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精選30篇)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1

薄薄的紙張終結了安妮的篇章,卻燃起了我的無限憤怒與悲哀!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精選30篇)

德軍竟這樣壓迫、剝奪猶太人的一切,要至他們於死地。

德軍與戰爭無法想象魚兒離開水面的痛苦,鳥兒折了翅膀的無助。就在小小的閣樓裏有一股力量在垂死掙扎,但面對冰冷的槍口,她怎能奈何得了呢?

這本日記本是安妮生日時得到的一個禮物,安妮很喜歡,給它取名為基蒂。呵!一本白白的本子,成了安妮兩年多的精神伴侶,而正是這位伴侶,將安妮的一切永恆的留下!

安妮每天都會寫日記,記下自己的心情、想法、和身邊的事。基蒂的每一處無不凸顯出德軍的殘忍與惡毒,日記中我印象最深的是:

“一個接一個的專制法律出台,對猶太人尤為不利。猶太人必須佩戴有一顆星星的標誌,必須交出自行車,不許再使用電動交通工具,汽車就更不用説了。猶太人只許在三點到五點之間——而且在猶太商店——買東西。晚上八點後不許再在街上行走,在這以後也不許出現在花園裏或陽台上。猶太人既不許進戲院也不許進電影院,其他的娛樂場所也不許涉足。也不被允許游泳、打網球和曲棍球,一概不許再做體育運動猶太人不許在進入--,猶太孩子必須上猶太學校。如今我們就是在這麼一大堆的禁令下生活。約皮總是説:‘我幹什麼都沒有信心了,因為我總是害怕,那是被禁止的……’”

不許不許,這麼多的不許,讓猶太人怎麼活,德軍啊德軍,你們好好想想,如果囚禁的是你們,你們會怎麼做,激烈反抗?人人都是平等的,為什麼你們要給猶太人設下這麼多規定,難道猶太人是奴隸嗎,難道他們就不是人了麼,人人都要生存,在這個社會上沒有人能限制他人的權利,ok?

當我平復心態,回到第一頁仔細去想想安妮的時候,我真的挺佩服她的,她的這股力量、勇氣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也許嘴上説説很容易,但要是我們真的碰到了,就不會有當初的“霸氣”了。

1942年7月8日安妮對基蒂説:“從星期日到今天短短的幾天之間就好像過了好幾年。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彷彿天塌地陷了!但是基蒂,我還活着,父親説,這是最重要的。”一句“我還活着,這是最重要的。”讓我的心不禁一顫,活着原來是那麼的幸福——對於當時的猶太人來説。而現在的我們卻不斷的宣泄心中對物質上的不滿,抱怨學校的種.種,當看了《安妮日記》後,才知道孩子們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在怎樣的環境下完成家庭作業,甚至有一些孩子不敢去讀書,在家看着“世界名着”“數學公式”“科學道理”“英語單詞”這些沒有擺在他們面前的食糧,他們願伸手去奮力地抓,而我們呢?這些難道沒有明明白白的擺在我們面前嗎?而我們又是用什麼態度去對待?

1942年7月8日到當月的9日,安妮一家一直在奔赴他們認為安全躲藏的地方直至當月10日趕到,是安妮父親公司的倉庫裏,簡陋的住宅讓安妮覺得無聊,可是就是在這無聊的倉庫裏畫下了基蒂的“樣子”,寫下了《安妮日記》兩年多的這場完美的戲!

安妮把這兩年多的倉庫生活當做一場驚險、有趣的探險,她天真的想象沒有預料到這場探險的惡毒,1944年8月4日,警察進了後屋,逮捕了所有藏匿着,並把他們送進德國和荷蘭的集中營。

“‘後屋’被敵人洗劫一空。米普和艾莉在留下的一些書籍、雜誌和報紙中發現了《安妮日記》,並將原文印刷”

在“隱匿者”中,只有安妮的父親得以生還。克拉勒和科弗斯經歷了苦難,在荷蘭集中營僥倖存活,又回到家中。安妮於1945年3月——解放前兩個月,在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去世。

安妮雖死,但她的日記活着,會一直活到——世界末日!

魚兒離開水面,是多麼想念水中的快樂

鳥兒折斷翅膀,是多麼想念天空的自由

風箏斷了繩線,是多麼想念主人的牽絆

而人們被“囚禁”時,是多麼渴望得到釋放

然而只是掙扎,僅僅只是掙扎

漸漸的,慢慢的……

人們只是順從,僅僅只是、只是順從……

是因為習慣了麼?

某一種東西使得人們喘不過氣來,

説不清是物質上還是心理上的

慢慢的他們感到勞累了

就微笑着看見遠方

遠方架起了一座炫麗的彩虹

他們仔細想了想

……

……

天依舊藍,水依舊清,雲依舊白,人依舊有情,日子依舊這樣過着,一天一天的過着

它們,不曾為誰改變過,不曾傷心過……

我想在這之後猶太人會更好的享受生活,感悟生活中的一切安詳,就這樣過着幸福的生活!

“陽光總在風雨後,烏雲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動,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陽光總在風雨後,請相信有彩虹,風風雨雨都接受,我一直會在你的左右

陽光總在風雨後,烏雲上有晴空,珍惜所有的感動,每一份希望在你手中……”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2

《安妮的日記》這本書是猶太人安妮十三歲到十六歲的日記,它記載了安妮一家等八在祕密小屋裏提心吊膽的生活:

安妮十三歲生日的那天得到了一本日記本,於是從那時候她就開始寫日記。安妮原本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可是因為遭到法西斯的迫害,就與家人制造出逃離的假象,躲在了祕密小屋裏。在祕密小屋裏,安妮不能上學,不能與朋友在一起玩,不能讀書、學習,整天過着提心吊膽的生活,生活條件也很差。她沒有知心的朋友,只有向“綺帝”(安妮的日記本)傾吐心事。她是個善於鍛鍊自己的坦率的女孩,她還是一個早熟的女孩,她把當天發生的事情,對身邊每一個人的評價,對每一件事情的看法,發自心裏的渴望、憤恨和想法都寫在日記本上面。可在她十六歲的那一年,躲在祕密小屋裏的八個人最終還是被發現了。躲在祕密小屋的八個人除了法蘭克(安妮的父親)倖存以外,其他人都沒能活下。

安妮曾經在日記上寫到,她所在的祕密小屋對於其他遭到迫害的猶太人來説這已經是人間天堂,而對與法西斯卻是地獄。我可以體會到她對法西斯的憤恨。讀完這本書以後,我覺得安妮實在是太可憐了。為什麼希特勒這麼殘忍呢?為什麼她不能放過小小的安妮呢?我在心裏默默地祈禱,祈禱在這個世界上不會再有種族歧視,各民族永遠和平友好相處。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3

我讀過許多書,但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安妮日記》。

<<安妮日記>>是描述二戰時期安妮和她的一家人被納粹黨追捕而被迫藏在荷蘭的一個密室裏的生活實錄.那段時日是猶太人最黑暗的日子,是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而安妮這樣一個花季少女,卻在一個暗無天日的密室中度過了她最活潑、最美好的那段光陰.

在密室生活剛開始的時候,13歲的安妮差一點就被逼瘋了。幾乎不見天日的生活,嚴格的生活制度,這都是一個花季少女不應該承受的。這樣一個花一般的年紀,她不能和我們一樣自由、自在,而是天天躲在密室裏探照燈照不到的死角里,被逼迫着習慣陰暗以及白晝如同黑夜的生活。我甚至能夠體會安妮寫日記時的絕望與無奈的心情,但安妮的樂觀還是使我感到一絲欣慰的。我常常想,如果安妮在二戰結束前夕幸運地活下來,那麼歷史上是不是又會多一位著名的作家?她的文字以及她筆下的生活都讓我深感震撼、悲憤。

安妮在與世隔絕的密室裏度過了她兩年花季少女最重要的時光,而這兩年只有日記本陪伴她。在黑暗即將過去的時候,安妮卻離開了這個紛爭的世界,安妮一家只有她的父親一人生還,其他人都慘遭不幸。看到這裏,我對納粹黨十分憤恨。他們剝奪了安妮美好的童年,安妮她甚至沒有過感情的經歷和花季的幸福、快樂以及友情。

讀完這本書,我的心中不只是對安妮一個人的惋惜,而是對所有猶太人的同情。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4

我喜歡看書,我給大家介紹一本書《安妮日記》。

這本書的作者是德國的安妮.弗蘭克,安妮出生於猶太家庭,爸爸,媽媽,姐姐和安妮都是猶太人。1940年,納粹警察四處抓捕猶太人,安妮一家、彼得一家和杜瑟爾先生都躲進了公司大樓的密室裏。為了不讓納粹警察抓到,他們不能拉開窗簾,只能在黑暗中生活,洗澡、聽廣播,看書……這些都非常不方便,而且大家都非常恐懼,經常在飢餓的狀態中。

雖然日子過得很苦,可是安妮還是堅持學習,不斷地寫日記,並且有了自己的理想:希望能在戰爭之後成為一名記者或者作家。她説過:“只要我還活着,能從佈滿灰塵的舊窗簾縫裏看到這陽光,我就不可能不幸福。”安妮還在日記中寫道:“我是自己的船長,終有一天我會看到我能停泊的岸。”

我要學習安妮的樂觀、信念、堅強,在如此艱苦的環境中都能堅持着,不言放棄,而我自己,有時候學習上遇到一些小困難,比如,不會做的數學題,不會寫的生字,不能彈熟練的鋼琴曲,我就會有急躁情緒,甚至想到退卻,現在我要不怕困難,迎難而上。而且,安妮經常要忍受飢餓,看看我現在的生活是如此的富裕,爸爸媽媽帶我去超市,經常會買回來很多我愛吃的食物,可是我也會挑肥揀瘦,完全沒有感受過飢餓,我覺得自己是多麼的幸福!

