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 篇1

執教了這一課,在教學中為了彌補習作二中的遺憾,我在這一課中,抓住了文中對小姑娘外貌描寫的句子,首先在學生讀了描寫小姑娘外貌句子後,請他們説説自己感受到小姑娘是個怎樣的孩子。然後指導了寫外貌反映人物個性的方法:從整體入手,再抓住引人注意的細節,最後加上自己對他的整體評價。這樣寫一個人的外貌就會真實、形象、具體。

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精選15篇)

關於聯繫自己生活實際的一點想法:

我們在教學中都很注意聯繫學生生活實際,這樣能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能使學生靈活運用已學的知識指導自己的生活。

在本課中,我也請學生聯繫自己生活實際,説説對課文蕭伯納説的話的理解。學生們都只能説到,要謙虛。我想這就是學生的認知水平,他達不到明瞭人與人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這個層次上來。本來我想教師可以站得高一些,這樣指導學生即使不明瞭這些道理,也沒有關係。但是,我總覺的不吐不快。最終還是自説自話的將這個內容説了出來。看見學生的一臉茫然,真是心生悔意。作為教師應該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把握好課堂的深度,而不是一味將自己的理解端出來。

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 篇2

《大作家的小老師》這篇課文重在讓學生感受大作家蕭伯納知錯就改、嚴於律己的可貴品質。在教學時我決定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自己質疑、探究、感悟。

三年級的課堂上,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仍然發揮着重要的作用。課上,老師在學生小組討論如何讀好這段話的基礎上,讓學生配上動作,分角色朗讀。學生表演讀這段話,也在體驗着文中人物的感受,讀好這段話的同時也能更好地體會蕭伯納的優秀品質,感受到小姑娘的人格力量。但是,我發現自己這一環節的教學有些節奏感不強,主要是讓學生評價的太多了,有時候朗讀不出人物語氣的時候加上動作就可以把人物的語氣表達的淋漓盡致了。這是我的一個不足之處,如何讓學生在活動中更輕鬆的學習。

還有要注意的是,我的語言不夠生動,不夠吸引孩子們。對於課堂上一些同學的精彩發言也不能夠作出及時,準確的引導。我想,今後我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

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 篇3

《大作家的小老師》講述了大作家蕭伯納與小姑娘娜塔莎之間的故事,學生從中能感受到小姑娘的天真可愛與蕭伯納的嚴於律己,善於自省。認識到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待,永遠謙虛。

這篇課文以小故事的形式記敍了一個生活中的細節,以人物間簡短的對話傳神地表現出小姑娘的天真可愛和大作家蕭伯納謙虛、嚴於律己的寬廣胸懷。針對這篇課文,陳老師沒有泛泛講解,而是重點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通過自主學習,自讀自悟從中感受人物形象。

課文一開始學生通過自讀後,老師分別提出了蕭伯納、娜塔莎是什麼人?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事?引導學生初步瞭解人物性格。從顯示蕭伯納的個人資料中體現出蕭伯納是一個世界大文豪,很受人尊敬而通過娜塔莎的外貌、神態描寫體現出娜塔莎只是個可愛的普通小姑娘。

初讀課文以後把本課的重點放在蕭伯納及小女孩説話時的語氣進行對比,並通過蕭伯納對小姑娘説話的這個環節自主練習説話,再找幾位同學學着他的語氣讀讀小姑娘的話。因為小姑娘是學着蕭伯納的口吻回答的。在這基礎上,再讓學生結合上下文理解一下,讓學生感悟到,蕭伯納説這句話時是想給小姑娘帶來驚喜。為全文理解蕭伯納是個謙虛自律的人打下基礎。同時引導學生通過學着蕭伯納的口吻以及模仿蕭伯納説話的句式體會這位小姑娘的天真、純樸、可愛。再聯繫課文第四自然段“不覺為之一震”讓學生説説蕭伯那是個怎樣的人?從而體會他的嚴於律己。在這樣理解了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做一回蕭伯納和小姑娘,分角色試着讀一讀課文。從‘為之一怔’中體會到什麼?你有什麼感受?通過引讀有關句子,討論,讓學生對人物的品質有更深入的理解。最後讓學生再來看看課題中這個“小”字和“大”字,讓學生通過整堂課的學習重新感悟,從自己的視角出發,對這兩個字做出新的認識。學生在積極主動的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讀出了鮮活的人物形象,讓閲讀真正成為了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 篇4

