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7篇)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1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藉以表達自己紮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裏需要,就在哪裏紮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的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後一節的含義,並抓住課文中的聯繫點,就是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願聯繫起來。這就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精選17篇)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徵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因此,我從三個問句入手,以三個問句串聯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從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從第二問句“為什麼它這麼直,長得這麼大?”理解白楊“高大挺秀,不擇環境,不懼災害”的特點;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白楊的象徵意義。教學中,我把三個問句作為“突破口”,並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2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在本堂課,我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藴含着的思想感情,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

再通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討論解決兩個問題:⑴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何作用?⑵寫白楊樹的特點有何特色?我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彙報……並使學生懂得,前者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寫白楊樹並非直接描寫景物,而是通過人物説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的特點。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3

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徵意義(爸爸的心願),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於時代的不同,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願”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採用了“上鈎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繫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願,也就是白楊的象徵意義。

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國小,將來再念中學”,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帶他們到新疆去,讓他們在這裏念國小、中學、大學,將來成為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可他們卻不知道邊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

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藴,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4

小夥伴之間的淳樸友情,是作者動情描繪、潑墨最多的。為了滿足遠道來做客的“我”看社戲的渴望,小夥伴拍着胸脯“打包票”!決不吹牛!大的能把船駕得如“大白魚揹着孩子在浪花裏躥”,而“迅哥”有小的陪坐在船艙裏。多麼懂事的淳樸少年!“我”看不到翻跟頭的鐵頭老生,有雙喜善解人意的勸解;“我”有些倦了,馬上有桂生舀來水喝;歸心似箭的行船想必也是操心雖 “打包票”大人也會惦記。

特別是可愛的阿發,大家想吃羅漢豆時,他並沒有開口就表明自己的大方,而是“往來的摸了一回”,才鼓動大家:“偷我們的吧,我們的大的多呢!”坦白赤裸的真情讓人怦然心動!生活中,我們每一次的大度是否都如阿發般的由衷呢?後來雙喜的阻止不過是想到阿發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這是一羣多麼懂事體貼,善良真誠的鄉下孩子啊。他們難道不是比城裏穿名牌、賽闊氣的小新新人類更能讓我們體會到少年之美嗎?當然他們也是蠻調皮的,“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裏,什麼痕跡也沒有了。”一種偷偷做了壞事後不會被人發現的竊喜!不少學生在我談到此處時相視莞爾,課後他們寫的《童年趣事》,證明很多人都曾有過類似的經歷!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5

《化石告訴我們什麼》重點是讓學生知道什麼是化石,知道化石的成因,知道化石是進化的證據。但學生對“化石”比較陌生,我在教學中主要通過大量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將有關化石的一些基本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並通過指導學生自制印跡化石模型,使學生了解化石的形成過程,強調證據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此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的意識,自由地選擇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拓展研究,讓學生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教師只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點撥,讓學生自主地發展自己的才能。在教學中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蒐集信息,發揮他們自主探究的慾望。進行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很多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

不足之處:個別學生在製作印跡化石時合作不太好,教師的評價有時不到位。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6

本節課是學生有點拘束,所以開始上課時氣氛有點沉悶。我及時引導調整,使學生很快投入課堂。童話這種體裁比較適合七年級學生口味,學生學起來興趣濃厚,因而整堂課學生都積極發言,真正達到了讓學生在樂中學的目的。我讓學生自主學習以理清情節,合作探究以賞析人物理解寓意,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學生是課堂的主人”。

為了發散學生思維,我放了一段“皇帝悔過” 的動畫片。學生非常感興趣。我及時讓學生口頭作文:“想一想皇帝回宮後會怎麼辦?” 雖然由於時間比較緊,學生的作文不太盡人意,但聯想想象是非常豐富的,這是難能可貴的。就是在理解寓意時,我總感覺學生有些疑惑。我自己認為這是由於七年級學生社會閲歷不深,對故事背景瞭解甚少的緣故。我還覺得如果有時間讓學生表演一段皇帝回宮後的情景會更好。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7

《變色龍》體現的是人物的見風使舵,欺下媚上的醜態,所以我們應該抓住任務的心理特點進行分析。房老師做到了這一點,他引領學生通過朗讀來分析課文,分析人物性格特點。整篇文章抓住變與不變為線索,將課文的中心挖掘很深。

課文上的有聲有色,但也有不足之處,文章為什麼能把人物形象刻畫得如此栩栩如生,為什麼能讓我們感覺到人物活靈活現,在這裏應該給學生點一下,如何描寫人物,但老師似乎在這裏並沒有點明,而是一略帶過,我們學習語文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會寫。

聽了別人的課,感覺到自己的差距,感覺到自己的不足之處,感覺到應該加快步伐。以後的日子裏,我會快馬加鞭,爭取讓自己也完美起來。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8

