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詩選》八年級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所謂國人有夢,則中國有夢。中國人的夢想便是中國的夢想。若談中國的夢想,必定要談到艾青。這個詩作中充分地描寫着一代中國人的夢想和命運的詩人,用簡單而又生動的筆觸,將周遭最低層人民的夢想反映得淋漓盡致。關於《艾青詩選》的讀後感要怎麼寫,小編準備了以下文章內容,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艾青詩選》八年級讀後感範文【精選5篇】

《艾青詩選》讀後感範文【1】

因為學習美術的緣故,這個暑假來杭州學習。因為過於匆忙,所以我沒有來得及買《艾青詩選》。過了兩個多星期,媽媽來看我,帶來了我期盼已久的書----《艾青詩選》。

媽媽從行李箱中掏出書,映入眼簾的是一個綠色、白色相拼接的書封面,一種清新的感受湧上心頭,嗯,一定很有趣!

翻開扉頁,最先看到的是目錄。其中,《我的父親》這首詩吸引了我,趕緊翻至244頁:“但是我拂逆了他的願望,並沒有動身回到家鄉,我害怕一個家庭交給我的責任,會毀壞我年輕的生命……”看到這裏,一種相似的感受油然而生。有時,別人會跟我講一些大道理來勸我放棄自己正在做的事,希望我如他/她所説一樣,而不是現在的我。我就會很害怕,我如果聽從了他/她的看法,我會比現在更優秀嗎?我會開心嗎?我一定得這麼做嗎?……思緒開始像彈彈球一樣在地上、牆上胡亂穿梭。最後,我堅定了自己的信念,我不!我要堅持下去,不放棄自己的夢想,不論結果如何,只有這樣,才不算是揮霍青春,也才不會後悔。

後來,我又看到一篇令我深思的詩歌——《少年行》。“一個熱情而憂鬱的少年,離開了他的小小的村莊”,為什麼他會感到“熱情”?“憂鬱”又是為什麼呢?“熱情”是因為可以去追逐自己的意願了,“憂鬱”則是要離開養育我們長大的父母,以及關係十分密切的朋友了。就好像《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安、孫少平,弟弟孫少平走進城市,沒有什麼大成就,但他收穫了心靈的高貴和精神的富足,這也是他出農村的目的,成就了自己。換做是我,我一定會跟隨自己的意志,選擇離開。“我不喜歡那個村莊----它像一株榕樹似的平凡,也像一頭水牛似的愚笨,我在那裏度過了我的童年”,其實我也不太喜歡我的家鄉,而不是與他們一樣。因為在那裏,我是平凡人中的一員,我不想要平凡,我並不普通,我要優秀,

讀完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迪就是:不能揮霍青春,揮霍青春就是犯罪!要好好學習,成就自己的意願,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陳宇璐,你要加油!讀《艾青詩選》有感

艾青的詩,短短的文字中總能使人感到一絲的深沉,並去細細品味。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許多人都把這句詩當作名句,因為,在字裏行間,我們能夠感受到艾青對中國這方熱土的痴愛,盪滌人的心靈。讀艾青的詩,彷彿他的情感融入了每一位讀者的心裏。

假如我是一隻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

這永遠洶湧着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颳着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温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裏面。

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在日寇的鐵蹄踐踏大半個中國,愛國志士紛紛起來反抗時,艾青化身為聲音嘶啞的鳥,在為祖國而歌唱,激勵那些還仍在觀望,還沒奮起反抗的人們。他讓中國人明白:無論你有多弱小,也要盡力反抗。

”國家興亡,匹夫有責。”艾青的愛國精神,嘶不禁讓我聯想到了寧死不屈的抗日英雄安順花。

1936年秋,安順花回到縫紉隊,在深山裏為趕製軍衣。1937年3月26日,日偽“討伐隊”來密營襲擊。安順花組織大家把糧食和縫紉工具等埋在兩米深的山澗積雪下,然後向山頂撤退。為了引開敵人,掩護同志們,她毅然向一個小山坡跑去,不幸負傷被捕,敵人對她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審訊、逼問,撕扯她的頭髮,撕破她的衣裳,砍掉她的雙手,都沒能使她屈服。最後,兇殘的日寇用削好的木楔子一根根釘入她的胸膛與腹部。她直到氣絕都沒有屈服。她的錚錚鐵骨是對艾青詩歌最好的詮釋!

