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精選16篇)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 篇1

我懷着好奇心打開《海底兩萬裏》,和書中的主人翁探險者博物學家阿尤那斯一起乘坐着鸚鵡螺號潛水艇開始了充滿傳奇色彩的海底之旅。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精選16篇)

一起周遊了太平洋、印度洋、紅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極和北冰洋,遇見了許多罕見海底動植物,還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遺址等等。

讓我知道了大量的科學文化和地理地質知識,尤其是光的折射、珍珠的分類、採集、潛水艇的構造……這些東西如今都已變成了現實,

我感歎作者儒勒.凡爾納的想象力,竟能在還未發明電燈的社會中預料到未來世界,把科學與故事結合,創造出一個神奇的海底世界。

鸚鵡螺號的尼摩船長是個謎一樣的人物,他性格陰鬱,卻又知識淵博。

他可以為法國償還幾百億國債;看到朋友死去會無聲地落淚;會把上百萬黃金送給窮苦的人;會收容所有厭惡陸地的人;會把滿口袋的珍珠送給可憐的採珠人;會逃避人類,

施行可怕的報復……尼摩船長對人類有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他的心中充滿無盡的痛苦,卻也是一個善良的人。

在南極缺氧的時候,當時只有潛水服上的儲蓄罐裏還有一絲空氣,那時由於缺乏空氣,他們幾乎虛脱。

這時,尼摩船長沒有去吸最後一絲空氣來維持生命,而是把生還的機會留給了教授。

他為了別人的生命而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的行為感動了無數讀者,也感動了我。

儒勒.凡爾納是在告訴我們:沒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只有當時具備一定的科學背景,才可能有來源於現實或高於現實的想象,否則不是科幻只是空想;

而如果連想象都沒有,沒有目的、沒有方向,更不可能有科學的進步。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 篇2

《茶館》是中國話劇的經典,也是老舍的成功之作。

老舍的《茶館》看似聚焦於一個小茶館裏,但這個人來人往的茶館裏匯聚了各色人物,三教九流,簡言之,是一個小社會的濃縮。老舍抓住了這個場景的特點,將半個世紀的時間跨度,六七十個主,人物高度濃縮在茶館中,展現了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國民黨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的生活場景。概括了中國社會各階層,幾種勢力的尖鋭對立和衝突揭示了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國的歷史命運。

這就是《茶館》投影出的中國!

裕泰茶館在大時代中生存了下來,必然有他的生存之道。先從茶館的內部裝飾開始説起。

從茶館中桌凳的變化就側面反映了這裏生意的好壞。第一幕中店裏放的是長桌,方桌,方凳,長凳,小凳。這樣客人的容量還是挺大的。當時天泰,廣泰,德泰都已經關門了。市場競爭的壓力不大了,勉勉強強的混口飯吃。第二幕中一律是小桌與藤椅,桌上鋪着淺綠色桌布。牆上用的是時裝沒美人,可見王利發緊跟時代潮流。第三幕中都換成了小凳和條凳,傢俱也黯淡了,門庭也不光線了,歲月讓裕泰失去了生氣。體面也不是這裏的形容詞了。除了這明顯的外部裝飾,還有那些個字條。

“莫談國事”這條子陪着裕泰一起經歷了半個世紀。第一幕中茶館各處都貼着這條子“莫談國事”。第二幕中的“莫談國事”更大了,更醒目了,功能依舊。第三幕中“莫談國事”有了一個夥伴“茶錢先付”。“莫談國事”更大,更多!這是一張神奇的條子。

“莫談國事”將封建無限的放大,也無限的反應了社會的落後。“茶錢先付”反映了裕泰的生意已經岌岌可危了。

在茶館中不僅僅有陳設的條子,還有人。《茶館》中人物繁雜但每一個都有鮮明的個性。

其中在全文的結尾的時候有一個沈處長。他一共只有一點點的台詞,是七個“好”字和一個“傳”字。語言極其凝練,但同時把這個人表現的淋漓盡致。沈處長的出場穿着軍便裝,高靴,帶馬刺,手持小鞭,後面還跟着兩個憲兵。他明顯是一個很霸氣的人,但少言寡語。不説話,用眼神示意也許就是這些長官的特徵之一。

沈處長不過是這戲中的跑龍套,而王利發是貫穿整部戲的靈魂人物之一。

王利發是一個小小茶館的老闆,為了生存,他阿諛奉承,逆來順受。這不僅僅是他的茶館,也是他父親的。所以茶館不僅是一個賺錢工具,更是他父親的饋贈和希望。一個不卑不亢的人,但不是一個苟活之人,他很堅定的保護家人,自己堅守茶館,最後用上吊來結束生命。

《茶館》是我讀的第一本戲劇。人物繁多,我每每讀過都不時的翻到前面去看人物表。雖然人物多很繁雜,但老舍能清晰地寫下這麼多,可見他能力的強大。一張張醜惡的嘴臉,一張張善良的臉龐,都在老舍筆下栩栩如生。我讀出了世道淪落,讀出了人間正道是滄桑……

《茶館》很經典,人物很傳奇。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 篇3

我們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開展了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從此,經典誦讀成為了我學習生活的一部分。

經典詩文讓我度過了一個又一個快樂的時光。我一有空閒就拿起書來,讀上一段《論語》,就算只有一兩句話我也會感到受益匪淺。“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殆”告訴我只讀書而不肯動腦筋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讀書,就也會有疑惑。“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皆蹉跎。”告訴我要緊緊抓住現在,不浪費光陰!我還知道了時間的寶貴,做事不拖拉不鬆懈!“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告訴我時間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返,必須珍惜時間,珍惜時間就是珍惜今天,珍惜現在。“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這句話告訴我經過風吹雨打和種.種嚴峻的考驗才會獲得成功!

