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的讀後感心得(精選14篇)

寒假的讀後感心得 篇1

捧讀莫頓·特《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我心中感慨萬分、回味無窮,一團濃濃的感悟久久縈繞在我腦中。

寒假的讀後感心得(精選14篇)

本文主要講了自幼體弱多病的作者小時候和小夥伴去爬懸崖時遇險,結果在父親的鼓勵與指導步步脱險的經歷。從而使作者產生了巨大的成就感,並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在後來,每當他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喪氣時,便會記起以前在小懸崖上學到的經驗並應付一切。

但作者在後來得以克服一切障礙,不全歸功於自己,因為有了父親當日的指導,才有作者輝煌的今天。

每次朗讀這篇文章,其內容都會把我帶入到當時的環境,把那會兒的情景活靈活現生地浮現在我雙眸之前。而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一步步脱險的情景,他由毫無信心到萌發信心,至信心大增,清楚地感悟到——不要想着遠在下面的巖石,而要着眼於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這一步再走一步,直到抵達自己所要到的地方。

落葉為舟,駛入回憶的港灣。

兩年前的夏天,知了的鳴聲撫睡了家人,而兩天前把腿摔傷至今還沒康復的我則在一樓發呆,連“上三樓書房看書”也只是痴心妄想。這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作者一步步脱險的事有力地推動了我,使我一步步到達目的地。

這篇文章帶給我們一個道理,這個道理似乎是撥開陰雨的一抹陽光,給迷茫的人帶去希望,重拾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我們就好像將要獨飛的小鳥,只有戰勝暴風雨之後,才能飛向那更廣闊、更燦爛的天空。而當我們遇到艱難險阻時,只有把困難化整為零,再逐一克服,方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寒假的讀後感心得 篇2

偶然,在書店中,閲讀了《狼性》這篇文章,使我頓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閉上雙眼,彷彿,看見了一羣羣狼在野外捕食,一次失敗,第二次再來;失敗了,再來,再來……面對挫折,狼羣的反應不是沮喪,也不會表現出憂慮。狼羣只是整裝待發,投入眼前的新任務,繼續向前進。深信在下次,勝利將屬於他們。這就是狼性-----一種不怕困難,勇敢面對挫折,勇於嘗試的精神。

細細地品讀這篇文章,我似乎只能讀懂“敗中求勝”這個詞。

多少人,在失敗過後,總是選擇逃避,而逃避的結果往往是失去了機會,失去了成功。正如文中所説,“我們不但不應該畏懼失敗,逃避失敗,更應該鼓勵失敗。”是啊,如果人人都害怕失敗,逃避失敗,那麼,那些新的,有挑戰性的的東西就沒有人去嘗試了,每個人也只是庸庸而過,不是嗎?我們更應該學會鼓勵失敗,挑戰成功,才能獲得新的知識,新的感想,才能在失敗中取得成功,取得勝利!

多少人失敗了,總是抱怨環境的惡劣,卻從不知道如何在困境中崛起,如何從困境中將自己磨練成強者。不是説:“困境易成才”嗎?許多奇蹟都在險惡的環境中出現的,順境雖好,但它能消磨人的鬥志。而逆境卻能磨練出堅強的意志和勇於拼搏的精神,使自己的能力超常發揮,是啊,只要抓住了逆境中的希望,把它作為動力向前衝,那麼,成功一定會在終點迎接我們的。狼羣都能這樣做,何況是我們高等的人類呢?

準備失敗!鼓勵失敗!敗中求勝!挑戰成功!

讀罷,同學們,生活在幸福今天的我們,是否應該學着如何去挑戰失敗呢?

寒假的讀後感心得 篇3

什麼是好女孩,什麼是壞女孩?我這樣做就錯了嗎?

他們就沒有錯了嗎?我難道非的按他們説的做嗎?

為什麼我按他們説的那樣做了還是有人説這樣不對?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我究竟該怎麼辦?

