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菲的世界450字讀書感悟(精選13篇)

蘇菲的世界450字讀書感悟 篇1

第一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不敢相信這是一本關於哲學的書,現在想想“蘇菲”的“世界”,世界中就包含着精神世界。一向對於哲學是不感興趣的,以至於這本書我還未真正的看完,是對知識的挑剔或是對一些理論的無法接受還是我真的理解不透,我選擇的只是適合我的東西。在選擇的過程中看到了自我的轉變。

蘇菲的世界450字讀書感悟(精選13篇)

人們總是渴望遙不可及的事物,我也不例外,在追求心靈和物質相結合的同時不禁問自己,“物質世界是真實的嗎”。人是有“靈”的嗎,我們的感官認知乃是自天主而來嗎?我不是一個宗教信徒,可我也慢慢開始考慮這些問題,如果這一切不是源於天主那又是源於何處呢?心靈世界是我們的整個世界嗎?那我們從小所學的唯物主義不就是與之相背,我困惑了,就像在沼澤中掙扎的人,努力想逃出卻越陷越深。為了不被淹沒,我只好停止了思考,腦袋裏翻滾的巖漿似乎也平靜下來。一輪明月升上了夜空,對於一個等待救贖的人來説,那聖潔的光輝就是的洗禮。瞬間,我轉頭髮現“靈”與“物”只不過是兩個隔街爭吵的婦人,她們所站的立場和所堅持的觀點不一樣而已。探索理論的本源,你可以發現,從它所基於的那個方面來看,派生出來的一切都是正確的,那是因為它的基礎。正如“好”與“壞”,只有在區分何為“好”何為“壞”才能判斷是“好”是“壞”。

有些懷疑蘇菲對她所學的東西真的都理解了嗎?也許她只是作者著書的一個引線,穿連起了整個哲學史,但我更願意她同我一樣是個帶有探知慾望的孩子,至少她在書中是這樣的。突然想起達利所常用的抽屜,孩子眼裏所向往的抽屜和她最終打開的是否一樣呢?看到結果是否會很失望,只有打開抽屜才能得知。那她的心中應該就有一個理想的存在。

蘇菲的世界450字讀書感悟 篇2

當打開《蘇菲的世界》這本書時,我剛開始閲讀時覺得很乏味,但是仔細地靜讀一章後,發現這不是一本空洞無聊的書。

14歲的蘇菲有一天放學回家,收到了一封神祕的信——“你是誰?世界從哪裏來?”從此,蘇菲不斷接到一些極不尋常的來信,一名神祕哲學導師通過書信的誘導向蘇菲傳授哲學知識。蘇菲開始接觸、思考哲學問題,她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瞭解了蘇格拉底、柏拉圖的哲學,認識了文藝復興時期的達芬奇繪畫、莎士比亞戲劇、古登堡印刷機,知道了近代的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馬克思哲學思想。世界就像謎團一樣在她眼底展開……

《蘇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學思想啟蒙書。讀着讀着,好像我的思想裏碰撞出了不一樣的世界,好似在看美國恐怖大片,給人驚魂的感覺。甚至,我也不知道自己是誰了?好像在那個世界裏我可以隨意發揮自己的想法,抱着好奇心去探索、懷疑世界上的一切。它喚醒了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生命的讚歎和對人生終極意義的關懷、好奇。

頁頁花木盛,期期小森林,閒來常做伴,意藴可滌心。《蘇菲的世界》已經讓我走進了哲學的天地,讓我深刻的體會到哲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蘇菲的世界450字讀書感悟 篇3

我們可以斷定的是柏拉圖關心的是永久不變的事物與“流動”的事物之間的關係。

他既關心自然界中永恆不變的事物,也關心與人類道德及社會有關的永恆不變的事物。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所以世界才沒有不會分解的“物質”。屬於“物質世界”的每一樣東西必然是由某種物質做成。這種物質會受時間侵蝕,但做成這些東西的“模子”或“形式”卻是永恆不變的。(比如雖然説人不可能踏進頭一條河流,但你不得不承認,河流在“某一方面”存在着共同點,只要它存在,必然會冠以“河流”的稱呼,雖然他在許多方面細細想來,是發生了變化的。)

對柏拉圖而言,永恆不變的東西並非一種“基本物質”,而是形成各種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簡而言之,我們對於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只能有模糊、不精確的觀念,但是我們卻能夠真正瞭解我們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比如,即使我們看過了許多個不規則的圓形,我們腦海中卻依然記住一個圓形內所有的角度加起來一定是三百六十度,也許這個圓形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不過我們依然清晰地感覺出來。)

柏拉圖認為世界可以分為兩個領域:其中一個是感官世界。(我們用自己的感官約略認識的世界。)另外一個是理型的世界。(我們用理性來確實的世界,這些理型或“形式”是恆久不變的。)

所謂“理想國”就是一個虛構的理想世界,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烏托邦”!