我每一次朗誦經典,都彷彿是在跟古代的聖賢傾心交談,在聆聽他們的教誨,向他們學習為人處事的道理。從他們那裏汲取營養,增加智慧和獲取力量。

我因愛讀書,被老師選去參加美文誦讀展示活動。我精心準備,反覆揣摩詩句的意思與情感。舞台上,我誦讀着岳飛豪邁的《滿江紅》,心中被岳飛的一腔愛國情所感染,一股激情奔湧而出。誦讀完了,台下響起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我知道,我的努力都沒有白費。我為自己的成功感到驕傲!

誦讀經典,享受經典。經典如一股甘泉,滋潤着我的心靈;經典如天穹的星斗,在我迷茫的時候指引我方向;經典又如一座燈塔,指引我揚帆遠航!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 篇4

本書的主人公因比別人提早6個月上學,年齡小,個子小,經常受班裏同學的欺負,但他有着特殊的能力,當他的影子和別人的影子重疊時,他能“偷”取別人的影子,別人的影子會跟他述説這個人不願意跟別人傾述的事情,對於自己的特殊能力,主人公從一開始的好奇、震驚、不安到最後的坦然接受,並將這個特殊功能當成自己的使命,幫助別人完成他們期望的但卻不可實現的願望。本書一大特點是認為人和自己的影子是相互獨立的,影子有自己的思想,他們願意傾述,人們不願説出來的煩惱、苦悶,他們的影子卻樂意分享。

由影子來説出心裏話,一方面是説明人們對傾述的渴望,另一方面也説明了溝通、分享的重要性。很多事情藏在心裏,故作堅強,裝作不在意,自認為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同時也拉開了彼此間的距離,因為不懂、不瞭解而產生了隔閡,同時也因為自己壓抑了自己的需求而不快樂。作者也是藉由影子來説明敞開心扉交流的重要性,我們渴望別人理解,卻又不述説,還怪別人不理解,書裏有影子幫忙,可是現實生活中呢?我們有什麼?

關於克雷爾與蘇菲。主人公之所以對克雷爾特殊,將她視為靈魂伴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們相識較早,而克雷爾當時又是聾啞女孩,主人公很放心地跟她分享了自己的許多祕密,包括他能通過人的影子,知道人們內心的祕密,克雷爾相信他,並沒有懷疑他,以至於主人公一直對克雷爾念念不忘。而他與蘇菲的分開也是註定的,他們彼此都不願敞開心扉,互相不瞭解,也不願述説,或許當時已經長大了,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很多事情情願藏在心裏,往往靠猜也不願明説。他們有感情,但不夠信任,主人公曾經想要告訴蘇菲他跟影子的故事,但是蘇菲一開始表現出來的驚訝與懷疑打消了他的決定,不能分享自己的祕密,使得主人公一直對蘇菲有所保留,而蘇菲也知道他的保留,由此產生了不信任。

關於呂克。呂克是主人公的好朋友,繼承了家裏的麪包店,但是想要成為醫生,因不想家裏難過,而專心做起麪包來,呂克的影子請主人公幫忙,讓呂克能擺脱單調的生活,當上醫生。呂克離開家,上了一年的醫學課程後,滿足了他當醫生的癮,同時也使他明白了,當個麪包師才是他想要的,每天清晨,客人吃到店裏做好的第一個麪包時所展露的幸福正是他所追求的。一年的醫學課程是否白上了?當然不!只有追求過了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雖然呂克還是做起來麪包,但前後兩次的心境是不同的,之前的不甘與煩悶轉為現在的滿足與幸福。很喜歡書中描述呂克與父親做麪包的情景,凌晨三點起來製作主麪糰,凌晨四點等待麪包膨脹的靜置期間,與父親在門口的椅子上喝咖啡,休息會後準備做第二次發酵,六點鐘,早上第一爐麪包出爐。很喜歡這段的描寫,或許是喜歡其中傳達的早起、勤勞、香甜、温暖以及淡淡的咖啡香。

關於媽媽。很偉大的母親。因丈夫有了新歡,與她離異後,她獨自撫養小孩,盡心盡力,並不讓自己低落的情緒影響孩子。生活獨立,兒子去醫學院上學、實習,她便留在家裏,定期帶着吃的、穿的過去看他,兒子因為工作忙,幾次爽約沒回家看她,她只是問“什麼時候回來?”,“快了”,她想到了小時候她哄兒子的情景。因為病重,不想兒子擔心,便謊稱跟自己姐妹出去旅行,甚至連自己的後事都安排好了,不願給別人添麻煩。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 篇5

書籍對於整個人類的關係,好比記憶對於個人的關係。書籍記錄了人類的歷史,記錄了所有的新發現,記載了古今歷代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

讀書可以讓我們站在更高的高度來看問題,從而少犯錯誤,少走彎路。

讀書是一件快樂的事。當你無聊時,你可以在書中找到樂趣;當你遇到困難時,你可以在書中找到答案。但是,讀書也是很辛苦的。寒天臘月裏,我們還在暖暖的被窩裏,學校的廣播聲急急催促着我們快快起牀,我們望着窗外“呼呼”的北風,我想:如果不用讀書那該多好啊。

在學校裏,最讓人頭疼的就是考試了。如果考得不好,老師就要批評,家長就要責罵,而我們自己則要接受他們的批評和責罵,還要被同學嘲笑,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説不出來。現在的學生星期一到星期五,在學校上課學習,好不容易捱到了星期六,可是一回到家裏,什麼英語啊,奧數啊又來上課了;等到暑假和寒假,還是要去上補習課,搞的學生沒有一點的自由時間,這些難道不是讀書的苦麼?讀書雖苦,樂在其中。在人生茫茫的旅途中,儘管人人都盼望歡樂,無人喜歡苦悶,但歡樂與苦悶永遠是雙胞胎兄弟,永遠伴隨着我們在生活的舞台上,我們在學習上也是如此。