這本書列舉出一些女孩的故事,她們是敢於挑戰舊觀念的勇士。她們追尋到重新定位自由。改變舊的觀念或許會面臨很多困難和痛苦,但是其結果會讓你感到驚訝,振奮和鼓舞。你會覺得這樣做值得。

我們需要的是找回真實的自我,按自己喜歡的方式生活,而不是別人定義的好女孩模式。我就是這樣的。因為我媽現在常對我説,女孩應該留長髮,這樣才有女孩樣,文文靜靜的多好,不要總是留短髮,像個男孩。讓一些人弄不清你是男還是女。不過呢,我從不聽取她的這些“陳詞濫調”,剪短髮怎麼了?難到世上剪短髮的都不是女的,那,那些留長髮的男人,他們留了長髮就便成女人了嗎?我更不在乎別人問我是男還是女,我自認為自己心裏明白就行。我堅信一個道理:你就是你自己,你有決定自己如何生活的權利。一般人認為一些拋開世俗觀念的女孩是壞女孩,不過我認為這是一種揭開自己真實的一面的一種方式。這本書告訴大家的事好女孩需要去學壞,這裏的壞是指大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人只有一次生命失去了永遠不會再倒流回來,那這樣會白活了的。看起來像同一個人,但是你卻不是那個人,不能哭泣,因為你仍活在這個世上,你卻在另一個世界裏了,看起來你像同一個人,但是你卻已成為另一個人了。

不要讓自己輕易妥協,真實的你才是擁有的最寶貴的財富。

寒假的讀後感心得 篇4

《窮人》這篇文章是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所寫。當時,俄國勞動人民處於沙皇的黑暗統治之下,生活極度貧困,但是他們心地善良。課文記敍了漁夫和妻子桑娜關心同情鄰居西蒙,毅然收養了她的兩個孤兒的故事,反映了窮人純樸善良的同情心和樂於助人的高尚品質。

課文中通過對環境和人物神態、心理、對話的描寫,刻畫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漁夫“皺起眉”“臉變得嚴肅、憂慮”這一系列的人物神態描寫説明漁夫感到問題很難辦。“搔搔後腦勺”説明他正在認真考慮,形象地説明漁夫覺得問題嚴重。“嗯,你看怎麼辦?”這是漁夫在徵求妻子的意見。“得把他們抱來,同死人呆在一起怎麼行!”這是漁夫做出的初步決定。“哦,我們,我們總能熬過去的!”“熬”,是忍受(疼痛或艱苦的生活)的意思。説明漁夫為了撫養鄰居的孩子,準備過更艱苦的日子,準備付出更多的辛勞。“快去!別等他們醒來。”漁夫怕孩子醒來受驚,催促桑娜去抱孩子。這段話細緻地描寫了漁夫做出決定前後思考的過程,説明他與妻子桑娜一樣,有着一顆甘願自己受苦也要幫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這篇文章告訴了我,愛心是比金錢更貴重的東西,有時愛心可以換取到錢買不到的東西,例如:開心、笑容。這世界上最貴最有推動力的東西是愛,是愛讓桑娜激起憮養那兩個小男孩的勇氣。我同桑娜比起來真是微不足道,雖然看見那些拉音樂的乞丐就給他們一元錢,但這種微小的愛心怎麼能和桑娜漁夫他們的愛心比呢?

同學們,讓我們用這些微小的愛匯成一個愛的旋律,流淌在我們的心田吧!

寒假的讀後感心得 篇5

寒假,我讀完了《山居歲月》這本書,它講述了一個男孩子學習在野外獨自生活的故事。

紐約男孩山姆在五月的一天離開了家,他要到克斯奇山尋找曾祖父留下來的葛博禮農場,一把小刀,一捆繩索,一把斧頭,一些打火石好鋼片,是他為這次出走準備的所有東西。對山姆而言,這不是一次短暫的旅行或露營,他是要像樹一樣在森林中長久地、獨立的生存。跟隨山姆深入森林的腳步,“野外生存”這四個字漸漸地不再是一種抽象的符號和虛幻的想象,它的真實、艱辛好迷人,如同磁鐵一樣吸引着沒有勇氣好沒有機會深入森林的我。

山姆是一個勇敢、智慧、有耐心……合為一體的人。他智慧,在山林中有了一個樹屋,穿着兔皮內衣褲,鹿皮做的夾克,温暖、寬鬆、帥氣。他有耐心,在釣魚時,魚鈎斷了,他堅持了,又做了一個魚鈎,一連釣了五條鱒魚才罷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勇氣,他居然敢爬到鷹巢中,不顧母鷹的追趕,抓起一隻小鷹跑了。後來,他還教會小鷹學會了飛行、捕食,讓它成為一隻聰明的有素質的獵鷹,真是太大膽了。

對照山姆,我感到有些慚愧。每當到了電閃雷鳴的夜晚,我都會衝到媽媽的被子裏,或讓奶奶一起睡。在睡覺的時候,做了噩夢就哇哇大哭,再也睡不着了。現在一比較,我可真膽小呀!看了這本書以後,我下定決心要做一個勇敢的孩子!

