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相信任何人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別相信任何人讀後感範文 篇1

英國作家S。J。沃森的《別相信任何人》是在一種急速的狀態中讀完的,對於我的內心來説,真的是有一種一下子就想明白真相而不可得的感覺,一方面,感覺上這個失憶的人本身真的有問題,一方面感覺這個納什醫生另有所圖,還有一方面就是總覺得這個本不是真的本,在這種猶疑中,在這種與主人公一起迷茫與無助中,一步一步地艱難地走向真像,也或許曾經聽過這個故事,但卻從來沒有這麼切近地知道故事的每一個具體的細節,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説,我們是無法用我們的手筆來描摹出如此複雜的過程的,這也正是我們無法真正達到名家的水準的原因。236千字的篇幅,讓你無法知道它需要多麼大的容量,而正是由於這種細到微處的描寫與展開,讓我們感悟到了人性中的善惡交錯的複雜性,更看到了對於自己感情的追求,我們的無力和無耐之感,在複雜而貌似單一的生活面前我們常常顯得束手無策。

別相信任何人讀後感範文(精選3篇)

原來我們每一個在面對這個世界時,有多麼無助,我從來不知道,因為我們有愛。

我們生下來就有爸爸媽媽,雖然他們常常嘮叨地讓我們心煩,可因為我們在愛的包裹中,我們總是任性而胡為,甚至常願意衝出這種愛的包裹,可當我們獨立面對世界時,當我們身邊沒有愛我們的人時,那種無助那種無力,真的是徹骨的寒冷,正如作品中的主人公克麗絲一樣,當她身處一個陌生人的房間裏,什麼都不知道時,她內心的驚懼和內心的怕該有多大,只有身臨其中的人才會知道,把我們自己這樣拋開,不也一樣就是一個無助的孤獨的靈魂嗎?當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時候,我們才會感受到自己原來如此孤獨。

我們思想和行為總是處於不斷地變化與動搖之中,很多時候,我們常常會偏離自己的軌道,可我們依然恣情胡為,這難道也是人的本性的一部分。我們總是想讓自己的生活充滿變化性,可對於別人來説,我們常羨慕那些隨心所欲的人,我們更喜歡那些在社交中左右逢圓的人,可對於我們的親近的人,我們總是教育他們要嚴格遵守些什麼,而對於自己的一言一行呢?卻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要求,到了一定的年齡階段,我們總是覺得遠處的東西更好,我們總是覺得別人更亮,而自己所擁有的卻一無是處,自己擁有的總不及別人,那種不滿足總是發自於內心而不能自拔,我不知道我們還沒有什麼,可我知道我已經擁有了什麼,擁有了這些我已經很足夠,我已經在人生的旅途中感受到一種莫的感謝之情,用一顆感恩的心靈來對待我所擁有的一切就是當下我要做的,如果誰違反了這種人生的規則,我想我寧願不再擁有一無是處的它。

對於我們愛的人和愛我們的人,我們常常熟視無睹,因為太過於現成,我們從不覺得它存在的重要性,可當我們失去它時,一切又都已經晚了,人難道就是這樣喜新厭舊的動物?

總是看到別人的配偶能夠做的很多,能夠做的很到位,而總覺得自己的配偶為什麼就不能做到呢?總是覺得自己因為配偶的過多管束而無所作為,總是覺得自己的因為配偶的原因而一事無成,可就是不知道你自己永遠是你自己,為什麼把一切責任推給別人呢?無能的人的藉口罷了,如果總是把藉口推給別人,那一定是也有了不用行動的責任人了,這種人指望它什麼呢?作品的克麗絲的不幸福是自己的思想和行為的直接結果,如果沒有她的婚外情,一切都不會發生,生活仍然如平常一樣幸福而平淡,可她偏偏要拿不平淡來給自己開了一個無法承受的玩笑,這難道不是個人的悲劇的原因嗎?

當人們無力做一些事的時候,我們都會試圖抓住一些什麼?難道我們缺少的就是精神的支柱嗎?

我們不能做的事,我們常常找藉口要做一做,我們明知沒有的事,卻拿它來推到別人的身上,我們明明對自己沒有信心,卻偏偏對別人提出要求,我們明明一無所能,卻認為是別人妨害了自己,我們不能娛樂,於是找理由推到最親近的人身上,我們無力改變把一切責任都推給了別人,其實我們就是無法面對自己的軟弱罷了!

也許一時的拖延和迷失就會使我們失去一切,可我們何時又能警醒呢?

我們永遠都是懶惰的動物,卻不肯承認自己,比如作品中的邁克,對於別人的有夫之婦,他偏偏用一種不良的心態去面對,因為開始的不良,導致了此後的更多的不好事情的發生,直接導致了他人和自己的不幸福,可他永遠也不會明白,一切的不幸福緣於他自身,他從開始就已經走錯了。

幸好,有那麼多善良而理性的人們,醫生納什、密友克萊爾、真正的丈夫本,正是這些善良而堅持的人讓主人公得以有一個良好的結局,我想種什麼因就會結什麼果,一切都不過是自己在做罷了!

掩卷,雖然它是一篇小説,但帶給我們的思考卻久久不能想透,我們永遠都不能在生活中游戲自己,更不要誤以為自己的人生掌控在別人的手中,理性與不理性只在一念之差,否則你將不堪回首!