“被暴風雨所打擊着的土地!”象徵着日寇侵略着中國。在民族陷入危亡之際,身為一介書生的艾青積極加入抗日運動。他用筆作為自己的武器,在一篇篇短小精悍的詩中,激勵着無數的愛國青年起身反抗。他的詩歌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為了中國的崛起而努力!

其實,《艾青詩選》並不是那麼無聊,只要我們細細品讀,就發現震撼人心,激勵鬥志!

《艾青詩選》讀後感範文【2】

艾青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詩被我們這些後輩永遠的歌頌,因為艾青的詩中富有人生的哲理。

《失去的歲月》其中有一句寫的很有道理:“失去的歲月甚至不知道丟失在什麼地方——有的零零星星地消失的,有的丟失了十年二十年,有的丟失在喧鬧的城市,有的丟失在遙遠的荒原。”

是啊,過去的歲月都不知道丟失在了哪裏,我的時間都丟失在了發愣中,本可以好好的學習,我卻在那裏發愣,別人的時間安排很充實,還覺得時間不夠,而我卻在那裏浪費時間。

魯迅有一句名言是:浪費時間是在慢性自殺。我卻浪費了多少時間,本來今天的事情可以做,而我要推到明天甚至後天才去做這件事。

“有的是人潮洶湧的車站,有的是冷冷清清的小油燈下面;丟失了的不像是紙片,可以撿起來,倒更像是一碗水潑到地面被曬乾了,看不到一點影子;時間是流動的液體——用篩子,用網,都打撈不起;時間不可能是固體,即使過了幾萬年也能在巖層中找見。時間也像是氣體,像急馳的列車頭上冒出的煙!”

時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一種東西,一瞬間就擦肩而過,流逝的時間不能像一塊固體一樣,即便過了幾萬年或幾千萬年,你都可以在地下找到它,時間有如陌生人,擦肩而過,你可能見過它,卻想不起來到底在哪裏見過,有可能是某一個城市,也有可能在夢中。

時間過去了,就不能再回來了,所以我要好好的珍惜時間,讓每一天都過的充實,今天的事情就是要今天來做。

《艾青詩選》讀後感範文【3】

在讀完一本書之後,寫一篇讀後感來回顧書本的內容十分重要,以下是《艾青詩選》讀後感---時代造夢者,供大家學習參考。所謂國人有夢,則中國有夢。中國人的夢想便是中國的夢想。若談中國的夢想,必定要談到艾青。這個詩作中充分地描寫着一代中國人的夢想和命運的詩人,用簡單而又生動的筆觸,將周遭最低層人民的夢想反映得淋漓盡致。這樣一種對於中國夢的體現,也是對當時時局的一種體現。

從感人至深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到令人讀來感到昂揚向上的《給太陽》,再到包含着作家深情,時時刻刻體現着自己希望能為祖國盡一份力的《煤的對話》,無不反映着詩人希望警醒世人,希望讓周圍的所有人團結起來,為自己的祖國盡一份力的願望。而這樣的願望在那個的年代,便是所有國人的中國夢,是所有愛國青年的中國夢。

有人曾經説,百無一用是書生。因為在的年代,需要的不一定是一支筆書寫千秋,而更可能是武生一身戎裝,披掛上陣馬革裹屍。然而,他們卻錯了。因為正是由於,正是由於人心不穩,才應該在這樣的日子裏擁有一種共同的夢想,為了這樣共同的夢想而去奮鬥。

而艾青,恰到好處地反映了那個年代裏,所有國人的中國夢。他用樸實的筆法將這一切書寫出來,再讓這一切進入所有中國人的心間。

每一首詩,都浸潤着詩人的心血和最深刻的希望,代表着他在那個黑暗的年代當中進行的,對世界和國家的反思和思考。而反觀當今,雖然我們處於和平盛世,但心中的夢想卻不可缺少。少年有夢,則國家有夢,這並不是一紙空談。“中國夢”的提出然所有人開始認真審視夢想這一個永恆的話題,也讓中國開始位置思考。而讀罷艾青詩選,我對夢想又擁有了新的理解,發現其實不論如何,夢想才是人的心中最不應該缺乏的東西。