蘇菲的世界450字讀書感悟 篇4

這本書是席得的爸爸送給女兒15歲的生日禮物,通過哲學家老師艾伯特給學生蘇菲書信、信中提問、後來直接對話的形式引發蘇菲和讀者一起思考,兼備生動的例子,把整個西方哲學史(還涉及到宗教、生物學、物理學等)簡明易懂並充滿趣味地講解了一遍。

不僅可以瞭解西方哲學發展歷程,也讓我有了一個全新的視角面對紛繁事物。在閲讀初期面對哲學史上各家之言時,我總嘗試去思考誰的理論是對的,或者是最“有道理”的,還想把不同流派的理論結合起來。後來我發現這種做法是徒勞的,和“世界是否是虛幻的,是否存在上帝”一樣是沒有答案的。於是我不再嘗試判斷,而是放鬆心情去面對,去接納。

其中最令我觸動較深的是休姆,“在倫理學方面,休姆認為我們的語言和行為並不是由理性決定的,比如當你決定要幫助某個需要幫助的人時,那是出自你的感情,而不是出自你的理智。如果你不想幫助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也是由於你的感情。我們之所以做出負責任的舉動並不是因為我們的勵志發達的結果,而是因為我們同情別人的處境。”因此我們在處理面對事情時需要理智和感情並存,既不可過分理智到無情冷血,也不可一味感情用事,甚至濫情。

如本書結尾所説的,我們每個人和夜晚天空中的星星都來自宇宙大爆炸伊始的物質,是一百多億年前熊熊燃燒的大火所爆出來的一點火花,人生和人類的歷史也正如宇宙中的一片星塵。我們現在在天空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幾千、幾百萬年前宇宙的化石。當我們在仰望天空時,我們其實是在試圖找尋回到自我的路。

蘇菲的世界450字讀書感悟 篇5

蘇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理所當然,這部哲學書讓人懷着對生命的崇敬和對人生的思考,讓我們在經營生活的同時學着成為一位思想家。“你是誰?”“世界從何而來?”這兩個聽起來簡單卻神祕莫測無法回答的問題你想過嗎?這本書常讓我讀到一半便問題重重,不得不再仔細地回頭。卻也大大地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就好像在讀一部偵探小説,腦海中不斷映出“為什麼?”。

百科全書上寫有人信仰上帝的存在,可是“上帝是否存在?”很多人説人死後靈魂會升上天堂,可是“人死後是否還有生命?”沒有書籍能夠回答,除了我們思考、思考、再思考。

有哲學家説人死後會透過某種形式存在,要不就不再存在,如果我認為人死後會住在一顆星星上,會活在一朵雲彩中,當我們敲開每朵雲,可以拜訪這朵雲的主人嗎?這樣帶有好奇的思考還叫哲學嗎?亞里士多德説“人與動物有許多相同的特徵,但最明顯的不同是:人會思考。”

哲學的種.種問題被每一種文化關心着,歷史上,有不同的人對這些問題提出過不同的答案。哲學家如同魔法師,用自己的想法,好奇而產生的念頭給出不唯一的答案。所以喬斯坦·賈德説:“成為一個優秀哲學家的唯一條件就是要有好奇心。

嬰兒,剛剛落於這個世界,對於周圍陌生的一切都好奇着,她們閃亮的瞳孔正向世界傳遞着“為什麼”,可惜的是嬰兒不會寫,不會説,不然一定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他們只需提出問題就好,都説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困難得多,提出問題是一種創造力,是一種好奇心。

在我們一天天長大時,似乎對世界開始習慣,認為一切理所當然,其實不然,這是我們缺乏了嬰兒時代的好奇心的一種表現,我們缺乏了提出好奇心的能力,所以哲學家比常人所多的只是孩子的視角。

當你在鋼筋混凝土中來回穿梭,在城市喧嚷中來回奔波,是否要靜下來,找回一份好奇心,思考哲學問題,不再認為世界的理所當然呢?