在導入本課時,通過教師富有感染力的語言描述“各位觀眾,現在像大家走來的是兒童隊員。看,走在隊伍第一排的是……看到這樣的情境你想説什麼”為學生創設形象的情境,為了使學生產生與觀眾情感的共鳴。學生就説:“這個小夥子真勇敢!他拄着枴杖都走那麼好!”“這個小夥子走得真認真”。的確孩子們也都把目光集中到了這個小夥子身上,而當時在場的觀眾也把目光都集中到了這位小夥子身上。

通過這一情境的創設,學生也就更能體會觀眾們當時的感受了,但是很明顯在這裏孩子們還不能體會到“這些小夥子真棒!”因此當出示觀眾的話時,學生就有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觀眾不僅僅説‘這個小夥子棒’還説‘這些小夥子棒’?”“為什麼觀眾要説‘這些小夥子真棒’?”這些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學生對這些小夥子棒在哪裏還不明白。於是教者就把觀眾的話寫在了黑板上,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這樣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 篇5

第五單元的5篇課文是以“科學精神”為主題編排的。在前四篇課文學習的基礎上,同學們對科學精神和四篇課文的寫法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作為這篇獨立閲讀課文我主要就是繼續引導學生自主理解科學精神的含義,比較理解本篇課文的寫法。這是教學本篇課文的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完本篇課文後,我感受如下:

這是一篇獨立閲讀課文,如何引導學生理解懷特森先生的做法?

首先我認為關鍵在於學生閲讀。只有學生在充分閲讀的基礎上才能理解課文內容。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進行了預習,課上通過默讀、分段讀等方式引導學生多讀課文。這樣在反覆閲讀的基礎上,學生對課文的內容就有了一個整體的把握。

其次在於老師的引導。學生對於懷特森先生的做法是否理解?這個我採用了四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引導。一是讓學生自讀課文,理解課文大概內容,初步認識“我”的老師;二是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變化。從而明白作者為什麼説懷特森是最好的老師,明確科學精神的含義;三是讓學生回憶課內外不迷信權威的事例,加深對科學精神的認識;四是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科學精神。

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 篇6

《我的老師》這篇課文,我已經教學過若干遍了,可每次教學中都有不同的感受。文中的老師對學生,學生對老師的那種樸素情感,依然盪滌着我的心扉。

魏巍的《我的老師》以其樸實純真,富於感情的語言,以孩子的心態敍述自己孩提時受到蔡芸芝老師教導的經歷,內心深處充滿了對老師的懷念、思戀、感激之情。幾件事雖平凡,件件都是真情流露。老師的公平,嚴愛,和藹,和學生打成一片,教學風格,無不在孩子的心靈裏烙下印跡。尤其是老師的詩歌教學竟然在當年作者幼小的心田裏播下了文學的種子,以至後來作者逐漸成長為一位著名的作家。可見老師的影響力是何等之大。“嚴師出高徒,名師出高徒”啊。

教學中,我以飽滿的熱情,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感受“我的老師”的魅力。我的學生也非常喜歡那位“蔡老師”,大家積極發表自己的讀後感想,有的回憶自己國小生活,有的回憶與老師交往的經歷,有的談自己受哪些老師影響獲得的愛好,等等,總之,老師的一舉一動都給他們以影響。

多年的教學經歷告訴我,要做一個受學生喜愛,敬重,佩服的老師,必須要以教師自身的良好形象感染學生,薰陶學生,愛護學生,做學生真正意義上的“良師益友".

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 篇7

原本設計時課堂導入用一個謎語引起學生的興趣的,進而進入文本閲讀。謎語本身應該是謎底要思考才能得出這樣才有趣味,可是在授課之前已經佈置了學生預習,所以課前猜石榴的謎語就失去了它的價值。於是我更改了原初設想,直接告知學習篇目名,用一句話描述石榴的形態,然後出示了謎面,比較是從哪些角度,用什麼手法來描述的。這樣避免了無價值的猜謎,同時又指導了學生描寫事物的方法,啟發思考,訓練了語言組織的能力