我看完了這本書,學到了許許多多的生存方法。以後我在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像山姆一樣,勇敢面對,有信心戰勝它。

寒假的讀後感心得 篇6

一開始你或許會覺得一篇述説着活生生的人變成一個甲蟲的小説是如此的虛幻,甚至是不可思議的,這種不現實的事情也會為某些人所鄙視,就猶如有些人不喜歡看魔幻片,動漫片一樣,但是諸如此類的作者又為為什麼把這些不現實的作品創造出來呢?

筆可以讓我們構造出無數的可能,完美的世界並不存在,生活中的缺陷,也就是我們的追求,只能靠我們的幻想,而我們所認為的不現實其實是現實的前奏,因此,我會熱衷於不現實的事物,但是同時承認現實。

變形記,一個支撐着家庭生活的忙碌男人,突然一天早上醒來變成了人人唾棄的甲蟲,而且還是像一張牀般巨大,結果卻出意料的簡單,後來他的家人遠離,甚至嫌棄他,還覺得他會破壞她們的生活,家人的生活比以前差了很多,但是她們永遠不會想起以前主人公的辛苦以及他的付出,最終,她們選擇拋棄他,尋找更美好的生活,甲蟲死了……

你一定會覺得她們很無情,但是,我認為倘若生活中真有這麼一件事,我們大眾必定會拋棄他,甲蟲就是甲蟲,動物就是動物,就算我們知道它的靈魂是一個人,但是,我們就是本性的排斥,所以,任何人都不應該得到責怪,這就是現實,而卡夫卡只是用了不現實的事件來表現現實罷了。

寒假的讀後感心得 篇7

“書是人進步的階梯。”我相信同學們都知道這句話的意思。那麼我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書名字叫《淘氣包馬小跳》。

在這本書中,也讓我體會到了小主人公的喜、怒、哀、樂。

喜的是;書中馬小跳的爸爸是玩具廠的人,不光自己玩,還會帶着馬小跳一起玩,所以馬小跳也在玩中得到了不少道理。

怒的是:馬小跳的同為路曼曼是老師讓她看管馬小跳的。所以馬小跳經常被老師批評。

哀的是:馬小跳經常進老師辦公室他進去的時候一點也沒有精神,出來時卻歡天喜地。可不一會他又進去了。

樂的是:從來不看他一眼的夏林果竟然要請他參加自己的生日宴會你説他能不高興嗎?

怎麼樣這本書很好吧?那就來看一看吧!

寒假的讀後感心得 篇8

這是一篇感人的故事,講述了一位貧窮的母親為了不讓別的孩子嘲笑自我的女兒,而每一天在純淨水的瓶子裏裝涼白開的故事。

文中小女孩那所謂的純淨水,無非是虛榮的表現。在應對同學們的嘲笑時,她惱怒,她氣憤,可錯真的在她母親身上嗎?是啊,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窮。涼白開,純淨水,無非是代表着兩種人生,涼白開是自我,自信;而純淨水則是虛榮,註定無法擁有自我的勇氣。只能活在別人的陰影下。無論是誰,都必須有自我,否則就會像文中的小女孩一樣,無法應對自我的缺點。令人欣慰的是,她擁有一位偉大的母親,幫忙她戰勝了困難,在她迷茫的時候,給予了正確的指引。

這使我聯想到了一件事情。我認識的一個同學則是這樣,她的成績中上,性格天真,按理説,應當有很多朋友。可是,她的虛榮,讓人厭惡,以至於她一個朋友都沒有,大家都對她近而遠之。她總是在別人面前炫耀,她的衣服有多貴,文具有多好,這使得大家都不喜歡和她玩。