看着《安妮日記》,我被深深地感動了,彷彿自己就在安妮身邊,和她同歡樂,同悲傷,我建議爸爸媽媽也來讀,這是一本感動世界的日記,親愛的同學們,你也來讀一讀吧!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5

最近讀了一本書,《安妮日記》,它是一本世界名着。雖然作者只是和我年紀差不了多少的女孩,但我讀過之後,思緒萬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13歲的猶太女孩安妮·弗蘭克隨着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他們在密室裏生活了25個月之久。這段時間,安妮用她的筆,記錄下在狹小的空間裏自己的成長。在面對死亡的恐懼中,她開始思考戰爭、自然,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為一個成熟的、對生命有深刻感悟的人。

安妮的勇敢讓我非常敬佩,在死亡面前,人們都表現出畏懼的情感。而她,卻依然對生活充滿了熱愛、對自己充滿了信心、對愛情充滿了嚮往。書中,安妮多次提到,在那樣的環境下,學習是最好的狀態。啊,我們真的應該效仿她思想。

想一想,被困在灰暗、狹窄的小屋裏,看不到光明、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你會以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呢?能做到安妮那樣嗎?

1944年8月,因為有人告密,隱匿的8個人被捕並關進了集中營。到戰爭結束,只有安妮的父親費蘭克一人得以還生。為此,在很長一段的時間裏,費蘭克先生曾經十分消沉。後在周圍友人的幫助下,他最終鼓起繼續生活下去的勇氣。他後半生致力於宣傳安妮的日記,希望能完成女兒“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對世界作出貢獻的人”的願望。也就是現在我看到的這本書。

因為這本書,全世界重新認識了戰爭的殘酷,它簡直是一輪太陽,燦爛千陽,照耀我們的成長。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6

《安妮日記》是猶太少女安妮。弗蘭克在世界大戰中遺留下來的一本私人日記,真實記錄了安妮與家人等八個人躲避

納粹迫害而度過的長達兩年的密室生活。

1942年6月12日,是安妮十三歲生日,她收到一個日記本,從此開始寫日記。一直寫到1944年8月,他們的密室被德國衞軍查抄。不久,這個不滿十六歲的女孩便被傷寒

奪去了生命。這本日記成為人們對那場殘酷的戰爭進行深刻

的反思的珍貴資料。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7

“只要我還活着,能看到這陽光,這無雲的天空—只要這一切還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你能相信這是出於以為13歲女孩之手的文字麼?如果是現在當然不相信,但請把時間調到二戰的時候。在這個時候寫出這樣既憂鬱又向上的文字應該是合乎情理的吧。

這就是安妮?弗蘭克,德籍猶太人.她留下來的日記使她名聞遐邇.15歲死於貝爾根—貝爾森集中營,她的日記成為二次大戰期間納粹消滅猶太人的最佳見證,日記中展現了驚人的勇氣與毅力。

是的,安妮在她的日記裏傾訴這一切:對母親的不滿,對父親的敬佩,對彼得的愛意,對勝利的希望。有消極也有積極,有恐懼也有歡樂。日記裏呈現的是一個真實的活生生的安妮。常有人説小孩子怎麼會有消極的一面,我們是--點鐘的太陽。所以常有人將自己的文章寫的很假,並沒有"我筆寫我心”.而安妮的日記將一個少女的煩惱都實話説了出來,這讓我不禁又許多共鳴之處,即使我們並不生活在一個年代裏.

本書大致講了安妮一家為了逃避德國人把猶太人送往集中營的慘劇,逃到了她父親公司樓頂的密室裏,在那裏度過了2年多的時間.與他們住在一起的還有凡達一家和一位牙醫.在那個密室裏,白天不能説話因為下面是在工作的德國人,而且始終不能拉窗簾.晚上只能靠聽收音機來了解外面的情況.炮聲不斷,隨時都可能被德軍發現.在這樣的環境下,安妮卻在日記裏仍表現出對戰勝的希望,這是我所敬佩的!

同時安妮在日記裏闡述着自己對彼得的愛意,這是每個少女都會有的青春期的懵懂.彼得是凡達夫婦的兒子,一個英俊的小夥子.在安妮受不了母親的封建思想是就會去找彼得獲得思想上的寬慰.

在我讀完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內心是充滿可怕的,因為日記擱筆的那一天就是安妮一家被發現送往集中營的那一天.不知道安妮在那裏受了多少的虐待……總之從她在密室的日記中也大可看出戰爭的殘忍.從此我比從前更迫切的渴望世界和平!哼,可惡的希特勒,那個連一隻老鼠死了都會掉眼淚的人竟對自己對猶太人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感覺的人也配在這世界上存活過嗎?如果當初隆美爾暗殺死了希特勒,那麼百姓的苦難也會提前收尾!

“密室裏一陣強烈的騷動,大家苦盼已久、談了又談但似乎美好得太像童話的解放,真的變成現實了嗎?今年,1944年,會給我們帶來勝利嗎?我們還不知道。不過,希望已經在我們心中復活了,這股希望給了我們新的勇氣,使我們再一次堅強起來。我們必須勇敢地忍受這所有的恐懼、窮困和苦難,現在我們關鍵是要保持鎮靜和堅定。現在比以往更需要咬緊牙關不叫苦。”這是安妮日記裏的一小篇,讓我看了渾身上下都充滿了力量.我想正如安妮面對困難那樣,再壞的事情,再不安的過程也總有結束的時候.

安妮 弗蘭克,她給了我充滿信心活下去的動力,給了我陽光,給了我少女的共鳴!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8

安妮,她用了25個月去躲藏,卻還是沒能逃開被蓋世太保抓進集中營的命運。安妮她不過13歲,卻要放棄屬於小孩子的天真和自由這些權利,轉而揹負起千萬種不幸和對命運的恐懼。而這一切都只因為安妮是猶太人。

在書中,安妮寫道:“紙比人更有耐心”。在那漫長的25個月中,她用她的筆,她用她的夢想,刻錄下了她在密室躲藏時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

安妮是不幸的,而她又是幸運的。正是因為她的願望——我希望我死後仍會活着。她才如此幸運。

安妮13歲開始寫日記,到她死於集中營還不到16歲。安妮從上帝那得來了寫作的天賦,她有着她自己的夢想——做一名記者和作家。在兩年多的時間裏,在那種惡劣的條件下,她一直在堅持寫日記。在日記中,她記下了她自己的孤獨,對戰爭的恐懼,對生的追求和熱愛,以及自由生活的嚮往和期盼。她寫下了原來不屬於她這個年齡所應經歷的命運。

如果安妮沒有遭難,如果她生活在和平的年代,那麼,她長大以後,或許不用長大以後,她就會成為一個出色的作家——但這一切,誰又知道呢?