看到那些作文題目就令人頭痛起來,看到那些數字就讓人眼花繚亂,看到那些豆芽菜似的文字就讓人頭皮發麻,從這些來看確實很辛苦,但不過在辛苦的另一端迎來了歡樂。沒有憂傷,何來歡樂呢?凡事都有兩面性的,就看我們怎樣去面對它。“一分耕耘,一分收穫”。耕耘就是要多付出一點代價,不付代價能收穫嗎?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知識的海洋原來不是風平浪靜的,要想獲得真正的知識,那就該揚起奮發的風,積極進取,努力拼搏,雖然這段程是很辛苦的,不過在千辛萬苦之後,就會看到美麗的彩虹,這也是值得的。只要肯辛苦,不怕艱難,勇敢地拼搏,這樣肯定會有美好的未來,想想自己獲取的每一點知識,哪一點不是自己辛勤而得來的呢。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渴望獲得知識,付出點辛苦算得了什麼呢,只要以後別辛苦就行了。

當然,求知是很艱苦的,但當我們把用心血得來的知識用在自己的事業上,讓自己有個美好的將來,生活幸福美滿,那豈不是很快樂嗎?

有樂有苦,有喜有憂,這就是讀書的滋味;樂在其中,苦在其中,讓讀書伴隨着我們一生。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 篇6

讀了《萬曆十五年》,大明朝這段歷史還是活生生地塞到了我的腦子中,其中事非功過,真是很耐心回味,不管是大到今日之中國,還是小到日常的工作環境,均可以從中找到許多答案、許多啟發。以下是我的一些讀後思考:

一、近現代中國落後於西方的原因何在?

中國自三皇五帝開始,經歷幾百上升年,萬曆及期先輩,必然對於歷史興衰之道,對於管理一部國家機器有自己的做法,可是,不管是哪一個朝代,當經過多年的發展後,最終走向沒落,就像一個得了癌症的人,從早期、中期到晚期,似乎一步步走向衰亡而沒有一點辦法或有的只是苟延殘息,在這個進程中,能人志仕,當然包括萬曆也想勵精圖治,富國強兵,可是就是無法施展,甚至是一國之君,似乎一國之君就是被文官階層所綁架。我在想,大明的覆滅之路,那些文官階層不知道嗎?大明倒台,對他們有益嗎?其實是無益的,這一點,可以從文官同意戚繼光與日本浪人在沿海開戰,可以看的出來!因為日本浪人在大明的沿海已成為心腹之患,如若不除,也會威脅到文官階層自己的利益,其實這些文官不知是不是像血吸蟲一樣?如果外界環境不至於傷害到他們繼續謀取既得利益時,天塌下來,他們也不理會,但一部國家機器憑藉慣性向沒落方向行進時,這些文官還以為天下太平!可悲!他們不知道同時代的,歐洲發展如何了?堅船厲炮發展到什麼樣子了!帝國的沒落給大清的衰落、近代中華所受的欺辱埋下了多少種子!一個人犯錯,可能影響他一個,一個國君,一個管理國家的機構如果出錯,其再糾正是需要付出大麼大的代價啊!中國浩瀚歷史長河,中華民族經歷多少災難,最終屹立不倒!為何我們近現代卻輸給了西方?甚至我們身邊的彈丸之土?這不光是歷史學家需要研究的問題,更是所有中國人應思考的問題,國家的統治階級自不必説!黃仁宇先生在書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一方面是由於文官階層的腐朽,另一方面是由於統治階層與社會的脱節,再就是中國人一直沿用的以道德代替法制的思維習慣。由於我看的書還不夠,思考的深度也不足,因此我姑且記住,我會在日後的學習過程中,帶着這個疑問一直去研究,去思考。

二、孔孟之道,仁義之學到底應堅持還是摒棄?

黃先生説中國人用道德代替法制,這似乎是歷朝歷代一直沿用的方法,孔孟之道在中國人心目中佔據着重要的位置,百姓如想步入仕途,必讀《四書》、朱熹四書譯註等相關書籍,可以説形成了整個中國社會的思想基石和共識,在國家的統治和管理中,這些思想又真正可以帶來多少好處?又有什麼壞處呢?這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辯證看待,有選擇的吸取,才是適應當下世界環境的上策。

三、人具有陰陽兩性嗎?

答案是肯定的,即一方面人們總是口口聲聲大喊仁義之道,這是陽,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顧及自己的利益,雖然老子倡導無為,孔孟讓人們行仁義之道,佛教告訴我們無我,一切皆因緣,想必那些文官階層不比我少理解這些知識和道理,可是他們中許多卻中飽私囊,拉幫結派,挑起內耗,並最終導致了帝國的滅亡。這其中真包含有易經的許多層深意,物極必反,“文極必開動亂之機”,如若人,特別是統治管理者,不進行自我省,自我救贖,或只有一小部分在這樣做時,這羣人是可悲、可憐又應該打入地獄的!因為他們的呆板僵化,最終導致了帝國的覆滅。

四、張居正其人

在書中,黃先生似乎一直抱有一種同情、支持、理解的態度來看待張居正,我也是這樣的態度,在明末,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強力的人物,黨派之爭將更加激烈,許多實事也將不能實施,明朝的覆滅也將更快!也許歷史會批評張的專權,可是如果不專權,如何能辦成事?位極人臣!死後卻被清算,實在有些淒涼。從中也可以看到政治鬥爭的厲害和殘酷,我們中國人有一點特別不好,就是當一個人什麼不好,連你死了,也要挖出來清算,真是兇狠毒辣!對於政治鬥爭的殘酷,張不是不知道的,他在生前説過“入大火如入清涼界”,這是張居正獨特的政治哲學。大火,能把人燒焦;清涼界,能使人心靜如怡。語出《華嚴經》,華嚴宗講宇宙萬般境界,都可以即出即入,互涉互入,也就是説都能相融相通。如果你説張居正貪戀權貴,無強國之治,我想是不可能的,因此,對於這個人物,我本人很佩服,佩服其才能,其志向!其氣度!

