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城》讀後心得體會(精選7篇)

《圍城》讀後心得體會 篇1

《圍城》講述的是20世紀30年代一羣知識分子的故事。小説以從歐洲留學回國的青年方鴻漸為中心,以調侃、幽默和極富諷刺意味的筆觸,描繪了一羣留學生與大學教授在生活、工作和婚姻戀愛等方面遭遇到的重重矛盾和糾葛,揭示了受西方文化影響的知識分子的猥瑣靈魂和灰色人生,表現了作者對舊中國西式知識分子的無情嘲弄,以及對中國化了的西方文明的精心審視。

《圍城》讀後心得體會(精選7篇)

小説中方鴻漸這一西式知識分子的形象十分突出。他出身於封建世家,其父親是前清舉人,他靠着其死去的未婚妻(包辦婚姻)的父親(點金銀行的周經理)的資助赴歐洲留學,由於他“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懶散”,四年中換了幾所大學,但卻一無所獲,沒有學到任何專長,眼看着回國在即,最後他不得不從一愛爾蘭人手中花40美元騙得一張“克萊登大學”(子虛烏有的大學)的博士文憑。還有,由於他受西方生活的影響,生活放蕩,在回國的船上,他擋不住誘惑,與輕佻的鮑小姐,幹那苟且之事。雖然方鴻漸的性格中有不求上進、遊戲人生的一面,但他的性格中也有正值和熱情的一面。他拒絕大官僚的千金蘇文紈的自作多情的許愛,多次揭穿對方的庸俗、勢利和虛偽;在三閭大學任教期間,看不慣那裏的黑暗的人事制度和同事之間的勾心鬥角;還有,當他從職的華美新聞社被敵偽收買後,他沒有顧及自己的生存問題和親友的反對,毅然離開了報館。可以説,他是一個具有一定民主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但是他在現實生活中卻處處碰壁,處處受到冷遇。方鴻漸的悲劇,反映了20世紀30年代那些比較正值的知識分子在黑暗社會這一“圍城”中的悲劇命運。

小説除了着力塑造方鴻漸這一主要人物形象外,還成功地塑造了其他一些知識分子的形象。如滿口仁義道德,虛偽庸俗的,以在情場上施展手段而得意的大家閨秀蘇文紈;俗不可耐的小胖子“大詩人”曹元朗;外形木訥,內心齷齪卑瑣的假洋博士韓學愈;道貌岸然卻老奸巨滑的三閭大學校長高鬆年;溜鬚拍馬、淺薄猥瑣的勢利小人顧爾謙等。這些活躍在新“新儒林”裏的各色人物,真實地再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知識分子靈魂的空虛和精神上的病態。

這本書寫得很有文學色彩。作者幽默的筆墨使一個性格鮮明的小人物躍然紙上。有人説,方漸鴻是作者本人的影子,無論是真是假,方漸鴻這個人物作者描寫得非常到位。作者的筆墨幽默,在幾處人物的外貌描寫中也得以體現。但更令我佩服的是作者以幽默的語言諷刺嘲弄一些社會現象,文字順暢,使人讀起來易懂。在寫作方面這本書也有很多我值得學習的地方。

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我曾經也有很多煩惱和困擾,現在看來,也不足為奇了。成功要靠自己努力爭取,“如果你失敗了,就説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圍城》讀後心得體會 篇2

距離上次初讀錢鍾書老先生的《圍城》已經過去了一年多的時間了。回憶起當時,我大概總共花了四十三天才讀完這本書,其間我有放下過很多次,自然也重新拿起過很多次。《圍城》給我留下的最深印象不是書中所講的愛情道理,而是錢老先生筆尖的灰色幽默,以及全書好似陰暗角落那潮濕不已的環境氛圍。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一點不假,對於一本名著來講,每個人讀出來的感覺自然也是不同。比如,有過婚姻關係的人看過這本書之後,會感慨於其間對於婚姻關係的剖析是否到位;又比如,像我們這種二十左右的青年在面對所謂感情的選擇時,或多或少每個人都有的膽怯和衝動。我其實不知道怎麼去確切形容出這種感覺,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個膽小鬼吧。比如方鴻漸在丈人的資助下出國留學,卻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沒得到畢業證。他因為心中的膽怯,害怕回鄉之後臉面全無,倒落個把柄,便挖空心思在辦假證的人那裏買了個“德國克萊登大學”的假文憑。現在的人又何嘗不是這樣呢,為了得到那其實似有若無的尊敬,而昧着自己的良心去做一些莫須有的事情。我從來都認可一句話:“一個謊言從出現開始,便就需要無數個謊言來圓了。”不知道那時候年輕的方鴻漸又是否會知道自己竟會用一生的幸福為代價來逃避這個謊言呢。