所謂夢想,就是拼盡全力為之奮鬥的東西。而對於我們學生來説,可能思考一些遠大的問題太過遙遠。我們所能做到的,就是在這樣的美好年華中努力學習,盡力做到為着自己的夢想而奮鬥。然後在不久的將來,成為真正的國之棟樑。看完了《艾青詩選》讀後感---時代造夢者希望大家能夠堅持做好讀書筆記

《艾青詩選》讀後感範文【4】

《艾青詩選》是艾青的詩歌選集,其中的詩歌是艾青經歷了“五四”運動,才寫出來的。從詩歌的風格上,可以看出艾青先生在解放前激昂、奔放、進取,反對黑暗歌頌光明;建國後一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讚光明。

在“五四”戰鬥之前,艾青寫出來的詩歌一般是描寫太陽、火炬、黎明等有象徵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與恐怖的病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嚮往與追求。而在建國後艾青的詩還在歌頌人民的勞動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沉,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

從艾青的愛國心,我想到了那時的中國還湧現出很多的愛國者……

徐悲鴻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從國小畫畫,1920xx年徐悲鴻到巴黎深造在那時中國落後留學生備受欺凌。後來徐悲鴻憋足了學習的勁兒,勢為祖國爭光。徐悲鴻在1920xx年畫展引起了轟動,使整個美術界震驚。

魯迅從青年起就立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宏偉志向,這證明了有志不在年高,他自覺地把自己的一切獻給解放事業。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着甘為孺子中”為傳頌的名句。吃的是草,擠出來的是奶。魯迅逝世後,全國人民給他獻上了“民族魂”的大旗,這正是人民對他中肯貼切的評價。

這就是魯迅與徐悲鴻的愛國之心,而我們從他們的品質中我們可以學到: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一個國家的希望全在我們少年的身上。所以同學們努力學習,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讓一個富強、民主、文明的中國,永遠屹立在世界強國之林。

《艾青詩選》讀後感範文【5】

《吹號者》,是我在這本書中看到最有感觸的一篇文章。

吹號者,比起那些打仗的士兵更辛苦。從艾青的詩中:

“吹號者從鋪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來了,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濕的泥地上。他輕捷地綁好了裹腿,他用冰冷的水洗過了臉,他看着那些發出睏乏的鼾聲的同伴,於是他伸手攜去了他的號角;門外依然是一片黝黑,黎明沒有到來。”

看出他們是被黎明最早驚醒的人。天還在黑暗之中,他們就用浸濡着血跡的銅號吹響帶着新希望的黎明。

他沒有任何怨言,他甚至認為這是一個神聖的事。他看着山,呼吸新鮮空氣,便吹響了銅號,可是誰又能知道在這響亮的號聲背後卻是吹號者的痛苦。

“當他用自己的呼吸摩擦了號角的銅皮使號角發出聲響的時候,常常有細到看不見的血絲,隨着號聲飛出來……”

艾青也是一位不惜生命的吹號者,他不懼痛苦和勞累,為當時社會的新希望奮鬥着,吹號者的臉常常是蒼黃的作文,剛開始我覺得有些誇張,可在後面的閲讀中慢慢認為這是對於他們而言在正常不過了。他們在那些蜷卧在鋪散着稻草的地面上的睏倦的人羣裏,在那些穿着灰布衣服的污穢的人羣裏,最先驚醒。

在決不回頭的一致的步伐裏,在狂流般奔湧着的人羣裏,在緊密的連續的聲裏,他吹着最熱烈的號聲,激勵着熱血奮戰的戰士。在最後的一顆子彈穿過他的胸膛時,他緩緩的躺下了,卻沒有人發現。

在這首詩裏,他為我們在中國歷史的廣場上塑立了一個吹號者和浸濡着血跡的銅號的形象,讓我們在今天仍然能清晰地聽到那曾經喚醒了一個民族並激勵這個民族奮勇前進的號聲,也展現了艾青的愛國情懷。

艾青的詩歌讓人蕩氣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