安妮在密室裏呆了25個月,她在密室錯過了原本屬於她豆蔻年華的自由和快樂。

安妮在密室裏能認識的人是那麼有限,安妮是一個正在成長期的少女,這樣的她,正是愛結交,好動,對世界,生活充滿了憧憬的年齡。在她所能活動的狹小空間裏,而她幾乎是沒有同齡人相伴,也享受不到同齡人的樂趣。

那愚蠢的戰爭猶如一個沉重的桎梏,把我們幸苦建設的家園就這樣囚禁於硝煙炮火中,毀於一旦。那不近人情的種族歧視,剝奪了不計其數的人的自由。

野蠻的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摧毀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我彷彿看見了安妮在法西斯的瘋狂怒吼中,微笑着説,“我相信善良。”安妮一直在用着她的善良去看待這個世界,帶着她對生的渴望。

安妮的願望實現了,用令一種方式。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9

一開始對亞瑟的描寫是一個乖巧有思想的富家子弟,參加鬥爭後,因為不堪誤解重新換了身份生活,從此過着痛苦艱難的生活,倘若還能稱為生活的話,他身上的所有傷痕便是最好的證明。經歷了常人不能忍受的磨難後他更加堅定自己立場,投身於更激烈的鬥爭中,到最後關在監獄裏時,他和他父親的對話令人動容落淚,他努力地活着就是為了看他的父親更愛上帝還是他,主教深陷痛苦,但我為亞瑟的遭遇痛心,因為他的所有真情流露落淚,人生來就是要遭遇矛盾的,分歧倘若十分巨大,一邊是多年的信仰,一邊是自己的愛子,該怎麼辦才好呢?這首詩是亞瑟的絕筆詩,也是一個靈魂的申述。

我是一隻牛虻,

幸福歡暢,

不管是活着,

還是已死亡。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10

前幾天,讀完了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可能很多人都想生活中可以真的有這樣的一位老爺爺,可以在迷茫時有一些建議。如果生活中幾十年後的人,可以告訴我們要如何選擇,也許這一路都會很順利吧。但是有的時候,可能有一些過來人在講述一些經驗、教訓時,也許那個時候任性的我們還是不願意聽取,更願意自己去嘗試一下。

還有像老爺爺説的,很多人在問答案時,其實心中已經有了答案。解憂雜貨店存在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大家能夠清楚內心的想法,做出選擇。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孤兒院出來的孩子在回答的時候,絲毫不留情面,有什麼直接説出去,投信的人剛剛接到信的時候更多的是憤怒,然後變為思考是什麼意思(但是實際上只是直言,並無深層含義),但是投信人會更加認真、理性的思考自己的決定,慢慢敞開心扉,最終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其實整個過程多的是投信人自己的反思,沉下心來好好做出決定。解憂雜貨店不會為你做任何決定,所有的選擇都是自己做出的。

還有一點是信任是一點一點建立的,老爺爺開始只是為了消磨時間,回答一些無關痛癢的問題,雖然搞笑,但是做到每封信認真回答,有了這樣的基礎,才有了後面一封封真正的諮詢,老爺爺同樣也為了保護隱私,專門設置了牛奶箱並裝好信封,提醒其他人不要拿走。這樣的信任一點點建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諮詢。所以當三個孤兒院的男青年無意闖入的時候,雖然跟老爺爺不一樣的風格,但是因為之前已經建立起來的口碑,投信人更願意敞開心扉,説出平時難以跟別人講述的話。為什麼現在人之間的真誠、信任越來越少了,就是大家很難管住嘴,把別人一些私人的事情拿出來跟其他人講,給別人增添了很多煩惱,互相之前都不在傾吐真心。

當別人來找我們傾訴時,説明他是信任我們的,我們其實更多的是傾聽,提出問題,讓傾訴者可以更勇敢的明白自己的內心所想,更好的做出決定。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11

首先,我想説:這是我第二次沒有把寫讀書心得當做負擔。為一部自己喜歡的不得了的書寫一篇洋洋灑灑的讀後感,這樣的感覺挺好的。

讀這本書,是因為:今年過年回來,心還是很浮躁,不能馬上投入到學習中。聽學姐無意中提到此書麥田裏的守望者被認為是全世界無數彷徨年輕人心靈的慰藉,道出了千萬青少年的心聲。於是,去“圖批”買了一本回來。

看到麥田裏的守望者這個抽象的書名,我以傳統思維模式給它勾勒出這樣一個輪廓:以自身經歷穿插深奧隱晦的道理,向讀者傳輸自己看待人生的方式。然而,從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起,那連篇的髒字,真讓我一時接受不了,離我之前勾勒的輪廓相差甚遠。但又發現,這本書的形式和內容都很出色。

這本書是塞格林唯一一部長篇小説,卻對美國社會和文學都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紐約時報的書評寫道:在美國,閲讀麥田裏的守望者就像畢業生要獲得倒是的首肯一樣重要!故事發生在霍爾頓離開學校的三天時間內。此處,我以第一人稱描述。以便更加形象的描述主人公的內心世界。

美國五十年代是一個相當混亂的時期,二戰的陰雲尚未散去,冷戰煙硝又起。一方面,科技發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們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無力改變的社會大背景下,過着渾渾噩噩的生活。於是,“垮掉的一代”出現了。“我”就是其中一員。“我”被學校開除,為了在星期三回家,就在紐約街頭鬼混:抽煙、喝酒、去夜總會、大把花錢,碰上各種形形色色的人,幹了這個年紀的人想幹的所有的事。然而,看似瀟灑刺激的生活,卻掩藏不住內心的極度空虛和精神上的寂寞。讓我自己也很驚訝的是,讀這樣一本書,竟然有多次流淚的衝動。

我不得不説,這本書寫的實在是太真實了。我不由自主的想痛哭,當別人問我在哪兒上學,我對在讀學校的感覺跟“我”對潘西的感覺如出一轍,我覺得自己那如墨汁一般經年累月終於沉澱安靜下來。曾一度被遺忘的難過與寂寞的感受,被“我”的經歷又一下子盪漾起來,彌散到整個身心,濃濃的化不開……我所有成長苦痛和閲歷就凝縮在了“我”流浪的這幾天中。

是的,要説最真實的我。就像書中的“我”一樣:厭惡一切阿諛奉承,虛偽做作的嘴臉。最渴望的就是到一個,誰都不認識的地方。裝作一個又聾又啞的人,省去蠢而無用的交流。但是,我們是一羣生活在新時代的人,自己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羣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另外,書中菲比的天真純粹真讓我喜歡。在書的最後幾章,就是菲比帶着獵鹿描抱着旅行箱説要和“我”一起走的時候,我真的太想哭了,我多麼希望菲比永遠也不要長大,我常常覺得孩子不長大該多好。成長會讓他們和“我”一樣經歷痛苦、矛盾、失望,然後學會做人。想想那該多可怕?可是,我又無法阻止他們的成長,就像“我”最終還是沒能去成一心向往的西部的某個地方……

孩子,提到孩子。是的,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久都會過去。我們現在需要的,就是在我們女院好好學習。

可是……

為什麼,為什麼希望就在明天。而我,卻也是那麼渴望做個麥田裏的守望者。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12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可見,作為一名教師並不容易,而作為一名深受幼兒和家長親睞的教師更不容易,其肩負着是無數人的希望和重託。對新時代的教師也無疑是一次對知識、教養能力、綜合素養的考驗,其中教師對教學活動設計就是一個值得研討的問題。

<<做最好的老師>>中李鎮西老師的話説得富有智慧和哲理,道出了他的心聲,也説到了我的心坎上,它是我以後工作的航標燈,指明瞭我工作的目標和方向。

我以前只知道教育需要“愛”,卻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達這份愛。一直以來,我認為“嚴”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句俗話説得好:“嚴是愛,鬆是害。”所以,在我的課堂中,我決不允許幼兒有絲毫的怠慢,哪怕回一下頭,摸一摸下巴……我都認為這是違反課堂紀律的,必須予以批評教育。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出奇的“乖”,成績也是有目共睹的。為此,我一度沾沾自喜,為自己的“高明”而“喝彩”。其實,在我的內心深處一直渴望能和孩子們一起玩、一起樂,但師道尊嚴令我望而卻步。看了李鎮西老師的“童心是師愛的源泉”,才喚醒了我心中尚未完全泯滅的童心。我才真正認識到那是因為我缺少一份童心。

一直以來,我一貫以成人的標準來衡量幼兒,以成人的眼光來看待幼兒,希望他們變成我想象中的幼兒——“小大人”,個個成為懂事、聽話、尊敬老師、孝敬父母、多學習少玩的完美類型。孩子們成了我製造的模具中的工具。孩子們需要的是什麼?我瞭解嗎?不,我並不知道。而李老師呢?他能夠在教育幼兒時“向幼兒學習”,他能夠大聲疾呼並真誠的實踐着“請尊重幼兒的選舉權”,他努力追求着“成為幼兒最知心的朋友”“回答幼兒最關心的問題”,他勇於在幼兒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他也諄諄教誨着年輕老師要“樂於請教”“勇於思考”“廣於閲讀”“善於積累” 。李老師説得好:“ 教育是心靈的藝術。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一個環節都應該充滿着對人的理解、尊重和感染,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雖然就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來説,教師遠在幼兒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教師和幼兒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進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讀着李老師的文字,感悟着他的心靈,回憶着自己的教學行為,我陷入了沉思:“親其師,信其道”,古人尚卻明白的道理,可我……實在汗顏。

