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期刊現狀及文摘類刊物前景分析

隨着媒體集團的不斷建立,加入wto後不斷變化的發展環境。中國新聞業日趨激烈。據瞭解,我國目前為止擁有2000多種報紙,上萬種期刊。據手頭的十幾份期刊分析文章盤點2002年的期刊特別是文摘類期刊市場,筆者總結出如下現象:

國內期刊現狀及文摘類刊物前景分析

(1)停刊、修刊、終刊正是2002年最為普遍的現象,從中華讀書報上獲得消息,2001年1月,30餘種新期刊面世,這種平均一天一刊的速度引起了業內人士的普遍關注;同時,1月的全國期刊訂貨會也盛況空前。於是有人預言:2001年將成為“期刊年”。然而,在2002年11、12月份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均有雜誌在報紙或期刊上宣佈了自己停、休、終的現象,去年以來,湖北省出版的5種文摘期刊或文叢分別是《特別關注》、《大家參考》、《休閒文摘》、《讀書文摘》、《民族文匯》,其初期市場反響均不錯,有的在當時甚至已具有相當規模。但訖今為止,真正發展起來的僅僅一家。市場上有贏家也有輸家,輸家多,贏家少。説明文摘類刊物競爭已趨向白熱化,同時也説明“只有滯銷的期刊,沒有萎縮的市場”。

(2)文摘雜誌更加主題化、專門化,如《財經文摘》、《財智文摘》〈父母〉〈孩子〉;《父母》、《孩子》定位於撫育和幼教,《理財週刊》定位於中產階級的各種理財問題資料越來越新,選材也越來越寬泛。據北京零點公司在2002年6月初在北京等地的調查,《演講與口才》、《電腦愛好者》和《集郵》。在“最喜愛的期刊”調查中,《演講與口才》佔了3%的比例、《電腦愛好者》佔了2%的比例,《集郵》佔了1%的比例。據瞭解,這些雜誌的發行量能保持一般水平。讀者羣細分,一方面能擁有較為穩定的讀者羣,為基本發行量打出基礎;另一方面讀者羣受到限制,難有更大的拓展空間。

(3)發行量過百萬的期刊,39%為教育類雜誌,綜合類雜誌和政經類雜誌分別佔35%和26%,截止到2001年1月10,世紀華文通過對已知大發行量期刊的電話調查結果顯示,2001年發行量過百萬冊的期刊如下(僅供參考): 1、 《讀者》(含鄉村版)半月刊(月髮量)500萬冊; 2、 《半月談》(含時事資料手冊)半月刊(期髮量)450萬冊; 3、 《知音 》半月刊(月髮量)423萬冊; 4、 《故事會》月刊372萬冊; 5、 《時事報告》月刊370萬冊; 6、 《家庭》半月刊(月髮量)305萬冊; 7、 《第二課堂》 半月刊(月髮量)280萬冊; 8、 《青年文摘 》 半月刊(月髮量)213萬冊; 9、 《家庭醫生》 半月刊(月髮量)192萬冊; 10、《小學生時代》 月刊160萬冊; 11、《國小生天地》 半月刊(月髮量)160萬冊; 12、《國小生導讀》 月刊145萬冊; 13、《當代國小生》 半月刊(月髮量)159萬冊 14、《支部生活》 月刊144萬冊; 15、《少先隊員》 半月刊(月髮量)143萬冊 16、《中學生天地》 月刊106萬冊; 17、《中國税務》 月刊131萬冊; 18、《共產黨員》 月刊130萬冊; 19、《人之初 》 月刊113萬冊; 20、《農民文摘》 月刊106萬冊; 21、《黨的生活》 月刊105萬冊; 22、《中學生必讀》 月刊102萬冊; 23、《求是》半月刊(期髮量)101萬冊。

上述刊物中,除少數雜誌是行政力量強制訂閲外,其餘都是自費訂閲。數據顯示, 雜誌比較適合一定文化層次和對某一行業有特殊需求的讀者閲讀,弄清楚雜誌的讀者羣很重要。

(4)年輕人最愛買期刊。《中國書報刊博覽》雜誌在2001年10月20日至11月20日期間搞了一次2001年全國公眾最喜愛的期刊品牌有獎調查活動,此次調查表明,最愛買期刊的人以年輕人(21歲至40歲)居多,佔了75%。在此次調查中,最愛買期刊的是21歲至30歲的年輕人(54%),其次是31歲至40歲的(21%),41歲至50歲的佔了9%,50歲以上的也佔了9%,而20歲以下的僅佔了7%。

21歲至40歲的這部分人羣佔了絕大部分(75%),這個數字對期刊界來説至少説明了消費人羣的成熟性。21歲至40歲的這羣人有一定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慾望,他們對事物的關注比其他人都強。他們關注的是時事政治、專業技術、生活休閒,而老年人關注更多的是健康、法制等,低齡人羣關注更多的是與學習有關的。

