置學生試着到課外去找資料,尋找答案。但在交流的環節時,我應該安排一個小的分組討論會,先在小組裏交流自己的見解,這樣不 僅可以讓學生作到各個都説,關照面更大,還可以便於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二次產生思想的火花,使他們的理解更加的到位。預設和生成是學生思維解放的保證,是 課堂精彩的源泉。問題的設計、關鍵語句的品讀是預設的,在這節課上我感覺自己設計問題的有些過細,束縛了學生的思維

總之,這節課下來,我 想了很多,雖然我的識字、讀文完成了預期的目標,課文也大致的理解了,但在語言文字的訓練和關注學生這些方面還做得不夠,課本只是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 一個載體,我們不應過多的把目光放在這個上面,而應該把視野打開,讓學生從課本走向語文,從語文走向生活。

《霧凇》教學反思 篇13

《故鄉的蘆葦》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內容大致上分為兩層。第一層“寫物”,描寫了故鄉樸實無華的蘆葦多而美。文章再從“故鄉的蘆葦”這個“點”上引入第二層——“憶趣”,通過回憶用蘆葉吹歌,折蘆葉船,在蘆葦叢中捉紡織娘等往事,抒發了作者對兒時生活的追憶之情以及對自己家鄉的懷念之情。

本文是教科版國小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主題課文。本單元以“熱愛家鄉”為主題,文章都具有語言美和情感美的特點,學生在感受語言美的同時對家鄉真摯的情感就會被激發起來並得到昇華。因此教學的整體思路是“帶學生在語言文字中走一個來回兒,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文章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中走出來,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是怎樣運用的。即“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再“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達到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下面我就“走這一來回兒中”的過程進行一下反思。

(一)美讀悟情------從語言文字到思想內容環節

本文語言準確、形象、優美。全文突出一個“美”和一個“趣”字。如何讓學生感受美,體驗到趣呢?除了讓他們直抒胸臆的談感受外,就是通過多樣的美讀來加以體會。怎樣讀好呢?利用畫面、音樂進行情境營造和教師的適時範讀無疑是讓學生生情,進而引發、強化課文所產生的情感的好方法。但課堂上音樂的音量沒控制好。因為在音樂下載時,聲音的大小就不同,自己又不會相應的技術改善一下,就造成了這種情況。

因為後面的“趣”讀可能比“美”讀更貼近學生生活吧,所以不論學生“表演”是否到位,情感是否都抒發出來但課堂氣氛的確因此而變得輕鬆愉悦了。反思一下,教學中也許老師過多的要求,如“你有讀得美一些”“你能再現那美景嗎?”讓學生望而生畏不敢嘗試吧?也許是學生怕讀文後的評價讓自己 沒面子吧?其實老師真應該好好推敲一下自己調動學生讀文的激發性語言,並思考應該營造一個怎樣的評價氣氛利於讓學生大膽的嘗試和挑戰。

(二)品讀悟情-----從思想內容到語言文字

本文是一篇文筆亮麗的抒情類寫法的文章,加上已具備一定讀、説、寫能力的高年級學生,再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必須要進行寫法的滲透。如何讓學生體會寫法是教學的難點。課上我採用“選詞填空”“句式對比”和“發掘空白”等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寫法。這些問題的出現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以品讀為基礎,提出問題在進行感悟。使學生的理解是依據當時的語言環境有感而發,而不是條分縷析的生硬總結。

(三)習作拓展 情感延伸

本環節讓學生抒發自己內心的情感,用詩一般的語言寫一寫你最愛故鄉的什麼?是學生通過情感沉澱後的釋放,是整節課“人文性”與“工具性”最有效結合的體現。

通過這一課的教學,我深有感觸。教師講課,不僅要從教師立場出發,努力完成教學任務,還要從學生角度考慮,看是否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是否能夠更大程度地挖掘他們自身的潛力,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生本身素質。讓學生帶着愉快的情緒活動,並且使思維在廣闊性、深刻性、靈活性等各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諧的發展。

《霧凇》教學反思 篇14

這篇課文選自《樂府詩集》,是一首很有節奏感的詩歌,句句壓韻,讀起來朗朗上口,應該要讓學生多讀,精讀,教師指導學生朗讀,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整堂課應該有範讀、細讀、快速默讀、高聲朗讀等。讀出語文教學的特色,特別是適時使用朗讀方法,既熟練了課文,又增強了學生對詩歌內涵的理解。而在這一點上明顯是我教學準備的不足,在教學設計中安排教師指導朗讀,給學生朗讀的時間不夠。

