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泊桑拜師》評課稿

上個星期,我對區上了一節教研課,現在經過了一個星期的思考、沉澱、回味,我對那天評課老師提出的幾個問題也進行了一些分析和思索。

《莫泊桑拜師》評課稿

記得,那天上完課後,老師們對於這種一課時基本上完課文的做法是贊成的,但也不無疑慮。老師們普遍關注的是,一:接下來的第二課時怎麼上?二:從這節課的安排來看,老師預設的比較多,所以課的容量大,而學生生成比較少,所以對學生的主動性體現不夠,似乎是老師牽着學生學。對於這兩個問題,那天大家都交流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老師認為教學設計應該再開放一些,例如在提出“功夫”之後,就可以讓學生自己讀文章,讓他們自己在文章中去感悟福樓拜所説的“功夫”有怎樣的內涵;也有的老師認為連“功夫”這條線,也不必引出,可以直接讓學生去文章中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等等,對於我的一節課能引起老師們如此熱烈的探討和爭議,我覺得很高興,因為如果一節教研課都不能引起大家探討的興趣,這樣的課又怎能稱之為教研課呢?

回家之後,我對老師們的意見和建議,也認真地思考了,首先我覺得自己用一課時基本完成課文學習的思路是正確的,雖然也有老師質疑,這樣的容量是否符合每個學生的認知,但是我認為正是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我才説這樣的設計是合理的。很多時候,我們在教學時,是忽略了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實際需要,或者説是低估了。學生在經歷了初讀課文,提前預習之後,對於文章本身已經有了全面的瞭解,所以在課上的預習彙報時就已經有學生説出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我在課上只是引領學生走入文章,使他們讀懂文字背後的東西,帶他們領悟功夫的真正含義。應該説,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課前預設的目標已經實現了。至於抓住“功夫”這條主線對不對,也許是每個人對教材,對文本的理解都不一樣,對於這篇文章,我是仔細研讀的,我認為莫泊桑三次拜師所領悟到的“功夫”是層層深入的,它們之間不是一種並列,而是遞進,是逐步地深入從勤於觀察到仔細觀察,到觀察要深入要用心揣摩。

對於第二課時教什麼的問題,我的第二課時是這樣設計的,因為這節課只是帶着學生感受了《項鍊》的一個片段,所以第二課時我帶着學生一起讀了全文,雖然學生們讀起來依然有些費勁,但起碼大致的意思是能明白的,然後把莫泊桑刻畫的駱塞爾太太的特點的句子,引導學生再細細讀讀,並説説自己的感受。然後我還佈置學生課前去找了一些自己讀過的描寫人物的文章片段,大家又交流了一下,就是這樣。雖然這不是教材中的內容,但我把它看作是教材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