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精選4篇)

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 篇1

已經讀完《易中天中華史:兩漢兩羅馬》了,十分佩服易中天教授的構思,寫中華史,但並不拘泥於僅僅寫中華史,而是立足全球視野,往往跳出中華看中華,對比西方看中華,給人的不僅僅是耳目一新,也更加感覺脈絡清晰明瞭。

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精選4篇)

書名起的也不一般,叫“中華史”而不是“中國史”,個人理解,中華一詞,無論從時間上,地理上來説涵義更廣,比之稱為中國史更為恰當精準。

看《中華史》的每一卷,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像是在電影院或者家裏看紀錄片,一開始會看到一個具體的場景,描述的要麼是人物要麼是事件,講完故事,評論完之後,鏡頭會瞬間拉昇,拉昇到雲層之上甚至是地球之外,然後鏡頭轉移,再瞬間下推,展示給我們的,又是對應中華史上某一事件的西方的或相關或相似的事件。講完西方的故事之後,鏡頭又瞬間拉昇,然後再瞬間下推,又回到了中華史中。正如在《國家》卷中,易教授指出,“破譯中華的密碼”“辦法是升空”,“來一次’全球巡航’”,而目的呢,則是“看清了人家的路,也就看清了我們的來龍去脈”。

或者換個説法,在介紹中華史的同時,書中往往會告訴讀者世界上其他地方正在一個什麼年代或者朝代,從而讓我們對自己的歷史方位有一個更清晰的認識。比如在《兩漢兩羅馬》中,就有如下一段——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了元首制。公元25年,劉秀開始了新王朝。從此,大漢變成了兩個:西漢,東漢。羅馬也是兩個:共和國,帝國。類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因為側重於和其他國家其他文明的對比,自然就不會像其他史書一樣把歷史事件記述的那麼清晰詳細,甚至是做了大幅度的取捨,彌補的辦法,是在每一卷的附錄和本卷大事年表中,把對應的歷史時期的大事件加以記錄,讓讀者自行對照參考。《兩漢兩羅馬》裏甚至還有同時期的東西兩個王朝的著名人物小傳,也算小小的別出心裁了。

總之,看《易中天中華史》,不但長知識長見識,而且津津有味,獲益良多。

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 篇2

易中天老師在繼《品三國》後,又帶來了一部重磅歷史讀物《易中天中華史》,在書的腰封上有一排醒目的文字“易中天開講輕鬆好讀的中華正史”。

《易中天中華史》以短句居多,語言上延續了他一貫的風格,生動幽默,易中天老師用現代的眼光為我們解讀中華正史,使更多人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文化產生了一種新的理解視角,能讓人恍然大悟,原來是這樣,也能讓我們對曾經肯定的歷史多了一些思考。

“真有堯舜嗎?”,備受推崇的兩大古代帝王,在我們心中是神聖的存在着的。事實上,孔子之前,根本就沒人提到堯舜,《詩經》中連他倆的影子都沒有,真正開始説他們的是《論語》、《墨子》和《孟子》。其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如果堯和舜完全是子虛烏有,孔子就不會一講再講,如果當真功勛蓋世,《詩經》就不會隻字不提。我們回不去那個時代親身去體驗到底怎麼回事,但是後人的包裝的確會誤導我們,在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時代,孔子要推銷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政治理想,也只能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託古改制,借屍還魂。堯和舜,弄不好就是他們從某個並不起眼的故紙裏挖掘出來,再按照道德楷模的標準,包裝上市的“創業板”。其實讀堯舜的傳記,實在也看不出他倆的偉大之處,只知道堯是很簡樸的,舜是很孝悌的。

《易中天中華史》是一套好書,很慶幸它不是長篇累牘地堆砌歷史事實,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而且將輕鬆好讀和嚴謹認真和諧的統一了起來,給讀者一種時尚的讀史體驗。

易中天老師説過這樣一句話:“歷史確實可以釀酒。《三國演義》就是歷史釀的酒。不過也有釀成醋的。而且,釀成醋的還不少,能把人的牙都酸掉。總之,歷史就是讓人説的東西。説的過程就是發酵的過程”。看清自己,必定先要追根尋源,把歷史做一個回顧,知道我們歷史上有過哪些成就,走過哪些彎路,又有哪些謬誤是我們需要避免的,這是易中天老師出來講史的一個真實意圖,也是他的歷史觀,值得我們鑑賞與學習。