在理解“遇險”部分,重點抓住“夜晚”“薄霧籠罩着大海”這兩句環境描寫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品析“冒着”“陰森森”“往前翹起”這些詞語使用的妙處,“冒出”説明出現的突然,“陰森森”給人一種不祥的預感,“往前翹起”説明船很大,這些詞語看似可有可無,其實是有很深含義的。語文教學就是要讓學生領悟語言的妙處。

在理解“救援”部分,重點感悟船長的語言,讓學生感情朗讀,説説從這些語言中讀出説明意思。尤其要讀好船長與機械師、大副的對話,使學生明白話中含着的意思。大家敬畏船長安靜下來,並不在於船長講話的聲音大和有沒有手槍,而是船長的語言中把大家的生命放在了第一位,把弱者放在了第一位,並給予大家足夠的信心。這正是船長偉大之處。

在理解“殉職”部分,學生提出為什麼船長不和最後一艘救生艇的人起義逃生,我想學生有這樣的想法很正常,但船長卻選擇了和輪船共存亡。我沒有正面回答學生的問題,我想也許是船長覺得自己和船共存亡才是有意義的,也許是來不及走了,也許是救生艇坐不下去了呢。其實最並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船長那種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在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覺得自己做的比較好的地方是,重視學生對重點詞語的品析,感受語言的魅力。重視讀寫結合。重視朗讀指導。重視學生概括能力的訓練。但學生的發言還是比較差的,説的內容很空洞,常常只能説幾個簡單的詞,沒有什麼系統可言。學生對詞句的理解能力很差。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9

本課是一篇略讀課文,主要反映了為人毛澤東關心人民羣眾生活疾苦,與人民羣眾心連心的高尚情操。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説了課文主要講了什麼,通過朗讀與概括很順利知道了課文的三件事情,然後又學生訓練學生根據事情給課文分段,把屬於描寫同一件事的自然段放在一起。這樣的訓練有利於學生不僅整體把握文章,而且從局部瞭解內容,鍛鍊了概括和分段的能力。

接着我讓學生先閲讀第一件事情,劃出描寫毛主席的句子,圈出最讓你感動的字詞,體會一下。學生回快找到,交流的時候發現學生很會找,很會扣。

文章細細讀來,許許多多地方都能體現毛主席的品質,學生説到“皺眉、放下、任務、請”等詞語,説毛主席關注細節,在細節上關心羣眾,我鼓勵學生:“你們也很注重閲讀,關注細節,找到很多細小的地方反映毛主席的品質。”在激勵下,他們的閲讀積極性更高,許多細小的地方都找出來,還提出了許多問題。效果比較好。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10

在音樂和聲情並茂的範讀感召下,學生張開了想象的翅膀。學生們通過想象,感悟納蘭性德的“征途”,充滿了遠離與牽掛。在與“征途”對話後,通過問題將對話切換到詞人的家鄉和故園。學生在《琵琶語》的情思中,又展開了與“故園”的對話,學生們想象並感悟着家鄉的美麗、温馨、安寧和祥和。

當然,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處:

首先是學生彙報蒐集的關於《長相思》的資料時,談到了詞的意思,我只讓個別學生回答了,沒有因勢指導,讓全體學生練習。其次是讓學生想象彙報納蘭性德家鄉温馨畫面之前,僅用了一個問句“但是,同學們,在納蘭性德的心中,在納蘭性德的記憶裏面,在他的家鄉,在他的故園,又應該是怎樣的畫面,怎樣的情景呢?”來進入學生的想象。課後回想,如果能先理解詞中的“故園無此聲”,然後再進入想象,效果會更好。

語文學科與信息技術的整合嘗試,讓我收穫了許多,取得了些許的進步,但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今後,我會針對自己的缺點,多學習,多實踐,在學科整合的路上爭取更大地進步。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11

1、本節課正式授課前的口琴教學與本課的主題沒有銜接起來。雖然口琴教學是我在每節音樂課中的常規教學環節,但作為公開課,如更好地將口琴教學融於課題主題的話將更自然。

2、以唱歌教學導入到藝術欣賞中,發揮了學生的積極性。但學生的唱歌略顯粗糙,如事先對學生的唱歌方法提出要求,並有重點地加以落實的話,唱歌這一環節將更出彩,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演唱興趣,更規範了歌唱的方法。

3、在演唱《大海啊,故鄉》過程中,教師的伴奏太隨意,尤其是最後的三拍只彈了兩拍,給人以不夠嚴謹的感覺。雖此舉只是小小的一個細節,但在訓練學生的音樂感覺中,如長此以往的話,將使學生將來對於歌曲的處理也將隨意處置,這種對待藝術的不嚴謹是不應該的,從長遠角度而言,是不利於學生的音樂發展的。