五、申時行其人

一個忍耐待機會到時,抓住機會的典型代表,一個一生追求“真誠”的官員,他也許從張居正的一生看到了暴風驟雨似的改革由於文官階層的阻撓而不能實現,更看到了其悲慘的結局,在理想和實現之間,他選擇了一種平衡之策,雖然得善終,但對一個病入膏肓的帝國,我更佩服張居正那種大無畏的精神!因為此時的帝國,其實是需要猛藥的,如若不然,只是苟延殘喘,最終終歸覆滅。

六、海瑞其人

每一次以全新的視角,來看海瑞其人,也許海瑞圓潤一些,可以讓自己過的更舒服,對社稷、對百姓的貢獻也越大,但是他是一個孤獨的理想主義者和實踐人!最終草草了卻一生,但其代表中國文人的那種鍥而不捨的追求精神,是感動和鼓舞千秋的,這也形成了中華文化、中華精神的一個組成部分。類似的歷史人物,我想還有屈原。

七、戚繼光其人

不論如何,其將帥之才足以使其彪炳千秋。成功清剿南方沿海日本倭寇,並威退北方蠻夷,其實戚繼光有許多更為先進的方案,但他能洞悉當朝允許他做什麼,不能做什麼,並在這個範圍能做到最好,這一點,非常厲害!人常常是不知何可為?何不可為?能洞悉當時的社會本質,也説明戚非等閒之輩了!有機會,研究一下他的著作,看能否從中學會一些。很可惜的是,明王朝沒有繼續發展武力!不然如何可以輕易為清所取代!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可以發現和感受到許多重要的歷史契機!真的像緣份一樣,稍縱即逝!而且影響深遠!甚至影響中華民族的命運!為何幾百年後,我們才發現這些?才發出一聲歎息啊!一個國家,如果讓真正有遠見的的人來統治,政令通達是一件多麼幸運的事!

八、李贄其人

給我感覺是,此人很混亂,我未理解他的主要思想和觀點,難怪稱他為“自相矛盾的哲學家”,敍述他的這一章中,我最感動的有兩點,一個是其妻子對於他一生追求的支持,他們的三個女兒,有兩上因餓、營養不良而死去,這對一位母親是多麼大的一種傷痛,這讓我對於女人,特別是母親,有一種天然的敬佩!(但對於干預政治的女人,卻特別討厭,因為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皆因皇帝未處理好與女人的關係而導致動亂),另一個是李窮困潦倒時,總有人,特別是一些社會上層的文官一直支持他,給他吃給他穿,李無後台,有的我想可能是像芝蘭一樣的品格和思想!才會吸引如此多人一直支持他,幫助他!給予他這麼多及時和超越政界與階層的關愛!這是一種多麼難能可貴的精神和氣度啊!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 篇7

德國大詩人説過:“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位高尚的人對話。”經典名著能給人以啟迪,特別有益於我們青少年的成長。通過閲讀《假如給我三天的光明》這本書,我深深地感受到主人公海倫珍惜生命和自強不息的精神。作者海倫自幼患病雙目失明、兩耳失聰。然而她在家庭教師薩利文的精心指導下,奇蹟般地學會了讀書、識字、説話。二十歲時為歷第一位獲得文學學士的聾啞人,被美國《時代週刊》評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在書中海倫簡單地介紹瞭如果給她三天光明她會做些什麼。首先,她要看看世界上的人,看看曾經教過她的老師,特別是薩利文老師,因為是她給予她人生的幫助。第二天她要好好感受自然,用眼睛欣賞它的美。第三天,她要體會普通人的生活,感受生活的變化。這三天,她不想錯過任何細節;這三天,她要感受人的一生經歷;這三天,她渴望一切正常的事物。

這本書使我品味到人生的真諦,瞭解世界的廣闊。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用眼睛感受到老師的熱情、同學的親切、家長的關愛和其他善良的人們對我的幫助。沒有他們的關心,我是不可能成長成現在這個樣子的。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看見自然的美,聽見自然的聲音。例如夕陽下的自然美景,和那潺潺流水聲。這本書讓我第一次用眼睛體會到事物和人的成長變化。我看到了我是如何從牙牙學語的小孩是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六年級的國小生。我看到了一顆弱不禁風的小樹苗是如何長成參天大樹的。

對於一個聾啞人來説,海倫已經很成功了。但她一生的遺憾是:聽不見世界上奇特的聲音,看不見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她寫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通過它來述説自己美好願望,希望健全人能像她一樣珍惜光明。

我真羨慕我是自己是個健全的人,可反過來想我這些耳聰眼明的人是不是更加要珍惜光明和聲音呢?而不是非要等到黑暗和寂靜來臨時才會覺得他們的可貴。同學們,從今天起,珍惜周圍的一切事物,珍惜光明與聲音!精彩地生活下去!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 篇8

還記得《歐也妮·葛朗台》中,老葛朗台在臨死前貪婪地搶金屬十字架,正是這最後一抬手使他送了命。這樣一個悲劇,不禁讓我思索,倘若最後他不是貪婪地搶十字架,而是讓歐也妮給他讀幾頁詩歌,不知道他的死相還會不會那麼猙獰。同樣是臨終時刻,在臨終前幾小時,主席還起身,在護士的幫助下,讀了二十幾頁的《楚辭》。兩相對比,我不禁要説:讀書要與生命同行。

讀書之於青年,意在使其成長,催其奮進。青年時期的我們,對知識的渴求就像大旱中的秧苗求水一樣,書籍就像甘霖,極大地滿足了青少年的需求。同時,書籍也為青少年打開了一片廣闊天地。《巴黎聖母院》裏寫的法國大革命,《套中人》中的沙皇俄國,《活着》中寫的解放戰爭、時期,《平凡的世界》中的農村改革開放初期……儘管你沒有經歷過這些時期,但是書籍能帶領你遨遊古今、縱橫八方。有人曾説:“要麼旅行,要麼讀書,身體和靈魂,必須有一個在路上。”青年人,請快出發去尋找自己的路吧!