該調查還顯示,愛看雜誌的讀者,97%的人是自費訂閲。其中在報刊亭零買的佔了38%。而期刊如何把這部分人羣牢牢地抓住,的確是需要動一番腦筋的。調查顯示,購買期刊的人當中男性佔了一大半,達到了71%,女性僅佔29%。從這個比例當中可以看出男性對精神產品的需求程度。男人都關心些什麼?從這兒也許能找到答案。男性關心的是時事政治、專業技術、文摘,而女性大多關心的是時尚、服裝服飾、休閒娛樂等。

(5)“文學類”難以聚眾。 曾經被認為是高不可攀的文學期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去年和今年訂數滑坡,生存艱難。為了生存,也為了文學的繁榮,文學期刊紛紛想方設法,更新面目,於是改版、改刊之潮日盛。此舉説順應時代與社會時尚也罷,説面向大眾讀者也罷,説拓寬文學外延、擴充文學內涵也罷,總之,文學期刊紛紛穿上了“流行時裝”,而且這似乎也成為文學期刊在新世紀裏發展的一個趨勢。

《中國書報刊博覽》在2001年調查發現,文學期刊在“最喜愛的期刊”調查中排到了第20名以後,《小小説選刊》排在了第20位,《十月》排在了第24位,《小説選刊》排在了第32位,《散文》和《中篇小説選刊》分別排在了第38位、39位,《當代》排在了第72位。專家分析,文學類雜誌人氣不旺,與其“陽春白雪”的定位有關。畢竟中國擁有大專文憑的人員不超過10%,難以與其閲讀者習慣接軌。相反,“低俗”的故事會、知音、家庭成績不俗。家庭雜誌社還建立了中國第一個期刊集團。

(6)情感類雜誌飽賺眼淚和贏得市場。比如家庭和知音。家庭類期刊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人們對它們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中國書報刊博覽》雜誌調查顯示,家庭類期刊在讀者“最喜愛的期刊”調查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排在前幾位的有《家庭》(5%)、《家庭醫生》(4%)、《知音》(3%)、《女友》(2%)、《上海服飾》(1%)、《人之初》等。在“每期必讀期刊”調查中,排在前幾位的有《家庭》(5%)、《知音》(4%)、《家庭醫生》(4%)、等。

家庭類期刊之所以這麼受關注,筆者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它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二是它的內容品位一直隨着讀者的口味在變。為了更好地適應市場,家庭類期刊都在琢磨着把刊期縮短,以贏得更有效的市場。而知音在自身發展的基礎上,還拓展了發展空間,知音其它子刊載的文章也是以感性敍述為主,聽説發行效果不錯。相反,我們認為比較好的中國新聞週刊等時政刊物難以發展起來,主要原因可能是脱離了老百姓生活,走了只有教授和研究人員才看得懂的上層路線。通俗刊物辦得好不好,我認為大學以上的讀者沒有發言權。高中文化水平左右的讀者最有發言權。因為他們代表中國的“大多數”,代表中國的市場空間。

(7)時尚類雜誌發展相對緩慢,北京零點公司近日在北京調查顯示:《瑞麗》《時尚》《希望》《女友》《世界時裝之苑》五家期刊進入前20名,也代表了時尚類期刊的流行趨勢。但其價格不菲令許多普通讀者望而卻步。《國中生天地》的吳樂平總編在《光明日報》 2002年10月25日的光明日報發表“期刊還有市場機會嗎”文章認為“相對於報紙而言,目前市場上期刊的價位仍然偏高,這不利於期刊的消費,期刊內容好,同時價格再降低一些,相信讀者會更加踴躍地購買,無論哪種期刊在價格策略上,如果大膽走低價路線,市場將會出現全新的景象。”這個看法是符合中國目前人們生活水平較低的基本國情的。 (2003年3月10日的人民日報刊文,我國人平均年收入在900美元左右,預計到2020年才達到3000美元,而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美國人均年收入達到30000?100000美元的人士佔本國人口的80%)

中國文摘類刊物前景分析

在世界期刊的主要門類劃分中,是沒有文摘期刊這一項的,但它卻實實在在地影響了人們的閲讀,進而影響了期刊界,讓人側目並更多的去關注它,去為它尋根溯源。文摘期刊的濫觴,可追溯到17世紀的法國,那時就有《科學家週刊》設有文摘專欄。進入18世紀初,霍夫曼創辦了最早的文摘期刊《建設》。到了19世紀的後期,英國人喬治?紐恩斯創辦了綜合性文摘雜誌《趣聞》,成為這一時期的里程碑。該雜誌面向大眾,採取低價策略,一上市便取得很大的商業性成功。

1922年,美國人德韋特?華萊士和里拉?安切森?華萊士夫婦倆創辦的《讀者文摘》。它是一種以縮編的方式翻印選自其他刊物文章的袖珍型雜誌。《讀者文摘》的宗旨是:經過其縮編的文章要具有三性,即適用性、建設性和持久的趣味性。《讀者文摘》在20世紀80年代一度成為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雜誌,擁有全世界1億多讀者。

