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泉教學反思(精選21篇)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1

在課前我搜集了很多關於泉水的資料,有圖片和視頻材料,還有一些文本的材料也是關於中國的名泉。原以為這些足夠能夠幫助學生來學習和理解課文並且從中體會作者寫作的思想感情,可事實上卻不是這樣。追根究底就是我在教學設計上考慮的不夠全面。

珍珠泉教學反思(精選21篇)

因為本課是略讀課文,所以我只設計了一課時就結束。在導入的環節中,我給同學們看我搜集到的圖片,他們發出了驚喜的讚歎聲,基本上達到了我的目的,充分的引起了他們學習課文的興趣,接下來就是認識生字詞,分段讀課文。就在讀課文這個環節上讓我覺得頭疼,感覺到很多同學在預習課文上做的很不好,課文讀的不夠流利,有的生字甚至還讀錯,在此耽誤了很長時間,到開始分析理解課文的時候已經過了20分鐘了,這個時候我就很着急。

學生已經知道了珍珠泉是個美麗有趣的地方,於是我就讓他們到課文中去找一找哪些地方最能體現出珍珠泉的美麗和有趣呢,把這樣的句子或詞語在書上劃出來,讀一讀。可是由於剩下的時間太少了,我就沒有給學生太多讀書的時間就讓他們開始彙報,結果就可想而知,但是當時我並沒有意識到,只是感覺很生氣,就覺得學生讀書怎麼這樣不認真,讀了一篇文章居然會一點感想都沒有,就一問一答的下課了,這麼美的文章學生沒有感悟到它的美,我也覺得心裏不舒服,好像本來能教給他們更多的東西。

現在想了想我又犯了以前常有的錯誤,就是沒有重視讀,學生讀的不夠到位,自然沒有太多的感悟,雖然我也在努力的改正這個毛病,可是有的時候不知不覺就着急了。而且我以後也要更加的重視學生的預習,因為這也直接關係到上課聽課的情況。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2

課文從水泡的形、動、色三方面介紹了水泡的有趣。在學習水泡的形時,我採用了評讀的方式,讓學生在相互的朗讀之中感受重點。這樣既可以鍛鍊學生的朗讀能力,又可以讓學生説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接着我藉助學生的表演,讓學生感受到了水泡的形成過程的有趣。在這我為學生表達的訓練創設了一個情景:“小水泡們,你撲哧一笑想説什麼?”為學生的朗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學習水泡的顏色時,我讓學生自己去找讀懂了什麼?但我發現平時教學中多次強調的標點的問題學生病沒有真正得到重視,所以耽誤了時間。設計時可以改為找了兩個同學讀,在第二個同學讀時我告訴了它讀的技巧,一方面是為引起其他同學的重視,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到水泡的五顏六色。

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已深深的感受到作者是多麼喜歡珍珠泉,同時我也感受到學生也已經深深的愛上了這眼清泉,在他們心中有了一種表達需要。

這時我設計了:你想對珍珠泉説些什麼?作者説了什麼,找到文中的話,讀出自己的感受。在這一部分中學生強調更多的是前半句。為此我為學生設計了一個重走作者童年走的小路去打水的情景,讓學生感受到水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從而達到讚美家鄉的情感。這一部分中學生的情緒被充分的調動起來了。順理成章的設計了一首小詩,讓學生盡情的表達。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3

《珍珠泉》這篇課文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珍珠泉水又綠又清,水泡既美麗又有趣,表達了作者對珍珠泉、對家鄉的讚美和喜愛之情。這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淺顯、語言優美,教學時我決定放手讓學生根據連接語中的學習提示,讓學生自讀自悟,老師只作點撥指導,並預設在一節課內完成。

教學時,先是初讀,要求讀通課文初步感知。這一環節中,我預留了足夠的時間給學生讀書,並邊讀邊思考連接語中的問題。因為有了足夠的時間去讀書,所以在交流自己讀後的印象和感受時,孩子們都表現得比較積極,對珍珠泉都有一定了解。在這基礎上,我讓學生再讀課文,並圍繞珍珠泉的特點展開討論。這一環節節,我重點抓住《珍珠泉》一文中對珍珠泉的美麗和有趣的描寫做文章,通過啟發、引導和朗讀,讓學生對珍珠泉的美麗和有趣產生更深的印象。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4

這學期,我們學校開展了青年教師研討課比賽活動。我執教的《懶惰的智慧》獲得了一等獎。這節課之所以能得到各位評委老師的認可,究其原因就是在我們全體語文教研組老師的不斷的反思中打磨出來的。