再者,我想到了方鴻漸乘船回國途中遇見的鮑小姐。那位鮑小姐可真是個尤物,用現在網絡上的話來講,就是那種“很會撩人”的女人。在船上的風情萬種,熱情又抗拒,自然是讓男人慾罷不能的。鮑小姐代表肉體和誘惑,在方鴻漸自以為是的世界裏,以為自己就可以得到自己夢寐以求的東西了,可是鮑小姐卻匆匆道別,給他冷不丁地留下了一個決絕的背影。其實,這個時候,另一個女人也早已經出場,那便是蘇文紈。方鴻漸假文憑的祕密在她眼裏便是一眼就能看穿的事,可恰恰好,是她這樣優秀的女性沒有看懂的是:就算握住了一個人的把柄,就算自己優秀至極,該不會喜歡你的人,還是不會為你動情。而趙辛楣作為蘇小姐的仰慕者,我也絲毫看不出他的真情。似乎,也就好像對一個感覺自己永遠得不到的東西的貪戀,一旦有了白玫瑰,紅的便也是牆上的蚊子血了。不過,有一點我是十分贊同蘇小姐所説的:“長期的認識不會日積月累地成為戀愛,好比冬季每日的氣候罷,你沒法將今天的温度加在昨天的上面,好等明天積成個和暖的春日。”她和趙辛楣之間的朋友之情,永遠不會再有什麼別的變化了。有好感其實是一瞬間的事,日久生情的情其實很少是愛情,日久不能生的情便就像一池秋水了。後來,方鴻漸陰差陽錯地遇見了唐小姐。在他眼裏,唐小姐是完全不同於鮑小姐的火熱,也不同於蘇小姐的清高。唐小姐是可愛的,就像一團火點燃了方鴻漸心裏愛情的導火索。但是,他又害怕,害怕自己的付出會無疾而終。最終,因為他的膽怯,而讓洞察事理的蘇小姐從中作梗,讓這段感情無疾而終。在唐曉芙眼裏的另一半,應該是空白的。她有權利佔有他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這未免對男人來講太不公平了。唐小姐未免也是少了思量,多了一絲衝動,但若不是她這麼直白和敢愛敢恨,自然也少了方鴻漸的青睞。可是錢老先生又説了:“愛是曲折又偉大的情感,絕非那麼輕易簡單,假使這樣就會愛上一個人,那麼,愛情容易得使自己不相信,容易得使自己不心服了。”

有人説,男人是先暗戀過白蓮花,親吻過紅玫瑰,最後選擇了康乃馨。在三閭大學任教期間,方鴻漸認識了孫柔嘉,孫柔嘉其實給我印象並不很深刻,有的便是她在婚前婚後的變化。也許那句人們認為所謂寫愛情與婚姻的金句“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裏的人卻想出去”就是從這裏發掘的吧。孫柔嘉在婚前的楚楚可憐、不諳世事,都在婚後變成了精明與算計。那流淚沾濕的枕頭,是她的不甘和不安以及佔有。從戀愛到確定關係到結婚,他們一切都進行的太快了,後來的後來,方鴻漸才漸漸看清了她的本性,其實我不懷疑方鴻漸真的喜歡過孫柔嘉,因為孫柔嘉最後的扔梳子,一定是傷了他的心。可惜,方鴻漸根本沒來得及審視自己,沒來得及懂得什麼叫soulmate的意思。伴侶,在我心中,不應該只是會過日子的。我不瞭解婚姻,這實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可我相信愛情。更願意相信這個世界上會有因為愛情而結合在一起的婚姻。也許錢老先生想説的是:要想一個人永遠愛着你就千萬不要與其結婚,結婚就如同身陷圍城,娶到的總不是自己的意中人。

