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班牙事件解讀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

對華人一向友好的西班牙人,竟然放火燒了中國鞋商的貨物。“9.16”燒鞋事件和“9·23”大遊行,使全世界為之一驚。

從西班牙事件解讀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

事發地埃爾切,距馬德里約420公里,是西班牙巴倫西亞自治區第三大城市。這座人口只有20萬的小城,素有“歐洲鞋都”的美譽。製鞋業是埃爾切的傳統支柱產業,並使該城一度成為西班牙國內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之一。但是現在,“鞋都”的光芒已經黯淡下來。當地一部分規模小、技術落後的鞋廠因缺乏競爭力而紛紛倒閉。2002年,埃爾切有12家鞋廠破產。去年增加到14個,今年頭7個月已猛增到26個,共造成1000多名工人失業。一些當地人認為,是中國鞋的大量湧入才擠掉了他們的飯碗。去年一年,西班牙從中國進口鞋子近6200萬雙,佔進口總量的47%,價值2.2億歐元。2002年,中國的鞋類產品開始零星進入埃爾切。由於市場行情看好,從去年開始,旅居西班牙的華僑華人大量從中國進口便宜的鞋類產品,並在埃爾切的卡魯斯工業區開設製鞋工廠和倉庫式批發零售商店。埃爾切已成為温州鞋子進入西班牙乃至歐洲市場的中轉站之一。卡魯斯工業區內的中國鞋城現有66家鞋店,每家店每年銷售的鞋子在30-60個集裝箱之間。一些經營比較好的店面,一年的銷售量高達200—300個集裝箱,每個集裝箱價值8萬歐元左右。

到底是什麼原因引發了此次焚鞋事件?“這些毫無風度的言行,並不是什麼西班牙反華情緒所致。”正在西班牙做訪問學者的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胡真才一針見血地指出,“經濟因素才是問題的根本所在。”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鞋批發商也透漏一個數字:“一雙不錯的中國鞋用輪船裝運到西班牙後只賣5歐元,而西班牙生產的鞋最低價也要8歐元。3歐元的。差價,讓中國鞋在西班牙市場贏得了巨大的優勢。

其實,“埃爾切事件”並非偶然。隨着經濟全球化,中國的各類商品已迅速進入世界各地的市場,各國保護地方工業,圍剿“中國製造”的事件時有發生。“埃爾切事件”只是個別的極端表現而已。在意大利羅馬,市中心維多里奧廣場附近正在形成新的唐人街,僅華人商店就有600多家。很多當地人對此頗有微辭,羅馬市政府也明令限制華商發展。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温州東藝鞋業等中國鞋商在俄羅斯遭查扣,損失約3億元。2004年1月,尼日利亞政府發佈“禁止進口商品名單”,造成温州鞋損失至少數千萬元。2004年2月,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場華商貨物被查抄,包括温州鞋商在內的中國商人損失約3000萬美元。在北非摩洛哥,當中國批發商在港口城市卡薩布蘭卡開設商店後,引起一陣“恐慌”。今年9月,一份當地日報以“小心!中國人登陸!”大字標題指出,為數約1200的中國商人移居至摩洛哥主要城市,儘管會為當地經濟帶來活力,但也有商人擔心華商會破壞卡薩布蘭卡的經濟及就業市場,帶來不公平和違反競爭原則的做法。

對於“中國製造”在海外屢屢遭遇民間壁壘的現象,在上海市流通經濟研究所所長汪亮看來,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全球化可以通過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配置,達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理性目標。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低廉,是目前中國產品最顯著的競爭優勢。埃爾切中國鞋城的鞋子成本,自然大大低於當地生產的鞋類產品。這是西班牙在全球化過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價。當然,這種代價是由西班牙的弱勢行業在承受。

對於中國,在加入wto後也同樣面臨着國外商品低價湧進的情況,中國國內的中小企業面臨的情況很可能就像西班牙的鞋子製造商,它們一方面面臨着國外低價產品的衝擊,另一方面又面臨着國外市場的壁壘,怎樣有效的抵制外國商品的衝擊又打開國外的市場是擺在中小企業面前的一個難題?

一、中小企業面臨的處境

1) 國內企業競爭無序,法律觀念淡薄。企業競爭觀念陳舊,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缺乏競爭,這深深地影響着企業人士,一旦面臨競爭,則一味地競相降價,而很少考慮產品的功能、質量、服務等因素。出口產品量越大,競爭越激烈,價格也一路直下。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80%的商品種類的生產成本高於國際市場平均價格,而出口價卻多為國際市場價格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這一點或許可以從我國國內市場上“自相殘殺”的情形略見一斑。

2) 企業法律意識不強。這首先表現在企業開拓市場時盲目行事,或草率開展,而缺乏對相應市場特別是對產品出口目的地所在國的法律環境的充分考察。其次,一旦產品被訴,要麼窮嚷冤枉,要麼“找政府找領導”,總之“人家的衙門”我“惹不起躲得起”。事實上,我國企業能做到依法經營、依法決策,面對反傾銷調查積極應訴的可謂鳳毛麟角。