幼兒成了學習的機器,學習的樂趣又從何説起,幼兒的個性該如何發展?幼兒是有差異的,有的文靜、有的好動;有的乖巧、有的調皮……好玩是他們的天性,只有在玩中學、樂中學,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我們為什麼不讓孩子學海無涯“樂”作舟呢?為什麼一直讓他們徜徉在“苦海”之中呢?我們有什麼理由剝奪他們的天性呢?現在,我才明白把一個個天真活潑的小幼兒教成“小大人”式的幼兒,是教育的悲哀。因為我們剝奪了他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童話般的童年。作為教師,在面對幼兒時要保持一顆童心,以自己的童心喚起幼兒的童心,以自己的愛心喚起幼兒的愛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走進幼兒的心靈,才能夠表達我們對他們的愛。也只有這樣我們才有資格談我們的教育。我們要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教育氛圍,放下自己的架子,用愛心營造積極健康、生動活潑、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讓愛心成為照耀幼兒心靈的陽光,培養幼兒健康的人格,使幼兒的素質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13

托爾斯泰是俄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家最傑出的代表,《復活》於他71歲所作,是最後一部長篇小説,是他長期思想的結晶,是他文學藝術探索之路上一部不朽的傑作。

我有幸讀了這部小説,深為其細膩的手法,鋒利的筆觸所震撼。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是上流社會的公爵,在充當法庭陪審員時認出一個被控犯盜竊罪的妓女(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正是曾經被他誘姦的一個姑娘,並造成她懷孕,收養她的女主人知道後將她掃地出門。瑪絲洛娃生下的孩子被送往育嬰院的途中死掉,從此她逐步墜入墮落的深淵,落入妓院過起了淫蕩荒糜的生活。良心未泯的聶赫留朵夫逐漸發現自己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於是走向了拯救瑪絲洛娃同時也是為自己減輕罪行的艱辛之路,就在這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中,他們的靈魂都得以復活。

然而出自文學巨匠托爾斯泰之手的作品絕不可能只是一段悽慘曲折的愛情故事。《復活》花費了他從1889-1899年10年的心血。當時他已進入老年,世界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內心已經徹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國當時社會正處於大革命的前夜。所以,《復活》一書是借托兩位主人公的遭遇,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國,真正反映被欺壓的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揭露了腐朽混亂的上層社會和官場。

托爾斯泰筆下的女主人公瑪絲洛娃是一個平民女子,是俄國社會中最為普通的一員。一開始她是一個天真純潔活潑開朗的少女,結果遇上上層社會的聶赫留朵夫,被他玷污然後拋棄,被趕出家門接着淪落為妓女,最後又受人誣陷被告上法庭,由於陪審員的誤判、法官的不負責任使她被放逐西伯利亞服苦役。這一系列的打擊,經歷的種.種使她褪去天真,取而代之的是對社會的失望和對上層社會的憎恨。她的一部血淚史是對統治階級和官僚主義最有力的控訴和最無情的鞭笞。但是整個過程中瑪絲洛娃並沒有完全失去人性中最可貴的善良,她關心監獄中受盡折磨的無辜的人們,並要求聶赫留朵夫去幫助他們早日離開監獄。並且在發現聶赫留朵夫的真誠之後也從心底裏原諒了他。最後從政治犯身上看到了值得敬佩的鬥志,慢慢的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復活。這些也代表了最底層勞動人民的樸實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憧憬。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14

今年寒假我讀了《野性的呼喚》這本書,《野性的呼喚》一書中講述了一條叫做巴克的狗本是無憂無慮在法官身邊,但有一天,一羣人把它打暈帶到了天氣十分惡劣的北極做了雪橇犬,在弱肉強食的大自然中經歷了各種磨難後,終於成了名副其實的犬王!

我十分敬佩巴克,他與其他狗並不一樣,他懂得反抗,在紅毛衣幾次痛擊後,他並沒有屈服,反而是更加憤怒要去反抗,他活得也非常有尊嚴,因為他知道他已經不再是那隻可以無憂無慮的家狗,而是真正去了另一個世界——大自然!在幾次磨難中他終於懂得只有去拼搏只有去努力,才能活下來同時也要成為雪橇犬隊的犬王,要不然面對他的只有冷落與歧視!要麼稱王,要麼成亡!

這本書中也有感動與温暖,當巴克被新主人救後,他就如變了個模樣,他的內心因受到大自然的影像所以內心冰冷無比,對生活也沒有了任何興趣,他只覺得只要活下去就已經可以了!但被新主人救後他的內心漸漸變得陽光起來,他的冰冷早已被新主人那燦爛如陽光般的愛感化了,他也為了主人可以犧牲自己的一切!直到主人死後他悲痛欲絕,又重新與他的狼夥伴走進了叢林開始了新的生活!

巴克,他是那麼努力的活着也是那麼懂得感激,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去努力感激呢?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15

我讀完這本書後,覺得外婆很神祕。

安迪沒有外婆和奶奶,這讓他覺得很傷心。有一天,忽然從天降臨了一個外婆。我覺得這個外婆很神祕,因為本來老人就不應該那樣活潑可愛,但她就不一樣了。外婆帶着安迪去草原套野馬,還帶着安迪坐她的帆船去印度打老虎,她還帶安迪一起去盪船形鞦韆、坐旋轉木馬、打禮帽靶。外婆還給他贏了很多禮物,安迪自己也打中了禮帽靶,給自己也贏了禮物。一天,一位老奶奶來到了安迪家旁邊,老奶奶就和安迪做了鄰居。現在安迪又覺得他很幸福了。他每天都跟着外婆和奶奶去玩,還幹了許多有趣的事情。他一直和外婆、奶奶過着幸福快樂的生活。

我覺得老奶奶很喜歡小孩兒,安迪也喜歡幫助老奶奶,他還幫老奶奶做飯呢!老奶奶向安迪的媽媽誇他是個懂事的好孩子。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16

總夢想着,作為“紅迷”的我,能在《紅樓夢》各種譯文版中加上我寫的序,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有這樣一部壯麗宏大的文學鉅著。每每對人提及,得到的回答無非是:“放着那麼些個專家學者作的序不要,人家偏偏就看上了你?”我總消極地的堅持着,臉上掛着尷尬的笑。時至今日,雖然內心深處還保留着這個夢想,但我也知道,有些夢想,就是實現不了。為《紅樓夢》寫序,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我寫序的熱情依舊不減,於是才有了這個似乎有點不自量的題目。好在我寫這些東西無非是自娛自樂,絲毫沒有發表或者公開的意圖。少了些焦躁的目的,便多了幾分寫作的快樂。周國平有一段説日記的話:“日記是最純粹的私人寫作,是個人精神生活的隱祕領域。在日記中,一個人只面對自己的靈魂,只和自己的上帝説話……”我覺得這段話用在寫文章上也未嘗不可,一個人只有在面對自己的靈魂,不為外物束縛,才能寫出超凡脱俗的作品來。所以我覺得,每個人都有為書寫序的權利,發不了不要緊,大不了當作日記。能夠當作日記的文章並不多。

中國人謙虛,一味地貶低自己,替人作序叫“佛頭着糞”,作跋叫“狗尾續貂”;而這種謙虛的另一種表現則是過分地抬高他人,在介紹某個作家作品時,動輒“大家”、“鉅著”,讓人驚詫整個青黃不接的當代文學史,真的迎來了春天?至於我這篇序,姑且還是讓餘華“佛頭着糞”吧。

首先説到他的《兄弟》,因為這是我最早看的餘華的作品,看了上部過後,覺得不對胃口,和想像的太不一樣,於是沒了看下部的衝動。對於我這是很少出現的情況,我看書向來是有始有終的。或許就像許多評論家説的那樣吧:荒誕的故事情節,失敗的人物刻畫,沒有力度的文字表現手法。以致有人揚言要給餘華這個曾經的牙醫拔牙,拔掉他的“黃牙”、“假牙”、“雜牙”、“黑牙”。措詞之激烈,可見一斑。

於是又過了好久,我才又敢看餘華的作品。看《活着》就是在這個時候。不長的故事,只花了一上午的時間。

一貫的大時間跨度,從上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一個封建地主家庭的紈絝子弟福貴,因為沉溺賭博輸光了家產,生生地將老爹氣死,已有身孕的妻子家珍也被丈人強行帶回孃家。家道的敗落倒似乎讓他一下子長大,明白了肩上的責任。不得以,為了維持生活,他從贏走他家家產當了地主的龍二手裏討來五畝田地,與母親、女兒一道勞動,過起了農民生活。一年後,妻子帶着半歲的兒子回到他身邊。其實從某種意思上講,這樣的生活,也未嘗不幸福,就像福貴的娘説的那樣:“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但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連男耕女織式的平淡生活幾乎都成了奢望。為了給母親治病,福貴帶着僅剩的妻子從孃家帶來的兩塊銀元,到城裏買藥,沒想到陰差陽錯卻給國民黨的軍隊拉去當了壯丁。在戰場上,福貴忍受着飢餓與寒冷與死亡的三重壓迫,九死一生,最後成了解放軍的俘虜,幾乎是僥倖地撿回一條命。歷經波折,他終於回到了家裏,一家人抱頭痛哭,卻得知母親早已去世,而女兒鳳霞也因為一場病變得又聾又啞。真個是物是人非啊。接着是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地主龍二因不配合人民政府,被判槍決。緊接着又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全村大鍊鋼鐵,吃大鍋飯,用歷史課本上的話説,那個時候,生產關係並不適應於當時的生產力發展。這造成了在三年饑荒中,村裏人幾乎餓死。俗話説,貧賤夫妻百事哀,為了讓兒子有慶上學,逼於無奈,福貴夫婦只得把女兒送給人家。就是這樣一個夫妻倆熱愛的兒子,卻因為給產後大出血的區長夫人獻血被庸醫無情地抽乾了血液!而那個區長正是福貴在戰場上認識的好兄弟春生。一家人痛不欲生,家珍的病也一天天重了。--來了,春生、隊長等一大批人都被打成了走資派。可喜的是鳳霞的婚事終於有了眉目,男青年萬二喜雖是偏頸,但人卻實在,自然而然地和鳳霞走到了一起。不久後鳳霞有了身孕,給這個不幸的家庭帶來了無盡的歡樂。然而好景不長。鳳霞生把孩子生下來不到十分鐘,因為大出血,死在了奪去有慶生。