別相信任何人讀後感範文 篇2

我們的大腦像一個神奇的硬盤,可以刻錄下我們每天經歷的事,自動忽略一些緩存的信息不至於影響它的運行速度,它的分區正常運轉,我們的生活才能正常的進行。但是我們卻不能像真的硬盤那樣手動的去刪除一些不想要的信息,於是很多人都羨慕魚的記憶,只因為轉瞬即逝。可是如果真的沒有了硬盤中的信息,我們的生活真的如想象中美好嗎?

《別相信任何人》所講述的正是一個失憶人所面臨的困擾。20xx年來,克麗絲一旦進入熟睡狀態中,她的記憶就會清零,也就是説她的記憶只能保持一天,每天早上醒來,她都會完全忘記所有的事,對於她來説,所有的東西都是全新的,記憶的空白讓她只能依靠身邊知道她所有經歷的本。面對這樣的一天,我想沒有人會接受這種疑惑,雖然有一個人會為你解釋一切。納什醫生的出現似乎是本説辭的證明,在他的幫助下,克麗絲開始寫日記,也是因為這個日記她知道了以往的記憶,慢慢的把劇情推向了高潮。這本書是一個懸疑小説,號稱是一部挑戰心理極限的小説。確實如此,因為我用了一下午加一晚上將這本書讀完後,大腦昏昏沉沉的,除此之外沒有任何感受,有些乏味,但是對於這個故事的創意我覺得特別值得回味。

這個故事中總共有克麗絲、本、邁克、納什醫生、克萊爾、亞當六個人,通過這六個人之間糾纏的情感關係,以及作者打亂的時間順序,讓這個簡單的故事變的複雜。作者通過克麗絲失憶這個源頭,用寫日記的方法讓劇情逐漸深入,只是結構和一般的懸疑小説一樣,在故事的最後解開謎底。

這本書的題語:別動情,別認真,別讓自己陷進去。讓文藝青少年們對它產生了興趣,其實暢銷書也僅限於此,宣傳力度夠大就可以了。初看題目時我也這樣以為,以為是情感小説,但接着看下面“一本挑戰你心理承受極限的小説,為你層層揭開人性的殘酷真相”,還是獵奇的吸引力比較大。當看到“伏尾區”時,註釋解釋是倫敦的地名,在那一帶經常發生一些靈異事件。結果看到最後也沒有出現一起靈異事件,理由應該是這是一部心理描寫為主的小説,是在心理上起到恐怖作用,但是我沒有體會到。

對於本,他是以正面人物出現的,但是他説的因為愛克麗絲,誤解她見不到他就會很開心,於是對她放棄了照顧。事實上他也知道克麗絲的病況,但是他還是離了婚,有了新的家庭,和別的女人生活在了一起。我不知道這樣的人是否值得以正面形象出現。邁克是克麗絲的情人,因為克麗絲對家庭的愧疚回心轉意,讓邁克產生了嫉恨,在克麗絲與本的一次旅行中傷害了克麗絲,才使她最終失憶。可是之後的20xx年都是邁克在照顧克麗絲,他每天早上醒來都要面對一個空白的人,還要不厭其煩的講述無數次講過的事,我想邁克心裏也是特別後悔的,他愧疚做過的一切所以更想掩埋這些事,他只想和克麗絲生活在一起,可是克麗絲的記憶終究是通過日記恢復過來了,她知道了一切,而他最終也失去了她。或許作者是刻意來刻畫邁克的行徑的,一種黑暗的心理,以此來製造一種恐怖效果。

對於推理懸疑類的小説我一般都是看一遍知道結局就OK了,所以不會有很深的理解。

這本書對於我來説收穫就是思考了很久如果我失憶後會怎麼樣,最後結論是我不想失憶,失憶這個東西對於一個羣居型的人來説着實是一種折磨,周圍的人知道你所有的事而你卻一無所知,這才是最可怕的。我想不管是好的壞的事情,都是我們經歷過的,其中的酸甜苦辣是隻供我們自己品嚐的,像大家想的那樣放棄哭得辣的事情,那生活豈不是很乏味,更何況我們壓根不能去選擇,所以珍惜吧,不論正經歷着什麼。

別相信任何人讀後感範文 篇3

一提起貝多芬,大家都會想到美妙音樂。通過閲讀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我瞭解了貝多芬幸福又悲慘的命運,感受到了他堅強的意志。

他為何悲慘?貝多芬的童年沒有温暖,成年後失去了音樂家最重要的東西——聽覺,一次次在情感上跌倒,受盡了命運的捉弄,無比辛酸。所以他悲慘。

他為何幸福?因為貝多芬有很多關心他的朋友,韋格勒、埃萊奧諾雷、阿曼達、勃羅寧等,這些都是他的至交好友。雖説他命運悲慘,但有朋友的幫助、陪伴,他也很幸福。

他又為何堅強?因為貝多芬即使一次次受到命運的捉弄,卻堅持這樣一個信念“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不能讓困難把我壓倒!”貝多芬雙耳失聰,但他依然熱愛音樂,堅持創作,寫下了許多著名的樂曲。在生命的最後幾年還創作了輝煌的《第九交響樂》。貝多芬在情感上也屢屢受挫,但依然渴望愛情。所以他是堅強的。

貝多芬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就,正是因為他有一顆熱愛音樂的心和一份執着的信念。他的執着改變了命運,在與命運的戰爭中,他越挫越勇,最終取得了勝利!

我們應該學習貝多芬堅強的意志和對音樂執着追求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