4、在聽辨德彪西《大海》的三個樂章過程中,為了發揮學生主動性,設計為學生聽音樂,再與相關的標題進行“配隊”。但在聽辨過程中,對於學生髮表的“不正確”意見,沒有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而是一貫地要求他們仔細聽再仔細聽(直至他們發表出正確的意見)。經過反思,明白其實這是在抹殺學生的創造性,抹滅他們對藝術欣賞的積極性。其實,儘管學生的意見不一定正確,甚至是不合邏輯、錯誤百出。但首先要鼓勵他們勇於表達自己的意見,表揚他們能主動地欣賞音樂,而不能粗魯地加以“糾正”,這樣只能適得其反。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12

1.利用課件進行識字教學,大大提高了識字效率。

在本節課中,我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生字,不僅提高了認讀生字的效率,交流了識記生字的方法,而且培養了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我又利用課件進行識字教學,通過帶拼音讀詞、去拼音讀詞、再讀單字等多種形式來認讀生字,大大提高了識字效率和識字興趣。

2.加強了朗讀的指導和訓練。

在本節課中,我加強了對學生朗讀的指導,每一小節我都進行了細緻的指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受來朗讀課文,並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感悟內容,理解內容,受到愛鳥護鳥的教育。此外,我還讓學生齊讀,指名讀,分節讀等形式,加強了朗讀訓練的頻率,提高了朗讀能力和興趣。

3.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兩隻鳥蛋》這一課,來源於生活,貼近生活,極大地喚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教學使學生懂得了鳥類是我們人類的朋友,培養了學生愛鳥的意識和情感,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保護之情,培養了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

但是,這次授課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例如我沒有強調識字的方法等,我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一定要發揚優點,克服缺點,力爭創建良好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13

我把這篇閲讀課文的教學重點定為:三個牧童是怎樣弄懂幸福以及理解幸福的含義。課文淺顯易懂,教學時,我沒有作過多的講解。在學生默讀全文後,要求找出重點句(智慧女兒的話)並理解這句話的含義,然後抓住文中三個孩子是怎樣尋找和認識幸福的。通過朗讀、表演、交流,感到了只有付出勞動,做對別人有用的人,才是幸福的。接着我讓學生聯繫他們平時看到的,聽到的,做過的,説説自己對幸福的看法。之後又出示了幾組不同身份的人對幸福的理解,讓孩子們體會幸福的真諦。

與此同時,我不失時機地出示了一些關於幸福的名人名言,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一方面進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積累了語言。課後要求學生回家與父母交流,然後讓他們動手寫下自己對幸福的理解。金琳寫道:“媽媽告訴我,幸福無處不在,有時,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讓人感到幸福。如:看着睡夢中孩子安祥的臉龐,媽媽會感到幸福;看着馬路上一對白髮蒼蒼的老夫妻相互攙扶,這是一種幸福;餐桌上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圍在一起吃飯,這也是一種幸福……”李倩寫道“我與爸爸在暢談中,爸爸問我:‘當你在公交車上把座位讓給大肚子阿姨時,阿姨摸着你的頭,向你表示感謝,當你教小弟弟打羽毛球時,看到小弟弟學會後那高興的樣子,你的感覺怎樣?’媽媽問我:‘當你把一首新曲子彈出優美的旋律,當你在參加社區朗誦表演取得成功時,你又是怎樣的感覺?’我明白了,原來幸福就在家人的笑臉裏,在我的努力中,在別人的讚美聲中……”在與父母的交流中,學生進一步體會到尋找幸福不一定要走很遠的路,要經歷很長時間,只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隨時伸出自己的雙手,就可以抓住幸福。

教學永遠是一項遺憾的勞動,每次課後自己總能夠從課堂中發現不足之處。如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找出重點句理解,不很妥當。如在學生了解文中三個孩子尋找和認識幸福後,再交流對幸福含義的理解,這時對課文中重點句理解就水到渠成。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14

第一課時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能讀準字音,讀通課文。初步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教第一課時,我也似乎形成了思維定勢,首先讓學生自學生字詞,自讀讀通課文。然後同桌互相當小老師檢查學生生字詞和課文的學習和掌握情況,最後我來抽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剛開始,學生積極性非常高,一個個都讀的認真,小老師也非常負責,爭着指出同桌讀音不夠標準,不夠到位的地方,簡直比我這個老師還要嚴格。可隨着這樣的小老師活動的長期開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明顯下降了。看來,當小老師已經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了,我決定換一種方式試試。