《活着》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説。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餘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餘華一直所不屑的。餘華所崇尚的只是敍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敍説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敍説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閲讀。這樣説來,《活着》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在後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現實主義為標榜的中國主流文學評論,對《活着》給予了尖鋭的批判。例如:認為作者將主人公富貴最終的活着類比為一種類似牲畜一般的生存,並予以唾棄。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市場,尤其是當海外市場對《活着》給予了高度的評論評價後,有關《活着》的另外一些見解漸漸出現。例如:《活着》是繁花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富貴的命運昭示着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結尾那個與富貴同行的老牛暗示一個另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其實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

事實上,後一種可能是非常大的,因為餘華在冰冷中敍述殘酷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活着》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閲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這樣就會有一個結局: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閲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

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裏。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着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17

關於戰爭題材的書和電影並不少見,它們或鋒利或殘忍,或血腥或壓抑。這一本記錄二戰時期猶太人真實處境的13歲少女的日記中,並無一處暴力殺戮的篇幅,看後卻叫人淚盈眼眶,絕望到心底裏去。這些被少女默默記錄下的文字,無聲地抗議着人類因野心膨脹而引發的戰爭惡行,用戰爭所帶來的無法修復的毀滅警示你我。

她只是一個13歲的少女,在父母的庇佑下平安健康地成長。就像你我都經歷過的花樣年華,上學、聚會、玩耍……然而從某一天開始,一切都變得不一樣了。當你我依然放肆地揮霍青春時,命運卻同她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她的人生因此衝出軌道,滑向未知,而這一切僅僅因為她是猶太人。

在那個時代,數不盡的猶太人在街上、家中被逮捕。孩子放學回家發現父母不在了,父母回家發現孩子不在了……希特勒的種族滅絕政策讓所有猶太人惶惶不安。她同父母、姐姐、陌生人隱居在公司大樓裏一個暗無天日的祕密小屋中。為了躲避慘絕人寰的種族殺戮,他們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生存,一個沒憋住的噴嚏都會出賣他們,招致厄運。安妮甚至不知道戰爭是什麼樣子,就開始了看不見盡頭的躲藏生涯。

然而13歲的安妮,正是成長髮育的黃金時期。在那個最有想法、最渴求表達、最需要陽光和自由的年紀,一切都成了奢侈。5個成年人、3個青少年,共同在一個缺少氧氣的小屋裏生存。剛搬進小屋時,故事的基調雖不至於歡快,但每一天的生活還算新鮮有趣。那台可以收聽bbc的收音機、節假日梅普的小禮物都帶來了驚喜,飯桌上每一個人都有趣事可以分享。然而,隨着屋外戰況愈加嚴重,屋內的枯燥和壓抑磨蝕了每個人的脾氣,由最初的禮貌、客氣、忍讓變為了自私、爭吵。再後來,那塊稍大一點的黃油給了誰,誰的飯菜吃得最多,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要斤斤計較。而成長在和平年代的我,無法想象生活在這樣毫無新意卻又提心吊膽的日子裏會是怎樣的感受。

青春期的安妮的真誠和敢於表達在屋子裏其他人的眼中成了任性和喋喋不休。她苦於無人理解,同時好奇自己身體的變化。她渴望父親更多的愛,不滿於母親的苛責。我看着她,就好像看着過去的自己。有些時候我會因為安妮對待母親的方式感到心酸又愧疚,因為我也曾用刻薄的言語回擊愛我的人,用冷漠和拒絕來逃避他們的親近,忽視了關愛。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人都有機會彌補青春期的叛逆,因為我們有機會成長、蜕變,而後得以理解親人的愛並回報他們。然而可憐的安妮,卻永遠停在了那個階段。

在祕密小屋躲藏了近兩年後,他們終於看到了戰爭結束的勝利曙光。盟國開始反擊了。然而命運再一次視安妮的祈禱於不顧,他們被告發了。對受難者來説,最悲哀的莫過於在戰爭即將勝利之際罹難,就如正盼着孫兒出生的祖母,卻在聽到嬰兒的第一聲啼哭前驟然離世。

安妮曾説,我不願像媽媽和其他女人一樣,嫁人生子,然後被忘記,我想要名垂千古。這是整篇日記唯一讓我稍感欣慰的地方。因為她做到了,並且做得很出色,不僅名垂千古,更是感化了千千萬萬人,我們將永遠銘記戰爭的痛苦,珍惜和平。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18

這兩天,我看完了一本書,它是《青鳥》。這本書講了兩個孩子與其他夥伴尋找青鳥的故事。

這兩個孩子是伐木人的小孩,男孩叫棣棣,今年十歲,女孩叫咪棣,今年六歲。再一次聖誕節前夜,他們家裏來了一位仙女,仙女命令他們去為她生病的女兒找青鳥,青鳥是幸福的象徵,但誰也不知道青鳥在哪裏。仙女讓棣棣和咪棣自己去尋找。她給了他們一人一頂帽子,在貓、狗、麪包、糖……的陪同下,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去找青鳥。他們歷經了千辛萬苦,經過了重重困難,都沒有找到青鳥。最後回到家中,發現青鳥就在自己家中。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夜之宮”這一章。他們去夜之宮尋找青鳥,無論夜神怎麼嚇唬他們,告訴他們這些門裏都有什麼鬼怪、疾病,但他們仍然堅定不移,堅持的大開了最後一扇門,雖然他們沒有找到真正的青鳥,但他們絕不會放棄找青鳥的“旅行”。

我們每一個人都在追求幸福,但總是感覺幸福離自己很遙遠,而且總是得不到,不能盡如人意。如果將視野放寬闊,就會發現其實幸福就在我們身邊,只要我們經常懷着美好的願望,那麼,幸福就離你不遠了,伸手可及。

我讀了這本書明白了:幸福要靠努力,靠勞動,然後去創造。就像棣棣他們一樣,雖然他們最後沒有找到青鳥,但是他們都盡了自己的努力,再苦也是甜的。在你幫助別人的同時,自己也會感到非常的幸福、快樂。就是“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我們要學習棣棣和棣咪那種樂於助人,卻不求回報的品質。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19

曾經在人藝看過話劇版的《茶館》,但可能是因為那時的我太小了,並沒有真正理解《茶館》講得到底是什麼,只是傻傻地跟着周圍人們笑而笑、周圍人們傷感而不住流淚。隨着時間的流逝,在劇院中看的有關《茶館》的一幕幕已經漸漸模糊的時候,我又從新翻開了《茶館》的封面,渴望尋回自己年幼時的記憶。

在看《茶館》,已不像小的時候,僅僅是看熱鬧了,而是有了更深、更切實的感受。茶館,在我們眼中只是彼此嘮家常,談山海經的地方。誰能想到它竟能折射出一大社會問題!除非有一位具有獨特視角的大師使它“活”起來,否則茶館依舊會是那樣的平庸無奇,永遠不會有更深的意義。而那位大師便是老舍,他用其獨特的視角和手法使整部劇本的語言綻放生命的炫彩,讓它成為真正的藝術品,以幽默、風趣的語言,有力的諷刺度,深刻地體現了人們在舊社會時的生活、背景,深刻的諷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三個時代對人們的欺壓,及三個時代統治的黑暗,真實地揭示了當時社會的真正本相。《茶館》也成為了老舍個人漫長創作生涯中的高峯,也是五十六十年代劇作界的高峯,是前輩作家中少見的後期超過前期的高峯。