從而,我體會到窮沒什麼,它不是一種光榮,也絕不是一種屈辱。富也沒什麼,並不能代表比別人高人一等。我覺得在生活中,不必如此在意別人的看法,要像文中的小女孩一樣,擁有自我。

寒假的讀後感心得 篇9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德華·加德納教授認為認識世界的方式是多樣的,並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認為人類至少有九種智能,除了語言和數學—邏輯智能外,還有音樂—節奏智能、視覺—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交往智能、自我反省智能、自然觀察者智能、存在智能。這些智能對於現代社會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的世界是多元的,人的智能也是多元的,因而我們的教育也應該是多元的。通過讀多元智能這本書,使我對教學有了一些新的啟發。

在加德納理論中,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且這種多元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人們將不斷地對人的智能種類進行開掘,某種能力只要得到實踐的和生理解剖的足夠證據的支持,就可以進入多元智能的框架之中。

∴元智能理論使我們瞭解到每個人至少有九種智能,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智能,對於同一種事物,每個人都會運用不同的智能或智能組合,從不同的渠道、用不同的方法去認識它,理解它,表現它。可以説不論在哪種情況下,沒有一種對所有學生都適合的好方法,因為在課堂上,每個孩子都有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也應該是多渠道、多元化的。教師應該尋求一種複合、多變的方法,因材施教;同時,教學內容涉及到各種智能,可以説內容的多元化也要求教學方式的多元化,滿足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單一的教學方法常常只能滿足部分學生的需要,很大程度上抹殺了學生的個性,限制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揮。現代的課堂應當關注學生智能的差異,關注每個學生不同學習方式的需要,讓學生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例如,我在上“童畫三國”一課時,首先課前讓他們反覆閲讀三國演義,收集許多與之相關的圖片,為創作打下較好的認識基礎。在“童畫三國”系列的整體構思中,我極力想用色彩配合技法來展現“三國”。畢竟已經過去兩千多年,它在時間上給人很遠很“舊”的感覺,而我用何種技法能做得舊並且又很有畫面效果呢?首先我為了讓感覺統一,先定了一個主色調---赭石。然後尋找能夠做“舊”並且能夠顯示出“三國”歷史沉澱感技法。最後我們確定了現代彩墨,仿壁畫,立體燈柱,立體草人四個部分。人物現代彩墨部分,是以單獨的人物展現為主。讓孩子們看完“三國演義”後,選擇最喜歡的人物去表現。先和孩子們探討人物的特點:外型的特徵,面部,服飾以及武器等。讓這些八九歲的孩子在2米長的畫紙上構圖,因為面積大,所以構圖比例變形得生動而有趣。仿壁畫部分,是以“三國演義”的着名故事情節為題材,例:火燒赤壁,桃園三結義等。孩子們在認真地反覆地看了三國演義故事後,根據他們理解的故事情節進行構圖,運用廢舊報紙與立得粉先堆出人物和事物的形象,然後上色。

燈柱部分是以仿古銅的技法制作的。背景是一年級的孩子用蝌蚪人物畫的戰爭場面,很是生動。高年級孩子製作仿古銅面具,沒有具體要求,允許他們任意地去設計與創造立體的人物或怪物的臉。有的孩子選擇做馬,我們也不予否定,畢竟這是孩子們的作品。老師只是教會他們技法而已。草人部分,是用最原始的鄉間材料製作。稻草,竹條,棕麻,樹皮等。張飛,戰馬,關羽在這些材料切割組合中誕生了,每每看着這些草人與馬,我都會聯想到老師和孩子們在製作過程中的點滴,現在我們最愛説:創作過程是最快樂的!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表現,在今後的教學中經常有意識創設這樣的學習活動,以滿足不同智能組合和學習方式學生的不同需要。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必然會大增,會更加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在當今大班授課的情況下,能逐步做到因材施教,讓學生在最直觀的、最自然的環境中,各項智能得到有效的開發。