所以,“一些人總想看看這座山的後面是什麼,然後翻過了這座山才發現後面不過又是一座山,而且那邊似乎還沒有這邊好。”

而,“我們一生對最親愛人的想念,加起來恐怕還不到一分鐘,此外,不過是年頭在他身上瞥過,想到而已。”

城裏城外,各色行人匆匆。我們有理想,不知道理想會不會歸於現實。錢老先生把幾十年歸於方鴻漸的幾年裏,就好像一個人的靈魂死在了三四十歲的時候一樣。這樣的灰色幽默,其實我是暫時不怎麼懂的。就好像我在城外,真的很想進城去看一看。而進城之後,我會不會又想出來了呢,又不可知了。人真的是很孤獨的動物,會虛偽得説不出完全的真話,會為了生活而隱忍委屈只為不丟了臉面,會為了陪伴而倉促地以為自己愛上了一個人。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方鴻漸,每個人心裏也會有一個蘇文紈,每一個人心裏都住了個唐曉芙,每個人也有着孫柔嘉,這就是人性。虛偽膽怯,嫉妒強勢,直白任性,精明算計。每一樣都逃不過錢老先生的眼睛,太深刻了。

慾望,對於我們而言也許真的太虛妄了,有時候你的得到就是另一種失去。這樣無止境地追逐,我們總該是會付出一定的代價。也許我們看透的越多,會變得更脆弱。沙盤裏的城,置身其中自然難以進進出出,但若是抬起頭俯瞰全局,自然就更容易找到那所謂的路了。

慾望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你的慾望究竟是什麼,你看不透,自然會害怕。看清看清自己的心吧。

一切都很好,星星的隕落也會有光,第二天還會有太陽的升起。一切都很好,此起彼落太正常,一切都有着希望。

我一直都很想再看一遍,因為每讀一遍,我相信都能有着不一樣的感觸。

可我又想再等久一點。

《圍城》讀後心得體會 篇3

“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出自《圍城》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此書作為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説,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説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

雖是 40年代的作品,閲讀多次卻能夠無數次引起我的共鳴!很多的事情,就像是發生在身邊,人物的心情,就像是從自己記憶中掏出來的東西,貼切的讓人吃驚!彷彿去看心理醫生的病人被醫生一下子戳中了心事一樣,有幾分不可思議,又有幾分難堪,卻還有幾分爽快!

這是一本有趣的書。更深刻地説,這是一本睿智的書,因為它源於一位智者對於人性的洞察與調侃。我驚奇於書中既有《儒林外史》式的冷嘲,又滲有馬克·吐温式的熱諷幽默。那些信手拈來的比喻,不但詼諧生動,而且精闢警人,富於哲理。 難以想象,擁有多方面造就的學者竟然還保有如此豐富的想象力。這不是一般的想象力,不同於孩子般的天真爛漫,它來自於智慧、學識、才華,以及自己的情趣。它時不時地拿起生活中的可笑之處開開玩笑,將生活本身展現在讀者面前,將“圍城”中人在各種背景下的痛苦、感傷、可笑等作為自己觀察、諷刺的對象,令讀者感覺到一個個看似遙遠但卻離我們很近的鮮活的人物形象。

他從身邊瑣事娓娓道來,總有那麼一處是撞擊到你塵世的靈魂。你看《圍城》中,談話、吃飯、交友、戀愛、工作、家庭,全是生活中種種細節,極其普通的瑣事,然而正是在這些瑣事中,在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中,一個個活生生的生活場景,一個個活靈活現的人物,是那樣生動,鮮活、逼真地呈現在讀者眼前。

讓我們不斷自醒人生是圍城,職業是圍城,婚姻是圍城,衝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擾包圍。