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 篇3

《易中天中華史》是一部向我們介紹中國文明發展史的著作。

01卷《祖先》

這一卷中有一個新的看法,即我們的祖先女媧、夏娃、伏羲並非指特定的某一個人,不是單一的個人,而是對祖先的統稱,他們可能在不同地點同時或者先後出現的一羣人。應該是女媧們,夏娃們,伏羲們。祖先都是來歷不明的,説不清道不明。不論中國還是外國的都一樣,所以何不把他們的名字看做是一個代號,而非確定的個人。因為最N次方那個祖先已經無證可考,去追究便意義不大,因為他們所指代的社會發展時期已經脈絡清晰了,即母系、父系、族羣、氏族、部落、部落聯盟、國家。

時代的更迭,朝代的變換,每一次都需要大動作的“改革”,或實行新政,或否定前朝,用以顯示改對了,換對了,至少比之前的好,是英明的。各項管理制度的出現體現了智慧,智慧是如何產生的?是在想辦法解決問題時產生的。堯舜禹夏商周,夏禹的水利技術,殷商的青銅技術,周代的農業技術。

書中給我們列出了時間表,約五萬年前,母系社會出現;約一萬五千年前,母系社會結束,進入父系社會;當代我們倡導男女平等,是否再過五萬年,可迴歸到“母系社會”?其實上一句的“母系社會”與五萬年前的母系社會並非同一個意思,而是指沒有了權力與統治。

02卷《國家》

首先國家的含義和根本屬性在初高中政治課上已經學過了,國家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和表現,都是經濟上佔統治地位的階級進行階級統治的工具,階級行使國家的根本屬性。可能我上文中説的5萬年後的“母系社會”也包括了階級的消失。在5萬年前的母系社會裏面沒有階級,有的是對生命的崇拜。書中給出了國家的解釋:依靠公共權力和公共規則,按照公共規定行使公共權力的公共機關。

美國國家精神:獨立、自由、平等、科學、民主、法治。《獨立宣言》和國家憲法是美國的標誌: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每個人一些不可剝奪的權力,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力。正是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類才在自己中間建立起政府,而政府之正當權力,是經被治理者的同意而產生的......

中國國家精神:我在想中國國家精神首先想到的是這12個詞: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相信我們從小對很多事情都感到過好奇。

為什麼我們的國家叫“中國”,此卷中有解答。中國,最原始的意義來源於城市,或中心城市,而且是天下或世界的中心。遠古的地理位置在西周,甚至具體地點就是洛陽,因為周公營建成周洛陽時説了這樣一句話:此天下之中。於是他們“宅茲中國”,這邊是“中國”一次最早的出處。

03卷《奠基者》

為什麼以前古人有名又有字,是什麼意思?我也一直很希望給自己取一個字。03卷《奠基者》中介紹,在男二十,女十五的年紀,需要做兩件事情,第一是把頭髮盤在頭頂,叫“束髮”,然後女子叫笄;男子戴帽子,叫冠。第二是請嘉賓為他們起一個字。名是卑稱,字是尊稱。前者用來稱呼晚輩學生子女和自己,後者用來稱呼同輩和同輩以上的他人的。有了字,就可以進行社交,意味着成人。

易中天先生採用了很多金文,甲骨文,通過字的本來面目來揭示其含義及其演變,告訴我們歷史的祕密。

易中天中華史讀後感 篇4

《易中天中華史。中華根》讀完了,完全顛覆范文瀾、翦伯贊史書搞法,但以今説古的讀史方法很值得閲讀和借鑑。

今日偶爾發現網上質疑甚多,不妨傳播一點讀此書的訣竅。

名學者寫史另類,肯定對反響有準備。不妨回頭看看每編的後記,尤其是第一本《祖先》。易中天20年5月12日“拜見了吳敬璉先生”,為何要“討教一些學術問題”?

吳敬璉是經濟學家,易中天中華史是歷史散文着作,他料定吳老會説“怎麼保證你説的歷史是真實的”問題,這正是他最終需要的。而後,順理成章回答這個問題——中華史面世後的質疑。讀過第一篇後記的“出發點”“目的地”“北冰洋”“導航儀”“發現號”“處女航”,便能豁然了。順帶補充一句:這易中天之處女航正是你無法“證偽”與“證不偽”之間的海域。

能回答吳敬璉先生的問題,還在乎其他人質疑乎?

本人與易中天老師有過一面之交,也知道一點個性。他用講課方式着文,對於那些並非硬傷的質疑,甚至僅為自以為是的硬傷,是不屑一顧的。説到“硬傷”,於是也就挑一點:商殷不應一筆帶過。商殷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明,已被考古發掘所證明。立足於此,“周”小國滅大邦、蠻荒克文明,以德立國、以禮治邦,結束神明、開闢人本,就更明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