讀書之於中年,意在使其沉穩。人到中年,經驗閲歷都較青年豐富許多,精力較老年也旺盛許多。這便造成了一個後果——悸動,抑或稱為躁動。中年人往往是有精力去做一些事的,但是限於經驗閲歷,他卻不會去做,心卻在不停地躁動。這時便需要書香來平復心境。俗語云: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然而卻沒給中年人讀書加以限制,這可能意味着太多書都適宜中年人閲讀。一本書,一杯茶,些許午後的陽光,讓中年人躁動的心得以平復、沉靜下來。非寧靜無以致遠。

讀書之於老年,意在體味幸福。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兒孫事業學業尚未完成,老者形單影隻,一份孤寂落寞油然而生。這時,一本書,一杯茶,陪老人度過一天的閒散時光,讓老人體味書中人的幸福。不知不覺,已近黃昏,買菜做飯,等兒孫團聚,共進晚餐,體會一家人的幸福。“叮咚——”當幸福來敲門,兒孫歸來,一份幸福感自然也就來了。

高爾基説:“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誠然,人由生到死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學習、不斷進步的過程。讀書吧,讓書籍與生命同行!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 篇9

年少時,父親對我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不解其意。長大後,對文學類書籍頗感興趣,經常沉溺其中,《三國演義》、《水滸傳》等長篇巨着,時常挑燈夜讀,以至於書未讀出名堂,境片厚度到增加不少,但對那句話還是似懂非懂。成年後,在經歷了人生蹉跎歲月後,慢慢理解了那句話的真正含義,明白了古人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意旨,對讀書有了一點真切的感悟。

讀書是一種享受。讀書有親切感,如見親友故人,如見良師益友,讀書是在和古代人、現代人切磋洽談、是在和大師、友人促膝談心,是在與長輩、同齡交流情感,如與他們談得投機時,你會連稱妙,那超乎尋常的想象會讓你拍案叫絕。當讀到你滿意的答案時,或與你的設想一致時,你會開懷大笑,如飲甘露。讀書給人知識、給人力量,似乎已經是最高享受,比這更完美的享受是為生命、為成長的閲讀。

讀書是一種境界。讀未知書,如得良友,讀已知書,如遇故交,明代于謙在《觀書》一詩描述了讀書的感受,“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活水源源隨處滿,東風花柳時時新,金鞍玉勒尋芳容,未信我廬別有春”。宋朝朱煮在《四時讀書樂》中有“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明代《小窗簾記》中説,“閉門閲佛書,開門接佳客,出門尋山水,此人生三樂。”可謂妙不可言。《菜根譚》中講,“善讀書者,要讀到手舞足蹈處,方不落籤蹄,善觀物者,要觀到心融神洽時,方不泥跡象。”看來説這話的人不僅僅有書癮,並且還有酒癮,不然何來如痴如醉,可見境界之高。

讀書是一種修煉。讀書到達期必須境界後,將廢寢忘食而不睏乏,清代袁枚以往説過,“書味在胸中,甘於飲陳酒。”是説讀書的滋味比三年的陳酒還要香。鄭板橋在《題畫》中寫道,“精神專一,奮苦數十年,神將相之,鬼將先之,人將啟之,物將發之。”細品之,可見修煉之深,功底之厚。

讀書是一種積累。積累越豐厚,你在生活、工作中才會如魚得水。讀書有益,在當今知識豐富的時代,讀一點外國名着會讓你心胸變得更開闊。如果有可能的話,懂一門外語,讓你多一雙眼睛,在看懂漢字同時,看懂一點外文;多一雙耳朵,在聽懂漢語的同時,也能聽懂外語;多一條舌頭,不僅僅能説中文,也能説一些外語。讀書要趁早,越是年輕時,讀書印象越深。俗話説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

温總理在一次和網民互動中説了這麼一句話,“讀書不僅僅給人力量,並且給人安全感和幸福感,我很期望有一天看見地鐵裏面人人都捧着一本書。”這是温總理對我們這個民族的期望。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上下五千年,縱橫數萬裏。歲月推動着年華,伴着流水的腳步走過春夏秋冬,當你孤寂、彷徨時,閲讀一些感動的文章,能讓你重新找回自我。多讀點書,讓我們有機會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 篇10

讀了《地震中的父與子》,我非常感動。文中寫的是一位父親安頓了母親後,去兒子的學校,學校成了一片廢墟,他為了找到兒子,挖了三十八小時,終於找到了兒子與十四位孩子。

大家都知道,地震能引發爆炸、火災、樓房坍塌,造成很大的傷害,這位父親不顧危險,在廢墟里挖了三十八小時,找到了他的兒子,這使我感到敬佩。

地震中的父親使我想起了小時候,奶奶帶我去小區裏玩,突然,一輛電動車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朝我開來,我來不及躲閃,奶奶護住了我,我愣住了,奶奶對我的呵護戰勝了一切,她為了我,擋下了電動車,半響,我急忙問:“奶奶,您沒事兒吧?”“沒事。”奶奶抬起頭,衝我笑了笑,“不好意思,阿姨,對不起……”阿姨話沒説完,我就插了一句:“對不起有什麼用,你沒有眼睛嗎?你知道這有多危險嗎?説一句對不起就可以啦?”我的心裏火辣辣的,要知道,奶奶是我最愛,最親近的人。“睿睿!對不起,小姑娘,小孩子不懂事,別見怪。”“哪裏啊,我撞了您,應該是我説對不起。”這件事我深有感觸,知道了奶奶對我深厚的愛和呵護,也感受到了奶奶對阿姨的寬容。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 篇11

在這個假期裏我有幸拜讀了《學生第一》這部收錄了學校開展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的着作,書中有很多圖文並茂、精彩紛呈、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每一個都讓我有感觸,感受最深的就是書中十一中學孩子們的自信、陽光、熱情、智慧,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幸福感、榮譽感其實就是讓孩子們能夠得到快樂的學習機會、健康的成長環境,愉悦的課堂氛圍,寬泛的知識源泉及在如何在實踐活動中去經驗和鍛鍊的方式方法。這本書我越讀越覺的自己幸運,幸運,為能在求實這個注重人性化的學校任教;幸運,為能有這樣一批批天使般的學生。幸運,為有一個個教育家的教誨……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有訴説不完的幸福和喜悦。