以老舍先生獨一無二的創作手法,使全劇顯得乾淨、簡潔。它最突出的特點便是全劇只有三幕,一幕一時段,從清末戊戌維新失敗到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割據時期再到國民政府政權覆滅前夕,是時間變遷,同時也是歷史變遷。用人物來表現年代,同時又把年代作為人物表現的背景,二者相輔相成,使小小一茶館成為中國舊時代的一個縮影,讓人以看“歷史劇”的眼光來評審。三教九流市場彙集地的茶館,仍有幾位核心人物始終貫穿其中,例如茶館掌櫃王利發,膽兒小的鬆二爺,十分愛國並胸懷正義常四爺等等。茶客間説的不是客套話便是奉承話,他們之間的談話使人更能深刻的體會到世態炎涼。

《茶館》中語言的精妙運用,同樣讓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第一幕裏茶客的東一句西一句,左一下右一下。那都是北京語言的精華,都是近百年京都生活的沉澱。它們多彩而不雜亂,節奏明快又一氣呵成。這使得第一幕成為全劇的高峯,後邊兩幕也是由第一幕而來,託着襯着第一幕構成整部戲。

但是,老舍先生的《茶館》,並不像曹禺先生代表作《雷雨》一樣,在舞台上演了半個多世紀,《茶館》低調的很,僅有一個電影演員劇團,算是業餘演話劇,排過,在郊區劇場也只演過一兩場。因為《雷雨》寫的是貴族家庭,而《茶館》則是市井社會,三教九流,恰巧《茶館》在上演時,又正趕上--,更是由於作者老舍的原因被舞台“排擠”。可真的藝術,無論何時,都會散發光輝。現在的《茶館》已經成為人藝的經典保留節目,同時也在人們的心中紮下了根。

希望多年以後,我們也不會忘記那一句“我們吃下午茶去!”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20

老舍,《茶館》,無可復加的戲劇傑作。讀過很多遍,也看過電影,有人稱它為三個黑暗時代的送葬曲,揭露了種.種不公平的社會現實。而那張掛在茶館裏的莫談國事的大字如同此地無銀三百兩的招牌在掌着市儈百姓的嘴,每一個時代,每一個上台的人物所發生的故事,無論悲喜,只要追溯一下因為所以,總是那檔子破國事,萬花筒也好,西洋鏡也罷,茶館就是如此一個社會矛盾集中的體現,跑不了。

至於劇情的再現此處就不表了,王利發劉麻子等一摞人物已經隨着這部經典作品一遍又一遍的被閲讀被再現深深紮根於讀者的心中,我看來,《茶館》的大範圍傳播有兩個原因。一方面,作品本身的藝術成就與作者蜚聲海內外的名望互為表裏有着互相宣傳的意味,另一方面,《茶館》通俗易懂的語言也在傳播上提供了客觀性的便利,就像讀完《水滸傳》總能説上句賊廝鳥,連我不喜讀書的朋友看完《茶館》也能津津樂道幾句:屌!揍他個小舅子!

這幾句隨不登大雅之堂,然而頗具江湖之風市井之氣,作品中常含有這類平易近人的詞語,自然能較為簡易地被大部分讀者所接受和認識。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21

自從走上這三尺講台,成為一名教師以來,我們每天面對的就是我們的學生,一個班有那麼多的學生,每個學生總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個體差異,有學習好的,有學習不好的,有活潑好動、調皮搗蛋的,也有沉默寡言,文質彬彬的,該如何對待這些個體差異,樹立怎樣的教學觀念,才能創造一個良好的師生關係,進而幫助我們取得最大最好的教學效果,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問題。

近期,偶然看了大文豪魯迅寫的一篇叫《藤野先生》的文章,受到了很多啟發。在這篇文章中,魯迅回憶了自己在日本留學的經歷。當時魯迅是作為一個晚清的中國留學生身份在日本留學的,在自己祖國積貧積弱,備受各國列強欺凌的大背景下,魯迅經常受日本學生歧視、侮辱,而他的日本老師藤野先生卻不同,不但平等公正對待他,還對魯迅非常的關心,書中寫到一個細節,藤野先生把魯迅上課時抄的筆記拿去檢查,過了兩三天後,當魯迅從藤野先生那裏把筆記拿回來時,發現藤野先生用紅筆把筆記裏的內容從頭到尾都改了一遍,不但把記漏了填回去,還幫忙改正了很多語法錯誤。儘管這樣,藤野先生對魯迅還是不放心,要求魯迅以後每個星期都要把筆記送給他看,以保證魯迅的筆記能夠記得準確無誤。後來,要上解剖課,怕魯迅受中國傳統影響不肯上課,藤野先生還主動和魯迅進行溝通。

讀到這裏,我實在被藤野先生那份“師者”的風範所折服,在那樣一個恃強凌弱,弱肉強食的年代裏,能夠一直保持那份平靜的心態去公平地對待每個學生,不管你來自哪裏,是什麼樣的出生,都一視同仁,我想,同樣是老師,我們是否都能做到?

另外,在這篇文章中,我還看到了一段非常深厚的師生關係,文中寫到,當魯迅決定要放棄學醫,離開學校時,藤野先生感到很悽然,把魯迅叫到自己家裏,把自己的一張照片送給他,照片背面還寫上“惜別”二字,作為紀念,並囑咐魯迅,以後要經常寫信給他。這一幕無不讓人感慨藤野先生對學生魯迅的深切關愛之情。

同樣,魯迅對恩師藤野先生的感情也是很深的,為了表達對恩師的懷念,把有藤野先生改正過的筆記裝訂珍藏起來,把藤野先生的照片掛在自己書桌的牆上,時常激勵自己不斷學習。可以説,正是藤野先生正直、熱誠、不偏見地對待學生,讓魯迅寫下了這篇飽含情感的不朽之文,讓藤野先生的名字為我們所銘記,也正是藤野先生曾經對魯迅點點滴滴的愛,才贏得了魯迅一輩子對他的敬重。我想如果我們能從藤野先生身上學到一點,我相信我們跟學生之間的距離將更進一步,教學效果肯定能有更大的提升。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22

《平凡的世界》這本書是一本以中國人為研究對象的關於研究人城鄉變化的書,它是繼全球暢銷書《首先,打破一切常規》的又一本對於發現自身平凡的一本書,它旨在識別最普遍的人類的平凡,並告訴世人將這種平凡應用在個人和事業上,以致達到成功的表現。

現如今的人們是越來越自由了,雖不能説想幹啥就幹啥,但至少從就業到擇業,以至於出國,存在主義的計劃經濟的“上帝”都不干預了。對於不少人,機會終於來了。從過去夢想不到的機會到過去夢想不到的成功。我們國家的社會整個都變了。

然而焦慮任然存在,聽人擺佈的痛苦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選擇的迷茫和自由的焦慮。還記得“牧馬人”嗎?“牧馬人”是痛苦的:那場浩劫斷送了他的事業。然而。“牧馬人”又能找到“安慰”,因為浩劫解釋了他的結局。現在不同的是浩劫結束了,“上帝”也退休了,別人成功了,而如果你作為一個“牧馬人”一度渴望而沒能實現輝煌人生,那你連怨天尤人的機會都沒有了,有的只是自責。這種痛苦恐怕不亞於當年得“牧馬人”。難怪有人説人又陷入了自由的厄運。

何為成功?見仁見智。有學者曾這樣定義:成功就是充分實現你的潛能。在外部條件給定的前提下,能否成功關鍵在於能否準確的識別並全力發揮你的天生平凡。何為平凡?就是你天生能做的一件事,不費勁,卻比其他一萬個人做得好。如果説得概念一點,就是做一件事的持續的、近乎完美的表現。

儘管平凡如此總要,但人們歷來並不太注意它,更妄談珍惜和發揮。我們從小到大都深受這種思想的影響。誇耀自身有點事不謙虛的陋習,做人應該謙虛,只有發現和改正缺點才是進步。這是否恰好與物盡其才有所矛盾呢?當我們只知道一味的去努力改正我們缺點的時候,那些注重平凡的人早已走在我們前面品嚐到了勝利的果實,當然,缺點一點不在意也不好,應該適當加以控制就好,這才是最好、最有利於我們成功的做法。

那麼我們如何來發現自身的平凡呢?首先,如果你想揭示你的自身才幹,就請關注你對你所遇到的各種情形的自發的、悠然而發的反應。這些反應提供了

有關你自身才幹得最好線索,他們揭示了牢固精神聯接的位置。孫少安、孫少平這些默默為人生承受苦難的人們誠然,這是些富有戲劇性的例子,表明人們如何在危急時刻原形畢露。但生活中充滿了較為平和的時刻,同樣能引發具有歧視性的反應。

你油然而生的反應固然揭示了你最清晰的才幹線索,但你還要記住另外的三條線索:一是學得快,顧名思義就是你在學習的時候那方面的學習得最快,那麼方面就很可能是你的平凡所在。二是滿足,意思個就是説什麼東西或者什麼樣的感覺讓你滿足,因為這樣的滿足感的來源也許就是你才幹的又一樣源頭。三是渴望,渴望揭示了才幹的存在,特別是你幼年時期就感到的渴望。一切只要你留心觀察,細心分析你就可以發現你的平凡。