世界成功文摘期刊以美國讀者文摘為始,一直到今天還有令全球矚目的成績。美讀者文摘的久盛不shuan,標誌着文摘市場還會有市場可循。

在我國,文摘報刊事業亦蒸蒸日上,北京慧聰媒體研究中心於2001年7月以北京為樣點對該市報攤的銷售狀況和零購讀者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取得了大量有價值的數據。根據對報刊零購者最喜愛期刊的調查,提及率最高的前10位期刊依次是讀者、青年文摘、知音、家庭、當代歌壇、女友、時尚、故事會、證券週刊和瑞麗服飾美容。其中,讀者口碑最好,聲望最高,其提及率是第二名青年文摘的2倍。讀者提及率是期刊社會聲望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它既反映了人們對一份期刊在情感上的認可,同時也反映其適應社會需要的程度以及性價比。在期刊的讀者提及率排名中,排在最前的是兩份文摘類期刊,這兩份期刊較好地保持了質量精良、品位雅俗共賞的優良傳統,致使其在期刊市場上能長盛不衰,其良好的銷售業績主要是依賴於人們多年來對其在情感上的認可。提及率較高的第二類期刊是文化綜合類和家庭類,這一類期刊的優勢在於內容通俗易懂、貼近生活、娛樂性和實用性較強。時尚類期刊排在第三等級,其佼佼者是女友、時尚和瑞麗服飾美容,這一類期刊製作精美,時代感強,內容新穎,但由於價格較高,令廣大工薪階層望而卻步。 專家在分析調查結果時説“文摘類報刊到目前為止仍是陽光產業,本身的擇優棄劣特點決定其良好的發展前途。”筆者分析,文摘類刊物力圖使讀者通過最簡便的手段、最快捷的方式掌握最需要的信息。有人打了一個貼切的比喻,如果説報紙是在做粗糧的話,那麼期刊就是在做細糧,而文摘類期刊則是細中之細,十分形象地概括了文摘類期刊的優勢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黨員文摘》和《農民文摘》,黨員文摘系全國唯一公開發行的文摘類黨員個人讀物,創刊10多年來,堅持和發展了“黨性鮮明,可讀性強”的特色和“博採眾長、多姿多彩、格調高雅、寓教於樂”的辦刊方針,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於一體,受到廣大黨內外讀者的喜愛和好評。《黨員文摘》1994年以來,連續三屆被評為“全國讀者最喜愛的文摘雜誌”;《農民文摘》是國內第一份面向廣大農民和農村基層幹部的文摘類月刊,全國發行量惟一超百萬份的農村期刊;榮獲"首屆國家期刊獎"和"首屆、第二屆百種重點社科期刊";連續17年長盛不衰的農民刊物。《農民文摘》- 宣傳政策法律 介紹致富項目 關注社會文化 集納百科知識 的一份下里巴人的刊物。卻在國際傳媒界產生巨大影響。看來,找準讀者羣,做雜誌摒棄個人好惡,以市場為基本出發點,做貼近人們日常生活的新聞還是大受歡迎。

我國現有文摘期刊400種左右。文摘期刊包括一般性文摘期刊,如《讀者》、《海外文摘》、《青年博覽》、《東西南北》等,專門性文摘期刊,如《海洋文摘》、《塗料文摘》、《鐵道文摘》、《中國地質文摘》等。在去年的期刊展上推出的“中國期刊方陣”,入圍期刊中有20多種是文摘期刊。進入雙高(高知名度、高學術水平)的社會科學類25種期刊中,就有4種是文摘期刊,它們是《新華文摘》、《讀者》、《青年文摘》和《農民文摘》。進入雙獎(首屆國家期刊獎,首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期刊的有《海外文摘》和《海外星雲》。獲雙百(第一和第二屆百種重點社科期刊)的有《黨員文摘》、《青年博覽》、《微型小説選刊》、《世界博覽》、《小小説選刊》、《小説選刊》等,獲雙效(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期刊的就更多了,如:《讀報參考》、《少年博覽》、《散文選刊》、《幼教博覽》、《體育博覽》、《政工研究文摘》、《法制博覽》、《中外婦女文摘》、《雜文選刊》、《東西南北》等等。文摘期刊在整個期刊百花園裏的生命力由此可見一斑。