解讀一篇文章把握其主題離不開寫作背景的瞭解。初讀《石榴》,我們似乎很容易把握作者對石榴的描述,這是一篇清新明麗的詠物散文。站在學習者的角度上,我並沒有在開始介紹作者時把寫作背景一併引出,而是根據課堂實際情況採取不同的方式。學生交流預習成果時提到寫作背景了我就順勢予以補充,有一個班級之前沒提到,於是我安排在賞析了石榴枝葉、花朵、果實之美之後,藉着作者對石榴的感情引發文章主題的思考,此時,學生展示預習時對相關背景的瞭解或教師出示相關資料,再結合着文中的關鍵句,探究文章的主題:借石榴頌揚了我們民族美好的情操,表達了正義必勝的堅定信念,謳歌了民族氣節和高尚情操,含蓄地表達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為介紹而介紹,根據課堂需求,發揮課件鏈接優勢,自然呈現,滿足學生求知需求的提供才是有效的提供。

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 篇8

我從事了多年的國中思想品德教學工作,我一向在思考:學生在不一樣的狀況下,一般會處於什麼樣的心理狀態之中;當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困難時,針對不一樣的學生,教師應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予以幫忙,並能收到實效。同時自我在教育教學中的行為究竟可能會給學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透過不斷的教學反思,我認為應對此刻的學生,教師需要投入和付出的不僅僅僅是時光、精力和腦力,還有感情也就是教師的愛。愛學生是和尊重學生、信任學生連在一齊的。學生需要老師的撫慰,盼望老師的理解,同時更害怕受到來自老師的傷害。所以和學生相處,務必用真心去接納學生,用真情去投入,並且對象是全體學生。

我相信紮實的基本功、高尚的敬業精神加上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那麼這樣的教師必須會被學生所承認,必須會受學生愛戴。這必須是每一位教師孜孜不倦所追求的。前途是光明的,但過程中需要進行不斷反思,並且在反思中逐步成長並走向成熟。

美國學者波斯納曾提出過這樣一個公式: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麼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複。因此,作為教師務必着眼於自我教學行為的改善,透過自我對教育教學活動的自我覺察,來到達或提高自我的教育教學效能。在從教的兩年當中,本人就一向在進行教學反思,以求促進自我的教育教學工作。

有人説:“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總有它不足的地方,總有須待進一步改善、進一步優化的地方。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不追求平平淡淡的完美,而追求有突破性的遺憾”就是這個道理。平時在教案書寫中,除了貼合學校要求外,我力求構成自我的特色。每份教過的教案,我都會認真的回顧並進行診斷,開出教與學的“病歷”,並且對這些“病理”進行分析、交流,最後發現並提出解決這些教學“病理”的對策。“他山之石,能夠攻玉”,平時我還十分珍惜並利用進修等渠道觀摩其他教師的課,並爭取與他們進行對話交流,學習他們的教學思想,分析他們是怎樣組織課堂教學的,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組織課堂教學。同時與自我的課進行比較。透過這樣的反思分析,從名家名師的教學藝術中得到啟發,得到教益。

時代呼喚創新教育。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堂存在許多弊端,如:教師講授多,學生思考少;師生一問一答多,學生探討研究少;教師啟動問題多,學生啟動問題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等等。這些傾向妨害和限制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個性和潛能,不利於創新人才的培養。作為教師,就應充分地正視和嚴肅地對待這一問題,要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從每一節課做起,要敢於在師生關係的改善、教學資料的處理、教學設計的研究、教學策略的運用等方面“另闢蹊徑”、“獨出心裁”,讓課堂教學活起來。

相關文章:

1.國中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範文

2.學生思想品德課教學反思案例

3.八年級思想品德期末教學反思

4.思品教學反思範文大全

5.國小思想品德教學反思

6.高中政治老師教學反思

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 篇9

期初我上的第一篇新課,就是教學這首現代詩時,我從學生熟悉的教師節導入,讓學生有感而發,有話可説。詩歌是作者生活閲歷的積澱後情感宣泄後的產物,它深深地紮根於生活的土壤。但如何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其中的精妙呢?因此,我是否可引領學生從生活實際中找到與詩歌內容相匹配的材料,從可觸可摸的生活場景中去感受詩歌的美妙世界,去傾聽作者的真情告白呢?我引導學生將課文讀通、讀順後,説了這麼一段話:學習詩歌要學會聯想,學會聯繫生活,就是你一邊讀書,一邊在頭腦中想一想,讀了這些句子你能想到生活中的哪些事情呢。同學們用這個方法試試看,你能讀懂哪些句子。