《懶惰的智慧》是一篇議論文,作者求異思維成了整篇文章的一個亮點。怎樣讓學生理解求異思維並能簡單的運用,是我這節課的重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重難點,我設計了一個比較閲讀的環節。第一次試講後,教學效果並不理想。黃瑩老師就組織語文組老師對這節課進行討論,發現比較閲讀增加了課堂的知識容量,而學生的接受能力有限,學生在老師的牽引下被動的接受知識,課堂效果當然不好。於是我們決定刪去比較閲讀的環節,直接從“懶惰”的含義入手來引出求異思維的概念。第二次試講,果然比第一次要好。但學生在運用求異思維的環節中出現了新的問題,有的學生並不理解思維訓練題的意思。於是我們對教學設計進行了第二次修改。

針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和水平,我們降低了思維訓練題的難度,選擇學生生活中有話可説的話題進行訓練,比如:知足常樂,名師出高徒等。在不斷的反思中,我們找到了理想的教學流程,並享受了教學的樂趣。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5

在欣賞樂曲前我先介紹了嗩吶及其演奏姿勢等,,讓學生了解了嗩吶的構造及音色特點,然後讓縮腦用它獨具魅力的音色把我們帶到鳥的王國裏暢遊,一起欣賞《百鳥朝鳳》,這雖然是一首民間樂曲,但它的影響力是很大的,我給學生介紹民間藝人任同祥及參叫世界音樂比賽的情況,使學生對這首樂曲有了新的認識,以此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另外為了拓寬學生的音樂視野,我又給同學們欣賞了幾首樂曲,如《雲雀》《苗嶺的早晨》《蔭中鳥》《杜鵑圓舞曲》等片段。讓學生聽辨樂曲是由什麼樂器演奏的?使學生感受了各種樂器模仿鳥鳴時豐富的表現力,加深了學生對樂器的認識。結尾的拓展部分,我請學生欣賞了任同祥的另一首音樂作品《慶豐收》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嗩吶獨奏的特有魅力。

雖然本節課視聽效果結合較好,但在課堂上分段欣賞時學生的表演卻不盡人意。當出現鳥鳴的段落時,我請學生用小手來模仿小鳥的樣子,自己表演或與同學表演都可以。可學生做了幾下就不動了,好像沒有進入情境,可能樂曲太長了?另外當欣賞到音樂部分時,我請同學們做即興表演,學生表現也不積極,表演幾下就不動了。所以這一部分同學們的表現不好。我反思了一下,我應該這樣設計可能就不會出現以上的問題。由於音樂較長,學生總做動作有些累,我應該截取具有代表性的片段,讓幾位同學到前面來表演,模仿小鳥飛翔的動作,或用手模仿成鳥的樣子來表演,這樣就會帶動全班同學動起來。當出現音樂片段時我應該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感受人們的歡樂心情。啟發學生人們歡樂時會怎樣做?學生們自然就會想到唱歌、跳舞。所以再引導學生用扭秧歌的形式來表現這部分音樂。這樣,學生就不會出現表演不好的情況了,而且課堂氣氛也會活躍起來。

所以,以後的欣賞課,我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尋求最恰當的教學途徑,優化課堂教學,使欣賞課煥發出它的活力!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6

儘管許多學生對字母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大多數學生都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字母學習,中間難免存在着許多似是而非的現象。例如學生對“Gg、Jj、Hh、Ll、Qq、Rr、Uu、Ii”這幾個字母存在着一定的錯誤發音,我就在教學中加強這幾個字母的訓練。“Gg”和“Jj”強調[dэ]的發音。“Hh”注意[ei]的發音。“Ll”要講清結尾兩種發音的不同用法。“Qq”和“Rr”要讓學生能辨清與語文課中音序表發音的區別。“Uu”和“Ii”要讓學生把音發到位。

把字母按讀音進行分類是字母讀音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學生覺得有一定難度的一項內容。如何使學生能較為輕鬆地得到較好的掌握?通過比較實踐,我採用遊戲的方法,讓學生在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得到掌握。可以採用“摘蘋果”、“找朋友”、“釣魚”等各種形式各異的遊戲方法。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動手、動腦、動腳。也可以同時進行小組競賽,既能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又能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興趣,可謂一舉多得。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7

《醜小鴨》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二年級下冊的一篇文章。這篇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寫的一篇童話。文章塑造了一個豐滿的童話形象本課故事性強,情節引人入勝,具有極強的可讀性。文中的字詞極富表現力,語言優美,富有情感。在本課中注重指導學生的獨立閲讀的潛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構成良好的語感

