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黃帝內經的範文精選

《黃帝內經素論》第六十六篇:天元紀大論(四)

W0302肇基、化元:1、王冰注:肇,始也。基,本也。2、張介賓注:肇,始也。基,立也。化元,造化之本原也。3、據《書.酒誥》: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地可知:肇,即創建。肇基,即創建基礎。若考慮肇基、化元中動名、動名之詞性,元當為名詞,物之...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一篇:熱論(一)

★★★★★篇名釋:本篇主論因傷寒到熱病十二日之病變,繼而闡述五臟熱病與熱病病態和相應刺法之解論,明確提出了治未病定義。通篇所論皆為傷寒類熱病,故此名篇《熱論》。SW31-D0101黃帝問曰: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

《黃帝內經素論》第四十三篇:痺論(六)

C0202伏兔:《靈樞懸解》卷三《經筋》注:膝上六寸股外高肉。C0202尻:《靈樞懸解》卷三《經筋》注:尻,尾,尾骶骨。C0203【月少】:1、《靈樞懸解》卷三《經筋》注:眇肋,季脅盡處軟肋骨。2、眇,miao3,季脅下挾背兩旁空軟處。C0205維...

《黃帝內經素論》第九篇:六節髒象論(二)

SW09——《六節藏象論篇第九》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SW09—Q0202‖≈→‖SW03—D0101→D0103‖(已遷至《生氣通天論》)‖SW09—Q0203‖≈→‖SW20—Q050...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八篇:氣穴論(四)

Q0336分肉:1、《類經》七卷七《氣穴三百六十五》注:足少陽陽輔也,重出。2、黃元御注:分肉,《新校正》:‘按《甲乙經》無分肉穴詳處,所疑是陽輔,在足外踝上。左右二穴,皆足少陽經穴也’。3、高士宗注:臍上水分穴,兩旁滑...

《黃帝內經素論》第四十篇:腹中論(五)

胃之上中下三焦與石油焦煉爐之功能對照三焦,即水谷在胃中消化後,所形成的三種狀態物質:A、上焦(氣態、水汽),指水汽和氧氣,經胃上口而出,即走上隧(上焦道);《營衞生會》LS18—Q0501句,即指衞氣之水汽態特徵。B、中焦(液...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篇:陰陽應象大論(四)

SW05—Q0208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中央生出濕氣,濕氣化生泥土,泥土滋生甘味,甘味促進生脾,脾生然後生肉,肉生然後生脾,脾臟主管口脣。Q0209其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髒為脾,在色為黃,在...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篇:陰陽應象大論(一)

★★★★★篇名釋:1、本篇前部主論陰陽之作用、分類、屬性,人體陰陽、疾病與四時及天地陰陽之對應關係,七損八益陰陽調理之法及自然之理,是為陰陽之論;2、後部主論五方所生,五氣與天地人、五味、五官、五性、五體、五政、...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篇:五味論(六)

LS63——《五味論第六十三》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D0101酸走筋:走,即跑,此取流失、消耗意,即酸味耗筋。D0101癃:《宣明五氣篇》SW23—C0102膀胱不利則為癃,不約為遺溺。即為本解。D0103洞心:1、《靈樞懸...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九篇:氣府論(三)

SW59——《氣府論篇第五十九》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SW59—C0101(五臟……各六)‖→‖SW58-Q0301‖已遷至《氣穴論》‖SW59—C0301(分之所在穴空)‖→‖SW59-C1301‖...

《黃帝內經素論》第六十五篇:標本病傳論(三)

‖SW03—D0116‖→‖SW19—D1902‖→‖SW65‖SW03-D0116【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併,良醫弗為。】所以發病久了,就會病傳、轉化,上下不能並治,良醫無能為力。D1903然其卒發者,不必治於傳;或其傳、化有不以...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四篇:論痛(一)

★★★★★篇名釋:1、前部以匠人伐削樹木比類,主論病之五變(風厥、消癉、寒熱、留痺、積聚)與人體體質之關係、病形與陰陽之關係;2、後部主論忍痛、不忍痛、耐毒與人體體質之關係,不同膚色、不同體質對四時之風的耐受關...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三(下)

‖LS17—Q0108‖→‖LS10—D0417‖→‖SW57‖LS17─Q0108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盛而血者,疾誅之;盛者,瀉之;【虛者,飲藥以補之】。經脈為徑向,橫向分支為絡脈,絡脈之分支為孫脈。脈盛而有...