∴元智力理論所倡導的尊重個體差異、尊重每一個體發展的思想,與這次新課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為我們挑戰傳統、形成新的有時代特色的課程設計思路提供了有意義的借鑑,它啟發我們的教師“通過多元智力來教”、“為多元智力而教”。前者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被看作是我們對教育目的的新思考,後者則可看作是我們在教育方法上的新追求。“為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們在進行學校課程設計時,擯棄原來只圍繞一科而設計的慣有思路,而充分認識到不同學生的不同智力特點,對學生的多種智力一視同仁,強調使每一個學生的智力強項得到充分發展,並從每一個學生的智力強項出發,促進學生其他各種智力的發展。“通過多元智力而教”要求我們的課程在努力使不同智力都得到發展的同時,通過調動不同智力活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不同作用,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極大地提高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理解多元智力理論,理解這一理論指導下形成的“學生觀”和“教育觀”和“評價觀”,將有助於教師理解並積極地實踐新課程。

“多元智能”理論主張,評價一個學生應該從多元的角度,教學中應承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個性差異,承認學生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同發展水平,發現學生的優勢智能,並通過恰當的評價強化他的特點,增強其信心,使學生獲得成功感和自我價值感。

寒假的讀後感心得 篇10

《藍鯨的眼睛》對我來説感受深刻。故事的主要人物有三人,分別是小女孩、藍鯨和年輕人。先講小女孩吧,失明的小女孩得到藍鯨的眼睛後雖然很喜歡,可是她還有一個善良的心—那就是每一天等待藍鯨並還回眼睛。當爺爺將藍鯨的眼睛埋了後,失明的小女孩是多麼悲傷,多麼痛苦!她不顧一切,要找到藍鯨的眼睛,甚至手指頭都流出了血,還是努力去找,最終找到了。

再説藍鯨吧,藍鯨自從被人類拿走了自我的眼睛後,它感到絕望,因為它愛自我的眼睛勝過自我的生命啊!之後它卻寬恕了人們的過錯,還救過漁民的性命,最終將自我的眼睛獻給了小女孩,説明藍鯨有個善良的心。

最終講講這年輕人,當他明白自我犯下了滔天大罪後,認識到錯事要自我承擔,便在海上用匕首將自我刺死了。

雖然他們三個的性格大不相同,可是唯一的共同點那就是愛。愛能夠讓失明的小女孩不顧一切地保護藍鯨的眼睛;愛能夠讓藍鯨將重獲光明的機會給了小女孩;愛還能夠讓藍鯨原諒人類的過錯。只要心中有愛,就能夠讓世界變得更美麗!

寒假的讀後感心得 篇11

我是一個小書迷,在兩天內把80天環遊地球看完了,第一天看了大部分,第二天把剩下的10頁也看光了;

故事中主人公福克經歷了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了終點,完成了他了任務,在80天內環遊地球一週。在這個過程中他使用到了各種各樣的工具,比如船,火車,和馬車等等交通工具。在這裏我們遇到了各種各樣的人物,警察費克斯誤認把福克當成了搶劫銀行的土匪,因此福克浪費了好多時間。還有奧妲夫人她最後成為了福克的妻子,因為她在印度被福克救助,如果沒有救奧妲夫人的話,福克會在第79天就能到達終點,可是如果沒有救奧妲夫人的話,福克也就不會娶到這麼好的妻子。

説到福克,我先給你們介紹一下,他是一位紳士,因為打賭要在80天內環遊地球一週之後,浪費了他好多財產,他一共帶了20萬美元的鈔票,是一個正人君子,做什麼事情都穩穩當當,可是有一次確被誤認為土匪,最後才知道他是一個正人君子。

現在我來説一下路路通,他是福克的僕人,他被叫成路路通,是因為他好多事情都知道,而且還長的又大又肥又強壯,一頭亂亂的棕發,人很善良。另外還有貪財的賣象人和上校等等人物。好了,我就先寫到這裏了,這是個神奇的故事,講述了這個故事的過程,福克通過自己的智慧在這麼短的80天以內環遊地球的過程,我相信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們能在更短的時間內環遊地球一週。

寒假的讀後感心得 篇12

喜歡沈石溪的作品是從《斑羚飛渡》開始的,然後是《狼王夢》,讀來都讓人驚心動魄。現在,《再被狐狸騙一次》又深深地吸引了我。

《再被狐狸騙一次》是校訊通獎勵給我們“書香班級”的書。 我遲遲沒看是因為我認為這是小孩子們才看的書。可事實證明:優秀的文學作品適合任何年齡的人讀的。就像安徒生童話不僅僅是為小孩子寫的一樣,沈石溪的動物小説也不僅僅是小孩子的讀物。

《再被狐狸騙一次》的第一篇就是《瞎眼狐清窩》,讀完此文,我被主人公——一隻瞎眼的紅狐深深地感動了,忍不住要讚一聲:好一個母親——蝴蝶斑!