以讀為本,鼓勵評價。引導學生在讀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悟出感情,在讀中品詞析句,進行語言訓練。並且讓學生在評價中自悟自得,使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

變“教教材”為“用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運用多媒體課件,,靈活用“文”,把圖作為培養觀察潛力和語言文字訓練的材料,把文作為提高朗讀潛力和品析詞句的一個範例。教學中,教師更為關注的不是教材本身藴含的知識目標,而是追求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生在主動參與中獲得發展。

激發想象,鼓勵創新。在學生對課文資料有了較深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對課文進行加工,透過真情和想象,過透過語言文字,想象醜小鴨如何躲藏,如何尋找食物,遇到危險,如何克服。並讓學生對文本中的主角進行説話的訓練。在學生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了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潛力。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8

《法國號》是一首節奏規整、圓舞曲風格的法國名歌。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了許多不足之處,在小組合作過程中,我沒有將學生的差異考慮到位,應該在這過程中強調小組中優差,對相對容易點的學生相提攜,並在表演過程中,加強對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使課堂上更加有序。 在本課中自己覺得不錯的有以下2點:

1、 認識圓號。我出示一張圓號的圖片,讓他們認識圓號的樣子,接着我用第一人稱的方式,給他們介紹圓號:“小朋友們,你們好,我是法國號,我還有一個名字叫做圓號……”小朋友聽的很投入,很開心。讓他們認識法國號的時候,讓他們做個手拿法國號的動作,邊聽邊吹,彷彿聲音是他們自己吹出來的,學生的學習興致也很高。

2、分組演唱歌曲並且表演。在這個環節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這一環節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9

本課應用歌曲和鳥叫的視頻的導入,我覺得很成功,從視覺和感官上直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為本課開了一個好頭,接下來的學習進行的也較好,順利的完成了本課的教學任務。

學生能夠有感情的朗讀這首小詩,深刻體會到詩中所表達的內涵,從而輕鬆的進行背誦,並從中受到教育。學生通過各種方式的朗讀,以讀促講,讀文中識字,達到了良好的效果。並初步瞭解什麼是“押韻”。獎勵形式多樣,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如:金手指送給積極回答問題的同學,金話筒送給讀課文好的同學,金耳朵送給認真傾聽別人回答問題的同學。

通過這次講課我深深感受到這節課雖然內容豐富,但是在教學時,我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不夠豐富。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10

這篇的重點是瞭解魏格納發現大陸漂移的過程,難點是理解課文中有關的地理知識。此課文我發現學生對文中出現的地理名稱及魏格納的大陸漂移學説理解如不結合實物很難清楚。於是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得采取了以下幾點做法:

1、出示世界地圖在教學中讓學生在一邊讀課文一邊看圖的過程中讀懂課文內容,並最終理解魏格納的假想。

2、學生的預習、自讀是關鍵。教學前佈置學生的預習作業要有針對性,如:在地圖上找一找巴西與幾內亞灣的位置。像魏格納一樣在世界地圖上用手指畫一畫大陸海岸線。説説你對魏格納假想的理解。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在閲讀中提出不懂的問題並展開討論。學生在質疑與討論中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最後,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簡要地複述故事,並能把讀後的感受與同學進行交流。

3、讓學生圍繞“魏格納的重大發現靠的是什麼”進行交流,使學生體會到:認真思考,反覆論證,是魏格納獲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幾個因素。還鼓勵學生繼續查閲有關大陸漂移學説的其他資料,以激發學生繼續探索科學的興趣和願望。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11

古人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教育應該從孩子抓起。為讓幼兒懂得。為使感恩活動融入幼兒園生活,使感恩深入幼兒的內心深處,植入幼兒心田,作為即將畢業的大班孩子,想通過此次社會活動:《感恩的心》,引導幼兒體會父母、老師、同伴及周邊所有人對自己的愛,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快樂生活離不開別人的幫助,加深孩子對愛的理解,同時,也要教育幼兒學會把自己的愛積極的反饋給別人。培養孩子擁有一顆知恩、惜恩、感恩、報恩之心。

通過此活動,我意識到預設總是美好的,想像總是無可挑剔的,但能經得起檢驗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好活動。儘管自己花了大量心思設計教案、準備教具,但實施下來卻發現與預設相比,在效果上還是有所差別。為完善此活動,現進行如下反思:

在教學中,整個活動教態很好,親切自然,流程很清晰,一環扣一環,特別是活動導入部分教師運用富有感情的語言,生動的肢體動作引導幼兒觀看傾聽多媒體故事課件《鳥媽媽救小鳥》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震撼幼兒的心靈,能切入主題引發幼兒遷移自身的家庭環境,符合大班幼兒的年齡特點。但整個活動中,時間過長,活動內容過多,涵蓋的面太廣,所謂面面俱到,反而會導致蜻蜓點水,沒有將每個環節的教育價值挖深挖透,使活動緊湊,達到教育目標,深入幼兒心田。因此,此教學內容可拆分為兩個活動進行,活動一以瞭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從而激發幼兒感恩父母之情,樂意用實際行動幫父母為主體,進行展開。活動可修改為第一環節讓幼兒傾聽多媒體故事課件《鳥媽媽救小鳥》導入主題,使幼兒瞭解媽媽對子女的愛是那麼的偉大,那麼的無私,給幼兒以心靈上的震憾。第二環節出示媽媽照顧自己的多媒體圖片,並請相應的幼兒向全班幼兒講述照顧的辛勞。激發幼兒遷移經驗,啟發幼兒説説自己媽媽辛勞的照顧自己的過程,體會媽媽對自己的關心與愛護。第三環節讓幼兒觀看《牛犢救母》的故事,讓幼兒瞭解小牛為救母親可以連命都不要,感受小牛的孝順之情。在此基礎上進行第四環節,讓幼兒説説自己應該如何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從而能使幼兒從內心深處出發,激發幼兒的感恩之心,報恩之情。此活動就能達到教育目標,而不是流於表面,使感恩植入幼兒心房。在延伸的第二個活動中,可以讓幼兒瞭解在他們周圍除了父母在生活中會關心照顧自己,還有許多人都在幫助着自己,可引伸出身邊的老師、同伴等等,讓幼兒變小愛為大愛,感恩幫助身邊的每一個人,做到“凡是人,皆須愛”。

每一次的實踐,都是一次提高的過程,一次對弟子規精髓更加透徹的過程,只有在一層層的抽絲剝繭中掌握弟子規教學的精華所在,使弟子規教學不斷優化,不斷完善。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12

時間如流水一樣,匆匆流過。《聲律啟蒙》的教學將接近尾聲。本學期本人任國學專職教師兼任國學教研組長,任教3-6年級的《聲律啟蒙》。﹙本校只有一位教《三字經》的和我教《聲律啟蒙》的兩位國學教師。我教3-6年級,每個年級各兩個班,共8個班級﹚通過近一個學期的教學,心裏如打翻了五味瓶---甜、酸、苦、辣五味俱全。過程是艱難的,憧憬是美麗的,結果是美好的。通過兄弟學校的教學經驗交流,國學的培訓和特別是各級領導的關懷與指導。本學期我校《聲律啟蒙》的教學生活即將畫上圓滿的句號。

眾所周知,聲律是我國詩詞理論上的一個瑰寶,對聯是詩詞歌賦上的明珠,《聲律啟蒙》的對詞與對句節奏明快,整齊規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是中華民族智慧的載體,是傳承千年世代吟唱的絃歌,弘揚國學,強化學生對漢語言文字的領悟,實現傳統美德與時代精神的對接和契合,這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所在。專家研究表明,一個人12歲以前背誦能力最強,是人生記憶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也是孩子們一生中學習壓力最輕,記憶力最好,心靈最清澈的時候,讓孩子多背誦一些傳統經典,其意義不僅在於知識上的拾遺補缺,更重要的是補上了人文教育這一大課。反思我的教學生活,就得失談幾點體會。

一、提倡學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讓學生們經常輕鬆並有韻律感的吟誦,讓他們在琅琅書聲中體驗美和高尚在心靈中的統一。在本學期的《聲律啟蒙》教學中,我有意識的讓學生先求熟讀、不急求懂,讓學生們輕鬆並有韻律感的吟誦,這對學生會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也給了孩子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讓他們在琅琅書聲中投身到中華民族心靈的深處,去體驗美和高尚在心靈中的統一。

二、在每篇課文的後面都會附上一個成語故事,在文中也會出現這個成語故事。我抓住國小生的特點,每次都是從故事入手,激趣導入。這樣很快就把他們的吸引力抓過來,並且也讓學生們更容易理解課文。

三、《聲律啟蒙》中的節奏感很強,讀起來具有韻律美,在教學時我會讓學生根據意境採用各種手勢,動作在表演中誦讀,也可以讓學生們在誦讀中按照一定的拍子打節拍。讓學生根據韻文中一些優美的語句進行聯想,品悟其中的意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動地學習《聲律啟蒙》這門功課。