《讀者》雜誌是現在國內知名度較高,並被讀者所津津樂道的綜合性文摘期刊之一。它創刊於1981年4月,由甘肅人民出版社主辦。20世紀90年代在發行上有了一個新的突破,曾被媒體稱之為“《讀者》現象”。《讀者》雜誌自1988年起開始進入我國期刊發行量前十名之列,十多年來一直保持較好的發行成績,名列國內期刊發行量前茅。特別是近幾年來,《讀者》雜誌又創辦了《讀者》(鄉村版)、《讀者欣賞》等姊妹刊物,擴大了讀者層面,也擴張了刊社的整體規模,並在內容與廣告的結合上用心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青年文摘》是由中國青年出版社主辦的一本綜合性文摘雜誌。與《讀者》雜誌一樣,都以青年為主要的讀者對象,但二者又有着本質的差別。《讀者》雜誌是以真、善、美的感情去感染讀者,更多的關注人的內心世界,而《青年文摘》則用一些當代青年人所關心和關注的東西為內容去吸引讀者。兩者各有側重點不同,應該説是各有千秋。但不可否認的是,青年文摘也是辦得相當成功的。

《海外文摘》與《海外星雲》都以海外的報刊為刊登內容。兩者相比之下,《海外文摘》的文化藝術內涵稍重一些,《海外星雲》則更注重經貿信息和實用價值。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海外星雲》推出《本期話題》,每期幾篇主打文章,注重“眼球經濟”和市場開拓,關注社會熱點,得到了廣大的讀者歡迎。《海外文摘》也在刊物上增加了首發首譯的文章內容,並不是純粹的選摘。這兩家的做法似乎也預示了文摘期刊的某種趨勢。這兩家雜誌社還各自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在增加經濟收入和提高整體實力的同時,也擴大了刊物的知名度。

由新華社主辦的《資料卡片雜誌》和哈爾濱市委《學理論》雜誌社主辦的《知識文庫》這兩本刊物,它們同屬資料性刊物。《資料卡片雜誌》是以卡片形式排版,並按主題分類的各種資料彙集而成,方便人們裁剪和粘貼,《知識文庫》則把大量的知識信息量壓縮在小的文章篇幅中,使之成為一個高密度的知識集中點。

還有一類雜誌,屬於準文摘型的,如《書摘》、《中外書摘》、《暢銷書摘》等,都是以已經出版的各種圖書作為其選題的內容來源,介紹新書,選摘精彩片段。給愛書且好讀書但缺少時間讀書的朋友解了燃眉之急,是買書人又一個不錯的選擇。

就目前情況看來,文摘報市場有可為,特別關注的代琦、 王普發表文章認為:中國期刊市場連續10年刊物年總銷量為28億冊,人均2冊左右,這個數字較之於西方發達國家還是相當低的,人均雜誌佔有量僅相當於他們的1/6左右。這就説明,期刊市場再拓展空間很大。另外,隨着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一些過去靠行政手段發行的書刊雜誌隨着行政手段的逐步弱化,將有一個重新整合發行對象的過程,這也為文摘類刊物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機遇。兩位的觀點筆者表示認可。

筆者也在人大複印資料上得到一個數據,我國雜誌數量是美國的1/100,在美國辦雜誌有錢有創意就行。只需要申請一個國際刊號(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簡稱issn)即可。申請可以在網上進行,而且是免費的。與此同時,你去註冊一個商業公司,執照一般3天可以拿到。有刊號,就可以出版雜誌,有商業執照,就可以經營雜誌。在中國,根據有關規定,新辦雜誌必須具備5個條件:

辦刊目的必須符合憲法要求,服務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建設;

雜誌必須有主管部門(在中央為省部級,在地方為廳局級),有清楚的內容範圍和編輯方針;

雜誌必須有主辦單位,具體負責雜誌工作

雜誌必須有充足的編輯人員,主編必須符合政府的有關規定條件;

雜誌必須有充足的資金,固定的辦公場所,經國家許可的印刷廠。

需要提出的是,這些規定只是一般性的前提條件。即使符合全部條件,也未必能獲得雜誌“準生證”。這有國家總量控制的原因,有不定期治理整頓的原因,受政策影響很大。從宏觀看,中國雜誌業儘管改革開放後成就很大,但多是單兵作戰,不成規模。從微觀看,從人才,從運行機制,從管理水平,也處在較低一個層面。雜誌的地位和電視、報紙比有很大距離,領導多關注電視、報紙是正常的(有為才能有位),但這不等於雜誌的發展沒有未來。相反,這正説明中國雜誌業有很大發展潛力,當然這也表明文摘類刊物亦有大的發展空間。

什麼樣的文摘刊物能緊緊抓住讀者的心

對於這個問題,我要回答的很簡單:只有人性的東西才可以征服人心。一本雜誌如果定位模糊,還沒有弄清讀者羣之前,“人性化”首先就是這本雜誌的基本定位。首先談談“以人為本”的讀者。