蘇菲的世界450字讀書感悟 篇6

最近閲讀《蘇菲的世界》一書,對書中提到的柏拉圖的學説深感興趣,作者熱情的讚頌“哲學家總是試圖避開這類沒有永恆價值的熱門話題,而將人們的注意力吸引到永遠 '真' 永遠 '善' 永遠 '美'的事物上”,即永恆的真善美。柏拉圖卻是做到了,他是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千年之後當我讀到他關於理型世界的學説時,我徹底地為這位偉大的哲學家所折服,他當之無愧為歐洲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的思想至今影響世人,為人們思考世界,觀察世界提供一種思路和方法論。

理性世界認為世界上的萬物都是不完美的,萬物都是理型世界投影到現實世界的影子,是萬物的模型。所以世界上沒有50塊一模一樣的薑餅,但可以有50塊近似的薑餅,這些近似的薑餅都是由一個模型所製造出來的,這個模型就是理型世界。

那麼我們推而廣之,人呢?人是否也是理性世界的投影?如果是的話,就可以解釋人為什麼是不完美的,因為投影下的人類和萬物一樣,都是有缺陷的,但是人有和其他動植物不一樣,他可以通過主觀的能動性,比如,讀書,學習,法律等手段使自己變得完美,這樣的話,我們可以總結為,人總是需要朝着完美的自我發展,追求理型世界中的自我。

而柏拉圖又言道,人除了有變化的身體外,還有不朽的靈魂,靈魂在迴歸,或者是回憶起理型世界一切的過程即釋放靈魂的過程,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釋放靈魂或者都會釋放靈魂,只有真正釋放了靈魂的人才能迴歸到理型世界中。

那麼怎麼能釋放靈魂呢?蘇菲的世界中並沒有詳細介紹,我們是應該按照朱熹所提倡的“明德至善 格物致知”還是説應該學習陽明先生的“心學”,達到“知行合一”呢?這些都是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的,但是最重要的還是要不斷的讓自己進步,把所學的和所知的相結合。

蘇菲的世界450字讀書感悟 篇7

我們可以斷定的是柏拉圖關心的是永久不變的事物與“流動”的事物之間的關係。

他既關心自然界中永恆不變的事物,也關心與人類道德及社會有關的永恆不變的事物。

柏拉圖認為,自然界中有形的東西是“流動”的,所以世界才沒有不會分解的“物質”。屬於“物質世界”的每一樣東西必然是由某種物質做成。這種物質會受時間侵蝕,但做成這些東西的“模子”或“形式”卻是永恆不變的。(比如雖然説人不可能踏進頭一條河流,但你不得不承認,河流在“某一方面”存在着共同點,只要它存在,必然會冠以“河流”的稱呼,雖然他在許多方面細細想來,是發生了變化的。)

對柏拉圖而言,永恆不變的東西並非一種“基本物質”,而是形成各種事物模樣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

簡而言之,我們對於感官所感受到的事物,只能有模糊、不精確的觀念,但是我們卻能夠真正瞭解我們用理智所理解的事物。(比如,即使我們看過了許多個不規則的圓形,我們腦海中卻依然記住一個圓形內所有的角度加起來一定是三百六十度,也許這個圓形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不過我們依然清晰地感覺出來。)

柏拉圖認為世界可以分為兩個領域:其中一個是感官世界。(我們用自己的感官約略認識的世界。)另外一個是理型的世界。(我們用理性來確實的世界,這些理型或“形式”是恆久不變的。)

所謂“理想國”就是一個虛構的理想世界,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烏托邦”。

蘇菲的世界450字讀書感悟 篇8

讀完了《蘇菲的世界》,我開始從新觀察這個世界(就是從白兔的一根細毛的頂端看),太奇妙了!我居然在寫一篇關於這本書的讀後感!不可思議!我居然會寫字!但是如果你大叫出來別人會認為你是瘋子,因為他們正在從皮毛深出繼續往下爬。

這個故事我覺得應該繼續寫下去,蘇菲他們怎樣了?變成真正的人了嗎?如果某天我們發現我們也是某個故事裏的人物而已,那麼這個故事的作者是誰?是上帝嗎?應該是吧,我們不知道呀。

如果某天我收到一些古怪的信,如果我發現房間裏有一隻白襪子,牀底下有一根紅絲巾,枕頭下面有一個金色的十字架項鍊,如果某天我發現我認識一個叫艾伯特的哲學家,如果某天我發現我是一個故事裏的世界裏的人物!我一定會驚訝死的。但這只是如果,如果不是呢?是啊,我們不知道啊,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

《蘇菲的世界》裏有2點我認為出錯了:第一:書上説讓蘇格拉底向一個人提出問題,只要這個人的回答令蘇格拉底不滿意,就説明蘇格拉底的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但是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想法,就像有很多種答案可以解開這道題一樣,如果蘇格拉底和那個人的想法不一樣呢?如果兩個想法都是對的呢?第二:我認為艾伯特不應該讓蘇菲見到他。他説過,一個哲學家要有好奇心,但是如果他和蘇菲見了面,蘇菲本來對他很好奇,這不是大損蘇菲的好奇心嗎?可能是我錯了,因為也許我的想法和他們的不太一樣。

蘇菲的世界是個奇妙的世界,讓我們一起從兔毛的頂端來看它吧。

蘇菲的世界450字讀書感悟 篇9

是否曾經想過,我是誰?我為什麼會在這兒?