四、由於《聲律啟蒙》文字的特點,都是什麼對什麼,如“貧對富,塞對通,野叟對溪童。”我抓住這個文字特點,讓教學生進行背誦。可以在課堂上有多種方式來進行記憶。如我説上半句,學生對出下半句;或者開展競賽的方式,男生説上半句,女生對下半句;一組説上半句,另一組説下半句等。利用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記憶,學生能很快熟讀成誦。

五、根據《聲律啟蒙》的教材特點與編寫體例,在教學《聲律啟蒙》時,我儘量以學生讀為主線,以識韻、會意、品境、習法為課堂教學板塊,儘量運用誦讀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四化”的教學策略。儘量構建“智慧導入、讀聯識韻,誦聯會意,品聯悟境,仿聯擬對”的課堂教學四環節。國學課堂教學是中華文化經典再現的基礎,學生通過對經典國學的學習,瞭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瞭解中華文化千古不變的真理及智慧,為他們日後的學習和生活提供養分。在教學中讓學生體會藴含在其中的深刻道理,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到如何對待父母、如何為人處事,逐步樹立為他們的責任意識,為孩子們的思想道德教育奠定了基礎。

我相信,通過國學的學習,一定會提升孩子的文化品位,國學也即將成為我校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道亮麗風景。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13

在課堂上,我啟發大家:作者所處的年代,距離現在近一千年,難道到了現在,大家的思想觀念還沒有發生變化,還完全同作者的觀點一樣?這引起了激烈的爭論:有同意的,有不同意的。大家爭得面紅耳赤。由於課堂時間有限,又由於是初次上這樣的課,非常遺憾,我沒敢讓學生再繼續爭論下去。 最後一個步驟:遷移能力。喜歡哪一種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現。聯繫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寫出你最喜歡的一種花。模仿例句,用託物言志的方法造句。由於整堂課都是以學生為主,以自學為主,以學生的發現為主,所以,學生作起這樣的作文來,並不犯難。

這堂課,學生學得輕鬆自如,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充分的發揮:不僅把老師該教的知識自己學習了,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在學習過程中,能真正用自己的頭腦去思索、去發現問題,去決定吸取或捨棄。這堂課也使我認識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老師是引導者、參與者,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樣,才會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14

這篇課文我比較喜歡,備課也就比較投入,教學的激情與個人的喜好也是密不可分,也許這也是教師個性化的一面。

再教這篇課文,我的教學重點和思路更加清楚。上完後課感很不錯,想了想原因,有以下幾個亮點:

第一是思路清楚,對教學目的、重難點把握明確,所以問題的設計更準確,無形中提高了課堂效率。原來我很注重教學內容的把握,後來越來越覺的教學目的、教學重難點才是重中之重,真的是“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

第二:抓住“意象”,並教給學生抓意象的那些地方怎麼分析很重要,學生先自己試驗體會,在教師補充,這個學習的過程很重要;真的是“教材就是個例子”。

第三,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很重要,我講“金柳”、“水草”、“潭”、“夏蟲”等處學生狀態很興奮,照本宣科是得不到這樣的教學享受的;要想培養個性化的教學特點,這點我認為非常重要。

第四,聽讀名家朗誦、我自己泛讀《偶然》、學生以寫帶讀鑑賞《沙揚娜拉》這三個設計我自己很欣賞,同時教學效果也很好,向同行推薦。讀、寫、聽在教學中藥始終貫徹才不至於滿堂灌。

第五,無論怎麼教學改革,我的認識是大浪淘盡始見金,一切繁華過後是平靜、平淡和平凡。所以每位教師都要深入到教學中,深入到文本中,深入到學生中,沒有所謂的特級教師教案,只有真正適合於你的教案。沒有一勞永逸的教案,只有不斷修改的教案。反過來,課文是教不完的,如果僅僅是周而復始又周而復始,我們永遠不能提升自我。在這個過程中,當你能夠“凝神定氣”於教學本身,在學習他人的同時不被他人牽着鼻子走,不被繁花遮住雙眼,那麼回頭來看一點會覺得教學其實應該還原它的簡單,教學的一些理念無論冠以多少新的名稱,最終都不應該違背語文的本色!回頭再看看佩服的還是我們的老教育家們一句句的經典思想,如“教什麼比怎麼教更重要”, “教材就是個例子”等等話語是怎麼品味都有味的話語。可惜的是曾經走過多少繁華,如今回頭才知道簡單是最美!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15

