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談判模擬方案3篇

商務談判活動的地位日益突出,它幾乎滲入了商戰的每一個角落,通過談判手段解決雙方間的矛盾和衝突,化干戈為玉帛,以期望實現“雙贏”更顯得愈發重要。下面本站小編整理了商務談判模擬方案,供你閲讀參考。

商務談判模擬方案3篇
商務談判模擬方案篇01

中國上海迅通電梯有限公司和美國達貝爾公司的合資設廠談判

談判甲方:中國上海迅通電梯有限公司

談判乙方:美國達貝爾公司

一、基本情況

1、中國上海迅通電梯有限公司電梯產品佔國內產量的50%,是國內同行業中的佼佼者。當該公司與美國合資興建有限公司一事一經立項,即預先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工作。首先,上海迅通電梯有限公司派人赴美國實地考察,在綜合評判的基礎上,共同編制了可行性研究報告。回國後,又專門挑選和組織了一個談判班子,包括從上級部門請來參與談判的參謀和從律師事務所聘來的項目法律顧問,為該項目的談判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2、美國達貝爾公司是美國電梯行業的第一大公司,是享有盛名的大公司,在世界上有100多個分公司,他們的電梯產品行銷全世界。在談判之前,美方對國際、國內的市場做了充分的調查瞭解,進行了全面深入的可行性研究。他們還特別對中方的合作伙伴做了詳細的分析和了解,全面掌握了與談判有關的各種信息和資料,並在此基礎上,組織了一個精幹的談判班子,該班子由公司董事長兼首席法律顧問充當主談人。

3、此次項目投資大,且達貝爾公司是享有盛名的大公司,對中方的意義非同小可。另外美國達貝爾公司的目光是長遠的,此次來中國談判,事先做過充分的可行性調查研究,此項目旨在打開中國市場,並且在合資企業的股份多於中方。中國上海迅通電梯有限公司是其最合適的合作伙伴,因為無論從技術到產品都是國內第一流的,如果美方在中國的第一個合作項目失敗,再想在中國投資合辦企業就比較困難了。

二、談判問題:

1、在中美合資談判中,首先遇到的就是合資企業的名稱問題,美方建議定名為“達貝爾電梯中國有限公司”,但遭到中方的反對。請陳述反對理由,並商討一個兼顧雙方利益而且對雙方都最為有利的一個名稱。

2、關於產品銷售問題,在該項目的可行性研究中曾有兩處提到:一是“美方負責包銷出口量的25%,其餘75%在國內銷售”;二是“合資公司出口渠道為達貝爾公司、合資公司和中國外貿公司”。雙方在這一表述的理解上產生了分歧。這種理解上的分歧,構成了談判的嚴重障礙。美方對此表述的理解是:許可產品(用外方技術生產的產品)只能由達貝爾獨家出口25%,一點也不能多,而其他的兩個渠道,是為出口合資企業的其他產品留的。而中方的理解是:許可產品25%由達貝爾公司出口,其餘75%的產品,有可能的話,通過另外兩條渠道出口。雙方為此互不相讓。如何體面、務實的解決這次爭端成了擺在雙方談判小組面前的問題。

請通過此次商務談判重點解決以上兩問題。

商務談判模擬方案篇02

20xx年10月8日消息,美團和大眾點評聯合發佈聲明,宣佈正式合併,雙方已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合併後的新公司將佔據中國團購領域80%的市場份額,同時成為中國最大O2O平台,新公司估值也達到170億美元。

合併相關事項如下:

1、對等合併。美團和大眾點評的合併是對等合併,兩家公司5:5換股,且投資人也有不同的換股比例。合併之後,兩家公司在新公司的董事會將佔據同等席位。

2、聯席CEO。在合併之後的新公司,大眾點評CEO張濤和美團CEO王興將有共同的話語權,共同擔任聯席CEO和聯席董事長。張濤和王興將各自獨立負責相關業務,同時向新公司的董事會彙報,重大決議在董事會層面完成。同時,新公司將在上海和北京設計雙總部運營。

3、獨立運營,高頻內部競爭。新公司將定位於連接人與服務。兩者業務重合部分主要集中在部分高頻到店業務,合併後,這部分業務將保持獨立於運營,進行內部良性競爭,以避免人才流失和總體份額下降。雙方業務團隊將保持目前的架構和職責不變,繼續按原定戰略目標快速發展,增強產品創新、客户體驗改進和新業務創新能力

美團偏重高頻低額業務,而大眾點評偏重低頻高額業務,兩者互補互助。此番聯合下,O2O的團購領域,勢必又會掀起新的波瀾。

談判雙方:

美團 VS 大眾點評

談判時假設上述併購並未發生,模擬當時談判。

談判問題:

1、兩公司合併後,人事安排方面是否會有相應變動?員工福利待遇是否會有變化?