就像書中所説的一樣:“如果校長敢於樂於把自己放在一個邊角、後排的位置,就會使整個照片的位置全都成為好的位置了。”從李希貴校長話語中可以看出校長的位置在哪裏。優秀的學校一定是尊敬和關愛每位教師、讓教師擁有職業幸福感的學校。在《學生第一》的扉頁上,寫着“謹以此書獻給我親愛的同事們”,背後滿滿地寫着全校教師的名字,每一幅照片的圖片説明也都寫下了師生的名字,充分體現了對教師的尊重。而且,李校長不僅記住了每位教師的名字,也給予教師展示自我的平台。這些舉措極大地喚醒了教師的職業道德感和教育家情懷,使教師在獲得事業成就的同時,也收穫了幸福的生活。其實,真正優秀的學校,總是把對人的尊重放在第一位,學生、教師和校長都是第一的,他們彼此尊重,共同參與學校的管理,進而推動學校的健康發展。教師幸福了,學生快樂了。想想我們在求實的待遇,哪一天我們不是幸福的?我們為有這樣的學校而幸福。

但是學校有了學生,才有生機和活力,有了學生,學校和老師的價值才能更好地得到體現。書中的66個故事,每一個都充滿着創新、智慧、積極、導向,在這 66個小故事中,精彩的詮釋着李希貴校長的辦學思想——“學生第一”, 66個小故事讓我感受到這是一所真正屬於孩子們的學校,開學護照、校園機會榜、學生影院、學生大使團、帶學生參加重要活動等多姿多彩的社會活動,為培養自信、陽光的學生提供了最好的平台,讓我感受到孩子們才是學校的主人,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學生。這一切使我不由得想到了一位教育界名師的話:“我並沒有高人一等的教學經驗,我最擅長的就是喚醒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讓他們發現自己的潛能,所有的孩子的墜落就是‘厭學’開始的,我最自豪的就是教過的學生中沒有一個自暴自棄,品行不端的。這些不是正合我們求實中學不謀而合嗎?每一學期我們每個學科都舉行着豐富多彩的學科活動,讓每位學生的才能都能儘可能的被展現,我想這就是優秀學校的相同之處:學生第一!

記的我曾經為了讓學生的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而側夜難眠,後來我發現在無力改變整個現狀時,就只能改變我自己的教學方式。”面對當前生物學科教學形式的缺陷(封閉式學校信息閉塞,學生地區差異較大,社會實踐活動較難統一開展),我會在自己的日常教學中多讓學生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讓孩子們參與到課堂教案的設計和生物實驗的活動中,在課堂上尊重孩子們的想法,不壓抑他們的天性,培養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儘量避免用枯燥、低效、壓抑的作業填滿孩子們的時間,我要讓我的學生在我的生物課堂上快樂起來、自信起來。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 篇12

在這個假期裏我有幸拜讀了《學生第一》這部收錄了學校開展學生綜合實踐活動的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的着作,書中有很多圖文並茂、精彩紛呈、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每一個都讓我有感觸,感受最深的就是書中十一中學孩子們的自信、陽光、熱情、智慧,同時也讓我感受到了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幸福感、榮譽感其實就是讓孩子們能夠得到快樂的學習機會、健康的成長環境,愉悦的課堂氛圍,寬泛的知識源泉及在如何在實踐活動中去經驗和鍛鍊的方式方法。這本書我越讀越覺的自己幸運,幸運,為能在求實這個注重人性化的學校任教;幸運,為能有這樣一批批天使般的學生。幸運,為有一個個教育家的教誨……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有訴説不完的幸福和喜悦。

就像書中所説的一樣:“如果校長敢於樂於把自己放在一個邊角、後排的位置,就會使整個照片的位置全都成為好的位置了。”從李希貴校長話語中可以看出校長的位置在哪裏。優秀的學校一定是尊敬和關愛每位教師、讓教師擁有職業幸福感的學校。在《學生第一》的扉頁上,寫着“謹以此書獻給我親愛的同事們”,背後滿滿地寫着全校教師的名字,每一幅照片的圖片説明也都寫下了師生的名字,充分體現了對教師的尊重。而且,李校長不僅記住了每位教師的名字,也給予教師展示自我的平台。這些舉措極大地喚醒了教師的職業道德感和教育家情懷,使教師在獲得事業成就的同時,也收穫了幸福的生活。其實,真正優秀的學校,總是把對人的尊重放在第一位,學生、教師和校長都是第一的,他們彼此尊重,共同參與學校的管理,進而推動學校的健康發展。教師幸福了,學生快樂了。想想我們在求實的待遇,哪一天我們不是幸福的?我們為有這樣的學校而幸福。

但是學校有了學生,才有生機和活力,有了學生,學校和老師的價值才能更好地得到體現。書中的66個故事,每一個都充滿着創新、智慧、積極、導向,在這 66個小故事中,精彩的詮釋着李希貴校長的辦學思想——“學生第一”, 66個小故事讓我感受到這是一所真正屬於孩子們的學校,開學護照、校園機會榜、學生影院、學生大使團、帶學生參加重要活動等多姿多彩的社會活動,為培養自信、陽光的學生提供了最好的平台,讓我感受到孩子們才是學校的主人,學校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學生。這一切使我不由得想到了一位教育界名師的話:“我並沒有高人一等的教學經驗,我最擅長的就是喚醒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讓他們發現自己的潛能,所有的孩子的墜落就是‘厭學’開始的,我最自豪的就是教過的學生中沒有一個自暴自棄,品行不端的。這些不是正合我們求實中學不謀而合嗎?每一學期我們每個學科都舉行着豐富多彩的學科活動,讓每位學生的才能都能儘可能的被展現,我想這就是優秀學校的相同之處:學生第一!