3) 政府有關部門領導、引導失策。長期以來我國企業領導部門單方面鼓勵和獎勵企業出口創匯而忽視其實際積效,從而導致企業重眼前利益輕長遠打算,重出口數量輕出口質量。遇上“屬下”企業國外被訴束手無策,或敷衍了事。殊不知,當前情況下我國企業自主性不足而依賴性有餘,況且實力不強,倘若有關政府部門疏於引導、引導乏力甚至引導不當,其後果可想而知。

4) 外國反傾銷調查機構採取歧視性政策。外國對我國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過程中的不公平和歧視性做法最明顯的圍繞在“非市場經濟”問題上。世界銀行報告已經指出,中國由市場定價的產品已達90%,故此,本無“非市場經濟國家”之擾。然而,歐美等一些國家無視這一事實,長期將我國當作“非市場經濟國家”看待。

5) 法律保護和救濟措施的不足和缺乏片面“助長”了外國對我國的反傾銷指控。由於我國長時間沒有反傾銷法,外國產品在我國進行大肆傾銷的行為,既不擔心其產品遭反傾銷調查,也不擔心成為報復性反傾銷措施的承擔者。

6) 在外企競爭壓力加劇之外,當前我國本土中小企業還面臨自身內部缺陷的挑戰。產權制度不盡合理,產品結構嚴重雷同、低水平重複建設、技術含量低、產品檔次低、缺少科學的經營戰略等結構性問題,嚴重製約了中小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7) 中國加人wto之後,要在規定的期限內盡到一些義務;一是削減關税,這將使中國許多產業直接面臨內外產品的競爭。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規模小.利潤率很低,迴旋餘地很小。關税保護的屏障一旦撤消,將受到一定的衝擊。二是逐步取消非關税壁壘,將大大弱化關税之外的其他保護措施的作用。三是取消被禁止的出口補貼。四是開放服務業(如銀行、保險、運輸、建築、旅遊、通訊、法律、會計、諮詢、商業批發、零售等行業),放寬外資進入政策,增加貿易政策的透明度等。

二、中小企業的機遇與對策

a、國際方面

中國加人wto意味者我國將真正成為世界經濟體系的參與者。這必將對我國的經濟、社會等各個方面,帶來十分深刻的影響;從有利的方由看,根據中國“人世”談判的原則,加入wto之後,中國可以享受到許多權利:一是享有多邊的、無條件的和穩定的最惠國待遇,這將使中國產品在更大範圍內享受有利的競爭條件,有利於擴大出口;二是在更大範圍內享有“普遍優惠創” (一些發達國家對發展中國家出口的製成品和半製成品給予的單方面減免關税的特殊優惠待遇),可以促進出口,提高出口效益;三是允分利用爭端解決機制,比較公平地解決貿易爭端,維護中國的貿易利益;四是在多邊貿易體制中參與制定有關規則,保護我國的利益。此外,加人wto之後,還可以利用wto的基本原則,享有采取例外與保護措施的權利。

wto等國際貿易與國際經濟組織對中小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場所和舞台。但是.中小企業能否在國際貿易與國際分工中爭得一席之地,關鍵仍靠中小企業產品的差異性程度、產品質量與服務組成的核心競爭力。一個總體規摸不大的中小企業,可以在某—個產品方面做好、做精,成為某一種產品、某一種配件或特有服務的最大廠商。在全球化思維、信息化技術的幫助下.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國際營銷網絡獲取信息、經銷產品、提供服務。只要把自己最擅長的項目做好,就可以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佔有自己的生存空間。處在知識經濟時代的中小企業,出路與對策就是順應時代潮流,積極加入國際合作網絡,成為其中的一員,通過信息網絡在更大的範圍內尋找資金、技術、市場、人才、合作伙伴,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在世界經濟競爭的大格局中立於不敗之地。

b、國內方面

從國內環境來説,中小企業的發展也面臨了巨大的機遇,具體表現在:

一、中國中小企業的准入領域將會進一步拓展。中國政府正在推進的經濟改革,將在市場準入方面對中小企業實行更大範圍的放寬。

二、中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為中小企業創造了發展的條件。目前,西部地區國有企業特別是大中型企業比重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中小企業比重遠遠低於東部地區。這對於在西部地區創辦新的中小企業和現有的中小企業進軍西部,都是一個難得的歷史機遇。

三、中國政府擴大內需的經濟政策,也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了機遇。中國擴大內需,立足於國內市場的經濟安全政策,有利於中小企業的更大發展。

三、總結

西班牙燒鞋事件給中國在西班牙的鞋商造成了重大的損失,同時也給即將或已經溶入國際市場的中小企業敲響了警鐘,在國際市場上利用wto的規則同外國的企業進行競爭已經成為我過對外貿易的中小企業的必修課。我國中小企業應抓住國際國內的機遇,大力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儘快熟悉國際市場上的遊戲規則,充分利用對自己有利的政策保護自身的利益,在國際貿易中佔領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