《程門立雪》是二年級語文第一學期裏的一篇課文.短文主要講宋朝的大學問家楊時為了向老師請教一個問題就到老師家,當看到老師在午睡時,就一聲不響地站在雪地裏等候,被凍得渾身發抖.短文讚揚的是楊時尊敬老師,求知心切,意志堅定的優秀品質.這節課中,我主要是通過學生的朗讀,讓學生通過朗讀,體會文章的含義。整堂課,我就提了一個大問題,“課文中哪些詞句體現了楊時尊敬老師?”就這個問題,同學們劃句子,圈詞語,再讀一讀,通過一次又一次的朗讀,體會楊時尊敬老師的好品質。

上完這節課,我體會到:教師的"教"要建立在學生的"學"的基礎上.學生並不是一張讓老師隨意潑墨的白紙,他們並不是空着腦袋進課堂的.相反,每一位學生都有着自己不同的學習水平,學習基礎以及不同的生活經驗.老師如果無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完全按自己的思路展開教學,顯然是會碰釘子的.在課堂上,有好幾個學生圈畫出句子中的重點詞,這些重點詞,老師在備課時也沒有想到,比如有一個學生説,句子中一個“您”字,也體現了楊時對老師的尊敬,雖然我的電腦課件上並沒有事先圈畫出這個詞語,但我當場表揚了這個學生,説他讀書比老師還仔細。課堂上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有些學生圈出的詞語並不是特別重點,但是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只要他們能夠“自圓其説”就行。

"教學有法",無論何時,我們都必須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關注他們的差異,滿足他們的需求,因為教育是一門科學."教無定法",教學是開放的,變化的,動態生成的過程,面對教學中出乎意料的突發事件,老師的機智,靈活和應變能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因為教育更是一門藝術!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16

一、學習課文。先由學生自由朗讀,發現不認識的字和拗口難讀的句子提出來。學生提出有兩個字音讀不準:“滌”,“鮮”。當堂有學生予以正讀。一個句子難讀:“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老師稍加朗讀,大家就明白了。然後是對照註釋翻譯課文,不懂的先畫下來,待會兒提問。這一步用的時間稍長,學生的提問也較多。但絕大部分問題,學生能自己解決,極少數問題,老師點撥一下即可。翻譯完後,我提了兩個問題:作者寫蓮有哪些特點?為什麼要寫這些特點?對於第二問,我原先以為學生回答不出來。結果,學生不僅正確地回答了出來,而且還聯繫到以前學過的《行道樹》。這不禁使我有些自慚,以前太低估了學生。?

二、評價課文。這裏有兩層含義:課文裏值得學習的地方和對課文有疑問的地方。這是讓學生髮現問題的最關鍵之處。一開始,學生由於習慣了老師的滿堂灌,沒人發言。我就引導大家:你自己認為課文哪裏寫得最好?於是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對《愛蓮説》的主旨、結構和寫法,一點一點地全“拼”了出來。老師該講的,學生都講到了;老師沒講的,有些地方學生也講到了。比如以前作為難點分析的,是作者以蓮自況,追求高尚情操,諷刺污濁世風的觀點。學生在分析的時候,不僅讚揚了作者的高尚情操,而且還結合社會實際,批判了一些高官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受賄的醜行,説他們連古代的周敦頤還不如,真該要他們好好讀讀這篇文章。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17

這堂課,本質上還是一種文言“仿真學習”,其所“仿”之“真”,乃是採用角色換位的方式,讓學生真實地進入文本描述的情境,真實地揣測人物心態,真實地體驗人物情感,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地品味、咀嚼文言。

這次特殊的文言情景教學,促使我對現在關於文言教學的兩個熱門論題繼續進行着思考。

第一,文言文的教學是背讀在前還是分析在前。傳統的文言教學模式是重背讀在前的。現在中國台灣等地正在大力倡導的幼童讀經活動也在迴歸傳統力主文言學習“背下來”再説。為了讓《出師表》的這次“背讀在前”的學習能夠有效實施,我採取了很多的輔助措施。比如為學生講述劉勰、 文天祥、杜甫、陸游、岳飛等人和《出師表》的故事,激發學習熱情。讓學生聽課文錄音,發起總動員,掀起背誦大潮。採用豐富多彩的比賽的形式進行誦讀比賽,如“背誦擊鼓傳花”、“背誦pk賽”等,力爭優生中等生熟誦,“憂生”重點段落基本成誦等等。有了全文的反覆誦讀,才可能有整體的獨特感知,“情景教學”才能取得實效。可以説,從語感的培養規律來説,“背讀在前”的方式對學習文言文是經濟有效的。