在學習《玩出了名堂》一課時,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方式,首先提出了今天我們要開展一個闖關的活動:字音關詞語關朗讀關,聽到這個新鮮的活動,學生們為之精神一振,隨即我講清了活動的要求,這個闖關活動主要還是採用同桌互助的形式,以字音關為例,凡是能讀準字音的孩子算闖關成功,可以由同桌給她畫上一顆小星星,如果有的孩子一次不能闖關成功,可以在同桌的幫助下多練習,再次讀,能讀準的,也算闖關成功。任務佈置下去,孩子們的積極性都非常高。看他們讀的搖頭晃腦的樣子,我感到一種欣慰,好久沒有看到如此積極活躍的課堂了。看來,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容易對新鮮的事物感興趣,只有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力的課堂。在以後的教學中,我還需要多鑽研,要想方設法的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15

我講李商隱《馬嵬》這一課時,我以李楊的愛情做了一個精彩的導入,引起了學生對課文的興趣,然後在讓他們細細品味,慢慢鑑賞。

先是李商隱和本詩的背景簡介,接着我讓學生齊讀並反覆吟詠了這首詩。並提出最能體現本詩感情基調的詞是什麼以及詩中幾個關鍵字詞的意思。接着讓學生整體感知整首詩的內容,然後讓學生敍述。主體部分放在賞析本首詩的表現手法的運用和主旨的分析。最後,指導懷古詠史詩的特點和常常出現的主題,讓學生了解並學習如何鑑賞懷古詠史詩,並舉出具體實例來訓練,現學現用,當堂練習,鞏固提高。

對講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引起我的關注。一讓學生回答問題,課堂上就很不安靜,許多同學都在説話,站着的同學生怕怕回答錯了,而坐着的就一直抓着李楊的愛情,聊個不停,或者就一句話都不説,把頭埋得很低。為解決他們的這一問題,我需要經常對他們進行鼓勵和表揚,讓他們積極發言。

學生主動發言,能促使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同時勇氣得以鍛鍊,這些為了自身發展的機會學生自己就這樣輕易的捨棄掉了。是什麼原因?是不知怎麼回答?還是不願意回答?或者是怕答錯了?以前和學生談心,得知以上情況都有。

課後反思得知課堂上要體現“以學生為主”,活動再豐富些。令我困惑的是,不同層次的學生,如果讓他們進行討論,所花費的時間與在討論中所獲得的價值是成正比的嗎?

但如不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我們的教育可能事倍功半;如果我們能探索出一條能讓學生自己主動學習的途徑,我們的教育將會事半功倍!

我們應該讓學生快樂的學習,不應該增加他們的精神負擔,整個課堂應該是輕鬆活躍的,不應該拘束,但是也不能沒有紀律可言,要學會欲擒故縱。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16

《落花生》一篇敍事散文,全文圍繞“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來寫,真實地記錄了作者小時候的一次家庭活動和所受到的教育。課文着重講了一家人過花生收穫節的情況,通過談論花生的好處,借物喻人,揭示了我們要學習花生不圖虛名、默默奉獻的品格。説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表達了作者不為名利,只求有益於社會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觀。在教學中,我注重了以下幾方面。

在課堂教學中,當學生明確課文圍繞"落花生"講了“種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這幾部分內容後,提出一個問題:這幾個部分內容中你最喜歡讀哪個部分,為什麼?讓學生自選內容,學習體會,學生興趣盎然,精彩紛呈。並在無拘無束的自學中個性得到了發展,而通過學生的發言,我知道多數學生喜歡讀“議花生”這一部分,而這一部分恰好又是文章的重點、難點之所在。這樣,我就從學生的興趣需要中找到了教學的突破口,從而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學習效果。

白楊教學反思總結 篇17

1.由於教學內容比較多,我用一節課去完成,顯得有點倉促,學生的思考時間不夠,所以在回答問題時就不夠主動積極,只有那些基本功比較好的學生能大膽回答及發言。最明顯的就是在:“品味精彩句段”,就是聞一多先生作為學者詩人,在搞文化學術這方面的説和做的態度,這個環節上顯得有些倉促,不少學生沒有多少時間思考,從而未能發言,這是一個缺憾。

2.課件的設計還不是很令人樂觀,總覺得只是把問題顯示出來,限制了課堂教學的生成資源的利用。比如,不少學生在“朗讀、理解主題內容”這一環節上,在很少的時間內寫出“聞一多”,語言生動形象,擲地有聲,可惜未能把學生的優秀篇章在班上展示出來,如果能有充分時間讓學生展示,我想效果就會更好。

總之,這節課上得還是不錯的,這緣於自己的充分備課,學生的充分預習,積極互動,相互配合,還有語文組和教科研等同志的通力協作,我想今後要上好每一節課都能如此重視,相信課會上得越來越好,學生的收穫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