《黃帝內經素論》第四十五篇:厥論(四)

SW45——《厥論篇第四十五》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D0101厥之寒、熱:1、《內經注評》注:作為病名有以下幾種涵義:1、指手足厥冷;2、指突然昏僕不省人事,移時甦醒或厥而不醒;3、卒發暴急之病氣血逆亂。2、...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八篇:氣穴論(二)

‖LS51—D0101→Q0112‖→‖SW58—Q0342‖LS51—D0101黃帝問於岐伯曰:願聞五臟之腧出於背者。黃帝請教岐伯説:我想聽聽五臟在背部之腧穴。Q0101岐伯曰:岐伯説:Q01011【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篇:刺要論(二)

‖LS01—D0201→Q0201、Q0206→Q0216‖→‖LS05—Q0125‖→‖SW50‖LS01—D0201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黃帝説:我想聽聽五臟六腑脈氣所出之處。Q0201岐伯曰:五臟五【輸】,五...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一篇:熱論(二)

‖SW32—C0101→C0123‖→‖SW31—Q0301‖SW32—C0101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卧、身熱,【熱爭】,則狂言而及驚、脅滿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三篇:刺志論(七)

LS05——《根結第五》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LS05—D0201→Q0306‖→‖LS38—Q0901‖→‖SW53‖遷移説明:1、原篇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宜遷出;2、《素問懸解》卷四置於《逆順肥瘦...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八篇:氣穴論(一)

★★★★★篇名釋:本篇主論全身365氣穴之分佈、五臟背俞穴及背俞之定位及灸刺之度;闡述了寒熱兩邪對孫絡、溪谷之影響;重申了人體三百六十五氣穴、孫絡三百六十五穴會,均應三百六十五天之天人合一之道。因通篇主論全身...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篇:五味論(二)

‖SW22─Q0224‖→‖SW22—Q0222‖→‖LS63‖SW22—Q0224此五者,有辛、酸、甘、苦、鹹,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緩、或急、或堅、或耎。四時、五臟病,隨五味所宜也。這五味,有辛味、酸味、甘味、苦味、...

《黃帝內經素論》第六十三篇:繆刺論(一)

★★★★★篇名釋:1、本篇前部主論絡脈發病機理、繆刺法定義、繆刺法與巨刺法區別、邪客於五經(手少陽、手陽明、足少陰、足少陽、足太陽)之絡脈發病病態、繆刺之法及相關治法;2、後部特別對耳聾、齒齲、齒脣寒痛、屍...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十一篇:熱論(六)

LS23——《熱病第二十三》自然巡航之遷斷校註釋譯説明‖LS23─C0301→C1801‖→‖LS21—C1201‖→‖SW31‖遷移説明:1、原篇《熱病》無問無答,非獨立論文,湊篇之簡,宜遷出;2、《太素》置於卷...

《黃帝內經素論》第三篇:生氣通天論(十)

S0601黮黮然:1、姚春鵬譯:形容面色陰沉的樣子。2、《靈樞懸解》卷七《通天》注:黮黮,色黑而不明也。3、黮,dan3,黑色。黮黮然,即面色暗淡。S0601念然下意:1、《靈樞懸解》卷七《通天》注:念然下意,意下而心深也。2、表面上故作...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七篇:經絡論之一(下)

D0210是動,則病嗌幹、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再倍於人迎;虛者,寸口反...

《黃帝內經素論》第五十篇:刺要論(五)

‖LS02—D0101→Q0117‖→‖SW50‖LS02—D0101黃帝問於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輸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溜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