第二,文言文的教學是以文言字詞積累為主還是以理解內容為主。我認為,這並不是矛盾的問題。比如關於識字教學的問題,國小初年級採取集中識字的方法,而高年級則採取分散識字的方式。從人的長遠學習來看,字詞的掌握和文本內容的理解是融和在一起的。“融和觀”也應該是符合語文學習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片面強調文言字詞的積累只會把文言文學習推到純粹技術化的尷尬境地。我們應該相信,文言學習也不能夠脱離語言學習的一般規律。當然,有意識地恰當的總結歸納文言字詞的用法是有必要的,這和片面追求文言學習字詞化不是同一個概念。

這堂課不足的是,因為重情感體驗,所以在字詞咀嚼的精微程度上還遠遠不夠。爭取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既能夠儘可能地多積累品味字詞,又能讓學生對人物和主題有較為深入的理解,這就是文言教學的較高層次了吧。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18

《次北固山下》是蘇教版國中語文第一冊第一單元誦讀欣賞《古代詩歌三首》中的第一首。《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詩,主要寫詩人在旅途中的所見所感。詩人途經北固山,停在山下,看到青山綠水,潮平風正,思鄉之情油然而生,表達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思戀之情。“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是大多數詩歌的特點,同樣也是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其中“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是備受稱讚的名句。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北固山下停泊時所見到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等江南景象,但時近春節,頭頂大雁,發出了“鄉書何處達”的感歎。全詩意境優美,情景交融,抒發了詩人旅居外地時深切的思鄉之情。

為了貫徹我校的課改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針對這節課我主要圍繞課程標準的三個維度目標進行設計,全面考慮了學生在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接受的教育,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案體現了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以生為本”的課改思想。

2、積極實施教學評價,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習習慣。

3、創設的詩歌學習情景,增強感悟。

4、合理引導學生學習,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

5、注重對詩歌進行感悟教學,將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融為一體。

當然,這節課上完後,我才發現自己的教學存在很多問題。

1、課前沒有給予學生足夠的預習時間,所以課堂的各個環節都顯得很拖沓,學生與教師都顯得手忙腳亂。

2、課前預設不夠,特別是沒有站在一個七年級學生的角度看待自己設計的問題。導學案上的問題設計有點難,不在學生能夠自學的範圍之內。

3、導學案的問題設計不合理。詩意的疏通可以放在課前預習的環節解決,這樣就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挖掘課文,深入課文。

4、教學時間把握不到位,整節課前鬆後緊,導致整節課下來重難點問題沒有突破,重難點體現並不明確。當堂檢測也沒來得及完成。

5、學生對詩歌的意境並沒有身臨其境的“走進去”。

6、自身的業務素質有待提高。教學不能做到從容不迫,教師的點撥不夠簡潔,教師的語言有些囉嗦繁瑣。

我相信,常反思才能大進步,我會多積累經驗,虛心求教,真正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19

《鷸蚌相爭》這篇寓言文字簡約,通俗易懂,故事雖然短小,但情節完整,有起因、有經過、有結果。為推進故事的展開,設置了鷸與蚌的對話。

本篇寓言最精彩的部分是“爭”,為了深入理解“鷸”與“蚌”是怎麼爭的,我對學生進行語段的朗讀訓練,讓學生練習角色朗讀,如:怎麼“威脅”的?“毫不示弱”、“得意洋洋”是怎樣的?等等問題都是在自由練讀——師生合作——分組中解決的,用讀達到了精講之目的。在揭示寓意時依然是以讀為主,怎樣讓同學們更直觀的體會“爭”呢?我進行分組比賽,看誰“鬥”得過誰?第一次是同學們站着“鬥”,一部分學生讀完,另一部分學生馬上站起來接上。大家“鬥志昂揚”。第二次是坐着“鬥”,第三次是扒着“鬥”,在老師的引導下,同學們的聲音是一次比一次小、弱,從而讓學生們理解了“鷸”與“蚌”鬥到最後都筋疲力盡了。鮮活地讀出了鷸與蚌的“爭”:它們為利益鬥強——“你不鬆開殼,就等着瞧吧。”“我就這樣夾住你的嘴不放。”它們為利益鬥狠——“乾死你”“餓死你”。它們為利益鬥,竹籃打水一場空。