我在問題的設置上,也不夠明晰,指向性不強,問題也顯得有些“蒼白”。例如我在解釋“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説明了木蘭積極投身到戰爭的準備當中,想盡快奔赴前線時,所設置的問題時,我直接的問了學生這説明了什麼?學生就不太明白老師設置問題的意圖,如果我具體的問“為什麼木蘭要積極地四處奔波,準備道具”,學生應該更能體會到木蘭奔赴戰場的決心和戰場的緊張氣氛。

《霧凇》教學反思 篇15

“角的畫法”一課教材上只是呈現了用量角器畫一個65°的角,按老教法老師只要教給學生如何用量角器畫出一個65°的角即完成了教學任務,然後可以用大量的時間進行練習鞏固,而這樣的教學只能讓學生成為一名熟練的技工,而心智得不到開發,個性的張揚、創新能力的培養就得不到落實。如何激活教材,使課堂學習真正實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怎樣體現學生的探究?我努力做了以下探索:

1.開發教材,為學生搭建新知遷移的平台。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數學學習的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於是,我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創造方法。但教師要給予必要的支持,“用三角板你能畫出哪些指定度數的角”這一活動應運而生。這一開放性活動,激起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生在操作活動中體悟了畫角的實質:先找到一個對應的已知度數的角,再畫。知其所以然了,更復雜的探究活動就有了方向:找到量角器上65°的角,先用活動角擺一擺,再設法把他畫到紙上去,再借助量角器畫出來。只有教師對教材的深刻把握,才能找到新知建構的生長點,才能巧妙地使學生的新舊知識遷移順利發生,從而使“自主探究”的學習成為可能。

2.開放時空,促進學生主動感悟

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發揮、探究、研究,因為這樣理解更深刻。“讓我們來畫一個65°的角吧!”挑戰性的問題一拋出,剛剛熱烈的課堂安靜了,學生進入了“心求通而不得”的境地。“請同學們觀察一下老師提供的學具,你能受到什麼啟發呢?”學生看到了量角器上的65°的角,學生自己找到了畫角的好幫手——量角器。寂靜之後的課堂,充滿着思維的碰撞。在相互的啟迪中,巧妙不一的各種方法誕生了。學生享受了自主感悟、發現、創造的快樂,課堂也因此充滿了生命的靈動。

《霧凇》教學反思 篇16

一、凸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奧斯維辛沒有什麼新聞》之所以能獲得美國普利策新聞獎,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社會意義,二戰已經結束十幾年了,過去的殺人工廠、人間地獄——奧斯維辛卻“陽光明媚、綠樹成蔭”,也許“忘卻的救世主快要降臨了吧”,人們應該永遠牢記那段悲慘的歷史,不要使悲劇重演,這正是本篇新聞的價值所在。如何讓學生深深體會這一點呢?於是我讓他們自己查找相關資料,以自己的體驗感染自己,然後我課上借用多媒體手段,精心節選了影片《辛德勒的名單》中的兩個片段,以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去打動學生,我覺得以這種方式來凸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要比空洞的説教省時、有力的多,當然前期的選擇過程時一定要做細的。

二、關注學習的過程

語文學習是一個體驗的過程,“過程和方法”有時可能比偏重於結果的 “知識與能力”更為重要。我反對把課堂淪為學生對“標準達案”的記憶,所以體現在課堂時就是學生的積極參與,參與必然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參與本身就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沒有學習過程,就不會有好的學習結果,正如本班學生在評課時説:“這堂課上,老師不像過去的老師那樣滿堂灌了,而是讓我們學生自己查資料、展示成果、自己讀課文、自己提問、互相解答,老師只在關鍵時候引導點評,我們整堂課既緊張又充實,我喜歡這樣的課。”我想對學生講,我也喜歡這樣的課,這也是老師所追求的。