單是從母狐的名字——蝴蝶斑我們就可以想象到她的美麗。是的!她曾經年輕貌美,曾經幸福美滿,可一隻巨蜥奪取了這一切。從此,雙目失明的醜陋的母狐蝴蝶斑和她一歲零兩個月大的兒子黑鼻頭相依為命。他們的日子過得很艱難,只能以老鼠、甚至人類拋棄的殘渣剩飯充飢。

日子雖艱難,可小公狐黑鼻頭還是慢慢長大了。畢竟還有一個可以遮風蔽雨的家——水磨下的石槽,還有可以相依相偎的母親——蝴蝶斑,黑鼻頭就這樣長到了一歲半。

一歲半的小狐要接受清窩的命運,也就是不管他們多麼不情願都將被父母趕出家門。黑鼻頭也被母親趕了出來,一向温柔的母親突然變得兇猛、粗暴,在她的推撞、撕咬下,黑鼻頭不得不含恨離開了家。

但是,當我們把她作為一個母親來看時,我們或許就會懂她,會對她充滿敬意,會由衷地道聲:好一個母親!

寒假的讀後感心得 篇13

書的開篇是對於定位這個概念的定義:如何讓你在潛在客户的心智中與眾不同。下面是書中的一些觀點,也夾雜了部分我個人的看法。

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創造某種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經存在的認知,去重組已存在的關聯認知。

在傳播過度的社會中,獲得成功的唯一希望,是要有選擇性,集中火力於狹窄的目標。

人的心智是海量傳播的防禦物,屏蔽、排斥了大部分信息。一般而言,人的心智只接受與其以前的知識和經驗相匹配或者吻合的信息。

不要試圖改變人類的心智是定位理論最重要的原則之一。

簡化是人類心智過濾信息的最大手段。排除自己不需要的信息。

一旦在顧客的心智中擁有了一個詞,你就得利用它,否則就會失去它。而簡化信息並迎合用户的心智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社會的發展造成了信息量爆炸性的增長,產品的種類也是爆炸性的增長。

如何進入心智:成為第一。就像你只記得中國第一個航天英雄,只記得第一高峯一樣,剩下的都會被心智忽略掉。

成為第一有難點,同樣一件事可以從不同的領域站在第一的位置,比如中國第一位女性航天員:劉洋,在性別領域內,做到了第一。

形象很多時候超過了產品的特點,因為周圍的的噪聲太大,就像你在逛街,想喝咖啡的時候,擺在面前兩個咖啡店,一個是星巴克,另一個沒聽説過,你會選擇哪一個?

你看到的就是你想看到的:(例子)假設拿出兩張抽象畫,一張簽上“施瓦茲”,另一張簽上“畢加索”。然後請別人發表意見,你看到的將和你想看到的一樣。非常有趣的例子,這個論斷我也能接受,但它主要想表達的認知的排他性。而我又不自覺的引申了一下,你看到的就是你能看到的,人的認知是有邊界的,對於邊界之外的東西,你是無法看到的,所以,你看到的東西是基於你的認知的。

普通人的心智不能同時處理七個以上的單位:大概意思是同一個產品,很少有人能説出七個以上的品牌。

我覺得這個非常有意思,專門試了一下,除了我比較感興趣的東西,比如手機……其他的真的很難想到七個以上的平牌,就拿平時經常用的到抽紙,洗衣粉等生活用品,你也可以試試。一般人們能記住的是前三個平牌,所以獲利最多的也是這三個品牌。

成功的定位需要始終如一,堅持數年如一日。這個應該是普世法則了,大家都懂。

精神不死在商業社會行不通,明知道一敗塗地,無意義的堅持沒有任何意義,所以適當的放手也是一種智慧。

建立領導地位,在任何品類中,第一品牌的銷量總是大大的超過了排名第二的品牌。而且可以長期享受這種優勢,至少不用擔心未來一兩年的市場份額,這也是獲得消費者心智第一的最大誘惑。