如:“筆尖飛舞,那是春蠶悄悄地編織理想的絲線。”這一句,我首先告訴學生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無題》有這樣一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後來,人們就把老師比做春蠶。學生漸漸清晰,我又讓學生再讀這一句,並在頭腦中想象,彷彿能看到什麼,學生讀了之後,還有些茫然。這時候我靈機一動,便輕輕哼起了《每當我走過老師的窗前》邊做寫字、批改作業的動作,邊輕輕引了個頭:夜深人靜的時候……這時,有幾個反應快的學生馬上接上去,有的學生説:“夜深人靜的時候,老師窗前的燈還亮着,他在聚精會神地為我們批作業、備課,讓我學到更多的知識,實現自己的理想” ……

學生僅僅從教學方面談,沒有意識到老師的辛勞應該不僅體現在教書,還有如何辛勤育人。於是我又引導學生説:“老師對學生的關心僅僅在教學上嗎,你能聯繫實際談談老師都為同學們做了些什麼?”學生一下子像打開了話匣子。有的説:“上次我生病了,吐了一地,是老師拿來了掃把,將地板打掃乾淨,這讓我很感動。”一個學生又説:“我三年級時,會上游戲機廳,是老師發現了批評教育了我,現在我改掉了這個毛病。”這是我所未想到的,學生們回憶起與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從可觸可摸的生活場景中去感受詩歌的美妙世界,去傾聽作者的真情告白,對詩歌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 篇10

人教版小語第三冊第八單元《我是什麼》是一篇新編科普短文,它與《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一樣向學生介紹動植物知識、自然常識,進行環境教育。本文采用擬人手法,以第一人稱“我”的敍述方式,生動形象地介紹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態和對人的利弊關係。這是一篇科普文,過去我們很容易把這樣的課上成不像語文的語文課。幾個月前,在行知國小,就在這個報告廳裏,王崧舟先生就曾經作過《語文意識燭照下的語文教學之道》講座,他告訴我們,語文意識就是關注文本“怎麼寫”,“為什麼這麼寫”的意識,叮囑我們,要把語文課上出語文味來。,所以在設計教案時,我力求避免這一誤區,着力在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語文學習方面下工夫。

一、緊扣主線,理解朗讀

文章的主線是作者的寫作思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細讀課文,不難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個“變”字上,理清思路,對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圍繞“變”字進行説明介紹,先寫水的形狀變化,接着寫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裏的狀態變化。根據水的形態變化,我從變“雲”,讓學生理解雲的變化過程,讀出自己喜歡的語氣, 調動學生的興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變化,重點抓字詞,“落”“打”“飄”,這三個不同的現象,由不同的方式從天上下來,通過理解朗讀,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來,“雹子”是從天上打下來,“雪”是從天上飄下來。通過比較,學生知道了在讀“雹子”“打下來”要重點;讀“雪”“飄下來”要輕點,慢慢的;讀“雨”“落下來”不慢不快。讓學生明白,用詞的準確性。

第三段雖然短小,但是文字優美,為了能讓學生讀好,讀懂這一段,我抓住了幾個關鍵詞語進行理解,如,睡覺、散步、奔跑、跳舞、唱歌、開大會。通過擬人化的比喻,讓學生自己通過生活中的的感知,知道了池子裏的水是很平靜的,小溪裏的流的水很緩慢,江河裏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濤澎湃。教師指導朗讀,學生能體會不同狀態的水是有不同的變化的。

二、利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效益

國小生的抽象思維離不開具體形象的支撐。當學生通過讀課文理解了水是怎樣變成汽的過程後,我通過動畫演示水變成汽的過程,把複雜深奧的自然常識變得淺顯易懂,豐富了學生的直觀感性認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材料的理解和感悟。並注意引導學生憑藉聯想、想象幫助理解課文,用他們的語言去與大自然説話。

學習第一自然段時,首先抓住中心句“我會變”引導學生看課件“雲”在不同時間的變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時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紅袍”是出現朝霞和晚霞時的景象。這樣,學生很直觀的明白了雲的變化過程。從而使學生知道它們分別指的是“白雲”、“烏雲”和“紅霞”。此時,引導學生讀、想,給學生營造發揮自主性、能動性的環境和條件,進行了從語言到思維到圖像再到語言的創造性思維訓練,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 篇11