像我們常會有這樣的想法:小的時候,渴望成長;長大了,卻又懷念童年時風中盪漾的鞦韆。我們永遠都不會對現在滿足。讀完《圍城》,我突然有一種衝動,突然想對身邊所有人大聲地説:“懷念已過去的,珍惜還擁有的。”因為從這本書中我瞭解到,只有珍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我們才能看清生活,不致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方向。

《圍城》讀後心得體會 篇4

何謂“圍城”?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曾給黃羅芳一張紙條,闡明瞭“圍城”的豐富內涵,上面寫道:《圍城》的主要內涵是:圍在城裏的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大都如此。主人公方鴻漸從歐洲留學回國後,進出事業、愛情、家庭三座”圍城”,屢屢抗戰,最後仍免不了失敗的命運,書中還塑造了另一些“歸海派”人物和國內的知識分子,如空虛無聊的趙辛楣,矯情淺薄的蘇文紈,純真可愛的唐曉芙,巧於心計的孫柔嘉,虛偽卑鄙的李梅亭。鍾書先生對於人物的描寫刻畫深入人心,運用心理描寫與諷刺的語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發掘了人物的隱祕心理。

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是這樣的,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為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門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讓自己成為一個“壞蛋”,成為一個臭名昭著的人,也是成名的方法,可是又怎麼樣呢?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圍城”。

再看一下我們現在的社會,何嘗不是與圍城相似。在競爭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虛榮所困。這本書恰巧揭示了人的心靈最深處的罪惡。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躲在黑暗的角落裏,或攻於心計,明爭暗鬥,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們在貪婪和慾望的驅使下變得可怕。這本書,更是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慾望和利益的可怕。

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如果你失敗了,就説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作為學生,在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時代賦予我們的激情與夢想,都被禁錮了。人們的想象力呢?更早就在國小的時候就被扼殺了。我們所擁有的快樂呢?激情呢?難道被牢牢地壓在書本的下面了嗎?難道已經被老師和父母禁錮在了為我們所見的小屋裏?我們從小不就已經住進了“圍城”了嗎?

中國式的教育就像一堵無影的牆,強化了我們的生活模式,禁錮了我們的思想。但是千萬不能偎依在它的懷抱中,要學會擺脱,衝開這堵無影的牆。那麼,才不會成為被層層篩選剩下的畸形心理的學習機器,成為所謂的“國家棟梁”,這樣才不會被束縛住,才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成為真正的祖國的未來,成為新的希望。

《圍城》已讀,生活仍在繼續,圍城如社會,故事如生活,但願:我的社會不是圍城,我的生活也不僅是故事。

《圍城》讀後心得體會 篇5

很早就聽説過這麼一句話:圍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來。但是,很可惜,總是沒有機會拜讀這句話的出處——錢鍾書先生的《圍城》。

前些日子,終於鼓足了勇氣,翻開了這本心儀已久的著作。這本書給我留下了兩大映象。首先就是書中處處可見的比喻,在者就是那一個個個性鮮明的人物,正是這兩點,讓我對此書着迷不已。先來説説此文中到處可見的比喻吧。這可是我對這書着迷的一個重要的因素。真是不知道錢鍾書先生腦中還有多多少少這種巧妙的比喻。他總是可以把兩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情聯繫在一起,而且是那麼的貼切。用好水果比喻女孩子的臉,用政治家的大話比喻女人的大眼睛,用亞當、夏娃下身那片樹葉比喻那張假文憑,新鮮!也正是這些不失時候的恰當比喻才給了書中這個本為爾虞我詐充斥着的世界一絲光點。這些比喻中有許多的典故,也許只有向錢鍾書先生這種學貫中西,博古通今的文人,才能把典故用的那麼得心應手,用的那麼生動幽默吧?!這人物當然是一本好書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圍城》中涉及的人物可謂是“種類繁多”啊,簡直是五花八門,什麼教授、司機、銀行經理、妓女、助教等等等等。但是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特點。比如滿口道德,卻又滿腹封建半舊遺老的李梅亭;虛偽庸俗,在情場上耍盡手段讓眾多男子拜倒於她石榴裙下的蘇文紈;俗不可奈的胖子“大詩人”曹元朗……正是這各色人物,真實再現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知識分子靈魂的空虛和精神上的病態。但在這眾多的配角中,主角的個性是最鮮明突出的。此書中的主人公方鴻漸可是給我留下了及其深刻映象,似乎他的每一次出場都會給我一種新的認識。