《讀者》正式創刊是1981年4月,那時不叫《讀者》而叫《讀者文摘》,甘肅人民出版社的胡亞權和鄭元緒兩個人受命商量辦一份文摘類的雜誌,就取名叫《讀者文摘》。二十多年後,讀者成了中國乃至世界的一個響亮品牌。在由師永剛執筆的《讀者時代》一書為《讀者》二十年寫下的傳記中可以瞭解到,《讀者文摘》創刊之初就確定下來“真、善、美”主義,獲得了成功,彭長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人性與雜誌的關係時説:人性是人類的一種終極的基本道德點,只有人性的東西才可以征服人心。在所有的觀點與想法當中,我們推崇的唯一主題還是“真、善、美”。“真、善、美”不是説教,即使在一個物慾橫流的社會裏面,人還是應該有所敬畏,為未知的東西,為自身。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説過一句話:人最敬畏的還是天上的星空和內心崇高的道德準則。當一個人的內心出現矛盾的時候,什麼可以讓他平靜?我想還是道德感,以教育和文化的形式保存下來的文章,依然是這些看起來保守的東西,在拯救,在平衡着我們的內心,缺乏道德感,最終傷害的也還是我們自己。一個真正閃爍人性光芒的雜誌,不可能不被讀者接受。

《讀者文摘》上刊載過一篇文章《一碗清湯蕎麥麪》,講母子三人還債的故事,我當時是含着淚讀完的。《鳳凰衞視》的主持人許戈輝在採訪你時也提到過這篇文章,她説她也是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看來這篇文章確實感動過許多人。後還被收入中學課本。

彭長城説,我是在編稿時發現這篇翻譯文章的,這篇由一個叫鈴木立夫的作家寫的文章,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開在北海道的一家夫妻麪館來了母子三人,她們要攢錢還清丈夫撞人而欠下的賠償金。老闆娘熱情地施捨給他們一碗清湯蕎麥麪。店主夫妻對他們非常熱情、尊重,每年的除夕都會為他們留下一碗清湯蕎麥麪,連續14年。14年後,這家人再次來到北海道,每人要了一碗清湯蕎麥麪。那位母親告訴老闆,是這碗麪支持他們一直生活了下來,現在他們已還清了債務,並且挺過了生活中最艱難的一段時光。

彭長城説當時他是幾乎流着眼淚編完這篇稿子,鄭元緒(可能是讀者總編輯)批語讓所有的編輯傳看這篇稿子,編輯部的人都有些淚眼朦朧。這篇文章發表後,所引發的反響幾乎是靜悄悄的“革命”,青海的一位讀者來信説,他從中找到了生活下去的智慧與勇氣,並且他也開了一家麪館,就叫“清湯蕎麥麪館”。《鳳凰衞視》的主持人許戈輝在採訪彭長城時也提到過這篇文章,許對彭長城説,她也是被感動得熱淚盈眶,看來這篇文章確實感動過許多人。

彭長城在為了獲得“人性化”的第一手稿件,讓編輯自己去琢磨,哪篇東西最能打動他。讓他多看多感受,減少在審稿過程中的為了上稿而產生的人為的“情感磨損” ,彭長城制定規定,每個主發編輯相當於當期雜誌的主編,讓大家能夠發揮得更徹底一些,把每個人的能量全部釋放出來。讀者的這一種新的編輯流程,一直堅持到了今天。這種跟別的雜誌不一樣的流程出發點只有一個,那就要解放每一個編輯的生產能力,當然,當上主發編輯的前題是他能領悟《讀者》的宗旨,並且經過數年輔發編輯的磨鍊。 這個流程可能是打破傳統思維的,但這也可能是《讀者》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 讀者這本人性化的雜誌取得了哪些成績呢?1986發行量在中國期刊裏面排第16位,後來便急速增長。從1989 年開始進入前10名,1991年至2000年這十年間,三次第一,五次進入二、三名,有一次第四,有一次第五。2000年雙期發行505萬,以月發行量計排第一,第二是《知音》、第三是《半月談》、第四是《故事會》、第五是《第二課堂》。

英國出版的國際期刊年鑑裏面,《讀者》發行量排在世界綜合類期刊的第四名,第一名是美國的《讀者文摘》,第二名是美國的《國家地理》,第三名是《時代》週刊,前三名都是美國,只有第四名是我們中國的。《讀者》在1999年排名榜上是第七名。

發展速度較快的東方雜誌王瑛在2003年刊首語發表文章隱示該刊人性化立場:“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人文環境的改善和提升,要關注青少年;一個人終身成就、人生價值的取得和實現,要關注自己的青少年時期。因為當一個人最質樸、最善良、最真誠的時候,恰恰是離那"通天梯"最近的時候,此時的人文啟蒙,此時確立的終極關懷,只要是真正的純粹和徹底,就幾乎可使之直達"通天梯"下,從而開始那永不回頭、永不停歇的艱難跋涉直至輝煌的頂峯。”

知音是湖北直至全國的一個知名期刊,儘管它在很多人眼裏是“假真情真煸情”,但她的發展不得不成為辦刊人員研究的課題。於1985年1月創刊的《知音》雜誌,創刊號即發行了40萬份;當年期發行量突破100萬份,創造了期刊史上的奇蹟。其後,《知音》發行量持續快速增長,特別是1994年以來連創佳績:每年以30萬、50萬甚至100萬的速度遞增。1998年,《知音》最高月發行量突破320萬份;1999年1月改為半月刊後,其月發行量增至432萬份。目前,《知音》上、下半月刊月發行量穩定在450餘萬份,成為中國發行量最大、影響最大的名刊之一。《知音》連續四屆被評為全國百種重點社科期刊;2000年獲得全國首屆優秀社科期刊獎和中國期刊界最高獎"首屆國家期刊獎";2001年7月,《知音》被評為湖北十大名刊、湖北雙十佳期刊;2002年被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推為"雙高期刊"獎。