本課語言生動形象,記述條理清楚,是學生學習語言與習作的範例。本次我進行了第二課時的上課——精讀課文。我確定瞭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1、理解重點的新詞,瞭解石榴樹的枝葉、花朵以及果實的特點。通過品讀,感受作者語言文字的美。(重點説擬人修辭手法)

2、學習課文,瞭解石榴的生長過程,學習第四自然段品石榴的寫法。

3、體會文中優美的詞句,學習擬人句。

第一課時,我已經讓學生學習了生字、詞語,朗讀了課文,理清課文脈絡,並且講讀了第一自然段,理解了“馳名中外”這個詞的意思(名氣很大,國內外有名。)

第二課時,我從複習課文脈絡入手,石榴園——石榴花——石榴果——品石榴,再按照段落一步步的學習、品讀課文。

首先,閲讀第二節,瞭解枝、葉、花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詞語“抽出”“長出”“開出”“掛滿”這些詞語體會石榴樹的的生長過程:抽枝——長葉——開花——結果,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填空練習,瞭解石榴樹的生長過程。課文中有描寫石榴花“像一個個活潑的小喇叭,正鼓着勁兒在吹呢!”作者用了打比方的手法,寫出了花朵的形狀特點以及花朵開得熱鬧的特點,但是再此教學過程我省略了,也沒有着重強調比喻的修辭手法。

石榴果實從生到熟,外皮顏色發生了逐步的變化。我採用了讓學生找一找、畫一畫的方法,找出顏色變化的詞語,再點出表示先後順序的詞語,最後出示桔子成熟過程中顏色變化的圖片,讓學生們填空,進行了一次擴展訓練。

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 篇12

我讓學生想象:在科學課上,懷特森老師還會帶領大家進行什麼有意思的探索?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拓寬文本的容量,也進一步領會懷特森老師帶給學生的深遠影響。隨着文本的不斷深入,我帶領學生通過對比第一次科學課和以後的科學課同學們的不同表現,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新懷疑主義”的內涵,從而也突破了教學難點。

但這堂課留給我更多的是遺憾:學生對老師的憤怒越深、誤解越深,越能表現老師的智慧、用心良苦和獨特的教育思想,然而在課堂上這種對比還顯得不夠強烈;學生的朗讀僅僅浮在表面,層次感的體現蒼白無力,説明老師的指導方法存在很大欠缺;整篇文章洋溢着兒童情趣,然而在我的課堂上學生們的情趣卻不甚濃郁,原因是我較少站在兒童的視角去設計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中我的問題比較零散,導致問答的形式比較多,學生被我牽着鼻子疲於回答老師的問題,因此獨立思考的時間不多;最大的問題是我沒有完成教學任務,人類利用“新懷疑主義”思想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我”把新懷疑主義的思想帶到了生活中,並能勇敢地用懷特森老師老師教授的學習方法來維護自己的老師。

針對這一學習內容,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如果你是“我”,你會怎樣來維護懷特森老師呢?“不,你錯了,懷特森老師——”讓學生填充後面的內容。這個課堂小練筆,不但可以讓學生對人物有一個準確而完整的認識,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思想,把課堂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如果我在兩課時學習內容的安排上能合理一些,那麼第一課時就不會太清閒,第二課時,也就不會出現這樣的遺憾了。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將不斷反思、不斷改進、也不斷進步,讓遺憾的次數能少些,再少些。

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 篇13

教學十多年,我一向在尋找,尋找“何為一節好的思品課”。我聽課,我觀摩,我也自我探索。漸漸發現,一節好的思品課,關鍵有兩點:一、精彩的材料及設計是上好課的關鍵;二、學生有所感悟是一節好課的評價依據。

一.精彩的材料及設計是上好課的關鍵

好的開頭能迅速活躍課堂,在第一時光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引人入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彩的材料能扣緊教學主題,啟發學生,讓學生願意去想願意去講;別出心裁的課堂設計讓學生無暇分心,緊跟老師思路,暢遊知識海洋,簡單感悟生活,學會做人。

例如,我在講《自尊自信》這一課的時候,是這樣開頭的:“上課之前,我想先做個小小的調查……”這時候學生的眼睛已經睜得很大了,“願意當眾趴在地上學狗叫的同學請舉手……”我的語速很慢,講第一遍的時候學生不可思議地看着我,講第二遍的時候,已經有學生不滿:“老師,你不尊重我們……”很好,接下來我順其自然進入課程的學習。