我只知道,看這本書之前,我從沒思考過。可能不只是我,幾乎每個人都把這個世界想得太過理所當然——因為我們早已熟悉這個世界。世界的多姿多彩,彷彿與我們無關。就如作者用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術師從帽子中拉出的一隻兔子,而我們人類則是兔子毛皮深處的寄生蟲。我們都在兔子的毛皮深處舒服的躺着,對魔術師的祕密毫無興趣。只有哲學家,不停的順着兔子的細毛向上攀爬,想探究魔術師的祕密。

這本《蘇菲的世界》,帶着主人公蘇菲爬回兔毛尖端的同時,引領讀者進入了哲學殿堂。讓我學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哲學是什麼?我想,可能,哲學就是認識自己,不一樣的自己。

合上這本書,回憶起帶給我感觸最深的“我思故我在”。或許,我們活着的世界也只是造物主寫的一本小説罷了,連我們是否真正存在都需要證明。笛卡爾説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作文/如果我不存在,那麼我不思考。如果我思考,那麼人生就意味着虛無縹緲。”他認為,我們應該要懷疑一切,但不能懷疑“懷疑”這件事本身。這種觀點,讓我覺得與“莊周夢蝶”相類似。到底是周公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周公?在處於“毛皮深處”的人看來,一個人在醒時的所見所感是真實的;夢境是幻覺,是不真實的。雖然,“醒”是一種境界,“夢”是另一種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莊周是莊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可是,這樣的一個思考,卻讓我犯迷糊,讓我感到了一種“人生如夢”的人生態度。

類似的種.種,這不禁讓我用最初的目光重新打量起這個世界。馬為什麼叫“馬”?鳥兒為什麼會擁有翅膀?難道只有人才會有思想嗎?……

《蘇菲的世界》——夢的世界,智慧的世界,亦是哲學的世界。就是這樣一個充滿未知、探索的世界讓讀者恍然發現自己原來已經在兔毛深處躺了那麼多年……

蘇菲的世界450字讀書感悟 篇10

開始翻開這本看似小説故事的書,有些迷茫,但隨着深入閲讀和了解,卻發現這是本由淺入深的哲學啟蒙書,她用深入淺出的文字想我們每個讀者展示了哲學從古到今的發展歷程。

從蘇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寫着:“你是誰?”的信開始,在艾伯特的指點下,蘇菲從哲學的搖籃雅典出發,對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的哲學有了初步瞭解。她對文藝復興時期的認識包括達芬奇的繪畫、莎士比亞的戲劇、古登堡的印刷機……涉及藝術、科學、建築、數學等許多方面。至於近現代,艾伯特的“哲學函授課”包含了康德、黑格爾、弗洛伊德乃至於馬克思的哲學思想。看這樣一部作品,讓我看到了全人類的文明。在蘇菲的所到之處,到處都凝結着文明的精華。看過之後,我已經不僅僅是學到了一些東西,更重要的是心靈的震撼。

我原本以為哲學是一門不切實際的學問,但當我讀完全書後才發現哲學其實是最貼近現實生活的,哲學是“關於天底下每個人都關心的一些問題的學科”。哲學所要解決的都是還沒有科學方法可以證明的問題——諸如善與惡、美與醜、生與死、秩序與自由等。我認為哲學不是科學,因為它沒有什麼精確的公式來計算、來衡量。哲學是對未知事物或不確切認識的事物的假設性解釋,是追求真理的開路先鋒。在我們的這個世界,僅有科學而無哲學,僅有事實而無洞察力和價值觀,是不能使我們免於浩劫和絕望的。科學給予我們知識,然而只有哲學才給予我們智慧。

蘇菲的世界450字讀書感悟 篇11

其實我並沒有接受過真正的哲學教育,我所學的哲學叫做馬克思主義哲學,其實是嚴重影響了我們思維的發散性,培養出來的都是統一的三觀。我以為自己會對於有人認為世界是意識的感到十分荒.唐和可笑,但當我沿着歷史的發展和走勢,讀到那些思想的時候,一點也不覺得可笑或荒.唐,我甚至認為他們每個人,每種觀點都有道理,先被蘇格拉底説服,後又認為柏拉圖説得對,後又被持相反觀點的亞里士多德説服,然而在這個過程中,自己也是在不斷思考的,只不過思考的結果是,我並不十分確定什麼事。我想我有些理解為什麼很多偉大的科學家最後反而相信了有所謂的上帝等神明的存在,因為當人知道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就越發不能確定什麼,而人總是需要確定的去相信某些事物,也許最後就只能把這神祕且神奇的力量歸屬給上帝了吧。