知音的發展靠的是什麼法寶?據手頭一份知音約稿單介紹:知音辦刊10多年來,始終追求把最新穎、最真實、最動人的人生故事奉獻給廣大讀者,把平凡生活中折射出的生活哲理和人生真諦最及時、最充分地展示給讀者;用真情和摯愛撥動讀者的心絃,高舉人情美、人性美"的旗幟;堅持"篇篇可讀、期期精彩"的精品辦刊意識,鋭意求新,開拓進取,以新聞紀實的手法狀寫真實的社會生活;在報道內容上推崇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歌頌勞動、創造與人性的美好,賦予讀者對生活的哲理遐思,展現美好的人生、事業、理想與愛情,撫慰生活中的失意、苦惱與創傷,激勵自立與自強的奮鬥精神;始終把握着時代的脈搏,多層次、多方位、多視角地展示社會生活中真實與廣闊的精彩畫面,與廣大讀者心心相印,贏得了讀者的真情與厚愛……知音特點介紹了這麼多,我是個知音的老讀者,看了五六年知音,十幾年來一如既往所做的事情無非就是二點:1、挖隱私;2、煸情。不可否認,知音這兩點做得非常到位。特別是煸情,不説內容,光封面標題就能讓人淚流滿面:妻啊,你密密匝匝的愛我哪堪承受;親情退下去,鄉親們直刷刷地站出來;夢斷京城,少女五樓飛身為哪般?……聽説知音的胡頭原來是個詩人,這一點從做標題方面還是可以看得出來。知音的報道有些失實,一段時間聽説官司不斷,但知音總的説來其實走的也是“人性”路子,作品總的特點還是“關注現實、撫慰弱者、除暴安良,伸張正義”。知音文章引起讀者共鳴,無疑要讓讀者讀到心裏去,只能讀到心裏去才能拔動讀者那根心絃的。每期都有讓讀者回味的東西,這就增加了讀者的期盼值和購買慾。久而久之產品與市場便形成了良性循環。

除讀者與知音,其它文摘刊物如雜文選刊,青年文摘等,他們摘選任何文章,都首先要貼近生活,貼近讀者,在我看來,編者首先要被所選稿件裏的“愛”、“恨”或者“悟”打動,愛的稿件必須愛得涕淚具下,恨的稿件要恨得咬牙切齒。悟要悟得題糊灌頂。讀了兩眼茫然無動於衰的稿子,讀者當然不買帳。我在中國青年報寫了一篇冰點的稿子,自以為高屋建瓴內容不錯。冰點李大同看了一眼就放下了,説你這開篇就提到社會保障、國家政策,這不是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作報告,你寫文章是給普通讀者看的。你拿給傳達的張大爺看他看不看得下去。記者在老百姓生活如此困窘的情況下不反應老百姓的真實狀態,寫這種東西是不講良心的。你要寫出老百姓心裏所想的東西。要讓他們接軌,基本看得到摸得着。要人性化,對弱勢羣體生存狀況的真實紀錄也是一種人性化。冰點的最大特點就是人性描寫。

人性化的雜誌報紙還有很多,發行量較大的如南方週末、中國青年報冰點、南風窗、中國新聞週刊、家庭、三聯生活週刊、愛人等。這些雜誌報道的側重點不同,但總的來説均以關注弱勢羣體為主。非人性化的雜誌可以列舉很多,不評論多數黨報黨刊。從名刊“遼寧青年”説起。年發行量達到260萬份、在全國具有轟動效應的《遼寧青年》雜誌,近年來卻顯得備受冷落,一時風光不再。據中國期刊協會2001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遼寧青年》的發行量還剩下不到60萬份??以前頂峯時的零頭還不到。筆者行文之前特意找到中國期刊協會2000年、1999年、1998年、1997年發行量超百萬的期刊名單,都不見《遼寧青年》的芳蹤。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遼寧青年》如此大退步呢?不貼近生活,忽視市場自我調控能力使遼寧青年風光不再。