在我講《明辨是非》這課的時候,我使用了十分有名的心理學兩難選取“海因茲偷藥的故事”,這藥到底該不該偷?發明家和海因茲到底誰對誰錯?要是你做法官,你將如何判案?兩難的選取,學生爭着舉手發表意見,是與非在辯駁中變得清晰。課上完了,學生意猶未盡。

七年級第一學期最後一個單元講的是學習,如果按照課本條條框框講下去,可能會落入俗套,這就不可能到達很好的教學效果。透過思考,我設計了個簡單的遊戲讓學生明白我們人學習的原理,以及讓學生明白“學平原區”及如何更好地走出這個區,取得成績的進步。遊戲很簡單:我準備了一張打亂了順序的數字圖,打印多份,分發給學生。每個學生人手8份。然後給學生60秒的時光,讓其將數字按照順序連接起來,從1到2,到3,到4……直到時光結束,將連到的最後一個數字圈出來,並寫到紙的空白處。重複這個程序8次。這樣,每個人就會有8個數字,將這8個數字按照先後順序標在圖表上,並將各點連成一線。最後,每個人都會得出一條“學習曲線”。遊戲做完以後,全班同學一齊討論這樣幾個問題:1、坦白説,在進行這個練習的時候,感覺怎樣樣?2、人們説:“刀越磨越快”,但是,在我們這個練習中,是這樣貌的嗎?如果不是這樣,那是怎樣樣的?能夠呈現你的曲線給大家看看。3、我們每個人的曲線都會經歷一個短暫的或不明顯的平原區,甚至是下降區,這是由於什麼引起的?類比到我們的學習,你有怎樣樣的啟發?4、請思考,我們有什麼辦法能夠突破這個學習的平原區?由於學生在之前親自把自我的學習曲線畫出來了,在討論這

些問題的時候,大家都很有感想,對“學習”這個話題想法很多,也説出了很多很有見地的話,提出了很多有實際好處的推薦。

一節好的課,其實並不需要很多花俏的東西,只要能夠實實在在地讓學生緊跟你的思路,去學習,去感悟,就已足夠。

二.學生有所感悟是一節好課的評價依據

我認為,一節課無論設計得多巧妙,材料用得多精彩,但如果學生不能夠在這個課堂中有所感悟,那麼,這就不能夠説是一節好課,甚至不能夠説它是一節合格的課。我深深認識到,學生是否有感悟,這是我們難以預料的,因而,我們教師必須要隨機應變,不能讓既成的教案束縛了我們的靈活性。

我在講《跨越障礙正確選取》這一課的時候,設計了一個這樣的情景:期末考試中,你被一道數學題難住了,眼看時光一分一秒地過去,但是你還是做不出來,這意味着你將丟失15分,前十名將與你失之交臂!這時,坐在你後面的好朋友小華遞給你一張紙條,上方寫着這道題的答案,而老師卻沒有發現,這時你會怎樣做呢?在備課的時候,我想學生就應都會做出正確的選取的,也沒有多想。誰明白,上課的時候,我連續提問了三四個學生,他們的答案都是:拿過來,參考;或者是,不接,但是會看上幾眼,找到思路。我無奈,問全班學生:“你們都這樣做嗎?”學生異口同聲:“是啊!”我差點暈倒!這可怎樣收場!還好,我腦袋靈光一閃,再問:“恩,大家的情緒我完全能夠理解!那麼,再請大家想一想,你的試卷發下來了,你的分數由原先的80分,一下子到了95分,你的情緒如何啊?”有學生立刻就説:“高興!”“哦,高興。能夠理解。僅僅是高興嗎?”這下,學生開始沉默,我請了幾個看起來有想法的學生來説説自我的想法,他們的回答基本上一致:會有一點點開心,但是,更多的是不安,因為這不是我的成績,我也擔心被其他同學,或者被老師發現。聽的學生也微微點頭,我心中竊喜。“是啊,會有一點點高興,畢竟得了高分;但是

,更多的是不安,因為做了虧心事啊。我再給大家講個故事……”然後,我又和他們講了一些逃脱法律天網的殺人犯,在經過了十幾二十年後,總會自我去自首的事例。從學生的眼神、表情,能夠看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尤其是情感、態度、加值觀目標,完成得十分好。