讀過此書的人都知道,方鴻漸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但是他為人不求上進,遊戲人生,最要不得的就是此人極度虛偽。買了假文憑,卻從來不向別人炫耀;明明不願和蘇小姐白頭偕老,卻又扭扭捏捏,屢次給蘇小姐希望。似乎每一次的謊言,他都會因為自己良心的譴責而為自己量身訂作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來説服自己,而且他總是能夠那麼成功的將自己騙過來。説謊就是説謊,但又偏偏和良心扯上了關係,真是有點不倫不類的。要不索性就是不要講良心了,乾脆就把那些不光明的事給發揚光大了吧,免的自己弄的兩邊都着不到邊。

但也許這就是他玩世態度的表現吧,也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會被一圈一圈的“圍”起來。但是,在這種種的缺點之中,他還是有那麼一些可稱道的正直。儘管他是出國國的“先進知識分子”,但他對外國侵略者對中國帶來的破害也是直言不諱的。在陰差陽錯的演講之中,他強烈批判了外國侵略者向中國引入的鴉片和梅毒,説這是最不合理的,這樣一來,顯的他還有那麼點讓人贊同的地方。

總之,這寫讓人不滿卻又不缺一絲可愛的人物正如錢鍾書先生在序言中寫到的:在這本書裏,我想寫中國社會的某一部分,某一些人,寫這些人,我也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只是人類,具有兩足無毛動物的基本根性。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正在此吧,這書中的主人公不光是三四十年代知識分子的縮影,也是現在,甚至是將來,社會中某些知識分子的預見。而書中的社會也正是不論什麼年代的人都不願正視的社會。

《圍城》讀後心得體會 篇6

讀完《圍城》,感觸很深。書中有話:圍在圍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多如此。也早有聽過類似的話,但形容的淺顯,絕沒有如此深刻。

這本書真真正正是“讀”完的,每逢對白,都要把自己安在人物角色上,附上角色的靈魂,將對話讀出聲,感受角色的情緒,時而亢奮,時而憤恨,情緒全然處於被動地位,被故事走向牽制。讀到李梅亭,眼前立刻浮現出一副尖酸刻薄的嘴臉,讀到趙辛楣,君子坦蕩蕩、浩然正氣等詞馬上跳出來成為標籤,跟隨着人物性格進行的人物對話,語氣聲調都要有所區別,讀到方鴻漸與孫小姐吵架時恨不能拍桌子大喝一聲以從氣勢上優先取勝,但是現實中又一壁將它作為反向的範例,認為婚姻中這樣的拌嘴是萬萬不可的,單是氣來是不怕的,就怕是要傷了心。

錢鍾書先生的文字直擊內心,人物細節的刻畫太到位了,人心的黑暗面曝光在一層黃紙之上,書中人物的小動作和壞心思讓人討厭的牙癢癢,恨不能鑽進書中揭穿他面具顯露出其真面目來,使他無處遁形。在此之外也反省了自己。有時常想,生而為人,許多的小心思隨着人情世故逐漸長成,依附着每個個體形成了自私的本質,無私便成為了人們捨棄本質中自私程度的量詞,人生來本就自私,那麼捨棄的多了,我們稱它為無私,捨棄的少了,就稱為自私,這本也無可厚非,畢竟也總有雞湯來問,你不就是為自己而活嗎?講到這裏就多説兩句,有時覺得自己是個無私的人,有時覺得自己又好像很自私,偶爾覺得自私很好,認為自私的人活得快樂,又要鄙夷自己,你這想法真是自私,自私是每個人都擁有的屬性,卻總被拿來當做貶義詞。説回正題,讀完這篇,討厭起人類的自私本性來,這幾天談話做事,都要剋制。無論如何,還是想做一個坦蕩蕩的小女子。這是圍城叫我學會的,我應當感謝。