説起《遼寧青年》可謂歷史悠久:始創於1949年8月15日,其前身為《生活知識》報,後改為《共青團員》雜誌。1966年“文藝”初期停刊,1972年復刊,定名為《遼寧青年》。《遼寧青年》欄目新穎,文章短小精練、語言樸實、個案報道生動感人,到了1985年、1986年的時候,如果為當時的優秀期刊、發行大户排序,《遼寧青年》當數其中的佼佼者,當時在村鎮街頭、農村中學的門口都有其的身影。十幾年來,在《遼寧青年》上發表的文章,每年都有幾十篇被類似《讀者》、《青年文摘》文摘報刊轉載,可以説他們的在稿件編輯上保持了一定的風格和水準。 可是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遼寧青年》在全國的影響力一再被削弱,面臨期刊市場的激烈競爭,這個昔日的名牌產品以攻變守,一時不能分辨如何靠近時代,如何貼進生活,如何走進讀者,如何尋找最佳選題切入點,如何領導了期刊新潮流,九十年代的遼寧青年愛做“農村青年”的文章,在做時候容易犯一個錯誤,那就是説教,而不是做讀者貼身的朋友,現在的遼寧青年喜歡為農村青年提供“看得懂、記得住、用得上的法制案例、民工交際及其他實用知識”。在做農村文章時,遼寧青年做得不倫不類,在農村實用知識方面,早被髮行上百萬的農民文摘做足了市場。至於案例,街頭“彩報”到處都是,何必去買遼寧青年?在這點上,湖北少兒出版社的淘氣包要比遼寧青年做得好,淘氣包提出的口號是“要深入生活、熱愛和尊重少年兒童,做少年兒童的知心朋友。要通過實踐 ,編輯出富有時代氣息,為少年兒童所喜愛的期刊”。讀者等有影響的文摘刊物對目前遼寧青年這等長官意志的文章極少轉載。少了市場的支持,遼寧青年由昔日的“王妃”變成了“灰姑娘”。遼寧青年的節節敗退説明一個問題:一是遼青沒有與時俱進,二是遼青把農村青年當成沒有理解力的一個羣體。事實上不是如此,好的東西是雅欲共賞的,大家文摘報很多教授看,我在漢正街調查時發現扁擔也在看,還上來跟我談感受,説句實在話,他們就文摘報報道談戰爭的分析我覺得很新鮮,看來老百姓不是糊塗蟲,他要為他那一塊錢負責。

刊物如何推向市場

雜誌要推向市場,首先要打造核心競爭力。何為核心競爭力?筆者認為,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別人不容易模仿、代替、超越的優勢能力。如《福布斯》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對私有企業的非同尋常的關注。南方週末的核心競爭力在於獨家對國內重大負面新聞的報道極干涉社會事件的能力。一個類似讀者青年文摘的情感類雜誌,她的核心競爭力應該首先是對摘選稿件的把握及所摘選文章對人們心情和行為的影響力。其次是雜誌本身在報攤對讀者形成的視覺衝擊力。再次是發行方式對讀者形成的吸引力。

北京慧聰媒體研究中心於2002年年底對北京市144個固定報亭和報攤的銷售狀況和零購讀者進行了調查,調查發現,無論科技如何發展,形式如何多樣,讀物的內容總是決定讀者是否購買和閲讀的最關鍵因素,對於期刊也不例外。調查顯示,有83.90%的讀者認為決定購買最重要的因素是刊物的內容。同時不可否認,隨着報刊價格的增長,形式的豐富多彩及報刊種類的日益繁多,讀者選擇時考慮的因素也逐漸增多,而且不同的讀物受各種因素影響的程度不同。影響期刊購買的因素除內容以外,還有期刊知名度、價格、封面的精彩程度、紙張質量、印刷、銷售時間、有無隨刊贈品、報刊厚度等。其中期刊知名度和價格對於購買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認為購買首先決定於這兩個因素的讀者比重分別為22.13%和17.71%影響力次於知名度和價格的因素依次還有封面的精彩程度、紙張質量、印刷等,總體看,雜誌形式因素的重要性要高於報紙。在上述因素中,有無隨刊贈品和報刊厚度對於購買決策的影響最小,靠這兩個因素決定是否購買的讀者只佔3.82%和3.62%。調查數據顯示,雜誌的內容重於形式。一本雜誌要想贏得市場,應該首先在內容上下功夫,依靠內容打造讓讀者認知的品牌。如何在內容上下功夫,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在此略。