我的學生一向很喜歡上思品課,不是因為我每節課都能夠設計得很好,或者每節課都能找出一些新鮮搞笑的材料讓他們思考,最重要的,我想就應是他們喜歡我上課的風格,我會很坦然地在課堂上表達我的喜怒哀樂,學生喜歡一個真實的老師,因而愛屋及烏喜歡上一門課程。

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 篇14

文中既有對懷特森老師語言、動作、神態的正面描寫,也有對“我”的心理活動、懷特森老師教育效果的側面描寫。二者相互結合,懷特森老師的特點就更加鮮明突出了。

在課堂上,我給學生比較充裕的時間閲讀文本,用一個覆蓋面較廣的問題給學生的學習引路:面對懷特森老師的一系列做法,矇在鼓裏的學生們有什麼反應?為什麼有這樣的反應?然後學生自主學習,勾畫描寫“我”的心理活動及同學們表現的句子,並且批註上自己的體會。

在比較充分的朗讀和彙報交流中,水到渠成的引入到“新懷疑”主義,並讓學生明白懷特森老師的別有用心,同時在這裏體會側面描寫的寫法對刻畫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在第二件比較簡單的事例的學習中,我利用文本的留白之處,讓學生想象在兩天的時間裏“我”都做了些什麼?從而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我”是如何運用“新懷疑主義”的思想來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加深對“新懷疑主義”的認識。

大作家的小老師教學反思 篇15

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帶給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潛力,獲取科學知識,構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瞭解科學發展的歷史。但也需要明確,探究不是惟一的學習模式,在科學學習中,靈活和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1)探究是滿足兒童求知慾的重要手段,對於保護兒童珍貴的好奇心至關重要。學生能夠從中獲得巨大的滿足感、興奮感和自信心,並煥發出內在的生命活力。如果在進入學校後就宣佈禁止兒童開展探究活動,不僅僅違背兒童的天性,而且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兒童進入學校以後,不僅僅不應禁止他們探究,而且就應對他們的探究帶給支持、鼓勵和幫忙(包括適時地帶給工具,在必要的時候教給他們更有效地開展探究的過程與方法等),以引導他們最終能夠找到他們感興趣的那些現象和問題的解釋或答案。

(2)探究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重要途徑。第斯多惠就曾説過,要給予兒童真知,更要引導他們主動尋求真知。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引導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或信息,對於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學習亦具有重要好處。

(3)探究過程本身不僅僅能夠使兒童的思維受到最好的鍛鍊,有利於學生解決問題潛力的培養,而且是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培養的主要途徑。這對於兒童科學素養的全面發展十分關鍵。從中習得的科學過程與方法,對於兒童參與生活中與科學相關的問題解決與決策,是個重要的基礎(與科學知識同樣重要)。從廣泛遷移的角度來説:,學會科學推理是大大提高孩子的智慧(思考力、明智的決定潛力、批判性思維以及創造力)的最有效方法,這對於他們謀求進一步的生存與發展,,獲得生活質量的提高至關重要。

(4)由於探究過程需要探究者綜合運用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這對於增進和加深對已有知識的理解,將其融會貫通,十分關鍵。我們常常有這樣的體會:在一個新的探究情境中,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獲得了新的理解,產生出新的好處,正所謂“温故知新”。

(5)探究過程中需要學生們合作、交流和各種協調一致的嘗試,這些合作與交流的實踐和經驗,能夠幫忙兒童學習按照必須規則開展討論(而不是爭吵)的藝術,學會準確地與他人交流:向別人解釋自己的想法,傾聽別人的想法,善待批評以審視自己的觀點,獲得更正確的認識,學會相互接納、讚賞、分享、互助,等等。這種客觀開放精神的構成並非易事,要靠長久的教育才能得到。而上述這一切,是我們幾十年追求的科學與民主這一國民精神的基石。這種思維與存在方式應當從孩童時代抓起,否則就只能產生出一批批盲從、獨斷、不寬容的人,他們在理智上必然缺乏獨立性、自主性、批判性。

(6)在親歷探究過程中,學生經歷挫折與失敗、曲折與迂迴、成功與興奮,這其中的許多感受和體驗是他們理解科學的本質、理解科學精神的好處與價值的基礎。即使在有些探究中,學生走了彎路,甚至沒有找到問題的答案而不得不求助於教師直接給出解釋,但此時學生對答案的渴求正好能夠成為教師講授的一個很好的前奏和準備。而且,學生仍能夠從這一親歷過程中學到不少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