記的我曾經為了讓學生的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而側夜難眠,後來我發現在無力改變整個現狀時,就只能改變我自己的教學方式。”面對當前生物學科教學形式的缺陷(封閉式學校信息閉塞,學生地區差異較大,社會實踐活動較難統一開展),我會在自己的日常教學中多讓學生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讓孩子們參與到課堂教案的設計和生物實驗的活動中,在課堂上尊重孩子們的想法,不壓抑他們的天性,培養他們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儘量避免用枯燥、低效、壓抑的作業填滿孩子們的時間,我要讓我的學生在我的生物課堂上快樂起來、自信起來。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 篇13

卡夫卡的《變形記》想説明的是什麼呢?是一場噩夢還是人類無法抗爭的現實呢?這些都引起了我的思考。

《變形記》是卡夫卡筆下以“變異”為題材寫的小説,這部小説是在1920xx年寫的,發表於1920xx年。是卡夫卡生前發表的少數作品之一。這篇作品的主人公“格里高爾”一天清晨醒來,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大大的甲蟲。他本來能夠用他的收入來養活全家,此刻卻要全家來養活他。起先,他的爸媽和妹妹對他突然變成一隻甲蟲表示憐惜,都充滿了同情和關懷,妹妹每一天都幫他送飯,打掃房間。但是時間一天一天的過去了,大家都把他當成了物質上和精神上的包袱了,大家都懷着鄙視的眼光,期望他早點死去吧,這樣大家都簡單。最後有一天,他在全家的長期冷落中,孤獨的離開了人世間。全家為此慶幸。父親説:“讓我們感謝上帝吧!”一家三口為了慶祝格里高爾的死去,決定乘車去城外郊遊。小説的大概資料就是這樣的。

卡夫卡以前説過:為每一天的麪包而憂慮會摧毀一個人的性格,生活就是如此。

讀完這本書,我發現卡夫卡就死在寫他自己,因為我在網絡上查詢了一下卡夫卡這個人,發現網絡上的介紹和這本書上所講述的資料有所相同之處。在作者的一生中,他活得也就像一隻蟲子。卡夫卡喜歡文學,很想成為一名作家,但現實沒能如他所願。用為他和家人要生活,他就不得不成為一名保險公司的小職員,整天奔波忙碌,忙得不可開交。他害怕孤獨,渴望感情。以前三次與女友訂婚,但都沒有結婚。不明白為什麼他的內心總是充滿這樣的矛盾:“沒有‘她’,我不能活。和‘她’在一齊,我也沒辦法生活。”這樣的顧慮下,使他始終沒有邁出那最重要的一步!如果他有勇氣的話,他就能夠收穫他的幸福,所以他(卡夫卡)的性格不得不説有些怪癖。

卡夫卡生活中和創作中,都是主要反映一些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社會腐敗,奧匈帝國的強暴專制。政治矛盾與民族矛盾的雙重困擾,人民生活的貧困窮苦,經濟衰敗,這更加深了敏感抑鬱的卡夫卡內心的苦悶。由此,不難理解他的作品為什麼荒誕了,他是根據夢創作,這種荒誕的思緒來自於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的折射。

卡夫卡創造了象徵性的世界來表現被異化的困境,《變形記》中的格里高爾,被生活壓倒喘但是氣來。那天空永遠是黑暗的,與世隔着窄小的門縫,身處無可名狀的絕望和令人羞愧的寂靜,還是要用觸角飽嘗羞辱,包圍他的永遠是冷冷的情感,感覺是呈灰綠色和諸褐色,着實一想,讓人感覺有一點恐怖啊!格里高爾的背後隱藏着卡夫卡的無奈、痛苦和憂鬱。難道我們困擾的是那些錯綜複雜的社會主角(剪不斷,理還亂)的家庭矛盾。畢業後,我們為了尋找工作,四處碰壁,於是我們改變了原先的思維模式,倔就是社會對我們的選取,但是心裏的沮喪,不是幾杯酒就能夠消除的。

相信我們在讀過這本小説後,心靈上能夠得到足夠的宣泄然後平靜下來,清理思緒,讓我們的路越走越平坦吧!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 篇14

一個漫長的暑假已過去,迎來的是一個美好的秋天。在這丹桂飄香,金秋收獲的季節裏,新的一學期又要開始了,迎着明天早晨的第一縷陽光,我將要來到新的校園,開始新一學期的征途。

也許你的目標是考上一所好高中,為父母爭氣,也許你的目標是追趕上某位同學從此超越他,目標可以不同,但是絕對不能沒有,我的目標是考上高中,但是想要完成這個目標,就要先改正國小六年留下的毛病。

當然我有一座山的毛病等待改正擁有戰士的精神的我,是一隻打不死的小強,總有一天我會把這些學習BOOS給改正的!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走完這3年,所以我不想與同學有摩擦。我不説話會肚子痛的毛病希望老師可以注意一下!

一個連自己終點,都不知在哪裏的人,將如何完成這段旅程,當然這一路不會是一帆風順,它總會有讓你黯然流淚的時候,不過陰天之後總會是晴天的,因為你是一個戰士,擁有戰士那頑強的精神,勇敢的戰士,不會被任何困難*!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要科學安排時間,沒有合理的安排,再好的計劃也會付之東流。所以,在新學期裏,最要學會的就是要合理安排學習、娛樂、休息的時間,要把每一點一滴寶貴的時間都抓緊。

同學們讓我們揚起理想的風帆,新學期,新打算,也為新的目標努力。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 篇15

《小飛俠彼得。潘》的這本書裏的主人公是善良的文蒂和聰明的彼得·潘。

這時,文蒂和邁克還有約翰正在熟睡,突然彼得·潘闖了進來。他帶着孩子們離開了家,由叮叮鈴指路,飛到了永無鄉。

永無鄉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可是,裏面危機四伏,到處都是海盜,還是得小心,永無鄉里不僅住着海盜,還住着印第安人,印第安人的公主叫虎蓮,有一次,虎蓮被海盜抓到了,多虧彼得·潘及時趕到,救了虎蓮。

在這本書裏,我最喜歡的那就是彼得·潘還有文蒂,因為彼得·潘聰明,文蒂也善良,彼得。潘是一個永遠不想長大的孩子。我也不知道他為什麼不想長大,長大多好啊!