> 筆者看來,我國的雜誌主要特點就是缺乏創造力,從內容到形式,許多雜誌模仿痕跡太重。據手頭較早的一份資料,2001年8月22日《中華讀書報》題為“文摘期刊紛紛上市 封面設計大同小異”的文章説,“據本報收到的讀者來信反映:近日期刊市場上出現了一些新辦的文摘期刊,有的在封面的裝幀設計,尤其是圖片的選取、刊名的放置以及目錄的排版等方面與《讀者》、《青年文摘》等國內知名大刊相似。讀者不禁疑惑,這些剛剛開辦的期刊是不是大雜誌社所辦的子刊,乍一看,感覺面貌有些相像,不好區分。”筆者認為,在當今的期刊市場上各種期刊競爭十分激烈,打造一個品牌並非易事,而品牌又是各刊竭盡全力爭取實現的奮鬥目標,因為成為品牌將會使自身的發展和經營處於較為有利的位置。新辦期刊在創刊初期的定位還不是很準確的,難免受一些大刊的影響,在設計風格和製作手法上有一些類似的東西,這可以理解。除文摘類期刊,知音,愛情婚姻家庭女友人之初等品牌刊物其它刊物紛紛模仿。據瞭解,這種模仿是取得了一定效果的,如與讀者相近的視野發行量在十萬份左右,儘管知音“懸紅舉報”,市場上雜七雜八的“知音精品”一直盛行不衰。與愛情婚姻家庭同一類型的情感訴説類雜誌可謂數不勝數,1985年1月創刊,現月發行量20萬份左右。與其風格相近的愛人雜誌創刊不到十年,其發行量達到了八十萬份,這是一個矚目的成績,這個成績説明一個問題,在模仿的同時可以完善,在發行量上可以超越被模仿雜誌。2003年1月的湖南計生委主辦雜誌《生命》與廣東人之初風格相近,其刊物質量與發展勢頭不錯。刊物市場的大量事實證明,只要模仿得象,模仿也是生產力。

> 發行方式與雜誌的發行量應該是緊緊相扣的兩個環節。在發行上筆者無太多的實踐經驗,僅列舉個例供發行部門參考。市場報2002年11月22日發表文章介紹了全國發行量最大的文學期刊雜文選刊在北京的發行方式,題目就是“《雜文選刊》:我暢銷我自信,不好看就退款”。《雜文選刊》創刊於1988年,1999年起國內外公開發行,目前期發行量近50萬份,在全國擁有廣泛的讀者羣。武漢、長沙、濟南、南京、福州等城市期發行量均在3萬份以上。近幾年,《雜文選刊》發行量每年以40%以上的速率遞增,引起出版界及廣告界的普遍關注。發展迅猛的《雜文選刊》無疑是文學期刊中的異數和另類。

> 據該刊副主編李君介紹:《雜文選刊》多年來一直採取低價位政策,每冊定價僅三元,目的是讓讀者花最少的錢、最少的時間讀到最精彩的雜文。從包裝上來看,《雜文選刊》傾向於簡約、清新的風格,也許不如許多花花綠綠的雜誌搶眼,但她會以含金量很高的內容取勝,許多讀者翻開雜誌讀上幾篇就會愛不釋手。北京的讀者文化層次較高、視野開闊、思維敏鋭,更適宜閲讀《雜文選刊》這樣的期刊。由於對雜誌質量的充分自信,我們提出了“不好看就退款”的措施,此舉或可讓更多讀者讀到他們喜愛的刊物,讓《雜文選刊》更快地走近北京市民。

雜文選刊在北京的承諾是,《雜文選刊》目前已覆蓋北京四環以內的多數報刊零售點,凡在上述攤點購買《雜文選刊》讀後不滿意的讀者可在一週內退刊並公佈了退刊電話。

李君對此舉的認為是,期刊界能夠持續發展的萬年青式單位屈指可數,而曇花一現的期刊社不在少數。恆久不變的不是誰家的市場態勢,恆久不變的是機遇與挑戰並存。小富即安、固步自封一定好景不長,惟有不斷創新、方可能強者愈強、後來居上。當今的文學期刊之所以鮮有讀者是因為他們與讀者、與社會還有着相當遙遠的距離,一本雜誌她擁有多種功能:認識功能、教化功能、啟迪、調侃、欣賞、愉悦功能…… 《雜文選刊》將致力於用新的理念、新的標準、新的眼光全力開發這些功能,不滿意就退款便是經營新理念之一。筆者認為,雜文選刊此舉正是説明雜誌要靠內在質量即內容取勝。

廣告的經營,我更不太瞭解,在此不發言,以免混淆視聽。

在該文快要結束時,我對中國傳媒包括雜誌市場有這樣一個不太成熟的預測,在21世紀的這個10年,有兩件事情對中國社會將具有歷史意義:中國傳媒(實質意義)的民營化,和按照國際化標準經營的中國傳媒。前者更具有社會變革的價值,雖然可能是漸進的;後者則具有全面的產業飛躍意義。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中國雜誌的市場化、產業化還將遭受許多困難和波折。比如,跨地區辦刊的眾多協調問題;比如,很多有意投入雜誌的投資公司很難取得廣告經營許可證(廣州目前就凍結審批)和發行牌照;比如,資本由於意識不到雜誌作為“內容工業”的特殊性、建立顧客忠誠度所需的長期性,出現盲動投入、進而失望退出或轉手倒賣的行為;最緊要的是,政府的審批和管理政策還不夠明晰,刊號作為最重要的發展資源沒有放開的跡象,使真正的投資者不可能大舉進入。這樣,中國要崛起眾多雜誌集團,還很不現實。

這種預測,既是一種悲觀也是一種樂觀的預測,悲觀的是中國新聞市場放開需假以時日。樂觀的是雜誌不成氣候,也正是雜誌發展的契機。

原創作品,轉載請與本作者聯繫:,違法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