我一直是非常喜歡哲學,但有時也怕自己想的太多,不是説“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嗎,這中間的尺度有時還真是難以把握。但我認為這是不在我控制範圍之內的事,這不是什麼選擇你可以這麼做,也可以不這麼做的事,這就是我的生活狀態和方式,或者換句話説,這就是我。不是我要刻意的去思考一些哲學的命題,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就是會想很多。也許我唯一能控制的是不斷地調節自己的平衡。

《蘇菲的世界》用哲學思考着世界,在我們的世界用心過好每一天的生命。歡喜也好哀愁也罷,學着自己書寫自己的生命哲學華章。

蘇菲的世界450字讀書感悟 篇12

也不知某年某月某日,一覺醒來發現世界上有這麼多的矛盾,這可能也是從看蘇菲的世界開始的吧

看蘇菲的世界時,看到她每件事都刨根問底,竟然從心底油然而生出一種共鳴;但是自己內心深處卻覺得她是一個而不折不扣的笨蛋,竟然什麼事都想那麼多,搞不好學習也會一落千丈。

此處我想了比較長的時間,到底是應該較為成熟些,每件事逆來順受,還是應該每件事刨根問底,這是多麼的矛盾啊,當時我想;這個問題可能連哲學家也解不出來吧,我的內心的兩股思想像五線譜一樣交織碰撞,我的五臟六腑在都被燒灼,我是多麼渴望像泓泉一般的真理啊。

是選擇自由的暢想,還是選擇循規蹈矩,一步一個腳印,這兩者都存在風險性與可能性,前者一飛即達,後者一輩子平平穩穩,不愁吃穿,卻默默無聞,但也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前者若一飛不起,必定一生不能翻身,疾苦一生,但是,千萬不要以為後者便可以百分之一百的安穩,在現代社會中競爭是非常激烈的,沒有一雙標新立異的翅膀是不行的,只是摔倒了還可以再拍拍身上的泥水再爬起來,但是在千百次爬起來後,天已經黑了,你也將化作塵世間的一縷浮塵了,隨風飄飛了……

聰明的,請你告訴我,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明天太陽依然升起,時鐘依然運轉,我們的問題,卻可能已悄悄的塵逝了。

蘇菲的世界450字讀書感悟 篇13

剛打開這本書,看到那麼多哲學的知識,我便失去了興趣。但讀到蘇菲收到一張奇怪的明信片時,我又好奇的想知道席德是誰。帶着這份好奇,我把書讀完了。

表面看來,這是一本講述哲學知識的書,但實際上,它也算的上是一本歷史書,甚至是一本懸疑小説。

書中介紹哲學家時,也同時介紹了許多歐洲古代的歷史文明。中世紀,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等內容,似乎與哲學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書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紹。而席德是誰,還有席德的父親到底是怎樣一個人,這兩個疑慮又將此書變得帶有一點懸疑色彩。當我看到狗開口説人話,香蕉皮內寫着字,蘇菲的哲學老師把他叫成席德時,我不禁打了個冷顫。

而這本書最令我欣賞的就是作者把許多看似毫無關係的用哲學課程聯繫在了一起。書中的蘇菲學習哲學是為了擺脱席德父親的控制,這似乎有點奇怪,但當你知道席德的父親也是一位哲學家,這一切也就變得順理成章。

在書的結尾,席德與她父親和蘇菲與她的老師的位置關係完全顛倒了。原來蘇菲對於席德的疑惑變為了席德對於蘇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將他們換一個角度,故事又會產生新的趣味。

就像這本書一樣,其實我們身邊的許多事物甚至我們自己都有兩個或多個面。許多的事情就像一把雙刃劍,在你得到它帶來的好處的同時,也會受到一些無形或有形的傷害。正如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如果你想要得到其中之一,你就必須放棄另一個。而關於我們自己,你是否會發現,有時自己在朋友面前活潑開朗,但一到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面前卻會一語不發?或是有些人在家總是面無表情,但在學校,單位對人卻是滿臉笑容。正是因為我們對待不同的人的不同方式,才造就了這個多彩的社會。

我們無法改變事物的多面性,但我們可以正確的分析,並作出正確的選擇,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亮麗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