最後,彼得·潘還有虎克船長決鬥了,虎克船長的劍法相當厲害,彼得。潘的劍法也非同一般,可就是彼得的手太短,當要刺向虎克船長的時候,卻夠不到,最後,彼得·潘一劍刺到了虎克船長,虎克船長看見自己的血,失去了鬥志,跳入海里,結果被守在下面的大鱷魚被吃掉了。(給我一縷陽光作文)

在《小飛俠彼得·潘》這本書中,還有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孩子們有一個地底之家,文蒂在地底之家裏給他們考試,文蒂還把邁克掛在搖籃上,有一次,文蒂他們被海盜們抓去了,而且,海盜船長還在彼得·潘的藥里加了毒藥,彼得·潘想把毒藥喝下去,可是,叮叮鈴搶先一步,先把把毒藥喝了下去,彼得·潘趕緊問孩子們,你們相信有精靈嗎?孩子們拍拍手。叮叮鈴得救了 ……

讀完這本書後,我的心裏感概萬千,這本書中的主人公都有着許許多多寶貴的精神品質,之後,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而且,在這本書中我還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定不要像虎克船長那樣陰狠,因為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要做一個善良的人。

八年級學生讀書心得 篇16

首先特別感謝工作室給我們這樣的機會,都説“書非借不能讀”,迫於12月份就要交換的“壓力”,這幾天趁着看晚自習的時間將《偷影子的人》看完,已經很久沒有靜下心來讀書了,那種看得欲罷不能,的感覺。

言歸正傳,這本書裏面充滿了温情,以主人公為主線,有和呂克從小到大從未變質過的友誼,有和大學同學蘇菲、青梅竹馬克蕾兒的愛情糾葛,有與相依為命的媽媽之間的親情,其中還穿插着與門衞伊凡、與同班死對頭馬格、與醫院的小男孩等生命中的過相遇片段。書裏有太多人的故事,“一千個人讀哈姆雷特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有的人為了呂克和主人公之間永遠互相為對方着想的情誼而感動,有的人為了主人公到底應該忘記過去重新開始,和自己的大學同學蘇菲在一起,還是遵從自己的內心與自己的精神伴侶克蕾兒相聚而糾結,而我則被書中的一個小男孩而深深地震撼着。

書中並沒有用太多的筆墨來描述這段故事,這只是主人公醫院實習生涯的一個小插曲。這個小男孩是男主人公在醫院實習中遇到的病人,他是一個已經兩週都無法進食的十歲小男孩,沒有任何病理學家可以解釋他的病況,現在只能靠打點滴來維持,即使請來了三位心理醫生來會診依舊沒有什麼效果。在這之前主人公對自己能夠讀懂別人的影子是一直持抗拒心理的,但是這一次他願意用自己的這種能力來幫助這個小男孩。後來主人公通過與小男孩影子的交流得知了這樣一個故事:小男孩非常喜歡一隻小兔子,它是他的知己和朋友,但是兩個星期前爸爸媽媽告訴他小兔子逃走了,在那天晚餐過後,他的媽媽問大家喜不喜歡吃做的“紅酒洋葱燉兔肉”,小男孩因此得知自己的好朋友已經死了,自己還吃了它,然後他因此絕食想要去天堂和好朋友相聚,以此來為自己贖罪。

讀到這裏時,突然感覺到自己果真離童年太過遙遠了,已經忘記了一個孩子的心底是多麼的柔軟善良,在大人眼裏,兔子就是養大用來吃的,但是對於這個小男孩來説,這不單單是一隻兔子,這更是是他的好朋友,是他在父母都沒有時間陪伴的情況下,唯一可以與之傾訴和溝通的知己。試想一下當他得知自己吃掉了最好的朋友時那種悲痛、難過、自責,這是大人無法想象的。我們成長了太久,久到已經忘記年幼時,我們和自然界的萬事萬物都可以交朋友,都説越長大越孤單,其實是人自己把自己封閉起來,越長大,可以交朋友的範圍就由世界萬事萬物縮小到人再縮小到自己身邊的小圈子裏面。

當我看完這段之後,我抬頭看了一下我們班的小孩們認真自習的背影(我坐在最後一排看自習),突然感覺到很恐慌,在從開學到現在將近三個月的時間裏,我會不會也在不經意間“殺死了他們的小兔子”,會不會有一些不經意的舉動傷害了他們的敏感又脆弱的內心。雖然我一直以來一直在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也自以為沒有出現過傷害他們感情的行為,但是讀到這段故事,我卻感覺道沒那麼確定了,故事中小男孩的爸爸媽媽在主人公告訴他們之前,也都沒有意識到自己認為理所應當的小事居然是導致自己孩子生命垂危的導火索,如果他們在這之前能夠意識到小兔子對孩子的重要性,我相信就算是餓死,他們也不會傷害那隻兔子。然而世間萬物沒有那麼多“如果”,有些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很難挽回。就像書中的小男孩,雖然主人公知道了他的病因,並讓他相信自己的那隻兔子並沒有死,只是跑出去了並且生下了一隻小兔子需要他照顧,讓小男孩解開心結開始進食,然而小男孩還是在進食幾天後死於併發症。這是這本書中唯一一處讓人感覺到寒冷而又真實的情節,小孩子的心底如此柔軟,可能你的一句不經意的話、一個無心的動作或者眼神就可能傷害到他們,所以當一個好教師真的很難,你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心理、情緒,以免自己的不經意給他們造成永久的傷害,這也是我一直對於教師這個職業心存敬畏之心的原因。

多麼希望自己也能變成“偷影子的人”,能瞭解學生心底最真實的想法,呵護他們最柔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