學得快提供了你識別才幹的另一條線索。有時一個人的才幹並不通過渴望而示意,由於種.種原因,雖然才幹就在你的身上,但你卻聽不到他的呼聲,相反,在你後半生,某個事件將他突然點燃,如若你學習一種新技能特別快,就充分説明你具有某種強大的才幹。

滿足是揭示才幹的最後一條線索,如前所述,你最強固的聯結有一個結構性的特點,就是你使用他們時,會感覺良好。既然如此,如果你從事一項活動時感覺良好,那麼你就很可能在使用一個才幹。我們每個人的秉性都與眾不同,因而我們對滿足的滿足的體驗也會各不相同。在這裏,作者建議密切關注那些似乎給你帶來滿足的情形。如果你能識別他們,你就朝準確的判斷自身才幹邁了一大步。

不假思索的反應、渴望、學得快和滿足都是能幫助你發現自身才乾的蛛絲馬跡。當你為生活二奔波時,不妨停下腳步來,避開從你耳邊嗖嗖吹過的風,轉而傾聽這些線索。他們將幫助你發現自身的才幹。

《平凡的世界》一書中還介紹了平凡識別器的功能,也就是能夠非常準確的識別你的平凡,並且告訴你,它是通過測試來完成的。“平凡識別器”意在幫助你提高你的觀察精度,他向你提出一一配對的問題,捕捉你的選擇,分析他們,揭示你的主導行為模式,繼而告訴你,你的最大的平凡領域在哪裏。

自古以來,人類篤信好就是壞的對立面,因而孜孜不倦地關注謬誤與失敗。醫生們通過研究疾病來了解健康;心理學家們通過調查悲傷來了解歡愉;家庭顧

問通過探究離婚的原因來了解美滿婚姻;世界各地的學校和工作單位鼓勵我們每個人識別、分析和糾正我們的弱點,以求變成強者。此種忠告雖然用心良苦,卻誤入迷途。謬誤和失敗固然值得研究,但它們對什麼是平凡卻無言以告。平凡自有其自身的模式。

如果你想要在自己選擇的領域中出類拔萃,並獲得持久的滿足,就必須瞭解自身特有的平凡。你必須精於發現、描述、應用、發揮和增強你的平凡。因此,在閲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明白了這個道理,停止關注你的缺點,轉而細細探究你的平凡,做一遍“平凡識別器的測試”,學會它的語言,發現你的平凡源泉。

世界上的人數以億計,測試出來某兩個甚至某幾個人的才幹主題完全一致這是有很大可能性的,然而你的行為和他們卻並不完全一樣,因為你有的並不只是這這個主題,你還有其他比較弱的主題沒有在測試中顯現出來,所以不要奇怪你的行為為什麼會和其他人不同,這都是天生的“才幹”在領導你的行為。所以一個人的才幹是非常重要的,千萬不要忽視他,不然你會錯過很多你想得到的東西的。

既然才幹這麼的重要,但為什麼有的人不願意研究自己的這種平凡呢?本書認為他們之所以不願去發現自己的平凡,很大原因是因為他們不認識他們的真實自我有什麼樣的驚人之處。無論我們用什麼名稱,自卑感、不安全感這樣的症狀我們都不陌生。儘管不無成就,他們卻仍會懷疑自己是否真如人們所想的那樣富有才幹。引起懷疑也許是運氣或環境,而不是平凡造就的成功。你耳邊老是有一個焦慮的聲音:“你什麼時候原形畢露?”儘管你的理智結論相反,但這話你卻聽進去了。這部分充分説明,為什麼人們在被要求描述其自身平凡時,很少提及自身才幹。相反,他們會談到自一生中獲得的身外之物,如證書、文憑、經驗和獎勵。這些是“證據”,能證明他們取得了進步,獲得了一些可以拿出手的寶貝。本書並不是認為這種恐懼是完全消極的,畢竟不安全的反面是自滿。然而,這本書提醒我們:如果由於害怕收穫不豐盛而不去研究自己的平凡,就很有可能錯失你的平凡。平凡並不是當然的產物,平凡也需要被珍惜和重視,然而我們卻常常犯錯,忽視了他的存在。從現在開始把握自己的平凡還為時未晚,發現你的平凡去尋早屬於你的成功吧!

書陪伴着我度過了無數個日日夜夜,伴隨着我成長。在生或中我們要多讀書。成國家之懂樑。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23

在這個假期裏,我看了一本書,名叫《小英雄雨來》。我被主人公雨來機智勇敢感動了,被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

雨來是我國抗日戰爭時期的一位著名的小英雄,他雖然年紀小,但非常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八路軍,非常痛恨日本鬼子,他用自己的行動,積極支持八路軍抗戰,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為打敗鬼子做出很大的貢獻。

在故事的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雨來把敵人引進地雷區,它主要講的是雨來和村民一起挖地雷陣,挖好後不久,日本鬼子就來了,雨來自告奮勇當偵查員,但是卻被敵人發現了,雨來裝出一副鎮定的樣子,並未逃跑,叫同伴們先跑,日本鬼子硬要他帶路,他只得照辦,不過聰明的他想出了一個對策:先把敵人引到假雷區,説是有雷,在真雷區説是沒有雷,把敵人炸死。可自己卻無法脱身,於是假裝摔入小河,被沖走。結果敵人死的死,傷的傷,當了俘虜,盡三十人逃脱。

看到這裏,我不禁被雨來機智勇敢的精神感動,他跟我們差不多大,在如此危急的情況下還想出了對付敵人的妙招,對敵人毫不畏懼,不到萬不得已,決不輕言犧牲,在最危急的情況下不是自己先逃走,而是叫同伴們先逃。無私聰明的他要用自己寶貴的生命去為祖國為人民作出更大的貢獻。

我喜歡雨來,我更喜歡他身上的品質,熱愛祖國、熱愛祖國、機智聰明、勇敢無私。我們要向他學習呀!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24

一百六十多年前,一個叫大衞梭羅的美國人幽居在瓦爾登湖畔三年光陰,獨自一人建造了小屋,並漁獵,耕耘,沉思,寫作,最後誕生了一部偉大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每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被深深吸引了,時至今日該書仍然閃爍着耀眼的光輝,影響深遠。

下午,反反覆覆地讀着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他的文字是樸素的,但他的思維是獨特的。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他與孤獨為伴,但並不消沉。他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他積極地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着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我們彷彿看見一個叫梭羅的28歲的年輕人,孤身一人來到距離康德鎮兩英里的瓦爾登湖畔,在最短的時間裏,花了不到28美元,用自己的雙手在湖畔蓋起了一座實用的小木屋,並生活了兩年零兩個月又兩天。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梭羅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圍種豆、蘿蔔、玉米和馬鈴薯等農作物,用收穫的果實來填飽自己的肚子和補貼家用買生活必需品,完全靠自己的雙手過了一段原始簡樸的隱居生活。

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孤獨,實際上也是在追求深刻,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進行思考和探索。孤獨催生了他的深刻思想。“不必給我愛,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這是他的心裏呼聲。

去拜讀這本心靈的教科書吧!它會讓你不虛此行。

儘管我們不能夠像梭羅那樣去體味孤寂的山林生活,儘管瓦爾登湖已經永遠的消失,但這些都不能阻礙我們在自己的內心裏擁有一泓清澈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得到淘滌,按梭羅所説,到你的內心探險去吧!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25

《浮生六記》的譯文者張佳諱在序言中寫到“古來通文辭,善解語的才女,和通情達理,痴情一往的妻子許多時候是相互矛盾的,但在芸身上,渾身璞玉地湊成了一體。”林語堂也曾經評價過芸是“中國文學中一個最可愛的女人”。

芸,就是沈復所編寫的浮生六記中閨房記樂中的重要人物。

沈復自小便有親事的,但由於對方病逝,也是無可奈何的,同時也讓他在一次機遇中結識了芸這個温暖賢良的人。

芸所生長的環境不是那麼良好,多年來一直都在除了丈夫疼愛而沒有什麼地位的家庭裏當媳婦兒,雖然有為人婦的許多壓力,但她依舊活地瀟灑自在。而且温柔冷靜,落落大方,總是十分寬容沈復,這做為一個女子,確實是十分可愛的地方。也是芸之所以成為本書的亮點之處。

在文章中我印象很深的便是芸女扮男裝同沈復出門去逛廟會,害怕惹了麻煩,大方地承認自己的女人身份。將芸的活潑可愛寫的活靈活現。還有一處十分令人動容的故事,便是芸主動幫沈復找妾室,而且十分樂意,並説這樣一來便有姐妹同自己一同了,這樣便不會孤獨。後來認識了憨園,也是十分優秀的女子,便幫丈夫暗示,雖説最後憨園還是因為社會的封建而被嫁到有錢人家裏,但這件事卻寫出了芸的心胸開闊,温婉賢良。