2、合併後,兩公司各自股東的股權會如何變動?

3、合併後,在團購市場,公司的發展定位是什麼?如何繼續保持市場領先者的狀態?

商務談判模擬方案篇03

NUC公司董事會和市場拓展部的談判

甲方:NUC公司董事會

乙方:NUC公司市場拓展部

NUC是美國一家塑模公司,其內部決議非常民主,長將談判制度運用到本公司的內部利益的解決上。NUC公司市場拓展部認為塑模公司應該通過“增加銷售隊伍”而不是“削價”來擴大銷售。這讓董事會有些猶豫。不過,不管怎樣,董事會熱切盼望擴大銷量,因此必須要做點什麼。位於加州的塑模公司是塑壓模具行業的領先企業,提供超過200個不同的塑模機械產品,但是每個顧客很少一年購買多於30種。塑模公司的產品賣給塑膠製造商來擴大生產或替換舊機器。自1966年成立以來,公司穩步增長,現在年銷售額達到了5千萬美元。

全美一共有12家同類公司,另外還有來自日本、德國和瑞典的國際競爭者。不過塑模公司很少在美國西岸感受到它們的威脅。很明顯來自國外的競爭者多半依靠工廠的辦事處,這在貼近客户,迅速反應上面和本土公司差了一截。12個美國本土公司規模大致相當,產品也類似。每個都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其中6個在東部,4個在中西部,2個(包括塑模公司)在西岸。它們的產品價格相當,並且成交方式都是工廠交貨。由於前兩年市場需求還算強勁,各公司都保持滿意的均衡並避免價格戰。實際上價格戰在這行並不有效——20xx年前有家公司這麼幹過,結果大家迅速把價格降低到同樣水平而整體銷量根本沒有增加。幾年後,價格慢慢又回升到以前的水平了。

塑模公司的銷售主要靠6個公司銷售代表。每年他們包括工資、紅利、旅行、招待的費用統共是66萬美元。當一個銷售代表即將和顧客達成交易的時候,塑模公司會派遣兩個銷售工程師前去協助技術性問題,每個工程師一年的開銷是12萬美元。有時候公司也會在行業雜誌上打廣告(不超過5萬美元),或者參加展銷會。它也有個簡單的INTERNET主頁,但主要的銷售渠道還是這些業務代表。在西岸以外的市場簽定的合同,代表會獲得4%的紅利——但這種情況很少見。

董事會感到危機的是整個行業開始萎縮,董事會不希望塑模公司的絕對銷售額受到影響。董事會開始考慮加入西岸以外的市場競爭,因為那裏有更巨大的市場潛力。塑模公司的產品被同行和買家公認品質優越,但是並沒有到可以讓顧客願意多付錢的地步。實際上,只有在相同價格下,塑模公司才能贏得合同。塑模機械平均價格是每台FOB22萬美元,運費從3000到4000美元不等,從西岸到東部還要更貴些。

董事會的想法是讓塑模公司來吸收這些運費,董事會指望這樣可以被避免認為塑模公司要展開價格戰,因為產品價格並沒有降低,雖然公司的純利將減少。

市場拓展部對此並不贊同。他們覺得這會挑起削價的戰火,甚至會從東部和中西部蔓延到西岸大本營。他們的建議是多僱傭銷售代表去打開中西部和東部的市場,通過提高銷售質量而不是降低價格來擴大銷量。他們強調增加中西部和東部的銷售力量非常重要,因為那裏的同行更多,競爭也更加激烈,因此頻繁而開銷巨大的招待會恐怕不可避免。相比之下,西岸就要平靜得多,兩家企業相安無事,而其他競爭者在西岸只設有辦事處,而沒有專門的銷售隊伍,所以一直沒什麼大起色。

董事會覺得市場拓展部的話有些道理,但是拿不準在不景氣的情況下用這麼多錢去擴大銷量是否得不償失。再説,董事會感覺到競爭模式很快就要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國際競爭越來越強,新技術新產品將層出不窮對現有產品構成巨大威脅。董事會希望自己能做個行業領先者而不是跟隨者。不過市場拓展部關於其他市場的競爭要比西岸激烈得多的觀點讓董事會印象深刻,所以現在董事會舉棋不定。

但為了公司的長遠利益,董事會決定按公司傳統,將將於近期舉行一場與市場拓展部的談判以解決問題。

談判目標:解決公司問題,謀求公司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