處在領導地位的品牌未來保持這種狀態,不需要時刻強調自己是第一的事實,而是要保證產品質量的同時,不放過任何一個機會。當市場上有其他特點的品牌出現時,應該在建立多個新的品牌進行打壓,可以選擇更寬泛的名稱。在建立新品牌的時候,搭便車是一個大忌,很多人為了省事反而損失的更多。新的產品需要新的名稱,新的管理團隊。

針對跟風者,如果沒有在階級沒有形成的時候可以繼續追趕,一旦形成。最好的辦法就是找空位,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而不是繼續一意孤行。所謂空位,其實也是一種定位,類似垂直領域,只服務某一個羣體。當空位不夠的時候,適當的創造空位也是一種手段。

名字的重要性,這個其實大家都懂,一個普通的名字和一個有亮點的名字,當你看到或者聽到第一次,瞬間就會在內心形成不同的印象,甚至影響以後對其的評價。如何選擇名字是一門學問,書中也列舉了不少例子,但是我個人認為不具備普遍性指導。有些不成功的品牌,並不是因為沒有好的名字。但是還是有些原則可以參考,比如名字聽着不順耳,讀出來不順口,甚至用户看不到名字和產品的關聯,這些都是要避免的。當然,如果沒有名字就更嚴重了,它直接影響了品牌的建立。

關於品牌延伸,品牌延伸是持續流行的原因,它在短期內確實有一定的優勢,理解品牌延伸的關鍵之一是,把短期效應與長期效應分開來看。

一些關於定位(人、物、企業)通行的規則:理解文字、理解人、對變化持謹慎態度、有眼光、有勇氣、客觀、簡單化、精明、有耐心、有全球視野、對他人的深刻剖析。

寒假的讀後感心得 篇14

朱自清 —— 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從這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渴望,對黑暗的現實想“超然”又想“掙扎”的心跡。

文章一開頭就點出全文的“文眼”:“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他想借遊荷塘排解苦悶,於是作者從一開始就以獨處的心境創造出孤寂的氛圍,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讀着讀着我也似乎走進了這清華大學的幽僻角落,同作者一起欣賞美麗令人陶醉的荷塘月色。

從中我感到了作者內心的不寧靜、彷徨,我的心情也隨之而波動起來。

朱自清在先訴説了自己的不寧心境後,描寫了一個寧靜的與現實不同的環境——荷塘月色,通過對傳統的“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和高寒孤潔的明月的描繪,象徵性地抒發了自己的潔身自好和嚮往美好新生活的心情。他為排遣心中的鬱悶,夜深獨享月色下的荷塘美景,一個人,靜靜地看,悄悄地行,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他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白天裏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説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並深情地發出了內心的聲音:“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走着”、“走着”、“我看見了荷塘”,田田的荷葉,零星在荷花,風中的花香,真令人心曠神怡。夾着薄雲的淡淡的月光瀉在葉子和花上,浮在荷塘上,簡直就是用光與荷花美麗的畫,作者把月光下的荷塘上的月光與描寫的淋漓盡致、栩栩如生。我在作者筆下盡情的賞花觀月,我陶醉了……

看着看着,突然美麗的、柔美淡薄的月光消失了,四周圍着蓊蓊鬱鬱的樹,樹間透着光,可是光卻是如此的無精打采,這時的主角幾乎成了熱鬧的蟬和蛙,可是作者卻什麼也沒有。《採蓮賦》、《西洲曲》兩篇文章節選使我的心也隨着作者涼了下來,雖然我很難體會作者當時的無奈和彷徨,但我的心彷彿也隨作者回到了起初的不寧靜……

我“看”着作者走進了屋子,文章也看完了,而我卻未合上書本,這文章使我意猶未盡,內心久久不能平靜,荷塘月色的美麗可以令人暫時忘記憂愁,可見它的美麗,使我感到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可是在文中我更能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對現實生活的厭惡、憎恨。作者在這樣的惡劣的環境下,不被“白色恐怖”所屈服,與“白色恐怖”作鬥爭,令我萬分佩服。而我生活在這麼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中,更應該要去努力學習,去好好的珍惜現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