《霧凇》教學反思 篇17

《散步》體現着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敍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課文,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指導下,在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感受親情的要求。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於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慾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瞭解更少,而且由於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小組討論、揣摩鑑賞從中對散文有初步的瞭解,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並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在教學方法上,我選用朗讀法,將朗讀作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反覆吟誦,最終用朗讀表達出自己對作品的感悟,對親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我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圈點勾畫法、品讀法、討論法,讀與寫(讀與説)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覆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樸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繫生活,運用課內外結合的方法,以外促內,以內促外深入理解文本體察生活,將自己的獨特體驗表達出來。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學們自由選擇課文內容(可以是一個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話,只要讀出感情),選擇幾名同學讀,其他同學點評,教師在此基礎上適當指導。(大屏幕顯示朗讀要求:朗讀時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語氣、語調、語速、停頓、重音等方面)

A、指導學生分析本文的朗讀基調:歡愉而深沉

B、“我”的語氣、語調應該怎樣把握?

例如在《散步》這一課中,學習本文通過細節描寫,展示人物感情是我設置的一個教學目標,這也是我選取的一個教學重點。《散步》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太遲、太遲”“總算”“又”“熬”這幾個詞語要學生重點領會,強調要重讀,並要求反覆地朗誦,以達到理解的程度。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的氣氛有些緊張,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學生在課堂上有很多老師聽課,導致了害怕的心理,還有作為一個新老師第一次在多媒體開課有不免有些緊張,在佈置預習時也出現了一個漏洞就是沒有具體地落實到問題。在這一課中有很多的內容可以作為重點來講,我主要是選取親情方面來延伸。在備課過程中,對《散步》這文本剖析得不夠透徹,文中的有些語句還是可以挖掘得更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詞的深刻含義。

因選取的內容容量太大,一節的內容沒完成,應該在以後的課堂上把握好時間,以保證一堂課的完整性

《霧凇》教學反思 篇18

《陶罐和鐵罐》是學生所喜歡的搞笑的童話故事。講的是發生在陶罐和鐵罐之間的搞笑故事,全文可分為兩部分:第一主要講驕傲的鐵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第二主要講許多年代過去後,人們發現了陶罐,鐵罐卻早已氧化。作者告訴人們“不能只看到自已的長處,而看不到自已的短處,也不能只看到別人的短處而看不到別人的長處”這樣一個道理。這則寓言故事語言樸素卻富有童趣。教學時,引導學生明白寓理並受到教育是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既是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採用了抓住對話、注重朗讀,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故事中的陶罐和鐵罐個性鮮明,鐵罐傲慢無理,説話咄咄逼人,而陶罐謙虛容忍,態度温和友好,這從他們彼此的對話中顯而易見。在教學時我主要讓學生以感悟人物性格為主線,以分析朗讀為主。在教學一開始,我先讓同學們欣賞小動畫,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我緊之後提出問題“那麼你們喜歡陶罐還是鐵罐?”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好處深重,既啟發了學生有價值的思維,又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珍視了學生的獨特感受、理解、體驗。在指導朗讀時我主要引導學生畫出課文中陶罐和鐵罐神態的語句,再引導學生抓住陶罐和鐵罐的對話,以及表現陶罐和鐵罐説話時的不同神態、語氣,體會他們的不同內心活動。學生在讀一讀、想一想、説一説,演一演等多種方式下,產生了極大的樂趣。透過品讀、比較、分析,學生自己就能用恰當的詞語來形容陶罐和鐵罐的性格特點,再一次激活學生思維、訓練了學生語言概括的潛力,對事物的不同感受潛力及情感表達潛力。為了讓學生加深對“人物”的理解,我個性強化了“演一演”的教學環節。在學生把握“人物”的特點、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後,我便讓出講台給學生表演。學生的表演能夠説是繪聲繪色,博得了我和同學們會心的笑。學生學得簡單愉快,同時無論是表演者還是觀看者也都

加深了對“人物”的理解。這樣一來,課堂再不再是教師的獨角戲,而是成了學生的舞台。

這種以讀帶悟,以悟促讀,在讀中體驗、揣摩主角的性格特點,提高思想認識,為理解寓意作鋪墊。這天這節課的教學,較好的完成了預設的教學要求,到達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孩子們在課堂上學得主動,從孩子們的朗讀和發言中,能夠感覺到他們已經體會到了陶罐的謙虛寬容,也感受到了鐵罐的傲慢無禮,這時,明白故事所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