芸是《浮生六記》的一抹美麗的色彩,芸的早逝也無不是一個遺憾,但芸的可愛之處卻被眾人所頌讚。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26

這是一本關於企業經營管理的戰略書,它詳細地向我們介紹了一些卓越企業的經營理念、管理經驗、學習方向,揭示了那些成功公司能夠獲得顧客的可信度並能夠維持和創造長期營收來源所採取的戰略。

首先,這本書的主要作者湯姆·彼得斯提出了卓越企業具有的八項基本特質:採取行動;接近顧客;自主和創業精神;以人為本;親身實踐、價值驅動;堅持本業;組織單純、人事精簡;嚴寬並濟。其實卓越的企業他們的基本功都非常紮實,他們認為,思考比工具更重要,發揮才智遠優於理性,行動比分析更為迫切。並非每個企業都具有這八大特質,或是這些特質全部都如此耀眼,不過他們至少具有其中一項特質,在另一方面這些企業特質卻是理所當然的。這讓我想到,對於我這樣一個缺乏實務經驗的學生講述這八項特質,我會怎樣表達呢?我可能會説什麼呢?我可能會説:顧客第一。但是商場老將對這些特質的反應卻十分熱烈,他們知道其中的重要性,也知道羅傑斯説的沒錯:好的服務是萬中選一。其實那些大紅大火的公司的成功並不是考員工別別人的智商高出20多點而是靠這他們熟練掌握了這幾項基本特質。換句話説就是卓越的企業因為具備獨特的文化才能夠從競爭對手中脱穎而出。

如上段中作者所提出的的八項基本特質之一卓越企業還需要“組織單純、人事精簡”,作者也詳細闡述了這一理念。企業組織一旦龐大,就會變得複雜,大多數大型企業越是設計複雜的體系和結構,並僱用更多的員工,來應對這樣的複雜的組織。但是這對於企業的發展並沒有多大的益處反而會弄巧成拙,作者説的很對,人是越精簡越單純才能保持公司的正常運營,然而現實中的企業並不是這樣做的,他們只是一味地擴大規模擴大人事以來保證企業的順利運作。但經驗告訴我們這樣做是不行的,對於這一味地擴大並不是解決問I的最佳方法,要想公司有更好的發展企業就需要事事透明,讓所有員工對公司有所瞭解也就是KISS(哈哈,在這耍一下文意思就是:Keep It Simple,Stupid!)

卓越企業應該具有的品質在這我就不一一列舉了,書中其實都做了詳細的介紹。我來總結一下書中所闡述的卓越企業經營的成功法則吧!就是這簡單而不簡單的四點:1、迴歸經營的基本面 2、化繁為簡 3、接近顧客 4、創新 5、堅持本業並進行多元經營。

其實,經營企業和經營生活有一定的共同點,生活也要向企業經營一樣簡單化才回有幸福,多元化才會讓生活更有活力!追求卓越,追求的不僅僅是事業上的成功,追求的也是一個全新的成功的自己!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27

《雙城記》對法國大革命的呈現是四天四夜的血腥屠殺,沒有好壞,唯階級論;是斷頭台上劊子手不停地掄刀,不分晝夜;是從巴黎城到鄉村的殺人狂歡。種下仇恨的種子只能結出復仇的果實。封建君主和貴族的貪婪與殘暴招致大革命的爆發,而革命首先是復仇,掃除舊的罪惡又累積了新的罪惡,作者期盼所有的罪惡都消逝,出現“一個嶄新的城市和一個傑出的民族”。

狄更斯肯定了羣眾鬥爭的正義性,但也表現了革命過程中的瘋狂與非理性。與歷史教科書相比,小説使我們對法國大革命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有更全面、更真實的瞭解。讓我們看到人類文明的一點點進程所付出慘重的代價。正如馬克思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的評價:“他們在自己卓越的書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會真理比一切的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還要多。”

狄更斯的作品展現了時代的精神風貌“成為召喚人們回到歡笑和仁愛中來的明燈”。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28

霍爾頓,你看到了嗎?是你的父親,塞林格先生,激發出我每一個細胞,每一根神經,讓我逐步向成熟、懂事的前岸邁進。在麥田和夢想交相輝映,煜煜生輝之時,青葱年歲,我讀懂了,那愛與理智停留在內心矛盾的激化,正是這種矛盾,牽引着我們守護夢想,年少的我即使再多的愛、再多的叛逆,都不會超越理智的界限,我想,這就是霍爾頓精神吧!它使我懂得,即使我再努力、微笑、堅強、成長,也抵不過麥田裏的一絲守望!而這一絲守望,在夢想號啟碇之時,給予我最大的鼓勵和導航!

如今,我25歲,記不清楚第幾次躺在麥田裏,接受它的洗禮,而這一次,我關注的,是它的核心。往懸崖邊奔來的小孩,不要怕,霍爾頓正在麥田裏當你們的守望者,他會在你們狂奔的時候,把你們捉住。他要拯救那些處於危險之境的純真者,使他們免受精神的傷害,使他們永遠純真,使他們堅守道德的陣地,不受墮落之苦。

有人曾經這樣對我説過:不是這個社會需要你,而是你需要這個社會。這對於浮躁的年輕人來説的確是一句勸誡的忠言。但這並不意味這我們就要完全臣服於世俗。説句輕狂的話:在這個節操盡失的時代,更需要我們年輕人以身作則來捍衞人們內心的那片淨土。

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霍爾頓失去了太多東西,如果他能像其他人那樣認真學習,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或許生活會截然不同。然而作者的良苦用心在於告誡我們:這個社會永遠存在黑與白,而且永遠都不會消失任何一種,我們要做的就是在身處白色的時候保持冷靜努力前行,處於黑色的時候能守住底線捍衞內心的淨土。

這本小説一出版,立刻受到美國青少年的熱烈歡迎,因為它實在寫的太真實了。作為現在的我補償曾經學生時代沒有看過的遺憾,雖然它確實是一本青少年讀物,但讀完確實能從中收穫許多道理,我們要做的只是繼續冷靜的努力,做好本職工作的時候,不要丟掉內心最初的夢想,時刻告誡自己,不要浮躁,借用二戰英國政府鼓勵民眾的一句話:keepcalmandcarryon。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29

喬熱情,叛逆,情緒化,才華橫溢。她拒絕了勞裏的愛情,只因為我想我以後不會結婚的。我這樣很幸福,我太愛自由了,不會匆忙地為任何一個凡人放棄它。可是幾年後,或許是由於美好時光的流逝,或許是由於曾經直面死亡,我們喬居然説出假如特迪求婚的話,也許我會回答願意,不是因為我比以前更愛他,而是因為我比他離開時更在乎被人愛。這種孤獨感使她順理成章的嫁

給了巴爾教授,成為好妻子,好母親和一個合格的小婦人。可是,從一個性格如火的年輕女子到一個温馴的主婦,這其中的變化是不是有太大的跨度?為什麼喬註定不能實現自己成為知名作家,賣文為生,和父母一起環遊世界的夢想?為什麼在己經有梅格和艾美兩個幸福完滿的家庭之後,作者不能夠賦予我們可愛的喬一點特別的東西呢?難道只因為這是道德家世小説?

從前,男人巡浚屬於自己的文學地盤,不許女人靠近半步。在似乎沒有禁忌的現代社會,暴力和專制只能引發好奇和冒險,開始褒獎耕作於其間的女人。

所以直到今天,每每看到女作家的文章,總是在自己的生活半徑中浮游,關於愛情,關於家庭,關於自己的瑣碎,雖然空虛倒也很滿足。

安妮日記讀書筆記文章 篇30

我讀了《小英雄雨來》這篇課文。課文寫了12歲的雨來掩護革命幹部和鬼子英勇鬥爭的故事,歌頌了雨來熱愛祖國、機智勇敢的品質。

雨來上夜校,他學的第一句話就是“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

鬼子來“掃蕩”了,雨來自己在家中讀書,交通員李大叔忽然跑了過來,藏到缸下地洞裏,鬼子沒有找到李大叔,便把雨來綁了起來。鬼子拿糖讓雨來吃,雨來沒有吃,鬼子又問雨來,但雨來仍然説沒看見,鬼子又扭雨來的耳朵,向兩邊拉,鬼子又抽出一隻手來,在雨來的臉上打了兩巴掌,又把他臉上的肉揪起一塊,咬着牙擰。雨來臉上青一塊,紫一塊……但雨來始終説沒看見,氣得鬼子説::“拉出去,qiang斃!”蘆花村裏的人聽到qiang聲,便哭了起來。忽然,河面上露出了雨來的小腦袋。雨來沒有死,原來qiang響以前,雨來就趁鬼子不防備,一頭扎進河裏去了,鬼子慌忙向水裏打qiang,可是我們的小英雄雨來已從水底游到遠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