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心得感想

《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這是讀《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的心得感想,歡迎大家閲讀。

讀《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心得感想

這是一本集文學,藝術,舞蹈等多個領域的採訪筆記。讀完整本書會有一種時代就這樣輕輕拂過這些具有代表性的人,拂過這些具有代表的事的感覺,而也正是這些人,這些事,造就了這個時代。

這些人裏面,有些是我熟悉的,比如麥家,比如蔣方舟,也有我近一年才開始接觸的,比如陳丹青。

陳丹青和木心是師徒關係,但在我看來,他們更是互為伯樂的關係。木心79歲才在大陸發表作品,我想如果沒有陳丹青,可能這個時間還要更晚。去年春晚節目只記住了一首歌,就是劉歡唱的《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大家誠誠懇懇,説一句是一句;清早上火車站,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着熱氣;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從前的鎖也好看,鑰匙精美有樣子,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當時就被這簡單的語句迷住了,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才知道有木心這樣以為樸實的作者,也開始慢慢接觸他的其他作品。

陳丹青像個伯樂一樣,發現並立志於推薦分享木心的作品給更多的人,更多的青年人。推崇木心的,除了陳丹青,還有烏鎮的陳向宏,他為木心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和接受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讀書的過程中,總能被他們那種無私奉獻和分享的精神所打動。我想這才是真正的愛惜文學的人吧。

這本書中還有一小段訪談我印象深刻,那就是麥家説的,他説自己作為自由人寫書的時候,更容易寫出好東西,因為沒有壓力,沒有框架,而當自己真的成了作者,寫字這件事變成了工作,反倒寫不好了。壓力大的情況下寫出來的東西,也容易變形,我想這一點,喜歡寫字,並且因為寫字慢慢有些虛名的人都會深有體會,就像麥家説的,寫字這件事,也需要慢慢調整自己的狀態,才能寫出更好的東西。

書中除了陳丹青,麥家蔣方舟,還記錄了孟京輝,楊麗萍,野夫等人的訪談,讀罷你會覺得,雖然這些人都不是普通人,但他們卻剛好就是那個時代的代表,透過他們,就能看到這個又好,又壞的時代,透過他們,也能看到這個時代中發生的事,曾走過的人。書寫方式是訪談形式,説的更多的是被採訪的人,一大段一大段的,讓人直呼過癮,彷彿你剛好崇拜或者想要了解這個人,而這本書中就有,就好像你沒有費多大力氣,他遍跟你滔滔不絕講起了自己的事,有種坐在名家對面靜靜聆聽的歡快感受。推薦給喜歡文學,喜歡大時代背景下故事的你們。

《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編輯推薦

★中國最敢言知識分子陳丹青,攜手野夫、齊邦媛、蔣方舟等各界文化精英集體發聲。

★浮躁時代下,我們的靈魂何處安放?

★從“五四”到當今,從大陸到兩岸三地,從農村到城市,從中國到世界。一羣“大時代”的親歷者,用他們的冷暖人生,觀察和思考中國的未來。

★有人質疑,有人妥協,但總有那麼一羣人掙扎出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克服”時代,又迴應時代。

★既有對歷史史料的還原,又有對社會改革的冷峻思辨;既有對時代發展的急切呼喊,又有對當下急劇發展的憂慮和擔心。他們以睿智的文字為時代把脈,用尖鋭的思想為中國吶喊!

★如果本書能喚起你一點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讓你知道還有人這樣思索時代、審視時代,進而生出些悲憫心、反省心、進取心,便是我們的幸運。

《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內容簡介

時代高歌猛進,卻並不全然美好。面對這個浮躁而迷茫的世界,我們質疑,我們妥協,但總有那麼一羣人掙扎出來,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克服”時代,又迴應時代。

“這時代”毋寧説是“我時代”,他們的人生選擇如此不同,但又彼此互為參照。與他們對話的記者、編輯,也都是80後和90後,在彼此“陌生化”的碰撞中,或許可以一窺時代的真實樣貌。

文學、文藝或許無用。我願意把時代與文藝比作鋼筋與花朵的關係,如果本書能喚起你一點想象世界和他人的能力,讓你知道還有人這樣思索時代、審視時代,進而生出些悲憫心、反省心、進取心,便是我們的幸運。

莎士比亞説,我們命該遇到這樣的時代。從事這樣的行業,出這樣的書,也是命該如此。

《我們這個時代的怕和愛》作者簡介

陳丹青,1953年生於上海,1970年至1978年輾轉贛南與蘇北農村插隊落户,其間自習繪畫。1978年入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深造,1980年畢業留校,1982年定居紐約,自由職業畫家。20xx年回國,現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組畫》,近十年作並置系列及書籍靜物系列。業餘寫作,出版文集有:《紐約瑣記》《多餘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續編》《荒廢集》《外國音樂在外國》《笑談大先生》《歸國十年》。

精彩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