不論從哪方面講《圍城》都是本很好的書,也是一本不應該只讀一遍的書,過段時間,一定會再拜讀一遍,可能到時又會有不一樣的感受了。

《圍城》讀後心得體會 篇7

在讀的過程中,很多次面對“圍城”這兩個字時,想用兩個更明快的詞進行詮釋,偶爾看到孫琮先生曾通過聯繫錢鍾書先生的一生的遭遇用“困境”二字作“圍城”的解釋。我仔細品味覺得很有道理。因為當你進入圍城之後,你就似乎陷入了困境,一切完全不在你的意識支配之中。

《圍城》寫的是一羣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留洋回國的男女學生,在婚戀的圍城裏衝進去又逃出來,逃出來又衝進去。但是,他們在複雜的婚戀角逐中,卻又陷入了命運浮沉的人生的圍城中,不得不在生活職業的角逐中勾心鬥角,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大圍城”的禁錮中展開了一場又一場懾人心魄的心靈的角逐。從而更深地陷入了“靈魂跌宕”的精神的圍城。這重重疊疊的圍城編織成一種超越時空的現實。這些男女學生中最為典型的奔波於圍城內外的應是男主人公方鴻漸。他是一個並不高大也不渺小的普通的讀書人。他不同於其他小説中的主人公,要麼善良要麼醜惡,他的性格充滿了矛盾。他作為青年知識分子,主要的生活是在學校度過的,由於涉世未深,他的性格中又有正直的乃至天真的一面。他對李梅亭的嫌惡,對韓學愈的懷疑,他和趙辛楣在談話中顯露出來的真知灼見,都表現出他正直的一面。但在另一方面,在學習中獲得的知識在他的虛榮心的推動下,也萌發出他性格中虛假的一面,面對別人對自己這個假博士的吹捧,他感覺“身心龐然膨脹,人格偉大了好些”。他對待鮑小姐採取玩世不恭的態度,“他們的交情像熱帶植物一樣飛快的生長”。

但從另一方面看,他對愛情又採取非常認真的態度。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方鴻漸的性格中很自然的有知識分子常有的那種清高和孤傲,但也有自卑懦弱的一面。在和孫柔嘉鬧矛盾後,知道李媽已打電話去叫柔嘉的姑姑來,便決定離家。柔嘉見丈夫這樣退卻,嘶聲説:“你是個coward(膽小鬼)。”這樣一個性格複雜矛盾的人也嘗透了處於圍城狀態的滋味:不斷地追求走出生活的空虛,追求變為現實之後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又出現了新的更大的空虛。他因為未婚妻的死而從包辦婚姻中逃出來被送往歐洲留學。但他卻荒廢了學業,以至於最後不得不從愛爾蘭人手上弄了個假文憑回國,之後他陷入了愛情和事業的雙重圍城中。在這座圍城中掙扎的他最終選擇了平實的婚姻和事業,然而最終又再次陷入困境,這次他未能逃出來,變得一無所有。

看完之後,輕輕地把書合上一個人坐在偌大的靜寂的圖書館裏深思。其實這座圍城和圍城中的人們的心態,不只屬於方鴻漸和他的同時代的人,它屬於生活在現代文明中的每一個人當然也包括現在的我們。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奮鬥,渴望進一所重點中學,渴望考上大學,渴望找一份薪水高的工作,渴望擁有幸福的家庭。每一次進入所期待的目標時,又彷彿陷入了新的困境,充滿空虛,又向更高挑戰,希望逃出過去的一切。周而復始我們筋疲力盡。但我在看完《圍城》之後告誡自己決不能像方鴻漸那樣被困在圍城之中,應該像更多的一生不斷的奔波於圍城內外的人一樣,儘管城牆上滿是荊棘,也決不退縮,正如路遙《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一樣雖也奔波於一個個圍城內外,但最終恪守自己的信念,尋找到一個樸實的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