前面環節設計好以後,我想讓學生在學完這篇寓言後,我想讓學生能更進一步體會鷸蚌相爭的後果,進而體會出故事的寓意。最後讓學生想象説話:鷸蚌被漁夫抓到了簍子裏,漁夫會怎麼想?鷸蚌又會怎麼想?學生基本上能説到:漁夫很高興,平白撿了個便宜。而鷸蚌則很後悔,早知道就不爭吵了,最後進行總結:不要做無謂的爭論,不要做鷸蚌一樣的傻瓜。然後提了一個問題,鷸蚌不爭會怎麼樣呢?老師得出結論:爭一時兩敗俱傷,退一步海闊天空。最後引出歷史故事:趙攻打燕國,燕王派説客蘇代去説服趙王,請他不要攻打燕。蘇代會怎麼説呢?讓個別學生扮演蘇代,自己扮演趙王,其他同學做大臣。扮演蘇代的學生就把這個故事講給了趙王聽,然後讓大臣判斷,還打不打,並説明了理由。最後讓學生説説寓意,這時孩子對於鷸蚌相爭,第三者得利的寓意瞭解得更透徹。

教學的每一環節,讓學生充當主角,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同時,也讓孩子們掌握了知識與能力,體驗了過程與方法,激發了興趣,昇華了情感,懂得了道理。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20

《空氣在哪裏》是大班的科學活動,主要是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存在,發現空氣無處不在,並能用語言清楚的表達自己的發現。讓幼兒一步一步的認識空氣的特徵、重要性及空氣污染的情況和危害性。培養幼兒對科學小實驗的興趣,提高動手動腦能力。

我以實際操作來激發幼兒的興趣,讓他們看看,摸摸,並自己動手操作。我拿一個大的塑料袋往天空中抓空氣,孩子們一看到原來扁扁的袋子一下子變得又大又鼓起來,他們都開始站起來,睜大眼睛看着我,直問:“老師!你的袋子變得好大,裏面裝了什麼啊?”我只是笑笑,逐個的讓他們去摸摸,並問他們摸後有什麼感受。他們個個都説,好好玩,摸起來鼓鼓的。我偷偷的開了個小小的口,有些孩子一摸袋子,袋子就慢慢變小起來,孩子們一看,直哈哈大笑。等他們摸完之後,我就打開袋子給他們看。並開始問:“袋子裏面的是什麼啊?”“空氣”“對,袋子裏面裝的是空氣,那麼我們可以摸得到它嗎?摸起來感覺怎麼樣”“可以,摸起來硬硬的”“那我們可以抓到他嗎?讓我們動手來抓住它吧”説完,便讓孩子們和我一起伸開雙手,往空中抓空氣。然後我就開始一步步的引導他們瞭解空氣的特徵和重要性。最後開始讓他們分組上來玩比賽抓空氣的遊戲,通過他們自己想的辦法,比賽誰抓的空氣最多。每個孩子都積極的參與,學習興趣很高,動腦筋自己抓空氣。有的用手抓,有的用袋子,有的用口杯,有的拿帽子…….然後請所有的孩子評論誰抓的空氣最多,贏的就發個小貼貼來獎勵他們了。孩子們,一看到有獎勵,個個都更積極的想辦法抓空氣了。

整個活動下來,孩子都樂意自己動手動腦,自己想辦法,善於觀察和發現,並積極的發表自己操作的結果和見解。都放學了,孩子們還是吵着要玩。通過這次的課,我明白了,要上好一堂課,就應該想辦法如何去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並以遊戲的方式去引起他們的好奇心,讓他們樂於參與其中,自己去動手,觀察問題,發現問題!

珍珠泉教學反思 篇21

建構主義理論指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發揮指導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動物的臉》是一節國畫課,為了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我設計了遊戲:你説動物特徵我們來猜一猜,其間還可以用肢體語言。這樣所有學生就能主動參與其中,充分感悟動物的不同特徵。

建構主義理論還指出應當把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以前的國畫教學中我就講過用筆、用墨的方法,此課的重點是讓學生用國畫形式大膽表現動物的臉部。教學中我通過複習鞏固用筆、用墨的不同方式,可以使基礎知識紮實的學生掌握的更牢固,使認識不清的學生能夠重新學習、把握。如果只注重新知識的講授,就會拉大學生之間的差距,好的不斷進步,差的原地不動甚至是退步。所以這與孔子倡導的“温故而知新”是一個道理,只有為學生搭好了支架,學生才能不斷攀援以致於達到頂點。

建構主義理論的內容很豐富,其核心卻可以概括為一句話: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動物的臉》一課要讓學生髮現國畫造型的特點,學會利用這種方法進行創作。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了對比觀察的形式,逐步引導學生説出誇張手法在作品中的運用。這種探究方法要比教師的直接講授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由於圖片和作品的直觀性,所以只要能夠認真細緻地觀察,每一名學生都可以找到答案。誰都有表現自我的慾望,你給了他機會,他就會樂在其中。

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創設學生愛學、樂學的情境,使每一名學生都主動參與,並構建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教學體系,促進學生主動學習,能夠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