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華少年》有感(精選3篇)

讀《中華少年》有感 篇1

讀了《中華少年》這篇課文,我的心中不僅浮現了許多抗日戰爭、南京大的畫面,還產生了許許多多以前從來沒有過的想法。

讀《中華少年》有感(精選3篇)

我從小就認為自己是個幸運的孩子,出生在這個科技發達、繁榮昌盛的先進時代,我遠離戰爭又遠離危險,又受到這麼多法律的保護,學習也很輕鬆,不論成績好不好,我都很開心,總想着:長大後,只要雙手不偷懶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可是,當我讀到《中華少年》這篇課文時,我忽然覺得學習成績其實是很重要的。

中國之所以有現在這麼發達,是因為那些偉大前輩的熱血付出,還有他們努力鑽研,精忠報國。為子孫後代創造出一片新的天地。他們不顧一切,甚至連生命都不放在眼裏,他們所做的一切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自己的祖國。而我,卻不重視學習。現在我明白了,努力學習,長大後抱孝祖國,為國爭光,用自己的畢生事業為祖國作貢獻才是我們應該做的,為黃皮膚,黑眼睛的子孫後代造福,是我們的職責。

為了讓我們敬愛的祖國不在受到其他國家的歧視,為了不讓其他國家在我們面前囂張、侮辱我們的祖國。我們中華少年則是關鍵:“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中華少年是我們民族的希望,也是我們國家的未來,而我們就是中華少年。

讀《中華少年》有感 篇2

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互相離不開。每當説起這三個離不開,我就會想起小時候大家常説的“一根筷子易折斷,十根筷子抱成團。”一部中國歷史,就是一部民族團結、融合發展、共榮共存的歷史。在中國,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中華民族是一個共同體。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之基,民族團結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就是需要文化認同。推進國家統編教材使用工作,就是黨中央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的長遠之舉、固本之策,是對國家整體利益的考慮,是對少數民族長遠利益的考慮,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是構築中華文化共同體的重要舉措,更是在全民族中進行文化認同。我們每一名普通民眾都應該全力支持、全力配合能夠促進文化認同推動民族團結的方針政策和民族工作。

《舊唐書·魏徵傳》中有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的歷史就是為實現民族解放、長期抵禦外來侵略、各民族之間建立患難與共關係和深厚友情的歷史。我們要結合當前階段的學習教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從自身做起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以史為鏡知興替,以史正人明得失,以史化風濁清揚。

在抗擊非典、抗洪搶險救災、汶川地震、玉樹地震救援中、在打贏脱貧攻堅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河南水災,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處處展示着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力量。尤其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親歷者,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共度時艱,有人堅守崗位,有人迎風逆行,無不彰顯了共產黨員的信仰,無不彰顯了中國人的剛強,無不彰顯了中國人民團結的力量,我們無不為之感動,為之振奮。

身為一名黨員、一名年輕幹部、一名組工幹部,更應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自覺維護民族團結,共同促進祖國繁榮發展,肩負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使命擔當,守正創新地做好意識形態、思想政治學習、組織建設等工作,進一步增強“文化認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而不懈奮鬥。

讀《中華少年》有感 篇3

我讀了《上下五千年》這本書,裏面有許多小故事都深深地吸引了我:有的故事驚心動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無窮。在那麼多的小故事中,有幾個故事我印象最深。

讀完《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第四章:先秦重要歷史紀事,不得不動容於中國古代的文明與發展,以及那時古人的高尚品德,當然,還有對於昏君的那種無奈與氣憤。

你可以想像早在一萬八千年前的山頂洞人能用獸牙,魚骨,石珠……製成漂亮的裝飾品嗎?你能想像的到原始藝術其實也是豐富多彩,歌舞樂器在氏族部落簡直就是一應俱全嗎?恐怕你們連做夢都不可能知道我們的老祖先,其實也有愛美的觀念和習俗。不要把他們想成全是一幫形似猿的,還沒進化完善的“大老粗”。你瞧!擺在我們面前的是隻紅底白花的彩陶盆。盆中畫着人頭像,兩旁繪有魚紋圖案。人像胖胖的圓臉,雙眼眯成一條細縫,“眯眯眼”,咧着嘴巴笑眯眯的樣子,足以叫你愛不釋手,非常惹人喜歡。如此多姿多彩的原始藝術,叫人大開眼界,叫我們對原始人羣佩服得五體投地。它折射出我們祖先的無窮智慧,凝聚着中國史前社會的精神文明。

大禹治水,這個故事我想大家對它再是熟悉不過了吧!傳説堯舜時,黃河氾濫,洪水沖毀了房屋,淹沒了稻田,拔倒了大樹,捲走了人畜。叫老百姓們苦不堪言,活不下去了。於是,在舜主持的議事會上,人們一致選舉禹領導治水。禹不敢稍有一點怠慢,努力工作,勘察山川地勢。終於,禹不負眾望,用了十三年的時間,終於把洪水馴服,治理得地平天升了。從這個説小也小,説大也不過分的故事來看,我們可以深刻的體會到禹的品德是怎樣一種的高尚,“三顧家門而不入”傳進千家萬户的俗語。依次禹經過家門口,妻子剛生了兒子不到十天,鄰里鄉親的去看看兒子,可他此時卻倔得像頭牛,説現在治水剛開始,沒有工夫回去看。這是怎樣的一種對自己工作負責的態度啊!我們也説,禹回去看一眼也費不了他多少時間,自個兒的親生兒子親骨肉啊!可禹為了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寧願放棄去看兒子的機會,還要惜時如金的去治水,不辜負老百姓對他的期望。